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北大听讲座:何光沪<爱与存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uke666 发表于 09-9-28 09:5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何光沪:爱与存在


何光沪,1950年9月生于贵阳。初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务农,并曾在各级各类学校任教,1989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8年在哈佛大学任访问研究员。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宗教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宗教学、宗教哲学、基督教神学等领域的研究。



谢谢大家!我很惶恐,因为这么多人站着,可能很难受,站着很累,可以找一个板凳来坐。首先要说我很佩服你们,刚才我在路上问带我来的同学,你们“爱心社”一共多少人,他说你们有四百多人。我想北大的学生有四万人吧,假如是的话,你们就是1%,并不多。但是,还是不少,能做很多事情。



有句话说,群众是创造历史的英雄。有时候我们也发现,真正推动历史的,其实是一些先知先觉。本来爱心是很普通的事,我为什么要说历史?因为我们大家都感到,这个社会太缺乏爱心,所以你们才会利用业余时间来参加这个活动。我希望我能够对得起大家,我的意思是说,今天想讲的主要内容是,爱心,你们心里的爱心,有一种非常非常深、非常非常宽,非常非常厚的根基。也许是超乎人间的根基。有一本讲和平的书叫《文化裁军》,作者潘尼卡,是印度人和西班牙人的混血儿,是天主教徒,又是印度教徒。他就说,和平是宇宙的秩序,是神圣的秩序,所以它的意义超过人间,有最深的根基。



我就联想到,天安门里面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天”和“安”连在一块儿。我们现在不太想到平安是神圣的东西,是来自天上的。我想,爱也有这种根基。北京的天主教会有一个合唱团,在音乐厅也演出过,叫“天爱”合唱团。他们信仰的是天主,天主和中国的“天”是有一些关联的。朋友们有些可能研究哲学,也许不赞成我的想法。但是我相信,我讲完之后,大家会比较明白我的意思。



讲这个之前,我想到两件小事情,一件与我们北大有关系,一件没关系。我先说没关系的那件事情。今天下午我在中央电视台做一个节目,有一个小故事引头。说的是辽宁省的葫芦岛市,有一个村子里面有一个女孩,她和她爸爸晚上骑自行车在路上走,她爸爸在前,她在后。她父亲被汽车撞倒了,一辆大卡车开过,她来不及看清,因为是晚上很黑。卡车把她父亲撞死了,剩下孤儿寡母。报了案,但是很长很长时间查不出来是谁肇事。她们想了一个办法,自己悬赏,给几千块钱。结果有一天夜里,来了一个蒙面人,说:“我知道谁是凶手,你们得给我钱才说。”母女俩就同那人约定时间,一手交钱,一手交信息。但是母女俩因为怕上当,先报了警,警察去埋伏了。结果一手交了钱,一手交了信息:肇事者是他同村的人,即母女俩邻村的人。但警察还是把他抓去,说,信息如果是假的,你就是诈骗罪,如果是真的呢,可以放出去。结果证明是真的,就放了他。司机、车主、三个搬运工人,即有关的肇事者,判缓刑三年,赔偿五万元。



记者去采访的时候,这些肇事者还在家里正常生活,因为是缓刑。而这个检举人,就是蒙面人,日子却很难受——村子里的人全都谴责他,甚至亲戚朋友也谴责他,他的父亲也谴责他。你们也许以为大家是说,他要人家的钱不对嘛。不是这样的。不是说他要钱不对,是说他检举村里的人不对,连他家里人都觉得他做的事是蠢事、傻事、坏事。这样,他简直没法在村里呆下去,成天抬头不见低头见,于是就只好流亡他乡。在外面流浪四年。肇事者在家里正常生活,他却等于判了四年的流放。听说他现在回来了,记者守在他家后面,守了一夜到天快亮的时候,发现他从家里出来,越墙而过。家里有门竞不敢出入!记者叫他,他拼命跑,头也不敢回,不敢见人。看来,不仅是流浪四年,好像成了无期,有家不能归!这种人间惨事,原因何在?原因很清楚,那个村里的人的“爱心”,似乎只对本村的人,而对邻村那母女俩和这位检举者,却毫无爱心。



再说那件跟北大有一点关系的事情。我第一次到美国,碰到一个老同学。他请我吃饭,在桌边评论北大学生说:“品质很坏,非常聪明,但非常坏。”我说你不能一概而论呀,一概而论就是种族歧视,“北大歧视”了。后来我碰到一件事,才明白他为什么要骂北大学生。是什么事呢?我离开中国到美国之前,收到美国一个大学的信,说何教授请你看后面这封推荐信,是你写的,就在YES上打个勾,不是你写的,就在NO上面打个勾。我看了那封推荐信,显然不是我写的,我不认识的一个学生签了我的英文名字,我就勾了NO寄回去了。我到美国后,居然碰到了那位冒签我名字的北大学生,但我没有也不会揭穿这件事。很久以后,我同另一个北大毕业生谈起这种现象。这位北大毕业生不光研究儒家,还颇有儒者之风,朴实,谦和,对人很好,也很尊重我。我们聊到了道德问题,我说冒充别人名字写信,可不太好。他的反应令我吃惊,他说:“何老师,你把这个看得太严重了。”我说怎么严重了,这样做至少不公平呀,自己给自己写推荐信,当然写得很好,美国老外一看别的学生的推荐信写得不那么好,别的条件全部同等的话,当然选好的,这样对诚实的同学就不公平了,因为诚实的同学让老师写,有分寸,写优点也写缺点。他说,一些英语补习学校就教我们如何对付美国老外的“策略”,我们都学。我问,采用这类不正当手段的同学有多少?他说,至少95%!我不知道他是否夸大,这要你们北大人来回答。假如95%是正确的数据,那就太可怕了!



这是一个不愉快的故事,两个故事都是不愉快的,对不起。但是同我讲的有关系。



我们不是要讲爱与存在吗?爱这个词,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现象。在日常生活里面,词的误用,会给生活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造成祸害。古今中外比比皆是。比如人同人吵架,家里闹什么矛盾,同学之间闹什么矛盾,往往都是把一个词误会了。“文革”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一个红卫兵,一边高喊为人民服务,一边把一个老头子打得死去活来,把一个老太太打得死去活来,这个老太太,老头子,可能是他的老师,他的领导,他的同事,甚至于他的父母。这种情况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是语言误用,误用在哪儿?首先,这个老头是人,那位红卫兵也承认,但是不承认他是人民。这几年,改革开放之后,日子好过了,在原来买东西都困难的时候,我们经常讲一个商店的笑话。说去买东西时候,售货员的态度很恶劣,顾客就指着墙上的标语说,你不是“为人民服务”吗?怎么态度这么坏?营业员回答说:“你是人民吗?”这样的事情很多,因为张三不是人民,李四不是人民,王二麻子也不是人民,谁都不是人民。人民同人没了关系。这是误用。若问那红卫兵他为什么打老太太,老头子,他会说他是地主。为什么地主就该打呢?因为地主是剥削阶级,是坏人,坏人就该打。当时,这样的理由就很充分了。但是问题在于,剥削阶级是一个经济学概念。什么叫阶级?是从经济学上来来下定义:在某种生产关系下,一个集团可以占有另外一个集团的劳动,这叫剥削阶级。这是经济学概念,不是伦理学概念。即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也是这么说的:好还是不好,是否反动,是看它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地主阶级和封建制度,在有些时期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地主阶级并不是一定坏,它只是经济学的概念。再退一步,我们还可以发现,即使要说地主阶级坏,那也不等于地主分子都坏,一个是群体,一个是个体,个体的道德水平是不一样的,地主分子A可能很坏,地主分子B可能很好,地主分子C可能是一个很有修养的人,很有爱心的人。所以,把地主阶级首先加上道德判断,然后再把它混同于个体的人,地主分子,就成了打他的理由。



