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学院全方位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介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4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经济学院全方位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介绍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于2004年7月启动的经济学教育改革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综合系统改革工程,涉及到各个方面,囊括师资力量、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培养模式、学风教风、学术研究、教学考核、课程规范、教学评价、行政管理、招收学生等诸多方面。以下对经济学院所进行的教育改革作一综合性介绍。


中国经济学教育正肩负着前所未有的重大历史责任使命。中国改革开放,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及经济发展的深入需要大量熟悉现代经济、金融、财会、工商管理等方面的理论和应用性人才。中国具有她自己的国情和特色,与时俱进培养一批掌握现代经济理论前沿并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参与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并能提出政策性建议的各种人才,就成为当务之急。这些都要求经济学的教育跟上发展的大势。


目前,经济学院正以“经济学创新平台”为载体,全面推进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最终将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经济学院,使之成为能与国际接轨,具有国际对话实力的经济学教育基地和经济学理论、应用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改革,能够摸索出一套在体制内可实行的,真正具有推广价值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实践方法,供其他大学的经济学教育改革参考,从而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众多高质量的理论和应用型人才。


中国学生的素质是世界一流的,然而欠缺的是一流的师资队伍和先进而又合理的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国内经济学教学水平以及教学成果一直没有取得突破,国内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与国际学生相比还处于明显劣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能传授最新前沿知识的师资队伍整体力量薄弱,培养要求,考核制度,管理体制及相关规则不完全,不合理所造成的。上海财经大学引进美国德州A&M大学田国强教授担任经济学院院长,并启动“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一定的条件。“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得到了教育部和财政部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并成为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务院学位办联合立项的国家重点教育改革专门项目,并被教育部认为是新中国社会科学领域前所未有的单列建设项目。


在校领导的全力支持下,田国强院长主导和推进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其核心工作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打造一流师资、加强学术研究、全方位教学改革、狠抓学风教风、严化教师考核、规范行政管理。六大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改革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组成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育改革系统工程已经历时两年,尽管起步艰辛,但取得了一定成效,令人鼓舞。现将这六个方面的工作作一大致介绍,以期巩固成果,为进一步的经济学教育改革提供经验和借鉴。
沙发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49:12 | 只看该作者
一、打造一流师资超常规引进海外人才


培养一流的学生,必需有一流的师资队伍。经济学院本着“注重存量,开拓增量”的原则,通过海外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打造一流师资队伍,立足于培养和汇聚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从而带动学院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提升。


以“经济学创新平台”为契机,通过前两期的海外人才市场招聘,经济学院已经拥有20名海外人才队伍,大多毕业于世界名校(如美国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康乃尔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德国波恩大学等),其中第一批的11名已经开始承担教学任务。按照原定计划,经济学院还将在2007年继续招聘10名海外优秀人才,达到3年内招聘30名海外人才的战略目标。作为一个学院,如此大的引进规模和力度,在国外也是罕见的,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瞩目。海外人才的引入,大大提高经济学院师资力量的整体水平,并带动整个学院的研究与教学水平。


为了给海外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尽快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财大打破常规,参照北美研究型大学助教授就可带博士生的经验,以“经济学创新平台项目”的名义特聘每一位海外引进人才为博士生导师,直接指导博士生。这一举措一方面促进了前沿知识的传播,加速人才培养的步伐;另一方面,有助于海外引进人才形成自己的研究梯队,加强科研实力。


为更好地提升学院的整体学术水平,促进原有教师和海外人才的融合和交流,经济学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确保融合和稳定,其中包括:组织每周学术讨论,加强教师间的学术交流;创造各种机会,鼓励原有教师出国访问和进修;投入专项资金,资助海外新聘师资与现有师资的联合科研项目;投入专项资金资助海外新聘教师与现有教师的联合教学创新项目,如合作编写教材。


海外优秀人才的引进,不仅仅提升了经济学院的师资力量水平,进一步提高了学院的整体水平和声望,而且在国内外产生了影响效应和带动效应,为推动中国经济学教育改革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欧美国际知名教授对经济学院的发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经济学院具备了一些非常有潜力的优秀人才,发挥空间很大。《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文汇报》、《解放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重要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宣传,认为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是最有潜力的经济学院。
板凳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49:31 | 只看该作者
二、加强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交流


