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初学者必看,认为好的顶上来,我会继续整理

[复制链接]
11#
海里的鱼 发表于 11-3-4 14:28:20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
12#
宝贝爱吃土豆 发表于 11-3-23 10:37:19 | 只看该作者
很详细!
13#
贝贝的奋斗 发表于 11-4-2 16:45:47 | 只看该作者
好东东
14#
 楼主| 简单的鱼 发表于 11-4-24 14:37:16 | 只看该作者
想给大家再发点资料,但看到已经下沉了,大家感觉有帮助就帮我顶一下呀,哎
15#
 楼主| 简单的鱼 发表于 11-4-24 14:38:27 | 只看该作者
博仁07年练习题-教育史部分

练习题----教育史部分
1.“生活教育”是下列哪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核心(B)
    A陈鹤琴  B陶行知  C晏阳初  D杨贤江
2.下列哪位教育家参与创办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B)
    A晏阳初   B梁漱溟  C黄炎培   D陶行知
3.在下列晏阳初的“四大教育”中,他认为哪一种教育最为根本(D)
    A 文艺教育    B生计教育  C卫生教育  D公民教育
4.与同时代教育家相比,杨贤江的独特建树表现在(C)
       ①致力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   ②撰写了《教育史ABC》《新教育大纲》两部著作    ③提出了“全人生教育”的青年教育思想  ④创造性地阐述了教育本质问题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哪些不属于国民政府实施中小学校童子军训练的教育目标(A)
A信   B智   C仁  D勇
6.“戊辰学制”的颁布是在(B)
A1927年  B1928年  C1929年  D1932年
7.《新教育大纲》是哪位教育家纂写的( A )
    A、杨贤江     B、陶行知     C、鲁迅       D、蔡元培
8.下列哪位教育家被称为“设计教学法之父”(C)
    A桑代克    B华虚朋   C克伯屈   D帕克赫斯特
9.下列不属于日本军国主义教育的主要表现的一项是(D)
    A加强对师生民主进步运动的控制和镇压   B加强教育的军国主义内容
C军事训练学校化和社会化   D在全国所有的中小学校开设和实行军事训练课程
10.日本军国主义教育体制形成于(C)
    A明治时期   B大正时期   C昭和前期  D昭和后期
11.1944年英国教育法也称(B)
    A《费里法案》  B《巴特勒法案》C《巴尔福教育法》D《费舍教育法》
12.最早设立于中国本土的较为正式的教会学校是(D)
A英华书院  B宁波女塾 C徐汇公学  D马礼逊学堂
13.下列不属于改革派教育主张的是(C)
A倡导“经世致用”  B主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C引进西方教育制度 D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
14.洋务派最早举办的军事学堂是(D)
A上海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B天津水师学堂  C湖北武备学堂 D福建船政学堂
15.近代中国政府派出的首批留学生是在(C)
A1868年 B1870年C1872年 D1898年
16.近代中国政府正式派遣第一批留欧学生是在(C)
A1848年  B1860年  C1877年  D1895年
17.下列不属于早期改良派的教育主张的是(A)
A主张废除科举制度   B提出建立近代学制 C倡导女子教育 D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18.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改书院为学堂的人是(B)
A马建忠  B郑观应  C陈虬  D王韬
19.湖南时务学堂创办于(C)
A1890年  B1895年   C1897年  D1898年
20.中国近代第一所国人自办的正规女子学校是(D)
A严氏女塾  B福州女塾  C爱国女校  D正经女学
21.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首次专文论述师范教育问题的是(A)
A梁启超  B康有为  C张之洞  D严复
22.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与柏拉图的《理想国》、卢梭的《爱弥尔》一起被称为西方教育思想发展的三个里程碑的是(A)
    A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D洛克的《教育漫话》
23.陶行知最早创办的学校是(A )
     A、晓庄学校     B、育才学校    C、山海工学团    D、自然科学园
24.20世纪20年代的“活教育”实验,是由哪位教育家主持的(D )
     A、黄炎培     B、晏阳初     C、梁漱溟     D、陈鹤琴
25.被认为是新行为主义教育的宣言书的是(B)
    A《有机体的行为》  B《学习的科学和教学艺术》   C《教学机器》   D《教学技术学》
26.终身教育理论最早产生于(C)
    A英国   B德国   C法国   D美国
2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结构主义教育流派的主张的是(D)
    A主张学科基础的早期学习   B注重教授各门学科的基本结构  
C提倡“发现学习法”D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中的核心地位
28.下列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是(B)
    A昆体良   B伊拉斯谟  C夸美纽斯   D卢梭
29.下列不属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基本特征的是(A)
    A平民主义  B人本主义  C古典主义  D宗教性
30.提出对所有儿童都要实行普及义务教育的人文主义教育家是(D)
A、维多里诺  B、伊拉斯谟  C、拉伯雷  D、莫尔
31.1774年,巴西多按自己的教育理想在德国东部创办了一所学校,被称为(A)
A、泛爱学校    B、基尔特学校    C、儿童之家    D、快乐之家
32、被教育史家誉为“无与伦比的德意志人的伟大导师”的是(C)
    A马丁"路德   B布根哈根   C梅兰克顿   D斯图谟
33、下列哪部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开端(D)
    A柏拉图《理想国》          B西塞罗《论雄辩术》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34、“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教育主张的提出者是(B)
A亚里士多德   B夸美纽斯    C杜威    D苏霍姆林斯基
35、在西方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国家设置督学的教育家是(D)
A柏拉图   B裴斯泰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
36.英国近代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福斯特法案》颁布于(A)
A1868年   B1876年  C1880年   D1891年
37、在洛克的教育思想中,其教育目标是培养(C)
A雄辩家  B公民   C绅士  D自然人
38、法国1879年颁布实施的《费里法案》中,确定了国民教育的三大原则,它们是(D)
    ①义务   ②免费  ③民主化  ④世俗化  ⑤民族化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39、西方教育社会学的奠基人是(B)
A斯宾塞  B涂尔干    C库德  D狄德罗