现在从法制观念看,我们觉得这种现象很可怕,很荒唐,但在那个时候却很正常。那就是一种语言的误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原因,但语言的误用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我们说,我们的生活好坏,很大程度决定于语言。你今天吃得好,穿得好,用得好,但是别人说了一句令你伤心的话,你会很难受。所以语言就是生存的家园,海德格尔也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我们以为哲学是非常抽象的,非常晦涩的,但其实它要跟人生联系,否则它不会存在。我们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哲学。我们大部分人不是天文学家,不是数学家,不是物理学家,不是生物学家等等,但是我们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今天我希望从哲学上来论证,爱心有最高的基础,是人间最高的事业,甚至可以超出人间,我想从哲学上来讲一下。



现在要回到我的起点上来说,语言的误用和生活有极大的、深切的关系。一句话可以像一杯美酒,让人陶醉,也可以像一把刀,刺人的心。语言真的是这样。“爱”,是一个概念,是一个词,而且用得很多、很滥、很普遍,又是大大被误用的词。地主分子这个词的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改革开放后已经纠正过来了,但是“爱”这个词却用得越来越滥,越来越混乱。鲁迅有一首诗:“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里面没有一个“爱”字,但是却有大爱存焉。反过来看,在爱字泛滥之处,不但有时候没有真爱,有时候还有罪恶,可怕的罪恶。但是,这些罪恶常常挪用、借用、盗用爱的名义。比方说情杀,杀死情人,杀死情敌,或者为情而自杀。问是为什么,答日“爱得太深了”。我想说,非也。为什么呢?因为杀死情敌,情人,就是他杀,从中可以看见很多的嫉妒心、报复心,但却并非爱心。从自杀之中可以看见很多失望之心,绝望之心,但也不是爱心。因为爱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向上的情感,爱与毁灭是对立的。所以,爱和罪恶的联系,在这里是虚假的,因为这里没有爱心。真正爱自己的情人,就不会让他(她)去死。如果是自杀呢,我说也没有爱心,你如果还爱、还想到父母,或者爱你的人,别的爱你的人,或者你所爱的别人,不要他们痛苦,那你就不会自杀。所以,把爱与这种罪恶相联系,是荒唐的,是虚假的,是表面的,因为那些都不是爱心。



但是,我们又知道,有时候,爱和罪恶的联系是正面的,是真实的。我刚刚举的例子,那些红卫兵在打人的时候,打身边的老人的时候,当他非常残酷的时候,他说因为他爱党,我们不能说他是虚假的。有些日本人和德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在做残暴事情的时候,也说自己是因为爱国。至少我不敢说他们全是虚假的,他爱他的日本,爱他的德意志民族,我不敢说全是虚假的。所以我说,爱与罪恶,真的会有真实的联系。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爱在生活里面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由于语言的误用,而且还由于,爱这种现象太复杂,过于复杂。它真的是太复杂,所以它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复杂在哪儿呢,怎样理解它呢?我想到了德国一美国宗教哲学家蒂里希的说法。他说,爱可以从情感上来做解释,爱是一种情感,所以爱是自然的、自发的,是不能要求的。“请你爱我吧”,“求你爱我吧”,命令“你爱我”,都是很可笑的,都是很荒唐,因为爱是一种自然发生的情感。但是这样解释是不是就够了?我如果讲到这里为止,可以说就没有很深人,没有深入到北大同学应有的层次。为什么呢?如果从情感方面来理解爱,人人都同意,北大的学生同意,全国的青年同意,没上学的青年也同意:爱是感情嘛!大家甚至经常用感情这个词代替爱。“为什么离婚呀?”“没有感情了。”用西方语言说,就是“没有爱了。”所以,这没有问题。



但是,这却不能说明很多同爱有联系的现象。比方说,我们说爱是不能要求的,要求别人爱是很可笑,很荒唐的。但是,我们明明看到,古今中外都有很多要求爱的戒律,或者诫命。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办公室里经常挂的条幅是“敬天爱民”,还有“勤政爱民”之类。现在也有很多说法,比如说要爱祖国,爱人民之类。在西方也有类似的说法,一部厚厚的旧约,一部不厚的新约,被耶稣基督总结出两句话:“爱上帝”,“爱人如己”。这是最大的诫命,是“先知和一切律法的总纲”。爱这个字,中国古代很少提到,“情”字用得比较多,还有“欲”字,爱字用在老百姓身上比较少。在西方不一样,这个“爱上帝,爱人如己”,人人都知道耶稣这句话,影响极大。很多历史学家都认为,这对整个西方文明有极大的作用、意义、影响。



但是,刚才我们说过,仅从情感理解的话,对爱是不能提要求的,要求别人爱什么爱什么是没意义的。现在我们却发现一个很重要的事实:要求爱,在有些情况下是有意义的。所以,看来对爱的解释,必须超越情感层面,必须做更多的思考,更深的思考,更深的思考。高到哪儿去呢?伦理的层次,道德的层次。要求人去做什么,一般是伦理和道德要求。刚才讲的“爱上帝”,“爱人民”,特别是第二句话,是伦理和道德要求。对皇帝来说,“勤政爱民”,“敬天爱民”,是个伦理要求、道德要求,是对当皇帝的、对当官的、对当兵的提出的道德要求。按西方的说法,也是对所有人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不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它的根据在哪儿呢?你要求我,我不听你的!现在的人不都强调自由吗?你至少讲个道理,要我听你的,你得说服我。



是啊,两千多年来,千千万万的人为什么这么傻,听从一些爱的“要求”呢?这实际上涉及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第三个层次,就是“本体论”的层次。本体论,英文是ontology。Onto是“存在”的意思,logy是“理论、道理、言论”的意思,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道理”。现在中国哲学家们把它改译成“存在论”,更接近原义了。为什么爱可以从伦理上,道德上来解释?因为这种解释有本体论的根基,或者说有存在论的根基。存在论讲的是什么?在座的也许有哲学系的,也有非哲学系的。我可以先说,它讲的是哲学中最根本、最核心的东西,或者最深奥的东西。我想我等一下会比较浅显地讲出来,不是哲学系的同学也能弄明白什么是存在。亚里士多德说,哲学是干什么的?哲学是研究存在的,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学问。“作为存在的存在”,什么意思?这是很绕口的话,好像是很愚蠢的话,说这话的人,怎么能成为影响两千年的大学者,又怎么能影响文明这么多年?所以,他是有很多道理的。道理在哪儿呢?亚里士多德写过很多书,你们知道,是大学问家,是历史上第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逻辑学、修辞学、诗学等等,都是他第一个建立起来的。他还研究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等。这些东西都是自然界的,物质的,所以我们中国把这些翻译成物理学,即关于物的道理的学问。那个时候叫自然哲学,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他特别爱智慧,所以要研究自然。



比如,研究我手里这个杯子,研究它的形状,它的重量,它的质地,它的功能,这些全都是物理学。但是他不肯到此为止。他爱智慧真是爱到家了。他要追问,这个杯子,要研究它,首先它得存在。他要研究它为什么存在。这不是研究它的性质,而是研究它的根基,如果它不存在,你还研究什么呢?所以存在是第一位的。他写了一本书研究这个问题,书名被我们翻译成《形而上学》。因为中国古人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看不见、摸不着的叫道,叫形而上;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物体叫器,叫形而下。所以哲学一开头就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从哲学史上来说不是指孤立地、片面地、静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式,而是亚里士多德说的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的一门学问。这个学问中国也有,不过西方讲得更条理,更系统。说到“存在”,两千多年后西方又出了一个“存在主义”,你们都知道。存在主义现在好像过时了,但是它对许多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都有巨大的影响。这个学派前些年非常热闹,还曾经在中国非常流行,但是,翻译错了,大错特错。



