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深大文学史课件整理版(袁版)之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5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起讫及分期
                东魏→北齐
汉 魏    北方十六国→北魏  
末 蜀 西晋          西魏→北周
建 吴                       隋
安      南方东晋 →宋→齐→梁→陈    
↓                         ↓  
(196)       (约400年)       (589)
    魏晋南北朝文学是从汉末建安(196)开始,到隋文帝统一中国(589)结束,约400年的文学史。
    建安文学   正始文学  西晋太康文学   东晋文学   南朝文学  北朝文学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所处的时代、政治、思想、文化环境
1、魏晋南北朝四百年间的时代特征是战乱和分裂。
2、由于政权的更迭频繁,统治集团权力的争夺,许多文人被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
3、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界的特点是: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清谈成风,佛道盛行。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要特征——文学的自觉
    鲁迅在他的著名论文《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文学的自觉”是本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的特征。贯串整个魏晋南北朝,大约经过三百年才实现。
所谓“文学的自觉有”三个标志:
第一,对文学的重视和文学观的发展。
第二,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比较细致的区分,更重要的是有了对各种体裁的文体辨析的意识。
第三,对文学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
关于文学的自觉最早出处及学界看法。

第二章 建安文学
第一节  建安文学概论
一、关于建安文学时间跨度
建安为汉献帝年号(196-220)。建安文学不仅指建安时期文学,而是指汉末魏初文学即(196-240)魏(220-265)至正始初年(240-256)
二、建安文学的伟大成就
1、“三曹”“七子”等作家群体的出现。七子的出处及名字。
2、开创五言诗繁荣的局面。
3、产生新的美学风貌——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也称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出自钟嵘《诗品序》,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运用朴素的言辞,反映当时的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统一天下的志向,诗歌情调慷慨激昂,感情炽热充沛,语言朴素清新刚健,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较完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后代文学家创作的典范。
第二节  曹操
一、曹操的生平
曹操(155-220)少年行止及仕途初试;逐鹿中原,削平群雄;鞍马间为文;吾为周文王矣。
二、曹操对文学的贡献
1、用乐府旧题写时事
2、建安文人集团的组织者
3、继《诗经》后四言诗的高峰
三、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
1、关涉时事:反映时代的乱离和人民的疾苦,如《薤露行》、《嵩里行》、《苦寒行》等。这类诗歌以其反映现实的真实性和深刻性,被明钟惺誉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
2 述志抒情: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理想,抒写自己的雄心壮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这类诗歌以政治家的气度抒写了他的胸襟和抱负。
曹操诗歌的内容和艺术
3、游仙内容:如《气出唱》、《陌上桑》等。
四、曹操诗歌的艺术特点:
第一,继承汉乐府的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借乐府古题写时事。
第二,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呈现古朴刚劲、沉郁雄浑的艺术风格。
曹操诗歌选讲:《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前人评曹操诗文
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
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

第三节  曹丕
一、曹丕生平
曹丕(187-226 )字子桓,曹操次子。幼随军,文武兼备。纳甄氏(《洛神赋》)。其兄曹昂早死,故其后来得以继承曹操的爵位。“行虞舜之事”,建安二十二年立为魏王太子,二十五年代汉自立,禅让闹剧。曹丕在政治上无曹操之雄才大略,但他羡慕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即位后也有一些开明的政策,表明他力求做一个明君。对兄弟迫害及王朝短命。遗诏司马懿和曹爽辅佐而不让兄弟辅佐(如周公辅佐成王)。改曹操“唯才是举”为九品中正制,对社会、文学影响深远。
曹丕的创作
曹丕的诗歌现存近四十首,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均有,多为乐府形式,而以五、七言成就较高。曹丕的散文通脱流畅,生动活泼,而又富于抒情性。其优秀作品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等。赋近30篇多为抒情小赋(感物、叙述)。其《典论·论文》今存二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的著名作品。批评贡献大于创作。曹丕和曹操一样对建安文学的发展都有领袖之功。
二、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的《典论·论文》是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
2.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诗(张衡《四愁诗》还带“兮”字)。
    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
    (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

第四节  曹植
一、曹植生平:
    曹植(192-232)《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
自雕励,饮酒不节。
1、“生乎乱、长乎军”的才子;
2、邺中生活及创作;
3、立太子之争;
4、黄初年间的“举挂时网”;
5、忧生之嗟;
6、太和年间的求自试及“优文答报”;
7、文学上的君子。
    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3部分。
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
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
二、曹植的创作
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如《白马篇》 
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如《野田黄雀行》
《赠白马王彪》
    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
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
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
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
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
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
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
第六章,与白马王曹彪的惜别之情。
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
艺术特点:1、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3、情景交融。4、比喻、设问等民歌常用手法。5、多次转韵,有流转变化美。
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钟嵘《诗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
三、王粲、刘桢和蔡琰
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
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体,不可力强而致。
   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
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
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
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
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
1、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
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
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
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鲁迅对建安文学特色的概括(《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1、清峻;2、通脱;3、华丽;4、壮大。

第三章 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
一、关于正始文学的起止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正始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
社会背景:政局黑暗、不安,残酷杀戮。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文化背景:玄学的兴起
玄学的得名
玄学的几个主要论题:有无之辩、名教与自然之辩、言意之辩、形神之辩等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可参考文学史第10-13页)
玄学的发展阶段及主要代表人物
三、正始文学的创作风貌
内容上,建安文学中那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积极进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转而抒发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忧生之嗟的的情感。
艺术上,由建安文学的昭晰明朗转向曲折隐晦、寄托遥深的风格。
总之,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
“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
    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颜延之《五君咏》)

阮籍
一、生平、性格
    阮籍(210-263,52岁)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
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
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
二、创作 
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另有四言13首,共95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




三、阮籍诗小结: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内容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哲理性思考和忧生之嗟。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得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
2、阮籍的咏怀诗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表现手法多用比兴、象征寓意,形成曲折遥深的风格特点,使诗歌的内涵更为深厚。可以说,中国的诗歌到了阮籍的咏怀诗,明显变得厚重了。
3、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屈原《离骚》为政治抒情诗),对左思《咏史》、陶渊明《饮酒》、陈子昂《感遇》、李白《古风》等。

