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子道德经之我解(不断更新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0-2-19 10:54: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拿起道德经了。前几次看了都觉得莫名其妙。但是这一次,似乎赞同起里面的文字了。所以想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我曾看过一篇《国学入门》,我忘记作者了,是个大家,王国维那一类的,他在书中写,自古对道德经作注的文章,都没有得老子原意的。所以我想我的解也不能得原意了,而且,我从没有看过任何一篇道德经的注。但是我还是想写,从我个人来讲,我想以后考研学哲学。那么道德经当然是绕不开的。所以自己写一篇解,自然印象深刻。大家若有什么意见,能写来一起讨论就最好了。

此处复制的道德经原文来自天涯在线书库,译文也是那里的。我没学过古文字学,我不可能逐字逐句地翻译,只谈谈大意。所以有些字词,我是很模糊的。而且,本来道德经就有几个版本,也不知道我看的版本好不好。如果朋友们在这方面有研究,只管指点。

此文一天写不完,我会记得更新的。


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①,非恒道也②。名可名也③,非恒名也。无名④,万物之始也;有名⑤,万物之母也⑥。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⑩。玄之又玄⑾,众眇之门⑿。


[译文]
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中去观察领悟的奥妙;要常从中去观察体会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我的理解:

道可道名可名的意思,王蒙在其老子十八讲里,有很深入的讲解,我就不说了。这一段话我的注意力放在“故恒无欲也⑦,以观其眇⑧;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⑨”上。我觉得这里的欲可能是欲望的意思。没有欲望,可以观察到道的奥妙,有欲望,可以体会到道以外的一些事物的意思。有比较,才能理解得更深。当然,这是我猜的,因为还不知道这 网站上的文章是不是对的。其他的话就没有什么了,“无名”,是万物的开始,“有名”,是万物的母亲。这个道理是玄之又玄的。

[ 本帖最后由 墨树瑰花 于 2010-2-19 12:14 编辑 ]
沙发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0-2-19 10:55:14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①;皆知善,斯不善矣②。有无之相生也③,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④,高下之相盈也⑤,音声之相和也⑥,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⑦,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⑧,为而弗志也⑨,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我的理解:
这一段就是有名的辩证法。我估计这年头没人说自己读不懂辩证法了。有趣的是老子在后面得出了无为的结论。行不言之教,为而弗志,这些在道德经后文中都有详细的说法。为什么有辩证法就要无为呢?我暗自揣度,可能要从“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来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不居功,所以不会失去功劳。所以如果无为了,就没有什么不好了。


第三章
[原文]
不上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才就不会不太平了。
我的理解: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不表扬贤人,人民就不会争荣耀。不重视珍宝,人民就不会去偷盗……所以圣人治国,就要用无为的方法。把人民喂饱,别让他们有什么强烈的志向。我估计这里的志向是指欲望。估计老子不会把读道德经也算在志向内的。本来嘛,名利就是没用的东西。追求名利是些没出路的人才干的事。所以这段话,我很赞成。而且中国自古就有出世的思想,我估计没人会说读不懂。


第四章
[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湛呵⑨!似或存⑩。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我的理解:

这段话是理说“道”的。道似万物的祖宗。老子一向认为天地中的事物是道派生出来的。那个和其光,同其尘,我有点模糊,是不是说道隐藏在万物之中,让人找不到呢?象帝之先,现在有种说法,说这是唯物论,就说道是天帝的祖先,是道生万物,不是天帝。我还是蛮喜欢这种说法的。反正不管是什么,只要是往中国人脸上贴金的,我都喜欢。

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我的理解:

这段话,开头很有意思。刍狗就是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这话我喜欢。我反对孔老二的仁爱,他要人去无私地爱别人,人怎么可能无私地爱别人呢?人应该爱自己,圣人也是一样。现在谁都懂这意思了。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这句话我实在很模糊。因为这几个字的意思我不懂。我不是搞文字学的。。。。网站上的解释说得通。我就不究了。最后老子得出了要保持虚静的结论。宁静致远。这意思谁都懂。

