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理学试题0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二、选择题
1. 心理物理法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费希纳 (C)高尔顿 (D)艾宾浩斯
2. 在“超常与常态儿童的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的比较研究”一文中,因变量显然是指:
(A) 超常儿童 (B) 常态儿童
(C) 超常与常态儿童 (D) 兴趣、动机与创造性思维
3. “时距信息的加工机制及其通道效应的实验研究”一文标题显示, 作为自变量的是:
(A)时距信息 (B)加工机制 (C)通道 (D)实验
4. 涉及人类被试的实验心理学研究必循遵循以下伦理道德,除了 。
(A) 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 (B) 保障被试的退出自由 (C) 保密原则 (D) 给被试一定的被试费用
5. 冯特(W.Wundt)对心理学的最深远贡献是:
(A) 对感觉元素的描述 (B) 建立了作为实验科学的心理学
(C) 对神经传导速度的测量 (D) 发展了最小可觉差的方法
6. 下列各领域中,被看作心理学的应用领域的是:
(A) 实验心理学 (B) 组织心理学 (C) 比较心理学 (D) 认知心理学
7. 下列问题中,临床心理学家最可能研究的是:
(A) 调适问题 (B) 老鼠走迷津 (C) 儿童数学问题解决 (D) 种属行为
8. 根据格式塔的观点,人们知觉的是____而不是个别的网点
(A) 图形 (B) 封闭性 (C) 刺激间的关系 (D) 以上都对
9. 下列用于被试间设计的方法是,
(A) 匹配
(B) 随机化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10. 下列用于被试内设计的方法是,
(A) ABA设计 (B)拉丁方设计 (C) 匹配 (D)ABBA设计
11. 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 统计回归 (B)主试—被试的相互作用 (C) 零结果 (D)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12. 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
(A)实验环境的人为性 (B)没有预备实验 (C) 测量工具的局限性 (D)样本缺乏代表性
13. 实验信度的验证,包括:
(A) 直接验证 (B) 系统验证
(C) 概念验证 (D) 内容验证
14. 序列反应时任务试图将反应时实验的逻辑应用于____心理过程的研究.
(A) 有意识 (B) 无意识 (C) 前意识 (D) 潜意识
15. 内隐联想测验是以____为指标来进行的.
(A) 概率密度 (B) 反应时
(C) 正确率 (D) 信心评价
16. 关于感觉的差别阈限,费希纳(Fechner)定律对韦伯(Weber )定律的发展是基于____的假设
(A) 韦伯分数是一个常数 (B) 每个最小可觉差主观相等
(C) 仅在中等刺激强度范围有效 (D) 不同感觉系统韦伯分数差异很大
17. 对暗适应产生的原因是:
(A)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B) 视杆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C)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被分解 (D) 视锥细胞的视紫红质合成增多
18. 使用直线内插法计算阈限的方法是,
(A) 极限法 (B) 恒定刺激法 (C) 阶梯法 (D) 平均差误法
19. 感觉的直接测量方法有,
(A)数量估计法 (B)数量生产 (C)绝对数量估计 (D)整合法
20. 我们可以从____方面来给注意下定义.
(A) 注意的任务 (B)注意的持续性 (C)加工定向 (D)个体差异
21. 下列心理学陈述中,哪一个是操作性定义?
(A) 智力是在智力测验中获得的分数
(B) 攻击是对另一个体的失控的敌意
(C) 测验法是用标准化量表测量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方法
(D) 以上都不是
22. 耶基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A) 较强 (B) 中等 (C) 较弱 (D) 无规律可循
23. 注意的研究方法有:
(A) 提示范式 (B) 搜索范式 (C) 过滤范式 (D) 双任务范式
24. 正常情况下,人们产生深度知觉的最重要来源是:
(A) 单眼线索 (B) 视轴辐合 (C) 双眼视差 (D) 晶体调节
25. 注意的应用研究有:
(A) 前瞻记忆 (B) 警戒 (C) 飞行员的心理负荷 (D) 元认知
26. 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
(A) 行为主义 (B) 格式塔 (C) 精神分析 (D) 人本主义
27. 我们几乎意识不到的记忆是:
(A) 语义记忆 (B) 短时记忆 (C) 情节记忆 (D) 感觉记忆
28. 斯柏林(G.Sperling)的研究表明,图象记忆能够保持:
(A) 一次约4或5个项目 (B) 约7.2个项目
(C) 黑白信息 (D) 呈现的所有视觉信息
29. 间接知觉可通过___来研究的.
(A) 不可能图形 (B) 三维图形的知觉测验 (C) 知觉恒常性 (D) 两可图形
30. 服装设计中经常应用____错觉
(A) 月亮错觉 (B) 缪勒莱尔 (C) 运动错觉 (D) 似动
31. 信度之于效度正如:
(A) 准确性之于一致性 (B) 一致性之于准确性
(C) 偏差数之于常模 (D) 常模之于偏差数
32. 环境刺激为我们提供的物理线索有:
(A) 遮挡 (B) 几何透视
(C) 阴影 (D) 运动视差
33. 沙赫特和辛格 (Schachter & Singer, 1962)有关情绪的实验表明,情绪的产生受到下列什么因素的影响:
(A) 生理因素 (B) 环境因素 (C) 认知因素 (D) 以上都不对
34. 时间知觉包括:
(A)时间顺序知觉 (B)时间间隔知觉 (C)事件的顺序 (D) 对时间的估计
35. 记忆研究的先驱是:
(A)艾宾浩斯 (B)巴甫洛夫 (C)巴特利特 (D)斯金纳
36. 按照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谈梅生津”是一种:
(A) 纯生理现象 (B)无条件反射
(C)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D)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37. 记忆的传统研究方法有:
(A) 自由回忆法 (B) 再认法 (C) 对偶联合回忆法 (D) 系列回忆法
38. 记忆的类型有:
(A) 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及长时记忆 (B) 前瞻记忆与回溯记忆
(C)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D) 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
39. 耶基斯-多德森(Yerkes-Dodson)定律表明,较难课题的动机适宜强度
(A) 较强 (B) 较弱 (C) 中等 (D) 无规律可循
40. 内隐学习具有如下的特征:
(A) 自动性 (B) 抽象性 (C) 理解性 (D) 抗干扰性
41. 最早和最重要的内隐学习研究范式是:
(A)人工语法 (B)序列反应时 (C)复杂系统 (D)信号检测论
42. 实验(Sternberg,1969)表明,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方式是:
(A)平行扫描 (B)系列自中断扫描 (C)系列全扫描 (D)线索扫描
43. 尝试错误的实验是由____在1911年做的.
(A)苛勒 (B)斯金纳 (C) 华生 (D)桑代克
44. 下列哪种情形不利于顿悟?
(A) 一段时间的大量准备 (B) 一定时期的放弃
(C) 不同的环境 (D) 功能固着
45. 对令自己生气的人微笑,愤怒的情绪实际上也就消失了,会持这种看法的理论家是:
(A) 詹姆士-兰格(James-Lange) (B) 坎农(Cannon)
(C) 埃克曼(Ekman) (D) 冯特(Wundt)
46. 情绪的测量方法有
(A) 形容词核对表 (B) 维量等级量表 (C) 面部表情 (D) 生理指标
47. 一般能力包括:
(A) 观察力 (B)记忆力 (C)思维能力 (D)算术能力
48. 大五人格理论包括:
(A)求新性 (B) 外向性 (C) 尽责性 (D) 随和性
49. 根据音笼实验的结果,容易混淆的声音来自:
(A) 左右两侧 (B) 头部正中矢状面
(C) 以两耳联线中点为顶点的圆锥锥面 (D) 头部水平面
50. 内隐社会认知主要包括:
(A) 刻板印象 (B) 内隐态度
(C) 内隐自尊 (D) 内隐人格
51. 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的区别是:
(A) 短时记忆无需意识参与 (B)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受干扰
(C) 短时记忆不采用意义编码 (D)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易消退
52. 社会心理学中反应人际影响的经典实验有:
(A)从众实验 (B) 责任扩散 (C)服从 (D)归因
53. 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中,最享受盛誉的要属霍夫兰德的_____和费斯汀格的____
(A)说服模型 (B) 认知失调理论 (C)从众 (D)责任扩散
54.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A)相关法 (B)实验法 (C)现场研究 (D)观察法
55. 推动了工程心理学的发展。
(A)第一次世界大战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 )工业革命 (D)科学技术的发展
56. 工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
(A)实验室研究 (B)现场实验 (C)情景模拟 (D)现场调查
57. 心理负荷的测量方法主要有:
(A)心率测量 (B)主观评定 (C)次要任务法 (D)阈限的测量
沙发
 楼主| chendinggui126 发表于 09-6-5 07:32:41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试题答案02

简答题
1、实验中主试和被试的相互作用会对实验产生哪些干扰?
在心理学实验中主试和(人类)被试都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这种现象称为实验者效应。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被试可能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
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要求特征的典型例子是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
2.多自变量实验的优点是什么?
多自变量实验是指在一个实验中包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自变量(不是同一自变量的多个水平)。多自变量实验具有三个明显的优点:(1)效率高,即有两个自变量的实验要比分别做两个只有单一自变量的实验效率要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实验控制较好,做一个实验时某些控制变量比进行两个实验时更易于控制和恒定,比如被试条件是一样的,同一个被试,同样的身心状况。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被试间存在的差异所造成的实验误差,从而减少实验污染;(3)实验结果更有价值,有多种自变量的实验所得的结果,由于在多种情况下都证明是确实的,这样就比多个单独实验所概括的结果更有价值。
3.音高和强度的关系。
心理上的音高主要与声音刺激的频率大小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由刺激频率决定的,它也取决于声音刺激的强度。当强度改变时,各频率的音高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于低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降低,对于高音来说,音高随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中等频率的声音来说,两种影响都有轻微程度的表现。例如2000赫的声音,当强度初增加时,音高略有升高,但强度再增加时,其音高略微降低了。音高随强度改变的曲线叫等高线。
4.视知觉组织的基本法则有哪些?
