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明清社會經濟史專題」教學大綱及參考書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chongli 发表于 14-9-16 08: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清社會經濟史專題」教學大綱及參考書目
http://idv.sinica.edu.tw/pengshan/mingqing.htm#c1


徐泓、邱澎生(1998年3月編)

教學大綱

一‧課程名稱:

明清社會經濟史專題(3學分)

二‧課程說明:

本課程旨在討論十四至十九世紀前半期明清社會與經濟的結構性變遷,介紹現代學者對各項專題研究的成果,注意相關原始史料之解讀,以增進對明清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理解。

三‧課程講次:

第一講 導論: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議題

第二講 人口‧土地數字:人口、耕地面積與人丁地畝統計制度

第三講 田賦與徭役:由兩稅、里甲、均徭、條鞭到攤丁入地

第四講 政府的經濟管制:官手工業、官鹽、行役與漕運

第五講 農業生產力的變化:畝產量、商品農業、經營地主與租佃制度

第六講 「資本主義萌芽」:商業資本與礦業‧手工業的發展

第七講 市場與制度:全國市場擴展下的商業制度變化

第八講 都市化的發展:城鎮階層體系與都市社會環境

第九講 人群的分野:等級、階級、性別與族群

第十講 地域社會的構成:「家族統治」與「鄉紳支配」

十一講 民間結社的發展:士人結社、善會善堂、會館公所及秘密會社

十二講 國家與社會:政府政策與民間社會的互動

四‧課業要求與評分方式

閱讀相關文獻,參與課堂討論,占30%。總結現代學者對重要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論題討論之成果,習作「研究討論」(Review Article) ,占20%。選擇某一明清社會經濟史領域內之問題,撰寫學期報告(Term Paper)的研究計劃,並於期末繳交學期報告,占50%。

 

各講參考書目

第一講 導論: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的重要議題


Rawski, Evelyn S. 1991. “Research Themes in Ming-Qing Socioeconomic History--the State of the Field,”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1): 84-111.

徐泓,1974,〈六十年來明史之研究〉,《六十年來之國學》第三冊,台北:正中書局,頁379-452。

山根幸夫(編),1983,《中國史研究入門》下冊,東京:山川出版社,頁1-216。

李小林、李晟文,1988,《明史研究備覽》,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頁1-122。

陳生璽、杜家驥編,1991,《清史研究概說》,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趙令揚,1992,〈近四十年中國大陸之明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505-514。

山根幸夫,1992,〈八十年來日本的明史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641-652。

Cohen, Paul A. 1984. 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劉廣京,1983,〈三十年來美國研究中國近代史的趨勢〉,《近代史研究》,1983(1):289-312。

葉顯恩、陳春聲,1992,〈論社會經濟史的區域研究〉,葉顯恩編,《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華書局,頁17-30。

Naquin, Susan. And Rawski, Evelyn S. 1987. “Preface,”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陳樺,1996,《清代區域社會經濟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向燕南,1997,〈論明代經濟史撰述的突出發展〉,《中國史研究》,1997(4)。

常建華,1991,〈最近中國明清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文化》,6:259-275。

森正夫,1981,《中國前近代史研究地域社會視點》,《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8:201-223。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

傅衣凌,1989,《明清社會經濟變遷論》,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19。

徐泓,1991,〈幸生聖明極盛之世十六、十七世紀中國的社會與經濟〉,《故宮文物月刊》,9(7):47-52。

費維愷(Albert Feuerwerker),1988,〈清代經濟史與世界經濟史〉,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頁390-407。

馮爾康,1988,〈《雍正朝起居注》、《上諭內閣》、《清世宗實錄》資料的異同:兼論歷史檔案的史料價值〉,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頁613-629。

王鍾翰,1957,〈《清三通》纂修考〉,氏著,《清史雜考》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頁208-258。

謝國楨(編),1980-1981,《明代社會經濟史料選編》上、中、下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和田清,1957,《明史食貨志譯註》,東京:東洋文庫。

