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学习] 转帖:出国学习心理学专业适应谈——写给打算出国攻读心理学专业的朋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遗忘的海洋 发表于 09-6-29 17:1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序言

前几个月,我曾写过一篇《海外攻读心理学必备技能》,感谢大家的关注。然而,重读此文发现或许展示给大家过多困难的方面,让一些有此打算的朋友望而却步甚至有种失落感,这并非我所愿。因此,趁这两天有空,删除原文,重写此文。希望能够借此篇展示给大家一个更真实、更客观的国外心理学学习的情况。本篇将主要集中在国外学习与生活适应方面,包含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希望能够为大家更好地适应国外心理学学习起到一些微薄的帮助。



我将尽可能地在本篇中融入一些心理学元素,在给您一些建议的同时告诉您为什么应该这样去做,并且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应该如何去做可能会更有效,更有利于您的留学。目标只有一个:希望您能更好地适应在国外学习心理学,尽量少走些弯路。然而,个人水平很有限,不尽之处还望指点与包涵。



留学计划

       我之所以把“留学计划”放在第一部分,是希望您在打算出国攻读心理学之前首先想清楚一些事情。需要您去思考的问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



       1.为什么要到国外学习,为什么要选择心理学?

       2.我对心理学有多少了解?我真的知道心理学主要是学什么的吗?我真的喜欢心理学吗?

       3.我未来的职业目标是什么?我打算从事哪方面的工作?

       4.通过心理学的专业学习能为我实现职业目标起到哪些帮助?

       5.对于国外攻读心理学,我是否已充足地作好了迎接挑战的心理准备了吗?

       6.我(家庭)是否有充足的资金作为国外生活学习的保障;我是否有不错的英语水平来保障我的海外学习?

       7.其他您在申请前应该考虑的问题



       每个留学,无论学什么专业都应该有充足的计划,少一些盲目与冲动。清楚您未来想做什么,并且专业的学习能为自己实现目标起到哪些作用?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准确地预计出今后可能从事的具体工作,并且计划与现实往往有着很大的差距。但是一个蓝图式的规划与个人发展方向计划是必需的。在我个人的接触中,发现很多留学生是很盲目的——只是为了读个学位,为了留学而留学。如果这样的话,留学的价值将大打折扣!认真地思考读什么专业、自己是否真的对此有兴趣、是否与您的发展目标相一致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随便读一个专业,您可能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去学习,这种被动的学习可能会令您产生很大的抵触心理、厌学情绪,或许您在学完后还不知自己在学什么。真实地,这种情况在留学生中很常见!不少留学生只是考前突击,背背题而矣,考完后什么也记不住。或者是死读书本,不能很好地理论联系实际。虽然攻下学位,却感觉什么也没学到。不得不承认,兴趣在其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主动与被动地学习所获取的知识不可同日而语。因此,想清楚您是否真的喜欢心理学?



       如何想清楚?我强烈地建议您在打算出国攻读心理学专业前首先了解心理学是学什么的,主要包括了哪些领域?您可以首先读一读《普通心理学》、《基础心理学》之类的书籍。心理学有不少的领域,但更多的领域属于理科,需要您具备一定的统计基础与逻辑思维能力(这方面我在后面还会提到)。大众对于心理学的误解很深,科学心理学与大众感觉中的心理学往往有着很大的鸿沟。不要再抱着学习“读心术”的心态去申请心理学专业。如果对于将学习的专业领域一无所知,您可能由此打开未来留学的痛苦之门。一个切实可行、完善的学习规划加之浓厚的兴趣是您未来能否适应的第一步。



走出心灵的孤独

       留学生活是孤独的,这种孤独是您在出国前永远无法想象的。虽然绝大部分学生都可以顺利毕业,然而确有中途辍学回国的。我以前同学中就有少数这样的例子。也许您会感到惊讶,在辍学的群体中,绝大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学业困难无法完成而辍学,而是因为无法适应环境!完全陌生的环境,终日的形影相吊偶尔可以催毁一个人。曾在网上也碰到过一个小女生,独自去留学,天天在网上哭诉,据她描述终日以泪洗面,几乎一天也呆不下去了,几个月一直如此,回去又怕被家长指责,偶有自杀念头。