视知觉组织从本质上来说是区分图形与背景的过程,明视知觉组织主要按照以下几个原则::接近法则,接近法则是指视野中接近的对象容易被组合在一起。相似法则,相似法则指在形状方面相同或相似的,以及在亮度和色彩方面相同或相似的图形倾向于合成一组构成一个图形。良好图形法则,视知觉组合的一个倾向是知觉良好图形,这被称为良好图形法则。良好图形一般是同一组刺激显示的各种可能组合中最有意义的图形。构成好图形的五个因素为:(1)共同命运,即运动方向相同,(2)对称,对称有利于组合(3)平行,(4)连续,视野中有延
续倾向或连续的刺激往往被看成为一条直线与一条波浪形的曲线,(5)封闭,封闭轮廓被看成是一个对象的对象,即使轮廓缺少一部分。同步法则,同步法则指我们倾向于将在同一时刻发生的视觉事件组合在一起。
上述法则都是刺激本身结果对视知觉组织的影响,除此之外,过去的经验和定势也会对知觉的组织产生影响,可逆图形和双关图形就是典型的例子
5、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都有哪些?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主要有:
(1)回忆法(再现法或复现法),是指当原来的识记材料不在面前时,要求被试者再现出原来识记材料的方法,包括系列回忆法、对偶回忆法和自由回忆法;
(2)再认法,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是把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旧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亦称新材料)混合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节省法(再学法),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到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构法),要求被试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5)部分报告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地控制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6)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7)分散注意法,在记忆的保持阶段。为防止被试者利用刺激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转移开来。
6、什么是听觉掩蔽现象?
听觉掩蔽指两个声音同时呈现时,一个声音因受到另一个声音影响而减弱的现象。一个可听声由于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发生困难,前者必须增加强度才能重新听到,这种阈限强度增加的过程和强度增加的量就叫声音的掩蔽效应。要听的声音叫做被掩蔽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叫掩蔽音,影响掩蔽效果的有频率、强度等因素。听觉掩蔽包括三种情况:纯音掩蔽、噪音掩蔽以及噪音与纯音对语
言的掩蔽。
7、反应时新法。
应用反应时间分析人类信息加工过程的两种基本方法是减数法和加因素法。减数法又称唐德斯反应时 ABC或唐德斯三成分说,是一种用减法方法将反应时分解成各个成分,然后来分析信息加工过程的方法。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加因素法是指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它是由认知心理学家斯腾伯格在唐德斯的减数法反应时的基础上提出的。加因素法的基本逻辑思想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另外,科学家为了直接得到某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时间在这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开窗”实验,即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比较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而且也能比较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
8、传统心理物理学中测定阈限的三方法。
测量感觉阈限的基本方法有:极限法、平均差误法、恒定刺激法。
(1)极限法 ,又称最小变化法、序列探索法、最小可觉差法(或最小差异法)等,是测量阈限的直接方法。极限法的特点是:将刺激按递增或递减系列的方式,以间隔相等的小步变化,寻求从一种反应到另一种反应的瞬时转换点或阈限的位置。极限法既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也可用于测定差别阈限。
(2)平均差误法(或均误法),又称调整法、再造法、均等法,是最古老且基本的心理物理学方法之—。虽然它最适用于测量绝对阈限和等值,但也可用以测量差别阈限。此方法的特点是呈现一个标准刺激,令被试再造、复制或调节一个比较刺激,使它与标准刺激相等。比较刺激也可由实验者调节,由被试判断。这个方法是要求被试判断什么时候比较刺激和标准刺激相等。被试判断为与标准
刺激相等的比较刺激,并不总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围绕着一个平均数变化的一个数。这个变化的范围就是不肯定间距。不肯定间距的中点就是主观相等点。通过对主观相等点和不肯定间距的测量,就可以估计差别阈限。把平均误差作为差别阈限,与差别阈限的定义并不相符,但因为平均误差和差别阈限成正比,所以也作为测量差别感受性的指标。
(3)恒定刺激法(或固定刺激法),又叫正误法、次数法,它是心理物理学中最准确、应用最广的方法,可用于测定绝对阈限、差别阈限和等值,还可用于确定其他很多种心理值。此法的特点是:根据出现次数来定阈限,即以次数的整个分布求阈限。具体作法如下:首先,主试从预备实验中选出少数刺激,一般是5到7个,这几个刺激值在整个测定过程中是固定不变的;接着,选定的每种刺激要向被试呈现多次,一般每种刺激呈现50到200次;然后,呈则激的次序事先经随机安排,不让被试知道。用以测量绝对阈限,即无需标准值,如用以确定差别阈限或等值,则需包括一个标准值。此法在统计结果时必须求出各个刺激变量引起某种反应(有、无或大、小)的次数。
9、听觉定位。
听觉的方向定位,指利用听觉器官判断发声体的空间方位。一般来说,听觉的定向与定位不如视觉准确。双耳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器官。它主要通过三种双耳线索来实现:双耳强度差、双耳时间差、双耳周相差。
双耳强度差,是指声音与双耳间距离之差,根据这个强度差可以为声音方位判断提供线索。当声音来自耳轴水平面上,和前方成60度和120度时,双耳强度差最大。
双耳时间差,来自非正中面的声音,不仅会产生双耳强度差,而且还会产生双耳时间差,这是辨别声音方向的重要线索。
双耳周相差,声波是由一系列的正压和负压组成的,因此任何时候,最大的正压到达两耳的时间都是不同,声调在两耳就可能产生周相差。
上述三种双耳线索总是融汇在一起的,它们之间各自提供着既有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信息。三种双耳线索的协同作用,使我们能正确地进行听觉定位。
10、费希纳对心理学有哪些贡献?
费希纳认为自然科学中行之有效的实验法也可用于研究感觉生理学,这种信念最终导致他创立出影响深远的心理物理学,并由此成为实验心理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归纳起来,费希纳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联系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采用物理学方法研究感觉生理,以探讨哲学心理学中身心关系的问题。他在韦伯定律的基础上,提出了用以了解人们对刺激量的心理经验(即知觉大小)的费希纳定律。 对实验心理学而言,费希纳定律深刻地反映了某些本质规律。首先,这一定律证明了内部世界(心理和经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物理和环境刺激)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种联系可以进行简单的数学表达。其次,费希纳定律还表明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存在差异,刺激强度增加的效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于已有感觉的强度。这反映了人类心理必定具有某些独特的、不同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规则。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方法。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研究中创造了三种感觉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最小可觉差法、正误法和均差法。这三种方法虽然关注的只是最简单的心理过程——感觉,但它们第一次将人类的心理现象量化地表达出来,使人们有可能对人类心理进行实验研究。迄今为止,这些方法以及它们的变式仍被运用于心理学研究中。
11、冯特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冯特所开创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心理学,其核心正是以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其本质也就是实验心理学。所谓冯特对心理学的开创性贡献,若从冯特心理学的实质和大部分内容来看,也同样催生了实验心理学。
(1)冯特倡导用心理现实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反对把神学和哲学上的灵魂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心理学的独立开辟了道路。
(2)冯特提出必须用实验方法研究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莱比锡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的科学研究,从而创立了实验心理学这门新学科,使心理学真正地走入科学的殿堂。
(3)冯特的伟大之处还在于运用莱比锡实验室培养了一大批学生,遍撒心理学国际性发展的种子。 这些学者回国后相继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创办期刊杂
志,设立心理学课程,编写本土的心理学教材,为本国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从而推动了整个世界心理学学科的繁荣和发展。
12、艾宾浩斯对实验心理学的贡献
艾宾浩斯在实验心理学起步阶段所作的重要贡献,可以用一句话简单概括:他发现并证明了实验法在整个心理学研究中都是有效的工具。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1)证明了实验方法可以用来研究高级心理过程。艾宾浩斯突破了冯特认为实验心理学只能研究感觉这一基本心理过程的框定,采用实验法研究学习、记忆及遗忘等高级心理过程。而且其中一些研究方法直到现在仍被采用。
(2)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艾宾浩斯创造性地使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研究材料,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从此导向了人工实验情景。此后实验心理学中出现的各种人工概念、人工语法、以及各种错觉材料的不断涌现,正是实践了艾宾浩斯对心理学实验进行人工的规范控制的思想。
(3)为实验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艾宾浩斯发明节省法来测量学习和记忆的效果,意味着高级心理过程也能够被精确地量化。这种方法隐含着现今实验心理学对高级心理过程进行量化把握的基本原则:找到某些行为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心理过程的特性。
(4)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试图建立高级心理过程函数的第一人,正式采用科学手段对时间和遗忘之间的函数关系做了确切研究。这个开始急剧下降,而后趋于平缓的遗忘曲线代表了机械式记忆遗忘的典型模式。
13、科学方法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科学方法具有两个重要标志:经验观察与自我校正。正是这两种特征使得科学方法优于其它方式。
科学方法的第一个特征是强调系统的经验观察。任何一种信念确立方法都不曾像科学方法那样,依靠对现实世界的系统观察所获得的资料来确立信念。它要求研究者通过大量现象观察、认真查阅文献、系统的科学实验研究之后,才谨慎
地得出结论。因此,科学方法的系统经验观察特征令信念确立过程独具客观性、可靠性。
科学方法的第二个特征是能够自我校正。由科学系统的经验观察所得出的科学事实具备两个特点:可公开、可反复获得。正是这两个特点使得科学拥有了自我校正的属性:经由公开的观察,可以清楚地知晓备选信念,从而在新、旧信念之间不断比较并决定取舍;经由反复的观察,人们接受或排除信念的过程就倍显慎重,只有多次验证后再确立信念才可保证信念的可靠性,同时多次否定后再排除信念才可避免轻率地抛弃某信念。因此,可公开、可反复获得的经验观察是科学方法的基石,正是它使得科学拥有了自我校正的属性。