楊家駱(編),1977,《中國經濟史料:清代篇》,台北版:鼎文書局。

《筆記小說大觀》,台北:新興書局,1985-。

《中國野史集成》,成都:巴蜀書社,1993。

《中國方志叢書》,台北:成文出版社,1966-。

《中國地方志集成:鄉鎮志專輯》,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朱保炯、謝沛霖(編),1980,《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顧廷龍(編),1992,《清代硃卷集成》,台北:成文出版社。

周駿富(編),1985,《清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周駿富(編),1991,《明代傳記叢刊》,台北:明文書局。

澤田瑞穗,1972,《校注破邪詳辯中國民間宗教結社研究資料》,(清)黃育楩原著,東京:道教刊行會。

星斌夫(編),1966,《中國社會經濟史語彙》,東京:東洋文庫近代中國研究中心。

Sun Zen, E-tu(孫任以都). 1961. Ch' ing Administrative Terms: A Translation of the Terminology of the Six Boards with Explanatory Notes.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中國社科院明史研究室,1981,《中國近八十年明史論著目錄》,江蘇人民出版社。

山根幸夫(編),1960,《明代史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東洋文庫明代史研究室。

山根幸夫(編),1993,《新編明代史研究文獻目錄》,東京:汲古書院。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清史研究室等(編),1984,《清史論文索引》,北京:中華書局。

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經濟史組編,1988,《中國社會經濟史論著目錄》,濟南:齊魯書社。

劉錚雲,1996-,「唐宋明清史書目資料庫」,置於「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頁」內:http://www.ihp.sinica.edu.tw/new/index.htm
 

第二講 人口與土地:明清時代的人口行為及丁、畝統計

Ho, Ping-ti(何炳棣).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pp.3-97, 98-135.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中譯本:葛劍雄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頁3-96、99-136)。

Perkins, Dwight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Pp.192-216, 217-240.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中譯本:宋海文等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頁251-288、289-325)。

劉翠溶,1992,《明清時期家族人口與社會經濟變遷》,台北:中研院經濟研究所,頁44-265。

賴惠敏,1989,〈明清海寧查、陳兩家族人口的研究〉,《大陸雜誌》,78(3/4):1-30。

李中清,1994,〈中國歷史人口制度:清代人口行為及其意義〉,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17。

李伯重,1996,〈“最低生存水準”與“人口壓力”質疑對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中兩個基本概念的再思考〉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1):31-37。

李伯重,1994,〈控制增長,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為〉,《新史學》,5(3):25-71。

行 龍,1992,〈人口壓力與清中葉社會矛盾〉,《中國史研究》1992(4):51-58。

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1993,〈移民與人口發展〉,氏著,《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頁641-659。

牛建強,1997,《明代人口流動與社會變遷》,開封:河南大學出版社。

徐泓,1982,〈明洪武年間的人口移徙〉,《歷史與中國社會變遷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235-294。

徐泓,1988,〈明初的人口移徙政策〉,《漢學研究》,6(2):179-190。

徐泓,1991,〈明永樂年間的戶口移徙〉,《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1(2):196-218。

曹樹基,1995,〈洪武時期河北地區的人口遷移〉,《中國農史》,14(3):12-27。

王崇武,1936,〈明代戶口的消長〉,《燕京學報》,20:331-373。

韋慶遠,1961,《明代黃冊制度》,北京:中華書局,頁7-87。

陳支平,1997,〈明代福建的戶籍失控與民間私例〉,《明史論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75-190。

葛劍雄、曹樹基,1995,〈對明代人口總數的新估計〉,《中國史研究》,1995(1):33-44。

欒成顯,1987,〈明初地主制經濟之一考察:兼敘明初的戶帖與黃冊制度〉,《東洋學報》,68(1/2):35-70。

姜濤,1993,《中國近代人口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2-61。

陳樺,1990,〈清代戶口統計制度的演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編,《清史研究集》第七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頁1-25。

鞠德源,1994,〈清代皇族人口冊籍〉,李中清、郭松義主編,《清代皇族人口行為和社會環境》,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170-190。

江太新,1991,〈清代獲鹿縣人口試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1(2)。

何炳棣,1995,《中國歷代土地數字考實》,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77-139。

梁方仲,1933,〈明代魚鱗圖冊考〉,《地政月刊》,1(8):。

鶴見尚弘,1990,〈元末‧明初魚鱗冊〉,《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665-680 。

