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1年教育学考研资料收集贴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7 09:28: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ryx2008 于 2010-3-16 23:05 发表
谢谢louzhu~


波客气波客气~
32#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7 14:41: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919484789 于 2010-3-16 23:23 发表
很难得,收藏了,谢谢!


谢谢,好开心啊,看来有波多的人觉得有用啦,哈哈

我会继续更新

想起来这段时间没有记日记了,哎~~
33#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7 17:11:29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电化教学
1、电化教学:(中大01研)
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
电化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
区别:一般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人系统。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机一人系统。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电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虽然也是这三者,但其中的教师可以有两种:普通教师和屏幕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的媒体中,必须有教学机器参与。有没有教学机器参与,这是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根本区别。
2、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2)
①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
电化教学的作用:(4)
①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电化教学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②增进教学效率。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教学由低效率向高效率发展。
③扩大教学规模。实施电化教学,能提高信息的增殖率,扩大教学规模。
④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重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
3、电化教学的历史发展(5):
(1)萌芽阶段。19世纪20年代,幻灯介入教学领域,揭开了电化教学的序幕。在萌芽阶段,电化教学是以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特别是他的建立在感觉论基础上的直观原则,作为理论支柱。
(2)起步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年代。这一时期,视觉教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出现了不少这方面的论文、研究报告和专著。
(3)初期发展阶段。从30年代至40年代。这一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新媒体,主要有有声电影和录音。在理论建设方面,美国戴尔提出了《经验之塔》的理论,为电化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4)迅速发展阶段。50年代至60年代。有越来越多的电教媒体被用到教学中。
(5)系统发展阶段。从70年代开始。这一阶段进入教学领域的媒体有:录像电视系统、电子计算机教学系统、卫星传播教学系统等。在理论建设方面,系统化、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被引进教学领域,是电化教学更科学化、严密化、理论化。
当前,电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5)
    ①各种电教学工具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②电化教学的运用,日益多媒化、综合化。
    ③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④卫星传播教学将日益发展。
⑤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论、系统论等对电化教学的理论建设,将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使电教理论更完整、更科学。
4、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分两类:印刷媒体、电教媒体。
电化教学媒体分类有:光学媒体、音响媒体、声像媒体、综合媒体。—→简记为“观音像中”。
各类电教媒体的教学功能和特点?(略)
5、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四片两带一盘,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程序片、录音带、录像带、视盘。
电教材料有文字材料的区别:(3)
  (1)声像性。文字教材把讲的东西抽象化,电教教材把讲的东西形象化。
(2)重现性。文字教材直接阅读,电教教材需经一定的设备重放,才能看、听。
(3)多样性。文字教材的形式就是书;电教教材的形式多样,有四片二带一盘。
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5)
就是“call机叫,一惊” ——→科学性、技术性、教育性、艺术性、经济性。
虽然现在call机早淘汰了,想想以前做学生时拿个call机上学还挺威风,上课的时候突然响了,吓我一跳。所以编制电教教材的时候就不要带call机了,这是基本原则。现在是不要带手机了,现在有些网络课程夹带一些手机声,实在影响听课。
6、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3)
①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是师生进行交互反馈。这种模式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它的特点是面授与电授紧密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选择恰当的媒体和运用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直接向电教媒体学习,电教媒体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使用程序教学机学习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主要是电授、不需要教师作中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编制和提供数量足的优秀的成套程序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掌握使用教学机器的技能。
      ③学生向电教媒体学习 ,通过教师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自学辅导和远距离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是电授、函授、面授相结合,现在广播大学就是采用这种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材外还要注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
7、电化教学的方法:(5)
①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插播法。     ②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
③程序教学法。④微型教学法。⑤机器考查成绩法: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
34#
fly紫雨 发表于 10-3-17 20:07:3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进步。。。O(∩_∩)O谢谢
35#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8 09:18: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fly紫雨 于 2010-3-17 20:07 发表
一起进步。。。O(∩_∩)O谢谢


O(∩_∩)O
36#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8 17:09: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德育(上)
1、何谓德育?扼要叙述德育的功能。(上海理工02研)  
德育:(首师大00,武大04,东北04,华南师大02,上海师大03研)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德育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德育的功能:(3)
德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发展,对教育的实施,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功能。
(1)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引导他们的道德实践,培养他们的品德。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发展中的导向中的作用尤其重要。
(2)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
  德育的性质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性质。
(3)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德育通过决定教育的性质,制约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公众舆论,影响民族素质和社会心理,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作用,是维护、调整、完善一定社会关系、生活方式、政治与经济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2、简述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关系(华东师大02研)辨析:德育实际上就是政治教育。(华东师大03研)
    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因此,道德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道德教育,是指伦理上的,即道德品质教育;广义的道德教育,则是指教育学上德育,道德品质教育只是它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社会主义的学校德育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道德(品质)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履行道德义务,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政治教育,即引导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逐步形成爱憎分明的政治态度和立场(实际上就是统治阶级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受教育者传递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文化,使受教育者具有适应和参与政治生活所需要的知识、态度和能力,使政治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思想教育,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在上述三者中,道德品质是基础,而且是按照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先后排序。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不可有所偏废。道德教育为人生奠基,政治教育为人生导航。道德教育是帮助个体实现道德社会化的手段,人的道德社会化是政治社会化的前提,忽视了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将失去根基。
  德育与智育:
