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德育(按大冈--经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maxpowersun 发表于 06-9-14 23:19: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要回贴呀,不回就没良心了,我整理了好久呢[s:2]


德育
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教育学上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和美育来划分的,它的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广义的德育,指教育学上的德育;而狭义的德育,指伦理学上的德育,即思想品质教育。

德育的意义:
1.        学校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2.        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
3.        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德育的任务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德育的内容
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为什么要强调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
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点:
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②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辩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③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3.集体主义教育
怎样进行集体主教育?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③养成尊重群众的观点。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剥削阶级总是奉行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使社会的他们的利益服从于个人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有根本的区别,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相反它要鼓励人们发气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4.劳动教育
为何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怎么进行劳动教育?
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的幸福之源。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劳动在社会建设和个人发展中的价值已大大提高,人们期望通过劳动来发展个人的才智,施展个人的抱负,达到个人实现,为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和科学发明作出贡献。然而在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中成长的年轻一代,尤其是独生子女,有的被父母娇生惯养,劳动观念和习惯较差,这种状况下更需要注意加强劳动教育。
进行劳动教育的要点: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培养社会主义的劳动新风尚,勤奋学习、为参加现代化建设作好准备,爱护公菜财物和劳动成果。
5.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
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要点:①培养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②提高对纪律的认识、加强纪律性。③掌握法律常识、严格遵纪守法。
为什么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教育和人生观教育?进行这种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6.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文明行为这些道德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既是人类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的道德基础,也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和标志,特别是人道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公德,它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重视人的价值和地们,强调发扬人性。在社会主义社会,只有建立和发展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团结、友爱、互助的新型关系,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才能得到真正发扬。而对人道主义和基本公德教育则有所忽视,这便导致了青少年的基本道德素养的显著下降,不文明和冷漠的行为增多,不少学生要本不知道要讲人道主义,这种状况的存在要求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的要点: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培养文明行为,养成良好的品质。
7.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人生观的不同将直接影响人们产生不同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选择各自不同的人生方向与道路。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对每个人都十分重要,对刚走向社会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尤其重要。为了给少年指明人生的正确方向和道路,端正对世界、对社会发展的看法,我们必须组织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向他们进行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
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的要点:提高理论修养,为形成正确人生观、世界观打好基础,随时端正对人生的认识和态度,逐步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眯、方法看问题。
对学生进德育应当怎样来选择和编排德育的内容?
一般来说,学校德育内容的编排可以采取两种方式:
①阶段性编排:它以学期或季度为单位,根据这一阶段的形势发展和学生品德表现情况,有针对性、重点地编排这一段德育内容。阶段性编排能紧密配合形势发展的需要,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安排,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内容不太全面、系统和连贯,缺乏长远的计划,往往容易跟着形势或学生中存在问题转。
②系统的编排:对整个初中高中学生的德育内容作整体考虑。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稳定的内容和一定的要求,也便于教师积累经验,但其内容往往与形势发展需要配合不紧,与学生的思想状况脱节,缺乏针对性,较难收立竿见影之效。

德育的过程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发展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但是,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组织与领导的德育过程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外在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这些品德发展的规律不是德育过程的规律,只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他们的品德。

德育的过程要素&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等因素构成。这些因素在德育中部有各自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相互间存在着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德育过程是这些要素按一定的关系构成的。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个人教育者和团体教育者。在学校德育过程中主要是学校教师个体和群体。教育者是一定社会思想与道德的体现者。教育者的活动主要是组织整个德育过程,影响、控制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
受教育者是德育的对象。包括个体教育对象和群体教育对象。在学校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包括学生个体和学生群体。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进行自我教育或对其他教育对象发生教育影响时,便又是德育的主体。受教育者,即使作为教育客体时,也并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因此,必须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发挥其教育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德育过程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德育的内容与方法,是德育主体用以影响、作用于受教育者的中介或手段。从完成特定的德育任务看,无论是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乃至教育者自身,都可看作教育手段。教育者的人格、他的情感、意志、举止都是影响受教育者的因素。因而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手段是融为一体的。
德育过程中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方法几个因素是相对独立的,即它们各有其特定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但它们在德育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相加或机械凑合,而是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施教和受教的活动,使各要素间发生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促使受教育者的品德发生预期的变化。因此,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方借助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和受教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品德的过程。

德育的过程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
为什么说在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
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都有自己的考虑和倾向,都需经过自己的内部思想、情感活动,然后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他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社会影响才能转化为学生个人的品德。
2.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3.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
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1.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
知,即道德认识,人的品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不能进行正常的认识的人是不可能形成品德。一个人的道德认识水平总是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所以说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
情,即道德情感,情感在品德形成与发展中有重要作用,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推动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如果缺乏相应的情感即使有了某种道德认识也将停留在口头上。在德育过程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的信念。
行,即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增强道德信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要特别着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
2.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等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此,进行德育要注意全面性和针对性。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
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因此,必须深入具体地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产生与积极转化,并为此而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环境。
1.        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
学生品德发展的内部矛盾按性质划分表现在哪些方面?应当怎样解决?

