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理论(深大教学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5: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学理论(深大教学版)
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与形态
什么是文艺学?
文艺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各个分支学科各有什么研究对象、研究任务和关系?

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
1.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名称由来:文学学、诗学(诗论)、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的性质:以哲学方法为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文学理论的对象: 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及相关的科学方法。它是对过去的文学史、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总结,同时,又对未来的文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文学理论的任务:文学活动论
                文学活动本质论:研究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即文学如何审美地表现现实,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等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及其进行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创作心理、表现方法等理论问题。
                文学作品构成论:研究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及形象、意境、意象、风格等理论问题。
                文学接受论:研究接受者的心理因素以及接受者与作家、作品的关系等。
文学的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问题:1.文学的四要素与文学理论的任务的关系是什么?它们之间是如何互动的?
    2.论述文学理论的构成和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以及文学史三者的关系?
u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原理、文学范畴、文学标准的研究;而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则要么是文学批评,要么是文学史。当然,文学批评这个术语在应用的时候经常是将文学理论包括在内的。我曾要求将这三种方法结合起来:“它们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以至很难想象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史怎能有文学理论;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又怎能有文学批评,而没有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又只能有文学史。”我多少有些天真地做出结论,以为“这些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并且是得到广泛接受的”。
____韦勒克《批评的诸种概念》,四川文艺出版社1988年。
u                                                     文学批评的显著特点在于:在批评中,每一事物都必须同我们联系起来,而在文学史中,文学则被认为与某个时代相关,相对来说只能从这个时代来予以评价。批评的唯一标准是个人的情感,体验。
_____德国批评家W·米尔希
2.文学理论的品格
(1)                           实践性
(2)                           价值取向

第二节:文学理论形态的基本构架
1.什么是艺术形态学?
2.文学艺术的分类形态
(1)                         古代的艺术形态:
u     亚里士多德将诗分为三类:
叙事的诗——在叙事时不表现作者对所叙述事件的有何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叙事的模仿。
抒情的诗——描述生活时表现出自己对所述生活的利害关系和感情态度,即对生活的抒情的模仿。
戏剧——让被描述的人物作为行动中的人出场来表达生活,即对生活的表演的模仿。
(2)黑格尔的艺术分类形态:
u                                                     康德将艺术分为三类:
语言的艺术——雄辩术和诗的艺术
造型的艺术——雕塑、绘画、建筑、装潢、造园术
感觉的艺术——色彩艺术、音乐
u                                                     黑格尔将艺术分为三类:象征艺术、古典艺术、浪漫艺术
u                                                     黑格尔将诗分为三类:
叙事诗——诗人叙述一个独立自主的世界,这个世界和诗人隔得很远,是一种客观的诗,如史诗。
抒情诗——诗人表达自己的内心的世界,如观感、情绪和见解等等,是一种主观的诗。
戏剧——把叙事与抒情结合起来的诗,既有世界的客观性,也有诗人的主观性。
(3)尼采的艺术分类形态:日神艺术与酒神艺术
u             诗人和艺术家在这人世间,可是两种态度:醉和醒”、“诗人善醒,他能透彻人情物理,把握世界人生的真境实象,散播着智慧,那由深入体验所获得的晶莹的智慧”、“但诗人更能醉、能梦,由梦入醉,诗人方能暂脱世俗、超越凡俗,深深地堕入这世界人生的一层变化迷离、奥妙倘恍的境地。。。。。。一种无可奈何的情,无可表达的深思,无可解答的疑问,令人愈体验愈深。文艺的境界,邻近到宗教境界”          ————宗白华《艺境》
(4)、20世纪的艺术分类形态:
按艺术的物质存在形式来分类:时空类型
按人们对艺术的知觉方式来分类:视听类型
按符号学标准来进行分类:是否再现性类型
3.文学理论的形态划分的依据与内容
(1)                           文学哲学
(2)                           文学社会学
(3)                           文学心理学
(4)                           文学符号学
(5)                           文学价值学
(6)                           文学信息学
(7)                           文学文化学
u             杜夫海纳言:越来越多的事实证实了多维研究方法的合理性。首先这门科学要适用于多种艺术,适合于导致不同学科产生的研究,就像文学研究求助于语言学,造型艺术要求助于视觉心理学;或者说,这门学科也许在同一学科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论,像音乐求助于心理_____生理学,绘画求助于形式心理学。”
问题:文学理论有哪几种基本形态?划分几种基本形态的依据和必要性是什么?

第三节  文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一、                              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
u             从周秦到南北朝是文学观念演进期;从隋唐到北宋,是文学观念复古期。这两个时期造成中国文学批评分途发展的现象。前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偏于文,重在从形式上去认识文学;后一时期的批评风气又偏于质,重在从内容上去认识文学。因此,这两个时期的批评理论,可以说是跟着它对于文学的认识而改变它的主张的。至于以后,从南宋一直到清代,才以文学批评本身的理论为中心,而文学观念只成为文学批评中的问题之一,我们假使就中国文学批评来讲,那么,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这种文学批评的完成期。
                          _____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他将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即演进、复古、完成期)
二、                              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
1,希腊、罗马时期的文学理论
2,中世纪的文艺理论学
3,文艺复兴时的文艺理论
4,新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
5,德国古典文学理论和俄国的文学理论
6, 20世纪的文学理论
三、                              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
1,以民族优秀的文学理论遗产为基础,建构我们的文学理论体系。
2,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理论中国化,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观点、方法去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分析中国近代的文学理论,并且解决中国现代文学创作和批评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3,有民族特色的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要体现出当代性,要能够表现出时代的精神。

第二章:文学作为活动
关键词:文学活动的四要素、文学活动的对话性结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巫术说、劳动说、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文学、话语、话语蕴籍