德育与智育不同,各有自己的特点。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展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青少年学生思想的特点:(2)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1)青少年学生思想的年龄特征:(中大04研)
青少年学生,年龄多为11~18岁的中学生。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
①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即一方面,他们还带有儿童的特点;另一方面,他们又渴望向成人看齐,希望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②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展、趋向成熟,交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他们对人际关系、男女交往、社会问题日益感兴趣,从不懂事的儿童慢慢变得懂起人情世故来。
③易于冲动。青少年精力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遇事急躁而不沉着,思想方法简单而片面,轻率下结论而冲动蛮干。
(2)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
人们的思想和道德价值观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前进而变化的。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由于对外开放,对内搞活,实行各方面的改革,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反映到学生头脑里,必然会形成新的道德价值观、新的思想特点。
①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②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
③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④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
⑤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3)(上海交大00研) 如何认识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任务?(苏州02研)
德育的任务服从于人们的社会使命。学校德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并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因此,学校德育的任务是,以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青少年,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进行社会实践,逐步养成高尚的社会主义品德,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
德育的具体任务如下。
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2)
德育的内容具体规定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规范。道德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国的德育内容应该体现现实性与理想性的高度统一。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
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
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7)(西南师大03、浙大03研)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务确定的,它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爱国主义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爱国主义是团结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
①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②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
③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④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青少年富有理想,理想是他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
    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点:
     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②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辩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③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怎样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
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③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剥削阶级总是奉行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使社会的他们的利益服从于个人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有根本的区别,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相反,它要鼓励人们发扬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劳动教育。
    为何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怎么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在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已大大提高,人们期望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的才智,施展个人的抱负,达到个人实现,为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发明作出贡献。然而在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有的被父母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和习惯较差,这种状况下更需要注意加强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的要点:
①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②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③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
④爱护公众财物和劳动成果。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用严格的纪律和法制才能保障民主,推动经济建设和全面改革,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从小开始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以便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公民。
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要点:
①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②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     ③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点:
①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②培养文明行为。③养成良好的品质。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要点:①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②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③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问题。
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
      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特别是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公德。它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们,强调发扬人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扬。如果对人道主义和基本公德教育有所忽视,会导致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的显著下降,不文明和冷漠的行为增多,使不少学生根本不知道要讲人道主义。所以,必需要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观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与道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刚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为了给青少年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端正对世界、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我们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向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8、对学生进德育应当怎样来选择和编排德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①阶段性编排:它以学期或季度为单位,根据这一阶段的形势发展和学生品德表现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地编排这一段德育内容。阶段性编排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安排,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内容不太全面、系统和连贯,缺乏长远的计划,往往容易跟着形势或学生中存在问题转。
    ②系统的编排:对整个初中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作整体考虑。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稳定的内容和一定的要求,也便于教师积累经验。但其内容往往与形势发展需要配合不紧,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缺乏针对性,较难收立竿见影之效。
37#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9 09:54:5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德育(下)
1、德育过程:(交大01、华中科大02、武大03研)
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的联系。
德育过程,它引导、培育和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简析德育过程(4)(首师大01研)
(1)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③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2)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why?)