留学的孤独感至少来源于三个方面:陌生的环境、学业挫败感以及文化的差异(针对于心理学学习的学业挫败感以及文化差异的问题我会在后面部分来专门讨论)。我们首先来应对陌生的环境。本篇我不想谈更多理论上的内容。与孤独抗争您只须记住并理解两个字:建立(传统的心理治疗强调另外两个字:消除,比如消除您所有不良的心理症状。而近些年西方的心理治疗更强调建立,包括建立新的行为、技巧、应对策略等)。本文提到的“建立”可以包含两个方面内容:建立您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语言障碍、文化差异、思乡等等可能是导致您产生孤独感的一系列原因,或许最行之有效地摆脱孤独的手段就是建立您的社会支持系统。出国后,第一件最做的事不是学习,而是交友!尽可能地认识更多的人(包括同学与老师,不同国家的人)。你的社会交往群体越广,你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就越大。最初可以先从具有相同或近似文化背景的同学开始交往,比如中国同学(但我强烈不建议您总是扎在中国同学堆里,人际交往问题我后面会专门讨论)。这样做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相互的倾诉来充分表达您的感受与想法,相同的境遇分享着相似的压力源,更容易产生共鸣与相互的理解,建立更好的支持体系。这也是对于此类问题心理干预中Group Therapy中的基本理念。然而,您的交往面应该扩大到不同国家、种族的同学中,这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沟通与锻炼语言,也为您枯燥的留学生活带来一些色彩。一些老外是非常乐于助人的,甚至会想办法来帮您排解孤独。



您的社会支持体系绝不仅是周围的同学,还包括了老师、校咨询中心、学生社团等等。或许心理专业的同学有一个其他专业同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就是所有的专业老师都具备相当强的心理学专业背景,所谓近水楼台。国外的大学一般都有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专门帮助国际学生解决各种生活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包括思乡、恋爱、压力、焦虑、人际交往、甚至同性恋以及避孕等问题。校咨询中心里的工作人员一般具有相当强的专业背景,很多由心理老师业余担任。不要担心跨文化的问题,怀疑国外咨询师不理解我们的文化,难以共鸣等。事实上,在西方心理咨询中对于跨文化沟通问题的理解可能是远超出您想象的。跨文化临床沟通技术及多文化知识在相关专业中通常都不止是通过一、两门课来完成。而且,很多留学热门国家都是多种族国家,公民来自世界各地,因而跨文化问题不是您应该担心的事。我了解到一些留学生付高昂的话费打越洋电话给国内咨询师寻求帮助,这往往是舍近求远了,甚至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个人作为心理咨询师,曾亲身参加过国家心理咨询师的考试培训,两、三个月的培训走马观花,更兼之国内大多咨询师欠缺应有的专业背景以及应对留学适应问题(严重时会发展成调整障碍(Adjustment Disorder)以及其他心理障碍)的经验与理解,而且电话咨询本身有很大的局限性。两者在专业背景与专业实践上不可同日而语,利用学校资源方为上选。此外,您应该积极参与到有兴趣的学生社团,在国外发展您的兴趣并与志同道合的学生一起交流,这样对于排解孤独很有帮助。



       除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外,您还可以采取一些策略来自我帮助。比如,找出所有的压力源(即让您痛苦的方方面面的事;孤独的背后总是有很多具体的原因,那就是压力源),考察自己是如何回应这些压力源的,试图通过各种渠道找出解决不同压力源的策略方法。您应该面对而不是回避各种压力。不要试图回避或压制各种令您感到孤独与痛苦的想法,比如想家了,不要试图控制这种情绪。把这些引起不悦的事件依依列下来,在想象的同时加以放松(可以采取一些系统脱敏治疗的策略,如有需求请自行查阅,在此不做过多介绍了)。或许还可以试着从积极的角度来重新评估负面的事件。比如,您因为离开了熟悉的朋友、家人而感到孤独,然而这也正是您将朋友圈扩展到世界人民、开扩视野的新机遇;您离开了家庭也从此获得了人身的自由(没人再催促您睡觉、没人在身边唠叨个没完、没人再批评您了^0^)。总之,要经常考查到事件的另一面,从事情的正面框架去考察问题。从精神病理学角度,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心理成因就是:wearing grey grids instead of rose glass。 是否可以从积极的框架去解释问题关系到您的心理健康。更多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语意分析技术来打破一些认知的融合。这在新一代的行为治疗技术中被高度强调。例如,在这个自然反映中:“我很郁闷、很孤独因为我想家了”。试着这样来告诉自己:“我很郁闷、很孤独并且我想家了”。用最快的速度说上100遍,感受一下(如果这个表达正是您痛苦所在)。篇幅所限,不更多地展开了,您自己去领悟吧。