怎么错呢?“存在主义”的英文是existentialism,词根是to exist。这派哲学的代表海德格写讲的另外一个概念,用英语来说是Being,用德文来说是Sein。他们整个哲学的核心,都考虑这两个概念,而这两个概念很不一样,我们翻译也应该不一样。既然把Being翻译成“存在”了,那么to exist就不能翻译成“存在”了,existentialism也就不能翻译成“存在主义”了!因为即使萨特说的to exist或existence,也仅仅是指人的生活,人的生存,这同别的任何东西的存在都不一样。这个词的原意是to stand out,即“站出来”,要同非人的其他东西区别开来。别的存在主义者(在此不得不从俗用这个译名),尤其是蒂里希,对这个词的用法宽一些,就是说,不只是人,一只猫、一只狗、一个杯子、一个录音机的存在,也可以说是existence,意思是所有这些东西都是在时间、空间里面的实实在在的存在,所以现在我把它翻译成“实存”。相应地,学派名称翻译成“实存主义”比较正确。我以前曾经把它翻译成“生存主义”,那也比较能够表达他们强调的从人生角度看问题,因为生存有“生”字嘛,让大家想到人生。要让老百姓懂,也可以把existence翻译成人生。



我后来发现,很多存在主义哲学家用existence这个词,不仅是讲人,还可以讲一个杯子,一棵树,一只猫等等。所以我要改译成“实存”,那么这个实存同“存在”(Being)有什么区别呢?什么是实存,什么是存在呢?实存可以说是时间、空间里的实际的存在,实际存在的东西。也可以说是“存在”在时空条件下的片断实现。实存很好懂。比如刚才讲的这个杯子,研究它为什么存在,就是在说它的实存,研究杯子为什么会实存在这个世界上。



“实存”比较好懂,但“存在”就比较难懂。什么是“存在”?我们的大标题中有这个词,还有“爱”。关于“爱”,我们很难承认自己不懂,我们是很懂爱的。但是关于“存在”,搞哲学的也未必很清楚。我想,即使是不搞哲学的,也会有点兴趣要知道一下吧。存在是什么?我现在要进入一个很难表达的阶段。我会尽量用大家都明白的话来说,用很粗浅的话来说——什么是存在?存在就是一切事物唯一的共同点,世间万物唯一的共同性质。说容易很容易,说难又很难。因为从表面上看,要找到事物的差别是很难的。有一个著名的祷告说:求上帝给我耐心,让我容忍我不能改变的东西;求上帝给我勇气,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东西;求上帝给我智慧,让我能够分清事物的差别。《圣经》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国王叫所罗门,他以智慧著称,却求上帝给他“敏悟的心”,即理解事物区别的能力。但是我们想想,实际上更难的,是找到一切事物的共同点,找到世间万物唯一的共同点。为什么说很难呢?我们举例说吧。比方说,这个粉笔头和黑板,请大家说出它有什么共同点。什么共同点?找不到。一个白,一个黑,材料不一样,用途不一样,大小不一样,形状不一样,重量不一样,等等,一眼看去,全是区别。唯一的共同点是什么?想一想,还是可以找到的,比如说,它们都是固体。可以找到,不算太难。但是,如果我现在问,这个粉笔头同黑色的“黑”有什么共同点?黑不是物体,不是固体,黑是个性质。它只是性质,黑白黄红蓝,美丽、丑陋,真善美,假丑恶都是性质。物体可以是黑的,这位朋友的大衣是黑的,黑板是黑的,所以黑不是物体。粉笔和黑有什么共同点?黑只是一种性质,在哲学上,我们可以想到,性质是一种存在着的东西,是存在物,是实际存在着的东西。世界上有黑、有白,有长、有短。有美、有丑。这些性质可以附加在不同的事物上面,也是实在的,也是存在着的。这个世界上有它们,我们才可以谈到它们。黑色也存在,这是它同粉笔的共同点。



如果我们再钻钻牛角尖(哲学就是要打破砂锅问到底,也可以说要钻牛角尖),再问一个问题:这同一支粉笔,它同狐狸精有什么共同点?“狐狸精是不存在的呀!”总不能说它们都存在了吧?有什么共同点呢?狐狸精不是存在物,但是我们要注意一个问题:“存在是什么意思,一个东西存在是什么意思?”现代不少哲学家是这样想的:我的脑袋里面有一个观念,有一个概念,这个观念是有某些特点、某些性质的。然后我到世界上去找,找到一个东西,实实在在的,看得见摸得着,它同我脑袋里面的观念是相符合的,这就可以说是存在的。你脑袋里有粉笔的观念,粉笔应该是白的,可以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等等,有这个观念,找到了,所以粉笔是存在的。“狐狸精不存在”是什么意思呢?是说我们脑袋里有个狐狸精的概念,它有什么特点呢?它有人的形象,多半是女性的形象,它的特点是从狐狸变成的,是狐狸的精灵,有了这个观念,我们去找,但找不到这样的女孩子,能够证明她是狐狸精变来的,所以我们说,没有狐狸精。这是我们一般讲的存在或不存在,其实这个时候讲的是“实存”或不“实存”。在哲学上我们要划分细致一些。我们说狐狸精作为那么一种人,不是实存的。但是狐狸精作为我们的一个词,却存在于我们的嘴里,我们刚才说话用了这个词;存在在中文里面,在中文的词汇表里面有狐狸精这个词;它作为一种观念,存在于我们的脑袋里,我们可以想像狐狸精这样一个概念;狐狸精作为文学形象,存在于蒲松龄的小说里,在《聊斋志异》里面,还存在于别的作家的作品里面,存在于中国文学里面,存在于老太太的嘴里,存在于那些相信它的人的信念里——所以狐狸精在很多意义上是存在的。否则,它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存在的话,现在我们怎么会谈到它呢?而且,大家都明白狐狸精是怎么回事。它在很多意义上——作为一个中文词,作为观念,作为概念,作为有些人的信念,作为有些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现象,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现象,都存在。所以,狐狸精也是一个“存在物”,所以,粉笔和狐狸精唯一的共同点还是:它们都是存在物。这是唯一的共同点。这说明什么?说明世界上万千事物,除了千千万万的差别,彼此不同的性质之外,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都存在,它们首先都必须存在。如果不存在,就什么也谈不上了,就没法去谈。如果事物不存在,你谈什么呢?如果我们人类都不存在,就连谈话都不存在。所以,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基。



说到这儿,我相信大家会比较明白。但是,还会有问题。这个存在,还是看不见,摸不着。它有什么特点?我们怎么认识它?我们怎么会想到它的?我们凭什么会想到它,要讲这个课呢?哲学系的课堂上可能会讲到它,那么,为什么平常不讲到它呢?我要说,这只是因为,它太普遍,太常见,太基本,太根本,以至于会被人忽略。它在日常语言里面的表达,如“是”、“有”、“在”,都是最小的、最不起眼的、最容易被忽略的词,甚至可以不用,可以省略。比如在俄语里,“这是铅笔”这句话,中间的“是”字可以不要。小说的开头一句话,“星期三,晴”,意思是“星期三是晴天”。它就像空气,到处都有,所以我们不想它。什么时候想它呢?如果有人把这个门关起来了,把我们关得严严实实的,就像那几十个中国人在英国的闷罐车里一样,大家都挤到缝隙边,这时候就会想到空气了。按海德格尔的说法:只有面临虚无,才会想到存在。“虚无”是“存在”的反面,虚无就是“没有”,面对“没有”才会想到“有”。我最喜欢举的例子,是一部日本电影,我觉得是存在主义的电影,可能年纪大的朋友能够记起来,叫做《生死恋》。故事很简单,一个男孩叫大公,一个女孩叫夏子,两个人好上了。有一天,大公在一个海滨城市出差的时候,接到一个电报,说夏子死了。为什么死了呢?夏子工作的实验室发生爆炸,一个偶然事故。下面的镜头,就是大公跪在夏子的遗像前,低着头。他在想什么呢?我想,他这时可能会想到,老天不公,为什么让爆炸发生我心爱的夏子身上。如果他信上帝的话,他就会想到上帝。如果他信日本的神道教,他会想到“天照大神”对他不公。如果他什么教都不信,他至少会想到运气不好。这些问题,平时他不会去想,他怎么会想呢?平时他只想到夏子多么美丽,多么聪明,多么活泼,怎么把原来那个男朋友丢掉而跟了他。一句话,他只想到夏子的各种性质,不会想到夏子首先需要存在。一旦夏子没有了,他才想到存在,这个很神秘的存在。