    ①了解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②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首先,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
   (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①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需要解决三种性质不同的矛盾:一种是认识性质的矛盾;一种是能力性质的矛盾;第三种是思想性质的矛盾。
      ②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主要是指学校德育的要求与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的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4)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why?)    ①要认识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②把握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③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2、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中大00研)(知、情、意、行——武大04研)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热门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在进德育时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中大05研)
即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最一般、最普遍的矛盾。这个矛盾需要通过向学生传授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规范、引导他们进行道德实践,把他们从原有的品德水平提高到教师所要求的新的品德水平上来解决。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解决?
    ①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②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③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下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5、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中大05研)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已的思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愈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6、德育原则:(7)(中大99、03研)
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德育原则对组织与进行德育、提高德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学校的德育原则有:“李四和叔,养鸡可杀,焉求重生?英才集中,一直连灌”——李四和叔叔养的鸡大了,可以杀来吃了,这些鸡焉能求重生?请了一群英才集中在一起,喝酒聊天,一直连灌,一醉方休啊。——真是人生得意须尽欢,这就是德育原则。哈哈∽∽∽
李四和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疏导原则
养鸡可杀——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扬积克消)
焉求重生——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英才集中——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进行教育原则
一直连灌——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2)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贯彻疏导原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②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为什么德育要遵循疏导原则?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也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明不能压服。在疏导中也要注意一些要求:讲明道理,疏通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③遇到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依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②        严格要求学生。
      为什么德育既要尊重学生又要严格要求学生?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种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应当与尊重、信赖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教师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的一项重要的艺术。
(5)因材施教原则: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为什么德育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该遵循哪些基本要求?(中大01研)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③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6)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②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③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7)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中大02研):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要求发展。
联系实际说明怎样在实践中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中大03研30分)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如下。
①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②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③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7、德育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各种方法之间有何联系?怎样发挥德育方法的整体功能?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5):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6):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
     德育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8、为什么说服法是一个基本的方法?仅仅强调说服行不行?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感到有必要了,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9、怎样才能发挥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10、锻炼包括哪几种?如何加强学生的道德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11、修养法在德育中有何作用?怎样引导学生进行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38#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19 10:19:5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美育