       需要特别地强调一点:泡网、打游戏并不是排解孤独的好办法,尽管真实地大量的留学生每天都在这么做着。您可以一醉方休、可以在游戏中尽情屠杀一番来暂时逃避孤独与压力。然而,酒醒了,怪死了(游戏中),要懂得震作!多几次这种排解,您会养成经常酗酒、沉迷于游戏的生活习惯,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称为Negative Reinforcement。如果到了难以自拨的地步,那么您就Game Over了。《留学生》中曾报道过一个在英国的小留学生,因为孤独成天打游戏,一连打了三年,语言还没通过。当他明白了,三年的时光虚渡了,钱也白扔了。这种情况可能是一个特例,但真实地,沉迷于网游的留学生数不胜数!



挑战自我的心理学专业

       留学生活总是有着近似的一面。然而,每个专业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坦白讲,国外攻读心理学专业或许确实比其他一些专业难度要大。主要来源于语言方面。一些专业只以授课方式展开,在大礼堂里上课,数百人堆在一起,80%以上是中国人(毫不夸张)。您只须往哪儿一戳,滥竽充数就行了。人数众多、庞大的中国同学群体形成势不可挡之势!期末了,大家聚在一起一攒一凑,您一背,考试就OK了。



       与此相反,如果您不怕扎在外国人堆里,那么您出国学心理学专业就对了。无论您在哪个外国,心理学专业中我们中国同学恐怕都是绝对的一小撮,甚至一些课恐怕只有您一个中国人了。感觉很紧张?很兴奋?很迷茫?很刺激?无论您持有哪种感觉,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是很必要的。心理学专业的授课形式或许与其他专业有所不同,它包括了大量的讨论、实验等等。无论您的英文在国内能考到IETLS 7分, 7.5分或是TOEFL满分,你在英语方面的自信、甚至自负都会在第一次课堂讨论后被无情的击碎。不是您听力不好,只怪您在国内学的英语太“纯正”,从没听过那么多南腔北调的发音,还有那比IETLS,TOEFL更快的语速。还有那恐怕在许多其他专业听不到的统计、解剖、精神病理以及那不计其数您闻所未闻的专业词汇。不是您口语不好,只怪他们连珠炮式的发言不给您任何插嘴的机会。想锻炼英语吗?心理学这个专业绝对可以提供给您太多的机会。也许您看到此处会感到兴奋——将拥有多么好的机会来练习英语啊!如果您真的到了真实的课堂,相信您一定会感受到课堂气氛是多么的“恐怖”!

       我不得不很遗憾地告诉打算出国攻读心理学的朋友,这种“恐怖”的课堂氛围真实地吓退了很多中国同学。一些人为此放弃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一些人甚至放弃了这个专业。讲一个亲身的例子,社会心理学在我以前学校是除心理学入门课程外唯一不需要心理学背景就可以报读的课程。结果一堆其他专业的中国同学都来了。此课有tutorial(类似于辅导、讨论类型的上课),第一节Tutorial课除自我介绍外,老师还提问,几位中国同学磕磕巴巴回答着,脸都涨红了。第二次上课,五、六个中国同学就剩下了两个。一位仁兄每次上课只听10分钟,因为老师讲10分钟后开始布置讨论话题,大家要围一圈讨论。此仁兄每次在听完老师布置论题后,背起书包就辙。剩下的那位仁兄就是我啦!尽管我的英语或许真的不比他们强多少,或许只是心理素质强些,一直死扛直到毕业。



