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南京大学本科高年级研讨课: 疾病、卫生和近代文明 课程大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hongli 发表于 14-6-5 20:0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标题:南京大学本科高年级研讨课: 疾病、卫生和近代文明 课程大纲       
http://jw.nju.edu.cn/817/menu1039.html

疾病、卫生和近代文明
Disease, Hygiene and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主讲教师:胡成 职称: 教授 研究专长:中国近现代史
教授、博士生导师。自2000年以来,胡成先后在韩国成均馆大学东洋史系(韩国SK国际学术交流基金,2000年9月-2001年9月)、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2001年11月-12月)、台湾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台湾中华学术发展基金,2006年10月-12月),以及美国洛克菲勒档案中心(Rockefeller Fund, Rockefeller Archive Center,2008年1月-2月)、哈佛大学的哈佛——燕京学社(HYI Research Associate Program (RAP),2008年2月-6月)、耶鲁大学神学院档案馆(Divinity School of Yale 2008年3月),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2009年5月-7月)、李约瑟研究所和剑桥大学(Andrew W. Mellon Fellowship, 2009年10-2010年4月)访问、收集资料和进行合作研究。
所在院系:历史系 联系电邮:cheng.hucheng@gmail.com
授课年级(可多选):□二年级 ✓三年级
对于非本院系学生的学科背景要求:

二、课程简介:

瑞典病理学家Folke Henschen曾说:“人类的历史即其疾病的历史”。的确,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疾病(尤其是大规模的流行病)可以说不时地冲击着各个人类社会,直接或间接的促成其政治、经济、宗教、 科技和文化的变迁。然而,从另一方面来看,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种种变动(如对生态环境的开发或破坏、因自然情境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饥荒、大规模的人口移徙、都市文明的发展、战争等),有时也会成为人类本身致病的要因。近半个世纪以来,学者根据其自身的历史经验所做的研究,可说已经很清楚的揭示了疾病与人类文明之间紧密与互动的关系,也证明了疾病史与医疗史研究是整体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三、课程目标:
本课程试图从疾病、医疗史的角度讨论身体、性别、生育、疾病、死亡、宗教、医疗机制与社会演变等课题。授课目的除旨在增长同学们专业的历史知识,与学术英文的阅读能力之外,同时也希望开阔和拓展参与者的世界眼光,对于文化史意义上的“他者”(Others)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去思辨近现代文明中“自我”(self)与“自然”(nature)、“文化”(culture)、“社会”(society)乃至生老病死之间的复杂关系。
四、教材及参考资源:
1、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余新忠等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年;
2、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谢延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年;
3,罗福芸:《卫生的现代性:中国通商口岸卫生与疾病的含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4, W. F. Bynum, Science and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5, David Cahan (ed.), From Natural Philosophy to the Sciences: Writing the History of Nineteenth-Century Science,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2003.