1、美育:(浙大01、03研)
又称审美教育(武大03研)。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审美观点:(华中师大03研)
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简述美育的功能(北师大04、华中科大02、浙大04、武大04,南大04)
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
美育对学生智、德、体各方面的发展也起促进作用:
    ①美育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精神。
    ②美育具有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的教育功能。
    ③美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美发展,具有提高形体美的健康性和艺术性的价值。
    ④美育有助于学生劳动观点的树立、技能的形成,具有技术美学的价值。
总之。美育具有不可取代的特殊教育功能,它与其它各育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个性和才能全面和谐发展的完美的人,是美育的目的。
2、美育的特点 :(华南理工04研)
  美育是通过审美的方式来教育人的,它主要具有如下特点:
  首先,美育是感性的,是通过潜移默化而作用于人的,是一种感化。
  其次,美感教育还是非常愉快的,不但用不着强制与勉强,而且是心甘情愿的,乐而忘返的。
  第三,美感教育还是心甘情愿的,使人不得不然的,是动之以内,从内心情感角度去打动人的。这就与以形象的\"直观挂图\"从事教学活动有着根本的区别。
  第四,这种美育的愉悦性,不仅意味着消极地满足每一个欣赏者的个人情感生活,而且还着意味激励欣赏者满足自身独创性的需要。
  第五,美育还可以与德育相结合,具有陶冶性情和泄导身心的作用。
3、美育的基本任务:(上海师大04研)
   美育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
    ②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美的热爱和追求。
    ③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4、美育过程:(中大00研)
是教师依据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引导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形成和发展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过程,是运用人类的审美经验和美的规律,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培养审美意识、发展审美能力的过程。
    ①通过审美感知,形成审美感受,为鉴赏美和创造美奠定基础。
    ②通过美的鉴赏活动,理解美的本质特征,发展审美判断力。
    ③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发展创造美的能力。
5、美育的原则:(4)(中大01研)
是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要求。包括: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造性原则 (“形情差创”)
(1)        形象性原则
美育是感性形象的教育。应当运用现实的或艺术的没的形象,使学生直接感知到美的和谐、对称、节奏等形式,受到美的熏陶,养成高尚的情操。这一原则是由美和审美活动的特点决定的。美不是抽象空洞的。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这是美的第一特性。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根据美育的任务和特点选择美的形象。美是形象的,但形象不都是美的。
同时,要帮助学生掌握美的规律和显现方式,使他们能够自由地选择审美对象。
再者,要教育学生善于体会美的形象的意蕴,发现审美价值。
(2)        情感性原则
情感性是审美心理的重要特性。对学生进行美育,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现实的和艺术的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达到入迷的陶醉状态,使美融化于心灵。引导学生感知美的事物,并不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概念,而是要求他们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做出审美判断。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绪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才能有美的创造。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首先,要特别重视对审美情感的培养。
同时,要掌握各种形式美的情感教育价值,正确运用各种形式美来调动学生的审美感情。
再者,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周围生活环境中各种事物的统一和谐关系 审美情感,发掘现实生活中的美。
(3)        差异性原则
美育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及审美兴趣爱好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是他们对美和艺术的兴趣爱好,以及美的创造才能得以充分自由地和谐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
首先,应当尊重和爱护儿童爱美的天性。
同时,要根据审美心理的差异性,正确分析学生的审美评价。
(4)        创造性原则
学校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具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美育要使学生富有想象力地创造性的感知、理解和创造美。美育的创造性原则,要求引导学生创造性的感知各种形式美的神韵和规律,启发他们按美的规律来创造,并塑造和美化自身。
贯彻创造性原则要注意的要求:
    ①特别注意美的创造力的培养。        ②鼓励学生审美创造意向。
    ③要培养学生审美创造的技能技巧。    ④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活环境。
6、美育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艺术活动进行美育。
    科学文化知识教学是学校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的形式有:音乐、舞蹈、美术、文学、戏剧、电影和电视。
   (2)通过大自然进行美育。
     首先欣赏大自然的美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同时欣赏自然美可以开阔视野,增加知识,陶冶情操,砥砺品行。
     利用大自然进行美育首先要掌握自然美的特征和学生的审美特点,再者要启发学生认识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理解欣赏自然美的“比德”、“畅神”的审美观念。
    (3)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美育的方式很多,主要通过①利用家庭环境进行美育。②组织学生参加美化学校环境的活动。③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现美。
39#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24 14:27:2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体育
1、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广义的体育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  狭义的体育是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而言。
2、体育的意义:
①体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
     青少年身体只是营养好而缺乏体育锻炼并不能导致发育正常、身体健壮,经常的体育锻炼所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就在于身体锻炼的每一项动作都表现为肌肉动作,并增加骨骼、韧带的负荷量,可以改善神经系统对各个器官的调节作用,提高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和均衡性。