第一节:文学活动的性质
1.                                       人类活动的性质:人的活动与动物活动的区分
从发生论和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文学活动
2.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u                                                       人与对象的诗意情感关系
u                                                       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u                                                       文学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3.                                       文学活动的地位:几种精神活动的方式,精神活动分非意识形态性的和意识形态性的精神活动。
                文学是用艺术方式掌握世界的审美精神活动,具有意识形态性的特征。
关键词:文学活动的性质、人化的自然、人的生活的美学意义、人的感觉、对象化、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意识形态性
问题:1。文学活动与生活活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文学活动在生活活动中处于怎样的地位?
2.                    如何理解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第二节:文学活动的构成:
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u                                     每一件艺术作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辫,使人一目了然。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作品本身。由于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现实事物的主题——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与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情感、物质和事件或者超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一个含义更广的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第4页
1.                    世界:
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社会世界以及宗教信 仰意义上的超验世界。以往文学理论从作品与世界的关系视角上分析,得出文学活动是对世界的某种模仿、再现或反映的结论,认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都应该联系世界来加以说明,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作者文学创作的能动性、文学文本的形式意义和读者接受的积极作用。
文学活动与世界的关系主要有四个方面:
(1)                                                人是世界的中心.
(2)                                                文学活动的发生受世界的触动
(3)                                                世界鋳就了人的感情和气质
(4)                                                文学活动的目的是表现这个世界
u             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隋书。文学传序》魏征
2.                    作者:
指文学活动中的创作主体,他不单是写作作品的人,更是以自己对  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以往文学理论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视角上分析,认为文学的根本性质和特征应该着眼于作家及其创作方面,主要体现于表现论的文学思想。由于这一研究的视角在本质上突出作者和天才的决定作用,虽有合理性,但毕竟不够全面。
(1)                      在文学活动中作家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2)                      在传统文学理论中非常重视作家的主体性的地位.
(3)                      由于作家自身的素质、才情和修养不同,因此他们在创作中的表现形态也不同.
u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3.                    作品:
是文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文学生产活动中的产品,是作家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又是读者接受的对象,也是显示世界的一面“镜子”。以往文学理论比如形式主义文学理论从作品与形式的视角上分析,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只在作品的形式,因此作品价值、作品在文学阅读经验中的地位以及作品在整个文学活动中的自足性等形式问题,才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但是把文学仅仅视为作品形式,并以作品研究涵盖文学的整体研究时,必然会呈现其理论的不足和缺陷之处。
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有以下三个方面:
(1)作品所表现的现实取材于生活中的原型,但是按照艺术的原则加以改造或提升。
(1)             作品所体现的生活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
(2)             作品对现实生活的描绘,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观照的角度。
4.                    读者:
是文学活动接受的主体,读者不只是阅读作品的人,而且是与作者共同生活于世界的活生生的人,他们通过作品进行潜在的精神沟通;作品也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和欣赏,才能实现其文本价值。以往从作品与读者的关系视角上分析比如接受论的美学和读者反映批评论都更为重视在文学活动中读者对文本和意义的决定作用,强调读者在文学活动中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这些理论颇有价值和贡献,但是也存在过犹不及的弊端。
问题:如何正确认识文学活动中的四种理论视角以及如何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并且正确理解四要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

第三节:文学活动的缘起与发展
1、                      文学活动的缘起
几种理论:巫术说
          情感说
          游戏说
          宗教说
          劳动说
u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吴越春秋。弹歌》
u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
   ——《击壤歌》
问题:(1)。简述文学起源说上的“巫术说”和“劳动说”
     ( 2).为什么说文学起源说上的“巫术说”和“劳动说”比其他诸说有更大的合理性?
2、                      文学活动的发展
(1)                                         文学活动与政治的关系
(2)                                         文学活动与经济的关系
问题:什么是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四节: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问题:
u             什么是意识形态?
u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u             什么是审美意识形态?
1。文学的意义演变:文学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之演变
西方传统的文学观念之演变
3.                    文学作为审美的意识形态
4.                    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1)                           无功利性与功利性
(2)                           形象性与理性
(3)                           情感与认识
文学是形象的艺术
作家创造艺术形象隐含某种目的
文学作品的理性创造能够提升文学艺术的境界
读者的审美阅读和接受也体现了形象性与理性的统一
(4)                           情感与认识
情感与认识的主要区别是,情感是直接的,而认识是间接的。
情感——审美情感——审美评价——审美认识

第五节:文学话语
一、文学与话语
u             什么是话语?是指特定的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的语言行为,它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5要素。同时,话语又是语言与言语结合而成的丰富和复杂的具体社会形态,是与社会权利相互缠绕的具体言语方式。也就是说,话语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文本是供读者阅读的特定的言语系统。
u             举例:   《我爱过你》——普希金
     我爱过您:也许爱情,                                    
     在我心中还没有完全消失;
     但愿它不再烦扰您;
     我一点也不想使您伤心。
我爱过您,无言而绝望地,
     时而胆怯,时而嫉妒,忍受着折磨,
     我爱过您,如此真挚,如此温存,
     愿您也如此被别人所爱。
(文本:头语重叠、句法排偶、词语的音乐性。沟通有三层意:
1,此爱犹未熄,只是不愿意再去烦扰你;2。此爱未表达,我独受折磨;3。此爱最真挚,只愿你找到爱你如我者。)
二、文学话语的特点
具有多义,含蓄蕴籍的品行。刘勰《文心雕龙》言:
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
文学话语的含蓄蕴籍具有以下的内涵:
1.                    整个文学活动本身都带有话语的含蓄蕴籍属性。
2.                    被创作出来的、供人们阅读的具体的文本具有含蓄蕴籍属性。
三、文学话语的典范形态
u             含蓄:是指文学文本以浅入深、以小寓大,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在有限中体味无限。
举例1: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辛弃疾《采桑子》
举例2:《卫风。硕人》与汉乐府《陌上桑》相比较
手如柔夷,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以物比物,以人喻人。联想与想象)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谓“含蓄”曰: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u             含混:是指歧义、复义、多义,它是文学话语的典范形态之一。
举例1:李商隐《无题》:(语义含混)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举例2:庞德《地铁车站》(意象含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举例3: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贾宝玉出场:(意义含混)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第五节:文学的主导性、层次性和多样性
一、                              文学的主导性:是指文学创作和批评所表现的主导思想倾向,它是由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作家、批评家个人的思想所决定的。
二、                              文学的层次性:是指文学的意识形态所具有的不同的内容等级,依据文学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可以将文学分出不同的类别。
三、                              文学的多样性:是指文学的多种风格、多种题材、多种表现方法等的共同存在。