       坦白讲,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过程可以看作是您适应扎在老外堆里的过程。适应不了,最终结果要么您辙出,要么产生极大的心理痛苦甚至形成心理障碍。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与课堂完全孤立的情景:您一言不发,堆在一个小角落里,您不答理别人,别人也视您为“透明人”。上课来,下课匆匆离去。长此以往会怎么样?您可能一要上课想到提问,想到自己尴尬地坐在那里,可能就会心跳加快,呼吸困难、产生焦虑、郁闷、肌肉紧张、头疼等等症状。严重时可能会达到广场恐惧症的尺度—— 一上课就感觉要死,离开课堂就好。您再旷几次课,尝到点逃避心理折磨的甜头,那么您就快废了。这也正是我提出的第二个引起孤独的原因——学业上的挫败感。当然这不仅指一种令您紧张的课堂氛围,还来自于学习上的困难。试想,您在课堂上适应自如,学业上一帆风顺,您有较高的自尊、甚至自负,春风得意,您会感到强烈的孤独与痛苦吗?



       在国外攻读心理学专业,为了适应课堂所做的自我心理调整与自我心理干预,其重要性不亚于学习本身。我尽量从心理学角度提一些建议来帮助大家更好地适应。首先,您可以把听不懂老师讲课和外国同学的讨论看作一种常态,而非构成自我谴责与焦虑的理由。应该充分拥抱这种状态。听不懂是正常的,听懂一些是值得自我激赏的。佛曰:人生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苦”贯穿生命始终。您应该学会把“苦”作为一种常态来对待(东、西方心理治疗中有一些异曲同工的地方—— 此观点也正是东方的森田疗法与西方的ACT所倡导的)。从心理上接受,习惯并适应这种痛苦,您就不觉“苦”了。您如果面对“天书”式的课堂,不能选择逃避(比如旷课),因为那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其次要做的是放下“面子”的问题。勇敢的发言,即使说得再烂,也未必真丢您的面子!人们在认知上经常有一种误区——中心化。我们总是过高地估计别人对自己窘态的关注程度与记忆(中心化问题在我接触的客户中已被多次证实)。很多时候我们总在想象着别人会怎么想自己,其实很多只是主观的臆测。CBT在认知校正所提出的“去中心化”在此问题上是很有价值的。



       我们总要采取一些积极的策略来适应“尴尬”的课堂。可以应用逐步暴露的策略(Gradual Exposure)让自己融进课堂。比如先从在课堂上“哼”,“哈”开始,慢慢地增多至一个词,一句话,回答一个问题。逐步地走上几个回合。可以先熟悉一些老外交些朋友,坐在他们旁边,你会有更大的勇气(人,经常在陌生人群中发言感到紧张;而在朋友前面却很放松)。这样还有一个好处就是你卡住了,你的外国朋友会帮助你的。当你鼓起勇气首次在一堆英语为母语同学面前发言后,信心会逐步被建立。那时你才会感受到老外对非英语国家的人是多么的宽容。当你能走上几个回个,你会有种拨云见日的感觉,你将树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这对于未来的专业学习是种莫大的激励。记得两年前我首次在200多人的课堂(只有三个中国人)上大声用英语发言,没想到说完后还有人提问,走上几个回合,恐惧全消,有种强大的成就感(其实所谓的满贯疗法可以被应用在社交恐惧症上,但玩不好就是更严重心理问题的开始,所以慢慢融入更安全)。当您能完全适应国外心理学的课堂、不再有恐惧感,才是您真正融入国外心理学学习的开始。表现出一种自信也是老师、同学对您良好印象的开端。