辨析题
辨析: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作为现代中国教育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它促使了教育与学术的结合,实现了教育行政机构的学术化。
    这一表述是错误的。20世纪20年代末由南京国民政府试行的大学院和大学区制,其出发点在于以学术领导行政,使教育行政学术化,因此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中国学术风气未浓而官僚习气根深蒂固,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结果,非但没有实现上述目标,反使学术机构与行政机构相混淆,导致学术的官僚化,官僚机构的腐败毕现于学术机构。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是为了保障教育的独立性,但事实证明如此的教育更易于陷入政治间的纠缠。因此,大学院和大学区制的试行,是一次忽略中国国情的失败的教育管理改革实践,并没有实现中国教育行政机构的学术化。
辨析:从明治维新时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教育管理体制始终实行的是中央集权式的管理体制。
    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日本中央集权式教育管理体制的确立,始于明治维新初期颁布的一系列相关教育法令和设置相关的一些机构,如1871年在中央设立文部省,主管全国的文化教育事业,1872年颁布《学制令》,具体地确立了日本的教育领导体制,即实行中央集权式的大学区制。但是,在大学区制的实行过程中,日本的教育管理体制也发生过短暂的变化,即在1879年颁布《教育令》,宣布废除大学区制,改行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尽管《教育令》在1880年被修改,而重新恢复实施大学区制,但美国式的地方分权制的短暂实行,亦不失为当时教育领域中自由化倾向的一次重要实践。
辨析:分斋教学制度是胡瑗在主持湖州州学时创立的一种新的教学制度,其主要内容是在学校内分设经史斋和艺能斋。
    这一表述是不正确的。分斋教学制度确实是胡瑗教学实践的一项主要成果,但其所分设的两斋的名称并非是经史斋和艺能斋,而是经义斋和治事斋。经史斋和艺能斋则是颜元在主持漳南书院时设置文事斋、武备斋、经史斋、艺能斋、理学斋以及帖括斋等六斋中的两斋。
简答题

简述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1)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2)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特色。
(3)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评述乡村教育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从事者及其活动特点。
(1)乡村教育运动是指中国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以农村为基地开展的各种教育改革和实验活动。①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中国的命运取决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只有通过农村教育改革才能最终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②乡村教育运动的产生和发展也受到了西方教育思想及其教育科学试验方法的影响;③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是中国近现代教育改革的继续和深化;④乡村教育运动的出现也是中国农村社会矛盾极端尖锐化的反映。
(2)影响最大的当属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在江苏、浙江等地开展的农村改进实验,陶行知开展的生活教育实验,以及晏阳初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在河北定县等地开展的平民教育实验,梁漱溟等人在山东邹平进行的乡村建设实验活动等。
(3)其共同的活动特点是:①他们都以教育试验为手段,探索教育改革的成功模式,并试图将这种模式推广到全社会的范围;②他们都以农村作为教育改革试验的基地,以农民作为教育的主要对象,并以教育改革带动整个农村社会的发展和进步;③强调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教育的活动和影响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求,安排和设计教育实验的形式和内容