第三章:文学创造
文学创造是文学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一般分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两类,由于文学作品是作家艺术家艺术创造的结晶,显然,文学创造是一种精神生产。精神生产的范围很广,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而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生产,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要理解文学创造的性质与特征,了解文学创造的整个过程,首先必须研究精神生产,进而,弄清文学作为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第一节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一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
第一,                                                 精神生产的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绝对同步,有时,它能够超越物质生产,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是后世很多年都难以企及的。
第二,                                                 精神生产的发展对物质生产具有推动作用。
二、      精神生产的特殊性
第一、                                                                             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第二、                                                                             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造观念世界
第三、                                                                             精神生产是自由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活动。
三、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创造与科学、道德、宗教等精神生产的不同.
a)                           艺术信仰与宗教信仰(生命的短暂和永恒的价值诉求)
b)                           超越现实的功利
c)                           追求美、爱、友谊和生命等。
u             真正有影响的艺术作品无论外表是宗教的还是极其现实的,它们并不唤起人的一些宗教幻想,而是揭示出大自然、人和人类生活的真正的美。(俄。雅科伏列夫《艺术与世界宗教》
第二节:文学创造的主体与客体
一、文学创造的主体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模仿者
(2)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创造者
(3)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旁观者
l               艺术创作活动的“游戏性”有助于艺术家“第二自我”的“审美人格”的诞生。普鲁斯特曾说:作品是作家另一个自我的产物,这个自我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在社会上以及在恶行中显现的那个自我并非一回事。(英,阿兰·德波顿《拥抱逝水年华》)
l               尼采言:一切神圣的东西都是轻轻地走的。(匈,阿诺德·豪塞尔《艺术社会学》)
l               应该像一只鸟儿那样轻,而不是像一根羽毛。(法,保罗·瓦莱里)
u                           举例1:他演讲最精彩的部分是在半当中。他正在告诉我们他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多么出人头地,坐在我们前面一排的那个家伙,爱德加马萨拉,突然放了个响屁。干这种事确实不雅,尤其是在教堂里,可也十分有趣。老马萨拉,他差点没有掀掉屋顶。可以说几乎没有一个人笑出声来,老奥森贝格还装出压根儿没有听见的样子,可是校长老绥摩也在讲台上,正好坐在他的旁边,你看得出他已经听见了。嘿,他该有多难受。他当时没说什么,可是第二天晚上他让我们到办公大楼上必修课的大教室里集合,他自己就登台演讲。他说那个在教室里扰乱秩序的学生不配在潘西念书。我们想在老马萨拉趁老绥摩正在演讲时再来一个响屁,可是他当时心情不好,放不出来……
                                           ——美,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u                           他从桌上拿起一本书,嗽了两声,有耸了耸肩,面对着墙郑重地念起来:“A  boy,  Apeach”,他又嗽了两声,跟着低声地沉吟:一个“博爱”,一个“屁吃”。
                                           ——老舍《赵子曰》
(4)                         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移情者____艺术面向存在
a)             “人化的自然”:比德说——类比联想:孔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举例1: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漫兴》
举例2: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竹石》
b)             “人的自然化”:移情说______以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为核心.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人们在对主观世界进行审美观照时,不是被动地感受,而是自我意识、自我感情以至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主动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自我”的对象成为“自我”的象征,自我从对象中看到自己,从而,产生美感。
l                             以物观物,性也;以我观物,情也.性公则明,情偏而暗.任我则情,情则蔽,蔽则昏;因物则性,性则神,神则明矣.                    _____宋.邵雍
l                             我们可以在天上的白云中看见各种形状,可以在一条不断流淌的小溪的潺潺声中听见咔嗒咔嗒的声音。然而,这种投射在我们对大自然的审美欣赏过程中只发挥很小的作用。我们在不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构想白云笼罩的高塔或豪华宫殿的情况下,也能够享受傍晚天空中存在的晚霞之美。我们也可以在并不想象这条不断流淌的小溪的潺潺声再现某种其他的声音的情况下,快乐地倾听这种流水声。    ——英·安呢·谢泼德《美学》
问题:如何认识文学创造的主体?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的人。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特殊的社会生活
1.“自然说”
2.“情感说”
问题:如何认识文学创造的客体?
1文学来源于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u             亚里士多德言:写诗这种活动比写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因而更应该被严肃的看待。诚然,艺术的美是不朽的,这是真的;然而有一种更加不朽的东西,那就是人生。
u             举例:欧。亨利《最后一片绿叶》
2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3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经过作家、艺术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u                                           举例1:王维.<<问客>>: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u                                         举例2: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唐·江为)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和靖)
(后宋·王直方在《王直方诗话》中提出:可以桃李代梅花。苏东坡曰:桃李花不敢承担.后陈辅之在《陈辅之诗话》中提出: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近似野蔷薇也.王楙在《野客丛书》中反驳曰: 野蔷薇安得有此标致?)