上海财经大学的发展方向定位于研究型大学。只有教师具有一流研究水平,才能领会贯通给学生讲授的前沿知识,从而才能具有一流的教学水平,才能吸引一流的学生,为中国经济建设培养出众多的理论和实际应用性人才。经济学院在大力打造一流师资的基础上,提升学术研究水平,为教学提供强大的支撑力量。


经济学院最近一年来以新引进的海外人才为骨干的教师已经在国际主要期刊累计发表论文90多篇(包括担任现职以前发表的论文,按国际惯例这一指标反映了一个机构研究团队的科研能力)。这些论文发表在包括世界上顶尖的经济学期刊《美国经济评论》等著名期刊之中,反映出现有师资队伍较强的能力。特别地,计量经济学科的力量通过海外人才的引进已经达到亚洲一流水平。


为加强学术研究,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


1. 组建高等研究院


高等研究院是“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上海财经大学直属的高级研究机构,高等研究院旨在建筑起一个高起点的平台,通过项目制来凝聚海内外研究力量,以此承揽国内外大型的重大研究课题,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高等研究院将不仅在科研和学术交流等方面促进整个创新平台的建立,而且将在引领财大整体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正在规划的高等研究院下设“数据调研中心”(Survey Research Center),由最新引进的海外优秀人才、康乃尔大学经济学博士冯帅章负责具体筹建,对社会、经济、心理、健康和行为等各领域现象的数据进行整体设计、采集和处理,以取得微观层面的标准化信息,作为实证分析的基础,从而推动诸多学科整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创新。


2. 促进学术交流


为了让学生及教师了解经济学前沿,加强学术交流,形成学术氛围,学院举办定期学术研讨会、不定期学术讲座及各类学术会议。自2004年9月起,经济学院已经邀请邹恒甫、钱颖一、王一江、谭国富、丁学良、张欣、秦承忠、陈勇明、杨涛、文贯中、魏尚进、奚恺元、陈志武、雷鼎鸣、甘犁等10多位著名海外华人经济学家到校访问,并作专题学术报告。同时我们还邀请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格兰杰来财大作学术报告,并与我院师生座谈。这些人的讲座即将编辑出版,书名为《名家学术讲演录――上海财经大学现代经济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一册》。


以海外新引进博士为主体的学术研讨会的影响不断扩大。很多海外知名学者自愿到学术研讨会上做报告。同时,我院新进海外博士还受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的邀请,前往复旦作学术报告,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经济学院2005年下半年以来,已举行五次国际会议,分别为“2005年全国高级计量经济学学术研讨会”,“全球化与经济增长:开放、创新与人力资本的作用”,“论可持续发展:中、日、韩经济发展的经验或教训”,“转型国家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和“世界政治经济学学会首届论坛”。参与会议的中外来宾和学者逾千人。目前,学院正在积极筹办2006年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年会,届时将有众多海内外著名经济学家会聚于财大,大大提高财大的学术交流水平,并提升财大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地板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49:46 | 只看该作者
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倾力提升教学质量


中国大学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世界一流的,他们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肯努力学习。一旦有了掌握着前沿知识、具有一流研究水平的强大师资队伍,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设计出先进而又合理的课程设置。


经济学院本着“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并重”的策略,为社会、为企业、为政府、为教育研究机构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让我们学生的所学不仅仅能适合现有市场、适合岗位的需要,而且还希望他们具有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让他们始终站在知识进步的前沿,即使10年、20年后,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他们仍然还具有相当竞争力。为此,经济学院已全面推行教学改革,打通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方案,抓好教学、学风,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教学服务与管理上对他们抓紧。


具体说来,经济学院已经进行了以下12项教学改革措施:


1.强化马克思资本论原著的学习


我们认识到,中国的国家体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和走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个先决条件下,我们经济学院在教学改革中强调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本科教育中,我们在原来两课的基础上,加强了《资本论》原著以及其他经典著作的阅读;在研究生教学中,我们在全院开设《资本论I、II》,作为研究生必修的学科基础课程。