概述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的基本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1)“泛智”思想是夸美纽斯教育理论的核心,也是他从事教育实践和研究教育理论的出发点和。所谓“泛智”,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
(2)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为此,夸美纽斯为各级学校拟订了一个包括自然、人文、社会、宗教等各方面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课程体系;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即使一切男女青年不论富贵贫贱都应进学校接受教育。为此,夸美纽斯制定了从学前教育到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前后衔接的统一完整的学校制度体系。
    (3)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反映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宗教蒙昧主义,提倡认识世界和发展科学的时代精神,以及反对封建等级教育,实现教育平等的民主要求。
概述中世纪大学的主要特点。
    (1)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2世纪上半叶在意大利创立的萨莱诺大学(1137)。此后,在英国、法国等地也先后建立起了大学。如英国于1168年设立牛津大学,1209年从牛津大学分出的部分师生又设立了剑桥大学。法国以巴黎大学开办最早,它始创于1108年,是所神学院。到13世纪末,欧洲的大学已增加到20多所。
(2)这些最早的中世纪大学,具有如下一些明显的特点:其一,大学是师生们,首先是学生倡议创办的。它实际上是来自各方的学者自由联合的研究中心,不是教会和市政当局设立的。其二,它保持有很大的自主权。初期的大学可自选校长,自定学习制度和生活制度,市政当局无权干涉。校内还设有自己的特别法庭,大学教授有裁判权,大学生与外人发生诉讼,外人一律败诉。其三,流动教学。遇到某城市当局干涉大学事务时,师生们在抗议之下,便搬迁到另一所城市或别的国家去,重新建立大学。其四,课程内容不确定,以实际需要为主。其五,重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开创了辩论的风气。教学方法比较灵活,一般教学过程为:A、讲授主要思想;B、叙述有关知识;C、朗读原文;D、学生复述;E、释疑举例。回答问题采用辩论的方法,由两名学生对辩。

论述题
试述科举制度产生发展的历史及其对教育的影响。
(1)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通过逐级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时间达1300余年,经历多个朝代的发展变化。
A、隋炀帝创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正式产生。
B、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科举考试步骤是:乡试——省试——吏部复试。
C、宋代科举制度得到强化和改革:扩大科举取士名额;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D、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进入全盛期,八股文考试取士达到规范化、制度化。科举制在社会上占有崇高的地位,对当时的官僚政治、文化教育和士人生活都有重大影响。清末科举制盛极而衰,走向穷途末路。1905年清廷废止科举制度。
(2)科举制的历史作用、流弊及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A、科举取士满足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治的要求,收到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
    B、科举制比较详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C、学校教育与科举考试互为依存,其关系即养士与取士、育才与选才的关系。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D、科举制的流弊主要有:国家只重科举考试,忽视学校教育;科举束缚思想,败坏学风;表面公平,实际录取标准仍以权势门第为转移;由于科举指挥棒的影响,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E、中国科举制对世界东西方都有一定的影响。在东亚,日本、朝鲜等国曾仿行科举制;在西方,法、英、美等国借鉴科举制建立了现代文官制度。中国成了考试的故乡,考试制度的发源地。
109、分析下列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并加以评价: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须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稿也。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以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沈潜反复以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上述材料集中阐发了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王守仁认为快乐是人心本体,儿童的本性,儿童教育应从积极方面入手,顺应儿童性情,鼓舞儿童处于乐学的氛围之中。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他认为儿童的心理特点就是喜欢“嬉游”而害怕“拘检”,如刚萌芽的草木,使它自然地生花就很茂盛,摧残它就衰萎。因此,他主张儿童教育要顺应儿童喜乐之真情,以积极的教育方式促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儿童教育的内容是“歌诗”、“习礼”和“读书”,提倡全面的儿童教育内容。王守仁在教育内容上主张给儿童以“歌诗”、“习礼”与“读书”三方面的教育,陶冶儿童的思想和性情,促使儿童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他认为,对儿童“诱之歌诗”,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志向,还能使其情感得到正当的宣泄,有助于解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他们开朗活泼起来;“导之习礼”,不仅能使儿童养成一定的礼仪习惯,而且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达到锻炼身体、健壮体魄的作用;“讽之读书”,不仅能增长儿童的知识,开发其智力,还能“存其心”、“宣其志”,形成儿童一定的道德观念和理想。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虽其目的是为了向儿童灌输封建伦理道德,但他反对“小大人式”的传统儿童教育方法和粗暴的体罚等教育手段,要求顺应儿童性情,使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等主张,反映了他教育思想的自然主义倾向。早在15、16世纪就已提出这一思想,确是难能可贵的。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述评。
(1)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所谓“自然人”不是原始社会的野蛮人,而是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他体魄健康,心智发达,道德高尚,处事干练,并能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的人,实际上,就是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自食其力的小资产阶级上层人物。
(2)自然教育是卢梭教育理论的根本思想。其核心是教育必须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自然历程。即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征。他曾反复强调要把儿童当作儿童去看待,“要按照你的学生的年龄特点去对待他”。
(3)卢梭之所以强调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主要是他认为,作为人的教育三种来源之一的“自然的教育”,即人的“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有其不可改变的规律性,因而“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即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有意识、有目的的指导和环境对受教育者的影响,都必须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来进行,只有这样,儿童的天性才能得到完美的发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然人”。
(4)自然教育还应尊重儿童的个性特点。卢梭认为,每个儿童的心理有他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个别的形式进行教育。
(5)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有着巨大的反封建进步意义。他强调教育必须顺应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大大提高了儿童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使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与以教师为主体,残害儿童身心的封建教育是完全对立的,开辟了现代教育理论的先河。卢梭关于教育三个来源之间关系的论述,虽存在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但已初步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对教育学理论的发展是有意义的。