6,Laura Otis (ed.), Literature and Scienc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An Anthology,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五、教学方式:
一、本课程希望尽可能地和同学们的人生经验发生关联,而能帮助同学们发展出一个新的视野来审察自己身处的世界。为了避免课堂讨论沦为常识性的聊天,本课程将强调严谨地阅读文献及分析论点。
二、本课程的目标是促成集体的思考与学习,授课的演讲部分希望能少于三分之一的时间,因此课程的成败将在于是否有高质量的口头报告和课堂讨论。授课教师为同学们提供一对一的帮助。(由论点的理解、口头报告的技巧、乃至如何领导一个讨论)。
三、本课程还将努力帮助同学们发掘自己的长处,不论是细密的分析、多闻强记、文笔流畅、口语表达、对社会变化的洞察力、或是领导一个课堂讨论,而使之生气蓬勃。大家也会发现如果有一群同学,以不同的方式贡献出他们独特的天分时,那会是一个很美好的经验。
六、教学大纲:
第一讲 导论:疾病的现代性隐喻
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没有人能躲得过疾病的侵袭,但疾病在社会中的存在已经远远超越了生理层面的具象意义,总有一些鬼魅般的阴影萦绕在疾病中,被附着上越来越多的社会文化、道德和政治意义。正如苏珊•桑塔格所揭示的疾病一步步隐喻化,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转换成一种道德评判或者政治态度。疾病隐喻暧昧表达我们的道德情感和态度,并做道德的评价,显示出个体与社会之间一种深刻的失调,它和人性的异化以及苦难的悲怆联系在一起,都是指向社会的压抑与焦虑的偏执,使对某种社会腐败或不公正的指控显得活灵活现。疾病被道德化或政治化,使疾病不再是疾病本身,而是成为了一把衡量人的类别属性的尺子,这尺子因背后的国民性理念而即刻升华成为一种政治、道德的审判。不同疾病所包含的道德意义不同,并非所有的人类疾病都会出现道德评判现象,一般来说在当时社会被认为难以治愈、神秘莫测即人们缺乏了解的疾病,或者是具有强传染性,导致痛苦死亡的极度恐怖,或者跟性有关的疾病道德隐喻的色彩浓厚。
第二讲 疾病与生态
本讲将介绍疾病生态史(ecological history of disease)近年重要研究成果及其遭到的批评,讨论医学史学者对生态环境与人群对人类迁徙和人类传染病之间关系的不同看法,指引学生注意疾病的生态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两者之间的差异与紧张关系,并探讨这两种观点的优缺点和互补的可能,进而思考人类疾病现象中「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最后,本单元将透过历史例子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当代社会的传染病问题。克罗斯比, The Columbian Exchange: Biolog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of 149,对欧洲殖民美洲的生态史研究,影响深远的经典著作。Jared Diamond,Guns, Germs and Steel: 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从对全球人类大历史提出强有力的生物地理学解释。Jaap Goudsmit, Viral Sex: The Nature of AIDS,病毒学者以自然史的角度推测艾滋病的起源,探讨生态变化、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以及商业交通如何导致此一新兴传染病的全球大流行。Harrison, Mark, Disease and the Modern World: 1500 to the Present Day ( Cambridge: Polity, 2004). 自中世纪到二十世纪的全球传染病史,综合了近年医学史重要研究成果,观点平衡、叙述流畅、说理清晰,提供全面性视野。
第三讲 疾病的观念
本讲讨论的问题是疫病恐慌何以在不同历史和地理条件下能够引起的相似的回应,阶级、性别、族群和职业,这类社会文化关系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扮演了什么角色。几乎所有的疫病都被同时代的人所见证。举例来说,就像是从人到人之间的传递和产生于特定的、经常是污秽肮脏的地方环境一样:对于“传染源”与“瘴气”的概念在一个或多或少尚未被证实明确的性质上被混为一谈。一次又一次的“臭气”被追溯为疾病的根源。通常的社会反应,是人们从一个被感染的地方逃走是很惯常的做法,并且由于它将人们带离了仁慈的、临近的或者是政治的任务而被保护(或者攻击)。疾病的携带者们被确认,然后成为替罪羊们的是那些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和现代夏威夷时期一样,因为疫病不仅由国外而且由下层人传染而来,疾病因为地区原因而产生的一些不同种类的污染的携带者——举例来说,就像是那些非洲并未发觉感染了疾病的奴隶们,或者是在黑死病时期的犹太人(即使瘟疫的爆发与之后在欧洲的爆发形式还是有很大的不同)。从他们的角度来讲,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们认为疫病的起因是外部敌人或者政府官员和精英人士毒害穷苦百姓的阴谋。