三、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1.主客体的交互关系:意即主体和客体互换角色的特性。
u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神思》
u             喜,春之答也;怒,秋之答也;乐,夏之答也;哀,冬之答也。《春秋繁露》
3.                    作为主体人的主导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三节:文学创造的过程
文学创造的过程是非常复杂和细微的,很难在一个共时的状态下把这一过程讲清楚。我们笼统讲文学的创造过程,既包括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这是创造的特殊性,又包括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这是创造的一般性。由于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是由每一作品的具体创造过程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文学创造的一般过程必须从特殊过程如入手,从特殊到一般,探求文学创造的科学规律。
一、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1、文学创作材料的获取
材料是指进入作家、艺术家审美视野中的一切社会事件、现象和人。
材料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进入到作家、艺术家审美视野中的材料往往是粗糙的;
第二,这些材料是作家、艺术家有意或无意获得的;第三,这些材料要成为文学创造的材料,必须要经过作家、艺术家的加工、改造。粗糙的、没有经过改造的材料只是一堆社会生活的现象,不会有什么价值。
作家获取材料的途径主要分为四种:
1)             无意获取。这是指作家在生活和实践中所接受到的大量信息刺激没有给作家本人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或震动,但是,这些信息刺激却悄悄地进入他的大脑,并且在长期记忆中扎根。
2)             有意获取。这是指作家出于某种目的或冲动,采取有意记忆的方法,去有意接受刺激或积累信息的途径。
3)             实践获取。这是作家主动/被迫投身于某一生活领域/社会实践去感受刺激,并获取信息的途径。
4)             书本获取。这是作家从各种书本上所领略的生活体验,由于书本上的描写都是表现现实、反映社会的,故而,能够与人沟通。成为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材料。这种材料,我们又称之为间接材料。
2、艺术发现
艺术发现是作家受内部积累材料的引发与外部的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激发,对表现对象(情感、事物)所产生的一种独特的审美领悟。
u                                     举例1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骆宾王)
u                                     举例2
悲哉秋之为气兮,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慄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九辨》宋玉)
u                                     举例3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秋词》刘禹锡)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
1)             艺术发现是作家、艺术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             艺术发现是作家、艺术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
3)             艺术发现是作为机缘的外在事物的某一点与作家、艺术家的内心体验所产生的契合效应。
艺术发现并不改变原来的事物,只是把通过独特眼光所看到的成分融入到这个事物之中,从而,在知觉中出现了一个新的创造物。
3、创作动机
创作动机就是驱使作家、艺术家从事文学艺术创造的内在动力。
二、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上承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下接文学创造的成品化阶段,力求从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备好可以留存后世的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文学作品)。
1、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是作家在积累丰富材料和独特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力的推动下,通过回忆、联想、直觉、情感、理智、意识等心理活动,运用各种艺术思维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
沙发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5:58 | 只看该作者
几种创作心理现象:
l               回忆:回忆是积极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以刺激作家的创作意念。它是艺术构思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机制。
艺术构思常用的回忆方法有:
A,                                                                                          直接回收法,即把那些对自己刺激最强的信息直接与中心意念挂钩。
B,                                                                                          逐次扫描法,即对记忆中所有相关内容的反复而有系统的扫描,直到寻求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C,                                                                                          分层次推论法,即作家把所需要回忆的信息按类别、分层次地在大脑中过滤,并不断地与中心意念联系、比较,以提取最准确、最符合意念的信息。
l               联想:是由此形象/意象出发,瞬间涉及彼形象/意象,进而一环扣一环,在延展的过程中,所思索的形象不断变化的心理活动过程。联想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
l               直觉:直觉的英文是intuition,它原出于拉丁语,本意是视线、外形。它是一种直接而瞬间的、未经意识思维和判断而发生的正在领会或知道的方式。
l               情感:情感是文学创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它起着支配作家、艺术家创作的作用。
u                           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
(《别林斯基论文学》别林斯基俄国)。情感在文学创造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情感的动力作用。
第二情感的提炼作用。
第三情感的结构作用。
第四情感的移入作用。
l               理智:理智是作家、艺术家心理中有意识的、理性的认知活动。合人们的审美规律。
u                           举例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chān)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chuō)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
l             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艺术创作中,意识指作为艺术家以清晰的观念有意调动、分析和综合材料,使之成为能表达一定意义的有机整体的心理能力。无意识是指潜伏于作家、艺术家意识之下的、没有进入作家艺术家意识之中的、有活力的观念或心理能力。
2、艺术思维方式
艺术思维方式是指作家运用一定的心理机制,整合创作材料,表达思想情感,塑造艺术形象,创造艺术意境,展示艺术意象的具体方法和形式。有关艺术思维方式有如下几种:
l                                           神思/想象:神思是中国古典文学艺术创造的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文心雕龙·神思》)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想象力在一切艺术中最突出的显示就在于把一团纷乱的互不连贯的冲动变为一个有条理的单整反应的这种化解能力。(英国.瑞恰慈(Richards),参见《文学批评原理》P223,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想象的六种意义:
1)             指产生生动的形象,通常为视觉形象;
2)             指运用比喻的语言,隐喻和明喻;
3)             指意味着对他人的精神状态,尤其是感情状态给以共鸣的再现;
4)             指发明能力;
5)             指把一般人们认为彼此相异的事物形成相关的联系;
6)             即显现于对立或不协和的品质的平衡或调和,新颖鲜明的感觉与古老习见的事物,异于寻常的感情状态与异乎寻常的条理,始终清醒的判断和稳重的自持力与热忱和深沉或炽热的感情,等等。(英国.瑞恰慈(Richards),参见《文学批评原理》P218-221,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l                   比兴:比兴作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比兴思维。它是一种受某一(类)事物的启发或借助于某一(类)事物,综合运用联想、想象、象征、隐喻等手法,表现另一(类)事物的美的形象、展示其美的内涵的艺术思维方式。比兴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思维方式。
u                                         举例1:《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
u                                         举例2:《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u                                         举例3:白居易《长相思》: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l                   应感/灵感:应感是应物生感,它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感发现象,也就是文学艺术情思突然到来并使文学艺术创作迅速完成并臻于完美的创作现象。
u                               陆机在《文赋》言:
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唯毫素之所拟。文徽徽以溢目,音泠泠而盈耳。及其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揽营魂以探赜,顿精爽而自求。理翳翳而愈伏,思乙乙其若抽。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勠。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西方的灵感理论诞生于古希腊的神学背景下,它原本是指神的灵气。
u     诗神就像这块磁石,她首先给人灵感,得到这灵感的人们又把它传给旁人,让旁人接上他们,悬成一条锁链。凡是高明的诗人,无论在史诗或抒情诗方面,都不是凭记忆来做他们的优美的诗歌,而是因为他们得到了灵感,有神力凭附着。(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伊安篇》,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u     这类优美的诗歌本质上不是人的而是神的,不是人的制作而是神的诏语;诗人只是神的代言人。(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伊安篇》,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u     科里班特巫师们在舞蹈时,心理都受一种迷狂支配;抒情诗人们在作诗时也是如此。(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伊安篇》,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u     有这种迷狂的人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因而恢复羽翼,而且新生羽翼,急于高飞远举,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像一个鸟儿一样,昂首向高处凝望,把下界一切置之度外,因此被人指为迷狂。现在我们可以得到关于这种迷狂的结论了,就是在各种神灵凭附之中,这是最好的一种……”(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斐得若篇》,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u             诗人并非借自己的力量在无知无觉中说出那些珍贵的辞句,而是由诗神凭附着来向人说话。”(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斐得若篇》,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8世纪以后,灵感就失去了神学的意义,开始向美学演进。对灵感理论的传统根基做出大刀阔斧改造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思潮,它把灵感的创作现象从神赐或神启的传统认识论拉回到人的独创性和天才性的能力上,使灵感的人性化开始复苏,进入了科学的认识领域。
l 象征:象征(symbol)是一个源自于西方的艺术思维方式,它的原初意义是交往、记忆、信物。在希腊语的含义中,它就是一个信物,这种信物有交往、记忆、认同之意,后来才逐渐演化成具有神秘意义的观念符号,一个美学概念。
u             代表着许许多多其它例子的突出例子,包括着一定的总体,需要一定的程序,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相似的或是生疏的东西;从内外两方面一定要求我们承认其具有一定的统一性和总体性(歌德言,转引自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一卷P278,上海译文出版社)
u             “象征只是直觉的一种”,它“包含着概念的诸表现”,“运用类比的方式”。(康德《判断力批判》上P200,商务印书馆)
u             象征主义从此成为与今天起支配乃至控制作用的思想观念完全对立的精神状态及精神产物的文字象征。(胡经之、张首映主编《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P50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u             重视抽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重要性,追求纯诗或文学的诗意性。
u             ……每一个真正的诗人,其正确辨理与抽象思维的能力,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强得多。”(瓦雷里言,伍蠡甫主编《现代西方文论选》P37,上海译文出版社
u             象征主义的代表作家波德莱尔《恶之花·应和》(Correspondances ,有人译为通感):
自然是一座神殿,那里有活的柱子
不时发出一些含糊不清的语音;
行人经过该处,穿过象征的森林,
森林露出亲切的眼光对人注视.

