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学习] 精神病院:不一样的风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庄鱼 发表于 10-8-31 03:21: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想了想,还是把这个实习总结挂上来了。算是对之前的那些未完的实习漫游记一个交代吧。自己心理也就“完形”了,哈哈……
   字有点多,眼睛不好的可以跳着看(还是保护视力重要),看过之前的漫游记的也可以蹦着看(不用浪费时间),不感兴趣的可以跳过去(不用压抑好奇心),如果都没有,那就慢慢看吧……                       
               
                                                           精神病院:不一样的风景
                                             ——30天的实习总结
   30天实习一晃而过,少了份无聊,多了份铭记。三十天其实不短,从感官到大脑到心灵被刺激触动过许多次。
   回想第一天和第一周,再想想最后一天最后一周,发现感受由紧张害怕到自然放松甚至打成一片,变化天壤之别,打个不太形象的比喻就是,就像和一个据说凶神恶煞脾气古怪的来访者做咨询过程一样,开始会感到紧张害怕带有偏见,渐渐的能够脱去偏见还以正常眼光,再渐渐的深入了解之后更加的体会和同情,引出许多的反思和支持,这样就慢慢融合在了一起,进入共同工作状态。以下是一些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感觉和感想。
   第一天进入医生办公室,才发现原来和病房根本是连在一起的,就像前线指挥部领导和前线战士生死在一起一样,把那种社会的隔阂和歧视一扫而空,剩下的就是人性化的关怀和治疗了。这是一个病房设置的问题,需要的就是和病人在一起,时刻能够让他们感觉到亲近、安全,没有隔阂,这让我震惊。因为我们的外界宣传实在是起了坏作用,认为病人都是不正常穷凶极恶的坏蛋,这样就加固了人们对这个特殊群体包括治疗者的偏见和误解,社会歧视也就更加严重,这反过来又影响到病人出院后的生存,形成社会大的恶性循环。那么打破这一循环的关键环节就在于政府与媒体的大力正面宣传和重视,弱势群体需要关怀,他们无疑就是一群不折不扣的弱势群体。回到病房设置上,除了提到的硬件设置,还包括人员配置、治疗手段、活动方式、管理理念等软件设置。人员配置上仍以护士和医生为主,这样医生就不能很好的照顾到病人们的心理层面的需要,只是药物的调配和身体的治疗。当然他们也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着手心理方面的关注,比如开团体,做个别咨询等。治疗手段仍以药物治疗为中心,这与精神疾病本身治疗有关,药物治疗无疑被无数次证明是有效的,但是病因的复杂性以及疾病的高复发让医生们开始反思是否还要加上其他的治疗手段综合使用,在目前看来这是必须的,也需要心理治疗甚至康复活动的逐渐参与,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综合过程,因为精神科治疗理念可能和心理学治疗还有一些区别与隔阂,需要时间的历练,需要医生们眼光的放大。活动方式其实不太丰富,看电视,打乒乓球,下棋等,剩下就是聊天和发呆了,而这种无聊是不利于他们的好转的,神经症类甚至其他的一些精神疾病都可能是“吃饱没事撑的”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康复科丰富的活动对于他们的社会功能和认知功能的恢复作用将是不可估量的,甚至比那些单纯的药物还要有用。可惜的是目前病房里的活动并没有那么多那么自由,康复科也被砍掉替换成新病房了,这是一个缺口,需要迅速的补上。还好我们去了给大家带去了可以打发时间的读书会活动,以及团体治疗的开展。效果肯定有,只是希望这样的活动能够尽可能多的为病人们准备。因为他们以后是要出去的,加入这个已经竞争很激烈的社会的。管理理念比较人性化,比起以前的牢笼式管理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了,可以打电话,可以出外休假,可以和医生随时交流聊天,除了活动地理空间小了一些。大家没有什么地方可去,除了爬上爬下。所使用的方法也还比较温和,基本不会再出现坐电椅打电针电休克等有点野蛮的方式了。
   说到了病房活动,不妨就说说我们在病房所进行的具体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除了和病人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还有认真进行的个别心理治疗,每天一次的查房,周三的精神病学知识培训,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的免费观看学习,以及每周四次每次一小时的读书会,最后加上不时的病历翻阅。这其中还不包括一次全国性精神疾病预防与康复学术交流大会会议的参与,以及几次医院内部的学术报告。总之活动还算丰富,没有怎么闲着,除了最后几天有点偷懒以及上午起的太早有点犯困之外。感触较深的当属我们自己亲身参与的读书会和个别治疗活动了。
先说读书会,每个人一周一次大概做了四五次,虽然每次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是想给这些精神病人做好,还真不容易。起初我们想以读书会名义做成团体治疗式的活动,但是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准备活动的不充分不恰当不系统、活动目的不够明确有效等原因,最后做出来的活动不像标准式的团体治疗,那就乖乖的重新定位读书会应有的规范和目的吧,还有活动的内容设定,一直在摸索实验,单纯的读书评书总觉得不能吸引大家,首先书的内容选择就是一个大问题,很难照顾所有人的口味,我们的经验是发给大家各种各样的报刊杂志然后让大家一起阅读讨论,这样几次之后又觉得起不到多大效果,就又增添了一些诸如心理游戏、问题情境选择讨论等活动,还给他们做了几次精神病学方面的知识讲解,总之是摸爬滚打一路和病人们探索过来的,即使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去执行,我们还不知道下一次要进行什么样的活动,基本随机的,这跟我们几个领导者不统一有关,也跟成员思维发散太猛有关。这个问题是个问题,需要以后长期的摸索和建立系统性的读书活动方式,这样形成了一种习惯和传统大家就会觉得缺不了,是生活的一部分。忘了说一点,读书会活动中成员起初都喜欢自说自话各自为政,很难让他们去互相理解和交流,这种各说各话的情况很是让我们头疼,尤其是一些病情严重的人,后来我们学会了树立基本的规范、筛选成员、拉扯乱跑的成员以及不断的统一话题等,他们要把我们的读书会当成茶话会,所以我们觉得艰难,需要给与他们指导和管理,这是我们在学习强调个人为中心的咨询时所不愿意或者不屑做的事情,最后我们发现这样做更为有效,正好那个时候吴老师来看我们也用“教育指导有时候也能成为一种高明的治疗手段”的话来鼓励和教育我们。想想是我们把那句话理解的太偏执了,灵活点重要。不然自己设的套自己钻。
