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讨论学习] (转)彭聃龄:研究生“开题报告”的前前后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笔为剑 发表于 12-12-11 17: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内容转自彭聃龄的博客)

指导研究生撰写毕业论文是培养研究生的一种重要形式,而论文开题又是毕业论文的一个准备阶段。近年来,博士论文的开题不很严格,有些学校把它和答辩预演合并在一起进行,不单独进行开题报告。相反,硕士论文的开题报告要严格得多,大多数学校都安排在第二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最近我参加了6位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有一些印象和感受。
随着实验室整体研究水平的提高,硕士研究生的开题报告在质量上有了明显的进步,看了很高兴。6篇开题报告中,2篇是fMR实验,3篇是ERP和行为实验,1篇是行为实验。这些报告的选题都有新意,报告人能够从文献分析中,提出一些重要或比较重要的问题进行研究,能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理论假设;实验设计吸收了前人研究的经验,在研究范式上具有自己的特点;大多数研究都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只做一个或两个实验,问题比较集中,可行性比较好;他们编制的PPT文件也都是图文并茂,简洁和鲜明。
在我们实验室,开题报告进行的一般程序是,在开题前,研究生都要和自己的导师反复进行讨论,在导师指导下,提出自己的研究方案,并不断修改和完善自己的开题报告。接下来要在课题组的大组会上进行一次开题预演,征求别的课题组的导师和同学的意见。此后,才在专门组成的开题报告小组会上进行正式的开题报告,这时参加者不但有本课题组的老师,还有本校外单位或校外的老师,以及大组会的全体研究生,通过层层把关,以保证研究生的论文质量。我发现,从预演到正式报告,每个人都有明显的进步,这说明预演是有作用的。学生都重视预演的意见,预演后对开题报告进行了认真的修改,有时甚至是推翻原来的报告,重新编写一份新的报告。正式的开题报告会,也不是走过场,报告人还会听到很多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报告后要再次进行修改
退休后,我还坚持参加大组会的研究生活动,包括他们的开题报告会。从会上,我不仅可以了解和学习到当前国内外研究的新进展,而且可以提出我对报告的意见,帮助他们改进自己的研究。退休了,自己不直接进行科研工作了,但希望还能把自己在科研中的一些经验和教训,贡献给大家。
从这次开题报告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许多问题都是开题报告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去就有,现在依然有。因此我想结合以往的经验,在这里和大家说说。
论文的题目不鲜明,不突出,吸引力不够。题目是研究的重要标志。一个好题目要能够画龙点睛,展现研究的核心内容,关键科学问题,以及研究的基本手段,吸引读者的注意。题目太大、太泛不好;太小、太窄也不好。在这次看到的开题报告中,有的题目长达30多个字,不够简练,含义也不够清楚,如“阅读经验和年龄对口语词汇识别的影响:汉语语音动态加工过程的ERP研究”。评议老师建议把它改成“阅读能力和年龄对汉语口语词汇识别的影响,一项ERP的研究”,看去就好多了。另一篇报告试图研究阅读与口语的关系,但她用的题目是“语言的进化:.....”,这个题目的立足点虽然很高,但题目太泛,没有体现研究的切入点,因此老师们也建议她修改题目。
文献综述不集中,对文献缺少分析。文献综述要为自己的研究服务,说明研究的依据,不要为综述而综述。在开题报告中,一些报告存在文献杂、乱的问题,不集中,逻辑不清楚,而且缺少对文献的分析。例如,一篇报告希望研究中央执行系统对词汇学习的影响,但是,在介绍中央执行系统的相关知识前,介绍了短时语音记忆和语音知识对词汇学习的影响,并提出语音短时记忆和词汇知识可能影响词汇学习的不同阶段。给人的感觉是,作者要在自己的研究中检验这个假设。接着她介绍了工作记忆的相关研究,这些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但与“词汇学习的不同阶段”毫无关系,而是转向了工作记忆的抑制和转换功能,这样就使文献综述显得松散,没有紧密围绕自己的研究来介绍文献。