仿佛远远传来一些悠长的回音,
互相混成幽昧而深邃的统一体,
象黑夜又象光明一样茫无边际,
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

有些芳香新鲜得象儿童服装一样,
柔和得象双簧管,绿油油象牧场,
____另外一些,腐朽、丰富、得意洋洋,

具有一种无限物的扩展力量,
仿佛琥珀、麝香、安息香和乳香,
在歌唱着精神和感官的热狂。
u             举例2:法·瓦雷里《石榴》:
坚硬而绽开的石榴
经不起结子太多
我想见丰硕的成果
爆开了权威的额头!

开裂的石榴啊,阳光
灼烤就你们的傲骨,
使出苦炼的工夫
打通了珠宝的隔墙,

干皮层灼灼的赤金,
和一种力量相应,
迸发出红玉的香醪,

这一道辉煌的裂口
使我的旧梦萦绕
内心的隐秘结构。
l 物化/移情:所谓“物化”,是指作家在文学创作的状态中所达到的主客体浑一乃至忘我的精神境界和思维境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物化是一种创作忘我的精神境界。
其次,物化是在创作忘我的状态下移情,即将主体情思移诸创造对象身上,实现主客体的交流。
再次,物化保持了创作“心斋”的体验状态。
u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成玄英疏云:“心有知觉,犹起攀缘;气无情虑,虚柔任物。故去彼知觉,取此虚柔,谴之又谴,渐阶玄妙也乎!”)
l 移情:移情说强调主体和客体的一体化,并强调这一体化是人所造成的。
l 顿悟:顿悟又称妙悟,它原本是佛禅参法的一种修炼方法,后来,被运用于文学艺术创作的构思之中,逐渐演化成为一种艺术思维方式。
u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然悟有浅深,有分限之悟,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严羽《沧浪诗话》)
u     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严羽《沧浪诗话》)。
3、艺术构思的手段
艺术构思的手段是作家选择素材、创造形象、提炼情感与意念、安排文章结构以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组织的手段。即使作家们面对的是相同的材料,由于构思的手段不同,创作出来的作品也会截然不同。常见的构思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
(1)综合
综合,是作家围绕着一定的中心意念,通过筛选、过滤、联想、想象等方法加工、改造旧材料,将之糅合成一个能够基本体现作家意图的、完整、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手段。
(2)突出
突出,是作家从纷繁芜杂的思绪中抓住一个形象(或意念),然后,调动各种材料和表现手法,使这一形象更为明确、清晰、与众不同的构思手段。
(3)陌生化
陌生化是艺术加工和处理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将本来熟悉的对象变得陌生起来,使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艺术的新颖别致,经过一定的审美过程完成审美感受活动。
u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P7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u             举例李贺《马诗》: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三、文学创造的成品化阶段
文学创造的成品化是指通过语言、文字、纸张等媒介,把精神性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物质文本的过程。成品化是文学创造的最后阶段。
1、从构思到成品的转化
大致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创作意图有时不适应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
其二,创作动机的中途转换。
2、语言的提炼与技巧的运用
2              语言提炼的任务,就是寻找最准确的语言文字,把构思中初步形成的形象、意念等表达出来。
2              技巧是作家在文学创造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法,它主要服从于文学形象塑造、作品结构安排等需要,为表达作家的中心意念服务。

第四节  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
文学创造既是一种认识活动,又是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认识活动,文学创造首先追求的是“真”。这“真”,不仅包含着生活真实,而且,更包含着艺术真实。追求“真”的目的是为了进入“善”,这“善”,是一个伦理道德的范畴,意谓文学应该给人以伦理道德的感化,使人性受到陶冶。这符合文学创造的认识特征。从生活真实到艺术真实,是创造进入审美的关键环节。作为审美活动,文学创造追求的是“美”。这种“美”,不仅是浅层次的美感享受,更是深层次的人生哲理升华。文学创造的认识活动和审美活动是合一的,它们共同体现了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
一、艺术真实
所谓艺术真实,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对社会现实生活加工、改造、提炼、升华,并由此显现出来的审美化的真实。因此,艺术真实是衡量文学艺术价值的一个重要标准。
艺术真实最显著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概括性。所谓概括性,就是说文学作品对生活现象与生活本质的大面积的覆盖程度。
其二,假定性。所谓假定性就是在虚构的基础上按照逻辑的推理应该如此的本质。
其三,诗性。所谓诗性,是指文学创造所独有的直观、感悟和追求技巧的审美性质。
二、情感评价
文学创造是一种情感的活动,情感本身具有价值取向,带有明确的评价因素。文学创造的这种评价因素我们称之为情感评价。
三、形式创造
任何文学创造都离不开形式,都是形式创造。形式创造是文学审美价值追求的完成。文学的形式就是文学的本质。形式创造既是内容的形式化,又是形式的内容化,它的最基本的内含是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的互动。
2                                      所谓内容形式化,就是说,在文学创造的过程中,当内容被作家以形式组织起来的时候,内容便消失在形式里面,渗透在形式里面。
2                                      所谓形式的内容化,就是说,形式一旦被作家选择,就成为深化和升华内容的重要手段,便与内容密不可分。