嵇康(224——262,40岁)
一、生平、性格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凤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                                     (《晋书·嵇康传》)。
“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然若玉山之将崩”。(《世说新语》)。
“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环顾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晋书·嵇康传》)
初康居贫,常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颖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恨)之。   
(《晋书·嵇康传》)
二、嵇康诗歌创作 
    嵇康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风格清峻。(《文心雕龙·明诗》:“嵇志清峻,阮旨遥深”)他的四言诗(如《忧愤诗》、《赠秀才入军》)成就较高,《诗经》之后,唯曹操、嵇康和此后的陶渊明,开拓了四言诗的新境界。但总的看,嵇康的诗歌创作成就不如散文。
三、嵇康的散文创作
《与山巨源绝交书》。公元261年,山涛被任命为吏部郎,这说明“竹林七贤”发生了分化。山涛举康代自,嵇康得知消息后,于是给山涛写了一封信,要与他绝交。这封信在中国书信史上是继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之后的又一篇力作。信中反复申说自己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的性格、爱好,提出了“七不堪”、“二不可”为不能出仕的理由,说自己不能舍其所乐而从其“九患”。信中鲜明的表明自己的个人意识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精神,这正是魏晋文学最显著的特色。
写法上,主要用冷嘲热讽、嬉笑怒骂的笔调进行反语讽刺。体现在两点:
1、故意以言过其实的言词,放纵的态度,极度的丑化自己。这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越是丑化自己,就越反衬出自己的清白、山涛的堕落;二是他丑化自己——那“七不堪”、“二不可”的理由让明眼人一看就是虚假的,自己并非没当官的素质,而是官场太腐败,太黑暗,这才是自己不愿出仕的真正理由,即不愿与司马氏集团同流合污。
2、言在此而意在彼。作者在文中指桑骂槐,出语鄙俗,毫无礼节,表示出对受信者的极大不恭敬。有时用比喻愤怒的责骂对方(如“自以嗜腐臭,养鸳雏以死鼠也”)。其实,骂山涛变节只是个借口,其真正的目的是揭露司马氏集团的虚伪和官场的腐败黑暗。
3、一般书信皆以言事为主,以简要为重。而此信却有多种文体风格:其犀利透辟的辨析,近似政论文;其引经据典,寓言指事,含蓄深邃而富有哲理,又像诸子散文;而其嬉笑怒骂,幽默讽刺,又类小品杂文。鲁迅的杂文受魏晋散文影响很大,我们从他的大量杂文中可以看到嵇康散文的影子。
【思考与作业】
1、“建安风骨”与“正始诗风”的内涵是什么?二者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翻译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第四章 两晋文学
两晋文学的起止:公元265司马炎建立西晋至恭帝元熙二年420止,分西晋和东晋。
一、西晋文学概说
1、社会概况: 265-317,共52年。西晋的建立,社会有过约30年短暂的繁荣,其后近20年祸乱,先是统治集团内部的“八王之乱”,又有异族入侵的“五胡乱华”,司马睿逃亡过江在建业建立东晋王朝。
社会概况
武帝(265-290,25年):政权稳固,无敌对势力,政策宽松,在位26年未杀一名臣下(与其祖、父比),罕见。西晋文学成就集中此段。
惠帝( 290 -306,16年):不惠,贾后(贾冲之女)专权,纲纪大坏,宗室构祸,天下大乱( “八王之乱” )。
怀帝(307-313,6年):专玩经史,内乱外患。
愍帝(313-317,3年):永嘉之乱,天下分崩。
2、相对宽松的多元化文化学术环境:政治一统,文化未一统,儒道佛鼎立之滥觞。
(1)儒学与玄学并盛:儒学属于官学,但玄学极盛(故有玄学误国之讥)。
(2)佛教迅速传播:佛教在华扎根的关键期(名僧译经及与名士的交往)。
(3)道教:五斗米在南方盛行,晋末葛洪开始把道教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
西晋文学概说
3、西晋文学分期
前期:265-299武帝的泰始、咸宁、太康及惠帝的元康,西晋文学代表作家主要在武帝在位期间,故钟嵘《诗品序》:“太康中,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勃尔复兴,踵武前王,风流未沫,亦文章之中兴也。”潘、陆、左代表西晋文学的发展方向和最高成就。
西晋文学分期
后期:内战与外患,300年后,“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被害名士在文学史上居其首(武帝不杀文人亦居其首)。残酷现实使文人出世之志陡增,开始以玄言入诗。只有刘琨不同流俗,承继左思风力,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
西晋文学的内容和艺术特点
文学转型期:政教主导型文学转变为非政教主导型文学。重文采,轻情志;重形式,轻内容;重文轻质。
内容上,现实主义精神的沦丧。缺乏建安文学反映现实的传统,身处宫廷的政治纷争和惨遭杀戮(二陆、两潘、张华、石崇、欧阳建等)的政治巨浪却无在作品中反映。只有左思重振建安文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艺术上,对文学创作技巧和形式的高度重视。片面发展建安文学“诗赋欲丽”特点,在艺术形式上的加工不遗余力,在语言上追求声色之美,在句法上讲求对偶整齐,形成骈俪之风。《文赋》和《文章流别论》分别代表追求技巧与形式的典型。
齐梁文论家评西晋文学风貌
《文心雕龙·明诗》:“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褥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
《文心雕龙·时序》:“结藻清音,流韵绮靡”。
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律异班贾,体变曹王”。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
西晋文学的代表作家: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晋武帝司马炎年号,公元264年)到“元康”(晋惠帝司马衷年号,公元299年)约30多年间的文学。 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诗风总的特点:繁缛。主要体现在: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
(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左思的诗歌创作
左思博学多才,其文学成就是赋和诗歌。《文心雕龙·才略》: “左思奇才。业深覃思。尽锐于《三都》,拔萃于《咏史》”。其赋名作《三都赋》(班固有《两都赋》,张衡有《二京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曾名震京师,一时引起“洛阳纸贵” 。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则是他的《咏史》诗8首和左思风力。
小结:左思的咏史诗主要写寒士的不平与抗争,其诗多引史实,不再是“就史(事)叙史(事)”。而是借古讽今、借古喻今,借古述怀。名为咏史,实为咏怀。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传统。
刘琨
1、生平及作品、风格;
2、作品选读:《扶风歌》
郭璞及其《游仙诗》
1、生平及创作;
2、游仙诗:借描述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的诗歌。
(1)题材拓展(与田园诗、山水诗、宫廷诗相似)
(2)源流:屈原《远游》;秦《仙真人诗》。曹操《气出唱》等。曹植《游仙诗》(游仙诗得名于此) 《远游篇》《仙人篇》等。大量出现魏末正始年间。郭璞《游仙诗》成就最高。
(3)内容:A幻想长生求仙即“列仙至趣”B借仙境抒情咏怀即“坎壈咏怀 ”。
(4)艺术特点:意境瑰丽高远;文采富丽(与玄言诗不同)
3、郭璞《游仙诗》特点及在文学史上价值
(1)继承《诗》《骚》比兴寄托传统,借游仙“坎壈咏怀 ”。
(2)艺术特点:意境瑰丽高远;文采富丽(与玄言诗不同)。
(3)价值:《文心雕龙·明诗》:“江左篇制,溺乎玄风”“景纯仙篇,挺拔而为俊矣” 。《诗品》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辞多慷慨,乖远玄宗”、“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
王羲之与兰亭唱和
1、《兰亭集序》与兰亭诗
王羲之和朋友于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在兰亭聚会,欣赏山水,唱和赋诗,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王羲之作《兰亭集序》。
2、兰亭诗的主题是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和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兰亭诗标志着山水诗的兴起。
3、兰亭雅集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也有推动作用。
第五章 陶渊明
一、陶渊明生平材料
原始材料:《宋书·隐逸传》、 《晋书·隐逸传》 《南史·隐逸传》、萧统《陶渊明传》、萧统《陶渊明集序》、颜延之《陶征士诔》、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自祭文》等。
《晋书·陶潜传》:“以亲老家贫,起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
《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以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宝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陶渊明的生平分为三个时期:
少年、青年的读书闲居期(28岁以前)。
壮年的学仕期(29-41岁)。
中晚年的归田隐居期(42-62岁)
出身望族,少有壮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陶渊明先后五次出仕:
394年,29岁,为江州祭酒,不久辞归;召为主薄,不就。
398年,33岁,入桓玄幕府;五年(401)冬,归家居母丧。
404年,39岁,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
405年,40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
405年8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11月,辞归。
归田隐居期
箪瓢屡空,不慕荣利。最超脱、最彻底的隐士。
抱朴含真,任情自得。最真诚的诗人。
诗酒自娱,纵浪大化。最艺术化的人生。
二、陶渊明的作品
诗歌126首(有伪作,一说121首):四言9首,五言117首。文12篇:辞赋3篇:《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闲情赋》(10个大胆热情的比喻,白璧微瑕。)
    散文4篇: 《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与子俨等疏》。
    韵文5篇:《自祭文》 、《祭从弟敬远文》等。
《闲情赋》10个大胆热情的比喻
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悲罗襟之宵离,怨秋夜之未央。愿在裳而为带,束窈窕之纤身;嗟温凉之异气,或脱故而服新。愿在发而为泽,刷玄鬓于颓肩;悲佳人之屡沐,从白水以枯煎。愿在眉而为黛,随瞻视以闲扬;悲脂粉之尚鲜,或取毁于华妆。愿在莞而为席,安弱体于三秋;悲文茵之代御,方经年而见求。