什么是存在?一种定义是说,存在是在万物之中,同万物一起,通过万物表达出自身的不可表达者,或者叫做不可比喻者,或者叫做不可言喻者。这话有点怪怪的,有的同学在笑,但我觉得已经很进入那种思维方式了,我们已经接近了超出人的理智理解的这个范围,已经接近了理性的极限。什么意思呢?理智和理性让我们认识世间万物,其中的规律,其中的变化,相互的关系,具体的万事万物是怎么来的?但是整个世界是怎么来的?这是个问题。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雷特说:“to be or not to be”,这是个问题。我们一般译成“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哈姆雷特考虑要生还是死,大家很容易理解。但是哈姆雷特考虑的不仅仅是这个,他说:“to be or not to be”,不光考虑生死,还考虑我是不是丹麦王子,我是不是我父亲的好儿子,如果我是我父亲的好儿子,我去报仇,那我就是杀人犯;我是不是过去的母亲的好儿子,是不是我现在母亲的好儿子,是我原来母亲的好儿子,就应该为我父亲报仇,是我现在母亲的好儿子,就要服服帖帖;还有我是不是要做杀人犯,还是要做一个国王,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面对这些问题,不光是生命的问题,像有些人把存在主义理解成活命主义,那是很狭隘的、很粗浅的。就像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理解成只考虑生死,这是很肤浅的,他考虑的是人生的意义问题。所以“be”不光是生,更有“是”、“有”、“存在”等意思。回到我们的话题上来说,作为世界本源的存在,超出了我们的理智的范围,所以就会有一些词不达意。为什么词不达意?因为词、语言,也是一种存在着的东西。按英文是可以这样写的,Beings,是小写的,语言是一种存在物,它的作用是描述,描写,表达别的存在物,表达别的存在物之间的关系,表达别的存在物的性质,所以当它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去表达存在本身,表达它自己都要依靠的这个存在,它就不够用了。



所以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道”是不可道的,第一个道就是我们讲的这个“存在”,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他说道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界是由道来的,所以就相当于西方说的存在。存在是什么,是万物从它而来的那个东西。第二个道是语言,道如果可以说清楚,可以用语言说清楚,就不是真正的道。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语言有点不够用了。存在是在万物之中,同万物一起,通过万物表现自己或表达自己的不可表达者,没法表达。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是通过万物去发现它的,我们思考万物,如果没有万物我们不会发现它,如果没有万物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所以我们对它的唯一的一个最真切的认识就是:它是使得万物存在的那个东西。我把它写在这儿:letting……be,中问有无穷无尽多的东西,使得万物存在,使得什么什么东西存在,它是个动词,是个动名词,把这个ing去掉它也是动词。它是做什么呢,它这么玄妙是做什么的?它就是使万物存在,这是西方哲学的说法。中国的哲学说法,它就是化育万物,化生万物,生生不已;按照儒家说法就是天,天行健,生生不息;按照道家说法就是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按照佛家的说法,就是真如、实相。一句话,它使万物存在。



在此,让我们跳跃一下,我们知道基督教里面有这个话:什么是上帝?上帝就是爱。这话你不管信还是不信,可能会觉得它至少来的很唐突,信的人还有个人的体会,不信的人,会更觉唐突。爱是个动词,上帝怎么是爱呢?现在我们可以从宗教和哲学的角度把它连接起来。“上帝是爱”是什么意思?因为存在,按照现在很多哲学家、神学家的说法,还有古老的神学家、哲学家的说法,上帝就是存在本身,上帝就是存在。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使万物存在。使万物存在是什么意思?就是基督教里面讲的创造,或者我们中国人讲的化生、化育,就是天地间的大爱,即本体上的爱。



回到我们今天的问题上来讲,本来,爱这个词的含义,实在是太多了,太含糊了,所以容易被误用,容易被滥用。我曾经从词典上统计过,在中文里面它至少有十六个意思,用十六个英文词来表达爱还不够,在英文里面至少有十一个意思,非常混乱。所以西方有很多人都研究它,从古代的《爱经》到现代的弗洛伊德。古今中外的文学家都在写它,成了“永恒的主题”。但是我发现,有些人是在程度上来区分不同的爱,比如热爱,挚爱、酷爱。但是足够深刻的思想家,会按照它的性质而不是程度来分类。不同质的爱,在西方曾经用四个词来表达,一个是Libido(里比多),还有一种叫Philia(菲利亚)。里比多我们知道它的意思,是表达一种欲望。菲利亚表达人和人之间的情爱关系,所以可以翻译成友爱。还有一个Eros(厄洛斯),可以有两种译法,一种是欲爱,一种是情爱。最后一个是Agape(阿加佩),主要是出现在圣经的《新约》里面,新约里面提到的爱,像耶稣基督的爱,多半用这个词。我们有时候把它翻译成圣爱。这是在西方对爱进行一些严密的思考时,用不同的词所作的不同质的爱的划分。



在中国,我觉得我们非常有必要做这个事,因为我们的“爱”也太混乱了。刚才我说爱常常同罪恶联系在一起,所以需要辨别需要澄清。我们丰富的中文词汇可以表达不同性质的、有质的区别的爱。我觉得至少有三个:第一是喜爱,第二是情爱,第三是仁爱。怎么样能表现出三种质的区别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来区分爱的性质,第一是爱的起源、起因,为什么产生爱;第二是爱的趋向、趋势,爱往哪儿走?要做什么事?第三是爱的关系,爱者和被爱者处于什么关系当中?从这三方面可以把三种爱分开来。



第一种是喜爱。喜爱的产生是因为认知,认知到对象有某些长处,可喜之处,优点,美点,所以产生了喜欢的感觉,即喜爱。它相当于西方人讲的里比多,中国古代儒家讲的喜,佛家讲的贪,但是我这么讲没有贬义,为什么?因为这是人生需要的,人生自然会发生的。看到包子很香,这是它可喜的性质,于是喜爱包子;觉得香烟很香,可以解除我的疲劳,所以喜欢香烟。还有一例,即看到异性,认知到其性征上的可喜之处,然后产生喜爱。所以喜爱包含欲爱,一时的欲爱:肚子很饿,包子很香,想吃;也包含嗜爱,嗜好的嗜,香烟很好,喜欢抽它,是一贯的喜爱。欲爱是一时的喜爱,嗜爱是一贯的喜爱。还包含性爱,性爱是认知到异性的性征产生的这种欲爱。共同特征是认知到对象的可喜性质。它的趋势呢?想要占有对象,想要享受它的美点,长处,特征。想吃包子,因为它很香,想抽香烟,抽起来很香,很惬意。还有同异性发生性的关系,享受其在性方面的美点,特征等等。这是它的趋势。它的关系呢?它的关系,用哲学的说法是“我与它”的关系,它是宝盖头的它。包子是宝盖头的它,香烟是宝盖头的它,人,异性呢,这时候也变成宝盖头的它,因为只想要占有和享受其特点,把人当成了对象。你们知道“对象”在英文叫做object,也可以翻译成“物体”,把对方当成客体,当成客观对象,当成物体利用它,满足一种自我需要。所以这个时候不管是人是物都被当成了物,所以它体现出“我和它”的关系。这种爱还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人和动物都有,不是人所特有的。动物也有一时欲爱:老虎看到小白兔,要抓来吃,是一时的欲爱;小白兔喜欢吃胡萝卜,不喜欢吃肉,那是嗜爱,一贯的喜爱。动物当中也有性欲,也有性方面的喜爱的表现。所以这种爱是自然的,不是人特有的,是自然界特一些物种共有的。第二,它是自我中心的,是我要占有的对象,要想吃等等。