分析下列材料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并加以评价:
    “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
    “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
    “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
“为了得到收益而学习,为了谋求生计,为了娱乐,不管学习的人由此是好是坏,这里都和教育性的问题无关。”
(1)上述材料集中体现了赫尔巴特关于“教育性教学”原则的思想。
(2)赫尔巴特在西方教学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他看来,形成学生观念体系的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不可能分为两个孤立的过程,即通过情感和意志的训练进行道德陶冶的过程与通过知识的传授进行智慧启发的过程。所以他说:“教学可以产生思想,而教育则形成品格,教育不能脱离教学,这就是我的教育的全部。”“我得立刻承认,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样。”从而清楚地表明,教学和教育是相互联系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3)赫尔巴特把教育和教学的关系看成是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他强调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学必须具有教育作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只限于如何使学生获得某种实际的知识技能,而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和五种道德观念。与此相反,道德人格的培养又必须通过教学来实现,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
(4)赫尔巴特还认为,教学与教育,即知识的传授与道德的培养之间虽有密切的联系,但并非一切教学自然而然地具有教育性。例如,“为了收益,为了生计或出于业余爱好而学习,这时将不关心通过这种学习一个人会变好还是会变坏”,诸如此类的教学便与教育性问题无关。因而他认为,决定教学具有教育性的主要因素在于强化教学工作中的教育目的性,它要求教师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来组织教学过程,以使教学真正成为造就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有效途径。
(5)赫尔巴特之所以强调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原理,这首先与他保守的政治立场有关,他力图通过教育把忠君、安分守己、信神等资产阶级落后意识灌输给年轻一代,培养忠于普鲁士“容克”阶级的人。其次,这也与他的观念心理学有密切联系。他曾经这样说过:“对于教育性教学来说,一切都取决于其所引起的智力活动。”这一点,反映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使人们对教学过程的认识深化。
16#
 楼主| 简单的鱼 发表于 11-4-24 14:39:57 | 只看该作者
大家若感觉有帮助就请帮我顶上来,这样我才更有信息给你们发资料啊,呵呵。
17#
susu朵 发表于 11-4-24 17:01: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谢
18#
panchao1234 发表于 11-4-25 14:59:5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太好了
19#
873487922 发表于 11-7-11 16:37:0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啦!!!!高度感谢
20#
背号22的尼采 发表于 11-7-11 20:55:19 | 只看该作者
简单的鱼 发表于 2011-1-6 08:49
教育学研究生专业方向、就业前景

教育学专业考研包括众多二级学科,学科下面又包括众多的研究专业和方向, ...

顶一顶,留着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4 06:28 , Processed in 0.099365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