藤井宏,1943-1947,〈明代田土統計關一考察〉,《東洋學報》,30(3)-(4);31(1)。

趙岡、陳鍾毅,1982,《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113-126、86-108。

王其渠,1981,〈明初全國土田面積考〉,《歷史研究》,1981(4):139-148。

樊樹志,1984,〈萬曆清丈述論:兼論明代耕地面積統計〉,《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2):25-37、45。

顧誠,1986,〈明前期耕地數新探〉,《中國社會科學》,1986(4):193-213。

顧誠,1986,〈明帝國的疆土管理體制〉,《歷史研究》,1989(3):。

高王凌,1992,〈明清時期的耕地面積〉,《清史研究》,1992(3):61-66。

馬雪芹,1995,〈洪武二十六年耕地面積數字考實〉,《中國農史》,14(3):28-29。

 

第三講 田賦與徭役:由里甲兩稅、均徭條鞭到攤丁入畝

賴惠敏,1992,〈明代賦役制度史研究的回顧〉,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1487-1497。

梁方仲,1989(1963),〈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77-603。

梁方仲,1957,《明代糧長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29-53。

賴惠敏,1982,《明代南直隸賦稅制度的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頁10-83。

山根幸夫,1966,《明代徭役制度展開》,東京:東京女子大學。

伍丹戈,1982,《明代土地制度和賦役制度的發展》,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

林金樹,1988,〈關於明代江南官田的幾個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88(1):73-87。

伍丹戈,1979,〈明代的官田和民田〉,《中華文史論叢》,1979(1):119-163。

周良霄,1957,〈明代蘇松地區的官田與重賦問題〉,《歷史研究》,1957(10):63-75。

森正夫,1990,〈周夢顏「蘇松浮糧」〉,《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1003-1026。

吳緝華,1970(1968),〈論明代稅糧重心之地域及其重稅之由來:明代前期稅糧研究〉,氏著,《明代社會經濟史論叢》,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33-73。

范金民,1995,〈江南重賦原因的探討〉,《中國農史》,1995(4):46-53。

王毓銓,1988,〈明朝徭役審編與土地〉,《歷史研究》,1988(1):162-180。

梁方仲,1989(1935),〈明代兩稅稅目〉,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19-33。

梁方仲,1989(1944),〈明代十段錦法〉,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45-263。

梁方仲,1989(1963),〈論明代里甲法和均徭法的關係〉,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577-603。

梁方仲,1989(1936),〈一條鞭法〉,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原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4卷1期),北京:中華書局,頁34-89。

梁方仲,1989(1944),〈釋一條鞭法〉,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229-244。

梁方仲,1989(1951),〈明代一條鞭法的論戰〉,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頁301-367。

梁方仲,1989(1952),〈明代一條鞭法年表〉,氏著,《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原載《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集刊》4卷1期),北京:中華書局,頁485-576。

王方中,1957,〈明代一條鞭法的產生及其作用〉,收入尚鉞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頁。

田繼周,1957,〈明代後期一條鞭法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頁657-672。

岩見宏,1982,〈均徭法、九等法和均徭事例〉,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448-463。

唐文基,1989,〈明代均徭法〉,《平準學刊》,4(下):575-608。

唐文基,1981,〈明中葉東南地區徭役制度的變革〉,《歷史研究》,1981(2):115-134。

伍躍,1986,〈明代中葉差役改革試論〉,《文獻》,1986(2):96-117。

谷口規矩雄,1990,〈龐尚鵬一條鞭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頁927-942。

黑木國泰,1990,〈福建一條鞭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943-954。

袁良義,1995,《清一條鞭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張海瀛,1993,《張居正改革與山西萬曆清丈研究》,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頁134-150。

商 峴,1996,〈明代田畝計量中的幾個問題〉,《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124-131。

陳支平,1988,〈清初賦役財政制度的演變〉,氏著,《清代賦役制度演變新探》,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頁1-119。

莊吉發,1985,《清世宗與賦役制度的改革》,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61-99。

史志宏,1989,〈攤丁入地的過程和各地實施中的特點〉,《平準學刊》,4(下):609-635。

劉志偉,1990,〈廣東攤丁入地新論〉,湯明燧、黃啟臣編,《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292-307。