14、试评观察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第一步,其特点是直接和描述性。观察法在心理学研究的早期阶段非常实用,它可以帮助研究者选择和限定研究的范围作一些前期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尤其是实验研究提供资料和课题。然而,因为观察法是描述性的,这种特性必定为其带来如下限制:
(1)观察法无法让研究者对各因素间的关系作出推论,不能依靠观察法作进一步的研究,因为它无法操纵这些先行条件。
(2)有时,观察法所提供的资料并不充分。许多观察(比如个案研究)却根本无法再现,所以难以重复验证。
(3)观察法的描述性限制常常被忽略。观察法的效力仅仅到客观描述水平为止,但是实际使用观察法的研究者却往往超出了描述水平上的研究范围,或多或少对观察结果趋向主观化的解释。
(4)观察法本身并不一定客观无偏。如科学哲学家所言,我们的观察活动总是极大地受着各自世界观的影响。因而来自于研究者的期望等主观因素往往会干扰观察结果,这种干扰比起被试的反应性来更难排除。
15、试评相关法的优缺点。
相关研究法是比观察法更为进步的描述性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从而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
关系。但是由于其方法学特性,决定了相关研究法的缺点在于:
(1)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当前提不满足的时候,相关研究得出的结果并不能反映真正的事物间的关系。
(2)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 相关研究法难以对各种假设作出取舍。
16、简评实验法的优缺点。
实验具有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因而更受到实验心理学的青睐:
首先,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的主要优点在于能更好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影响。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其他因素,从而使自变量以外的其他因素都保持恒定。这样,在逻辑上我们就可以认为,所获得的任何结果都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因而实验可以作出因果的推断。但事实上,没有一个实验可以100%地消除其他变量或使其保持其恒定,从而只研究一个变量。但是,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而言,实验法能消除更多的无关变量。
实验的另一个优点是经济。运用自然观察法时,观察者必须很耐心地等待所要观察的情况出现。但如果实验者通过设置感兴趣的情景来控制环境,就可以迅速有效地获得数据。
但是实验法也离不开较低层次的描述性方法的支持,正是观察法和相关研究法,提供了最初的假设来源和因果猜测,离开了这些,实验法的假设检验和因果结论也就无从谈起。
17、自变量的类型。
心理学实验涉及到的自变量种类很多,但是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作业变量。作业就是指实验中被试的任务,或者实验中所呈现的、和被试任务有关的某种刺激,例如:迅速呈现的字母串、记忆词表、错觉图形等(呈现这些刺激时要求被试作出特定的反应)。如果把这些任务的任何特性作为自变量来操纵,则这种自变量就是一种作业变量。
(2)环境变量 。当被试进行某种作业时,如果改变实验环境的任何特性,
那么改变了的环境特性就是环境自变量。例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都可以作为自变量加以研究。
(3)被试变量。可能影响对某种刺激的反应的被试的特性因素称为被试变量。这些因素包括:被试的性别 、年龄、健康状况、智力、教育水平、人格特征、动机、态度、内驱力等。这种变量也是可以被实验者操纵而成为自变量的。其中有的是实验者可以主动操纵加以改变的(通过主动操纵产生几个自变量水平),而有的则是被试本身固有的、不能主动操纵的,只能进行测量(根据被试本身的特性分为几个自变量水平)。
18、因变量的类型
对于实验研究来说,因变量的种类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一般来说,对于因变量的测量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主要有:
(1)反应速度。 例如,简单反应时、或潜伏期,走完一个迷津所需要的时间,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某项作业的数量等。
(2)反应速度的差异。 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实验中,经常以反应速度的差异作为考察被试各种高级认知机能的指标。例如:在内隐学习的研究中,被试对随机组字母和规则组字母的反应时之差就可以作为内隐学习量的指标。
(3)反应的正确性。 例如,选择反应的正确次数、走迷宫入盲巷的次数、跟踪盘离靶的次数或距离等。
(4)反应标准。 随着信号检测理论的广泛使用,诸如似然比β、报告标准C等就常被用来作为一种客观因变量指标。
(5)反应的难度。 有些作业可以定出一个难易等级,看被试或动物能达到什么水平,如斯金纳箱就有三个难度等级。
而因变量的主观指标主要是指被试的口语记录。口语记录是指被试在实验时对自己心理活动进程所作叙述的记录,或在实验之后,被试对主试提出问题所作回答的记录。在心理学实验中,口语记录是很重要的参考资料,有助于我们分析被试的内部心理活动。
19、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
在心理学实验中,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技术主要有:
(1) 排除法 。排除法是把额外变量从实验中排除出去。从控制变量的观点来看,排除法确实有效,但用排除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却常常难于推广。
(2)恒定法 。恒定法旨在使额外变量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
这主要体现在保持实验条件恒定的方面。实验者和控制组被试的特性也应保持恒定。只有这样,两个组在作业上的差异才可归于自变量的效果。
(3) 匹配法 。匹配法是使实验组和控制组中的被试属性相等的一种方法。使用匹配法时,先要测量所有被试身上与实验任务成高相关的属性;然后根据测得结果将被试分成属性相等的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际应用中,匹配法常常是配合其他技术共同使用的。
(4)随机化和平衡法 。随机化法是把被试随机地分派到各处理组中去的技术。随机分派形成的各处理组的各种条件和机会是均等的,也即在额外变量上做到了匹配。随机化法不会导致系统性偏差,能够控制难以观察的中介变量。随机法不仅能应用于被试,也能应用于刺激呈现和实验顺序的安排。
(5) 统计控制法。以上讨论的情况,都是在实验尚未正式开始前先行着手控制额外变量的方法,这类技术被称为实验前控制。另一种技术是实验后控制,就是在实验完成后通过一定的统计技术来事后避免实验中额外变量的干扰,因而也被称为统计控制法。统计控制主要用于实验前控制难以完全控制额外变量影响的情况下
20、内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主试-被试间的相互作用。主试和被试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干扰实验、使实验结果发生混淆的相互作用:要求特征和实验者效应。心理学实验中,有效消除主试-被试间不恰当的相互作用,由此保证试验内部效度的通用手段是双盲实验法。也就是说,主试和被试都不清楚实验的具体目的,因而可最大程度上避免主试的暗示和被试的顺从。
(2)统计回归,所谓回归假象是指: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高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低的倾向(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第一次测量平均值偏低者,第二次测量平均值有趋高的倾向(也向常态分布的平均数回归)。当实验分组涉
及到某些具有极端特性的个体作为被试(如高焦虑组和低焦虑组)时,统计回归将对实验的内部效度起到极大的影响,实验者将无法区分统计回归的效应和自变量本身的效应。
(3)其他影响内部效度的因素 实验内部效度还与许多其他因素的控制有关。例如在实验中,被试的一些固有的和习得的差异,如性别、年龄、经验、个性等都对研究存在一定的影响。另外在一些长期实验中,参加实验的人员的流失率会随着时间而增大。而缺失后的被试样本难以代表原来的样本,这同样会降低实验的内部效度。
对于时间跨度较长的实验,必须考虑到个体本身的生长和成熟因素也能影响内部效度。此外,增设控制组,同样能够解决由于实验程序本身、控制方式的不一致以及测量程度的变化对实验内部效度的影响。
21、外部效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1)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实验是在严格的控制条件下进行的,实验环境的人为性可能使某些实验结果难以用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现象。在特定的实验情境中,被试通常知道自己是处于被观察的地位,因此其行为可能会受到影响。而且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也会影响被试的典型行为。此外,像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那样,被试参与实验时都存在一定的动机和对实验的预期,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其行为表现。
(2)被试样本缺乏代表性。从理论上讲,参与实验的被试必须具有代表性,必须从将来预期推论、解释同类行为现象的总体中进行随机取样。但实际上这很难做到。因为如果总体很大,即使能够随机取样,但由于心理学实验的被试通常是自愿的,所以也很难把被随机选上的人全部请来做实验。如果总体是无限的,随机取样实际上是行不通的。这样的结果自然会降低实验的外部效度。
同样,如果研究者选择一些具有独特心理特质的被试进行实验时,因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质有利于对实验处理造成较佳的反应,就很难将得出的结果推广到其他特质的被试上去。
(3)测量工具的局限性。验者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往往以所使用的测量工具的测量结果来加以考虑的。实验材料和测验类型的差异可能会十多
个研究者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结论无法会聚,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不同的结论。这直接影响到实验研究的外部效度。
22、计算机在心理学实验中的应用。
目前计算机已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心理学领域,主要有:
(1)认知领域。现在,认知心理学中的许多实验研究均是借助计算机来完成的。显示文字、图片或其他刺激材料,呈现需解决的问题,模仿真实或想象的情景以及提供测定认知能力的复杂比赛,这些计算机系统几乎都能够做到。特别是在视觉和听觉研究中,计算机更是广泛地用于用于帮助产生听觉和视觉刺激,控制心理物理过程,还可用于对眼动和瞳孔扩大等参数作心理生理测量。
(2)技术和运动操作领域。计算机具有能同时控制大量刺激和监视被试反应的能力,使其成为连续运动知觉任务中研究人类操作的一个出色装置。如,模拟驱力行为,操作工业机器,测量紧张和疲劳程度等。
(3)计算机辅助治疗。目前用于行为治疗和行为调整的认知治疗中有许多方法,均特别适宜采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例如,监视病人的生理和其他反应,根据确定的标准呈现刺激,测量肌肉活动松弛程度和皮肤电阻的变化,或病人的反应输入到一个简单的键盘上等。
(4)心理生理学领域。联机计算机技术频繁地用于测量或控制由电测量派生的心理生理参数。心电图数据、肌电记录等许多指标均可借助于联机计算机系统而获得,所获得的测量还可储存起来供日后分析。脑电图的研究也属于这个范畴。
(5)心理学教学实验。心理学上的许多教学实验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当前所开发出来心理学实验软件,其中既有做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还有统计计算软件。呈现刺激的心理测试软件包括测量记忆广度,测量选择反应时、测量感觉阈限、研究学习进程、研究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头脑里所进行的内部活动等等,这些都适用于教学实验。
23、减数法的原理。
减数法的反应时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
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
唐德斯的减数法把反应分为三类,即A、B、C三种反应。A反应,又称简单反应。A反应一般只有一个刺激和一个反应。A反应时也称为基线时间。B反应,又称选择反应。它是复杂反应中的一种,在这类反应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和相应于刺激的反应数,所得的反应时间叫做选择反应时间。C反应,又称辨别反应,具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刺激,但是C反应中只有一个刺激是要求有反应的,所的反应时间叫做辨别反应时间。那么,通过对各反应时进行减法运算,我们可以对认知操作所需的时间加以估算了。A反应时是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测量的是刺激辨别时间加上基线时间。因此,C反应时减去A反应时得到的是刺激辨别所需的时间,这个时间称为辨别时间。类似地,由于B反应时包含刺激辨别、反应选择和基线时间,而C反应时只包含刺激辨别和基线时间,因此B反应时减去C反应时得到的是对反应选择时间的估计,这个时间称为选择时间。
