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些重要的经济学概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6: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环岛鹭2005

1.机会成本是要素可能得到的最大收入。高于机会成本的是经济租。原因是,高于机会成本,要素就不会流到其他地方,所以从经济效率的角度看,只要高于机会成本,就是不必要的。



2.边际生产力理论 ----  在竞争的条件下,每个要素所获由其边际贡献决定,即由该要素的边际产量值决定。这正是“欧拉定理”成立的依据,属于新古典分配理论的范畴。


3.纳什(Nash)的博弈均衡存在性定理。纳什是一个纯数学家,他在1951年给出了纳什博弈均衡的定义,并给出了纳什均衡存在性的证明。纳什均衡存在性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1]从数学原创性及证明的难度来看,这个定理不是太难,只是数学中的不动点定理的应用,但它们成为博弈论的最根本的基础,使得博弈论成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用来研究经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策略选择问题。由于这些原因,纳什凭这篇论文和1950年关于纳什谈判解的论文获得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我们现在来说明,尽管纳什均衡存在性定理是一个纯数学定理,当它赋予经济涵义后,它的分析框架也包含这五个组成部份。经济环境:由所有游戏参与者及其经济特征所组成,这里每个游戏者的行动集、信息结构、收益函数等构成了他的经济特征。行为假设:每个游戏参与者知道其他人的经济特征,并将其他人的策略设为给定,决定自己的策略使之最大化自己的收益。游戏规则:游戏的顺序是同时行动。均衡结果:所有游戏参与者的最佳策略组成了均衡策略。评估比较:对纳什均衡解进行评价,看是否达到某种社会最优或按某种标准剔除多余的纳什均衡。纳什的论文在非常一般化的条件下,证明了纳什均衡的存在。由于纳什的均衡存在定理是用数学模型表达的,没有不清楚的地方,不像科斯定理,没有什么争议,为研究经济人的决策互动及其选择建立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平台。 [1] Nash在1950年的另外一篇论文给出了纳什谈判解的定义,它是非合作博弈论的基础。
沙发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6:33 | 只看该作者
宏观经济学的两大传统:古典传统和凯恩斯传统



按时间先后顺序:凯恩斯主义 —〉货币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新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主义强调投资,消费的变动是货币收入变动的主要原因。货币是相对不重要的。在出现流动性陷阱等极端情况下,货币政策失效。



2.货币主义认为货币是重要的,货币存量的变化是解释货币收入变化的最主要原因。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货币主义和货币数量论(MV=PY)是一致的,所以又被称为新货币数量论。在V为常数的情况下,M与P,Y联动。



3.新古典宏观经济学1:



(1) 推崇价格机制:信仰价格机制,否认凯恩斯主义提出的工资刚性和价格刚性,认为非均衡即使在短期存在,获利机会就会产生。理性人采取行动要么满足超额需求,要么消除超额供给,通过价格机制,市场可以迅速而自由地调整以实现出清。



(2)认为市场出清时普遍的:所有商品和要素(包括工资和利率)都能够迅速地向准确的方向调整,迅速消除所有的超额供给或需求,市场出清贯穿于市场的每一个角落。



(3)继承古典传统:之所以被称为“新古典”是因为它继承了马歇尔和庇古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理性经济人和市场出清。其中,新古典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将第一个假设发展为理性人是理性预期者。



(4)最有争议的假说:围绕市场能否迅速出清,新凯恩斯主义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新凯恩斯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理由说明市场失衡后,价格和工资的调整是缓慢的,即价格和工资的粘性致使非均衡将长期存在。



4.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 ---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诞生:这些经济学家将意外的技术冲击等真实因素纳入一般均衡模型,并据此对经济周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了较好的解释。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自称“新古典宏观经济学2”,因为它们继承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几项传统。(1)经济当事人是理性人,追求行为最优化。(2)理性预期,信息对称完全。(3)价格灵活,保证市场出清。(4)就业波动反映人们工作时间的自愿分配,工资可以灵活变动。



该理论强调占主导地位的冲击因素是技术革新,战争,自然灾害等真实因素,强调技术冲击而非货币冲击,供给冲击而非需求冲击,真实因素而非名义因素的作用。



5.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1970s年代和1980s年代成为主流。1980s后期,凯恩斯主义神奇地复活了。