科学问题不明确,要研究的问题没有重要意义。做研究是要解决某个科学问题,因此,问题是否重要,如何提出问题,是开题时应该特别重视的一件事。在开题时,通常见到的问题有,1)问题不重要,要研究的问题可做可不做。在研究语言问题的开题报告中,我们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提法 “以往的研究只考察了拼音文字,没有考察具有自己个性的汉字,因此我们要研究......,”。如果1-20年前,这样提出问题,也许还有新意,而现在这样提出问题,就没有新意了。我说过,许多研究从一开始就输在“问题”的提出上。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不重要,可做可不做,这样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所得结果意义不大。2)问题太泛,没有把自己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凸显出来,例如在一篇研究”双语者冲突控制“的报告中,预演时只提出要研究“双语者的控制优势”,大家在评论时指出,双语者的控制优势在已有文献中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因此只研究双语者的“控制优势”没有把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准确地说出来。正式开题时,报告人区分了两个水平的冲突控制:刺激水平的冲突和反应水平的冲突,已有的研究只探讨了反应水平的冲突,没有把“刺激冲突”分离出来。因此,报告人提出,自己的研究就是要探讨双语者的控制优势是否在刺激冲突上也有表现,这就比原来的问题深入了一步。3)科学问题不集中,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例如,在那篇研究词汇学习的报告中,同时考察了中央执行系统和词汇知识对词汇学习的影响。中央执行系统和词汇知识都可以深入进行研究,把它们放在同一个实验中的意义在哪里?研究中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集中解决一个问题,要比同时解决多个问题,效果会好得多。
实验设计的逻辑不清楚如果说解决问题是研究工作的目标,那么实验设计就是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实验设计要有新意,要可行,要符合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在这次开题报告中,我发现了三个问题:1)实验设计的逻辑交代得不清楚。例如,为了研究中央执行系统对词汇学习的影响,报告人采用了词汇产生任务,而不是阅读任务,评审老师指出,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任务来考察中央执行系统的作用,是需要论证的。2)设计不能解决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例如,在一项研究中,报告人设计了两个实验,希望分别考察中央执行系统中抑制和转换的机制。在研究转换机制时,报告人采用了数字转换任务:当呈现的数字是白色时,要求被试进行大小判断;当数字是绿色时,要求被试进行奇偶判断。开题时老师们指出,这个任务类似于Go-No go任务,通常都用来考察抑制的机制,因此难以和转换机制真正分开。3)实验的可行性不够好。例如,一项研究要对比大学生双语者与单语者在加工语言和非语言材料上的优势。老师们指出,双语大学生好找,但要找到同质的单语大学生就很难了,实验可能难以实施。
制作PPT重形式而轻内容做PPT主要应该关心它的内容,而不只是它的形式。在开题时,有些PPT,形式上很漂亮,很花哨,但看去内容不突出,不集中,有些喧宾夺主。有些PPT文字太多,读起来一大片,抓不住主要的内容。

最后,我想说一下开题时的“预实验”问题。我一直赞成和提倡开题时有预实验的结果,这有助于检验实验假设是否可靠,实验设计是否可行,还可以让研究者得到实验训练的机会。在以往的研究生毕业论文实施过程中,完全推翻开题报告时的实验方案是时有发生的,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预实验,开题时想得很好,真正做起来又行不通,只好推翻重来。可惜,现在开题报告的时间都安排在二上,绝大多数学生都来不及做预实验,这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变革了。
沙发
a_sleepy_apple 发表于 14-12-26 09:46:0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板凳
tomomicandy 发表于 15-1-22 19:34:18 | 只看该作者
收藏,感谢笔版。
地板
韩梅梅李雷 发表于 15-2-12 16:22:28 | 只看该作者
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3 00:17 , Processed in 0.087258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