2.加强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教学


中国的国策是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之路。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市场经济的理论分析工具,更好地为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要求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必修《高级微观经济学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II》和《经济数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上海财经大学经济、金融、会计、国际工商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等五大学院的800多名研究生都需必修《高级微观经济学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高级计量经济学I》四门基础课,这可能是在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看不到的奇景,可以进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虽然开设这些课程给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很大的压力,但是来自经济学院研究生方面的信息却表明“虽然同学们初学起来会很吃力,但班上的学风很浓厚,也会因为是财大经济学院的研究生而感到自豪。”这与以前相比反差是明显的。


3.数学基础课程改革


经济学院从2004年起,在本科教学中进行了数学基础教学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全面推行《数学分析》课程,代替原来的《高等数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了较好的数学基础,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也改善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风气,为学好现代经济学创造了良好的基础条件。从目前本科生的反馈来看,数学基础教学的改革效果非常好,并且得到同学们的广泛支持。该项课程计划已经实行了一年半,取得了三个成效:(1)学生的数学水平及逻辑分析能力提高了;(2)努力学习的习惯养成了;(3)平均成绩(绩点)与前几届学生相比上升了。


4.经济学-数学双学位项目


经济学的发展对数理基础的要求日益提高,数学成为经济学研究与交流的一种重要工具。目前,国内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考试或经济学专业出国留学市场上,具有理工背景的学生的优势日益突出,而在传统经济学专业培养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竞争力急剧下滑,导致众多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经济学系培养的本科生大多进入职业市场,而不是继续深造。为了实现经济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为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研究人才输送优秀生源,经济学院2005年6月推出经济学-数学双学位项目,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在学习经济学理论的同时,打下良好的数理基础,从而降低其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成本,提高其学习效率;培养既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掌握高深的数量分析方法,能从事经济、金融、财务、管理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高级人才,为培养世界一流的经济学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5. 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班


经济学人才培养基地1998年由教育部批准建立。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现代经济学学科发展的需要,从2005年开始经济学院对除规定的公共课程以外的经济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规划和设计。新计划中特别强调抓好本科阶段中(1)马克思资本论,(2)数理基础,(3)微观经济学,(4)宏观经济学以及(5)计量经济学等五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行宽口径教学,为中国培养出高水平的研究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基地班学生的选拔和双学位班的学生同时进行,均在第一学年末,时间较其他专业方向的学生提前一年。这一措施保证了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真正对经济学理论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感兴趣的学生能够及早地进入状态,学习相关专业的知识。同时,学院为每个“基地”班学生配备专业导师,每届约有三分之一的优秀毕业生能够免试直升硕士研究生。


6.硕博连读项目


2005年经济学院联合校内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学院、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启动了“硕博连读”项目。该项目根据北美一流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培养要求,同时结合中国国情,设计了专门的培养计划。该培养计划既注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资本论》的学习,也注重数理基础、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与计量经济学等基础课程的学习。为此,进入硕博连读班的学生需要学习《资本论I、II》、《经济数学》、《高级微观经济学I-III》、《高级宏观经济学I-III》、《高级计量经济学I-III》这12门基础课程,还需要学习至少三个系列的专业课程,方能进入博士论文写作阶段。为让学生坚实地打好扎实的现代经济学基本功,《高级微观》,《高级宏观》和《高级计量》课程专门设置为3个系列,学习时间比北美许多高校学习还长半年。


经济学院特地聘请海外知名教授和引进海外优秀博士担任现代经济学各门课程的教学,雄厚的师资力量大大地提高了“硕博连读”项目课程的教学质量水平。“硕博连读”项目已开办两期,学生学习热情很高,而且硕博连读课程吸引了周边高校学生前来听课,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5#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50:02 | 只看该作者
7. 硕士研究生招生方案改革