第二种是情爱,它产生的理由,产生的原因,就是相处、交往。交往就生情,不一定要日久,一见钟情也是有的。交往和相处可以很短,短到一刹那,一刹那可以有很多内容。看到一个人,他的长相,他的穿着,他的外貌,他的体型,他的姿态,他的语言,他的表情,甚至一个眼神都可以有很多很多内容,让人产生情。所以情爱的来源是人际交往,或长或短的交往。那么要往哪儿走呢,它的趋势又如何呢?我们发现,就是自我加强。情爱,越相处就越强,就越浓,就越深,就越离不开,走了就要伤心,分手就要伤心。所以情爱的特点,是产生于相处,它的趋势是越来越浓,越来越强,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厚。它可以包含几种:第一,恋爱,恋爱是交往产生的,一见钟情也好,日久生情也好,反正是由交往产生;第二,友爱,朋友之间,非恋爱关系的友爱;第三,亲子之爱,父母同儿女之间的爱;第四,手足之爱,兄弟姊妹之爱。这些爱有共同点,都是相处产生的。我强调是相处产生,即使父母子女之爱都是相处产生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分开的,对父母没什么感情的,反过来,没有血缘关系的,陌生人领养的孩子,相处了会有很深的父母子女感情。这种爱的关系是什么呢?爱者和被爱者有什么关系呢?引用马丁·布伯的说法,就是“我同你”的关系。意思就是尊重对方,对方是人,是一个主体。用哲学语言说它不是客体而是主体。它不是OBJECT,而是SUBJECT,双方都是主体.所以双方是平等的,不是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你在恋爱里面,想利用你的恋爱对象,利用来做性的工具,对不起,恋爱就不存在了,是不是?变成了嫖客与妓女的关系,或者同妓男的关系了。如果你同你的朋友相处,你在友爱当中,你把被对方主体变成客体,变成利用的对象,利用来达成一个目的,做成一件什么事,对不起,友爱就不存在了,友情就不存在了,朋友就不存在了;OK,被你利用,可以呀,但是下次我也可以利用你了;或者我不利用你,我怕你了,你老利用我,我敬而远之,我推三阻四可以吧,反正我们不是朋友了。连父母子女之间(我们中国应该树立这个观念)、兄弟姊妹之间也有相互尊重的关系。如果不尊重对方,那结果是很不好的。我们觉得应该尊重父母,尊重哥哥、姐姐,但是有时候我们忘了应该尊重弟弟,妹妹和尊重孩子。因为这种关系是平等的,从哲学上说,对方是主体,是人,是有尊严的人。我们还得讲这种爱的特点,它是人所特有的,据我们现在观察,是人所特有的。



但它还是自我中心的。因为相处产生的感觉,当然日久生情,由情生爱,这个感觉,还是“我”的感觉,是主体的感觉。我同一个人相处,不管时间长短,产生的感情是正面的、愉快的、好的,就成了情爱,产生的感情是负面的、不好的,即使不是怨不是恨,也是一种冷漠,没有情爱。所以情爱还是自我中心的,但它是人所特有的。



以上讲的两种爱,都是人所不可缺少的,都是自然的,必需的,必要的。人要是不喜欢吃包子,什么都不喜欢吃,还怎么活呢?人要是不对人产生感情,冷冰冰的,是个机器,大家都讨厌他,他也没法活。这两种爱,我想人只是程度不同,多少而已,但是不会一点都没有。一个冷血杀手,可能对他的小婴儿是有感情的,对他怀抱里的恋人是有感情的,我想。所以喜爱和情爱是人不可缺少的,是人生的两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它有个特点,是自我为中心,所以不能使人超越。



最后我们讲第三种,仁爱。我先讲它的特点。我们中文是非常妙的,一个字表达很多意思,你看它偏旁,表示它是人所特有的,单人旁;旁边有一个二字,表示是超越自我中心的。它同前面两种不一样。它同情爱有共同点,都是人所共有的。它同情爱有不一样的地方,它不是自我中心的。不是自我中心,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它产生的原因,不是因为对方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点,可以为我所利用,所以我喜欢它。也不是因为他同我相处久了,我对他有感情了。只是因为对方存在,这件事情本身。对方的存在,就是爱他的理由。仅仅因其存在,就是爱他的理由。“卖火柴的小女孩”既不漂亮,还可能发出臭味,但是安徒生爱她;一个被遗弃的病人,一个麻风病人,一个艾滋病人,一个垂死的人,一个受伤的人,身上长着蛆,长着虫,但是特雷莎修女爱他,跪下用手把这个蛆虫子捡出来,她不认识这个人,这个人没什么长处可以给她利用,她也没同这个人相处,产生一种感情。但这个修女就这么做。她觉得帮助穷人,不能居高临下,光给人吃的穿的。她说穷人需要吃,需要穿,需要住,还有一个需要,同我们大家一样,我们有吃,有穿,有住,但我们还有一个需要,很重要的需要,是需要被爱,需要被尊重。她说这些人也一样,也需要被尊重,所以不能以我有钱的身份,居高临下的身份去给他。她跪下去就是象征性的行动,但是还有更重要的,她说我们要自己变成穷人,才能去给穷人这种爱,所以她手下的修女全是穷人.不要钱。天主教的传统要求修女誓愿,第一个就是安贫,就不要钱,反正不饿死就行。她自己就一双鞋,一套衣服可以换洗,自己洗。虽然有上亿的财产,全世界很多总统、很多总理、很多富翁、很多国王都是她的朋友,都送钱给她,她钱很多,但她就只有一套衣服,一双凉鞋,房间里面唯一的电器就是一部电话。她的爱不是前两种,是第三种,只因为那些穷人和病人存在,就爱他们。还有,比方说,我们现在保护大熊猫,保护扬子鳄,保护一些蛇。保护大熊猫,可能因为它有些特点很可爱,胖乎乎的,但是我不知道扬子鳄有什么可爱的,胖乎乎的吗?为什么要保护它?而且你既不是喜爱,又不是情爱,你同扬子鳄相处过吗?你要在长江里游泳的话,可能被它咬一口。还有华南虎,它是会吃人的,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这绝不是前两种爱,它就是第三种爱。它的原因,只是因为对方存在。人的存在,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存在,那些病人存在,扬子鳄存在,华南虎存在,它们的存在受到威胁,我们要保护它们。存在就是理由,没有别的理由,对方的一些特点包括对我们不利的特点,如可能吃人,可能咬人,可能有毒,比如毒蛇等等,也都只因为存在,就要保护。



保护就是要它存在,要这些特点存在。就像你喜欢一个女孩子,即使她不喜欢你,喜欢别人了,你也不应该去杀她。为什么?你爱她,就要让她存在,让她的特点存在,让她的幸福、美丽、聪明存在。所以这种爱,它的趋势,是让对方存在,让这个被爱者存在。这种爱的关系不是“我与它”,也不是“我与你”。而是一个在上、两个在下的“我一我一我”。三个我,什么意思呢?这种爱的关系具有宗教性:在一个宇宙的本源之下,我们大家是平等的。按照《圣经》说法,我们为什么要彼此相爱?“因为上帝爱我们”,上帝造我们,所以我们彼此相爱,原因是在这儿。按儒家说法,如宋朝的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所有的事物都是我的朋友。按佛家的说法,比如“无情有性”啊,“众生平等”啊。这些说法都表明有一个本原.我们是在本原之下的平等的伙伴,所以才会有这种爱,这是一种超越的、更高的境界。



