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冷运生教授考研政治理论之选择题精选(一)

[复制链接]
花儿为你红 发表于 11-12-5 14: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单项选择题:
1. 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质                       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             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
命题思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而要理解发展的本质,就必须掌握“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这里以“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设计题目,要求认识到“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实质就是考查对于“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的认识,目的在于提醒考生把握“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现实意义,使之更好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
命题特点:题干主体部分采取了类似格言的表达方式,突出强调了“变”的绝对性、永恒性和普遍性,问题采取要求回答判断的含义这一基本命题形式,在备选项的设计上则使用了三个本身并不正确的判断和一个由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述推导出来的同样正确的等价命题,以使之更加切合题义。而且,正是由于这一推导过程,不仅实现了命题的综合,也更提醒考生今后一定注意,正如本体论要说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A.变是世界的本质就是提醒考生要掌握从本体论而言,世界的本质在于其物质性),辩证法所要说明的是世界如何存在,是进一步说明世界的存在方式。试题之所以能够实现综合,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之间本身就是一块不可分割的整钢。
考点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哲学》第三章“辩证法”部分的“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及《哲学》第二章的唯物论部分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发展的实质”(原为“世界的永恒发展”)指出:运动、变化、发展是三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
2.“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指出: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但是,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
解题思路:考生只要掌握了运动和变化之间的关系,一般即可迅速用正选法得出正确答案。其具体的思维过程是:既然运动就其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而“应用到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的变化”(恩格斯);变化主要指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和形态上的改变,实际上就是表述运动的多样性,运动的不同过程、状态和趋向。那么,“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在物质运动中又包含着暂时的、有条件的、相对的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这一基本原理当然也适用于“变”与“不变”的关系。
相关试题:
1, ( 1999 年文科第1 题)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
A .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B .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 .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性的唯心主义D .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 答案] B
[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物质的存在形式。
题干引文出自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原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其前半句着重回答了世界的本质或本原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的种种表现形态,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这就是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本题中的C 项具有较大的干扰性。许多考生可能会认为,“世界上除了物质之外,不是还有精神吗?”或认为“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题干只讲运动着的物质,而不讲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这不就是否认空间、时间的客观实在性的唯心主义吗?”从而误把C 项作为备选项。其实,精神必须是物质的反映,没有物质自然就没有精神,运动必然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原文并无否认空间和时间的意思,更不是唯心主义。
2, ( 1996 年文科第1 题)《 坛经》 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A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 .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
C .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 .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答案] D
3,( 2000 年文科第17 题)中国古代哲学家方以智指出:“气凝为形,蕴发为光,窍激为声,皆气也。”这句话在哲学上表达了
A .多元论的思想  B .万物都是物质的不同表现形式的思想  C .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D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E .物质运动形式多样性的思想     [答案]B 、C 、D 、E
[解析] 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的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不可分: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只有把物质运动结合起来并把它们理解为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物质的运动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运动观。此外,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2题题干引用的材料在中国佛学里是人们熟知的掌故。“仁者心动”中“心”是中国哲学的一个范畴,心即人的精神,这里否认了物质的运动,并把它理解为人的精神的运动,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第3 题题干引文的作者方以智是我国明清之际的自然科学家、朴素唯物主义者。他通过把气作为物质的一般而论证了世界的物质属性,认为“空气、声、光、形”等都是作为物质载体的“气”的相互转化而表现的四种基本形态,反映了他关于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物质存在方式多样性的思想和物质永恒地处于“流转”中不死不灭的思想。方以智的自然哲学体系实质上是以实证科学为基础的气一元论,体现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气作为本原,本身是不断发展变化的,B 项和E 项的深化就是D 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的思想,属于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4,( 1992 年文科第7 题)“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著名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
A .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 .物质运动的无限性和时空的有限性的统一
C .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静止的单一性的统一     D .物质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答案]D
5,(1993 年理科第2 题)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它的“量度”,因为静止是
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B .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
C .运动的原因和根据           D .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     [答案]B
解析:这两题考核的知识点是: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指物质存在的平衡状态、平稳状态和量变状态;静止是绝对运动着的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是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是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其次,运动和静止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有两种基本情形:一是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只有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才能坚持物质世界永恒运动的观点。在事物相对静止的状态下,才能说明某一运动是什么事物的运动和什么形式的运动,才能找到衡量该运动的尺度。第三,运动和静止是相互统一、相互包含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犯两种错识: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错误;夸大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的错误。据此分析,第4 题题干中“坐地”是相对的静止,“日行八万里”和“巡天遥看一千河”则是绝对的运动。
6,(1991 年文科第9 题)“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 .都是诡辩论的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的观点,后者是诡辩论的观点  D .前者是诡辩论的观点,后者是辩证法的观点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上的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区别。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40 一前480 )认为:“一切皆流,无物常驻”,“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表现了赫拉克利特万物皆流的辩证法思想。辩证法认为:运动是普遍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局部的、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相对主义运动观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不承认相对静止,这就使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以及它们的具体运动都变成不可捉摸的、无法辨认的东西。形而上学不变论把事物的相对静止绝对化,把绝对静止看成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这就不能不到物质之外去寻找物质的根源和动力,从而容易导致宗教唯心主义。“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是赫拉克利特的学生克拉底鲁的观点,这是一种诡辩论的观点,把事物看成是瞬息万变的,无法捉摸。再如《 庄子· 内篇.齐物论第二》 指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里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由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本文摘自中国教育体育网 www.cesn.cn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2 08:34 , Processed in 0.08336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