现行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案带来的问题日益显露出来。按现行方案,考生按专业报考,并按专业确定复试分数线,如果报考本专业过学校复试线的考生数量低于核定的复试数量,那么通过调剂方式获得足额复试考生,这一招生办法带来的问题表现在一下5点:(1)由于分专业报考,经济学院内部专业间复试分严重不平衡,导致各专业生源质量差距很大,严重影响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总体质量的提高,同时也影响经济学院的基础课程教学安排。(2)考生是在信息严重不完全的情况下填报志愿,导致高分考生扎堆,资源配置严重不合理,同时也对那些考更高分数却不能参加复试的人不公平。(3)一些不被其他专业录取的考生,为了能够读研究生,有可能不得不说有兴趣,要求调剂到复试线低的专业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助长说假话的风气,增加了开后门的机会。(4)如果质量较高的考生总是知道他们可以调剂到录取线低的经济学院,他们就没有激励报考经济学院的硕士生,这不利于经济学院打造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长远目标。(5)经济学院正大力推进学科建设,按照国际一流大学标准开设课程和严格规范教学。因此,考试的内容范围和难易度必然会反映这一教学改革的变化。外院校考分很高的学生,没有接受经济学专业的严格训练,并不适合经济学院选拔人才的尺度和标准不利学科发展。


因此,为了提高生源的配置效率,稳步提高经济学院的总体招生质量,同时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从2007年开始经济学院正式实施新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方案。新招生改革的方案立足“大口径招生,分数知晓后,填报志愿,分专业录取”的原则。考生统一按“经济学”报考;成绩公布后,学院依据一定比例通知分数排在前面的考生填报志愿,选择专业;学校的复试分数线公布后,学院根据各专业方向考生填报志愿的情况,确定各自专业的复试分数,决定复试名单;最后,各专业组织复试,确定录取名单。


这种招生改革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容易实施,为整体帕累托改进。学生知晓分数后填报志愿,且志愿有多重选择,有利于学生;大口径报考,设定一定比例确定复试候选人,缩小了各专业的复试分数线的差距,同时也让各专业招到真正对本专业有兴趣的学生;提高了经济学院整体生源的质量。


8.博士研究生录取制度改革


经济学院培养博士生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流理论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出能与国际接轨的经济学人才。从2006年开始,经济学院取消了日渐显现弊端的导师报考制,采用国际通用的专业方向报考制。学生按专业方向报名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入校后,在完成基础课学习且合格,并通过综合考试的基础上,再根据双向选择在原报考的专业内确定导师。


导师报考制分配每位博士生导师一定的招生名额,使得导师有相当大的权力决定博士生的录取。要谁不要谁,给谁公费名额,给谁自费名额,均由学生所报考的导师说了算。在当前博士生招生计划指标非常有限的情形下,导师权力过大极易滋生学术腐败。而且,由于导师名额的限制,往往会出现同一专业方向的导师间录取分数存在很大的差别。不少高分的考生由于报考同一导师,虽然比其他导师报考的学生分数高出一大截,却因为所报考的导师名额已满而落选,使得本来可以在现有条件下提高整体博士生的水平却没有提高,资源没有得到最优配置。并且,还会由此带来博导向学院争名额,争公费名单,造成了学院工作的困难。也带来了考生在考前拉关系、走后门和导师套词等不正常现象,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取消导师报考制,采用专业方向报考制好处是建立了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考生的质量,减少了学术腐败的可能性。考生不受每位导师指导学生人数的限制,优秀学生被录取的机会就比较大。专业方向报考制按照专业方向来分配招生名额。目前,除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三专业由于其专业的独特的特点单独招生外,其他西方经济学、数量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相近专业方向统在一起,以经济理论和应用专业的形式合招。考生按所报考的专业统一考试,实行统一招生,公开、公平公正地按成绩择优录取。学生入学一年后通过严格的博士资格考试,再按双向选择来选择导师,再确定明确的专业方向。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和导师间的相互了解也将更准确,更好地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


9.全面打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体系


由于经济学专业本科生数理基础不强,即使在国外大多数本科生也难于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经济学院通过加强本科生的数理技能以及经济学理论基础的基本训练,一举解决了此弊端,打通了本科生与研究生课程体系,让我们的本科生大多能顺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另外,与国内教育培养体制不同,欧美高校的经济学教育比较淡化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学生本科毕业后,直接就申请和攻读博士学位。只有当没有通过博士综合考试或发现不适合做研究,不得不中途退出,在学习已经达到一定的学分时,学校授予该生硕士学位。因此,硕士学位有点“白送”的性质,只是说明该生在学校多学了几门本科生以外的课程,花了一到两年的时间,获得一份学校颁发的学业证明。在经济学高层次课程设置上,欧美高校主要面向博士教育,极少为硕士生专门开设课程。