     ②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密切联系的。
     青少年学生体质强健,精力充沛,才能为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才能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一种脑力劳动,它主要依靠大脑高级神经中枢来进行的。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参加一定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使经过脑力劳动已经疲劳的神经细胞得到休息,消除大脑的紧张状态,而且坚持锻炼还能促进神经系统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使大脑更加健康和灵活。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使学生身体健壮,而且以使学生具有优美的体形,符合韵律的动作,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的审美观点。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了体质,也为进行劳动技术教育提供了身体的条件。
3、体育的任务:
①增强学生的体质是学校体育的根本任务。    ②使学生逐步掌握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技巧。
    ③通过体育,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集体、遵守革命纪律、勇敢顽强、努力进取、朝气蓬勃的革命精神。
4、 体育的内容:田径运动、体操、球类、游戏、军事体育活动、游戏、武术。
5、 体育的组织形式:体育课、早操和早锻炼、课间活动和课间操、课外群众性体育活动、各种运动队、体育运动竞赛。
6、 体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的知识、技能,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全面地发展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不断增强学生体质的过程。
在体育过程中,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①体育过程是体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过程。促进学生体质的增强是学校体育必须完成的特殊任务,同时,体育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服从总的教育目的。二者的结合应该建立在体育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的基础上。使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体育的全过程之中,而促进学生思想觉悟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完成增强学生体质的任务。
②体育过程是使学生掌握体育理论与参加体育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运动和卫生保健知识的掌握并不能直接导致体质的增强,而必须从知识的掌握过渡到身体的锻炼,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二者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规律,二者的结合表现在体育运动的技能、技巧及卫生的行为、习惯和形成,都必须建立在传授体育知识的基础上,而体育知识的传授必须落实到组织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实践锻炼,传授体育理论固然必不可少,而进行实践锻炼就更为更要。
③体育过程是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与指导运动锻炼相结合的过程。体育过程应该是身体的生长发育与运动锻炼密切联系,互相促进的过程,正常的生长发育是进行运动锻炼的前提条件,又是运动锻炼的结果。二者必须结合,不可偏废。
④体育过程是加强身体锻炼与利用、创造一定的外部环境相结合的过程。单纯的体育锻炼而无有利的外部环境的配合,也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而利用和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则会更有效地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因而身体的锻炼与外部环境的结合是体育过程的客观要求。
7、体育的基本要求:(4)(中大01研)
①坚持体育锻炼和全面性。体育锻炼的全面性即指锻炼使身体各器官和各系统的功能水平得到全面的发展。②坚持体育锻炼的经常性。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长期不断。
    ③坚持体育坚持锻炼的循序渐进。体育锻炼的循序渐进,一方面是指运动量的安排应该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规律和学生的体力情况由小渐大。另一方面,为了使学生掌握一个动作或一项运动技术,应该注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④适应学生的年龄、性别和个体差异。
    除上述各项要求外,还应该贯彻勤俭办一切事业的精神,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学校体育还必须贯彻执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方针。
8、学生卫生的意义和任务:做好卫生保健工作,防治疾病,改变对身体有害的外部环境因素,才能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不仅可以为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创造条件,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个教育计划的完成。卫生保健工作的情况如何,也是反映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程度的标志之一。对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是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卫生保健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学生健康,增强体质。
9、学校卫生工作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如何关心学生的健康、做好卫生保健工作?):
①向学生进行卫生知识的教育。   ②宣传爱国卫生运动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③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注意劳逸结合。④采取措施,搞好教学卫生、劳动卫生和运动卫生。
⑤改善校舍和教学设备,使其符合卫生要求。⑥定期对生进行体格检查,加强疾病防治的工作。
40#
 楼主| 奋斗2011年 发表于 10-3-29 11:27:31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劳动技术教育
1、 劳动技术教育:(中大01,南师大02,苏州02、03,华南理工04研)
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门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它是普通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劳动技术教育的意义(普通学校为什么必须进行劳动技术教育?):(上海理工02研)
普通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巩固、发展和提高具有深远的意义,
①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普通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中学培养的学生,只有少量的能够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而绝大多数的学生毕业后要参加工农业和第三产业部门的劳动。在普通中学里实施劳动技术教育,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术知识和生产劳动的基本技能。这不仅有利于他们的在升入高一级学校后能更好地掌握其他科学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使那些不能升学的毕业生有所准备。