①认识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缺乏道德知识、经验而呈出认识上的差距或产生的错误思想、行为与道德要求的矛盾。解决这种矛盾,需要向他们反复讲解道德规范,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认识水平。
②能力性质的矛盾,是由于青少年学生道德能力不强、未能履行道德要求而出差错产生的矛盾。对于这种矛盾必须引导学生注意总结生活经验和加强道德的实际锻炼,通过提高他们的自我控制和道德修养能力来解决。
③思想性质的矛盾,是由于学生沾染上或已形成某些不良的思想与习气,因而不能遵循或根本不愿遵循道德规范犯了错误而产生的矛盾。对这种矛盾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思想与行为上的问题与错误的性质,严重程度与危害性,使他们积极而认真地进行思想斗争、自我反省,找出错误根源,悔悟自新,并督促他们努力改下错误,这样才能解决矛盾。
2.        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
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主要指学校德育的要求同社会、家庭等方面对学生影响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
解决上述矛盾,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德育中要全面、深入地研究问题、分析矛盾,谨防片面性和简单化;即使学生的品德表现出退步和反复,也要冷静、耐心、认真地对待,切不可急噪、简单和粗暴。一般来说,德育过程的矛盾都有一定的可控性,只要弄清矛盾的情况、性质与产生的根源,采取正确的方法,总是能够促进矛盾向积极的方向转化,化消极为积极,确保学生的品德按教育要求的方向发展。
四、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和促进他们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1.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能力在德育过程中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自我教育能力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条件,只有注意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学生品德内部矛盾才能转化,德育才能进行得更顺利、更有效。另一方面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地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所以说德育过程也是提高学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
2.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特点与构成因素
自我教育能力与自我教育联系紧密。
自我评价和自我教育的关系?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由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没有自我评价就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一个人只有能够认识和评价自已的思想与行为时,他才能进行自我教育,他愈能正确评价自己、分析自己的优点与缺点、进步与不足,就愈能明确自我教育的目标与要求,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
3. 德育要促进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
       