24、加数法的原理。
斯腾伯格首先提出了加因素法的主要假设,也即加因素法的实验逻辑。斯腾伯格认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系列进行的而不是平行发生的。人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由一系列有先后顺序的加工阶段组成的。所以,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这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总和。加因素法反应时间实验的逻辑是: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互相制约的,即一个因素的效应可以改变另一因素的效应,那么这两个因素只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而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即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是各自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的。也就是说,加因素法假设:如果两个因素有交互作用,那么它们是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的;而如果两个因素不存在交互作用,即相互独立,那么它们则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加因素法在于证实不同加工阶段的存在,以及辨认它们各自的前后顺序
25、序列反应时范式。
序列反应时范式是尼森和比勒姆于1987年提出的。这种研究范式以反应时为指标,整个实验过程十分类似一个选择反应时实验:处于不同空间位置的视觉刺激分别对应不同的反应键,每次呈现一个视觉刺激,被试按相应键尽快予以反应,该刺激随即消失,短暂的时间间隔后出现下一个视觉刺激。而SRT的特点在于,整个实验中刺激的呈现序列是有规律的。在尼森和比勒姆的实验中,屏幕上从左到右的四个位置依次被设定为位置1、2、3、4,每个位置都对应着一个按键。视觉刺激是一个星状图形,并按固定的位置序列呈现。在实验前,被试只被告知将要进行的是反应时测试,他们不知道在任务中刺激是按某个固定但不明显的模式依次呈现的。主试会在多次重复该固定位置序列的情况下插入一个随机的位置序列,之后再恢复固定的位置序列。序列反应时范式是用以内隐学习的重要范式之一。
26、内隐联想测验。
IAT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分类任务来测量两类词(概念词与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紧密程度,继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测量的。
IAT的基本实验程序分为7步:(1)呈现概念词的样例,要求被试尽地进行辨别归类,由系统记录反应时,(2)对属性词样例进行归类反应,(3)联合任务1,要求被试对概念词与属性词的联合作出反应,由于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有两种可能的关系:相容的和不相容的,通常在IAT实验中设置两个联合任务——相容联合任务和不相容联合任务。所谓相容,即是指二者的联系与被试内隐的态度一致。(4)对联合任务1进行测试;(5)为了配合联合任务2的实施,交换左右键反应的内容,再次要求被试对概念词样例进行反应;(6)联合任务2,和联合任务1的反应内容正好相反;(7)对联合任务2进行测试。
27、Go/NO-Go联想测验。
在内隐联想测验的应用中,研究者意识到IAT的缺陷:忽略了速度-精确性权衡原则,有可能忽略错误率所包含的信息;其次,只能考察被试对两个对象的相对态度,而不能测量被试对某一对象的态度。为了弥补这一不足,诺塞克和巴
那吉提出了GNAT测验,它仍保留了IAT的2个关键任务,但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作为指标。
GNAT要求被试对一些刺激作出反应而忽视另外的刺激,例如,测量被试对花朵的态度,呈现给被试花朵、褒义词、贬义词3类刺激,在任务1中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称为Go),而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称为No-Go)。任务2则相反,要求被试对花朵和贬义词的联合作一反应,而对花朵和褒义词的联合不作反应。
数据处理时,采用信号检测论中的辨别力指数d’为指标,将正确的“Go”反应视为击中率,将不正确的“Go”反应视为虚报率,将击中率和虚报率转化为Z分数后,其差值即为d’分数;然后对两个阶段的d’分数进行比较。假如任务1中的d’比任务2中的d’高,则说明被试对花朵持有积极的态度,反映了被试对花朵的内隐偏好。
28、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实验。
为了避免重新编码对内隐联想测验污染,霍福尔设计了外在情感性Simon任务。霍福尔设计了一项典型EAST实验,实验材料为5个消极名词、5个积极名词、5个消极形容词和5个积极形容词。实验有两种条件,一为词汇以白色呈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形容词,要求被试对词义做出反应,即对积极形容词按P键(积极反应),对消极形容词按Q键(消极反应);二为词汇以彩色出现,此时出现的词都为名词,要求被试对词的颜色作出反应,即一半被试对绿色词,按P键,对蓝色词按Q键,而另一半被试对蓝色词,按P键,对绿色词按Q键。只记录被试对名词的反应时和错误率。结果发现被试对积极名词反应做积极反应比对积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同样,对消极名词做消极反应比对消极名词做积极反应来得快,错误更少。这是由于个体依照所呈现的形容词的评价性特征(积极或消极)做出判断,并分别做出反应,使得原先中性的按键反应获得了积极或者消极的意义,从而影响了个体的颜色分类反应。
29、最小变化法。
在测定阈限时,刺激系列分为递增和递减两种。递增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不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递减系列的起点安排在被试基本觉察到的物理刺激强度范围内,随机选择。在实验时,每个刺激系列都从起点处沿递增或递减方向,依次呈现给被试,要求被试报告表示是否感觉到刺激,若被试感觉“说不准”,则要求其进行猜测。主试以“有”“无”或“+”“一”记录被试的反应。对于递增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有”,便停止实验;对于递减系列,到被试第一次报告“无”,停止。
比如,在绝对阈限的测定中,计算分为两步:(1)计算每个刺激系列的阈限,被试者反应转折点处所对应的两个刺激强度的中点就是这个系列的阈限,;(2)求出所有系列阈限的均值,便是最后求得的绝对阈限值。
30、感觉直接测量中的情境效应。
感觉的直接测量要求人们直接对感觉强度赋予数值,与其他刺激的比较、刺激呈现的序列关系以及刺激全距,都会影响对感觉直接测量的结果。这些影响被统称为情境效应
(1)实验中其他刺激的影响。被试对刺激的数量估计受到刺激呈现情景的强烈影响。同一个刺激和其他较弱刺激一起出现在实验中,往往会被估计为更大的数值;而若与它一起的其他刺激较强,那么该刺激往往会被估计为较小的数值。这种现象也被称作情景效应。
(2)刺激序列效应。刺激序列效应则是发生在同一个实验阶段之内。被试对某一刺激导致感觉的数量估计,往往受到在此之前所进行的其他估计的影响。序列效应说明感觉估计还会受到此前呈现刺激的同化作用。
(3)刺激全距的影响。不考虑实验中出现的刺激强度大小,以及同一实验阶段中各次试验的前后序列关系,感觉的直接测量依然会受到情境影响,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实验中所采用的刺激全距范围的大小可能影响到感觉的数量估计结果。一般来说,直接数量估计法得到的心理物理函数的斜率,会随着实验中采用的刺激强度全距(被定义为实验中进行感觉数量估计的最小刺激和最大刺激之间的间距)的减小而提高。
31、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
曲线上各点反映着相同的感受性,它们都是对同一信号刺激的反应,只不过是在几种不同的判定标准下所得的结果而已。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就是以虚惊概率为横轴,击中概率为纵轴所组成的坐标图,和被试在特定刺激条件下由于采用不同的判断标准得出的不同结果画出的曲线。ROC曲线具有以下属性:(1)β值的改变独立于d’的变化,考察β值变化对P(y/SN)和P(y/N)的影响时发现:当β接近0时,击中概率几乎为0,即信号全当成噪音接受;当β接近无穷大时,虚惊概率几乎为0,即噪音全当成信号接受;而当β从接近0向无穷大渐变的过程中,将形成一条完整地ROC曲线,曲线在某一处达到最佳的标准βOPT。(2)ROC曲线的曲率反应敏感性指标d’:被试者的辨别力d’为0,ROC曲线离这条线愈远,表示被试者辨别力愈强,d’的值当然就愈大。
32、注意的早期选择理论。
布罗德本特,根据双耳分听实验提出了早期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注意瓶颈位于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以避免中枢系统超载。在这个瓶颈中作为过滤器的注意对进入的信息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其余信息则可能暂存于记忆中,然后迅速衰退。它是按“全或无”方式进行工作的,即接通一个通道的同时关闭所有其他通道。过滤器的选择作用不是随机的,只有新异的、较强的和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才易于通过,并最终受到注意。后来布罗德本特又强调期待的作用,凡为人所期待的信息容易受到注意。另外,他还进一步指出,该过滤器位于语义分析(知觉)之前。故而布罗德本特的过滤器模型被称为早期选择模型。
33、注意的中期选择理论。
特雷斯曼提出了注意的衰减模型。特雷斯曼认为,过滤器并非依“全或无”的原则工作,而是按衰减方式进行的;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的信息通过,也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受到衰减,强度减弱了。但若这些减弱的非追随耳信号具有特别的意义(比如自己的名字),具有较低的阈值,那么仍可得到高级加工而被最终识别。她还
提出,影响记忆中各个项目阈限的因素不仅包括上下文、指示语等刺激特点方面的情境因素,还包括个性倾向、项目意义以及熟悉程度等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因素。可见,她重视了中枢系统的二次选择功能。
总之,特雷斯曼的模型强调:(1)信息是大量输入的,这与早期选择模型一致;(2)加工过程是“衰减”式的;(3)过滤器的位置有两个,一为语义分析之前的外周过滤器,一为语义分析之后的中枢过滤器。可见,特雷斯曼强调了中枢过滤器的作用,因而又被称为中期选择模型。
34、注意的的晚期选择理论。
答:注意选择所在的位置可能并不在信息加工的早期,也不在中期,而是在晚期。这就是晚期选择模型。
晚期选择模型是由多依奇和多依奇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多个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信息加工瓶颈位于知觉和工作记忆之间。因此,注意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多依奇和多依奇设想,中枢的分析结构可以识别一切输入,但输出是按其重要性来安排的,只对重要的刺激反应,而对不重要的刺激则不反应。此外,这种重要性的安排有赖于长期的倾向、上下文和指示语等,并且其衡量标准还随新刺激的不断输入而变动。后来,诺曼又进一步对此模型进行了修订。他认为,一些东西之所以未被注意、未被说出,是因为个体一味地注意和反应其他东西,从而使它们在识别之外未得到继续加工(如从记忆中提取等)的缘故。晚期选择模型由于强调反应的选择,因而又被称为反应选择模型。
35、资源限制理论和可证伪标准。
资源限制理论是由卡纳曼最初提出的。他把注意看作心理资源,认为人的心理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注意的有限性不是过滤器作用的结果,而是受到了从事操作的有限心理资源的限制。注意的功能就是资源分配(因此该理论也称为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一个任务没有用尽所有的资源,那么注意可以同时指向另外的任务。
后来,诺曼和博布罗又通过对资源限制的区分进一步精确化了心理资源的概
念。他们提出了“材料限制”和“资源限制”的划分。所谓材料限制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或不适宜的记忆信息的限制,因而即使分配到较多的资源也不能改善其作业水平。
虽然资源分配理论适用性很强,但是仍存在严重的软肋:资源分配理论的可证伪性不像过滤器理论那么高。按照资源分配理论,如果两个任务无法在任务作业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被同时执行,那么它们需要同一个资源;但如果没有观察到任务作业水平下降,那么它们不需要同一个有限资源。这样一来,似乎所有注意机制都是资源分配机制,没有哪种数据不能用这种理论来解释。
36、注意研究有哪些方法?