由于历史、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目前国内的经济学硕士生教育被视为博士生教育的中间过渡阶段。学生获得本科学位后,如想进一步读博士,一般必须先读研究生(硕博连读生除外),获得硕士学位后,才能报考和攻读博士。为了获得博士学位,学生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应付研究生阶段的专业和基础课程、考试、学位论文等。而且,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部分课程设置反映不出层次的差别,大量的重叠和没必要的重复,不能很好的衔接。甚至,博士生课程比硕士生课程还要简单,造成学生学习时间与精力的极大浪费和教育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博士生教育往往是研究生教育的低水平重复。


为解决这一问题,经济学院以硕博连读项目为突破口,当硕博连读项目试行一年半时间,取得良好的效果和成功经验后,全面推广,彻底打通研究生和博士生培养方式,将硕博连读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案推广到全院所有专业的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培养方案中。


具体的改革措施包括如下几点:


(1)延长博士生学习年限,由原来的3年延长至4年。根据欧美正规大学的情况,三年的时间基本是不可能获得博士学位的;即使一切顺利的情形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至少需要4-5年时间,甚至需要花费6-7年的时间。仅仅三年的博士学习时间,既要学习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又要完成博士论文,难以培养出高层次与高质量的教学科研人才。


(2)优化课程设置。博士生和研究生的基础课程同硕博连读班基础课程保持一致。博士生所有专业都必须学8门基础课:资本论I、经济数学、高级微观I-II、高级宏观I-II和高级计量I-II。经济理论和应用专业的学生除上面的8门课外,还有3门:高级微观III、高级宏观III和高级计量III。研究生阶段在本院上过上述基础课的学生,成绩在85分以上,可以申请免修。特别优秀的学生,经过任课教师考核且得到学院领导的批准后,相应课程可以申请免修。所有的研究生都要学:资本论I、经济数学、高级微观I-II、高级宏观I和高级计量I-II,这7门基础课。


同样,博士生和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和硕博连读班专业课程开设一致。博士生要求的专业课程为两个系列共4门课,较硕博连读学生少一个系列或两门课,这主要是因为博士的学习年限较硕博连读少一年。研究生根据不同的专业学习硕博连读班专业课程,达到一定的学分后便可写毕业论文。


(3)强化综合考试的筛选机制。完成基础课程学习后,每位博士研究生有两次机会通过综合考试,分别在第二学期末和第四学期末。综合考试和硕博连读采用同样试卷,相同科目:高级微观(I-II)、高级宏观(I-II)和高级计量(I-II)。两次均没有通过考试的学生,将被取消博士生资格。不同于博士生的是,硕博连读生只有一次通过综合考试的机会。


(4)保证导师指导学生质量,限制导师所带学生数目。博导竞争上岗,学院不保障每位博导每年都带博士生。学生通过综合考试后,根据双向选择原则在各自报考的专业内确定导师。原则上每个博导每一年度最多只能带2名博士,同时所带的在读博士生总数计不能超过7名。


10.取消硕士研究生文章发表要求


硕士生绝大部分是应用型工作者,在企事业和政府部门从事应用工作。他们最应该掌握的就是基本素质,完全没有必要要求发表文章。基本素质的培养可以通过宏微观经济学,计量、数理等工具性学科的学习和训练。在加强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和提高教学要求的先决条件下,上海财经大学从2005年起,不再要求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


11.优化与完善学科建设


经济学院目前在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领域拥有经济思想史国家级重点学科,11个二级学科。二级学科中,政治经济学、经济史、数量经济学、以及西方经济学、劳动经济学五个学科都已经具有相当的实力;世界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仍然相当薄弱,学术梯队不完整,尤其世界经济学科研究生培养不在经济学院;实验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卫生经济和公共政策、计量经济为以海外引进人才为主干的新设学科点。目前,学院正通过“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和经济学实验室教学和研究平台建设,优化经济学院的学科建设。