跨国文化沟通与人际交往

       或许留学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学位,而更多地在于一种视野。跨国文化沟通是您了解不同文化、民俗、建立跨国友谊的好机会。在与外国人交往中只须记住八个字就行了:不卑不亢,一视同仁。中国留学生有太多对于种族歧视的顾虑或者是对别人的态度太敏感。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社会心理学理论来解释。很多时候,我们心中有了一种提前的判断,所以努力往这方面去搜寻您要找的答案。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当您害怕被歧视的同时,想想您是怎么看待咱们非洲同胞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当您学会平等地尊重每一个人,您就会迎来尊重。然而,种族的歧视有时是真实存在的。种族歧视分显性与隐性的歧视。显性歧视就是那么您能明显看到的歧视的语言、动作、神态、态度等。这种显性歧视更多发生在Teenagers身上。只要您当他们是不懂事儿的小P孩儿就可以了,不要放在心上。是否有隐性歧视您是很难观察到的,否则也就不叫隐性了。看不到的东西再去琢磨就是庸人自扰了。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我所感受到的对中国人的歧视是极少的。相反,绝大多数外国人很友好。我不得不很遗憾地说,一些外国人的友好程度会超过自己的同胞(中国学生在国外并不是很团结的,有的很冷漠甚至在学习上很自我封闭)。无论是中国同学还是外国同学都可以成为您的好朋友,我们不该在心理上排斥任何一个人。至于哪一位可以发展成为肝胆相照的密友需要您长期慢慢地品味。



个人认为,与不同国家的同学相交往并建立友谊是真正融入国外文化、社会生活的开始。可惜的是,绝大部分中国留学生基本混在华人圈。这样,留学的意义会丧失一部分并且失去更多获取有用信息的机会。最大的问题是与主流社会相隔绝,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小群体。如果您读心理学专业,这样的话您就基本上可以享受孤独了,因为您不会有几个中国同学的。只要您有一颗开放、豁达的心,用诚心去交往会交到一些当地的朋友的,而不在乎您的英语是否流利。如果您给自己一种暗示:当地人很排外,那么您看到的将大多是负面的东西,您也会感到很痛苦(读读社会心理学就会明白这个道理)。很多人说英国人很排外,但我的英国同学几乎每周都叫我去喝酒,经常很绅士地为你买a pint啤酒。周末常混在英国同学的Party或酒吧中。   

       前面提到,文化差异也是造成孤独的一个原因。您需要知道的是中国是集体主义文化,而大多数西方国家是个人主义文化。文化的差异直接造成生活方式、习惯、对问题看法、信念等等的不同。西方人更自立、独立、自我决断、注重隐私、个人空间较大,一般不会象国内同学一样成天泡在一起,吃住都在一起。西方人基本上下课各回各家,老外间也往来较少。但这绝对不是绝对的!即使在西方国家,每个国家不尽相同。我个人的经历感觉新西兰比英国要个人主义得多。如果您过分夸大了这种文化间差异,或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到文化差异上,孤独就会诞生。因为此时您已把自己孤立起来,把自己看作了“另类”。从二元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很难摆脱我们自身的Ethnic Identity (大致可译成种族特性)。这种Identity决定了我们看中国人是同胞,看外国人是与我们不同的“另类”。然而,我们划分我们是中国人,他们是英国人、美国人的同时;也可以这样划分:我们大家都是同学。这样更容易从心理上削弱种族的差别,从而减少被孤立出的感觉。在与外国人交往中,您不需要有太多的顾虑与可能的禁忌的想法。很多西方社会都是多种族融和的社会,老外对于文化差异一般是很尊重的,尤其是心理学背景的人(文化本就是心理学一大领域)。一些在国内传授的所谓的与老外聊天禁忌,如不能问女士年龄、男士收入什么的,一切传说中的禁忌都被真实的接触所打破。我很奇怪:为什么不少西方年轻女孩会主动提她们的年龄,男士会介绍自己的收入?



       在人际交往上,尽量不要有心理学所讲的“互惠主义”(reciprocity)的想法。你对朋友、同学的诚心不应该是期望有所回报的。或许这样你会获得更大的回报^0^。当你在交往中有“有所图”的想法,那么你在言语、神态、动作中可能会不经意地流露出来。你的意图更容易被全是心理学背景的同学们发觉。以诚心去交往,以利他主义心态去帮助他人。



       最后,在国外人际交往中应逐渐培养外向的性格。五因素人格理论在西方很流行,五因素之一就是“外倾性”。您该知道这种人格在西方是非常受欢迎的。长久以来,老外对中国学生的评价经常是“老实”,“寡言”“闷”的描述。如果您不能敞开心扉,就要学会享受孤独,否则您将会在痛苦的留学生涯中煎熬,度日如年,甚至产生畸形心理。对于决定学习心理学的您,应该拥有更健康的心理、成熟的心态和开放的心扉。