Huang, Ray(黃仁宇). 1974. Taxation and Governmental Finance in Sixteenth-Century Ming China, pp.112-133.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ng, Yeh-chien(王業鍵). 1973. Land Taxation in Imperial China, 1750-1911, pp.20-66.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第四講 政府的經濟管制:官手工業、官鹽、行役與漕運

徐泓,1986,〈中國官匠制度〉,于宗先主編,《經濟學百科全書》第2冊《經濟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8-44。

陳詩啟,1958a(1955),〈明代的工匠制度〉,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436-466。

陳詩啟,1958b,〈明代官手工業的組織〉,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42-69。

陳詩啟,1958c(1957),〈明代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和官手工業的演變〉,氏著,《明代官手工業的研究》,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頁1-41。

羅麗馨,1988,〈明代官手工業組織中官匠的管理制度〉,《大陸雜誌》,77(5):200-218。

任以都,1970,〈清代礦廠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3(1):13-27。

羅麗馨,1994,〈明代官辦造船業〉,《大陸雜誌》,88(1):25-44。

王鈺欣,1980,〈清代前期景德鎮瓷業中官窯地位的考察〉,《中國史研究》,1980(3):45-71。

范金民、金文,1993,〈明代江南興盛的官營織造業〉、〈鼎足而立的江南三織造〉,氏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頁102-195。

范金民、金文,1993,〈「貿易綢緞」的歷史考察〉,氏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頁301-348。

Santangelo, Paolo. 1985. “The Imperial Factories of Suzhou: Limi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tate Intervention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Schram, S. R., ed., The Scope of State Power in China. pp.269-294.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梁淼泰,1991,《明清景德鎮城市經濟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頁28-70。

徐泓,1975,〈明代前期的食鹽生產組織〉,《台大文史哲學報》,24:161-193。

徐泓,1974,〈明代前期的食鹽運銷制度〉,《台大文史哲學報》,23:221-266。

韓大成,1987,〈明代的集市〉,《文史哲》(濟南社會科學院),1987(6):17-25。

Yang, Lien-sheng(楊聯陞). 1970. “Government Control of Urban Merchants in Traditional China.” The 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 8(1-2): 186-209.

Mann, Susan. 1987. Local merchants and the Chinese Bureaucracy, 1750-1950, pp.12-28.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趙毅,1985,〈鋪戶、商役與明代城市經濟〉,《東北師大學報》1985(4):。

唐文基,1983,〈明代的舖戶及其買辦制度〉,《歷史研究》,1983(5):140-150。

唐文基,1982,〈明朝對行商的管理和徵稅〉,《中國史研究》,1982(3):。

邱力生,1987,〈試述明代工商經濟管理〉,《明代史研究》,15:21-33。

佐藤學,1980,〈明末京師商役優免問題〉,《集刊東洋學》,44:64-78。

佐藤學,1980,〈明代前期北京官店塌房商稅〉,《集刊東洋學》,44:64-78。

佐藤學,1987,〈明末清初期一地方都市同業組織公權力蘇州府常熟縣「當官」碑刻素材〉,《史學雜誌》,96(9):1468-1487。

彭雲鶴,1982,〈試論明代的漕運〉,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16-535。

唐文基,1989,〈明代的漕軍和漕船〉,《中國史研究》,1989(4):47-57。

星斌夫,1971,《明清時代交通史研究》,東京:山川出版社,頁5-53、88-124、211-265、266-300。

張哲郎,1969,《清代的漕運》,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頁11-53。

 

第五講 農業生產力的變化:畝產量、商品農業、經營地主與租佃制度

Ho, Ping-ti. 1959. Studies on the Population of China, 1368-1953, pp.169-195. Cambridge, Mas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erkins, Dwight H. 1969.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pp.13-137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石奇、方卓芬,1985,〈清代前中期農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84-268。

(清)張履祥輯補,陳恒力校釋,1983,《補農書校釋》,北京:農業出版社。

陳恒力,1958,《補農書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李伯重,1996,〈「人耕十畝」與明清江南農民的經營規模〉,《中國農史》1996(1):1-14。