注意实验的研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的有 提示范式、搜索范式、过滤范式、双任务范式以及电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提示范式(Cu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用刺激或指导语来引导被试注意一个明确的输入源,然后把对这一输入源的加工和对其他输入源的加工作比较。搜索范式的基本原理是:要求被试寻找一个或多个混杂在非目标刺激中的目标刺激,实验时这些刺激可以同时呈现,也可以相继呈现。过滤范式(Filtering Paradigms)的基本原理是:使被试的注意指向一个信息源,而实验者评估的则是那些未被注意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以此来研究注意的某些特征。过滤范式下有不同的变形:整体-局部范式,双侧范式和负启动范式。双任务范式则关心注意是如何在多个并行任务间起到指向和调节作用的。
注意的电生理学研究方法主要有脑电图技术和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由于脑电图技术只是在完全清醒条件下对人的注意进行生理分析,而未真正涉及注意的本质,所以现在注意的电生理研究更多使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
37、视崖的原理和用途。
吉布森和沃尔克设计了一种实验仪器——视崖。视崖为一张高为4英尺的桌子,表面是一整块厚玻璃,半边的玻璃是不透明的,紧贴玻璃下方就有一块红白格子的布,此为“浅滩”,而另半边的玻璃是透明的,不过在相距4英尺远的地面上同样放着红白格子的布,此为“视崖”,如果被试具有深度知觉,那么他们
会感觉到两边红白格子布的深度是不同的。由于有着厚玻璃的阻隔,这一仪器可以防止被试从悬崖上掉下去。
视崖可以用来研究儿童和动物的深度视觉,从而为知觉直接性和间接性问题提供实验证据。实验中自变量为视崖的深浅,它有两个水平,一为“视崖”,另一为“浅滩”;因变量为在母亲召唤下婴儿爬向视崖边缘的行为,也有两个水平,爬或者不爬。对于小动物来说,其因变量是要考察动物的其他行为表现,是否出现明显的防御行为或是全身肌肉紧张等。
38、语图仪的原理。
语图仪是能将复合音或语言分析为组成成分频率,显示频率-强度-时间型式变化的仪器,它能形象地图示言语听觉特征。通过语图仪可以使人清晰地看到言语的形象,正像听到了言语的声音一样,故称可见言语。
可见言语的转换原理大致是:通过 12个不同的带通滤波器,把言语声音的全部频率分成12个波带,从不同滤波器通过的能量,经过放大后,分别地控制着排成一行的 12个小灯的光强。在这些灯光前面有一块萤光屏,以一种恒定速度向一个方向移动着。在萤光屏移过各灯光时,便在与小灯相应的水平上发出萤光,其萤光的强度也与各小灯的亮度相应。因此,语图仪可以使人们清晰地看出言语。
39、空间知觉的物理线索有哪些?
(1)遮挡。遮挡是指一个物体遮蔽了另一个物体的一部分。遮挡在前面的物体被知觉为近些。
(2)阴影。阴影是由不透明或半不透明物体的阻碍所引起的表面照度的变化。物体投射在自己上面或是投射到其他物体上的阴影被称作分离阴影。
(3)几何透视。几何透视是指平面上的刺激物,根据视角原理,近处的对象面积大,占的视角大,看起来较大;远处的对象占的视角小,看起来较小。几何透视包括:直线透视,平行线影像的会聚被称之为直线透视。直线透视产生了一系列透视上的相等物体;视野中的高度,视野中物体的影像越接近视平线,就
容易被知觉为更远;单眼运动视差,指视觉对象不动,而头部与眼睛移动时,所给出一种强有力的深度线索;纹理梯度,视野中对象重复而众多的成分,构成一种视觉表面纹理,距离愈远,纹理愈细愈密。
以上讨论的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处于静止状态的情况,当观察者与周围环境有相对运动的时候,纹理梯度就更为显著。表面纹理扩散速度的差别就形成了不同的距离知觉。
40、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的联系。
按照提取的准确性,可以将记忆划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已有研究揭示了错误记忆与真实记忆之间既相似又不同的一些方面:
(1)实验程序的相似性。在错误记忆的经典研究范式——DRM范式中,实验程序与传统的真实记忆研究程序其实是异曲同工的,即都为:先学习,后回忆和再认。只不过研究中借助了不同的因变量指标来揭示记忆的不同侧面。
(2)理论解释的共通性。许多研究者对错误记忆的产生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这些错误记忆的理论模型,如内隐激活反应理论和模糊痕迹理论,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真实记忆。
(3)神经生理过程的一致性。采用正电子断层扫描技术进行的DRM范式实验发现,对关键项目的错误再认和对词表中学习项目的真实再认都与在左颞叶区增加的血流量相关。在其他的研究中也均未发现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的神经生理过程有明显不一致之处,暗示了两者间的共同联系。
(4)共同的影响因素。许多研究均发现:影响错误记忆的多种因素(如:词表容量、呈现方式、间隔时间、测验效应、重复学习、年龄因素、健忘症患者、词表特性等),同样也影响着真实记忆的效果。
41、内隐学习的特征。
研究者初步概括出内隐学习的几个特征
(1)自动性,指内隐学习会自动地发生,无需有意识地干预和探索规则的努力,是它得以区分于外显学习的主要特征。
(2)抽象性 抽象性是指内隐学习往往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而
能够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不会,因为刺激表面形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3)理解性 内隐学习的理解性,是指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的规则知识,虽然本质上是无意识和缄默的,但也可能被部分地意识到。
(4)抗干扰性 内隐学习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这是指内隐学习相对于外显学习,更不易受到各种变量的影响。
(5)三高特征 内隐学习的“三高特征”是指:高选择力、高潜力和高效性。内隐学习的高选择力体现在内隐被试表现出更大且更显著的底层规则的迁移。而高潜力特征的发现则来源于内隐学习仅使用显著特征分类,却达到了外显学习运用显著和非显著特征的学习效果,这说明内隐学习具有很大的潜力,许多具有高选择力的资源尚待开发。内隐学习获得的规则知识在信息传递上效率更高,内隐知识储存的密度更大,这就是高效性特征。
42、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关系。
研究者为证明内隐学习确实是独立存在的,而归纳出了众多内隐和外显学习的区别之处。
(1)现象学上的区分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点:内隐学习是自动的,外显学习是需要意志努力的;内隐学习是稳定的,外显学习是易变的;内隐学习较抽象,外显学习则易受表面刺激影响。
(2)实验操作上的区分。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都同等程度地对意识知识敏感,而当对某一特定的刺激维度,间接测验表现比直接测验来得更敏感时,就可以发现无意识学习(即内隐学习)的存在,这是内隐学习独立存在的分离逻辑假设。内隐学习的经典实验研究中都发现了这种内隐优势效应。
(3)神经生理学上的区分。大量研究表明内隐和外显学习的神经生理学基础是不同的,它们有着相互独立的生理机制。
(4)学习机制上的区分。从学习机制上探讨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区别是从根本上将二者区分为两个独立系统的有效办法。目前对这一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加工方式、心理表征和产生信息三方面。
而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最大联系,显然就在于:如果抛开意识或无意识这条标准,它们就都是个体获得环境知识和规则信息的过程,都包括信息加工的编
码、输入、贮存、提取一系列过程。研究者已经发现,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都具有学习特异性,包括编码特异性、场合依赖性、上下文一致的依赖性等等。研究者还发现,尽管内隐学习是无意识的,但它也一样对注意资源有需求。深入实验研究的结果证明了内隐和外显学习的深层联系:
(1)外显学习对内隐学习的影响
外显学习有时阻碍内隐学习,有时又促进内隐学习。
(2)内隐学习对外显学习的影响。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存在协同效应,内隐学习反过来也会促进外显学习的。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3)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的权衡现象
内隐学习和外显学习之间的独立性是相对的,它们之间还存在紧密的联系。应该说,任何一个学习任务都是内隐和外显学习混合、联系与权衡的产物。
43、何谓前景理论。
