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没有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笔记或名词解释啊?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qiaoyan8891 发表于 10-11-18 14:00: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没有现代文学三十年的笔记或名词解释啊?多谢啦!
沙发
xianliyin 发表于 10-11-18 23:10:33 | 只看该作者
顶楼主!愿好心人贴出来!
板凳
闲窗听兰 发表于 10-11-20 03:20:00 | 只看该作者
名词解释: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成立于1921年1月,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等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文学革命。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倾向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成就主要在小说,如沈雁冰的《蚀》三部曲,叶圣陶的《倪焕之》,冰心的《超人》等。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主要成员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主要出版物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他们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文学对作家的自我表现,反对文学的社会功用,重视文学的美感作用,同时,他们积极反对社会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的,重在抒发个人感情,表现自己个性。代表作品如郭沫若《女神》、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
新月社:1923年成立于北京,该社活动1927年移往上海,1933年结束。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他们在《晨报》副刊上开辟《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思想上倾向于自由主义,主要贡献在新诗,提出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带唯美倾向,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寻,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等是新月派的佳作。

语丝社:1924年创刊,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俞平伯等。语丝社作家在散文创作上形成了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语丝体,泼辣幽默、讽刺强烈。以鲁迅为代表的尖锐泼辣的杂文和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小品形成了该社创作的两大类,在现代散文发展中影响甚大。

学衡派:得名于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他们以《学衡》为主要阵地,提倡尊孔读经,打着“学贯中西”的旗号,认为以封建伦理道德来凝聚中国,并因此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他们在文化积累和学理建树方面有独到的见解,但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因而遭到了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的批驳和反击。9 S4 q9 r#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泥土》等杂志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诗人为艾青、田间、鲁藜、绿原、牛汉等,他们以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自由诗体为主要旗帜,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在抗战与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诗歌创作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战国策派:1940年前后出现的在国统区的一个颂扬国民党统治、宣扬法西斯主义的文艺派别,代表人物为陈国济、陈铨、雷海宗等,因出版《战国策》杂志和在《大公报》开辟《战国》副刊而得名。他们提倡历史重演说,鼓吹强权政治。在文学上他们力图使文学恭恭敬敬地为国民党法西斯政治服务,并把文学纳入表现恐怖的特务文学和表现狂欢的色文学的轨道。陈铨的话剧《野玫瑰》是其创作标本。

“人的文学”: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生,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这与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相合,对五四时期尤其是对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现代派”诗歌:受法国象征主义的影响和启发,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代表作家有戴望舒、卞之琳、废名等。

国防戏剧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为适应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而倡导,强调反帝抗日的主题,起到了积极的宣传鼓动效果,艺术上则提倡通俗化、大众化和方言戏剧。优秀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上海屋檐下》、《咸鱼主义》等。


孤岛文学:1937年11月至1941年12月被沦陷区保卫的上海租界这一特定地区特定时期的文学。它密切配合形势,及时反映显示,表现当时的民族精神和社会气息,配合抗日救亡运动。于伶、阿英的剧作(《夜上海》、《碧血花》),钱钟书、张爱玲的小说,唐弢、柯灵的杂文,都是其优秀代表。

沦陷区文学:是抗战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上海沦陷区文学,东北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作家在夹缝中求生存,发表了大量揭露现实困境与民族生存意志的作品,形成了雅俗文学在对立中接近的趋向。师陀《无望村的馆主》《果园城记》,钱钟书的《围城》,张爱玲的《传奇》,周作人的闲适小品,均是沦陷区文学引人注目的景观。

“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有辛笛、陈敬容、杜运燮、郑敏等九人。他们强调挖掘现实与反映内心的统一,诗歌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中营造新颖独特的意象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独特的艺术效果。