趙岡,1983,〈南宋至清末蘇州地區土地生產力之變化〉,《食貨復刊》,12(9):321-324。

川勝守,1992,〈明清江南農業經濟史問題點〉,氏著,《明清江南農業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頁1-16。

吳慧,1993,〈清前期糧食的畝產量、人均占有量和勞動生產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43-48。

黃宗智,1994,《長江三角洲小農家庭與鄉村發展,1350--1988》,程洪等譯,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47-121。

吳承明,1989,〈中國近代農業生產力的考察〉,《中國經濟史研究》,1989(2):63-77。

史志宏,1993,〈清代前期的農業勞動生產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49-53。

吳唅,1959,〈明初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中國人民大學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1959年,頁126-159。

鄭昌淦,1989,《明清農村商品經濟》,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534-590。

Rawski, Evelyn Sakakida. 1972. Agricultural Change and the Peasant Economy of South China pp.57-163.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劉翠溶,1978,〈明清時代南方地區的專業生產〉,《大陸雜誌》,56(3-4):125-159。

陳國棟,1983,〈清中葉民食札記兩條〉,《食貨復刊》,13(3/4):138-141。

李文治,1993,〈論明清時代農民經濟商品率〉,《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1):21-42。

傅衣凌,1982(1957),〈明末清初江南及東南沿海地區「富農經營」的初步考察〉,氏著,《明清社會經濟史論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頁121-144。

羅崙、景甦,1984,《清代山東經營地主經濟研究》,濟南:齊魯書社,頁1-15、183-219。

趙岡、陳鍾毅,1982,〈歷史上的經營地主〉,氏著,《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59-322。

片岡芝子,1959,〈明末清初華北農家經營〉,《社會經濟史學》,25(2/3):165-187。

伊原弘介,1982,〈明末清初「紳士」的土地經營以張履祥為例〉,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567-574。

趙岡、陳鍾毅,1982,〈歷史上的租佃制度〉,氏著,《中國土地制度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25-418。

鄭志章,1986,〈明清時期江南的地租率和地息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6(3):42-52。

章有義,1984,〈明清徽州地權分布狀態的蠡測〉,氏著,《明清徽州土地關係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0。

章有義,1988,〈前記〉、〈近代徽州租佃關係的若干變化和特點〉,氏著,《近代徽州租佃關係案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3、313-338。

楊國楨,1988,〈明清土地制度和契約關係的發展〉,氏著,《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頁8-90。

楊國楨,1988,〈明清地權分化的歷史考察:從永佃權到「一田兩主」〉,氏著,《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頁91-133。

王日根,1996,〈清代地權轉移中的非經濟因素〉,《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2):65-70。

江太新,1980,〈清化前期押租制的發展〉,《歷史研究》,1980(3):。

賴惠敏,1989,〈清代山東孔府莊田的研究〉,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農村經濟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19-160。

陳秋坤,1994,《清代台灣土著地權:官僚、漢佃與岸裏社人的土地變遷,1700-189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61-197。

魏金玉,1983,〈明清時代農業中等級性僱佣勞動向非等級性僱佣勞的過渡〉,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編,《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18-516。

葉顯恩,1983,《明清徽州農村社會與佃僕制》,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頁232-302。

傅衣凌,1961,〈明清之際的「奴變」和佃農解放運動:以長江中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為中心的一個研究〉,氏著,《明清農村社會經濟》,北京:三聯書店,頁68-153。

江太新,1984,〈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述評〉,《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1)。

石錦,1990,〈明清間農業結構的轉變〉,《新史學》創刊號,頁97-105。

Wiens, Mi Chu(居蜜). 1976. “Cotton Textile Production and Rural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Early Modern China.” The Journal of Chinese Culture. (Hong Kong) 7(2): 515-534.

樊樹志,1985,〈十一至十六世紀江南農村經濟的發展:傳統經濟結構突破的局部考察〉,《中國封建社會經濟結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384-405。

史建雲,1987,〈從棉紡織業看清前期江南小農經濟的變化〉,《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3):67-83。

諸葛計,1982,〈從一篇碑文談到明代農民的徭役負擔讀萬曆三十九年〈無錫縣均田碑〉〉,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464-478。

Liu, Ts’ui-jung and Fei, John C. H(劉翠溶、費景漢). 1977. “An analysis of the Land Tax Burden in China, 1650-1865.”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37(2) : 359-381.