现实背景:虽然有人承认从1969年以后凯恩斯主义政策的失效导致了1970s的滞胀,但也有很多人将1980s初的经济复苏归因于凯恩斯主义的需求刺激;当1990s初失业和衰退再次来临时,人们开始怀恋1948 - 1973 长达26年的凯恩斯主义带来的高就业时期,认为政府有必要来刺激经济。



理论背景:(1)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在市场出清假说方面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2)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为以市场不出清为基础的理论比新古典或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更贴近现实。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的非均衡的基本假设,但:(1)接受了新古典的最优化理性行为和理性预期。(2)用粘性代替刚性,即工资和价格不是不能调整,而是调整非常缓慢,并从微观基础解释了工资和价格粘性的成因。
板凳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6:40 | 只看该作者
适应性预期由于其系统性误差招致批评,适应性预期的问题在于它假定人们不能获得并充分利用全部已有的信息。

理性预期并不意味着当事人能十分准确地预见未来,但这却是最有效的预期形成的方法,以其他的预期方法相比方差最小,且不会产生系统性误差。

卢卡斯发展了理性预期的理论,开始了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革命。
地板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6:47 | 只看该作者
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理性预期对菲利普斯曲线的不同看法:

1.凯恩斯主义将菲利普斯曲线解释为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替代关系。因此可以为政府提供各种可能的通货膨胀与失业组合以作为政府的选择。

2.货币主义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在短期存在,在长期不存在。

3.如果将理性预期运用于菲利普斯曲线的分析,将彻底否定关于长期和短期的区别,即无论在长期还是短期,菲利普斯曲线都不存在。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不存在可以利用的替代关系。即使在短期,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也不存在替代关系。
5#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6:57 | 只看该作者
名义工资粘性和真实工资粘性

1.名义工资粘性是指名义工资不能随需求的变化做出迅速的调整,影响劳动力的需求并进而影响产出水平。

原因:劳动合同分批到期

2.真实工资粘性是指经济行为人缺乏动机去改变实际工资,使非自愿失业持续甚至扩大。

原因:效率工资理论;局内人 -- 局外人理论;隐性合同理论
6#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7:05 | 只看该作者
经济学研究框架
1、界定经济环境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首要组成部分,就是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或对象所处的经济环境(economic environment)作出界定。


2、设定行为假设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二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人的行为方式做出假设。这个假设至关重要,是经济学的根基。一个经济理论有没有说服力和实用价值,一个经济制度安排或经济政策能不能让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关键看所假定的个人行为是不是真实地反映了大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3、给出制度安排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给出制度安排,也即游戏规则。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行为方式的人们,往往需要采取不同的因应对策或游戏规则。当情况及环境发生变化时,所采用的对策或游戏规则多半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游戏规则的决定对做任何事情都非常的重要。不同的游戏规则将导致人们不同的激励反应,不同的权衡取舍结果,从而可能导致非常不同的结果。这对经济学的研究也同样成立,当经济环境确定后,人们需要决定经济上的游戏规则,在经济学中称之为经济制度安排。现代经济学的任何一个理论都要涉及到经济制度安排。


4、选择均衡结果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作出权衡取舍的选择,找出最佳结果。由于做任何一件事往往存在着多种可行方案,这样人们需要作出选择。那么人们是如何作出选择,特别是经济上的选择呢?一旦给定经济环境和经济制度安排(游戏规则) 及其它必须遵守的约束条件之后,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行为方式作出激励反应,在众多的可行结果中通过权衡取舍来选定结果,称之为均衡结果。有人认为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不好理解,甚至反对采用均衡的概念。其实均衡概念不难理解,它表示在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方式的情况下,人们需要选定一个结果,这个最终选定的结果就是均衡结果。


5、进行评估比较


现代经济学分析框架中的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对经济制度安排和权衡取舍后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和作出评估比较。当经济人作出选择后,人们希望对所导致的均衡结果进行评价,与理想的“最优”状态结果(如,资源有效配置、资源平等配置、激励相容、信息有效等)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对经济制度安排给出评价和作出优劣的价值判断----判断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某些“最优” 结果;还要检验理论结果是否与经验现实一致,能否给出正确预测,或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最后,对所采用的经济制度和规则作出优劣的结论,从而判断是否能给出改进办法。