卡内曼和特弗斯基做了一系列心理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实际决策行为和期望效用理论的预期有所偏离,并且这些偏离都是系统的、有规律的。因此,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提出了前景理论,对这些系统偏离进行解释。下面是该理论的一些重要组成部分:
回避损失是指损失的效用要比等量收益的效用得到更大的权重。卡纳曼和特弗斯基总结了一条损失-收益函数曲线,当收益逐渐增加时,价值增长很少,而当损失增加时,价值却降得很快。
参照效应指人们一般是依据某一参照点来定义价值,而不是依据纯价值进行决策。
捐赠效应是指对于获得本不属于自己财产的东西,人们倾向于给予高的评价。卡纳曼认为被试获得了本来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由于不想放弃,所以对此样物品估价很高。
44、人工智能的局限。
(1)反应标准上的局限性,人工智能表现得好像能进行各种思维,解决各种问题,但是实质上则只是根据一套事先设定好的原则进行类似条件反射似的反
应,而不是真正根据语义或是某一思维策略进行反应。这使得人工智能无法达到人类的智力水平,无法重复人类的思维过程。
(2)加工方式上的局限性。通常,计算机程序具有线性结构,这种对信息的线性处理方式和人的信息加工方式不太一致。计算机的加工方式限制了人类思维模拟的精度,无法表现出像人类一样复杂的加工方式。
(3)调节系统的缺失。但有生命系统和人工系统不同的是,有生命系统需要根据环境的条件来调节自己的机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这是通过调节系统来完成的。调节系统正式人工系统所缺乏的。
45、刺激—反应法的优点和不足
刺激-反应法具有如下优点:
(1)控制相当严密,刺激和反应变化间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易于解释因果联系,有助于提高内部情绪推断的正确性
(2)程序内部可操纵的变量多。多角度的操纵便于了解情绪对行为影响的各个方面。
(3)解决了研究伦理方面的难题。以动物为被试,通过动物心理来类推人类心理,虽然,这种类推在信效度方面的仍存在问题,但也不失为解决道德难题的良策。
虽然这一方法有诸多的优势,但它仍有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1)主观因素会干扰对实验结果的解释。用刺激—反应法对动物的内部情绪进行推断时,必然会带有主观性;
(2)只可用于研究情绪本身。刺激-反应法仅仅适用于根据刺激、反应间的联系来推断被试经历的情绪过程,而无法研究情绪变量与其他心理变量的关系。
46、情绪诱导法及其种类。
为了探讨情绪和其他心理变量间的共变关系,研究者运用一些方法,来直接操纵情绪状态,然后记录或观察积极或消极情绪下,被试的各种心理、行为或生
理指标。这种对情绪状态的操纵办法,就是情绪诱导法。
(1)单词诱导法。单词诱导法就是使用带有情绪色彩的词来诱导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方法,这是早期情绪诱导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2)图片诱导法。图片诱导法就是使用带有情绪色彩的图片来诱导积极或消极情绪的方法。
(3)其他诱导。除了单词和图片外,还有一些其他的方法可以诱导情绪的产生。比如特以不同内容的影片来诱导情绪。
除了本身的活动外,他人对被试的评价也可以成为情绪诱导刺激。在实际运用中,情绪诱导技术的具体实现方式还有很多,例如通过控制被试完成某项测试后的成败体验来诱发积极或消极情绪、通过阅读带有情感色彩的文章段落来诱导出相应情绪等等。灵活运用诱导技术,将对情绪实验研究的控制有所帮助。
47、时间抽样技术的优缺点。
时间抽样技术的优点主要体现在:
(1)适用于现场研究:时间抽样技术以日记形式出现,适合于研究现场环境中的各种情绪,无须操纵或诱导情绪产生,只要被试记录他们实际产生的情绪体验即可。
(2)能长期追踪被试的情绪体验,得出稳定的数据。
(3)即时报告:时间抽样技术只要求被试对即时地对自己头脑的情绪体验进行反映,这对被试来说相对容易,情绪的评估也会相对准确。
而时间抽样技术的局限主要在于:
(1)对于时间、财力、精力的高要求:被试每天必须花相当量的时间在记录当时的情况和情绪体验上。在数据整理阶段,数据量一般比较大。
(2)自我报告的局限:时间抽样技术只集中于情绪的主观体验和引发情绪的各类事件或情景,而情绪的面部表情、以及同时发生的心理过程,却是时间抽样技术技术所不能描述的。
48、霍夫兰德的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提出的说服模型着重分析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沟通本身、接受者或者及沟通情境。
(1)沟通者——信息源。沟通者是最主要的信息源(source)。沟通者的专业性、权威性、可靠性、吸引力等因素都会影响态度改变的效果。
(2)信息传递方式。在沟通过程中,信息的安排与选择、信息的情绪特征(恐惧唤起)、信息的单方面呈现或双方面呈现、信息传递途径等等都会影响说服效果。
(3)目标对象——接受者。被说服者身上的某些特征会影响说服的效果。一是被说服者的人格;二是被说服者的心境。此外,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自身的免疫力以及认知需求、自我监控性和年龄等个体差异也都会以某种方式影响说服的效果。
(4)沟通情境。说服过程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和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这些背景或情境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49、威尔逊的双重态度模型。
该模型认为人们对于同一态度客体能同时存在两种态度,一种是能被人们所意识到、所承认的外显态度,另一种则是无意识的、自动激活的内隐态度。从这一理论模型出发,威尔逊等人提出了以下理论假设:
相同态度客体的外显态度与内隐态度能共存于人的记忆中。
内隐态度是被自动激活的,而外显态度的提取则需要较多的认知资源和动机。
即使外显态度被人们从记忆中检索出来,内隐态度也还会影响人们那些无法有意识控制的行为反应和那些人们不试图去努力控制的行为反应。
外显态度相对易于改变,内隐态度的改变则较难,态度改变技术通常只能改变外显态度,而非内隐态度。
双重态度区别于个体的心理冲突,拥有双重态度的人通常报告的是一种更易获取的态度。
内隐态度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人们对传统的态度概念及其测量方式和态度改变技术等方面研究结果的反思,这也为社会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
向。
50、实验性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
实验性内隐自尊,顾名思义是通过实验操控建立起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的效应,其中又包含三类:
(1)说服中的角色扮演:指由角色扮演所导致的某种偏好倾向。被试接受了角色扮演任务便意味着自我和指定立场之间建立了连接,因此对自我的评价泛化产生了对指定立场的积极评价;
(2)单纯所有权:指个体对于自己直接或间接拥有的物体给予积极评价的倾向。实验发现,先给被试某些物体,如杯子等,然后让被试对这些物体进行评价,发现被试对这些物体的评价立刻提高了。
(3)小群体效应:指对群体内个体的评价高于群体外相应人员的评价的倾向。即使群体内和群体外的成员在除了群体成员资格之外的其他各方面都相似,群体内偏见也会发生,因为共同的成员资格提供了同自我的联系,使自尊的内隐操作得以成为可能。
51、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包括了哪些类别?
自然形成的内隐自尊,顾名思义,就是自然环境重形成的自我和某些事物的联系,并由此产生了对这些事物的积极评价效应,其中又包含三类:
(1)相似性吸引:指当某个人拥有同自己相似的观点时,这个人会对个体产生一种吸引力,这便是相似性吸引。这种内隐自尊效应是基于这样的假设:陌生人与自己的看法越一致,陌生人同自己的联系就越强烈。
(2)认知性的说服反应:指在说服中,新观点同个人已有的观点之间的一致性程度越高,就越容易被接受。人们偏好对他们的观点有利的理由,而对与他们的观点相对立的理由则采取排斥的态度。
(3)决策后效应:指个体对自己曾选择过的事物会给与较高评价的倾向。这也是一种对同自己有关联的刺激进行高的积极性评价的现象,与其它类似现象不同的是,同自我的联系是通过被试的选择建立的。
52、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独具特色,主要包括相关法、实验法、现场研究法、观察法和档案法等。
相关法。环境心理学的很多研究是在真实情境中进行的,这类研究难以真正操纵和控制研究的变量,而解决的方法就是使用相关法。
实验法。实验室研究的优点是能够做出最可靠的因果推论,但可能会限制实验结果的推广。另外,因为研究中得到的问题,实验研究多采用动物被试。
现场研究。在真实环境中进行的现场研究,可以弥补实验室研究的某些不足。现场研究更接近真实的情境,生态效度往往比较高。
观察法。观察法对环境心理学也同样适用。不过在环境心理学的研究中,但是一般并不单独使用,而是与现场研究或实验室研究结合起来
档案研究法。档案法是指使用非学术的档案资料来进行研究的方法,档案资料通常是书面文件,如书籍、手稿等。
53、个人空间圈的测量方法有哪些?
