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部分专硕“换汤不换药” 培养方案差别不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zhangwuyi1570 发表于 11-12-15 07:42: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部分专硕“换汤不换药” 培养方案差别不大

  在2010年新增的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中,频频出现的一个字眼是“加强实践教学”。方案还专门强调,如果对象是应届本科生,实践教学时间要不少于半年。这样的安排被一些媒体诟病为“增设专硕之意不在学位教育而在缓解就业”。

  在浙江大学教授卢庆国(化名)看来,这种表述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当下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窘境:绝大多数人毕业后要走向实际工作岗位,而非传统的学术研究道路。卢庆国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扩招,把那些最终走向实际工作岗位的“学术硕士”的“伪学术”面具戳破,还原其更为确切的命名——专业硕士;更为重要的是,新名字带给高校的挑战是——通过专业硕士的教育来缩小毕业生从校门到企业门的距离。

  学术导师换个名字就成了专业硕士导师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操太圣正在进行有关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课题研究。他发现,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比例的增加,导师队伍建设问题更加紧迫,“师资配置不到位成了高校难以建立有效培养模式的重要原因。”

  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对导师的实战能力要求较高,“单凭原有传统学术型研究生导师显然不够。”操太圣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当下一些高校只能聘请实践部门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或是要求现有导师转型;但前者毕竟是兼职身份,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而后者的转型则需要时间和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为看不惯兼职教师只是和学生吹吹牛、侃大山,云南财经大学副校长伏润民刚刚解聘了一个来自业界的老总。在他看来,专业硕士应该有大量业内导师或兼职教师,但并不是每一位老总都能做导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也难以胜任这一岗位。

  其实,不少高校的研究生院曾下发过有关文件,要求各院系调整专业学位培养方式,各院系的领导和导师尽管知道两者的差别,但在实际中很难操作。操太圣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教师还是根据过去培养学术型研究生的经验和方式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

  “一些教师对研究生教育的认识太刻板。”操太圣说,一些教师还是习惯性地将研究生教育与学术训练联系起来,“目前脱产研究生中也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体,这也使得高校在研究生培养模式上以此为重。”

  专业硕士没有自己的招生渠道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应明显区别于学术硕士。”伏润民认为,“不能一巴掌让所有的学科都适用同一个招生和考试的方式,”一些学科可以允许应届本科生进入并进行深造,但有一些学科最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比如金融专业。在他看来,只有学生熟悉银行和资本运作程序,老师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按照传统学术硕士的考试方式录取的专业硕士,也不受高校老师“待见”。中国传媒大学冯孟利(化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专业硕士在一些高校教授眼中是“生源质量较差”的那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面试的学生已不能用“脱颖而出”来形容,更多的是在矮子里选将军。

  冯孟利所说的专业硕士是2008年设置的艺术硕士,它“挂靠”在学术硕士统考队伍里,成了一些学生的第二选择。不少学生看到招生简章涉及专业硕士的部分大多选择直接“绕行”,“留下的生源可想而知”。

  另外,通过传统的学术硕士考试方式,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也是一个问题。冯孟利说,即便面试占总分的权重有所加大,但一旦涉及如艺术硕士的创意能力、学习悟性等,教师还是一时难以判断。

  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过10岁生日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曾针对当时的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发表意见,其中提到:考试方式逐步实行全国联考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增加面试在考试中的比重。具备条件时,逐步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招生规模和录取分数线。

  专业学位制度即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这个意见仍未得到有效落实。伏润民说,如果不放开招生,录取分数仍旧参照学术硕士,一些好的专业硕士苗子还是很难招进来,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即便是改了,也只是将错就错。

  当下,有一些院校在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过程中已不再接受调剂生源,以此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忠心”,“但能否有属于自己的招生渠道仍要打个问号,而这一点更为关键。”冯孟利说。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方案差别不大

  从目前来看,专业硕士点的增设速度远远超过其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去年新增会计、金融、税务3个专业硕士点,每个硕士点仅有11个招生指标。在伏润民看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点不匹配,这个招生规模很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他认为,专业硕士不像学术硕士,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学生多了,在一起探讨案例、分享实际经验才更有效果。

  针对“招的学生多了,其质量就会缩水贬值”的质疑,伏润民不以为然。他认为,一方面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足够的需求,另一方面,“缩水”与否关键在于质量标准如何确立。他说,如果按照传统学术硕士的英语、政治成绩甚至学术能力来评判专业硕士,“一定是缩水的”,但如果按照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来看,或许正相反。

  当下,有不少高校仍是照搬学术硕士的方案来培养专业硕士。一位地方高校的领导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直言,自己高校的专业硕士点“在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有几个在逐步改变,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伏润民说,此前的学术硕士培养模式更多是“老师能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考虑学生希望学什么或需要什么,而这些则是专业硕士更为注重的。了解学生所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这对在校老师而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把握,“毕竟,这是思路的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伏润民认为,专业硕士的教学应该按照项目来进行设计,不同学科的专业硕士都应该打包项目,自己设计招生对象、考试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等等。

  尽管各个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一定的指导性义务,但具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校。卢庆国对记者说,对大部分新增的专业硕士点,教指委都没有像对MBA、 MPA那样有课程设置方面的明确要求,更多是处在观望之中,这也让一些院校在设计方案时摸不着北,“多数是在自己探索。”当然,这给高校的空间也更大。“但是,如今一些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术硕士上,毕竟眼下的专业硕士规模还远远小于学术硕士。”卢庆国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1 18:31 , Processed in 0.12795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