“民”绝不止是身边的人,而包括老远老远的人。耶稣也有一句话,意思说你爱那些爱你的人,有什么了不起嘛,有什么可以夸耀的呢?人人做得到,外邦人也能做到。当时犹太人都瞧不起外邦人,就像中国人瞧不起外邦人,称为“番邦”,是野蛮人。东边的叫夷,西边的狄,北方的胡,南方的蛮。外邦都是比较野蛮的。耶稣顺着这观念说,外邦人都能做得到,喜欢一个他喜欢你的人,你爱一个他爱你的人,比方你爱你的父母,这有什么了不起的,这有什么可夸耀的?所以,我要你们爱所有的人,包括你的敌人。要效法上帝,他让太阳“照好人也照歹人”。按照一种宗教哲学的说法,只有上帝不分主客,不能成为“对象”,因为上帝按自己的形象造人,人性分有神性,圣灵可以进入人心。世上的东西都不能成为主体,都是你的客体,所以崇拜世界上任何的东西都是崇拜客体,按照基督教的说法是“崇拜偶像”。崇拜偶像从哲学上说,是把世界上的东西当成终极关怀的对象,终极关切对象,为它献身,就是把这个东西当成宗教。只有不是世间的东西才可以成为终极的。所以世间的奋斗目标不能叫宗教,不能叫真正的宗教。那么超出世间的东西是什么呢?就是世界本原。它是永恒的,不像世间任何东西是短暂的;它是无条件的,世间的事物都是有条件的;它是无限的,不像世间东西都是有限的。那就是宇宙本原,还有一个特点它是可以跨越主客体鸿沟的。别的任何东西都只能成为客体,金钱、权力、地位,都可以成为客体,所以把它们作为最终追求对象,只是虚伪宗教,准宗教,比喻的宗教。有人说足球是巴西的宗教,而足球不是无限的,不是永恒的,不是无条件的,不是世界本原,不是可以同主体相打通的,所以足球只是他们宗教的比喻。真宗教的境界是把别人看成我,为什么?因为神、人、我都是主体,都是subject,这个关系是这样的。总之,这第三种爱,它的产生是因为对方存在;它的趋势是让对方存在;它的关系是三个我的关系;它的特点是超越自我中心的。这种爱同我们开始时讲的哲学概念自然而然联系起来的,就是要使万物存在。如果说,前边说的“喜爱”和“情爱”是爱的两个维度,那么,这也是爱的第三个维度,即纵向的、深度的维度。这是各种古老的文化传统都曾经包含的一种深意,可惜在现代社会被忽略被淡忘。所以,这是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个危机。刚才我提到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儒教、道教,都有这样的思想。但是现在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我们都把这个慢慢淡忘了,这是我们社会出现很多矛盾的一个很深的根源。我今天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提问题,我们再讨论。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问:请问一个问题,爱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爱相对的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是说美国打伊拉克……



答: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醒,刚才我讲两个小故事,没有讲回来,我一下子说话太多,就慌里慌张结束了,我觉得大家站着,也很不忍心,很累,所以没回到那个话题上来。这位朋友提醒我应该兑现我的诺言,还是按照你问的顺序来说。“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让我想起古代有些哲学家的说法,像古希腊的,比苏格拉底还要早的哲学家,他们说世界怎么来的?你要是看我们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很简单的一个节选本,就会发现这样的命题:世界是由爱产生的。我像你们这个岁数的时候,根本看不懂:爱是我们经常体会到的,我觉得是很了解的东西,是一种情感。它怎么会产生世界?莫名其妙,怪怪的!真的,我现在懂了。因为这个爱,不是从情感上理解,仅仅从情感上理解,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很多毛病,出现很多祸害,出现一些罪过,起码会出现一些不明白,一些糊涂,一些困惑。爱怎么产生世界呢?因为爱是创造,是让事物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所谓爱,往回推过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也许不光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我都觉得说得太轻了,评价太低了一点。我们发现它在很多场合下有效,在这个层次上我觉得你讲的这个命题是成立的,是很对的。比如爱能够化解,只有爱能够化解人间的一些芥蒂,一些怨恨。你谈到国际形势,我顺便谈一点,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有人说,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教育,双方应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对方的信仰,尊重对方。要从教育改革,让巴勒斯坦小孩和以色列小孩坐在一个教室里,大家从小在一块儿生活,这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们报道得很少,有些事例已经表明,他们在一块生活的时候,相互是愿意帮助的,他们也是有爱心的。很多相互帮助,报纸是不说的。“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全世界新闻是这样的。炸弹炸死了人,就报道了。



回到你那个话题上来说,它引起我一个联想,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特雷莎。她的言论被编成一本小书,叫做《活着就是爱》,我还为那书写序言。但是我觉得那个书名翻译得不太好,不是活着就是爱,而是存在就是爱,存在的意义要超过活着,就像刚才讲的。它绝不仅仅是要活着,而要是一个人,如对哈姆雷特来说,要是一个丹麦王子,是一个绅士,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公正的国王,是不是?对我们来说,我是不是一个人?所以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做一个人,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方说见到小孩落水,你应该去救,这个命令是绝对的。人间的事都是相对的,这个命令为什么是绝对的?这个命令可以是绝对的,康德也说绝对命令,他说因为你是人。你要体现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有自由,有心智,还有创造,还有爱。



或者,应该把话反过来说,“爱才是活着”。这样很好,这才是特雷莎的意思。爱才是作为人来活着。这个朋友讲到了伊拉克的问题。这是我的过错,因为我没有把批评北大学生的故事同我的话题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也没有联系起来。我为什么说与这个话题有联系呢?这牵涉到我们传统的、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习俗的、对爱的一种判断,现在应该放弃的判断。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故事里,那个村子的人谴责那个蒙面人,那个蒙面人是为警方提供了破案的线索,为孤儿寡母找回一个公道,找到一个赔偿。所以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至少有伸张正义的一面,同情人的一面,他做了好事。在现代社会来说,是公民应该尽的责的特点是超越自我中心的。这种爱同我们开始时讲的哲学概念自然而然联系起来的,就是要使万物存在。如果说,前边说的“喜爱”和“情爱”是爱的两个维度,那么,这也是爱的第三个维度,即纵向的、深度的维度。这是各种古老的文化传统都曾经包含的一种深意,可惜在现代社会被忽略被淡忘。所以,这是我们现在出现的一个危机。刚才我提到不管是基督教,还是佛教、儒教、道教,都有这样的思想。但是现在不管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我们都把这个慢慢淡忘了,这是我们社会出现很多矛盾的一个很深的根源。我今天就说这么多,欢迎大家提问题,我们再讨论。我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问:请问一个问题,爱可以说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个爱相对的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现在碰到的一些问题,就是说美国打伊拉克……



答: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提醒,刚才我讲两个小故事,没有讲回来,我一下子说话太多,就慌里慌张结束了,我觉得大家站着,也很不忍心,很累,所以没回到那个话题上来。这位朋友提醒我应该兑现我的诺言,还是按照你问的顺序来说。“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让我想起古代有些哲学家的说法,像古希腊的,比苏格拉底还要早的哲学家,他们说世界怎么来的?你要是看我们北京大学哲学系编的《古希腊罗马哲学》,很简单的一个节选本,就会发现这样的命题:世界是由爱产生的。我像你们这个岁数的时候,根本看不懂:爱是我们经常体会到的,我觉得是很了解的东西,是一种情感。它怎么会产生世界?莫名其妙,怪怪的!真的,我现在懂了。因为这个爱,不是从情感上理解,仅仅从情感上理解,会出现很多问题,出现很多毛病,出现很多祸害,出现一些罪过,起码会出现一些不明白,一些糊涂,一些困惑。爱怎么产生世界呢?因为爱是创造,是让事物存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所谓爱,往回推过去,就是这个意思。所以也许不光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我都觉得说得太轻了,评价太低了一点。我们发现它在很多场合下有效,在这个层次上我觉得你讲的这个命题是成立的,是很对的。比如爱能够化解,只有爱能够化解人间的一些芥蒂,一些怨恨。你谈到国际形势,我顺便谈一点,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的问题。有人说,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教育,双方应教育自己的孩子,尊重对方的信仰,尊重对方。要从教育改革,让巴勒斯坦小孩和以色列小孩坐在一个教室里,大家从小在一块儿生活,这是最根本的解决办法。我们报道得很少,有些事例已经表明,他们在一块生活的时候,相互是愿意帮助的,他们也是有爱心的。很多相互帮助,报纸是不说的。“狗咬人不算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全世界新闻是这样的。炸弹炸死了人,就报道了。



