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做了几个文学题答案,给大家参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bingke1019 发表于 09-10-23 13:4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建安风骨

     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3、孤岛文学

指抗战时期上海租界的文学,存在时间是从1937年11月上海沦陷至1941年12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租界止。这时期的租界,四面都是日军侵占的沦陷区,仅租界内是日军势力未到而英法等国控制的地方,故称"孤岛"。文艺工作者利用租界这一特殊环境进行抗日文学活动,称"孤岛文学"。孤岛文学最有影响的,一是杂文,孤岛作家唐弢、柯灵、王任叔(巴人)等发表了很多紧密联系现实、爱憎分明的杂文,王任叔和阿英关于杂文曾发生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争论,后出版杂文刊物《鲁迅风》;二是戏剧活动特别活跃,于伶和《夜上海》《长夜行》等反映沦陷区人民生活和斗争的剧本,阿英的《碧血花》《海国英雄》等南明史剧,歌颂爱国主义和民族气节,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郁达夫作品中的性的作用

郁达夫作品中的性描写是暴露式的、否定式的、道德自责式的抒写;他的成名小说集《沉沦》刚在中国刊行之时,因其露骨的性描写而遭到舆论界的一片非议,周作人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但它是‘受戒者的文学’,而非一般的读物。

郁达夫作品中的性描写是极其重要的部分。这些情节的描写既不是纯粹的肉欲挑逗与官能刺激,也不是遮遮掩掩含蓄的描绘,而用一种“露骨的真率”来描绘。

郁达夫小说中的性描写是与作品所表现的主题分不开的。性压抑和性苦闷都是作为一种社会问题提出来的,决不是将色情描写作为一种下流的趣味来宣扬和欣赏。他笔下的一些知识分子大多是青年人,他们的“生命力”和“活动力”都处在旺盛时期,然而他们又深受社会现实的压迫,各方面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因此生活的堤防就很容易从最脆弱的情感方面突破,这正是郁达夫笔下的人物缺乏远大理想和战斗精神的表现。他们的性苦闷和性冲动不仅仅是生理现象,已经成为他们生活和性格中的组成部分。诸多的社会原因以各种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两性关系,抑制人们正常的对性爱的追求,从而使合理的要求成为被扭曲的以至变态的心理,产生不健康的性行为。

郁过夫小说正是以此来控诉旧的道德礼教和社会现实的。这样写既达到对“深藏千年背甲里士大夫的虚伪无情的揭露”同时又不失美感,真实而生动,这样写色欲是一种创新。他更测重于人的自省,是灵魂的博斗和抗争,他从难以解脱的苦闷中,感受到生的痛苦,并企图从这种苦痛中,探索人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沉沦》是与时代精神合拍的。他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五四”时代人性解放的要求和社会思潮。也正是因为“惊人”和“大胆”,才很难为同时代的某些人所理解,这应该说是郁达夫的不幸。

3、大跃进时期的“新民歌”的特点

4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了《大规模地搜集全国民歌》的社论,同时郭沫若、周扬等一批“御用文人”也开始大声疾呼新民歌的征集和创作活动。总而言之,上行下效的宣传和动员之下,新民歌运动最终席卷神州,发展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文化运动。

从内容上来看,诗歌和壁画的创作空间受限于群众视野,应该说是并不宽泛。从当时的一本《红旗歌谣》的诗集中可以把新民歌的内容归纳到歌颂党和领袖、水利兴修、除“四害”、农业放“卫星”、大炼钢铁、总路线、人民公社、教育革命、技术革命等主题,反映了从兴修水利开始的“大跃进”的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而壁画由于与诗歌的神似形不似,基本遵循了一样的套路,其中以歌颂社会主义农业生产盛况的题材为多。

一是诗画结合。举个偏题的例子,拿现在所列举的一些诗歌作品,有独立发表的,也有不少是从壁画上抄录下来的。这一现象可能在壁画繁荣之后更为常见,即壁画配以同题材的诗歌,既是对画的阐释,又增添了新的文化内容,不乏新意。

二是在歌颂生产大跃进的部分,不约而同地大幅偏离生产规律。这被认为是“浮夸风”的产物、表现和“帮凶”,也是今人最乐意诟病的。列两首小诗为证:“队里肥猪大又长,猪身横跨太平洋。猪背能够降飞机,猪耳能当足球场。”“一个南瓜像地球,棚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进太平洋,世界又多一大洲。”

三,在创作艺术上,都借鉴了古代英雄和神话。这点不难理解,民众既对这类传统文化耳熟能详,信手拈来不足为奇,而且恰恰这种借鉴反而以别样的笔法使作品的主题更为突出。民间文化色彩浓郁而艺术表达新式,这些不能不说是意外之得,因而有人评价为“倒也耳目一新”。

四,带有难以抹灭的公式、标语、口号式的特征。艺术本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过分强调数量,指标取代灵感的情势下,一哄而上涌现的作品,套用今天的话可以比喻为“低水平重复建设”。而千篇一律、艺术质量上差强人意的作品,在流传后世的生命力上也是相当差强人意,这在壁画的保存上尤其明显,在此引用一句评论:美术上虽然在跃进的年代产生了数以万计的作品,但能够在美术历史上存留的,几乎都和逝去的时代一样,荡然无存。

五,创作者在张扬自身主人翁地位的情感上几乎也是建国以来最为强烈的。由于篇幅和本人资料搜集不足的问题,只举一首反映水利兴修与抗旱救灾的诗为例:“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岭开道:我来了。”

六,作品毕竟经过修饰和润色,不能精准地作为农民阶层创作的产物。据显示,大多数脍炙人口、流传甚广的诗歌都经过编辑或者其他人的润色或补充。毕竟,在当时的农村,认识字已属不错的文化水平,苛求人人作诗,到底能出多少有质量的作品?就算语言通顺,文学价值也得经过某些人的“点睛之笔”才能为时人认可。至于壁画更不用说,在今天文艺发展的水平下,人人会作画都是不可想象的,究竟有多少话出自当时农民之手,可以估计了。

由上述第六点,又引出了“平民历史”和“精英历史”的讨论,在此只做简要回顾。就如以上所说,真正通行的诗歌或者口碑不错的壁画皆可以想见并非出于农民之手,而是或多或少掺和着文化人和艺术工作者的水准。并不是说这些作品脱离了农民思想,是所谓“主流话语对民间形式的粗暴入侵”,相反,从当时民间的积极性和狂热程度来看,群众是热烈参与并拥护的,因此不能一刀切的认为这是一场违逆农民意愿的文化运动。但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属于民众主体的农民,绝大部分是仅仅从姿态上加入了这场疯狂的潮流,他们本身素养的局限,也只能起推动这场运动普及的作用,而在纵深追求内涵和艺术方面,贡献绝少。
沙发
5483310 发表于 09-10-24 13:56:52 | 只看该作者
h e  好好!
板凳
 楼主| bingke1019 发表于 09-10-26 14:2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5483310 的帖子

呵呵 客气
地板
祝贺1990 发表于 11-5-7 23:03:05 | 只看该作者
你是古代文学的研究生吗
5#
 楼主| bingke1019 发表于 11-5-8 19:25:49 | 只看该作者

回 3楼(祝贺1990) 的帖子

可以加我qq5975962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26 11:05 , Processed in 0.08708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