街头诗:1938年8月,柯仲平、田间等联合发表《街头诗歌运动宣言》,在延安发起街头批判诗运动。街头诗及抄在村庄墙壁、门楼上或印成传单散发的通俗政治鼓动诗,也叫墙头诗或诗传单。它们多以抗战为内容,短小精悍、战斗性强,对宣传鼓舞群众发挥了很大作用。田间的《义勇军》为其优秀之作。作者除了诗人,还有群众,这使街头诗运动在更广的范围内蓬勃展开。
“甲寅派”:得命于《甲寅》杂志,1925年由章士钊复刊,成为其宣传复古思想,反对白话文,论击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以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批驳其阻挡新思潮的本质,甲寅派很快败北。至此,白话与文言之争以白话文的胜利而告基本结束。

文协: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简称,1938年3月成立于武汉,是抗战期间文学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发起人有各方代表近百人,由老舍主持日常工作。文协提出了“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鼓励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对推进抗战文艺运动促进抗战文艺的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两个口号的论争:国防文学--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

沉钟社:浅草社骨干成员于1929年初组成沉钟社,办有《沉钟》周刊、半月刊,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特别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方面有冯至的诗歌,林如稷、陈炜谟、陈翔鹤的小说,多抒写知识青年苦闷的生活和忧郁的情感,富于感伤的色彩

“精神胜利法”: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阿Q形象所特有的性格特征,它的主要表现是:自欺欺人,自我安慰,总是幻想在精神上战胜对方;最能自尊自大,也最能自轻自贱,毫无人格可言;死要面子,讳疾忌医,从不敢正视自己的弱点,欺善怕恶,麻木健忘,糊涂终身。阿Q的“精神胜利法”绝不仅仅是某个人的性格,更是某种病态的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

“三个叛逆的女性”:1926年,郭沫若的历史剧《卓文君》、《王昭君》、《聂嫈》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一书出版。这三个剧本塑造了三个大胆叛逆的女性形象,以炽烈的革命激情歌颂了妇女的觉醒和斗争,抨击了封建制度和道德,体现出反对封建压迫争取自由解放的民主革命精神。艺术特征:通过历史题材以戏剧形式反射现实,用大胆想象和虚构手法发掘、描画历史人物的精神思想,使之与新时代精神息息相通。

“乡土小说”:是在鲁迅的影响下,靠回忆重组来描写故乡农村的生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王鲁彦《柚子》、彭家煌《怂恿》、台静农《地之子》、许钦文《故乡》为其代表作品。作家们探求人生真谛、追求理想过程中,关注社会和农民问题,多方展现农村社会的破落衰败、农民的愚昧落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清新的泥土气息,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是新文学与社会生活土壤的联结更加紧密。
东北作家群:指“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流亡到上海、北平等地的文学青年,并在左翼文学推动下开始文学创作。主要有萧红、萧军、舒群、白朗、端木蕻良、李辉英等,代表作品为萧红的《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他们开启了抗日文学的先声,表现了铁蹄下不幸而又不屈的人民,以一种浓郁的眷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方风格,令人感奋。

新感觉派小说:是30年代在上海风靡一时的第二代海派,中国最完整的一支现代派小说。它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上海,用一种新异的现代的形式来表现这个东方大都会的城与人的神韵,强调表现作家的主观感受。代表作家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施蛰存《梅雨之夕》。

中国诗歌会:成立于1932年9月,是左联领导下的一个群众性 诗歌团体。在上海设总会,在北平、广州、日本东京等地设有分会,并创办刊物《新诗歌》旬刊(后改为半月刊、月刊),主要发起人有蒲风、杨骚、任钧、穆木天等人。要求“诗的意识形态化”及“诗与诗人的大众化”。最有代表性的是蒲风,诗集《茫茫夜》,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汉园三诗人”: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歌。诗歌创作中三位风格独特的诗人:何其芳、卞之琳,合著了《汉园集》,(即何其芳《燕泥集》、李广田《行云集》,卞之琳《数行集》的合集)被称为“汉园三诗人”。他们在表现现代派诗歌主张外,注重以诗传达独特的气质。何注重诗歌形象、情调、气氛的统一,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诗歌风格质朴、蕴籍深沉,卞之琳诗歌深含着情感与哲理。
地板
 楼主| qiaoyan8891 发表于 10-11-20 14:56:29 | 只看该作者

回 2楼(闲窗听兰) 的帖子

太谢谢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7 06:37 , Processed in 0.08437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