回到你那个话题上来说,它引起我一个联想,就是刚才我提到的特雷莎。她的言论被编成一本小书,叫做《活着就是爱》,我还为那书写序言。但是我觉得那个书名翻译得不太好,不是活着就是爱,而是存在就是爱,存在的意义要超过活着,就像刚才讲的。它绝不仅仅是要活着,而要是一个人,如对哈姆雷特来说,要是一个丹麦王子,是一个绅士,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公正的国王,是不是?对我们来说,我是不是一个人?所以不仅仅是活着,而是要做一个人,你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比方说见到小孩落水,你应该去救,这个命令是绝对的。人间的事都是相对的,这个命令为什么是绝对的?这个命令可以是绝对的,康德也说绝对命令,他说因为你是人。你要体现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有自由,有心智,还有创造,还有爱。



或者,应该把话反过来说,“爱才是活着”。这样很好,这才是特雷莎的意思。爱才是作为人来活着。这个朋友讲到了伊拉克的问题。这是我的过错,因为我没有把批评北大学生的故事同我的话题联系起来,第二个故事也没有联系起来。我为什么说与这个话题有联系呢?这牵涉到我们传统的、已经在社会上形成习俗的、对爱的一种判断,现在应该放弃的判断。什么意思呢?第一个故事里,那个村子的人谴责那个蒙面人,那个蒙面人是为警方提供了破案的线索,为孤儿寡母找回一个公道,找到一个赔偿。所以他做这件事情的时候,至少有伸张正义的一面,同情人的一面,他做了好事。在现代社会来说,是公民应该尽的责任。举报犯罪是公民责任,这是德国的法律规定的,见死不救是违法的。在我们中国,现在只算道德问题,但这种事情太多了,我觉得应该思考,应该把它变为法律问题。见死不救违背人性,一个人本来两小时可以救活的,你不管他,让他呆五小时,五小时就死了,所以你对他的死就直接有责任。对见死不救,应有法律惩罚。



还有,举证是公民义务,中国法律有规定。所以这人是做了好事,但是在本村受到唾弃,唾骂,这是本村人的一种传统观念影响: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你为什么把本村人检举出去呢?这就是中国传统的观念:和我相近的,和我亲近的,有“情爱”的,那么我就应该对他好,远的呢?不管!我们还听到过这样的故事。一个人掉水了,很多人围着看。游泳池的老板求人去救,回说“你给我多少钱?”讨价还价,“我要三百”,老板“只给二百”,争了半天,人已经淹死了。这类事情报道很多。但是人人都相信,如果那个人是他的爹,他的妈,他的儿,他的女,他的男朋友、他的女朋友,甚至是他的一个同村人,是他的亲戚,他都会去救,他不会讲价钱的。这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的一个现象:同我没关系,离我很远,是陌生人,我就可以不管他,我就可以不公正。那个被撞死的人剩下孤儿寡母,跟他们是邻村,隔他们两公里,但不是他们村子的,他们就可以那么冷漠地对待母女俩,而且可以谴责这个举报人,对那母女俩非常不公道。这是与中国传统有关的,与儒家有关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还与“文化大革命”把人心搞乱有关。还有现在一些媒体不良的影响,使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呢?因为我们处在现代社会,现代技术让我们连在一起,连得很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经常同陌生人打交道。比如在大学里,我们有很多新生,你进学校就要同别人打交道。在那个电视节目中,村子里一个老太太说得很有意思,她说:“哎呀,我们这里抬头不见,低头见,是连在一块儿,不像城里人,城里人住了很久很久,连隔壁人姓什么叫什么都不知道。”这是事实,这是现在社会普遍的事实。但是全世界都在城市化,全世界的人很快地都要住很久还不知道邻居叫什么名字,很普遍,大家都很忙。但是有一个问题,同邻居你要和睦相处,要和平相处,这是需要的。你不想要成天提心吊胆,怕邻居会到你家来抢、劫、杀等等的,那没法过日子。所以要有一个同邻人相处,同陌生人相处的规则,要一个规则,要一个规矩,这就是公正的规矩。这个规矩必须是公正的、公平的、正义的。这个规矩说到底,也许是法律,也可以说是道德,一种更广大的道德。当然,刚才讲儒家那个道德其实被误解了,现在应该提倡正义,而不是“为亲者讳”,或者说我们现在解释儒家,应该发扬这个,而不是家里人犯罪也要把他包庇起来,从情感上说是自然的、可以理解的,但从现代社会发展来说是不行的。



所以,道德、法律都是这样的规则,但是这规则,里面有一个核心,就是要公正,要公道。不管远还是近,都要公道,要公平。中国十几亿人口,你能认识这么多人吗?不可能的。全世界六十亿人,现在也是我们的邻居,我们也要讲公道。



这就涉及到这个朋友问的问题。还有我忽略的第二个故事,北大的故事,我不相信那个95%的说法。但是假如有一个,也是北大的耻辱,甚至是我们为人、为学生的耻辱,因为那个做法是不公正,不公道。道理很简单,刚才我说了:因为有这封假的推荐信,在两个人同等的情况下,这个录取了,那个没录取,这就不公道。



再回到这位朋友说的伊拉克的问题,我个人有一点不同意见,我觉得很多事情值得思考,事情不那么简单。因为主权的问题,干涉内政的问题,是这个问题在法律上的要害。我们传统的观点认为,邻居家里吵架,我们不要去干涉人家内政,人家夫妻之间的是非说不清,“清官难断家务事”,不要管这是对的。但是有些情况下,例如这个邻居家吵架,打架,要出人命了,不管是妻子、丈夫、还是父母、子女,如果要拿刀杀人了,该不该管?我觉得这个值得思考,明明知道有这种情况,你还不管,还能够说是个人吗?伊拉克,科索沃,南斯拉夫,波斯尼亚,全有这个问题。波斯尼、亚科索沃有南斯拉夫军队在屠杀穆斯林,西方国家做了很多调解工作,又拉到美国去谈判,又拉到法国去谈判,停火协议谈一个撕掉一个,谁撕掉?塞尔维亚政府,南斯拉夫政府,一边谈一边撕,一边谈判,一边让军队去抢劫、焚烧、强奸、杀人。虽然杀人的数量可能被西方媒体夸大,但是杀一个,就是罪恶。何况不止一个,不止一百个,不止一千个,也不止一万个。所以这个时候我认为应该出面制止,不然在地球村里就不是一个好邻居。光是说“不要打,不要打,一定要和平解决”,但是明明还在打,怎么办?世界上是有这种恶人的,总不听劝,要打要杀要犯罪,必须制止。



