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华理微生物的笔记

[复制链接]
11#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7:28 | 只看该作者
营养缺陷型突变株:野生型菌株(wide type strain);原养型(prototroph); 回复突变株(back mutant, reverse mutant);基本培养基(minimum medium,MM); 补充培养基(supplemented medium,SM);完全培养基(complete medium,CM)。前体1→A→B→C→D→前体2 途径α β γ 酶↑ ↑ ↑ a b c 基因一个基因一条多肽链筛选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四个环节: 诱变;淘汰野生型(抗生素法,菌丝过滤法);检出缺陷型(夹层培养法,限量补充法,逐个检出法,影印平板法);鉴定缺陷型(生长谱法)。维生素的生长谱营养缺陷型菌株的应用:赖氨酸,研究代谢途径。氨基酸的生长谱
研究代谢途径: 粗糙链孢霉(Neurospora crassa) 瓜氨酸- + + 鸟氨酸- - + 突变株Ⅰ 突变株Ⅱ 突变株Ⅲ 精氨酸+ + + 前体→鸟氨酸→瓜氨酸→精氨酸→.. 艾姆氏试验(Ames test):生物的遗传物质是核酸;凡对微生物有效的诱变剂对高等动物同样有效;化学药剂对细菌的诱变率与其对动物的致癌率成正比;凡致癌物质都是诱变剂,但并非所有的诱变剂都能致癌;95%的致癌剂有诱变作用, 约90%的非致癌剂就没有诱变剂的作用。材料:鼠伤寒沙门氏菌组氨酸缺陷型菌株,老鼠肝脏抽提液。
第三节基因重组和基因杂交基因重组(gene recombination) 遗传重组(genetic recombination):两个独立基因组内的遗传基因,通过一定的途径转移到一起,形成新的稳定基因组的过程。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转化(transformation) 转导(transduction) 接合(conjugation, mating) 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 fusion)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来自供体菌的DNA 片段,通过交换把他整合到自己的基因组中,从而获得供体菌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受体细胞(recipient cell, receptor) 供体细胞(donor cell) 转化子(transformant)
12#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7:37 | 只看该作者
感受态:受体细胞最易接受外源DNA 片段并实现转化的生理状态。转化的过程:感受态细胞吸收DNA;DNA 掺入细胞后的整合。转化的要求:受体细胞处于感受状态(competence) 转化的特点:直接吸收;受体细胞处于感受态转染(transfection)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将供体细胞的DNA 片段携带入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和整合, 使后者获得前者的部分遗传性状。缺陷噬菌体(defective phage) 转导子(transductant) 普遍性转导(generalized transduction):完全缺陷噬菌体。特点:随机包裹;转导子非溶原性。局限性转导(specialized transduction):部分缺陷噬菌体。特点:转导的是特定基因;转导子为缺陷溶原性。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比较普遍性转导和局限性转导的比较普遍转导任何基因能转导的基因不结合到寄主上噬菌体在寄主中的位置获得转化噬菌体的方式转导子的区别通过敏感菌的裂解非溶原性特定基因结合到寄主上通过溶源菌的诱导部分溶原性
溶源转变lysogenic conversion 接合:供体菌(F+菌株,雄性菌株)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F-菌株,雌性菌株)直接接触,把F 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的遗传性状。F+菌株;F-菌株;Hfr 菌株;F’菌株。特点:两细胞直接接触;需要性因子性因子可通过接合获得。原生质体融合:通过人工的方法,使遗传性状不同的两个细胞的原生质体进行融合,从而获得兼有两亲本遗传性状的重组子。原生质体技术的优越性:去掉了细胞壁的障碍,亲株基因组可直接融合、交换,并为链霉菌实现基因转化创造了条件;二亲株的基因组之间可发生多次交换,得到多种类型的重组子, 且参与融合的亲株不限于一个,可以多至3、4 个;重组频率高;可用诱变的方法直接处理原生质体,提高突变率;再生成细胞壁的过程常伴随治理的消除,使染色体发生改变;极其简单,操作方便,不需要贵重药品。