在评估一个经济机制或制度安排时,现代经济学通常所采用的一个最重要的评估标志是看这个制度安排是否导致了效率。所谓“效率”,就是用最少的成本,达到最佳效果。经济学中所用的帕累托最优(有效) 或称之为最佳 (first best) 意味着:在现有资源约束条件下,不存在改进的余地,即不存在不让任何参与人受损的情况下让一部分人的福利有所改进的资源配置方案。


帕累托最优这个概念对任何经济制度都是适用的。尽管帕累托最优标准没有考虑到社会公平问题,但它却从社会效益的角度对一个经济制度给出了资源是否被浪费的一个基本判断标准,从可行性的角度评价了社会经济效果。它意味着如果一个社会资源配置不是有效的,则存在着改进效益的余地。
7#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7:11 | 只看该作者
索洛增长模型的应用探讨

先记住这句话:在中国,只要只要剩余劳动力一消失,中国经济就必须用新古典理论来解释,不管我们的经济水平多么低,新古典理论完全可以解释。

以前有碰到这样一个情况,许多同学觉得索洛增长模型在没有技术进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等于人口增长率不可思议,甚至觉得可笑。可能他们觉得经济增长是个复杂而伟大的问题,要花费天才们的很多脑力才能达到这样的目标,而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似乎过于简单了吧。可现实就是这么简单,其实索洛增长模型研究的是非常宏观的问题,而且研究的是长期!在长期,技术没有进步,折旧率和储蓄率不变,稳态时我们的人均产量是不会增长的,生活水平也是不会提高的。而这里的经济增长是指经济总量的增长,不是人均量。而经济总量=人均产量 X 人口总数,没有技术进步,人均产量不变,所以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

技术进步在这里的关键作用是技术进步能够提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水平,即人均产量。稳态时经济增长率也就等于人均产量增长率(技术进步引起)加上人口增长率。大家知道,人口长期增长是不可能的,所以从长远来看,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

在书中技术进步这一章,引入了效率工人来说明人均产量的增长,对效率工人定义的准确理解是学好本章的关键。
8#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7:16 | 只看该作者
关于全要素增长率

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1)要素供给的增加和(2)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要素供给投入的增加包括资本和劳动供给的增加,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则包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质量的提高以及制度创新、技术进步等。


上面这个重要的概念怎么和索洛增长模型联系起来理解呢?关于(2)全要素增长率的提高直接对应的就是技术进步,这好理解。但是(1)要素供给的增加在索洛增长模型中对应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在索洛增长模型中使用的参数是人均资本。这个人均资本k其实就涵盖了劳动和资本的概念,在稳态时,人均资本不变,但是这并不否定劳动和资本的存量的增长。
9#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7:23 | 只看该作者
关于\"经济租\"的理解

可能有些同学对这个概念理解不是很透彻,也有同学发短信问这个问题,现在整理如下:



1.理解经济租比较科学的切入点要从机会成本入手.



2.首先复习一下机会成本的概念: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就产生了资源配置时的机会成本问题,资源在这个用途上配置必然放弃了在其他用途上面的配置,而在其他用途的集合中那个能带来最大收益的用途的收益量就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典型的概念是:资源投入某一个特定用途以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



3.经济学认为,当一种资源配置时所得到的收入大于其机会成本时,资源就不会流动到其他地方去,此时该资源获得的超过该机会成本的收益就被认为是不必要的.所以该资源的收入减去该资源的机会成本就是所谓的经济租. 经济租=要素收入-- 机会成本.平狄克微观第456页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4.进一步说明,资源的稀缺可以由供给曲线斜向上(而不是水平)表达出来,资源越稀缺,供给曲线越陡峭,经济租就越大.因为资源越稀缺,由市场均衡价格所形成的资源(要素)收入就越大.所以经济租就越大.
10#
 楼主| sacrifice 发表于 06-4-21 13:57:31 | 只看该作者
这里给大家穿插一条数学的重要概念说明:

两个随机变量如果独立,那么他们的相关系数为0;

但是该结论不可逆,相关系数为0的两个随机变量仍可能是不独立的。为什么?

关键在于方差和相关系数度量的是线性相关性,而相关系数为0的变量间可能会具有非线性相关的关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6 00:11 , Processed in 0.229886 second(s), 15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