一个犯罪行为正在进行的时候,制止犯罪要符合人道原则,爱的原则,仁爱的原则等等,最好的办法从理论上说,应该是打掉他的武器。他拿着刀子杀人,你觉得不应该杀,应该救人,不然你就不人道。但是你又不能一下子把这个杀人犯打死,因为可能他只是一时冲动,他并不是执意谋杀,可能该判20年,或者无期徒刑,所以你把他打死是不对的。但是你又不能让他去杀死别人,所以理论上最好的办法,应该打掉他的武器,把他手里的刀,准确地打掉。你们都觉得很好笑,怎么准确地打?难免要打他拿刀的手,难免要打到的嘛,有时候甚至要打他的头嘛,有时候甚至可能真的把他打死,不想打死也把他打死了,是有可能的。如果这个杀人的行为是由政府在进行,一个集团在进行的时候,杀人的武器是什么,就是军队,就是武装力量。所以最合理,最克制,最人道的办法,就是打掉他的军队。但是,同样也难免会伤及掌握军队的那只手,那些文职人员,会伤及平民,因为平民在西方语言就是civilians,就是非军人,包括政府的官员,军队的文职人员,还有一些住在军队旁边的人。例如萨达姆把坦克停到了老百姓院子里,你要打坦克,就必然会打死老百姓。这也是一方面的事实。所以我们至少要思考这一个方面。



回到我的主题上来说,结合我讲北京大学的故事来说,爱,在个人来说,可以表示情感,表示伦理要求,表示仁爱博爱(在有些人来说可以达到这个境界,圣人的境界);但是,如果把这个概念移到社会上来说,它就只能有一个表现,就是公正,就是正义,就是公正和正义!我们从爱讲到了存在,反过来说,存在对个人来说表现为爱,对社会来说就表现为公正。比如一个皇帝,他是圣君、明君的时候,我们一般不是说他个人的性情非常多愁善感,像是贾宝玉似的“爱人”,而是说这个皇帝治理这个国家非常公正。反过来如果贾宝玉当了皇帝,假如他变成隋炀帝了,他对某个妃子非常爱,对他的小孩非常爱,但是他管理这个国家不公正,我们不能说他爱人,不能说他是圣君、明君。所以,爱的另外一面,即社会层面,应该是公正或者正义。



问:再有一个问题。



我想问一下,就是你刚才讲那个爱主要是分成两种爱?就是老百姓有时候说的无私的爱。实际上,他只是把为人服务当成自己的快乐的一个根源,换句话说,例如特雷莎,是在为自己心里的快乐的感觉。从马斯洛来说,人最高的需要层面应该是自我实现。她把为人服务作为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或源头。



答:我明白你的意思……



问:我个人不适合道德,不是说她能不能够,有没有私心,而是说她把什么样的行为,认为是自己快乐的存在,我不太理解你刚才说的仁爱。



答:具体说特雷莎心里怎么想,只有她自己知道。我们不是要去客观地评判这个人,我们只是在理论上假设性地说,假如特雷莎做这些事情,是为了达到自己的一种快乐的感觉、幸福的感觉,她就没有达到这样的层次。我自己相信她是达到了的。我得补充一句,这个层次一方面是很难达到,所谓圣人境界很难达到;但另一方面是很容易达到的,这是个辩证关系。比如我们这位朋友,这位同学,他会提出这种可能性,他不是不满意特雷莎,但是他可以这样来分析她。因为她尚且如此,所以我说是很难达到。但是另外一面,又不难达到。因为人的一生不是铁板一块,人的特点就是像水一样不停地动荡,最高境界或者仁爱完全可能在某一刹那、某一件事情上表现出来。因为三种爱其实是紧紧结为一体的,只不过是表示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比方一个老农把地上的一粒饭捡起来,这时就有喜爱,因为饭很香,他喜爱米饭;也可能有情爱,因为他一辈子种田,对之很有感情;但是如果他是因为不愿暴殄天物,因为爱惜粮食,这就又有了仁爱之心,要爱惜米粒,它存在,它有价值。同样,一个老师对一个学生,如果只是想要让他所有的才能都能发挥出来,不仅是这个学生聪明,或者漂亮,或者成绩好,或者同自己相处有感情,或者可以帮助自己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有喜爱或情爱,而是只想到这个学生有很多才能,应该培养它,让其发挥出来,这个老师在这个时候就表现出仁爱。所以仁爱也不是高不可攀,实际上我们有时候已经做到,我们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们常常也做不到。所以也许只是量的区别,我们同一些伟大人物的区别,只是量的区别。



问:现在我想问一下,道德和爱心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是说,马克思说过,利益是道德的基础,这个话,就是很强调利益,就是你说……(听不清),咱们国家现在普遍的道德比较低下,很多事情都是不公。你说有什么好办法?



答:最后一个问题太难回答了,第一个问题,关于爱心和道德的关系,道德的核心应该是爱心。这种爱心可以对人提出一种绝对的要求。比方我刚才说救人,很多道德都是支持这个说法,但是有一些道德比如神圣的道德,比如说我们讲的这种爱,它是要求爱所有人。道德有很多规范,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支持,但是宗教的支持是绝对的。这个命令是绝对命令,因为你是人,所以你要这样做。这里有一个绝对与相对的关系。与之连带就是你的第二个问题,你第二个问题同第一个问题是紧密相连的,且不要说马克思,他说的也不这么简单。其实很多别的伦理学家也说,道德的根源在人的利益里面可以找到:为什么不要杀人?因为如果我杀人,别人也可以杀人,有一天我会被杀。为什么不要偷东西?我可以偷别人,别人也可以偷我,我可以被偷。所以从这里面可以找到道德根源,这是一些人本主义的、世俗的理论家对道德做的论证。但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思考一点:所有人问道德都是相对的,都会变化的,随着历史条件变化就变了,随着民族条件变化就变了。比方说中国人以前认为一夫多妻是对的,现在包二奶就不对。还有,以前把女人脚包得很小,认为是漂亮,女人自己也喜欢这样做,现在我们觉得不对,觉得很残酷,不道德。所以道德是相对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有时候会提出绝对的要求,例如碰到一些十恶不赦的罪行,碰到希特勒的党卫军杀死六百万犹太人,日本侵略军一次杀死几十万人中国人之类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说,罪犯是应该下地狱的,我们这样说,是要绝对惩罚。但是实际上你要仅从人间的关系来分析,每个人每件事都能找到很多理由,都是由一些条件促成的,可以理解的。但是人又会有一种绝对的要求,这就还好解释。所以我觉得如果仅仅从世俗的利益的角度来考虑道德,道德的基础就是不稳固的,是可以被论证推翻的,可以被有些人相对化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联系到你第三个问题,已经联系到了,就是说现在所有玩世不恭,犬儒主义,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这也对,那也对,这个也可以,那个也可以,没有标准。它也可以说,不是没有标准,是有标准的,只不过这个标准是相对的,在有些条件下适用,过了条件就不适用了,就像我们中国古代道德现在也不适用了,可以找到很多理由!这个道德不行,那个道德不行,所以什么道德都不要,干什么都可以,这很可怕。所以我觉得对一个社会来说,道德需要一个神圣的基础。我自己能做的太少,也没想到什么好办法。但是我觉得我们应该增强这个观念:我们的爱心是有一种神圣的根基。我们得顺应这种神圣的基础。我们这个爱心社所倡导的东西有一种神圣的基础,不仅仅是人性的基础。



问:刚才那一位同学提到了《活着就是爱》,你为那本书写的序我看过。我觉得在书当中有这样一个中心,就是说她这样去爱,去爱这些病人,她的动力,和她爱的源泉是基于她对耶稣基督的信仰。我不知道我对这个书的中心把握,你觉得是不是正确,是不是可以给我解释一下。



答:是的,从她的一生来说,肯定是这样的,她有一种信仰做支持,这毫无问题,你讲的是对的。如果说到她的快乐,我想,在操作过程当中,做事的过程当中,她闻到的是臭味,随时有被传染的危险,只有艰苦的劳动,肮脏的活儿,……所以要说某些快乐是没有的。但是有一种很高的快乐,这个快乐和她的信仰是联系在一起的,有这个信仰才会感到快乐,没有这个信仰会觉得难受,觉得难忍受。有些人做这种事情,能做一次,两次,三次五次,但不能像她那样,从那么年轻的时候开始后做到85岁,到死那一天。如果没有这个信仰,就很难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1 07:49 , Processed in 0.08872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