愿在丝而为履,附素足以周旋;悲行止之有节,空委弃于床前。愿在昼而为影,常依形而西东;嗟高树之多蔭,慨有时而不同。愿在夜而为烛,照玉容于两楹;悲扶桑之舒光,奄灭景而藏明。愿在竹而为扇,含凄飚于柔握;悲白露之晨零,顾衿袖以缅邈。愿在木而为桐,作漆上之鸣琴;悲乐极以哀来,终推我而缀音。
陶渊明的田园诗
写田园风貌、乡居生活及感受,多作于弃官归里之后。为陶氏最具个性之作,最能代表其诗风,自成一体,在诗歌史上影响也最大。
田园诗名词:东晋末年产生的一个用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其开创者是陶渊明。田园诗的出现,不仅扩大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而且丰富了诗歌的艺术技巧,扭转东晋玄言诗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当时的诗坛带来清新之气,并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产生深远影响。
陶诗的另一面:咏怀与咏史多组诗,如《饮酒》(20首)、《拟古》、《杂诗》,《咏贫士》、《咏三良》、《读山海经》等。
    明显继承了阮籍、左思诗歌的传统,又有陶氏自己的特点,多围绕仕与隐的矛盾,表现他与世俗的隔阂和对恬淡生活的安然;当然也有忧愤激越时。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等。
三、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诗总体风格——平淡自然。(态度:为情而造文,沛然如肺腑中流出;表现手法多用白描;语言质朴无华;意境浑融)
1、情、景、事、理的融合。
2、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3、风格多样。以自然冲淡的风格为主,但有豪放风格。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等作品,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作品。
萧统评陶渊明诗文
    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起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白璧微瑕,惟在《闲情》一赋,扬雄所谓“劝百而讽一”者,卒无讽谏,何必摇其笔端?惜哉!亡是可也。并粗点定其传,编之于录。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竞之情遣,鄙吝之意怯,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        ———《陶渊明集序》
钟嵘评陶诗
宋征士陶潜,其源出于应璩,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典婉惬。每观其文,想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日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诗品》
苏轼谈陶诗
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                  ——《与苏辙书》
柳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精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澹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
关于陶诗的豪放
陶渊明诗,人皆说是平淡。据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真相者,是《詠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这样言语来?
——《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
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            ——龚自珍《杂诗》三首
四、陶渊明作品的美学接受
南朝:风格与当时相左,故未充分重视。
唐代:开始受广泛重视。
宋代:高度推崇。
明清:注陶、评陶成风,几与注杜、评杜比美。
地位升降原因:接受美学的审美期待视野。
沙发
 楼主| 范老师 发表于 10-6-15 00:54:0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第一节 谢灵运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一、谢灵运生平:
1、乌衣子弟:出身东晋显赫世家(唐·刘禹锡《乌衣巷》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祖父谢玄是淝水之战前线总指挥,以八万战胜苻秦百万大军,中国历史上著名以少胜多三大战役(赤壁之战)之一,对东晋偏安江左起决定作用。
    谢家人丁不旺,父名瑍,生而不惠,早卒,而灵运却十分颖悟,因而颇为玄所喜爱,对亲旧说:“我乃生瑍,瑍那得灵运。”灵运出生不久,,恐慧不能养育,即寄养于钱塘杜明师的道馆,至年十五才回建康,故小名“客儿”、“阿客”,后人习称谢客。十八岁时,袭祖父爵刘裕,所以又称为谢康乐。有《谢康乐集》。拒绝员外散骑侍郎。21岁开始出仕,22岁任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
2、在政治风浪中颠簸:谢灵运门第高,天资过人,为人性格高傲(才高一斗说法),政治上企望大。但他缺乏当官的素质,因他处处流露出诗人式的敏感,显露、急躁,故在仕途上多遭人忌恨,多次遭到打击。
刘裕(庶族,出自谢玄北府军)击败桓玄掌权,族叔谢混利用刘毅对抗刘裕。刘裕杀谢混和刘毅。与谢家矛盾,免官。420刘裕建宋,费晋代封爵。谢36岁由康乐公降为康乐县侯。
3、寄情山水:422永初三年38岁被贬为永嘉太守。富春江、桐庐美景详见吴均《与朱元思书》。白居易《读谢灵运诗》:“谢公才廓落,与世不相遇。通乃朝廷来,穷即江湖去。壮志郁不用,须有所泄处。泄为山水诗,逸韵谐奇趣。”遨游山水,寻求解脱,影响于他的诗歌创作,就使他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
《登池上楼》 即为永嘉太守时所作。登临山水是生活主要内容,山水诗创作高潮。人生不幸,诗坛大幸。
    39岁辞永嘉太守,途中有《初去郡》,回会稽始宁别墅。建庄园,《山居赋》
4、从挣扎到灭顶支灾:元嘉三年被宋文帝征为秘书监。不满,称疾不朝,出游无度,被迫辞官回始宁。再度徜徉山水,发明“谢公屐” (李白诗句提及);几百家人伐木开山,被临海太守误为山贼,打击的借口。被诬谋反,星夜入建康辩解,被任临川内史。“在郡游放,不异永嘉”被弹劾,举兵反抗,被捕,流放广州,以造反罪名被杀。
二、山水诗与谢灵运的贡献
(一)山水诗的源起、兴盛的原因:
      在《诗经》、《楚辞》的时代,诗中就出现了山水景物(如《蒹葭》、《伐檀》、《山鬼》、《九辨》等),但那只是作为生活的衬景或比兴的媒介,而不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审美对象。曹操的《观沧海》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晋宋时代则是山水诗兴盛的时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谈到:“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概括了这个时期山水诗的特点。
刘宋时期山水诗兴盛的原因大致是:
1、文人生活环境变迁的影响。
2、受魏晋之后隐逸之风的影响。
3、玄学的影响。
(二)山水诗名词
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是谢灵运、谢脁。内容主要描写山水景物,真实反映山水自然美,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山水诗对唐代田园山水诗派产生深远影响。
(三)山水诗的文学价值:
1、山水诗的产生,标志着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加深了,标志着人与自然进一步的沟通与和谐。大自然已经从作为陪衬的生活环境或作为比兴的媒介变成具有独立美学价值的欣赏对象。山水诗启发人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即美学的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发现和理解大自然。它的出现,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为中国诗歌增加了一种题材,这无论在文学史上还是美学史上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2、山水诗的出现,改变了“诗言志”的传统,打破了儒家功用主义的诗教观,为诗歌走向纯审美的艺术化铺平了道路,南朝诗歌所具有的美学特征,正是随着山水诗的建立而产生的。
(四)谢灵运山水诗特点及文学贡献
    谢灵运是真正大力创作山水诗并做出巨大贡献的诗人。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是鲜丽,清新,自然,他的诗开启了南朝一代的新诗风,实现了诗歌艺术由魏晋的古朴向南朝追求声色的转变。这些诗歌在艺术上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谢诗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意象密集,对偶句多,语言深奥典雅,从而在整体上形成富艳精工的风格。
2.细腻的景物刻划。谢诗虽就整体而言颇有雕琢繁芜之累,但就描写刻划自然美而言,却常给人生动细腻之感。其诗在写景上,主要表现为对声色的追求。这种对声色的描绘,反映出诗歌创作上的一种新的趋向,对后代诗人创作是颇有影响的。就此而言,谢诗可说是诗歌创作的新时代的开创者。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谢诗从整体结构而言,往往先作出游,次写见闻,末尾谈玄说理,拖着的一个玄言的尾巴。所以近人黄节云:“大抵康乐之诗,首多叙事,继言景物,而结之以情理”。这种以叙事——写景——说理所形成的结构模式,使谢诗呈现出一种程式化的特点。它给人读诗带来一种单调之感,因而也被看作是谢诗的一种弊病。
谢灵运作品选讲
《登池上楼》
1、写作背景;
2、内容与艺术特点。
三、谢诗与陶诗的比较(《文学史》88-91页)
陶渊明继承汉魏古朴诗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一变魏晋古朴诗风,大力追求声色之美,开创南朝的一代新风。
1、陶诗重自然,重写意,重情感的自然流露,无意于模山范水,只是写于景物融合为一的心境,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谢诗重锤炼,重摹像。“极貌以写物”、“尚巧似”成为其艺术追求。不遗余力勾勒描绘山水自然美,但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同时在结构上也多是先叙出游,此写见闻,最后谈玄或发感慨,常常拖着玄言的尾巴。
2、陶诗重启示性。谢诗重写实性。陶诗十分注重言外的效果,发挥语言的启示性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去体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陶诗的物象描写,常用白描的手法,却蕴含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诗注重言不尽意,以不辩为辩,启发读者去体会补充。而谢诗语言则更注重写实性。他充分发挥语言的表现力,增强了语言描写实景实物的效果。他凭着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受,运用准确的的语言,对山水景物作精心细致的刻画,力求真实地再现自然美,因而他笔下的物象,就更多带有独立性和客观性。他充分发挥语言的写实性,努力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创造新词汇,运用各种技巧描摹、表现大自然的美,显示其高超的语言驾驭能力,但过分追求新奇,也有生撰语言、晦涩难懂的缺陷。
其他山水诗诗人:
1、除谢灵运之外,南朝写山水诗的诗人还有谢惠连、颜延之、鲍照、谢朓、王融、沈约、何逊、阴铿等人。
2、谢灵运与颜延之并称“颜谢”,与颜延之、鲍照并称“元嘉三大家”。他们的诗的共同特点是“尚巧似”,但颜延之的山水诗成就不及谢灵运。