如何得到原生质体:菌体(菌丝)培养;细胞壁的去除;原生质体的融合(再生); 检出重组子。再生频率的计算: 原生质体数H-原生质体数水再生频率=———————————— 原生质体总数(血球计数) 原生质体技术的应用:利用原生质体形成及再生达到改良亲本的目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利用原生质体诱变提高突变率(庆大霉素);利用原生质体融合获得性的抗生素(Indolizomycin);利用再生,得到了产量提高的变异菌株,例如生二素链霉菌(Streptomytece ambofaciens)通过原生质体再生,螺旋霉素的生产能力提高了三倍多。质粒消除的结果常常导致细胞染色体的改变,或使次级代谢途径发生变化(白霉素和金丝霉素),出现有利于提高抗生素产量的变异菌株。有效的种间融合,使两个产生不同抗生素菌株的调节基因和结构基因重组在一起,诱发一些原来为“沉默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新物质。同时种间融合还可能使两个产生不同抗生素菌株的结构基因重组而产生杂种抗生素。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有性杂交(sexual hybridization) 准性杂交(parasexual hybridization) 同种而不同菌株的体细胞间发生的融合,常见于半知菌类。准性杂交过程:菌丝联结(anastomosis);形成异核体(heterocaryon);核融合(nuclear fusion);体细胞交换(somatic crossing-over)和单倍化。第四节基因工程基因工程(gene engineering) 遗传工程(genetic eng ineering):人工的离体的分子水平上的遗传重组技术。基本操作:获取目的基因;优良载体的选择; 目的基因与载体DNA 的体外重组;重组载体导入受体细胞(转化);重组受体细胞的筛选和鉴定;工程菌的表
13#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7:47 | 只看该作者
对质粒载体的要求:是一个独立的复制子;具有较多的单一限制性内切酶位点;有方便的筛选标记;具有外源DNA 片段插入失活的附加标记;高拷贝数。应用: 生产多肽类药物:干扰素(interferon),白细胞介素( interleukin ); 生产疫苗:乙肝疫苗; 改造传统工业发酵的菌种; 改良动植物的特性; 用于环境保护的“超级菌”的构建。工程菌的不稳定性。
第五节菌种的衰退、复壮和保藏菌种的衰退和复壮衰退(degeneration):菌种的特性发生了负变,如生长速度减慢、代谢产物合成能力下降。菌种衰退的原因:自发突变。衰退的防止:控制传代次数;创造良好的培养条件;利用不易衰退的细胞传代; 采用有效的菌种保藏方法。复壮:从已衰退的群体中筛选出少数没有退化的个体。菌种的复壮:纯种分离法(pure culture isolation),包括菌落纯(pure culture in colony lever)和菌株纯( pure culture in strain lever ); 通过寄主体复壮。菌种的保藏菌种保藏的意义:菌种是一个国家极其重要和宝贵的生物资源。菌种保藏的原理:通过保持培养基营养成分在最低水平,缺氧状态,干燥和低温, 使菌种处于“休眠”状态,抑制其繁殖能力。菌种保藏的方法: 斜面冰箱保藏法:斜面保藏是一种短期、过渡的保藏方法,用新鲜斜面接种后, 置最适条件下培养到菌体或孢子生长丰满后,放在4℃冰箱保存。一般保存期为三个月到六个月沙土管保藏法:适合于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将斜面孢子制成孢子悬浮液接入沙土管中或将斜面孢子刮下直接与沙土混合,置干燥器中用真空泵抽干,放在冰箱内保存。一般保存期为1 年左右。菌丝速冻法:对于不产孢子或芽孢的微生物,一般不能用沙土管保藏。为了方便可以采用甘油菌丝速冻法。由于该法的保藏温度为-20℃,为了避免微生物受损伤致死,需要甘油作为保护剂。甘油的最终浓度为25%。石蜡油封存法:向培养成熟的菌种斜面上,倒入一层灭过菌的石蜡油,用量要高出斜面一厘米,然后保存在冰箱中。此法可适用于不能利用石蜡油作碳源的细菌、霉菌、酵母等微生物的保存。保存期约一年左右。真空冷冻干燥保藏法:目前常用的较理想的一种方法。在真空中使水分升华。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都暂时停止,不易发生变异。菌种保存时间一般5年左右。需要一定的设备。保护剂一般采用脱脂牛奶或血清等。保护剂的作用可能是在冷冻干燥的脱水过程中代替结合水而稳定细胞成分(细胞膜)的构型,防止细胞膜因为冻结而破坏。保护剂还可以起支持作用,使微生物疏松地固定在上面。液氮超低温保藏法:适用范围最广的微生物保藏法。尤其是一些不产孢子的菌丝体,用其它保藏方法不理想,可用液氮保藏法,其保存期最长。原理:用液氮能长期保存菌种。这是因为液氮的温度可达-196℃,远远低于其新陈代谢作用停止的温度(-130℃),所以此时菌种的代谢活动已停止,化学作用亦随之消失。需要保护剂,常用的保护剂为10%甘油。先将菌液降温到0℃,再以每分钟降低1℃的速度,一直降低到-35℃,然后才把装有菌液的安瓿管放入液氮罐的气相中。国内菌种保藏机构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China Committee for Culture Collection of Microorganisms. CCCMS)委托中国科学院负责担负全国菌种保藏管理业务,下设六个菌种保藏管理中心。l)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CGMC)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AS):真菌,细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武汉(AS—IV):病毒。2)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ACCC) 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北京(ISF)。3)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 轻工业部食品发酵工业科学研究所,北京(IFFI)。4)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ID):真菌。