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乎周刊·枯燥无味的心理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ouis21 发表于 14-4-27 20:28: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呃,这个标题请自动忽略吧,是个标题党(不是我取得,我只是转载)



全文阅读如下
https://read.douban.com/reader/ebook/2190088/  右侧有目录的
沙发
 楼主| louis21 发表于 14-4-27 20:30:04 | 只看该作者
转几篇里面的文章
板凳
 楼主| louis21 发表于 14-4-27 20:42:03 | 只看该作者
弗洛伊德他是谁
作者:王怡蕊 李松蔚


      王怡蕊

      说下我的看法。英美澳的正规大学往往把弗洛伊德的理论当做历史遗迹介绍给一年级本科生。听说德国、奥地利还是有人在学习这个的。前几年有人专门做了个研究,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准确性和应用性,他们的结论是弗洛伊德促进了人们对心理学的思考,有历史价值。但是他的理论基本一无可取,只有某一个观点略微修改下有点价值(具体是哪个观点我记不清了)。他的理论是自证的,没有办法证伪。这个研究我印象里是美国心理学协会发表的。
      根据我在医院里的观察,岁数很大的精神病医生往往都学过精神分析。但是相当多的人,随着研究的发展,都开始更多地采用更有临床价值的认知行为疗法。这也是大势所趋,澳大利亚的医保系统(medicare)只能报销有大量研究证据的疗法(evidence-based therapies),不报销精神分析疗法的费用。至于年轻一代的心理学家,基本都没有系统学习过精神分析疗法。
     让我概括,弗洛伊德是最早抬头看星空的人之一,但你认为他们这些先驱对星空的具体了解能有多少呢?
目前精神分析学派也在向科学方面发展。他们重塑了很多理论,开始讲究临床证据,试图减少疗程以提供实用性。具体的例子是 brief psychodynamic therapy。
2012-10-17



  李松蔚

「心理学学科内部」,这个范畴不太好定义……
姑且这么说吧:
「心理学学科」里,相对于基础心理学和非临床的其他应用心理学(例如发展,教育,管理,社会),临床心理学只是一个很小的部分,甚至大部分心理学家可以完全不懂心理治疗;
那么,缩小一圈范围,就在临床心理学的领域里,相对于循证治疗(evidence-based therapy,比如上文说的认知行为治疗),作为没有实证支持的精神分析,自然又属于弱势地位;
再缩小一圈范围,在精神分析的领域里,又有各种各样的分支和变种,从早期的荣格,阿德勒,霍妮,弗洛姆,沙利文,拉康,到现在流行的客体关系,亚隆存在主义……也算是百花齐放,唯独「经典精神分析」(即最传统的弗洛伊德套路),是没有人做的。所有精神分析师当然不会否认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鼻祖的功绩,但对于他的理论,更多地似乎还是「批判地继承」。批判,是放在前面的。
总结: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态度
在心理学学科内部——在普通心理学课上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讲一讲,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外阅读;
在临床心理学内部——你确定要学这个流派?OK,那请你做好准备,可能会不好毕业哦;
在精神分析师内部——哦,这个人是我们的老祖宗,不过,老掉牙了。
Ps. 其实在心理学学科外部,弗洛伊德倒是挺有生存空间的……比如我一个学电影的朋友。
2012-10-18
地板
 楼主| louis21 发表于 14-4-27 20:55:27 | 只看该作者
【专栏·心的错觉】骗局心理学
作者:程毅南

     有商家让你写 1 到 600 个数字,不能出错不限时,写完就可以获得奖品,写错的话就要给钱买东西。这难吗?是不是骗局呢?当中是否包含了什么道理呢?

