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港澳所2011年复试笔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11年笔试

1) 试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原因及思路。
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同。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一般以GDP、GNP等指标来核算和反映。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经济结构转变以及生态环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人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等的变化和提升。从经济发展而不是经济增长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表明,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    我国要发展大国经济,就必须调整对外贸拉动经济发展模式的依赖程度,转而充分挖掘本国的内需优势,尽量摆脱国际贸易环境对本国经济的影响。
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阶段,资源稀缺、环境恶化和低人力成本的难以维持,我国经济发展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而我国必须进行经济转型来打破成本技术约束,提升经济发展的技术构成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③    经济发展的质量比数量更加重要。随着时代的发展,高级生产要素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自然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而为了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必须进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思路:
①    从以资源和投资导向的经济增长转向创新导向的经济增长,加大人力资源投资,构建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
②    从以制造业为主转向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主导,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    福利改善应从效率优先转向效率和公平相结合,更加重视一次分配的公平性。
④    正确处理ZF和市场的关系。既要重视ZF的宏观调控作用,也要重视市场-价格机制的资源配置功能。
2)简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及其发展。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刘易斯首先提出的,揭示发展中国家并存着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而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经济发展理论。
①    刘易斯首次提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以传统生产方式为主的农业部门和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主的现代化部分,由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中存在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力,而且工业部门存在工资吸引力和较高的生产劳动率,因此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非农化转移将逐步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②    刘易斯之后,费景汉和拉尼斯在考虑工农业二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除了边际产出为零的一部分多余劳动力,他们还划出了,边际产出不为零但不能满足自身消费从而不增加农业总剩余的伪装失业者。而工农数量的转换会经过三个阶段:首先是多余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而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只需要能满足基本消费需求;第二阶段,当多余劳动力吸收完毕时,伪装失业者也开始转移,但他们的转移导致农业产出下降从而导致农产品相对价格的上涨而迫使工业部门提高工资,增加成本。这时候,就必须通过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来顺利完成伪装失业者的劳动力转移;第三阶段,由于不存在剩余劳动力了,工农部门的劳动力分配由竞争性的工资水平所决定。
③    托达罗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主要取决于比较收益与成本的理性经济考虑,这种考虑还包括心理因素。而其中人口流动率跟城市相对工资成正比,跟城市失业率成反比,综合决定于预期城乡收入差距。
3)论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
我国对于经济区域不同层次的划分,基本上是大体按照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状况进行的。
①    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我国分为七个经济协作区:东北经济区、华东经济区、华北经济区、华中经济区、华南经济区、西北经济区和西南经济区,后来华中和华南调整为中南经济区。而80年代中期,我国有提出了三个经济地带的说法:东部沿海地带、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根据三大经济地带的构想,专家学者引入了梯度开发理论,实施“立足沿海、循序渐进、中间突破”和“东靠西移,逐步展开”的开发策略。后来为了减少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又制定实施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横向经济联合若干问题的规定》,旨在按优势互补、区域协调发展共赢的新模式进行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又重新规划为大西南、长江流域、环渤海、西北、东北地区、中原地区和珠江流域地区,在建立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并立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加上四个经济特区的建立,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②    20世纪90年代末,经济区域规划又划为以下七大经济区:长三角和沿江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环渤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5省地区、西南和广西地区和西北地区。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先富带后富的战略目标,我国相继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区和中部崛起战略。而泛珠三角经济区的整合凸现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而泛长三角经济区的酝酿体现出我国区域经济可持续的潜力。
4)珠三角经济一体化的“五个一体化”的具体内容。
珠三角经济一体化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交通一体化为先导,以广州佛山同城化为示范,坚持ZF推动、市场指导,省市联手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环保生态、城市规划、公共服务一体化,实现珠三角协调有序可持续发展,在全省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汇总继续发挥重要的引擎作用。
①    基础设施一体化:以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为支撑和载体,加快推进珠三角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区域内油气电同类型同网同价,无线、宽带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0%、60%以上】
②    产业布局一体化:构建珠三角一体化“530”产业体系【5大领域: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30个重点产业。】,形成“A”字型产业总体空间布局。【“引导增量,优化存量”,打造珠江口东岸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带、珠江口西岸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带,和珠三角沿海的生态环保型重化产业带,形成“A”字型的产业总体空间布局。】
③    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珠三角公民将在享受“底线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础上,进一步享受到能够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逐步实现对接共享并最终达到同一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
④    城乡规划一体化:珠三角建成1小时城际轨道交通网、1小时基本公共服务圈和1小时区域休闲生活圈。
⑤    环境保护一体化:齐防共治,解决重大跨界水污染;统筹区域,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30 05:52 , Processed in 0.56051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