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NICPBP):细菌。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研究所,北京:病毒。5)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ACC) 中国医学科学院抗生素研究所,北京(IA)。四川抗生素工业研究所,成都(STA):新抗生素菌种。华北药厂抗生素研究所,石家庄(IANP):生产用抗生素菌种。6)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VCC) 农业部兽医药品监察所,北京。国外菌种保藏机构l)ATCC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Rockvill. Maryland. U.S.A. 美国标准菌种收藏所,美国,马里兰洲,罗克维尔市。2) CSH 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 U.S.A. 冷泉港研究室,美国。3) IAM Institute of Applied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所,日本东京。4) IFO Institute for Fermentation. Osaka, Japan. 发酵研究所,日本大阪。5) KCC Kaken Chemical Company Ltd. Tokyo, Japan. 科研化学有限公司,日本东京。6) NCTC National Collection of Type Culture. London , United Kingdom. 国立标准菌种收藏所,英国伦敦。7) NIH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Bethesda, Maryland, U.S.A. 国立卫生研究所,美国,马里兰洲,贝塞斯达。第一节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与菌种资源的开发第九章微生物的生态生态学(ecology):研究生命系统和和环境系统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科学一些概念:生物圈(biosphere);生态系统(ecosystem);群落(community);种群(population);个体(individual);器官(organ);组织(tissue);细胞(cell); 细胞器(organelle);分子(molecule)。微生物生态:各种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作用及微生物对外界环境的反作用。微生物在自然界的分布:海陆空。
14#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8:12 | 只看该作者
个体小;营养类型多;存在休眠体。土壤中的微生物:为什么土壤是微生物的天然培养基?营养丰富;PH 适宜;温度、通气。分布情况:细菌,放线菌,霉菌,酵母菌。水体中的微生物:水中的病原微生物大肠菌群值=1000/大肠菌群数饮用水的标准:总细菌数:<100 个/ml;大肠菌群数:< 3 个/l。空气中的微生物:主要附着在灰尘上。如何检查空气中的微生物:平板检查法;将空气通入水中,检查水中的细菌;尘埃粒子计数器。空气中微生物的处理:空气过滤器;紫外线照射;喷雾消毒。工农业产品中的微生物:工业产品的霉腐;食品上的微生物;农产品上的微生物。极端环境下的微生物:嗜热微生物;嗜冷微生物;嗜酸微生物;嗜碱微生物;嗜盐微生物;嗜压微生物;抗辐射微生物。第二节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关系互生共生寄生拮抗捕食互生(metabiosis):两种可单独生活的生物,当它们在一起时,通过各自的代谢活动而有利于对方,或偏利于一方的生活方式。“可分可合,合比分好” 互生的例子:固氮菌Vs 纤维素分解菌人Vs 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排阻、抑制外来致病菌;产生有助于消化的淀粉酶、蛋白酶;分解有毒物质;营养物质。共生(symbiosis):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相互分工合作,合二为一的极其紧密的一种相互关系。“相依为命,难分难解” 共生的例子:地衣(lichen):真菌与藻类; 根瘤菌与植物;反刍动物(牛)与瘤胃微生物。寄生(parasitism):一种小型生物生活在另一种较大生物体内或体表,从中夺取营养进行生长繁殖,并使后者蒙受损失甚至被杀死的一种相互关系。寄生物(parasite);寄主(host)。寄生的例子:噬菌体与宿主菌;烟草与TMV;人与病原微生物。拮抗(antagonism):某种生物产生的特定代谢产物可抑制其他生物的生长甚至杀死它们的一种相互关系。特异性拮抗;非特异性拮抗。拮抗的例子:青霉菌产生青霉素;乳酸菌产酸。捕食(predatism, predation):一种大型生物直接捕捉、吞食另一种小型生物以满足其营养需要的相互关系。捕食的例子:原生动物与细菌。第三节微生物与环境保护水体的污染——富营养化水体自净:天然水体受到污染后,在无人为处理的条件下,借水体自身的能力得到净化的过程。