第二节 鲍照及其创新
一、鲍照的生平(见文学史教材98页注释18)
二、鲍照的诗歌创作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散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的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有边塞诗,如《代出自蓟北门行》;有描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如《代白头吟》;而以《拟行路难》18首为其代表。这组诗主要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抒发寒门志士备遭压抑的痛苦,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充满了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和抗争精神(较左思的诗,不但有不满,更有抗争)。
三、鲍照诗的创新
    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的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还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它以丰富的内容充实了七言体的形式,并且变逐句押韵为隔句押韵,同时还可以自由换韵,为七言体诗的发展开拓了宽广的道路。(参文学史教材99页注释23,同时与曹丕的《燕歌行》作比较)
【思考与作业】从内容、题材、风格等方面将陶诗与谢诗作比较。

第七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第一节 沈约、谢朓与永明体
一、永明体:
南朝齐永明年间形成的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主要倡导者是沈约、谢朓、王融、周颙,要求诗歌创作讲究对偶以及平上去入四声变化,避免八种音韵上毛病。永明体对唐代律诗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齐、梁、陈三代是永明体形成和发展的时期。随着文人五言诗创作的不断繁荣,五言诗逐渐摆脱乐律的依附而创造符合诗之声律,已成为必然的追求。随着音韵学的发展,四声的提出,在沈约等人的探索、创作中,诗歌声律的规范要求逐渐完美起来。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它对于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可以说,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
二、沈约、谢朓的诗歌创作:
沈约是著名的永明体诗人,锺嵘在《诗品》中将其诗歌风格概括为“长于清怨”,这种风格主要表现在他的山水诗和离别哀伤诗中。
    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体现在:①在山水诗方面,他继承了谢灵运山水诗细致、清新的特点,通过山水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情感意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②在新诗体的探索方面,他将永明声律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其诗音调和谐,体现出圆美流转的特点。谢朓善于熔裁警句,警句对仗工整,和谐流畅,清新隽永,体现了“新诗体”的特点。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及宫体诗
一、家族文学向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的转变:
    东晋时期门阀士族的势力达到鼎盛,一些名门望族世代习文,注重家族内部的文化教育,并由此而形成了诸多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王、谢可为代表。刘宋之际,门阀政治向皇权政治回归,以门阀家族为中心的文学集团,也逐步向以宫廷和诸王势力为中心的文学集团转变。
二、齐梁诗人集团:
    齐梁时期文学集团的诗歌创作活动,方式大体一致,多是应制、应教、同题共赋、相互唱和的作品,视野大多停留在宫廷,题材单调狭窄,内容脱离社会生活。
1、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文学集团 以南齐竟陵王萧子良为中心,有竟陵八友等人。
2、梁代萧衍、萧统文学集团 萧衍喜好文学,倡导并鼓励文学创作。萧统受父亲影响和自己爱好,也召集文士进行诗赋创作和学术研讨,他们在学术研究中成就突出,编篡了我国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
3、萧纲文学集团 他们最突出的特征是大力创作宫体诗。
三、南朝民歌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宫体诗: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生,来自社会下层,留恋、学习市井之风。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民歌配乐演唱,满足统治者纵情声色的需要。统治者及宫廷文人也有润色或拟作新声歌曲的习惯。这样南朝民歌便从市井进入了宫廷,形成“宫体诗”。
宫体诗名词:南朝梁陈宫庭中所形成的一种诗体。主要代表人物是萧纲和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父子以及陈叔宝。内容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题材不外乎咏物和描写女性,情调上伤于轻艳,格调不高,风格上比较柔靡缓弱,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对后来律诗形成有推动作用。

第八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第一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学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文学人才分布不均衡是影响南北文化实力悬殊的基本因素,但南北朝政权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朝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在南北之间,通过使臣往来,导致人才、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第二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
一、庾信生平
字子山,父亲庾肩吾。他42岁奉命出使西魏为界,分成前后两个时期。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其诗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
二、庾信前期诗文
主要是奉和之作,思想内容轻浅单薄,宫廷趣味浓厚。但由于这些诗在诗歌形式上的多方面探索,为庾信积累了美感形式上和美感内容上的经验,他的诗已经有了“流连哀思”的审美趣味,以绮艳之辞抒哀怨之情。这些经验结合后期的生活经历,使他的后期诗歌达到了“穷南北之胜”的高度。
三、庾信后期作品 
真正能够代表庾信文学成就的,是他的后期作品。这一时期,由于生活和心境的变化,他的作品从内容到风格都与前期有了明显的不同。主要抒写乡关之思,包括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和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两方面。内容丰富,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更为成熟。其代表作是《哀江南赋》。
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又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之大成的诗人, 昭示南北文风融合的前景。其诗今存320首左右,其中大部分为后期作品,
四、庾信承前启后的地位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吸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
第九章 南北朝民歌
第一节 南朝民歌
一、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宋)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里,主要有吴歌与西曲两类。
二、南朝民歌的内容和情调:
由于采集民歌的目的是满足声色之欲,加上统治者的提倡等原因,南朝民歌中反映男女之情的情歌特别发达。这类情歌表现的感情真挚细腻,情调艳丽柔弱,哀怨缠绵。吴歌的产地多是长江流域商业发达之地,故其民歌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有较多的市井气息,而西曲则多写水边船上旅客商妇的离别之情,且能结合劳动来写,情调较吴歌开朗明快。
三、南朝民歌的特点:
1、体制小巧,多为五言四句。
2、语言清新自然。
3、大量运用双关语。
四、南朝民歌的代表作——抒情长诗《西洲曲》:
《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
五、北朝民歌
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作业】
比较赏析《西洲曲》和《木兰诗》,并进一步辨析南北诗风的区别。

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一、建安文章:
1、建安文风“以气质为体”,影响及建安文章注重“气质”。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加速了东汉以来文章渐趋骈化的进程,推动骈文臻于成熟,建安文章“气”与“丽”的结合,为后世确立了“以情纬文,以文被质”的典范。
2、在建安各体文章中,曹操的教令甚具异彩,饶有通脱之风。其《让县自明本志令》自叙身世志愿,恳切率真。
3、曹丕、曹植的书札,能随境生趣,慷慨任气,文采焕然。曹植的表文也是情文并茂。
二、抒情小赋的繁盛:
1、辞赋在魏晋时期出现了新局面,其标志是抒情小赋的涌现,从而拓展了辞赋的表现领域与表现风格。沿着东汉以来情理赋发展的方向,魏晋之际的辞赋创作显示出抒情化、小品化的特色。这一时期的作家往往集诗人与小赋作者于一身,这也标志着诗赋交相影响的深化。
2、王粲的代表作《登楼赋》将荆州的离异之感于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融为一体,即景抒情,情景交融。
三、论辩文的勃兴:
魏晋是继春秋战国以后又一个思想高峰,各种思想交锋争辩,受谈辩风气的影响,论辩文出现高潮。其中嵇康的辩论文最为杰出(前面已讲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1、南朝文坛沿着魏晋以来文章追新逐丽的趋向继续发展,并带有阶段性的特点。刘宋时代,抒情体物的华美文章繁盛起来,至齐梁时期,变本加厉,美文的影响力还波及北方。
2、元嘉三大家的美文创作。
3、陈寿的《三国志》,叙事议论,高简有法,质而不野。范晔的《后汉书》合史职与文才于一体,尤其是纪传的论赞部分,对偶工稳,辞采润泽,声律协畅,显示出以骈文论史的高超水平。史传文学的递嬗轨迹,反映了南朝美文的衍化。
4、刘勰的《文心雕龙》以“深得文理”著称,但也表现出卓尔不凡的骈文才力。齐梁时期,文学的“新变”意识更加突出,对于文章体貌深有影响,表现在:①永明声律说兴起;②文笔之辨的深入;③不拘常体的呼声增多。
5、齐梁文章新变的成果表现在:在题材与风格的处理上翻新出奇和出现了诗体赋。这反映在江淹、任昉、庾信、徐陵等人的创作中。
6、南朝的写景文也取得很大成就,以丘迟、吴均、陶弘景为代表。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一、《水经注》:
1、《水经注》产生与北方,但对东晋以后南方地方志广泛参考和吸取,并不以南方为鸿沟,体现出大一统的理念。
2、《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
3、《水经注》对山水的记叙描写尽自然之趣,文学意识浓厚,文风清朗疏朴。
二、《洛阳伽蓝记》:
1、《洛阳伽蓝记》是现存最早的文史典籍中寺塔记的典范之作。它在结构上采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书合本子注之体,即正文与子注相配的方式,把博洽的内容组织的有条不紊。
2、《洛阳伽蓝记》记叙塔寺,笔端带有感情,有对古都伽蓝往昔的怀念,有对北魏皇族间的豪奢与贪欲的揭露。全书善于使用整齐的笔法,以四言为主,间有四六骈句,同时又发挥散句的长处,节奏感与自由韵律有机结合,形成了典丽而清拔的风格。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中国古代小说有两个系统,即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有文言小说。这时的小说可以统称为笔记体小说,采用文言,篇幅短小,记叙社会上流传的奇异故事、人物的遗闻轶事或其只言片语。在故事情节的叙述、人物性格的描写等方面都已初具规模,作品的数量也已相当可观。但就作者的主观意图而言,还只是当成真实的事情来写,而缺少艺术的虚构。它们还不是中国小说的成熟形态。中国文言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唐传奇,白话小说成熟的形态是宋元话本。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1、“小说”的最早出处与本义。
2、中国小说的起源:①神话传说;②寓言故事;③史传。
3、魏晋南北朝是小说的兴盛期,这一时期主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干宝《搜神记》,刘义庆《幽明录》、《世说新语》,王琰《冥祥记》,沈约《俗说》,殷芸《小说》等作品。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一、志怪小说:
1、魏晋南北朝小说可以分为两类: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有迷信色彩,但也保存了一些有积极意义的民间故事。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遗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的一些面貌。
2、志怪小说兴盛的背景:宗教迷信思想盛行。
3、志怪小说的内容:①地理博物;②鬼神怪异;③佛法灵异。
《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二、志人小说:
1、志人小说兴盛的背景: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风气盛行。
2、志人小说的内容:①笑话;②野史;③遗闻轶事。
三、魏晋南北朝小说的特色和影响:
1、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没有艺术的想象力和细节的描写。虽有人物性格的刻画,但还不能展开。所以还只是初具小说的规模,而不是成熟的小说。
2、在小说的发展史上,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和志人小说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在人物刻画、细节描写,以及叙事语言的运用等方面,都为唐传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一些唐传奇的故事就取自这个时期的小说。