(好吧,我真的承认这个答案有点偏离这个问题了,但这么好的答案我舍不得删,你们将就看看能学点什么是什么吧……成不?)
你怎么能说这是骗呢……
       表面上,这个活动的难度和 trick,在于这是一件非常无聊的事,因此你做一会儿就会精力不集中,容易失败。
       但这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制造了一种认知失调。你一旦开始写了,就会慢慢发觉自己好傻。你大概会这么想:「写 1~600,这个小学生都会做,我费这么半天劲,就为了拿一个什么奖品,我难道不傻?」为了消除这种傻的感觉,你会说服自己:「嗯,这么做是值得的,我只用了几分钟,就拿到了这个产品,十分值得!」而且在今后使用这个产品的时候,你还会不断地暗示自己:「这个产品是我千辛万苦换来的,所以这个东西一定值得!」也就是说,通过一个比较无聊略傻的活动,给简单的产品试用添加了令消费者自我说服的动力,无形中,建立了品牌形象。(补充一下:就算你失败了,乖乖掏钱买这个产品了,依然有认知失调:我居然失败了然后掏钱买东西,我是二吗?不,我不是,这个产品值得买)
在心理学中,这就是利用人们说服自己、平复自己心中的认知失调(即 cognitive dissonance)。在这个例子中,认知失调就是「我做这个活动,我是傻了吗?」,平复的过程就是告诉自己「这个活动有意义,这个产品很好,所以我才做这个活动,我不傻」。
        现实中存在与之类似的心理学实验(感兴趣的可以 google 「Induced-compliance paradigm」,1959 年的实验)。大致上说,就是找人来实验室做实验,告诉他们这是一个测试认知的实验,但不告诉他们具体是什么,等到他来了才知道,原来是把几块积木放在特定的凹槽里,重复一小时(很无聊)……等他做完,让他对下一个要来做实验的人(一个安排好的内应)说谎,要求说这个实验非常有意思。为了让他说谎,心理学家会给他 20 美元或 1 美元(「20 美元组」和「1 美元组」是进行对比的两个组。ps: 1959 年代的 20 美元还是挺值钱的)。最后发现,获得 1美元的人,往往比获得 20 美元的人,说服(说谎)说得更认真,他们自己也更倾向于认为这个实验真的很有意思。(爱岗敬业!)
      这是为什么呢?平复认知失调。获得 1 美元的人,会觉得,「老子花一小时,做这么无聊的事,就得到 1 美元,我真傻」,然后就会想「不对,我不傻,这个事儿还是挺有意思的,不然我为什么会花一小时,才为了 1 美元呢?我根本就不是为了 1 美元,因为这个活动真的很有趣!」而拿到 20 美元的人,往往因为奖励过大而觉得,我说谎就是为了 20 美元,不给我这个钱,我才不会说谎呢,更不可能觉得这个活动有意义。活动傻,而奖励又少,反而激起人们自我说服的过程,而奖励多,反而就缺乏这个过程,人们会归因于奖励,而不是事件本身的意义。
       平复认知失调过程中的自我说服,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比如:
      一对历经磨难而没有分开的情侣,往往有更深的感情,因为他们经历那么多傻事都没有分开,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经历了大量自我说服的过程,不断说服自己对方真的是我命中唯一,所以我经历了这么多磨难还依然跟他在一起(其实是一个从结果推原因的过程。当然,这只是一部分,他们肯定也有在一开始就认定了对方所以也不断努力不分开。这两个过程是同时存在的)。
        教育。从教育的长远效果来讲,用大量奖励来激励小孩做事情,不如用微量奖励来激励小孩做事情。用大量奖励,小孩子会觉得,我是为了奖励才做这件事,而用微量奖励,小孩子会觉得,我是因为这样做是正确的才做,才不是为了奖励呢!
       最后提醒一点:想利用这个效应,一定要让对方坚持做完这件事。如果他像我一样是个洒脱的汉子,写到 100 的时候突然觉得「我操这个事儿太傻了你的牙膏我爱要不要我真不在乎面子老子真不是这种 low B」的话,你就无法让我自我说服。同理,历经磨难的情侣,万一在磨难之中分手了,也不会存在自我说服(不要过度折腾别人,人家很可能扭头就跑)。因为这是一个从行为推态度、从结果推原因的过程。
谢邀。
ps: 评论中的大家活学活用的水平好高!其实「认知失调」听起来是一件很恐怖类似骂人的话,但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不必大惊小怪……
2013-10-14
5#
锐气冲天 发表于 14-4-28 13:35:14 | 只看该作者
写得挺对的。目前比较火的都是和其他学科交叉的领域。。。纯心理学的领域,也就一般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4:57 , Processed in 0.081695 second(s), 8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