物理作用:稀释,沉降,扩散;化学作用:氧化,还原,分解,凝聚; 生物作用:细菌。富营养化(eutrophication):水华(water bloom),赤潮(red tide)。用微生物治理污水。污水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评价水质的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用强氧化剂使一升污水中所含的有机物氧化所消耗的氧的毫克数。生化需氧量BOD(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微生物在有足够溶解氧存在的条件下,分解一升污水中所含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水中溶解氧的毫克数BOD5:20℃,5 天,1 升水溶解氧的减少量。生物的污水处理:完全混合曝气法;活性污泥法;生物膜法。活性污泥(activated sludge):由或细菌、原生动物和其他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组成的凝絮团,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强的吸附、分解有机物或有毒物的能力。细菌是分解有机物的主力;细菌聚集成菌胶团,形成絮状物。细菌:吸附有机物,并分解之;吸附金属离子与有机物形成络合物;保护细菌;利于沉降; 原生动物:吞噬游离细菌;吞噬微小污泥;分泌粘性物质;利于絮凝; 霉菌:利于絮凝; 酵母菌:分解氰、酚。预处理:去掉一些大的颗粒、稀释污水;曝气: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或有毒物;沉淀:出水、回流部分污泥。曝气的原理:是群体的协同作用。生物膜法(biofilm):生长在潮湿、通气的固体表面上的一层由多种活微生物构成的粘滑、暗色菌膜, 能氧化、分解污水中的有机物或某些有毒物。第一节传染第十章传染与免疫传染与传染病。传染(infection):病原微生物侵入机体后,在一定的部位生长、繁殖,从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的过程。由于机体的抵抗力和病原菌两方面的力量不同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有时不表现临床症状,成为隐性传染或带菌状态,有时表现出临床症状——传染病。传染病(infectious disease):可从一个宿主个体直接或间接传播到另一宿主个体的疾病。免疫:抗传染免疫(免疫防护):变态反应;自身稳定功能:自身免疫疾病;免疫监视作用:肿瘤病。
决定传染结局的三大因素:病原体;宿主的免疫力;环境因素。病原体毒力(virulence),致病力(pathogenicity)。侵袭力(invastiveness):吸附和侵入能力;繁殖与扩散能力;抵抗宿主防御功能的能力。毒素(toxin) 外毒素(exotoxin):病原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毒性强,抗原性强,毒性不稳定(对热和化学物质敏感);0.3-0.4%甲醛脱毒。内毒素(endotoxin):是G-菌细胞壁外层的组分之一,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PS), 一般不分泌到环境中。毒性低,抗原性弱,化学稳定性强。热源物质(pyrogen)。入侵病原体的数量;侵入门径(entry point)。宿主的免疫力免疫力(immunity):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ce);免疫稳定(immunologic homeostasis);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erveillance)。环境因素:宿主环境(先天,后天);外界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传染的三种可能结局:隐性传染(inapparent infection);带菌状态(carrier state);显性传染(apparent infection)。
第二节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先天免疫(innate immunity);自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自然免疫: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属于先天即有、相对稳定、无特殊针对性的对付病原体的天然抵抗力。表皮和屏障结构(barrier structure):机械作用;化学保护作用;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粘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皮肤与粘膜;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内皮细胞层,细胞间连接紧密, 阻挡病原菌进入脑组织,保护中枢神经系统;血胎屏障(blood-embryo barrier): 母体子宫内膜和胎儿的绒毛膜,防止母体内的病原体进入胎儿。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吞噬细胞:存在于血液、体液和组织中,能吞噬、杀死和消化病原菌的白细胞。多形核白细胞(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 PMN); 粒细胞(granulocyte):产生于骨髓,完全成熟后进入血流,是一类活动非常积极的重要细胞。急性炎症反应中的重要吞噬细胞。包括嗜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嗜酸性粒细胞
15#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8:21 | 只看该作者