12.搭建实验经济学基地 服务研究教学


实验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经济学院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点,经济学院已经从海外引进多位这方面的人才,充实实验经济学部的力量。实验经济学在我国大陆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当前的体制改革中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需要回答,而实验经济学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工具与手段。经济学实验可以在同一经济环境下比较不同市场机制的特性,还可以在实验室内预先检验政策变化对国民福利、市场效率的影响,为宏观决策提供支持。


目前,经济学实验室已经建立,拟搭建实验经济学基地、经济政策模拟中心、教学服务中心,开展实验经济学领域科研和实践经济学教学。
6#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50:16 | 只看该作者
四、狠抓教学教风全面推行助教制度


学风、教风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让大多数学生学好基本知识的一个必要条件。2005年9月田国强院长向上海财经大学提交了《关于改善上海财经大学学风、教风的建议书》,在社会各界引起重大反响。建议书指出,现在教学、学风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良好的教师职业精神与岗位规范尚未全面形成,教师教学投入不高,教学手段单一、课程设计较为粗糙、教学内容滞后,更重要的是,一些教师对学生基本上采取放任态度,这种放羊式教学直接导致学风低下。


建议书中所谈的是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不管一个教师的水平如何,都应该对学生负责,可以通过《建议书》中的那些措施让学生努力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中国大学学生的基本素质可以认为是属于世界上最好的。他们也是愿意学习的,而且肯努力学习,现在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如何激励他们努力学习,在教学服务与管理上对他们抓紧。因而,“建议书”中提出了六大改良措施:规范课程提纲,细化课程要求;引进先进教材、传授前沿知识;规范成绩考核,加入期中考试、课堂测验、课外作业及阅读报告;采用助教制度,提高教学效果;拟定评分比例,突出排序作用;强化教学考核,规定硬性指标。这些措施都是北美正规大学的基本教学要求,其中不少也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学通行的教学措施,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仅投入少,容易执行,而且见效快,效果大。即使学校投入不多的资源,在现有师资水平和客观现实条件下,也能大大地改善教风和学风,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能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最终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当然,这些措施只是改善学风和教风的一些基本措施,有了这些措施后,就可推行更高层次的措施,以便更进一步地改进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努力的学习。


经济学院已经从2005年秋季学期开始实行《建议书》中的大多措施。新的措施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支持,目前学生反应良好。以本科教学的期中考试为例,经济学院在上学期,要求《数学分析》课程和海外招聘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必须进行期中考试,其他课程鼓励进行期中考试,不做强制要求,但是在本学期所有课程,除非课程不适合考试,原则上必须进行期中考试。这个学期除了《数学分析》课程和海外招聘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必须进行期中考试之外,还有近30门课程进行了期中考试。进行期中考试的课程也早早通知了学生,促使学生努力学习,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也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对学生的管理,这对于改善教风、学风都有很大帮助。


为了改善学风,提高教学质量,经济学院在2005年全面推行了助教制度,全院所有教师都配备了助教,同时经济学院从“经济学创新平台”建设项目中拿出专款资助全校各大院系60多人助教名额。助教制度在落实平时作业、期中、期末考试等一系列教学安排,营造认真学习、热心教学的环境,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学院通过奖学金形式分配助教岗位,既激励研究生努力学习,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而且也能带动经济学院整体学风的改善,增加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经验。


现在,经济学院大多数学生学习努力程度大大提升,整个学风焕然一新。学生们都非常支持我们一系列的教学改革。
7#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50:24 | 只看该作者
五、严化教师考核 改革教师管理制度


为了实行新老体制顺利接轨,确保海外优秀人才的学术科研与国际前沿接轨,经济学院实行双轨制人事管理制度。为了向海归人才提供充分的激励,同时稳定现有的师资队伍,我们建立了开放式的双轨制人事管理制度。一方面,对新进海外博士的考核主要根据其国际学术论文发表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并设定职位晋升和聘任的基本要求,完全采用北美模式,以此激励新进博士紧跟国际学术前沿,多在国际一流刊物发表论文,从而成为经济学院打造国际一流平台的中坚力量。另一方面,改革现有教师岗位提升制度,鼓励提升教学质量,创造一流科研成果,多出精品。同时,现有教师可以申请进入国际轨,接受相应的条件并享受相应待遇。