第四章  文学作品

第一节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
文本(text),在英语中是原文、正文的意思,这里是用来指称由作者写成的、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u             波兰现象学家英加登(R.Ingarden)将文学作品的文本分为四个层面:
1)                                                   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层面(文本最基本的层面);
2)                                                   意义单元(由字音及其高一级语音组合所传达的意义组织,文本的核心层面);
3)                                                   多重图式化面貌(是由意义单元所呈现的事物的大略图形,包含若干个未定点,有待于读者去具体化);
4)                                                   再现客体(通过虚拟而生成的世界)。
文学的文本层次分为三个层面:
一、文学言语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是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读者阅读的具体的言语系统。文学言语作为个体的创造,除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等特点之外,还有以下三个特点:
1、内指性
所谓内指性是仅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也就是说,它不必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只要符合文学自身的逻辑就可以了。
2、文化心理蕴含性
文学言语则蕴含了作家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因而,比普通言语更富有心理蕴含,而且囊括了丰富的文化心理蕴含。
3、陌生化
所谓言语的陌生化是指文学言语的超凡脱俗的特质,这是一种新奇的、带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言语,这些言语从字面上看并不陌生,但是,由于其运用的不合常理,使人感到它是不可思议的、陌生的。
u                                     举例李贺的诗歌:“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李凭箜篌引》)“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秦王饮酒》)
二、文学形象层面
文学形象是作家艺术家和读者通过言语系统创造出来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真实与虚构的统一
2、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每一种伟大艺术,它的目标都是要提供一幅现实的画像,在这里,现象与本质,个别与规律,直接性与概念等的对立消失了,以致两者在文学作品的直接印象中融合成一个自发的统一体,对接受者来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卢卡契言)
3、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形象的确定性因素是指文学形象的生动可感性,给人们以直观的印象。
文学形象的不确定性因素是指文学形象的多义性,它给人留下了无限丰富的联想空间,使人产生无穷无尽的审美想象。
三、文学意蕴层面
文学意蕴层面是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文学意蕴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
1、历史内容层
历史内容是文学表现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有些作品所表现的历史内容比较明显,有些作品表现的历史内容不太明显。
2、哲学意味层
文学表现一定的哲学意味是借助于形象加以表现的,正是因为这样,哲学才具有意味。而意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知因素,两者在形象的撮合下结合就具有了美的意义。因此,哲学意味也就是美的意味。
u                                     举例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板凳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46:04 | 只看该作者
3、审美意蕴层
文学的哲学意味是与审美意蕴联系在一起的。但是,并不是只有哲学意味的文学作品才具有审美价值,审美意蕴是可以独立存在的。所谓的审美意蕴是指文学作品给人带来的美感享受,它可能是情与景的结合,也可能是一种纯美的情感。
u                                     举例:张九龄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第二节  文学形象
文学形象是文学作品的核心,也是文学审美的核心。它是指文学作品所创造的意境、意象、典型。这三者是中西不同理论背景下对文学形象的积淀,具有不同的美学内涵。
一、意境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和美学贡献给世界文学理论和美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意境的实质就是意与境合,它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从总体来说,意境是主客观的融合,即主观的思想、情意与客观的事象、物象的融合。具体地说,它是情与景、虚与实、远与近的融合,同时又是这众多融合的集合,从而,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性品质.
u                                     举例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u                                     举例2:<<将赴南巴至余干别李十二>>刘长卿
江上花催问礼人,鄱阳莺报越乡春.
谁怜此别悲欢异,万里青山送逐臣.
二、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范畴,“意”是作家(诗人)之意,是作家的思想、情感及其所赋予的哲理,属于主观的内容;“象”是表现在作品中的生动直观的现实物象。意象作为一个具有审美特征的艺术形象,其中的“意”和“象”是统一的,起主导作用的还是作家(诗人)之意。
u                                     《论衡·乱龙》云:
天子射熊,诸侯射麋,卿大夫射虎豹,士射鹿豕,示服猛也。名布为侯,示射无道诸侯也。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
u                                     《周易.系辞》云: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
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地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变,其孰能与于此。
意象的形成经过了这么几个环节:
第一是客观物象。也就是作家经历或遭遇过的现实物象.
第二是心中之象。作家经历或遭遇过的现实物象进入创作的视野.
第三是审美意象。现实物象经过作家的心化之后,进入创作领域,成为意象,具有了审美的意义.
意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                                                                                                                    哲理性
2、                                                                                                                    象征性
3、                                                                                                                    荒诞性
4、                                                                                                                    多义性
三、典型
典型(Tupos/type)在抒情性作品中,是指独特的意境、意象和语言的创造;在叙事性作品中,典型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1、个性和共性的有机融合。
典型具有两种属性:
其一,它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也就是说,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
其二,其共性又是非常特征化的,即通过外在形象所展现的人/事物的本质极其丰富和深刻。
2、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嫁接。
首先,典型要能够显示生活和历史的真实。
其次,作家艺术家追求的是艺术真实。
3、展示了人/事物的灵魂深度。
典型的审美意义来自于作家艺术家对人物性格灵魂深度的表现。
u                                     黑格尔言:
一个艺术家的地位愈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表达了人类自由的追求和改变现存秩序的愿望。
其二,展示了高度的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统一。
其三,表达人类的理想。
u                                     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的信中提出了现实主义创作应“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问题。
典型环境:是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的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既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趋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
典型人物就是个性与共性统一的性格特征。典型人物只有在典型环境中才能产生,没有对典型环境的真切刻画,就无法创造出生动感人的人物形象,典型是无法形成的。