巨噬细胞(macrophage, M.):由骨髓干细胞分化而来,在组织中分布广;肝脏、肺、网状结缔组织。吞噬和杀菌作用抗原递呈作用:通过吞噬、处理和传递,对外来抗原物质进行加工,以适应激活淋巴细胞的需要;免疫调节作用:在外来抗原刺激下,产生多种可溶性生物活性物质,进行免疫调节;抗癌作用。炎症反应:炎症(inflammation):机体对病原体的侵入或其他损伤的一种保护反应,在相应部位出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是病理过程,也是免疫反应。正常体液或组织中的抗菌物质:补体(complement);干扰素(interferons, IFNs) 补体:是血清中的正常成分,有补充抗体作用的能力。有九种不同的成分C1,C2,C3,C4,C5,C6,C7,C8, C9;C1 包括C1q,C1r,C1s。被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后,可溶解和杀伤细胞,增强吞噬作用。动员大量吞噬细胞聚集在炎症部位; 血流的加速使血液中抗菌因子和抗体发生局部浓缩; 死亡的宿主细胞堆积可释放一部分抗菌物质; 炎症中心部位氧浓度下降和乳酸浓度提高,可抑制多种病原体的生长; 炎症部位体温的升高可降低某些病原体的繁殖速度。
第三节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 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 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机体针对某一种或一类微生物或其产物所产生的特异性抵抗力,是后天获得的。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发生在活生物体内的特异性免疫的系列反应过程。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抗原( antigen, Ag ); 免疫原(immunogen):能刺激诱导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抗体或T 淋巴细胞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大分子物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 抗原性(antigenicity)。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 反应原性(reactinogenicity)。半抗原(hapten);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只有反应原性,没有免疫性。完全抗原由两部分组成:载体(carrier):化学本质为蛋白质;半抗原。抗原的基本特性: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结构的大分子物质。异物性(foreignness):抗原的理化性质与其所刺激的机体的自身物质理化性质之间的差异程度特异性:由分子表面上特定化学基团所决定(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抗体(antibody):高等动物体在抗原物质的刺激下,由浆细胞产生的一类能与相应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抗抗体(antiantibody):具有抗体功能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的相应的抗体。
抗体的结构五类抗体:IgG,IgA,IgM,IgD,IgE。
抗体形成的规律: 两次应答规律:初次免疫应答(primary immune response);再次免疫应答(secondary immune response)。回忆反应抗体出现的顺序:IgM 最早出现,IgA 最晚出现。影响抗体形成的因素: 抗原:是否按抗体形成的规律(亲缘关系,注射次数);机体:本身机体的差异。第四节免疫学方法及其应用抗原抗体反应的一般规律: 特异性:钥匙和锁;可逆性:Ag+Ab←→Ag·Ab; 定比性;阶段性:特异性结合阶段,可见反应阶段;条件依赖性影响抗原抗体间反应的因素: 电解质温度:温度上升,促进分子运动,增加抗原抗体的碰撞机会;但温度过高,抗原抗体解离、变性、破坏。一般最适温度为37 ℃ PH:蛋白质为两性电离性质,Ig 的等电点为PH=5~5.5。一般抗原抗体反应的PH 为6~8。抗原抗体间的主要反应: 凝集反应(agglutination) 直接凝集反应(direct agglutination):颗粒性抗原(完整细菌细胞或血细胞) 与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并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团现象。凝集原(agglutinogen);凝集素(agglutinin);稀释抗体。
定性:玻片法,已知抗体测未知抗原,如鉴定血型。
定量:试管法,已知抗原测未知抗体,诊断伤寒、肥达氏试验(Widal test)。间接凝集反应( indirect agglutination):需要载体,吸附可溶性抗原,成为人工的颗粒性抗原。测微量抗体,以增加测量的灵敏度。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将可溶性抗原与抗体混合,充分作用后再加入载体吸附相应的抗体。若此时抗体已被抗原中和,则不再发生凝集。用于检测抗原。如妊娠试验:孕妇尿中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抗原);尿+HCG 抗体; 再加入HCG 覆盖的红细胞。若尿中有HCG,HCG 与HCG 抗体接合,样品中无游离HCG 抗体。未出现沉淀,即发生凝集抑制,怀孕;出现沉淀,即未发生凝集抑制,未怀孕。