[ 本帖最后由 墨树瑰花 于 2010-2-19 12:21 编辑 ]
板凳
duke666 发表于 10-2-19 13:3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墨树瑰花 的帖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句就有好几种断句和解释。
你这个版本不对吧。有误导初学的倾向。
不鼓励哦!读经典要看古今比较权威的版本,而不是天涯网站的胡编乱造
地板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0-2-19 13:39: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uke666 于 2010-2-19 13:33 发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句就有好几种断句和解释。
你这个版本不对吧。有误导初学的倾向。
不鼓励哦!读经典要看古今比较权威的版本,而不是天涯网站的胡编乱造




你能不能跟我推荐一个版本,我去买,要比较权威,还要有注释。。。。。。。。。。。
5#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0-2-19 13:43: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duke666 于 2010-2-19 13:33 发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句就有好几种断句和解释。
你这个版本不对吧。有误导初学的倾向。
不鼓励哦!读经典要看古今比较权威的版本,而不是天涯网站的胡编乱造


其实没有关系,版本不同,大意都是差不多的,等我考上了研究生,我才用得着去深究,现在只要能领略其精神,就是有益的。要深究到字词,还要有古文字学的基础的。不过你若提供好的版本,我当然愿意去看呵呵。。。。。。
6#
hmnmoshen 发表于 10-2-19 18:33:27 | 只看该作者
两个概念想与楼主斟酌
一个是“妙”,一个是“徼”。
我觉得,妙绝非一种对道之体悟的功能性描述,即并非是楼主所说的“道的奥妙”。无,也许如同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内涵并不一样)所具有的那种否定性的道之诠释,于是从无中必定生发出“有”来,有一旦有,则是零碎戡乱的状态,于是有无合一,谓之“玄”。所谓玄,也非“玄妙”,而是有无和而不同的和谐神秘的状态。
“徼”,我觉得应是一种达到有无和合,归之于玄所需要的力量之源。徼是一种能动的趋向性,即将那不可名的道的原始状态“无”,徼向为大千万物,芸芸众生的“有”。徼是一种徼向性,这点我赞同牟宗三先生的观点。
7#
 楼主| 墨树瑰花 发表于 10-2-19 21:17: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mnmoshen 于 2010-2-19 18:33 发表
两个概念想与楼主斟酌
一个是“妙”,一个是“徼”。
我觉得,妙绝非一种对道之体悟的功能性描述,即并非是楼主所说的“道的奥妙”。无,也许如同阿纳克西曼德的“无定”(内涵并不一样)所具有的那种否定性的 ...






楼上的,你都这么厉害了,怎么还在考研?是考上了回来玩的吧?

你的意思我懂,你说,妙是有无和合,徼是推动有无和合的一种能动性,是这意思吧?后面那个应该没错,前面那个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我没有看过那么多书,你那个阿纳克西曼德,我还不知道是哪个。。。。。。。但是你的意思我应该没搞错。。。。。。。。。这个。。。。。。。。。。。我前面也说过了,这句话有很多版本,我是根据我自己的经验,自己想出来的。我不参与争论。。。。。。。我都找不到论据呢。。。。。。。。我是新手,见谅着点。。。。。。。。。你的话给我很多帮助,我会记得以后看书的时候会带进去,谢谢了,大家还有什么意见也欢迎说出来,我不说,你们也可以在这帖里讨论的。。。。。。。。。
8#
hmnmoshen 发表于 10-2-20 12:46: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墨树瑰花 于 2010-2-19 21:17 发表






楼上的,你都这么厉害了,怎么还在考研?是考上了回来玩的吧?

你的意思我懂,你说,妙是有无和合,徼是推动有无和合的一种能动性,是这意思吧?后面那个应该没错,前面那个我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 ...

不敢,胡乱发点见解,期待讨论,相互学习
9#
duke666 发表于 10-2-20 12:47:2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的王弼  今人的朱谦之、陈鼓应都行   要看就看权威版本  不要看胡编乱造的
10#
duke666 发表于 10-2-20 12:49:05 | 只看该作者
这些属于基本常识吧  不是什么值得大惊下怪的  别人那是热心好意
真正的合格研究生应该之前阅读大量经典和阐释  
当然 也有很多混日子的劣质品  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3 06:56 , Processed in 0.09658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