第三节  文学风格
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特征。文学风格既是作家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语言和文体成熟的标志。作家的艺术风格与作家的性格、情感及言语形式有关,同时,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风格的定义与内涵
风格是西方文学理论使用的一个概念,中国古代称之为“体”或“体性”。文学风格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现出来的、能够使人产生审美愉悦的独特的个性。
u                                     亚里斯多德言:“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风格的基础”。(《修辞学》第3卷)
u                                     曹丕言:“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
u                                     法国作家布封言:“风格即人”.
u                                     刘勰言:“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现”,(《体性》)
u                                     黑格尔言:“一种逐渐形成习惯的对于题材内在要求的适应”(《美学》第一卷)
u                                     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言:“风格——这乃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风格的最后胜利乃是确立精神上的接近。”(《安娜·卡列尼娜》序,《欧美作家论列夫·托尔斯泰》)
u                                     法国理论家布封言:“风格是当我们从作家身上剥去那些不属于他本人的东西,所有那些为他和别人共有的东西之后所获得的剩余和内核。”(《论风格》)
u                                     俄国理论家别林斯基言:“风格——这是才能本身,思想本身。风格是思想的浮雕性、可感性;在风格里表现着整个的人;风格和个性、性格一样,永远是独创的。”
u                                     风格的内涵大致包括三个方面:
1、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u           举例:比较李白与杜甫
2、主体与对象、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3、文体和言语组织是文学风格的外部特征。
u                 文体形式具体指文学体裁和题材,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风格要求,文体和言语在具体的作家身上呈现出某种独特性,因此,都是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作家文学风格的表现,离不开文体和言语。抓住作家的文体与言语,就能窥视作家风格的堂奥。
二、文学风格的类型
u                                                                 黑格尔将风格类型划分为三种: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美学》第3卷)
u                                                                 曹丕将风格划分为清、浊两类,清可以意指阳刚的、豪放的、飘逸的、自然的风格特色;浊可以意指阴柔的、婉约的、沉郁的、宁静的风格特色。
u                                                                 刘勰将风格类型分为“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u                                                                 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将诗歌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雄浑、冲淡、纤秾、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屈、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
u                                                                 清代的姚鼐将风格分为阳与刚之美和阴与柔之美: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鏐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渜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性情形状举以殊焉。且夫阴阳刚柔,其本二端,造物者糅而气有多寡进绌,则品次亿万,以至于不可穷,万物生焉。(《复鲁絜非书》)
三、文学风格与文化的关系
文学风格与作家的主体性情有关,也与文学的表现对象有关。任何作家都生活在一定的时代,生活在一定的地域和风俗之中,时代和地域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作家的个性特征无不受时代、地域和文化风俗的左右。
影响文学风格的主要因素:
1、时代文化与文学风格
时代风格是指作家作品在总体上所具有的时代特征,是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倾向在文学上的反映。
2、民族文化与文学风格
u                                     法国哲学家伏尔泰言:“从写作的风格来认出一个意大利人、一个法国人、一个英国人或一个西班牙人,就像从他面孔的轮廓、他的发音和他的行动举止来认出他的国籍一样容易。意大利语的柔和和甜蜜在不知不觉中渗入到意大利作家的资质中去。在我看来,辞藻的华丽、隐喻的运用、风格的庄严,通常标志着西班牙作家的特点。对于英国人来说,他们更讲究作品的力量、活力和雄浑,他们爱讽喻和明喻甚于一切。法国人则具有明彻、严密和优雅的风格。他们既没有英国人的力量,也没有意大利人的柔和,前者在他们看来显得凶猛粗暴,后者在他们看来由未免缺乏须眉气概。”(《论史诗》,)
u                                     俄国诗人普希金言:“气候、政体、信仰,赋予每一个民族以特别的面貌,这面貌多多少少反映在诗歌的镜子里。……这儿有着思想和感情的方式,有着只属于某一民族所有的无数风俗、迷信和习惯。”(《短论抄》,《文学的战斗传统》,新文艺出版社1953年)
u                                     鲁迅先生对于文学的民族性和民族风格的表现提出一个原则即注意摆脱两种桎梏(gù):一是“古国的青年的迟暮之感”,二是对国外的顶礼膜拜。
3、地域文化与文学风格
地域是指同一国家的不同区域,它是由地理、风俗、文化等因素构成的。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之中,其作品的文学风格必然要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表现出地域性。
u                            唐朝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言:“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u                            晚清学者刘师培著有《南北文学不同论》言:“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汪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作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
u                            法国作家史达尔夫人把西欧分为北方和南方,认为南北各有自己的精神面貌,这是自然环境所起的关键作用。南方气候清新,自然形象丰富,人们情感奔放,比较安于奴役;北方土地贫瘠,气候阴沉多云,人们情感忧郁,善于哲学沉思,而且尊重妇女。因此,南方文学普遍反映民族意识和时代精神,北方文学较多地表现个人的性格。
u                            举例:比较《诗经》与《楚辞》