楊國楨,1990,〈清代福建農村土地抵押借貸與典當的數理分析〉,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編,《清史研究集》第七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頁61-81。

Pan, Ming-te(潘敏德). 1996. “Rural Credit in Ming-Qing Jiangnan and the Concept of Peasant petty Commodity Production.”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5(1): 94-117.

劉永成、趙岡,1988,〈十八、十九世紀中國農業雇工的實質工資變動趨勢〉,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頁872-884。

劉瑞中,1987,〈十八世紀中國人均國民收入估計及其與英國的比較〉,《中國經濟史研究》,1987(3):105-120。

李伯重,1996,〈從「夫婦並作」到「男耕女織」明清江南從家婦女勞動問題探討之一〉,《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3):99-107。

 

第六講 「資本主義萌芽」:商業資本與礦業‧手工業的發展

尚鉞,1984(1957),〈《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序言〉,《尚鉞史學論文選集》(原收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歷史教研室編,《明清社會經濟形態的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86-390。

黎澍,1957(1956),〈關於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的考察〉,中國人民大學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討論集》,北京:三聯書店,頁742-780。

吳承明,1985,〈導論:什麼是資本主義萌芽〉,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4-35。

方行,1985,〈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的遲緩及其歷史作用〉,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673-744。

蔣兆成,1994,〈資本主義萌芽〉,氏著,《明清杭嘉湖社會經濟史研究》,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頁451-493。

王業鍵,1983,〈明清經濟發展並論資本主義萌芽問題〉,《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3(3):30-39、54。

石錦,1990,〈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研究理論的評介〉,氏著,《中國近代社會研究》,台北:李敖出版社,頁101-137。

張海鵬、唐力行,1982,〈論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原因〉,《安徽師大學報》1982(3)。

傅筑夫,1983,〈再論資本主義萌芽關於資本主義萌芽的幾點補充意見〉,《社會科學戰線》1983(1)。

韋慶遠、魯素,1986,〈論清初商辦礦業中資本主義萌芽未能茁壯成長的原因〉,《中國史研究》1982(4):75-86。

方行,1983,〈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結構與資本主義萌芽〉,收入《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1-51。

鄭天挺,1982,〈鴉片戰爭前清代社會的自然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2(1)。

李文治,1983,〈明清時代中國農業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198。

劉永成,1981,〈論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前提〉,收入南京大學歷史系明清史研究室編,《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5。

Faure, David. 1994. “Sprouts of Capitalism.” China and Capitalism: Business Enterprise in Modern China.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p.1-27.

徐泓,1976,〈明代後期鹽業生產組織與生產形態的變遷〉,《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89-432。

徐泓,1977,〈明代後期的鹽政改革與商專賣制度的建立〉,《台大歷史學系學報》,4:299-311。

徐泓,1972,《清代兩淮鹽場的研究》,台北: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會。

吳奇衍,1988,〈從檔案看清前期長蘆官鹽商的若干問題〉,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上冊,北京:中華書局,頁492-515。

王方中,1982,〈清代前期的鹽法、鹽商和鹽業生產〉,《清史論叢》,4:1-48。

方裕謹,1988,〈淺論嘉慶十二年河東鹽務商運的恢復〉,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頁858-871。

陳鋒,1988,《清代鹽政與鹽稅》,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頁27-58、215-240。

Ho, Ping-ti. 1954. “The Salt Merchants of Yangchou: A Study of Commercial Capitalism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17(1/2): 130-168.

薛宗正,1985,〈清代前期的鹽商〉,收入《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頁539-562。

王思治、金成基,1985(1981),〈清代前期兩淮鹽商的盛衰〉,收入《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頁450-480。

葉顯恩,1985(1980),〈試論徽州商人資本的形成和發展〉,收入《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頁358-381。

Liu, Ts‘ui-jung. 1989. “Features of Imperfect Competition of the Ming-Ch’ing Salt Market,”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Pp. 559-627.