第四讲 战争与医学
  本讲讨论的战争与医学及现代性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就如韦伯所言,民族国家和官僚体制成为一种绝对的统治形式。现代战争更多体现为一种集体的,或者是被认可的暴力。而战争是一种人类经验当中最为人所记忆的活动。战争带来破坏与创伤,然而,战争也经常被歌颂。这是因为在本质上,战争是定义成国家实力的展现。国家借着有系统的武力使用,来实现其政治意志。战争因此经常由国家来发动,而且受到歌颂。同样的,又是借着军事力量,战争常常变成了各种各样宗教团体发挥他们的影响力的方法。如此一来,战争也成了展限各种各样价值观的方法。同样的,在一个国家之内,战争也会在势均力敌的两个派阀当中发生。因此人类的行为当中就有所谓的“内战”这样的表现。战争的创痛常常发生在个人的层次上。而且常常在个人的层次上来被注意到,被了解。然而战争的创痛也会发生在社会的层次上。社会与政治政策有可能变得非理性,甚至是激进的。并非所有对战争的歌颂在本质上都是邪恶的。集体的、系统化的权力及暴力的“滥用/运用”,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有时候也会塑造出某些良性的意识形态。有时候,当斗争的双方对争论僵持无解时,战争是最后的诉求之道。战争往往创造出一种可能,让这个世界去反省、检讨眼前种种对人类生活有巨大影响的政策的良窳。
第五讲 医院的兴起
本讲介绍十八世纪西方医学多元化与买方市场主导的现况,包括多样的医疗执业人员、多元化的医学教育管道与医学理论以及医师与病人的权力关系, 说明在十九世纪中叶之前,内科医师(physicians)、外科医师(surgeons)和药师(apothecaries)这三种医疗人员的差异,并叙述其资格、训练与职业公会演变的历史,以及这三者的分工与冲突。以法国大革命后的医学改革为例,叙述医院如何成为教学与研究的中心,简要说明其所带来重大的转变,包括理学检查与病理解剖的崛起、医院成为教学与研究的中心,以及外科与内科在医学教育中的整合,介绍此时医院国家聘用的医师与接受慈善救济的病人之间的医 病关系,讨论医院制度与医学专业化所造成的医病关系改变。介绍病理解剖成为医学研究的最前线之后,理学检查(physical examination)取代病人的叙述,成为医师诊断的主要根据。说明医学的 焦点如何从病人的生活史转变到器官与组织的病变。 讨论医学的焦点由「病人」转移到「疾病」对医病关系的影响。
第七讲 国家与公共卫生
本讲讨论现代意义的“公共卫生”发韧于十九世纪的欧洲社会,国家为了管理社会秩序,同时也为了富国强兵、拓展海外政治经济势力,积极推动各种人口健康治理政策。在此同时,人权意识的提升以及来自于社会内部的政治社会改革压力,也迫使国家不得不承担起保护民众健康的责任。“公共卫生”作为一门专业学门,其发展过程除了受到人口健康问题的本质以及科学知识的影响之外,更与国家角色的扩张、人权意识的启蒙、疾病因果知识论述的转变,以及政治社会运动息息相关。本单元扼要介绍公卫学的学科内容,接着简要回顾人口健康问题的转变,介绍疾病因果知识论述的变化,最后指出公卫社会历史分析的重要主题。国家的角色(the role of state):“国家”以公权力介入人口健康问题的动机为何?国家与人民的关系为何?检视公卫发展历史,事实上威权国家很少为了保护大众健康而推动公共卫生,而是为了其它目的;例如,保护统治阶层免于受到疾病威胁、确保健康的兵力、确保经济发展所需的劳动力、减少财政负荷、提升国力、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动乱等。以保障人权为主要目的的公共卫生,源自于平等人权思潮的启蒙,以及19世纪以来欧美社会内部源源不绝的政治与社会改革运动;国家被赋予了保障全民生存权的责任与义务。
第八讲 殖民医学与帝国医学