沉淀反应(precipitation):可溶性抗原与其相应的抗体在合适的条件下反应, 并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物。沉淀原(precipitonogen);沉淀素(precipitin);稀释抗原。环状沉淀反应(ring precipitation) 环状试验(ring test):用于抗原的定性;如鉴定血迹。絮状沉淀反应(flocculation precipitation):絮状反应,抗原与相应抗体在试管中或凹玻片上混匀,经过一段时间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如康氏试验(Kahn test)诊断梅毒。琼脂扩散法(agar diffusion) 免疫扩散法(immuno-diffusion)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并进行沉淀反应。单向琼脂扩散( simple agar diffusion )定量测定抗原双相琼脂扩散( double agar diffusion )定性分析抗原或抗体对流免疫电泳(counter immuno-electrophoresis, CIE) 抗原和抗体分别置于凝胶板电场的正负极的小孔内,通电后抗原向正极移动而抗体向负极移动,在两孔间合适的抗原抗体浓度处会形成一条沉淀线。双相琼脂扩散与电泳技术的结合。 40 华东理工大学《微生物学教程》上课讲义火箭电泳法(rocket electrophoresis) 在已混有抗体的凝胶板上的小孔内加入抗原并进行电泳,在沿着电泳方向会形成火箭型沉淀线。已知标准抗原量可方便地测定未知标本中的抗原量。单相琼脂扩散与电泳技术的结合。双向免疫电泳(two dimentional immuno-electrophoresis) 免疫电泳与火箭点泳的结合。补体结合反应(complement fixation test) 有补体参与,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红细胞的特异性抗体)是否发生溶血反应作指示的一种高灵敏度的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2 个系统,5 种成分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s technique) 荧光抗体法(fluorescent antibody technique):抗体与荧光素结合形成荧光抗体。免疫酶技术( immunoenzymatic technique) 酶免疫测定法(enzyme immunoassay): 用酶作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进行抗原抗体反应的高灵敏度
16#
 楼主| huhuhuhu 发表于 06-6-22 22:38:29 | 只看该作者
放射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抗原或抗体。免疫反应的应用: 预防接种自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的区别(见下表) 自动免疫被动免疫免疫产生较慢立即获得免疫体内可持续产生抗体抗体量不超过注射量再接受抗原增加反应无增加反应维持时间较长维持时间较短用于预防用于应急用于治疗:疫苗:类毒素(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免疫血清(抗毒素、丙种球蛋白);活疫苗:卡介苗,甲肝疫苗,脊髓灰质疫苗;死疫苗:百日咳,伤寒, 霍乱,乙脑,乙肝; 用于诊断;用于微生物分类。变态反应(allergy)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机体受同一抗原物质再次刺激后产生的一种异常的或病理性的,以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表现的免疫反应。变应原(allergen):完全抗原、半抗原完全抗原:异种血清蛋白,微生物,寄生虫,花粉,鱼,虾。半抗原:青霉素半抗原进入机体与组织结合成为完全抗原。变态反应的发生:变应原的剂量;进入体内的途径;机体免疫机能的状态。过敏反应:变应原与固定在细胞(肥大细胞)上的特异性抗体结合,使细胞释放过敏介质,从而引起效应器官生理功能紊乱。个体差异明显;反应快,消失也快;反应发生重;抗体为IgE。
青霉素过敏反应: 青霉素分子(β-内酰胺环中的羧基)直接与人体内蛋白中的氨基结合,形成青霉噻唑蛋白。青霉素降解产物(青霉烯酸)与人体蛋白质结合。防治变态反应: 检出过敏原并避免接触; 脱敏治疗:小量多次注射某过敏原进行脱敏。例如:破伤风抗过敏药物;抗组胺药物:扑尔敏,息斯敏。
17#
spfsean0 发表于 08-10-21 16:50:21 | 只看该作者
[s:4] 顶
18#
cuiyb2016 发表于 09-4-9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吧主是个乐于助人的强人!(看照片就知道!)
19#
cuiyb2016 发表于 09-4-9 12:41:13 | 只看该作者
等我有了一手资料也要向大家学习,统统发到论坛里来。让那些辅导班哭去吧!
20#
9057492 发表于 09-5-15 11:13: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huhuhuhu 的帖子

华东还是华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3 00:42 , Processed in 0.09505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