英语的挑战

       之所以此篇把英语问题放到这么后面来谈,其实仔细想来国外学习心理学专业能生存下来的英语水平要求并不太高。然而,良好的心理状况、人际交往能力、社会生活技能相较之下可能更加重要。当然,英语的水平越高,机会越大,成绩可能会拨到一个相当的高度(假设其他情况近似)。听、说、读、写,哪部分对于国外专业学习最重要?或者同等重要?四项仅就在国外学习而言,重要性并不等同,尽管您应该均衡发展每一方面的能力。我们可以将学习分为“输入”与“输出”。“输入”是您获取知识;“输出”是您表达知识。没有输入,也就无从输出。听与读是您的“输入”;说与写是您的“输出”。然而,考试、论文需要您进行知识“输出”。你该知道哪方面的能力是更重要的了吧?



       对于心理专业的听力,挑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发音、长度与专业性。前两者是所有专业可能面临的;而专业性在心理学专业上反映可能更加突出。不要以为在英国或是美国可以听到最纯正的英文。事实上,即使在这两个国家中,不同地域的人发音差别非常大。国外的“标准话”普及没远中国发达!在语言考试达标的前提下,您刚到国外,可能有些人说话能听懂少一半,有些人说话您可能会怀疑他讲的是否是英语?这一点也不夸张。我以前一位来自英国南部的老师说基本听不懂苏格兰某些地区人在说什么。对于非英语国家的您,这种挑战性不言而寓。我一位老师是纽约人,数个英国人反映个别时候也听不清,我听得更晕。但听芝加哥一位同学的英语却很清楚。总之,即使英语是母语国家的人发音差别非常之大。长度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真实课堂听力的难度只会比您的留学英语考试要难,想想IELTS,TOEFL的听力有多长?一堂课至少2,3个小时。您能保证注意力高度集中多长时间?心理学不少专业应该说还是具有一定难度的。用英语来讲您从未接触过的东西,且没有任何已具备的背景知识(比如生理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会是怎样的情景?多看英文影片且有英文字幕那种是提高的捷径。此外就是多提前看教材,赶快建立起相关的专业背景知识,这样听起来会好些。



       口语只谈一句:温故而知新。如果不学新的表达。把自己已掌握的内容就是说一百遍也还是那点东西。在提高流利度的同时也要学习更加丰富的表达。多与English Speakers交流固然重要,口语也需要花大量时间闷头练内功,然后再找老外操功试手。记住:别指望老外会给你纠正你的每一处口语错误,这不现实。除非你愿意付钱!



       阅读方面有多难,要取决于您学哪个心理学专业领域了。一些领域可能对您来说或许很简单,甚至几乎看不到什么生词(比如社会心理学、I/O心理学等,至少我感觉是)。但是阅读上上少生词,读得比较通顺并不意味着学习会简单。然而,一些领域您会读得相当吃力,比如生物精神病学、临床神经心理学等。专业词汇多如繁星,且一半多一般电子词典查不到。不用担心,因为您能被相关心理专业收录的可能性也是较低的。除非您自娱自乐。阅读的提高应平时多注重单词的积累,尤其是专业词汇。多注意词根、结构的拆分(比如心理的往往都是psycho开头的),多注意总结。



       写作是需要狂练的。考试、论文,可能占到一门课的100%分数,都需要您的写作功底。特别提醒:心理学的写作对格式要求特别严。所有专业的学术论文都用APA格式。APA就是美国心理学会的缩写。心理学英文写作有一套自成体系的格式。出国后买本心理学专业写作指导是100%有必要的。

学习方面的提示

       上面提过,打算攻读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请不要抱着学习“读心术”的心态来申请心理学专业,而是应该把它看作一门科学来学习。事实上,心理学本身就是科学。既然是科学,就少不了科学的一些特征:比如严谨的推理、科学的数据等。因此,您必然少不了要学习统计心理方面的知识。事实上,西方的心理学教育特别强调这方面,无论您将攻读心理学的哪个领域,都免不了要学习“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实验方面的课程。而且有的研究生专业还不只一门与统计相关的课程。我曾查过不同西方国家不同心理学专业所开设的课程,有的应用类心理专业统计相关课程竟占到一半以上。如果您打算攻读一门叫做“心理研究方法”的专业(事实上在西方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专业,可以从专业本身角度提升您被录取为PHD的可能性),那么您恐怕将终日与数据、实验设计等打交道了,因为此专业几乎是清一色的统计/实验相关课程。