德育的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要求。它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阳德育任务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德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教育与参加社会生活的实际锻炼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与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他们言行一致。
贯彻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
②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
二、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疏导原则即循循善诱原则。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道德认识迅猛发展时期,他们向往未来、要求上进,对社会生活有所认识,但缺乏社会经验和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看问题容易简单片面,然而只要他们的认识一提高,改起来也快,故进行德育要注意正面教育、说服诱导,提高思想认识,况且青少年学生单纯、热情、耿直,敢想也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是要表现出来的,就像河水奔流一样,要堵是堵不住的,就只能疏导、引导,只能说明不能压服。
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
贯彻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修养
四、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
人们都具有自觉能性、自尊心和荣誉感,只有受到尊重与信赖,他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青少年学生尤其这样,他们单纯、热情、积极向上,如果得到师长的尊重、信赖与鼓励,他们将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努力提高个人的品德。这样对他们的德育就事半功倍。
但是在尊重信赖学生的同时也要严格要求学生,这种严格要求应当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和严格的。也就是说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丝毫不能放松教育,不能因其事小或因其年轻而原谅、姑息,要注意防微杜渐、从小培养好。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坚持不渝地引导和督导学生做到,这样才能形成学生的良好品德,当然,严格要求就当与尊重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在进行德育上获得成功一个重要条件。
贯彻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的基本要求:
1.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
2.严格要求学生
五、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1.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2.        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六、在集体中教育原则
在集体中教育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注意依靠学生集体、通过集体进行教育,以使充分发挥学生集体在教育中的巨大作用。
贯彻在集体中教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1.        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为建设良好的集体而努力
2.        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转变影响集体
3.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
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1.        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2.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互相配合
3.        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德育的途径
学校为了向青少年学生施加教育影响而组织进行的各个不同方面的活动和工作都是德育的途径。我国中小学德育的途径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与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等。
1.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通过这个途径,教育者能够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这对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形成他们的道德观点、奠定他们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基础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由于通过教学进行的德育,是建立在掌握科学知识和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经过了逻辑论证和学生个人的思考、领悟,所以培养的品德是自觉的、巩固的;而且教学是一种组织得十分严密的活动,有明确的目的、任务、内容与一定的进度,需要教师与学生集体严格遵守一定的要求、制度与纪律,自觉调控自己的思想与行为,有助于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品德和风尚。但教学这个途径也不是万能的,只通过政治课和其他学科教学进行德育,容易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这是生动活泼地向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它不受教学计划的限制,让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愿选择参加,自主地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制定并执行一定的计划与纪律,以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处理人际关系。因此,通过这个途径进行的德育,能符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识别是非、自我教育等道德能力和互相友爱、团结合作、纪律性与责任感等良好品德。
3.劳动
这是学校进行德育、尤其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劳动,学生容易产生对劳动、科学与技术的兴趣爱好,激发出巨大的热情与力量,经受思想与行为上的严峻磨炼,看到自己的才能和成果,培养勤俭、朴实、艰苦、顽强等好品德。所以,劳动在德育上有特殊的功效,往往是使后进生发生根本转折的一个重要途径。
4.学校共青团、少先队活动
这是通过青少年自己的组织所开展的活动来向他们进行德育的重要途径。共青团是中国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是青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少先队是中国共产党委托共青团领导的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是少年儿童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共青团和少先队都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教育自己的成员,并团结广大青少年一道前进。青少年也非常关心、热爱自己的组织,积极参加团、队的活动,并努力提高自己,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光荣参加团、队组织。故通过团队活动,能激发青少年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使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觉提高思想、培养良好的品德。
5.班主任的工作

德育的方法
德育方法: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但学生是接受教育和进行品德修养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又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施教传道和学生的受教修养。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
说服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要求学生遵守道德规范、养成道德行为,首先要提高认识、启发自觉、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就需要运用说服的方法来讲清道理,使学生明白,认识,只有学生的认识提高了,认识到道德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去履行,我们学校是社会主义的学校,要反学生培养成为自觉的建设者,尤其要注重说服。说服的应用很广,无论运用哪种德育方法,都离不开提高学生的认识,都需要结合运用说服的方法,但是仅仅强调或运用说服的方法是不行的。
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
运用说服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1)明确目的性;(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