②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普通学校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实际生产劳动联系起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
③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创造物质财富,增加劳动收益,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学校中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除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公益劳动和服务性的义务劳动外,主要的还是让学生参加工农方面的生产性劳动,经验证明,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勤工俭学和其他劳动,能创造物质产品,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④学校实施劳动技术教育,是促进学生职业定向的需要。他们熟悉各种形式劳动的内容,培养他们自觉的职业意识,促进他们对某种职业的兴趣和爱好,引导学生了解一些职业的社会意义,这些工作都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增长和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
3、 劳动技术教育的内容:工农业生产劳动、第三产业劳动(指的是工业、农业和建筑业以外的各式各样的服务性行业的劳动)、社会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为学校和社会公益事业服务不计报酬的义务劳动。)
4、 我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任务:①使学生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②使学生掌握一些第三产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③使学生掌握使用一般的简单的劳动生产工具的技能。④使学生具备一些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科学管理知识。⑤培养生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并使他们具有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
⑥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⑦向学生的进行职业定向教育。
5、 劳动技术教育的原则:——老鸡叫:“死闯泉啸庵”。
“老鸡叫”就是劳动技术教育,泉啸庵的尼姑都不杀生的,老鸡死闯上去也不知道为了什么,或许这就是老鸡的原则:实践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效益性原则、安全性原则。
6、 劳动技术教育途径和方法:
①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在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是,讲授的科学技术原理要紧密联系工农业生产的实际,以便使学生正确理解生产原理、科学技术在现代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其主要方法有得用直观教具和生产现场讲授劳动生产技术原理;组织学生进行参观、实验、实习和实践作业来验证所学的生产技术原理;指导学生把书本上所学到的生产技术原理,运用于生产劳动实践中去;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科学技术原理,在校办工厂和农场开展科学实验活动。
②劳动技术课。是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途径。劳动技术课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生产劳动或通用的职业技术的基础知识作基本技能。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使学生树立人民群从是生产劳动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形成以诚实的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价值观信念和竞争意识,养成艰苦奋斗,勇于创新、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劳动工具、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通过劳动技术课的教学,要求初中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从事服务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一些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学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具有生活自理的能力。要求高中学生学会一些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基础知识,掌握某些使用、保养、维修生活和生产工具的技能,了解一些工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知识。③组织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
7、劳动技术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①劳动技术课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也可埃普索姆用生产实习形式。    ②劳动技术教学应以劳动实践为主,要创造条件办实习工厂和农场,作为学生实习的基础。
    ③注意选择与其他学科联系密切的内容、农村中学的劳动技术课可以和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特别注意要使学生获得适应面较广的共同基础知识。    ④高年级要逐步扩大技术性教育的内容。
⑤劳动技术课的内容很广泛,应该依据学校的实际条件,按照学生的年龄、性别等特点和知识水平,选择他们力所能及和易收效益的劳动项目试行,谨防流于形式。
⑥要建立、健全劳动技术课的考勤、考核制度,根据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效果、掌握知识和技能和情况评定成绩,计入学生成绩册,并作为升级、升学和评定三好学生的依据之一。
8、劳动技术教育的各种形式的劳动:校办工厂和农场的劳动、社会劳动、勤工俭学活动、校内公益劳动和家务劳动。
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①要有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不能着眼于“向钱看“而应重视教育效益。
    ②要考虑教学大纲和品德教育大纲的要求,制订全面的勤工俭学活动计划,有准备、有组织的进行。
    ③按照自愿原则,但应尽可能组织多数学生参加。  ④依据条件和可能,式开设一些项目,以便学生选择参加。
    ⑤勤工俭学的收益,要按照“多劳多得“原则,尽量多的分给学生,除掉消耗和折旧费外,不作过多积累,积累资金要尽量用于扩大再生产。
9、怎样理解劳动技术教育的过程? (武大03研)
    (1)劳动技术教育的概念(略)
(2)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包括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两个方面,在劳动技术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学生获得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为目的;在劳动技术操作过程,却以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为目的。从劳动技术教育过程的整体讲,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而不能分割的统一体。
(3)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劳动技术知识、原理与劳动技能是一个统一的过程,不能机械地分开。
②劳动技术教学和劳动技术操作在教育过程中是相互促进的。③劳动技术教育过程,既可以由劳动技术教学开始,通过技术操作获得技能而结束,也可以由劳动技术操作开始,以达到劳动技术知识、原理的巩固和加深而告终。劳动技术教育有起点,中转运动,终点,呈现一定的连续性、序列性和阶段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5 02:25 , Processed in 0.08844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