本讲关注受到十八-十九世纪医学发展的影响,热带风土与寄生虫相关之研究成为当时殖民医学研究的重心;随着二次世界大战后风起云涌的独立运动,这些医学知识的核心与实作经验在褪去了政治上殖民主义的外衣后,蜕化成为今日热带医学的知识源头。本节将聚焦于殖民医学与热带医学间不绝如缕的历史纠葛,从以下几个主题,介绍当前学界研究的现况,并点出殖民地经验在现代热带医学的关键地位。讨论以“哥伦布交换”为核心,讨论新、旧大陆疾病交流与冲击;及监将以天花和梅毒为个案,分析十八世纪以前殖民经验对西方医学所产生的影响。此节将关注西洋瘴气论与环境医学如何被运用来理解新环境,以及因殖民运动所导致的药材与治疗概念的交流与散播。以十九世纪中叶发展的细菌学为中心,以1870年代的霍乱弧菌调查与1890年代的鼠疫菌争议,说明殖民地作为发现病原体观察站的重要性,以及西方医学里“白种人负担”概念的展现。细菌学在十九世纪西方医学中的兴起,不仅有助于西方医学的全球扩散,也在这段时间几次的疫病大流行中,成为医学跨越民族与文化差异的共同基础。殖民与医学:西方科学的救赎还是生态帝国主义的摧残?如果没有的殖民帝国主义,现代医学会在殖民地上出现吗?本节是近年来甚为热门的殖民现代性(colonial modernity)议题,将涉及殖民时期医学传播的多样性:如传道医学与殖民学教育),以及非殖民地区与时代的类似机制:如洛克斐勒基金会、国际联盟,以及世卫组织等。 
第九讲 性别与医疗
本讲以历史中男女行医者(healers)的历史处境(包括医学教育、资格认定、与护理专业的女性化)及医学知识中的性别差异,来探讨医学史中的性别关系。医疗史与任何的历史一样,都反应特定时空的社会文化,而医疗史的性别面向亦如此。医疗史也与一般历史一样,有其性别的面向,于此若我们能有所关注与了解,对于医疗史的了解才能更加深入。而医疗史的性别面向,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向来讨论:医者的性别如何建构医疗的形象与行医内涵(例如,长期以男性为主的医师族群)、医疗知识所建构性别差异(如认为女性的生理特性使其难以承受医学专业训练)及其与所扮演的角色、及特定疾病或是医疗措施的性别政治(例如,歇斯底里症、男性歇斯底里症、厌食症、医疗体制如何使初经成为一个卫生事件)。此三者往往彼此有密切关系,有时也三者之间也难以轻易区分。限于授课时间,在此将着重于前二者。
第十讲 实验室和细菌福音
本讲讨论“实验医学”(experimental medicine)并不是具有清楚定义的概念或学科领域。它泛指生物医学研究(biomedical research),或任何有助医学知识发展的实验研究。为了突显“实验医学”以精确科学(exact science)方法为导向的特色,本次课程开始将先介绍西方实验医学兴起的历史脉络。引导读者留意当时西方传统医学的主流疾病与健康概念。以及在医学体液学说与生机论指导下医疗实践的特色。其次,本文将略述以精确科学为导向的新兴医学研究的特点,并以德国的穆勒(Johannes Peter Müller, 1801-1858)学派为例。穆勒学派积极将新发展的物理化学知识与技术引进医学生理学研究。另外,同时期的欧洲逐渐发展出数值、量化与统计知识,也同样推促医学逐渐从“主观”诊断的“艺术”传统,转向“客观”的“技术”。最后,本文将以一般所称“实验医学”创立者伯纳(Claude Bernard, 1813-1878)《实验医学导论》中的观点为例,说明“实验”的多元特质。
第十一讲 浪漫主义与疾病
本讲关注卢梭作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将之视为一种审美,热衷于强烈的感情。就如法国女作家乔治·桑以及波特莱尔《恶之花》中所呈现的那样:感伤,忧郁、孤独、,对病态美、残缺美的眷恋,对于死亡的崇拜,而非健康、青春和活力,朝气蓬勃。就疾病与医疗史的角度来看,健康的人不太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和情绪,只有病人才格外注意自己的身体,所以在浪漫主义那里,疾病是最高和唯一真实的生活。就如肺结核,不同于天花、霍乱、鼠疫等急性传染病,患者往往顾不上关心和思考,就送了命,慢性肺结核病人往往条件允许,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在病榻上,陷入深思暇想。另外,多数疾病无法与美结合在一起,而总是与身体的残缺和损伤联系起来。如胃溃疡整天双手紧压疼痛的胸口,躯体佝偻,黄疸病则肌肤蜡黄,有如死尸,痢疾不停地急急奔走于病床与厕所之间;头痛、肿瘤、都给人的外貌带来了极大的损伤。肺结核则是身材瘦削、脸孔白皙,下午脸上泛起淡淡的红晕,以至于传统被称为white plague。还有多数肺结核的患者,因身体虚弱而语言、动作都显出温文尔雅,不但形体能够保持原有的美,苍白的脸容甚至会更有一种风韵,这是浪漫主义所向往的。他们说生不过是爱的预兆,死则是新婚之吻。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拜伦说,希望患肺结核而死,因为夫人们都会说:“瞧那个可怜的拜伦,垂死之时也是那么的好看!”在浪漫主义的作品里,爱情是欢乐的、美丽的、疾病是幽怨的、忧愁的、死亡是悲痛的、哀伤的,死亡必须要在情节发展的重要时刻。
七、考核方法:
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基本的学术英文阅读能力,乃本课程的两大要求。期中考、期末考各占学期总成绩30%,上课表现、讨论问答与出席率共占4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9 00:39 , Processed in 0.10642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