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古代汉语复习笔记——文言散文的标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11-3-5 15:4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古代的文献典籍是不加标点的,读书的人自己先断句,然后在该停顿的地方打个记号。不加标点的文献典籍,一般叫白文。在一句话结束的地方,做个圆圈,叫“句”;在一句话没有结束但要停顿的地方打个亅(钩),或点个丶(读zhù),叫钩识,或“读”(dòu)。“读”就是暂时停顿一下的意思,从意义上来讲就是逗。句和读合起来便叫句读。元代黄公绍编篡、熊忠举要的《古今韵会举要》说:“凡经书成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点分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古代人很早就重视断句的训练,认为正确断句是读书的基本要求。《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郑玄注:“离经,断句绝也;辨志,谓别其心意所趋向也。”唐孔引达疏曰:“离经,谓离析经理,使章句断绝也。”韩愈在《师说》中也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这是说,训练学生正确断句,是老师传授知识的一项基本内容。1982年9月在陕西礼泉县药王洞乡南晏村出土的一件两诏秦椭量,容器外底刻的秦二世诏第一行“疾”字右下,第二行“焉”字右下,第三行“帝”字右下,第五行“德”字右下,都刻有L形符号,当是古代的标点,即钩识。这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使用标点符号的实物见证。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就已有关于句读的解说。例如:
    丶:有所绝而识之也。(卷五下)亅:钩逆者谓之亅。象形。(卷十二下)レ:钩识也,从反亅。(卷十二下) 根据《说文》的解释,这几个符号,其实就是当时的人读书时所做的记号,并不是真正的文字。许慎把它们作为文字来解释,这是欠妥的。此外,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也常常会涉及到断句,也即标点的问题,例如:
    *且列国有凶,称孤礼也。言惧而名礼,其庶乎? 《左传?庄公十一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言惧而名礼,绝句。或以名绝句者,非。”这是说,这句话应该在“名礼”之后断句,而不应该在“名”之后断句。“绝句”,就是此处该断句的意思。
    *(重耳)及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裸。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云:“闻其骈胁,绝句。欲观,如字,绝句一读至‘裸’字绝句。”有时,古人在给古书作注解时,并不用相关术语表明断句。例如:
    *如是百姓劫则致畏,嬴则敖上,执拘则最,得间则散,敌中则夺。 《荀子?彊国》
    清王先谦《荀子集解》指出:卢文弨曰:俗本“上”字在下句首,今从宋本移正。《外传》亦同。又如:
    *敖不可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礼记?曲礼上》
    东汉郑玄注:“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四者之祸,即指长、从(读如纵)、满、极,故应在这四个字后面断句。
    此外,古人给古书作注解时,一般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例如:
    *子曰:“诗三百,(孔曰: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包曰:蔽,犹当也。)曰:思无邪。(包曰:归于正。)子曰:道之以政,(孔曰:政,谓法教。)齐之以刑,(马曰:齐整之以刑罚。)民免而无耻。(孔曰:免,苟免。)道之以德,(包曰:德,谓道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论语?为政》
    *诸侯之于天子也,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五年一朝。(陈澔注:比年,每岁也。小聘使大夫,大聘使卿,朝则君亲行。比音畀。)天子五年一巡守。(《舜典》曰:“五载一巡守”;《周官?大行人》曰:“十有二岁,王巡守殷国”;《孟子》曰:“巡守者,巡所守也。”守,去声。) 陈澔注:《礼记集说?王制》(括号里的)注文总是在该断句的地方的,这在古书注解中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做法。因此,我们阅读古书,看到有注解的地方,就知道那里该断句。但是古人不是每句话都加注解的,有些在古人看来比较浅显的词语或句子就不一定加注解了,这就要靠我们自己来断句。
    宋代人刻书,开始加句读了。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云:“监蜀诸本皆无句读,惟建监本始仿馆阁校书式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与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其加句读的方法,毛晃《增韵》说:“今秘省校书式,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中间。”如《礼记?大学》:“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逗号代表读分之微点于字中者。
    民国期间,在新式标点产生以前,出书一般是在该停顿的地方点一个点,或圈个圆圈。例如教材中所举的例子。(见下文)
    断句不正确,说明对文章中某些句子或某些语词还没有理解。正确的断句,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词语、语法、音韵以及要有比较丰富的古代文化知识。大抵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沙发
 楼主| niuniu 发表于 11-3-5 15:47:56 | 只看该作者
一、 字句必须能讲通
    在对文言散文标点之前,应反复多读几遍,做到真正理解古人的意思和具体语词的意义
    之后,再进行标点。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这样,再进行标点就可靠得多了。当然也有标错的。例如: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曹植《与杨修书》在第一句的意思是“现在把我年少时写的辞赋一篇送给你”,其中的“往”是送去的意思;下一句里的“相与”,是相给的意思;而“夫”在文言文里一般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表议论,或提起下文。原来的标点法,表明没有读懂原文,字句讲不通。正确标点应该是:
    *今往仆少小所著辞赋一通相与。夫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又如:
    *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即《易》所谓“理财正辞,禁民为非”者也。 《资治通鉴》卷三十七在这一句里,“不售”指老百姓卖不掉的东西,可由官府负责收购暂为保管起来;“欲得”指老百姓想要得到的东西,这是不能收购的,应由官府给予之。所以,“与”是给予的意思。原文没有读懂“与”的动词义,把它当成连词来理解了,结果标点有误。正确的标点应该是:收不售,与欲得。
    *其春,公孙卿言见神人东莱山,若云:“欲见天子”。天子于是幸绛氏城,拜卿为中大夫。遂至东莱,宿,留之数日,毋所见,见大人迹云。 《汉书?郊祀志》
    句中的“宿”,标点者误以为止宿之义,其实“宿留”是一个词,为汉人常语。《汉书?五行志》:“其(飞雉)宿留告晓人,具备深切。”又《李寻传》:“唯弃须臾之间,宿留瞽言。”唐颜师古均注云:“宿,音先就反;留,音力救反。”《后汉书?韦彪传》:“子其宿留乎?”李贤注:“宿留,待也。宿,音秀,留,音力救反。”可见“宿留”是叠韵连语,不应分开读。
    二、 内容必须符合情理
    标点后的句子,意思如果不合情理,或与上下文的意思相违背,那就有错误了。例如:
    *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资治通鉴》卷
    一百四十六按照这种标点法,则战败的士兵争着投水是为了死,这不近情理。争投水是为了逃命,而不是为了死。所以,在“争投水”之后应加逗号:“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
    *綦毋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左传?成公二年》
    綦毋张丧车以后,想搭乘韩厥的战车,故曰“请寓乘”。但是,把“从左右”也括在里边,成为綦毋张对韩厥讲的话,意思就不好理解了。要么站在左边,要么站在右边,怎么能从左右呢?所以应把“从左右”移到括号外边,这样,下文的“皆肘之”也才有着落。
    *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明通鉴》
    按照上面的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的分三路兵不相应。查《明史》卷一三O、一三一,应当是陈德、华高、费聚三个人,都是早年随朱元璋起兵的名将。这样的标点与原意和史实都不合,应改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
    三、 必须符合古代语法和音韵
    标点的文言散文,必须符合古代的语法及虚词的用法;如果是韵文,在押韵的地方还必
    须符合古代的音韵。例如:
    *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左传?襄公三年》
    在古代汉语里,的确有“也夫”连用的例子,如《论语?宪问》:“莫我知也夫!”这种用法是表示感叹的,但本句的情况不是这样,本句是陈述一个道理。且“夫唯”在古代汉语里也经常连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本句正是用在陈述句句首的。所以应改为:建一宫而三物成,能举善也。夫唯善,故能举其类。
    *侨闻为国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无礼以定其位之患。 《左传?昭公十六年》
    这是唐孔颖达给《左传》作疏时引东汉服虔的断句。“字小之难”不成句,故此句断句误。孔颖达疏曰:“侨闻为国家者,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事大国养小国不为难也,无礼以定其位,是国之大患。”且本句前之“不能事大字小之难”,与后句“无礼以定其位之患”结构完全相同,都是宾语前置,只是在宾语与动词之间用一个“之”来复指。全句意思是:治理国家并非难在不能事大字小,而是担心无礼以定其位。所以应把“大”字后边的逗号去掉。
    *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 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原标点者把“非第”看成“不是高贵的门第”,与“卑贱”并列起来。其实“非第”是两个副词连用,相当于“不仅”,与下句表示递进意的“而愈”相呼应。所以此句应断为: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又如:
    *间者,月数以春夏与日同道,过轩辕上后受气,入太微帝廷扬光辉,犯上将近臣,列星皆失色,厌厌如灭,此为母后与政乱朝,阴阳俱伤,两不相便。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汉书? 两夏侯京翼李传》
    这是李寻以星占为根据劝哀帝退近臣、求贤良的一段话。句中的“外臣”是李寻自称,“窃”是自谦之辞,后边不应有表示决断语气的副词“即”,致使“窃信天文即如此”句意不清。其实,本句中的“即”是表假设语气的连词,意为若如此的话,就……。就是说,“即”应连下读,而不应连上读。此句当为:外臣不知朝事,窃信天文,即如此,近臣已不足杖矣。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史记?项羽本纪》
    此句言项羽率士卒破釜沉舟,以示拼死一战的决心。所示者是决心,而不是必死,故知当在“心”字下断句。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kuì,割)羊无血。 《易?归妹》
    古代如此断句,误。清人武亿说:“此‘筐’、‘羊’一韵,‘实’、‘血’一韵,亦隔句用韵法。”筐、羊同属阳部,实、血同属质部,隔句押韵,即交韵。上六,是卦名。此句应断为: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又如: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左传?哀公十七年》晋杜预在“衡流而方羊裔焉”句下注曰:“衡流方羊不能自安裔水边,言卫侯将若此鱼。”刘炫以为“卜繇之辞文句相韵,以‘裔焉’二字宜向下读之。”孔颖达疏曰:“诗之为体,文皆韵句,其语助之词皆在韵句之下”;“此之‘方羊’与下句‘将亡’自相为韵,‘裔焉’二字为助句之辞”;“且繇辞之例,未必皆韵。此云‘阖门塞窦,乃自后逾’,不与‘将亡’为韵。是或韵或不韵,理无定准。”顾炎武《杜解补正》指出:“当以‘裔焉大国’为句。言其边于大国,将见灭而亡。”王引之《经传释词》卷二也指出:“杜注既失其句,而又失其韵。”惠栋云:“未有繇辞而无韵者,从杜读,则失韵矣。‘窦’字读‘度’,又读‘徒’。‘逾’亦有平、去两音。”此句“羊、亡”押韵,“窦、逾”押韵,是换韵。方羊,叠韵联绵词,亦作仿佯,《广雅》:“仿佯,徙倚也。” 竀,读chēng,《说文》:“正视也,从穴中正见也。”又为赤色,言鱼劳则尾赤。裔,水边;焉,于;阖门,犹言关门;塞窦,塞洞;逾,越也。言自己把门洞都堵起来,然后从后逾墙而出。此句应断为:
    卫侯贞卜,其繇曰:“如鱼竀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国,灭之将亡。阖门塞窦,乃自后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7 11:25 , Processed in 0.08855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