第三节 《世说新语》
1、《世说新语》的编篡。
2、《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3、鲁迅概括《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 《世说新语》写人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机智和幽默。《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深刻,不仅模仿它的小说不断出现,而且不少戏剧、小说也都取材于它。
【思考与作业】
1、简述小说从先秦、两汉到魏晋的演变过程。
2、课外阅读《世说新语》。

宋  代  文  学(深大教学版)

第一章      概说
第一节       宋代社会状况与文人的出路
一、文官制度
二、考试制度
三、商业经济的发达与科技的进步
四、理学的兴盛
五、文人的出路:对国家政权的依赖和社会道德意识的增强,缺乏个性的自由发展和表露。

第二节      宋代文学的特点
一、诗歌。A、宋诗之特点:尚理趣。好议论。唐诗重情韵,宋诗重功力。
  严羽《沧浪诗话》: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
  何大复《汉魏诗序》:宋诗言理。
  吴乔《围炉诗话》引《诗法源流》:唐诗主于达性情,故于三百篇近;宋诗主于议论,故于三百篇远。
B、宋诗风之演变:全祖望《宋诗纪事序》:宋诗之始也,杨(亿)、刘(筠)诸公最著,所谓西昆体者也。……庆历以后,欧、苏、梅、王数公出,而宋诗一变。坡公之雄放,荆公之工练,并起有声。而涪翁以崛奇之调,力追草堂(杜甫),所谓江西派者,和之最盛,而宋诗又一变。建炎以后,东夫(萧德藻)之瘦硬,诚斋(杨万里)之生涩,放翁之轻圆,石湖(范成大)之精致,四壁并开。乃永嘉徐(照)、赵(师秀),以清虚便利之调行之,见赏于水心(叶适),则四灵派也,而宋诗又一变。嘉定以后,《江湖小集》盛行,多四灵之徒也。及宋亡,而方(凤)、谢(翱)之徒,相率为急迫危苦之音,而宋诗又一变。
二、词。
三、散文。文以载道。
四、话本。
五、戏剧。

第三节       辽金文学概况
A、   辽文学:1、耶律倍: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赵翼《廿四史札记》:情词凄婉,言短意长,已深有合于风人之旨。2、萧观音等。
B、金文学:1、元好问;2、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3、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等。

第二章   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北宋初期诗歌三大流派
一、白居易体: 1、徐铉;2、王禹偁。《谪居感事》:兼磨断佞剑,拟树直言旗。《出守黄州上史馆相公》:未甘便葬江鱼腹,敢向台阶请罪名。《日长简仲咸》:子美集开诗世界。《前赋村居杂兴二首》: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
《蔡宽夫诗话》:士大夫皆宗白乐天诗,故王黄州主盟一时。林和靖《读王黄州集》:纵横吾宋是黄州。
畲田词
其一:北山种了种南山,相助力耕岂有偏。原得人间皆似我,也应四海少荒田。
其二:鼓声猎猎酒醺醺,斫上高山入乱云。自种自收还自足,不知尧舜是吾君。
二、贾姚体:1、林逋:《宋史•隐逸传》: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山园小梅》:司马光《温公诗话》:“疏影”一联,“曲尽梅之体态”。苏轼《书林逋诗后》:“神清骨冷。”
2、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
3、魏野、寇准、潘阆。
三、西昆体:杨亿、刘筠、钱惟演。〈宋诗纪事〉引〈丹阳集〉:咸平、景德中,钱惟演、刘筠首变诗格,而杨文公与之鼎立。……大率仿李义山之为,丰富藻丽,不作枯瘠语。
〈西昆酬唱集〉:〈六一诗话〉:“自〈西昆集〉出,时人争效之,诗体一变。”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杨亿、刘筠作诗,务积故实,而语意清浅,一时慕之,号“西昆体”。识者病之。
南宋•张表臣〈珊瑚钩诗话〉卷一:篇章以含蓄天成为工,破碎雕锼为下。如杨大年西昆体,非不佳也,而弄斤操斧太甚,所谓七日而混沌死也。
〈四库提要〉:其诗宗法唐李商隐,词取妍华而不乏兴象。效之者渐失本真,惟工组织,于是有优伶挦撦之讥。

第二节  北宋初期词
一、王禹偁:〈点绛唇〉。
二、潘阆:〈酒泉子〉(10首)。
酒泉子·观潮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酒泉子·忆余杭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三、寇准:《江南春》: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四、林逋:《长相思》。

第三节      北宋初期的散文
一、柳开:《补亡先生传》:将开古圣贤之道于时也,将开今人之耳目使聪且明也,必欲开之为其涂矣,使古今由于吾也。
二、穆修:1、指斥骈文。《答乔适书》:今世士子习尚浅近,非章句声偶之辞不置耳目,浮轨滥辙,相迹而奔。2、尊韩崇道。《韩柳先生集后序》:韩、柳氏起,然后能大吐古人之文,其言与仁义相华实而不杂。3、其作不受欢迎。柳开《再与韩洎书》:自以立身行道必大出于人上而遍及于世间,岂虑动得憎嫌,排而挤之。穆修《答乔适书》则云自己的古文被视为“语怪”而被“排诟之,罪毁之,不目以迂,即指以为惑”。
三、王禹偁:“夫文,传道而明心也。”“使句之易道,义之易晓。”《待漏院记》、《黄州新建小竹楼记》、《唐河店妪传》。
范仲淹《尹师鲁河南集序》:柳仲涂起而麾之,髦俊率从焉,仲涂门人能师经探道有文于天下者多矣。
邵伯温《闻见前录》:本朝古文,柳开仲涂、穆修伯长首为之倡。
第三章   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道统文学观的盛张
一、石介:《怪说》:昔杨翰林欲以文章宗于天下,……使天下人目盲,不见有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韩吏部之道;使天下人耳聋,不闻有周公、孔子、孟轲、扬雄、文中子、韩吏部之道。……今杨亿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剜锼圣人之经,破碎圣人之言,离析圣人之意,蠹伤圣人之道。……其为怪大矣。
二、刘敞:《公是先生弟子记》:道者,文之本也。循本以求末易,循末以求本难。
三、尹洙:《志古堂记》:如有志于古,当置所谓文章功名,务求古之道可也。
四、周敦颐:“文以载道”说。
五、程颢、程颐:《二程遗书》:退之晚来为文,所得处甚多。学本是修德,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
六、欧阳修:《答吴充秀才书》: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
           《送徐无党南归序》:言之不可恃,……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第四节      王安石
一、王安石生平:
1、王安石的字、号、世称分别是什么?
2、王安石的诗文集叫什么?
3、简述王安石的生平。
二、王安石的文学主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
三、王安石的散文:
《答司马谏议书》:吴汝纶评:固由兀傲性成,亦理足气盛,故劲悍廉厉无枝叶如此。
《游褒禅山记》:清浦起龙《古文眉诠》评:此游所至殊浅,偏留取无穷深至之思,真乃赠遗不尽。当持此为劝学篇。而洞之窅渺,亦使人神远矣。
《读孟尝君传》:吴汝纶评:此文乃短篇中之极则,雄迈英爽,跌宕变化,故能尺幅中具有万里波涛之势。
《书刺客传》、《伤仲永》
四、王安石的诗歌:A、《明妃曲》、《孟子》、《贾生》、《汉武帝》、《桃源行》、《读史》

商鞅
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韩子
纷纷易尽百年身,举世谁人识道真?
力去陈言夸末俗,可怜无补费精神。
乌江亭
百战疲将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梅花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来香。
春夜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B、《泊船瓜州》
五、王安石的词:《桂枝香·金陵怀古》:宋杨湜《古今词话》评:金陵怀古,诸公寄词于《桂枝香》,凡三十余首,独介甫最为绝唱。

第二节      梅尧臣  苏舜钦
一、梅、苏之生平:
二、二人与欧阳修之关系及在当时诗坛上之影响:
1、      赏识、荐举;《梅圣俞诗集序》、《梅圣俞墓志铭》;
2、梅、苏:南宋刘克庄《后村诗话》:本朝诗惟宛陵为开山祖师。
三、梅尧臣之诗论主张及其诗风:
(一)、诗论:
1、    反西昆:《答韩三子华、韩五持国、韩六王汝见赠述诗》;
2、    学陶渊明、韦应物诗,追求“平淡”的诗风:
A、《和晏相公》:因吟适情性,稍欲到平淡。
B、《读邵学士诗卷》: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
C、《六一诗话》引梅尧臣语:诗家虽率意,而造语亦难。若意新语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为善也。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二)作品与诗风:
1、    反映现实之诗篇:《田家语》、《汝坟贫女》、《田家》、《陶者》;
2、    独具特色之作品:《鲁山山行》、《东溪》。
3、诗风:平淡、自然、流畅。南宋胡仔《苕溪渔隐诗话》:工于平淡,自成一家。
四、苏舜钦之作品与诗风:
1、      反映现实之诗篇:《庆州败》、《吴越大旱》、《城南感怀呈永叔》;
2、      独具特色之作品:《对酒》、《淮中晚泊犊头》。刘克庄《后村诗话》称此诗:“极似韦苏州”;翁方纲《石洲诗话》称此诗:“妙处不减唐人。”
3、      诗风:豪放。
A、《宋史》:时发愤懑于诗歌,其体豪放,往往惊人。
B、梅尧臣《寄子美》:君诗壮且奇,君才工复妙。
C、欧阳修《答子美离京见寄》:其于诗最豪,奔放何纵横。问以险绝句,非时震雷霆。
D、刘克庄《后村诗话》:苏子美歌行,雄放于圣俞,轩昂不羁,如其为人。
五、总论:欧阳修《六一诗话》:圣俞、子美齐名于一时,而二家诗体特异。子美力豪隽,以超迈横绝为奇;圣俞覃思精微,以深远闲淡为意。各极其长,虽善论者不能优劣也。