对新引进的海外博士,鼓励他们努力研究,争取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提高教学质量。他们的管理遵循国际一流大学教师的管理办法。今年3月中旬,学院要求每个到校的海归博士提交了上一年关于科研、教学以及服务等方面非常详细的报告,田国强院长亲自给每个人写评议信,以此决定下一年度的长工资的幅度,这些都是国外过来教师的标准做法。


为了提高经济学院原有教师认真教学和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的积极性,我们经济学院特制定了《经济学院教学科研人员年度考核、聘期考核试行办法》。办法在今年的全院大会上以全票通过。对教学(基本分为40分),主要从教学工作量、课程提纲和学生评教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特别规定了:“年度出现一次重大教学事故扣除40分;在教务处教学通报中出现一次上课迟到、早退的等扣除5分。试卷批错或加错分数,每份错卷扣5分,最多扣40分。论文评语写得不合格,每份不合格评语扣20分,最多扣40分。”这项规定,有利于教师们端正基本的教学态度和加强教学责任,有利于07年国家教委的“迎评创优”大检查。对科研(基本分为50分),主要从科研工作量、学校聘期科研指标及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考核。学院特别规定了加分项目:


A. 在SSCI、国家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或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加50分,在SCI,EI刊物上发表论文加20分,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省部级课题加20分。此项可累加。


B. 获得国家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30分、25分和20分。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奖的分别加15分、10分和5分。考聘期内同时获几个奖按最高者计分,不累加。此项的解释权在院教授委员会。


同一项目如为多人共同完成,各人所得分参照学校规定执行。
8#
 楼主| fuyingkun 发表于 06-5-21 20:50:35 | 只看该作者
六、规范行政管理 提高行政效率


为保证经济学院全方位和多层次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顺利实施,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现代高等教育规范管理体系,经济学院在近一段时期开始狠抓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国际化和职业化,力求建立一个高效率、信息畅通,能为经济学教育改革提供强力支持的现代行政管理系统。我们的改革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让信息畅通,工作环节清晰和行政管理制度规范这三个方面进行,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这三方面的措施彼此相辅相成,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一)打通信息渠道,努力建立对称信息系统。让决策建立在正确信息的基础上,真正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此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a)建立会议纪要制度,加大横向信息的对称。为了让学院行政决策层了解多方面的情况、信息对称,经济学院专门建立了会议纪要制度。无论是学院领导参加的校级会议,还是学院内部的党政联席会议及其他主要会议,都要求有会议纪要。 这些纪要将在最短时间内发布到院领导和有关方面,使得没有与会的各方面,都能够得到即时的信息,如同参加会议。


b)建立行管人员汇报制度,加大纵向信息的对称。为了保证行政决策层对学院各方面的大小工作都有了解,让信息流从下至上的及时传递,我们建立了每周电邮汇报制度。要求每个行政工作人员对自己本周所做的主要工作在周五通过电邮进行汇报,并展望下周工作事务。同时,对于需要尽快处理的事务,经济学院要求每位行政工作人员通过电话或者电邮及时向领导汇报请示,沟通或反馈该项任务的进展。对因困难或行政程序而导致多天没有进展的工作,要汇报原因。此外还规定,对于已经完成的任务,要履行复命制度:即要正式以面谈、电话或电邮的方式、向分配该任务的领导回复该项工作已经完成。