第五章  文学的审美接受与批评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审美性质
文学接受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文本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的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文学欣赏(包括文学鉴赏)作为阅读活动描述的是文学阅读的理想状态——这一状态以追求纯粹的审美为目标。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2                                      首先文学作品渗透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态度,并以其情感的力量滋润着读者的心灵,浇灌着读者的情感沃土,使人保持着真纯的情感本性。
2                                      其次文学作品的形式本身具有审美的价值。文学作品叙事角度的独特、故事情节安排的机智、悬念设置的奇妙、情感的优美、结构的精巧等等,都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2                                      再者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它能切实地满足读者的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
文学接受作为一种审美活动的三个层次:
悦耳悦目
悦心悦意
悦神悦志
二、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性质决定了文学接受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认识活动。
恩格斯曾经评价巴尔扎克言:“我从这个卓越的老头子那里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里有1815年到1848年的法国历史,比所有沃拉贝尔、卡普菲格、路易·勃朗(均为历史学家)之流的作品所包含得多得多。”(《致马克思次女劳拉书》)
三、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文学的审美属性还在于担负着教化与交流的使命。文学的接受过程是一种交流过程,通过这种文学交流,增强相互了解,实现移风易俗。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读者与作者的交流,
2、读者与作品人物角色的交流,
3、读者与作品中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意境、意象的交流,
4、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高潮这三个阶段。
一、文学接受的发生
文学接受的发生是由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从隐含读者到读者阅读等要素构成的。这每一个要素都有不同的内容,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文学接受发生阶段。
1、期待视野
期待视野是指在进行文学阅读之前和阅读的过程中,由于读者个人和社会的复杂原因,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的观念结构与思维指向。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的心理图式,叫做阅读经验心理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文学阅读的期待视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文体期待。这是读者由文学作品的某一类型或形式特征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第二,形象期待。这是读者由作品中的某种特定形象而引发的期待指向。
第三,意蕴期待。这是读者对较为深层的审美意味、情感境界、思想倾向、人生态度等方面的期待。
期待视野有个人期待视野和集体期待视野两种。
2、接受动机
读者的动机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审美动机。这是人们通过文学接受获得情感愉悦、心情畅快并使人感到自由、轻松、平衡、谐调的阅读期待。
第二,求知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发现历史规律、社会本质,了解人类的生活状态和各种知识的动机。
第三,教化动机。这是人们力图通过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得到人生启迪、道德教育、精神鼓舞的动机。
第四,批评动机。这是从事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文学教育的专业工作者阅读文学作品的动机。
3、接受心境
接受心境就是指读者的影响阅读的情绪状态。
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虚静这三种状况。欣悦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振奋、欢乐的情绪状态。
抑郁心境主要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伤感、郁闷、压抑状态。
虚静心境是指主体进入阅读活动时所特有的冲淡、平和、清净、自然的状态。
4、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的阅读
所谓的“隐含的读者”(implied reader)是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具体化的预想读者。也就是说,是作家预想出来的作品问世之后可能出现的读者或应该出现的读者。
首先,隐含读者决定于作家的创作动机。
其次,隐含读者决定于作家所赋予的文本意义。
二、文学接受的发展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
“第一文本”是作家创作的、没有与读者发生关系的文本,它在归属上仍属于作家个人。
“第二文本”是作家已经发表的、并且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它以“第一文本”为基础,是可以抛开作家,进行阅读再创造的文本。
1、诗无达诂
汉代董仲舒最早提出“诗无达诂”的范畴意即强调文学作品没有固定统一的解释,也就是说,每个人由于自己的期待视野不一样,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不一样,而每一种理解只要按照艺术发展的美学规律来理解,都是合理的。
2、填空与对话
u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文学作品的真正完成,只有依靠读者的“填空”才能实现。“填空”就是填补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没有明确暗示或表现的内容,它在根本上又是作品所赋予的内容。
u                                                     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指出,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它是不确定的,它召唤读者在可能的范围充分发挥再创造的才能。
u                                                     德国美学家伽达默尔也说,艺术存在于读者和文本的“对话”之中,作品的意义与作者个人的生活体验之间没有什么关联,它是读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生成的。文本存在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真诚、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所提出的问题。这就形成“对话”。伽达默尔还指出,文学作品的意义并非取决于一次对话,而取决于无限次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的历史,历史不断,对话便会永远绵延。
3、正解与误读
u                                     解释学理论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可能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意蕴、艺术价值等相应,也可能与它们相悖。相应者我们称之为“正解”,相悖者我们称之为“误读”。
“误读”有“正误”和“反误”两种。
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本创作意图有差距,但是,作品本身却又明确显示了读者的理解,使这种“误读”看上去也是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的。     反误,是指读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评价,其中包括对作品的非艺术性的歪曲。
4、还原与变异
还原是指读者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还原作家心目中的形象、情感体验和思想见解的过程。
但是,由于“填空”与“对话”的介入,彻底还原作者是不太可能的。经由读者阅读创造的“第二文本”,虽然包含还原的内容,但是,包含更多的是变异的内容。
变异是指读者的阅读再创造。
首先是形象的变异。
其次是情感的变异。
三、文学接受的高潮
1、共鸣
共鸣是指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被作品中的人物命运遭际、思想情感、理想愿望打动,从而,形成的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
共鸣现象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观念相通。
第二,有形似的情感体验。
第三,意志、愿望相近。
2、净化
净化是指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继共鸣之后,不由自主地达到的调节精神、排遣情绪、去除杂念、提升人格的状态。
文学接受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读者可以进入某中虚幻的境界,暂时忘却世俗的困绕和人生烦恼,维持心灵平衡。
其二,由于作品某种力量的震撼,使得读者的某种情绪得到了宣泄,畸(jǐ)变的心态和扭曲的人格得以矫正。
u                                     举例:白居易评张籍的乐府诗:
读君《学仙》诗,可讽放佚君;
读君《董公》诗,可诲贪暴臣;
读君《商女》诗,可感悍妇仁;
读君《勤务》诗,可劝薄妇淳。
3、味外之旨
味外之旨是指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无尽的回味空间,引导读者的思想、情感、行为及审美倾向。
第三节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自文学产生和传播以来,文学批评也就已经产生了,并随着文学的发展而发展。文学批评是文学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它既推动了文学创作的开展,又推动了文学的传播和接受,引导文学思想和观念的进化与革新。在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中,文学批评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一、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1、什么是文学批评
2                                      文学批评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原则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
文学批评主要是以作品为对象而进行的一种理性的活动。但是,它又超越了文学的接受,将触角延伸到整个文学活动。因此,文学批评是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2                                      文学批评的主要准则:
第一,文学创作的现状、走向以及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社会影响。这是文学批评的基本着眼点。
第二,具体的作品和作家的个体性创造。
2                                      文学批评和文学接受的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鉴赏性接受
诠释性接受
批评性接受
第二,分工协调关系。
第三,文学批评兼及文学活动的各种现象,其中也包括文学批评自身的评价和判断。
2、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文学批评是一种意识形态评价,其原因如下:
第一从批评对象上说,文学作品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这就决定文学批评必须对文学的意识形态价值做出评判。
第二,从文学批评效能上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
二、文学批评模式
文学批评模式是指由特定的理论背景产生的文学批评视角、文学读解方式和行文风格等文学批评的范式。
20世纪以前的几种文学批评模式:
1、伦理道德批评
伦理道德批评是以一定的伦理道德意识及其由之而形成的伦理道德关系作为规范来评价文学作品、认识文学现象的方式。
2、社会历史批评
社会历史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作用,认为作家的情感、性格、审美修养与时代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必须结合作家及其生活的时代来评价文学作品,才能触及作品的本质。
3、审美批评
审美批评是着眼于文学作品的美的构成及其审美价值,将文学作品看成是超功利的一种现象,着重发掘它的愉悦作用的一种批评方式。
4、心理批评
文学的心理批评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成果对作家心理及其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真实价值的批评方式。
u                                     约翰·马勒将与文学发生关系的心理学方法分为三种:第一,心理动力型(Psychodynamic Paradigm)。这一类型主要运用心理分析或精神分析的方法,探讨文学创作和接受过程中的心理经历及影响。第二,心理生物型(Psychobiological Paradigm)。这一类型着重研究文学接受的生理基础,以及这些与接受者特征有关联的文学对象的形式特征。第三,认知型(Cognitive Paradigm)。这一类型结合语言心理学,着重研究文本的必要结构,以使文本内容获得理解、记忆和修正。
5、语言学批评
文学的语言批评是随着20世纪西方哲学和美学的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而产生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主的整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从文本中去寻求,无须借助于文学的外部因素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所指、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只有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才能探求到作品的意图。
地板
虫虫李 发表于 10-6-16 20:48:5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16:23 , Processed in 0.126284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