(1)自然观察法。在有关个人空间圈的现场研究中,自然观察法是常用的方法。实验者往往用摄像机或照相机拍摄被试在现实情境中的行为,当然多数情况下,实验者的行为都很隐蔽,以免影响被试的真实行为表现。
(2)适宜人际距离量表和止步距离法。适宜人际距离量表 是实验室研究中常用的测量方法。使用该量表时,被试想象自己站在房间中央,另一个人由图中的8个位置开始逐渐接近。然后他们标明对接近者的距离开始感到不舒服的那一点,每个方向重复多次,直到完全绘出被试的个人空间为止
止步距离法是将适宜人际距离量表转化为真是的操作。该方法通常让被试站着不动,另一个人先后从各个方向逐渐靠近他,当被试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要求对方停止。然后绘制出个人空间圈。
以上的几种测量方法各具优势,也各有缺陷,研究者应该根据研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
54、个人空间圈的影响因素。
(1)性别因素。男性与女性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是不同的。通常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有更小的个人空间圈。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倾向于比男性使用更短的互动距离,而男性对过短距离很难忍受。
(2)年龄因素。研究发现,个体对个人空间圈的需求会随着年龄稳定增长。年龄小的孩子玩耍时,他们之间的距离非常接近。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开始发生变化,类似于成人的空间圈形成于青春期。
(3)情境因素。情境因素的影响表明个人空间圈的大小往往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常因情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个体对空间大小的需求取决于他们对安全的感受。
另外,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个体的社会地位以及个体间的情感关系也会影响个人空间的大小。
(4)文化差异。人们在空间的使用方式上与文化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个人空间圈的研究也必须在与文化相联系的背景中才能反映出来,脱离文化的个人空间行为是不存在的。
55、实验法在工程心理学中的应用。
因为实验法存在的优势,工程心理学的研究者们也纷纷使用实验法来探索人类心理加工的特点和极限,并设计了两种实验法的变式——现场实验法和情景模拟法。
实验心理学就是要在控制条件下对心理和行为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只要是用实验法来研究的心理问题一般都可以包含在实验心理学的范围之内。传统的实验法所指的就是实验室实验法。
现场实验法是指在真实的现实情境中,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切可能的控制,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关系。与实验室实验法相比,它具有真实、自然的特点,其研究结果的生态效度和外部效度较高,研究结论的推广性较好,因为实验就是在所需推广的情景中进行的。对于工程心理学这一应用学科来说,现场实验法可谓是研究的首选
情景模拟法结合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研究法的优点,并弥补两者的缺点。情景模拟法就是要通过模拟技术创造出与所要研究的实际现实情景相同或相类似
的情景,使被试在这种情景中产生与处于真实情景中同样的心理状态,从而借助这种模拟的情景来研究被试在真实情景中可能发生的心理状态。
56、如何测量心理负荷?
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次要任务法测量心理负荷水平。所谓次要任务就是在执行重要任务(首要任务)过程中所插入的一项无关任务。若主要任务的心理负荷很高,人们就没有能力进行次要任务,若主要任务心理负荷低,剩下的心理资源便可以用来完成次要任务,所以次要任务的成绩可以作为首要任务所需注意力或是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针对真实情景中的现场研究,研究者提出了两种较为通用的心理负荷测定法——心理负荷的主观评定法和心率测量。
主观评定法是让被试对工作难度、时间压力、紧张心情等主观感受或体验进行主观评定的方法。在完成人机系统操作后,要求被试对他操作时的各个心理负荷因素进行评分,所得分数可以作为他们心理负荷水平的指标。
虽然在某些真实情景中,不适宜对被试进行过多的测量或要求被试同时进行过多的任务,但仍可对被试的生理指标——心率进行稳定的测量。心率的快慢可以反映任务的紧张程度,也即可以作为心理负荷水平的有效指标。
57、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加德纳从跨文化、心理、心理测量、发展以及神经等方面提出证据证明智力存在七个侧面,它们是:(1)言语—语言智力,表现为个体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表现为个体对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的能力;(3)逻辑—数理智力,表现为个体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4)视觉—空间智力,表现为个体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表现为个体控制身体动作、对事件做出身体反应以及利用身体语言等表达自己思想和情
感的能力。(6)自知—自省智力,表现为个体意识自身的情绪、欲望、个性等并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7)交流—交往智力,表现为个体觉察他人情绪、欲望和意图并能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对于七个智力中的每一个来说,加德纳都试图证明它有一个独立的神经结构和一个独立的发展史。
58、直接知觉和间接直觉的关系。
直接知觉论认为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知觉的刺激物说。刺激物说的思想最早来源于格式塔心理学,它的主要观点是:人们的知觉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并不是对各部分的简单总和。吉布森提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知觉的刺激物说。他认为自然界的刺激是完整的,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人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对作用于感官的刺激产生与之相对应的直接知觉经验。
间接知觉论认为刺激本身的信息是模糊的、不完整的和不能对外界事物进行全面描述的,所以个体必须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对刺激信息作出推断、评价和解释,才能实现对刺激的真正知觉。
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直接知觉和间接知觉间的争论常被描述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加工之间的对立。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而自上而下加工则指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直接知觉论只讲究自下而上加工,而间接知觉论则讲究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加工相结合,即刺激信息和内部经验的匹配。
当前的研究者们的观点则相对较为折衷:一方面承认知觉确实存在先天、直接的一面;而另一方面也肯定知觉也绝不可能没有丝毫的经验参与。因此,直接知觉论和间接知觉论都说出了真相的一个侧面,两者的结合恐怕才是最贴近真理的答案。
59、如何对待拥挤?
拥挤环境可以对人类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反过来,人类也可以通过一定的策略来改善拥挤的环境
对生活的空间进行合理的分隔可以避免拥挤感。空间分隔后可以减少人们的
相互接触及环境信息的输入。一个大空间如果能分隔成若干小空间,并且能在视觉上加以识别,就可能减少拥挤感。
与他人的眼睛或身体接触会提高人的警觉程度。这种机体的警觉程度称为唤起。实际密度的增加会提高人们的唤起水平。因此,当不能减少实际密度时,可以通过控制其他因素来减少个人唤起。这是对待拥挤的有效策略。
中介物可以减少拥挤感的证据,理由是分隔物可以遮挡同一空间中其他人的视线,这样可以减少个体的心理压力。通常,人们有这样的感觉,如果能生活在一个完全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里,哪怕小一些,也比与其他人共同生活在一个大空间更合乎心意。
板凳
 楼主| chendinggui126 发表于 09-6-5 07:33:16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试题02系

60、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领域。
内隐社会认知是指人对各种刺激的内隐加工过程,即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行为者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已潜在地对行为者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态度、内隐自尊及内隐刻板印象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内隐社会认知课题。
内隐态度,即过去经验和已有态度积淀下来的一种无意识痕迹,它潜在地影响个体对社会客体的情感、认识和行为。内隐态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晕轮效应,即个体将社会对象的某一特性扩散到整体的心理现象;纯粹接触效应,个体对特定事物的接触频率与喜爱程度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
内隐自尊是指对同自我相关或不相关联的事物做出评价时,通过内省而不能确认的一种自我态度效应,并且效应的方向通常是:当事物与自我建立了联系,个体就会对这些事物产生积极的评价。
内隐刻板印象,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
61、内隐刻板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刻板印象中也含有无意识的成分。这些成分就构成了
内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内隐刻板印象是调节着某个社会范畴所具有的属性中无法内省辨认(或不能准确辨认)的过去经验的痕迹。目前研究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内隐种族刻板印象、内隐性别刻板印象等方面。
内隐种族刻板印象,虽然没有人愿意承认自己抱有种族歧视观念,但是研究表明白人倾向于将积极性评价和白人连在一起,而对黑人则多施以消极性评价。
内隐性别刻板印象,而对名望判断的研究中表明,名望判断的标准是旧的低于新的、男性低于女性。这表明人们内隐地认为男性的成就要比女性高,因此对男性名人的判断标准要比女性宽松。
内隐攻击性刻板印象,外显态度中同情弱者,或女性柔弱的形象,在内隐社会认知中无论箭头指向攻击者或指向被攻击者,两性明显的偏好攻击者,不管被攻击者是男性或女性。证明男性在本质上更具攻击性一面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女性对攻击者的偏好显著高于对被攻击者的偏好,反映了女性亦具有攻击性本能的一面。
62、思维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思维研究的不同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早期的尝试错误说和顿悟说,沿用的主要方法是行为测量。行为测量是指研究者通过对被试外显行为的观察或运用各种指标对被试的外显行为的评估来获得思维过程数据的方法。通过对观察数据或行为指标的分析,往往可以推测被试的内在思维过程。行为测量有两个层次:观察数据和行为指标。
思维的另一个研究方法为内省式的言语报告。在思维研究领域,通常会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言语报告出来,这种言语报告的方式被称为出声思维,这样就可以直接观察人的思维过程。
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建构认知模型的方法逐渐受到研究者的青睐。建构认知模型非专指某种具体的方法,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研究者往往会尝试各种方法,综合系列实验研究的结果,来建立模型以揭示思维的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并设计实验来检验模型的解释力。
63、简评出声思维法的优缺点。
通过问题行为图对出声思维进行分析,使得言语报告可以被量化了。问题行为图中向下箭头的个数就是被试在思维过程中倒退的次数,倒退次数越多,可能说明被试在思维过程中使用策略的情况越不稳定;在问题行为图中,所使用的操作总数,则可以作为其思维快慢程度的指标。除了能和行为测量一样,作到科学化外,出声思维的另一个优点在于:掌握被试思维的全过程,比如:分析被试解一道数学题的思维过程,从问题行为图中,我们却可以看到被试开始的一些错误尝试和曾经被否定的错误策略。
然而,出声思维法也有其缺陷:
(1)作为言语报告的一种,出声思维反映的是仅能停留在被试意识层面的东西。思维过程并不一定是可以外显的,被试的思维过程完全有可能是内隐的 (2)在解决问题时让被试进行言语报告是否会影响到被试的思维?也许为了更清晰地报告某个想法,而未能及时地注意下一想法,而会导致灵感的丢失。不过,也有研究显示出声思维的方式并不会影响思维的正常进程。(3)言语报告的可信程度到底有多大?出声思维和过去心理学中的内省法有某些相似之处,因此,有关内省法可信程度的争论在出声思维法上再度出现。
64、出声思维法的实施程序。
出声思维法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对被试进行预训练,使他们能顺利地进行出声思维;
(2)给被试一个思维作业,比如:一道数学题或是一种智力游戏,让他们用出声思维的方法来完成作业,同时用录音机记录他们的全部口述;
(3)当被试在进行出声思维的过程中,发生停顿,实验者应及时提醒或询问他们在想什么,不过,除非有特殊的研究目的,并事先做过准备,实验者在出声思维过程中,不应提问,以免干扰被试的出声思维;
(4)将录下的言语报告逐字逐句地整理成文字材料,并对记录进行细致的分析,提炼其中有价值的材料,以分析被试思维的过程及其特点。
65、采用建构认知模型方法进行思维的研究一般要经历哪些步骤?