   再说病房里的个别心理治疗。比读书会的纠结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此之前我们学习和接触到的心理咨询都是很规矩严格按照那一套程序来的,比如找一个咨询室、设置50分钟、先建立关系再慢慢深入、多采用精神分析的方法等,但是现在想想可能我们的治疗对象以及治疗场地发生了变化,如果还是按照原来的那一套理念设置来的话可能会有一些冲突。比如对于那些精神分裂症的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就不能按照对待一般大学生或者神经症患者那样的原则来。因为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注意力甚至文化水平理解能力都有限,精神分析之类的方法很不适用,问题是我们正好受的这方面的训练熏陶比较多,认知行为方面的反而比较生疏,所以做起咨询来其实差不多算是从头开始。还有咨询关系的双重性问题,有时候我们在里面既充当治疗师还充当医生,最要命的是团体里面也会有这个来访者,这让我们总觉得在医院里面做的心理治疗不是规范的治疗,总是顺带的快餐的不被重视的那种感觉,这和具体环境限制有关系,是一种现实的情况。也正是这样的感觉让我们没有状态,觉得和来访者谈话犹如查房似的,不能找到问题的根本探索下去。记得做的第一个来访者属于精神分裂状况,还比较固执于自己的困扰,加上文化水平低领悟能力不高,使得在和他做了几次治疗之后我不知道该怎么继续了,他的防御性依然没有放下,难以在深入进去。所以最后我选择了结束,因为他好像没有什么困扰和问题了,倒不是因为他解决了那些问题,而是已经没有多少求助动机了。这个失败让我倍感初次访谈严格规范的设置以及关系联盟的建立之重要性。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体会到自己的功力不够以及对自己的专业信心不足,因为那些医生的不重视致使我自己也发生了动摇。这样肯定是难以让来访者相信我们的。这里我也反思到心理治疗师和精神科医生之间的隔阂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近,有许多的理念和方法问题还横亘在那,需要我们去客观的看待彼此的有效性和局限性。并且这条路还需要更多的人来关注来走。
   当然,病房里每天都上演着许许多多的或有趣或心酸的故事,这里的许多病人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人显的那么可爱又善良,还那么的年轻,以至于你会觉得上天真的很不公平,用这样的病来折磨他们。还有些人病情严重,涉及到人格问题,追溯之下会发现一个个家族遗留问题,一个个心酸的成长史,让人觉得既同情又有些无奈,比如有些病人家属本身就有问题,家庭支持系统不足,经济水平有限致使许多人在未痊愈的情况下过早出院,等待他们的可能将是再一次的复发和严重化。所以很希望国家能提供更多的经济投入政策倾斜,关注到这样一批社会特殊弱势群体,减少社会的误解和歧视。话说回来其实有时候这种歧视也不能怪罪社会,因为许多人本身就是人际关系有问题惹人生气厌烦,然后使得别人看不起歧视他们,这个意义上来说是这些病人教会了别人歧视讨厌他们。记得主任在一次讨论中语重心长的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只能去治好那些可以治好的病人。因为有一批人本身就是拒绝治疗或者是不合作的人,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像是外科医生那样上点药病就好了呢?无论是心理问题还是精神问题都特别需要个人的治疗动机。所以那些愿意治疗的人将更好的被治愈,而那些不愿意治疗的人则将继续痛苦下去。这也就是心理学上提及的“马太效应”。
   此外还有关于精神科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团体治疗家庭治疗的观摩、病历叙写的学习等收获,不一而足,不一一啰嗦。总之收获不菲,眼界扩大,既知道了自己的专业之有用性,也发现了自己专业之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开始擦亮了对这些病人们原有的社会歧视的有色眼镜,真正尝试着原生态的现场观察和走近他们,给于他们一份真实的尊重。这种感受是最重要的,却也是没法叙写出来的。就此打住吧。精神病院,人类社会一直有意忽略的黑暗阴影,其实是有着不一样的风景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正视,去关注,去呵护。
沙发
qiusibaobei0 发表于 10-8-31 09:11:19 | 只看该作者
额。。。。。。。。。。。。。。。。。
板凳
gaowenlan 发表于 10-8-31 09:41:35 | 只看该作者
路过看一眼看啊~~~~~~~~~~~~~~~···
地板
lgkn 发表于 10-9-6 21:52:13 | 只看该作者
总结得很好啊,很实际啊,很现实啊!
5#
梦北000 发表于 10-9-6 21:57:22 | 只看该作者
有同感 我在心理医院待了3个月 最后实在受不了了 申请终止实习
6#
 楼主| 庄鱼 发表于 10-9-7 23:10:22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受不了的啊?
我还要呆上至少一年半载的呢,那我岂不是……
7#
梦里开花 发表于 10-9-23 23:09:19 | 只看该作者
路过  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3 14:31 , Processed in 0.08681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