第三节      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的完成
一、欧阳修的生平:
二、欧阳修与诗文革新运动:
(一)文坛领袖地位及其原因:1、政治地位高,有号召力;2、喜荐举人才,有凝聚力;《宋史》:奖引后进,如恐不及;赏识之下,率为闻人。3、创作有特出成就,理论有包容性。如赞杨亿“真一代之文豪也”(〈归田录〉),贬石介“好异以取高”,“以惊世人”(〈与石推官第一书〉);对骈文持论公允:“时文虽曰浮巧,其为功亦不易也”(〈与荆南乐秀才书〉),“俪偶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并赞苏氏父子的骈文“委曲精尽,不减古人”(〈苏氏四六〉)。(二)尊韩:校订《昌黎集》:退之笔力无施不可。……然其资谈笑,助谐谑,叙人情,状物态,一寓于诗,而曲尽其妙。(三)改革当时文风:嘉祐二年(1057)主持科举,批驳当时流行文体——刘几的“太学体”,“凡为新文者,一切弃黜”(《梦溪笔谈》),“场屋之习,于是遂变”(《宋史》)。
三、             欧阳修的艺术成就:
(一)诗歌:1、古体诗:好发议论,散文化倾向严重。如《吴学士石屏歌》:吾嗟人愚,不见天地造化之初难……;《鬼车》:开头:嘉祐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中间:不见其形,但闻其声。其初切切凄凄,或高或低……。2、近体诗:浅近自然,意脉完足。如《戏答元珍》,方回《瀛奎律髓》谓:以后句句有味。《画眉鸟》等。
(二)散文:A、主要特点:1、文体多样;2、骈散结合;3、富于内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北宋吴充《欧阳公行状》:文备众体,变化开阖,因物命意,各极其工。B、政论文:《朋党论》、《伶官传序》: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赞后文:简炼有力,文虽短小,特具波澜。C、记事抒情文:《醉翁亭记》: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文中之画。《丰乐亭记》;《相州昼锦堂记》;《泷岗阡表》: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14:不特不铺陈己之显扬,并不实陈崇公(欧阳观)行事,只从太夫人语中传述一二,而崇之为孝子仁人,足以庇赖其子孙者,千古立见。此至文也。若出近代钜公,必扬其先人为周、孔矣。《与高司谏书》:清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9:义动于中,则言激于外,公因不能自制也。《唐宋文醇》:凛凛正气,可薄日月也。D、赋:《秋声赋》: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13:赋每伤于俳俪。如此又简峭,又精练,又径直,又波折,真是后学作文之点金神丹也。吴楚材《古文观止》评: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末归于人之忧劳自少至老,犹物之受变自春而秋,凛乎悲秋之意,溢于言表。结尾虫声唧唧,亦是从声上发挥,绝妙点缀。
(三)词:A、诗与词风格的特异:南宋曾  《乐府雅词》: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词章窈眇,世所矜式。当时小人或作艳曲,谬为公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永叔“人间(当作“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阳花,始与(当作“共”)东(当作“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中见沉着之致,所以尤高。B、1、《踏莎行》:明李攀龙《草堂诗余》: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2、《蝶恋花》;3、《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4、《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料得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第五节 北宋中期词
一、晏殊:有《珠玉词》。
1、《宋史》: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
2、《宋史》:文章赡丽,应用不穷。尤工诗,闲雅有情思。
3、《中山诗话》:晏元献尤喜江南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
4、《浣溪沙》:清张宗  《词林纪事》卷三:“无可奈何”一联,情致缠绵,音律谐婉,的是倚声家语。明杨慎《词品》: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5、《蝶恋花》:王国维《人间词话》谓“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诗经·蒹葭》“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合于“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之“第一境”。
6、《破阵子·春景》、《踏莎行》
二、张先:有《张子野词》。
1、《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七引《古今诗话》: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2、同书引《后山诗话》:世称颂之,号“张三影”。
3、同书引《遁斋诗话》:宋子京(宋祁)尚书访张先,遣将命者曰:“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从屏后呼曰:“得非‘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耶?”遂出置酒尽欢。盖二人所举皆其警策也。
4、王国维《人间词话》:“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5、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引曹无咎语:张子野与柳耆卿齐名,而时以子野不及耆卿。然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
6、宋周济《宋四家词选》:子野清出处、生脆处,味极隽永。
7、缪越《论张先词》:南唐遗韵传欧晏,柳永新声已擅场。子野独标清脆格,能与二者作桥梁。
三、欧阳修(略)
四、范仲淹:存词5首。
1、《渔家傲》:彭孙  《金粟词话》:“将军白发征夫泪”,苍凉悲壮,慷慨生哀。
2、《苏幕遮》:彭孙  《金粟词话》:前段多入丽语,后段纯写柔情,遂成绝唱。
3、《御街行》: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五、王安石(略)
六、晏几道:有《小山词》。
1、黄庭坚《小山词序》: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已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2、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北宋晏小山工于言情,出元献、文忠之右。……而措词婉妙,则一时独步。
3、《临江仙》: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既闲婉又沉着,当时更无敌手。《小山词序》:考其篇中所记悲欢合离之事,如幻如电,如昨梦前尘,但能掩卷抚然,感光阴之易迁,叹尘缘之无实也。
4、《鹧鸪天》: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曲折深婉,自有艳词,更不得不让伊独步。明胡仔评:词情婉丽。
七、柳永:有《乐章集》。
1、生平:〈〈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任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2、词艺的突破:
3、〈〈望海潮〉〉:宋李之仪〈〈跋吴师道小词〉〉:铺叙展衍,备足无余,形容盛明,千载如同当时。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
4、〈〈雨霖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格故不高,……尤工于羁旅行役。清沈谦〈填词杂说〉:读之皆若身历其境,惝恍迷离,不能自主,文之至也。
5、〈〈八声甘州〉〉
6、〈〈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六节  苏轼
一、生平与个性:
1、苏轼的字、号与籍贯。
2、苏轼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与“旧党”之关系。
3、苏轼的简单经历与“乌台诗案”。
4、苏轼的个性与其文风的关系。
5、苏轼的集子。
二、苏轼的散文:
1、三苏与唐宋八大家。
2、苏轼的文学主张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A、 以意为主: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
B、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
3、散文作品:
A、政论文及史论:〈〈教战守策〉〉:明陈继儒评:见析悬镜,机沛泉涌;语语警策,可垂不朽之文。〈〈留侯论〉〉: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14:此文只是一意反复,滚滚议论。  王遵岩云:此文若断若续,变幻不羁,曲尽文家操纵之妙。〈〈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韩非论〉〉、〈〈贾谊论〉〉、〈〈晁错论〉〉。
B、  抒情散文:〈〈石钟山记〉〉、〈〈喜雨亭记〉〉、〈〈日喻说〉〉、〈〈方山子传〉〉、〈〈韩文公庙碑〉〉、〈〈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三、诗歌作品:
1、〈〈游金山寺〉〉:陈衍〈〈宋诗精华录〉〉:全就望乡归山落想。〈〈和子由渑池怀旧〉〉、〈〈新城道中〉〉。
绝句:〈〈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
附:
〈〈中秋月〉〉:暮云收尽溢轻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年明月何处看?
〈〈花影〉〉:重重叠叠上楼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2、诗风:赵翼〈〈瓯北诗话〉〉卷5专论苏诗,中云:大概才思横溢,触处生春。胸中书卷繁富,又足以供其左旋右抽,无不如志。其尤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四、苏轼的词:
1、苏词之特点:
A、词与音乐的初步分离。李清照〈〈词论〉〉:往往不协音律。晁补之〈〈能改斋漫录〉〉:苏东坡词,人谓多不协音律。然居士词横放杰出,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陆游〈〈老学庵笔记〉〉:世言东坡不能歌,故所作乐府,多不协律。晁以道云:绍圣初,与东坡别于汴上,东坡酒酣,自歌〈〈古阳关〉〉,则公非不能歌,但豪放不喜裁剪以就声律耳。
B、词的诗化。“诗庄词媚”;洪亮吉〈〈北江诗话〉〉:诗词之界甚严,北宋之词,类可入诗,以清新雅正故也;南宋之诗,类可入词,以流艳巧侧故也。李清照〈〈词论〉〉: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耳。陈师道〈〈后山诗话〉〉: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功,要非本色。
C、  词境的扩大。
D、  个性分明。〈〈念奴娇〉〉“赤壁怀古”:元好问〈〈题闲闲书赤壁赋后〉〉:词才百许字,而江山人物无复余蕴,宜其为乐府绝唱。宋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翰林院),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祗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2、苏轼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记梦》、《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等。
3、苏词之影响:
A、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B、胡寅《题向子  酒边词》: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C、明徐师曾《文体明辨》:论词有婉约者,有豪放者。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盖虽各因其质,而词贵感人,要当以婉约为正。否则虽极精工,终非本色,非有识者之所取也。
D、《四库提要》:词自晚唐、五代以来,以清切婉丽为宗。至柳永而一变,如诗家之有白居易;至苏轼而又一变,如诗家之有韩愈,遂开南宋辛弃疾等一派。寻本溯源,不能不谓之别格,然谓之不工则不可。故至今日尚与《花间》一派并行而不能偏废。