       为什么西方把统计相关的课程提升如此重要的位置?恐怕这也是令很多心理学初学者对心理学大失所望的一个重要方面。懂不懂研究方法甚至可以成为区分心理学专业与非心理专业人士的一个重要标志。原因其实很简单:培养真正的心理专家!心理学教学目的不仅在于只教会大家一些心理学理论、了解一些心理学现象,它还承担着培养心理学家/专家的职责。通过阅读几本专业书籍,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是人人可为的。然而这只是知识的followers,是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的心理专家的。心理学教育还要培养理论的开创者与缔造者,以便推动心理学发展。所有能称其为“理论”的东西,往往都要经得起严格的论证。心理学研究很大程度基于实验以及其他研究方法,从实验设计、执行、数据推断与解释都离不开研究方法。并且它也被应用到临床评估上。因此,这是您必学的专业领域!



       学习心理学应具有什么能力作为基础?很多人谈到悟性,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悟性。这是一个比较宽泛且抽象的概念。针对于心理学,一些校方提出心理学专业的申请者应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良好的高等数学或统计背景。这对于今后的心理学学习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学习过程中充分利用“老师”——这个最好的学习资源。很多的中国留学生不知为何“惧怕”老师,一学期读下来没跟老师说过一句话,几年来我身边这样的中国同学数不胜数。这并不是个好现象。您最好的学习资源除了书就应该是老师。而且他/她可以给您带来很多书上没有的知识。从对您的印象角度,与老师保持良好、紧密的关系十分重要。这可能关系到您未来升学的问题(需要老师写推荐信)以及考试评分。所谓的“印象分”是作为老师应该避免的,尤其心理学老师更懂得这个道理。印象分的作用可能是微乎其微的。但在及格与不及格之间、成绩介于两个评分标准之间时,这种“感情分”或许对于一些老师就起作用了。对于那些积极捐助到课堂讨论、经常求教老师问题的学生自然被划分到积极学习的学生中。人总是有那么点感情色彩的…… 对于增加好感的方法其实很简单:不懂就问(也别太频繁),经常和老师探讨她学术领域的内容。哪怕没事儿跟她侃些没用的东西对您也是有用的。社会心理学有条理论叫Mere Exposure, 说的是仅多见几次面,混个脸儿熟,不用说话都能有更大的机率提升好感。当然,多和老师探讨专业问题,对您的学习大有裨益!老师也真正欢迎这样的学生。



       关于学习,最后再提一点,学习应该是开放式的不要拘泥于书本。学习的资源有教科书、期刊、Internet、研讨会、实践、老师与同学、专题讲座等等。总之,要以“多媒体”地方式学习并与时共进!等您出了国,读了心理学专业,写论文时您就知道什么叫海量阅读了。这也是成为一名真正学者的必经之路!最后祝您出国申请、海外心理学学习一帆风顺。Good Luck!
沙发
 楼主| 遗忘的海洋 发表于 09-6-29 17:14:37 | 只看该作者
板凳
tigris 发表于 09-6-30 16:54:09 | 只看该作者
认真的拜读了~
颇有感触~
地板
studentsong 发表于 09-6-30 21:49:13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很有用,即使没有申请出国读心理学,也能从中找出我们国家心理学发展水平与国外的差距
5#
haidao19861221 发表于 09-7-1 02:41:46 | 只看该作者
有角度!深刻!
6#
shenmya2 发表于 09-7-1 10:54:48 | 只看该作者
多谢!!!!!!!!
7#
减减526 发表于 09-7-3 09:53:09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中~~~
8#
ztsm_730 发表于 09-7-3 17:21:10 | 只看该作者
很受教,出国前最好想明白一些事情,否则没有一点准备会死很难看
9#
echolive 发表于 09-7-26 11:5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遗忘的海洋 的帖子

听上去很艰难啊
10#
lily10 发表于 09-7-27 18:08:25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东西,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4 07:34 , Processed in 0.09231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