(二)疏通环节,建立简洁清晰、环环相扣的管理渠道。让行政管理的效率能顺畅传递,不随环节增多而急遽递减。此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a)强调分工协作,避免脱钩环节。经济学院明确划分每位行政人员的分工范围,同时注重行政人员相互之间的合作。除了要完成自己的工作分工外,每位行政人员都要随时准备在短时间内协助其他工作人员,承担没有明确分工的临时性工作,和接受新的行政分工,甚至加班加点。


b)理顺工作流向,杜绝扯皮贻误。为了使工作在上下级之间,在行政工作人员之间更加畅通和高效得转交接,避免工作被扯皮和贻误,学院要求每个行政工作人员,对于领导或上级单位交代给自己的任务,首先要确切领会该项任务的内涵和要求,然后根据以下原则处理:接收到该任务后,如果该项任务明确属于自己的分工范围,应该马上投入工作;如果明确属于其他行政人员的分工范围,应该马上转交给该人员,转交时要将该任务交代清楚;如果该项任务没有被明确的分工,应该马上转给行政团队。团队协调人即会同相关人员和领导,决定该项工作的具体承担人。收到由同事或团队转来的任务的工作人员,应该立即和指派该任务的领导或上级单位取得联系,明确该项任务的意图,并表示该项任务已经接手。


c)建立每周总结展望制度,保证工作有序进行。学院要求每位行政人员每周都进行工作总结和展望,即总结本周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工作,展望下周可以预期的工作和本周未尽要移至下周的工作,从而在心中做到对于已经完成的工作有数,对于尚未开展的工作有谱。该总结要以电邮的方式汇报至自己的业务领导、行政工作团队的协调人和学院主要党政领导处。该总结将成为未来行政人员工作考核的原始文件。此外,每位行政人员对于每周随时的、突发性的工作安排,要以电邮方式通知行政工作团队协调人,简略描述该项工作并指明分配该项工作的领导,使协调人对团队正在承担的工作心中有数。


(三)加强制度规范建设,降低交易成本。从而保证行政管理效率的提高,此方面的改革措施包括:


a)整合分散力量,建立统一团队。经济学院整合了多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办公室,建立了统一领导的行政工作团队。团队所属的每位行政人员具体的业务工作,由对口的院领导直接领导,并直接向该领导负责;但行政工作的分工、协调和督促归新成立的行政工作团队。


b)制定工作流程,减少人为干扰。学院对于制度化和程序性的行政工作,制定了以易于操作为准则的、详细的工作流程和规范,以减少人为干扰因素,使其性质和规范不随人事(如调动、请假等)或分工变动而变动,真正成为有规范可依的“程序性”和“制度化”工作。 已经制定的工作流程规范包括:固定资产借用流程、办公室借用流程、seminar组织流程、行政购买流程、车辆使用流程等。未来还要建立如校级学术会议组织流程、领导签字流程、会议室借用流程、办公室钥匙借用流程等等。


c)建立周五例会制度,安排下周工作。此外,行政管理团队还强调准时和守时的观念,民主和集中并重的观念等。


以上这些措施的实施,首先使行政决策层对学院各方面的大小事务工作都有了大致了解,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对称性,以便及时处理事务。特别提到的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和措施使田国强院长即使有时人不在国内,仍能够全面掌握学院情况。这对于具有类似情况的其他院长,如黄明、谭国富、张欣等诸位教授,也有借鉴作用。其次,增强了对行管人员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对他们完成和改进工作大有好处。第三,让行政决策层增加了对行政人员的了解,为他们今后考核提供了依据。


总之,经济学院行政管理系统的完善,以信息对称为基础,以环节疏通为主线,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已经取得阶段性的成果,大大地提高了行政管理的效率,并为今后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经济学院全方位和多层次教育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以上是对经济学院全方位经济学教育改革系统工程一个大致介绍。从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实践来看,培养高质量人才将是国内大学的长期目标与努力方向。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所进行的教学改革,就是以此为目标,同时考虑国内外实际差距和中国国情国力,而提出的有针对性、可操作的全方位、多层次改革系统工程。同时,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改革模式是一种渐进式的、双轨制的,在体制内进行的改革模式,一旦成功,具有一定借鉴作用和示范效应。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经济学教育改革工作等待着我们去做,在经济学教育方面的许多制度安排等待我们去创新。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以及校领导的关注与支持。万事开头难,现在我们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我们坚信在未来我们能够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为推动上海财经大学的教育改革乃至中国的教育改革做出努力!
9#
lw5522010 发表于 06-8-20 16:12:49 | 只看该作者
上海财经大学还是相当相当不错的。
10#
vvbb 发表于 06-8-29 22:11:22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5 09:23 , Processed in 0.19823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