第四章      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一、黄庭坚的生平:字、号、籍贯。有《山谷集》。
二、黄庭坚的诗论主张:1、取法杜甫;2、以才学为诗:无一字无来处;词意高胜,要从学问中来尔;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惠洪《冷斋诗话》引黄庭坚语:诗意无穷,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无穷之意,虽渊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三、江西诗派的由来:1、南宋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豫章稍后出,会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搜猎奇书,穿穴异闻,作为古律,自成一家,虽只字半句不轻出。
2、《沧浪诗话》:至东坡、山谷,始自出己意以为诗,唐人之风变矣。山谷用工尤为深刻,其后法席盛行,海内称为江西宗派。
3、北宋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始得“江西诗派”之名。
4、杨万里《江西宗派诗序》:江西宗派诗者,诗江西也,人非皆江西也。人非皆江西,而诗曰江西者何?系之也。系之者何?以味不以形也。
5、元方回《瀛奎律髓》:一祖(杜甫)三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说
四、黄庭坚的诗歌与诗风:
1、《登快阁》:方东树《昭昧詹言》:起四句且叙且写,一往浩然。五六句对意流行,收尤豪放。此所谓寓单行之气于排偶中者。《寄黄几复》。《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2首)。
2、诗风:奇拗冷僻、瘦硬生新的艺术风格。以拗律著称。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在体制上用拗律,在句法的组织上用拗句,在押韵上用险韵,在用事用典上,用奇事怪典。
好奇:张戒《岁寒堂诗话》:鲁直又专以补缀奇字。吴乔《围炉诗话》:山谷专意出奇。
尚硬:朱彝尊《石园集序》:涪翁黄氏厌格诗近体之平熟,务去陈言,力盘硬语。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黄庭坚语: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
3、对黄诗之批评:
宋魏泰《临汉隐居诗话》:黄庭坚作诗得名,好用南朝人语,专求古人未使之事,又一二奇字,缀葺而成诗。自以为工,其实所见之僻也。
金王若虚《滹南诗话》:鲁直论诗,有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之喻,世以为名言,以予观之,特剽窃之黠者耳。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古雅难将子美亲,精纯全失义山真。论诗宁下涪翁拜,未作江西社里人。
五、陈师道:《答秦观书》:仆于诗初无诗法,然少好之,老而不厌,数以千计。及一见黄豫章,尽焚其稿而学焉。
《后山诗话》: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
有《后山先生集》。《舟中》、《示三子》。

第二节      北宋后期词
一、黄庭坚:有《山谷琴趣外篇》。存词180多首。代表作《清平乐》“春归何处”。
二、晁补之:有《晁氏琴趣外篇》
三、秦观:号淮海居士,有《淮海居士长短句》。
1、《高斋诗话》: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曰:“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少游曰:“某虽无学,亦不如是。”东坡曰:“‘销魂,当此际’,非柳七语乎?”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倖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题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2、沈雄《古今词话》引蔡伯世语:子瞻辞胜乎情,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相称者,唯少游一人而已。
3、《四库全书提要》: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四、贺铸:字方回,有《东山词》。
五、周邦彦: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1、《宋史》:疏隽少检,不为州里推重。
2、张炎:周情柳思。
3、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其为“词中老杜”,又言其“创调之才多,而创意之才少”。
4、《六丑蔷薇谢后作》:清黄蓼园《蓼园诗选》: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自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
《中国文学大词辞典》:时而说花,时而说人,时而花与人融会,人花难解难分,惜花亦兼自叹,情致缠绵,吞吐尽致。
5、《苏幕遮》:周济《宋四家词选》:上阕若有意,若无意,使人神眩。

第三节      李清照
一、生平:号易安居士,有《漱玉词》。
王灼《碧鸡漫志》: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
二、李清照《词论》:1、词别是一家。2、对主要词家的批评。
三、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工于造语,精美凝练;善于白描,鲜明生动;音律和谐,流畅优美;风格细腻深婉,感情真实丰富。
四、李清照早期词:善写闺情,风格轻丽。
1、《如梦令》:清王士祯《花草拾蒙》: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黄蓼园《蓼园词选》: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2、《醉花阴》、《一剪梅》、《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等。
五、李清照后期词:多写家国之思,沉郁悲凉。
1、《声声慢》: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上:“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用《文选》诸赋格。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定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
明杨慎《词品》卷二云:宋人中填词,易安亦称冠绝,使在衣冠,当与秦七、黄九争雄,不独雄于闺阁也。……《声声慢》一词最为婉妙。
2、《永遇乐》:南宋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小序》云: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
3、《武陵春》、《凤凰台上忆吹箫》等。
六、李清照的诗文:《夏日绝句》、《送胡松年使金》、《打马赋》、《<金石录>后序》。

第二节      陆游
一、“逆胡未灭心未平”—— 时代精神与陆游的文学创作
1、“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的爱国思想
2、“塞上长城空自许”——报国不得之悲慨
二、“天机云锦用在我”——陆游的学养与创作
1、“残余未免从人乞”——江西派的师承;
2、“四十从戎驻南郑”——生活的磨练;
3、“屈贾在眼元历历”——诗骚精神的继承。
姚鼐《今体诗钞序目》:放翁激发忠愤,横极才力,上法子美,下揽子瞻,才制既富,变境亦多。
赵翼《瓯北诗话》:凡一草一木,一鱼一鸟,无不裁剪入诗。
三、“高标逸韵君知否”——陆游的品性与创作
1、“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高洁;
《梅花》:幽谷那堪更北枝,年年自分著花迟。高标逸韵君知否?正是层冰积雪时。
2、“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狂放。
四、“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的婚姻悲剧与缠绵悱恻的诗风、词风
五、“从今若许闲乘月”——陆游的闲适心境与田园诗

第五章             南宋初期文学
第一节              曾几与陈与义
一、曾几:自号茶山居士,有《茶山集》。《三衢道中》。
二、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江西诗派代表作家。
1、《沧浪诗话》:简斋体亦江西诗派而小异。
2、《四库提要》:在南渡诗人之中,最为显达,然皆非其结构。至于湖南流落之余,汴京板荡以后,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后人。

第二节             南宋初期词
一、张元干:字仲宗,号芦川居士,有《芦川词》。
1、毛晋云:平生忠义自矢,不屑与奸佞同朝,飘然挂冠。
2、《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此词:“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气。”
二、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有《于湖词》。
1、《六州歌头》: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淋漓痛苦,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
2、《念奴娇·过洞庭》:清查礼《铜鼓书堂词话》:神来之句,非思议所能及也。
王  运《湘绮楼词选》: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尤有尘心。
三、岳飞《满江红》、李纲《水龙吟》、《苏武令》、朱敦儒《相见欢》、《好事近》、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向子  《秦楼月》“芳菲歇”等。