建构认知模型虽然没有一成不变的具体方法,却仍能总结出大致的步骤和
脉络。
(1)先验模型阶段。第一步,是要先建立一个有关思维心理机制和内部表征的先验模型。这里说先验模型,就是指研究者头脑中的理论模型,即还未得到实验验证的思想雏形。
(2)实验验证阶段。在先验模型指导下,进行实验验证是认知模型范式的第二个步骤。实验验证,即要通过对各种变量的操纵来获得有利的结果,提出支持或否定先验模型的证据,为模型的进一步完善打好基础。
(3)模型完善阶段。在对认知模型进行实验验证之后,认知模型的建构就可以进入第三个阶段——对模型进行完善。在新的实验事实基础上,对其原有的模型进行了修正。
66、采用建构认知模型法进行思维研究时存在哪些优缺点?
建构认知模型作为思维研究的一种方法论,是有它的优点和局限性的:
它的优点主要表现在:
(1)符合如今科学发展的趋势,即先依靠人的理性提出某个观点,然后再以实践去加以验证。而不是像原始的科学一样,依靠对经验的归纳来得出科学理论。这就是为何认知心理学如今受到广大研究者青睐的原因。(2)有利于揭示思维的本质及其内在的心理机制,而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层面上。(3)对人的思维过程进行某种模型上的猜测与拟合是十分有应用价值的。
认知模型范式的局限主要表现在:
(1)先验模型有时可能不可靠。基于先验模型进行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的结论解释为先验模型的预期有时是不正确的。因为,在摆脱先验模型束缚的情况下,我们也许对实验结论做出不同的解释。(2)有时难以找到具体的实验方法可以验证先验模型。有些研究者在设计模型时,往往会将模型设计得过于复杂,这给实验验证带来了难度。(3)不是任何的思维过程都能找到一个认知模型与之相匹配的。
67、动物时距知觉的研究。
由于动物无法向人类一样用言语报告对某一时距的主观估计,研究者设计了
许多实验程序。
时间泛化程序,是为研究动物对一个特定时距知觉所设计完整实验过程。在实验中要求动物学习掌握辨认一个特定时长。
二分程序是为了研究动物区分两种时距的能力而设计的。在二分程序中,要求动物在较短的刺激延时后做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而在较长的刺激延时后做另一种反应,并对之进行强化。短刺激延时后的反应被称作“短反应”,而长刺激延时后的反应被称作“长反应”。
固定时程强化程序操纵的自变量为强化延时。刺激延时往往是实时距,即以持续方式呈现,而强化延时往往是空时距,即以间隔方式呈现,整个时距只有起止刺激。固定时程强化程序,顾名思义,就是前后两次强化间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程序的结果用反应率随以前一次强化(食物)为起点的延时而变化的函数来记录。
峰值程序中,固定时程强化循环和其他没有强化出现的循环随机出现。峰值程序的结果用无强化循环下反应率随延时变化的函数表示。
68、人类时距知觉的研究。
人类时距知觉的研究可以操纵的自变量较为丰富。
(1)时距类型。时距类型是动物时距知觉研究要操纵的主要变量,并且结果显示不管对空时距还是对实时距动物都表现出了很强的敏感性,但是人类被试实时距结果与空时距大致相同。
(2)时距长度。复制时距的研究中表明,在大约3秒钟之内,估计时间比刺激延时稍长,而在3秒钟之后,复制时间明显地比刺激延时短,被试对3秒的估计最为准确。国内的一些研究者发现时距越长,估计越不准确。
(3)刺激通道。许多研究表明在时距知觉中也存在通道效应,即对不同刺激呈现的实时距,估计的正确性不同,对听觉刺激延时的估计较视觉刺激延时的估计来得准确。然而,也有实验者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4)时距的分割水平。变化/分割模型认为对时间的认知是以心理变化为依据的,时间知觉就是知觉变化,时间估计就是把心理上所经历的变化分割为可记
忆的片段,然后再根据所分割的变化段数来判断时间的长短。
(5)心理状态。人的某些心理状态也会影响时距知觉,所以有研究者对被试的心理状态进行了操纵,并得出了某些有意思的结果。
69、用提示范式研究注意时,通常有哪些自变量?
提示范式中常用的自变量主要有提示的有效性和提示类型。
有效性即指实验中提示指向的位置,和紧接着刺激出现位置的吻合程度。提示有效性这一自变量的三个水平: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就在该位置呈现,这种情况被称为有效试验,;当某个位置被提示后,目标却在其他的位置上呈现,被称为无效试验;提示同时出现在两个位置上,没有向被试提供随后呈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位置信息,被称为中立试验。提示有效性这个自变量可以控制注意指向目标出现位置的可能性大小。
提示范式下的注意研究采用的第二种常见自变量,是提示类型,这一自变量的水平可以有多种划分方式,下面是两种最常见的情况:
首先,根据提示是否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提示可以分为外围提示和符号提示。外围提示指提示直接出现在将被注意的位置,此类提示能自动引起注意,也被称为外源提示。符号提示指提示只是指出注意应指向某个位置的一个符号。这种提示不会自动使注意指向被提示的位置,因此也被称为中间提示或内源提示。
另外,根据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和无效试验的比例来区分,提示也可以分为预言性提示和非预言性提示两类。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多于无效试验次数的提示。非预言性提示指在整个实验中有效试验次数与无效试验次数接近的提示。
将以上提到的自变量组织起来,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具体的提示都能被归为符号或外围和预言性或非预言性的组合
70、ERP技术在注意领域内有哪些应用?
(1)注意分散任务的研究。注意分散任务是一种使各种刺激竞争注意资源,从而使注意发生分散的任务。研究表明,对目标刺激的注意,提高了ERP在P200
到P300的振幅。这意味着大振幅ERPs的P200成分与注意分散任务有关。
(2)不随意注意的研究。朝向反应是不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是指由新异的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的方向。一些研究者通过对ERP的研究发现,一个常出现在大脑额区或额中央区的ERP成分——不匹配负波与朝向反应密切相关。
(3)有关早期选择理论的研究 。电生理学测量对于寻找选择位点是很方便的,因为它提供了对刺激和反应之间加工过程的连续测量,研究者可以准确判断受注意和不受注意的刺激所对应的ERP在什么阶段开始产生差异。ERP实验的发现为早期选择理论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71、如何建立顺序量表?
心理物理学中建立顺序量表的主要方法有等级排列法和对偶比较法。
(1)等级排列法。等级排列法这个方法是把许多刺激同时呈现,让许多被试者按照一定标准,把这些刺激排成一个顺序,然后把许多人对同一刺激评定的等级加以平均。这样,就能求出每一刺激的各自平均等级,最后,把各刺激按平均等级排出的顺序就是一列顺序量表。
(2)对偶比较法。对偶比较法是把所有要比较的刺激配成对,然后一对一对地呈现,让被试者依据刺激的某一特性进行比较,并做出判断:这种特性在两个刺激中的哪一个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因为每一刺激都要分别和其他刺激比较,假如以n代表刺激的总数,那么配成对的个数是n(n-1)/2。然后依它们各自明显于其他刺激的百分比的大小排列成序,即可制成一个顺序量表。
72、如何建立等距量表?
等距量表不仅要求体现事物属性的大小顺序关系,还要有一个固定的测量单位。
(1)POZ转换得到等距量表。只要了解样本所在总体的分布情况,就可以将累积频数转换为对应的量值。最常见的情况就是正态分布下通过POZ转换表求Z分数了,而Z分数是符合等距量表要求的。因此,只要假定顺序量表评价
的通过率符合正态分布,就能够将顺序量表改造为等距量表。
(2)感觉等距法。要制作一个等距量表,最直接的方法是采用感觉等距法它是通过将一个感觉分成主观上相等距离来制作。
(3)差别阈限法。差别阈限法是制作等距量表的一种间接方法,通过在不同强度的基础上测量差别阈限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用任何一种传统心理物理法测出感觉的绝对阈限,并以此为量表的起点;然后以绝对阈限为标准刺激,确定第一个差别阈限;再以绝对阈限加上第一个差别阈限的刺激强度为基准,再测量第二个差别阈限。
73、建立比例量表的方法有哪些?
比例量表既有真正的零点,也有等距单位。
(1)分段法。分段法是制作感觉比例量表的一种最直接的方法。这个方法是通过把一个感觉量加倍或减半或取任何其他比例来建立心理量表的。具体作法是呈现一个固定的阈上刺激作为标准,让被试者调整比较刺激,使它所引起的感觉为标准刺激的一定比例,例如,2倍、3倍、1/2倍、或1/3倍等等。
(2)数量估计法。数量估计法也是制作比例量表的一种直接方法。此法的具体步骤是主试者先呈现一个标准刺激,并赋予标准刺激一个主观值,然后让被试者以这个主观值为标准,将其他比较刺激的主观强度用数据表示。然后计算出每组被试者对每个比较刺激量估计的几何平均数或中数,再以刺激值为横坐标,感觉值为纵坐标,即可制成感觉比例量表。
地板
吾爱浩天 发表于 09-7-5 10:29:3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5#
一条浮在空中 发表于 11-10-11 17:48:06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
6#
cuimingklmy 发表于 11-10-13 23:38:14 | 只看该作者
有谁能告诉我选择题答案?
7#
之心 发表于 11-11-21 10:59:11 | 只看该作者
挺好的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09:07 , Processed in 0.10667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