2. 榜样
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榜样包括:典范、示范、评优。
运用榜样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3. 锻炼
锻炼: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制度、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
运用锻炼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
4. 修养
修养: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
学生品德的提高是一个能动的发展过程,它的成效同学生个人能否自觉主动进行道德修养紧密相关,学生的年龄愈大,他们个人进行的道德修养在自身品德发展中的作用也愈大,所以德育不得不重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提高他们的修养能力,如果没有道德的修养,个人的进步就是不可能的。
修养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
指导修养时要注意:①培养学生自我修养的兴趣与自觉性。②指导学生掌握修养的标准。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5.陶冶
陶冶: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运用陶冶时要注意:(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说服相结合;(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6.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德育的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与作用,每一种方法都是进行德育所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万能的,它们之间相互补充、配合,构成了德育方法的完整系统。青少年学生品德的培养,不可能通过个别方法来实现,必定是科学地综合运用全部德育方法的结果。所以教师要熟悉全部德育方法,善于创造性地运用。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存在的问题:
20世纪,特别是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学校德育实践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积累了有益的经验,但亦有不少的教训。
  1.德育定位偏移,远离现实生活。
  (1)德育目标只注重方向性,缺乏时代性和层次性,目标过高而不切实际,未能靠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假、大、空"的弊端,起不到德育目标应有的激励引导作用,结果使德育实践事倍而功半。(2)德育内容中,对中华传统美德采取了较为偏激的态度,有割断历史、排斥和抛弃本民族传统的虚无主义倾向,使受教育者缺乏民族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在言行中流露出一定程度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心理,于是有人提出了中国德育本土化的问题。(3)品德评价的后顾性特点较为突出,习惯于用既定的品德标准衡量不断发展中的受教育者,当受教育者的品德言行不符合既定的品德标准时,不是用新的实践去重新检讨既定的品德标准,而是用既定的品德标准全盘否定受教育者的新品德发展状态。这导致对德育对象估计失真,从而德育关系失调、对立。德育不是去积极大胆地激励引导受教育者,而是想方设法约束防范受教育者。
  2.德育实践模式化问题严重,创造性不足,个性特点不明显。
  (1)迷信和囿于既往德育经验(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成功经验),怀疑自己现实的创造力,不敢大胆改革、创新;(2)德育的问题意识不浓,只看现象、凭感觉,滞留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水平,不善于提出和研究问题,探索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德育质量和效果;(3)德育工作目标停留于任务式工作水平,以完成常规工作为满足,事业感不强,尚未进到激发每一位教育者积极性、创造性的目标式工作水平;(4)相当多数的学校习惯于盲目照搬国外或国内其他学校的德育实践模式,不注意结合本国、本地和本校实际情况构建自己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
3.德育过程的科学化程度不足,德育实效尚未从根本上提高。
  德育过程科学化程度不高的深层原因是由于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长期处于分离状态,致使德育实践者自行摸索,在低水平徘徊。(1)德育过程的本质特点如活动性、情意性体现不明显,与教学过程的初期分离过程尚未完成便盲目结合(即所谓"渗透"),结果丧失了德育的独立性;(2)教育者错误地认为,只要讲授或灌输,受教育者就必然会听进去,考知识便是考品德水平,于是包教包办的意味较为浓厚,而受教育者的参与性较低,出现精神游离现象;(3)德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较为严重,只对上(领导检查)负责,不对下(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和发展)负责,在设计和组织活动时,单独考虑德育任务的要求,较少考虑受教育者的品德基础和品德需要,为受教育者喜闻乐见和富于实效的德育活动较少。由上可见,20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实践尚未走上快捷高效的发展道路。为此,有必要在检讨20世纪中国学校德育实践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与发展的路径作出理论构想,以便有效促进中国学校德育实践未来的发展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现代社会越来越走向开放,“德育已不可能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给学生灌输一种脱离现实社会生活实际的思想价值观念”, “相反,我们应该根据当前社会多样性的客观现实以及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充分挖掘当前社会生活中现实的各种德育资源,让受教育者保持与自身外在环境的密切联系,在交往中培养稳定的道德观念”。
为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加社会体验,每年举行三项常规性教育活动:一是在高、初一年级举行“野营生存训练”;二是组织本校初中生与乡镇学生开展“手拉手•心连心”活动,与农村学生结对;三是暑假组织学生志愿参加“永川农村七日考察”服务队,专门考察与友邻县市交界的永川边远农村的资源情况、经济发展情况和农民生活情况。
生活是无字之书。真实的现实生活,激发了学生的道德体验,增强了热爱家乡、建设家乡、报效祖国的意识和信念。



德育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中小学生的品德状况
  (二)学校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经济进步与道德
  (四)互联网双刃剑
沙发
309205626 发表于 06-9-14 23:33:41 | 只看该作者
太谢谢了!我还没开始看教育学呢,这样子省事不少了!太谢谢了!
板凳
sophiayun 发表于 06-9-14 23:38:11 | 只看该作者
好!辛苦了!
地板
我爱神话 发表于 06-9-15 13:07:47 | 只看该作者
太谢谢了,辛苦了!!!!!!
5#
ccy_000 发表于 06-9-15 14:43:59 | 只看该作者
搂主很伟大呀!继续整!!!!
6#
ccy_000 发表于 06-9-15 14:52:11 | 只看该作者
搂主真是及时雨呀,光荣伟大英明而正确!嗨,有没有“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阿
7#
ccy_000 发表于 06-9-15 15:05:22 | 只看该作者
德育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中小学生的品德状况
  (二)学校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经济进步与道德
  (四)互联网双刃剑


以上内容搂主可否略微展开一下啊
8#
 楼主| maxpowersun 发表于 06-9-15 15:36:25 | 只看该作者
德育改革的背景
  (一)世界范围内中小学生的品德状况
  (二)学校在学生品德发展中的作用
  (三)经济进步与道德
  (四)互联网双刃剑


以上内容搂主可否略微展开一下啊
免费考研网www.freekaoyan.com

这些也是我从网上搞来的,不过忘了具体在哪个网上,不过我想可以根据这个提纲发挥想象,必竞不太难。等我找到具体的东西再发上来吧。
9#
bobo129 发表于 06-9-15 16:58:20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10#
华山论剑 发表于 06-9-15 18:49:30 | 只看该作者
太谢谢了,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7 03:47 , Processed in 0.179357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