第四节  西蜀词人与花间词派
一、历史背景:中原战乱,西蜀安定,聚集了大量文人,填词遂蔚为风气。
二、花间词派之得名:赵崇祚的《花间集》(940年)。
三、《花间集》的思想倾向与艺术趣味:
1、《花间集》序(欧阳炯):“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
2、词风淫巧侈丽,艳丽精美。
3、南宋晁补之《花间集》跋:情真而调逸,思深而言婉。
4、陆游《跋花间集》:会有倚声填词者,本欲酒间易晓,颇摆落故态,适与六朝跌宕意气差近,此集所载是也。
四、《花间集》之影响:进一步巩固了词写艳情之传统。
五、附词首:
1生查子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淡稀星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2、菩萨蛮    牛峤
玉楼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第六章      南宋中期文学
第一节       杨万里与范成大
一、中兴四大诗人: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二、杨万里与诚斋体:
1、生平:
2、学诗门径与诚斋体:
(1)A、《江湖集序》:余少作有诗千余篇,至绍兴壬午(1162),皆焚之,大概江西体也。今所存曰《江湖集》者,盖学后山(陈师道)、半山(王安石)及唐人者也。
B、《荆溪集序》:予之诗始学江西诸君子,既又学后山五字律,既又学半山老人七字绝句,晚乃学绝句于唐人。……戊戌三朝,……忽有所悟,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试令儿辈操笔,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也。
(2)诚斋体特色:自然流畅,风趣活泼,语言通俗,意境浅豁,富于理趣。
《和王道父山歌》:阿婆辛苦住西邻,岂爱无家更愿贫?秋月春风担搁了,白头始嫁不羞人!
《戏笔》:野菊荒苔各铸钱,金黄铜绿两争研。天公支与穷诗客,只买清愁不买田。
3、代表作:《小池》、《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初入淮河四绝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4、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三、范成大:有《石湖居士诗集》。
1、杨万里云:公之别墅曰石湖,山水之胜,东南绝境也。
2、代表作:《使金绝句》(72首):《州桥》;《四时田园杂兴》(60首)。
第三节       辛弃疾
一、报国之壮志与失意之悲慨
二、词境的开拓
三、气势纵横、意境开阔的豪放词风
四、典故运用出神入化
五、以文为词——语言技巧的拓展

第四节      辛派词人
一、陈亮:《龙川词》。
二、刘过:《龙洲词》。

第七章      南宋后期文学

第一节      南宋后期词人
一、姜夔:《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扬州慢》。疏宕清空。
二、吴文英:《梦窗词》。质实。
三、史达祖:《梅溪词》。《双双燕》“咏燕”。
四、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贺新郎》“送陈真州子华”。
五、周密:《苹洲渔笛谱》。
六、张炎:《山中白云词》。
七、王沂孙:《花外集》。

第二节      江湖诗人
一、“江湖诗派”的得名;
三、代表诗人:姜夔、刘克庄、戴复古、方岳、“永嘉四灵”。
第三节      文天祥及南宋末诗人
一、文天祥
二、汪元量

元代文学

一、元代文学概述与元杂剧的兴起
•        常言“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相对于其他时代的文学而言,元代文学有何综合特征?
•        从总体上来看,元曲有何独特的言说风格和审美趣尚?(问题)
•        元代文学的概述:
•        元代文学大致可从1234年蒙古王朝灭金、统一北中国起,到1368年元朝被朱元璋领导的起义推翻、元顺帝逃离大都止,其间约134年。叙事性文学(戏剧、小说)第一次居于文坛的主导地位。
•        1、在经济上,农业和手工业不断发展,城市商业经济日益繁荣。
•        2、在政治上,始终奉行民族压迫政策,且吏治腐败,阶级压迫深重。
•        3、在思想文化方面,呈现出活跃松动的态势。
•        《马可•波罗行记》记载当时大都盛况:商人众多,商业工艺之民,大多制造丝、武器和鞍鞯,以及各种商品。外界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营业之妓女,娟好者达两万人,每日商旅及外侨往来者,难以数计,故均应接不暇。至所有珍宝之数,非世界上任何城市可比。
•        元朝民族等级表:第一等蒙古人(蒙古族)第二等 色目人(原西夏人和畏兀儿人等)第三等      汉人(原金统治区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第四等南人(原南宋统治区的汉族和                                其他民族)
二、文学概况
•        元曲
•        有元一代的文学代表。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        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文学;散曲是金元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新体式,包括小令和套数。
•        元·罗宗信《中原音韵·序》:“世之共称唐诗、宋词、大元乐府,诚哉!”
•        元末明初叶子奇《草木子》:“传世之盛,汉以文,晋以字,唐以诗,宋以理学;元之可传独北乐府耳。”
•        近代·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关于元杂剧和散曲作家作品的数量:
•        据元人钟嗣成《录鬼簿》、元末明初贾仲明《录鬼簿续编》辑录,杂剧作家约200人,作品近600种。据明代臧晋叔《元曲选》、今人隋树森《元曲选外编》选辑,现存元杂剧作品162种。
•        据今人隋树森辑录的《金元散曲》所载,元代有姓名可考的散曲作家200多人,小令3800多首,套数400多套。


【思考题一】
•         元代散曲有何体制特征?
•         曲通常被称为“词余”?与诗词相比,散曲有何独特的审美追求?
•         一、散曲的兴起和特点
•         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单片只曲,调短字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此外,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它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领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         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其体式特征最主要的有三点,即它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联缀而成,各曲同押一部韵,通常在结尾部分还有[尾声]。
带过曲:
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如[雁儿落带得胜令]、[骂玉郎带感皇恩采茶歌]等,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一种特殊体式。
•散曲的体裁特点:
•散曲与词相比,其特点是:1、句式长短更为参差不齐,更自由活泼;2、可以增加衬字(在曲调规定之外自由加添的字),既保持曲调的腔格,又增加语言的生动性;3、用韵较密,一韵到底,平仄可以通押,更显活泼流畅,顺口动听;4、诗词力避字句重复,尤忌重韵,而散曲却以此见长,更为酣畅淋漓;5、散曲直露明快,更具民间色彩。
•散曲的艺术个性和表现手法:
•(一)灵活多变、伸缩自如的句式。
•(二)以俗为尚和口语化、散文化的语言风格。
•(三)明快显豁、自然酣畅的审美取向。
•元·乔吉:作乐府亦有法,曰凤头、猪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要响亮,尤贵在首尾贯穿,意思清新。(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引)

•二、元散曲的主要作家和作品
•元代散曲创作:
•以元仁宗延祐年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北方,后期则向南方转移。前期散曲多表现对功名利禄的鄙薄,对封建礼教的藐视,对山林隐逸生活的赞颂,对男女爱情的歌唱,对自然风光的神往,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流露出逃避现实的情绪。艺术上富有通俗化、口语化特点,饱含北方民歌犷放爽朗、质朴自然的情调。代表作家是关汉卿、马致远和白朴,此外重要作家还有卢挚、姚燧等。

•后期散曲缺少前期作家那种横溢于作品中的牢骚和不平,在艺术上刻意求工,用词典雅华美,且追求格律严整,创作风格从前期以豪放为主转变为以清丽为主。代表作家是张可久、乔吉,比较重要的作家还有张养浩、睢景臣和刘时中。

【思考题二】
•         从体制上看,南戏与元杂剧有何区别?
•         高明《琵琶记》与“赵贞女”旧戏有何差异
•南戏的体制特点:
•(一)在剧本结构上,无固定出数,长短自由,少则几出,多则几十出。
•(二)在表演上,各种角色都可以唱,还有对唱、轮唱、合唱;宫调音律的限制也不像杂剧那样严格。
•(三)在音乐上,以南曲演唱。王世贞《曲律引》:“北曲主劲切雄丽,南曲主清峭柔远。”徐渭《南词叙录》:“听北曲使人神气鹰扬,毛发洒淅,足以作人勇往之志……南曲则纡徐绵渺,流丽婉转,使人飘飘然丧其所守而不自觉。”

•二、高明和《琵琶记》
•关于高明的评论资料:
•明•徐渭《南词叙录》:《赵贞女蔡二郎》,即旧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里俗妄作也,实为戏文之首。
•明•徐渭《南词叙录》:相传则诚坐卧一小楼,三年而后成(指成《琵琶记》)。其足按拍处,板皆为穿。尝夜坐自歌,二烛忽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其妙感鬼神,为创¡°瑞光楼¡±旌之。
•明•魏良辅《曲律》:《琵琶记》乃高则诚所作,虽出于《拜月亭》之后,然自为曲祖,词意高古,音韵精绝。
•《琵琶记》:
“南戏之祖”
•         前身是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三个著名婚变戏之一:《王魁》《张协状元》,婚变戏反映的是宋代普遍的家庭与社会现实,寒士的一举成名,动用了家族的资料,必须反馈于家庭和家族)
•         叙写“子孝”与“妻贤”的内容。
•         蔡伯喈的两难境地,赵五娘的苦难、不幸与无奈。
•         简单的讴歌和简单的道德批判,无助于理解现实人生。
•         元中断科举七十年,书生负心已无现实针对

•艺术成就:
•(一)人物塑造取得较大成功。蔡伯喈优柔寡断、委曲求全,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性格;赵五娘善良朴素,刻苦耐劳,糟糠自厌,剪发买葬,寄托传统观念中妇女的理想品德。
•(二)双线结构颇具特色。一条写蔡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场景对比衔接,使贫富悬殊的情景形成强烈反常。
•(三)运用两种不同风格的语言。赵一线语言本色;蔡一线辞藻华丽 。语言与环境、性格、心理相协调。

•三、《荆》、《刘》、《拜》、《杀》
•元末四大传奇:
又称“四大南戏”。是元末明初《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四部南戏作品的并称,简称“荆刘拜杀”。此说见王骥德《曲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16:37 , Processed in 0.11756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