商鴻逵,1982,〈清代皇商介休范氏:《紅樓夢》故事史証之一〉,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1009-1020。

方卓芬、胡鐵文、簡銳、方行,1985,〈清代前中期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下),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452-646。

黃啟臣,1983,〈試論明清時期商業資本流向土地的問題〉,《中山大學學報》1983(1):66-84。

中山美緒,1976,〈「恆產瑣言」〉,《東洋學報》,57(1/2):171-200。

陳支平,1996,〈清代閩西商綱零拾〉,《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2):71-75。


鄧拓,1956,〈從萬曆到乾隆〉,《歷史研究》,1956(10):。


湯明燧,1958,〈對鄧拓同志〈從萬曆到乾隆〉一文的商榷和補充〉,《歷史研究》,1958(1):。


韋慶遠、魯素,1982,〈清代前期的商辦礦業和資本主義萌芽〉,《清史論叢》,4:65-91。


方行、石奇、簡銳、汪士信,1985,〈清代前中期手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上):江蘇浙江絲織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蘇松棉布加工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62-410。


彭澤益,1983d(1981),〈清代前期手工業的發展〉,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369-399。

段本洛等著,1986,《蘇州手工業史》,揚州:江蘇古籍出版社。

田中正俊,1984,〈明‧清時代問屋制前貸生產〉,《西島定生博士還曆記念東史國家農民》,東京:山川出版社,頁396-439。

范金民,1989,〈明清時代蘇州絲織業生產形式和生產關係初探〉,收入洪煥椿等主編,《長江三角洲地區社會經濟史研究》,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184-219。

傅衣凌,1957(1956),〈論明清時代的棉布字號〉,氏著,《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27-130。

西島定生,1966(1947),〈十六、十七世紀中心中國農村工業考察〉,氏著,《中國經濟史研究》,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頁729-903。(本書有中譯本:馮佐哲、邱茂、黎潮合譯,《中國經濟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1984)

全漢昇,1972(1957),〈雅片戰爭前江蘇的棉紡織業〉,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625-649。

寺田隆信,1972(1968),〈蘇州踹布業經營形態〉,氏著,《山西商人研究關於明代的商人及商業資本》,京都:京大東洋史研究會,頁337-410。

橫山英,1972a(1968),〈清代都市絹織物業生產形態〉,氏著,《中國近代化經濟構造》,東京:亞紀書房,頁19-60。

橫山英,1972b,〈踹布業生產構造〉,氏著,《中國近代化經濟構造》,東京:亞紀書房,頁63-143。

吳曉煜,1984,〈明代的煤礦開發〉,《南開史學》1984(1):87-99。

李龍潛,1979,〈清代前期廣東採礦、冶鑄業中的資本主義萌芽〉,《學術研究》1979(5):116-12

彭澤益,1990,〈從清代手工業所見佣工的雇佣習慣與形式〉,湯明燧、黃啟臣編,《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112-120。

徐建青,1995,〈清代手工業中的合伙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5(4):125-139。

劉永成,1959,〈試論清代蘇州手工業行會〉,《歷史研究》,1959(11):21-46。

Bradstock, Timothy R. 1983. "Ch'ing Dynasty Craft Guilds and Their Monopolies, " Tsing Hus Journal 14(1/2).

Hsu, Wen-Chin. 1988.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in the Chinese Porcelain Industry in Jingdezhen during the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Period, ca. 1620-1683.” Journal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 1988(1): 135-159.

汪士信,1981,〈我國手工業行會的產生、性質及其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2:213-247。

王翔,1992,《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蘇州絲織業「帳房」發展史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頁31-104。

Dirlik, Arif. 1996. “Reversals, Ironies, Hegemonies: Notes on the Contemporary Historiography of Modern China” Modern China 22(3):243-284.

Dirlik, Arif. 1982. “Chinese Historians and the Marxist Concept of Capitalism: A Critical Examination” Modern China, 8(1): 105-132.

何兆武,1994,〈歷史研究中的一個假問題:從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停滯論說起〉,收入氏著,《歷史理性批判散論》,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頁232-237。

石玉,1994,〈也說歷史研究中的偽問題:一個反批評及其它〉,《史學理論研究》,1994:123-128。

Liew, Foon Ming.1988. “Debates on the Birth of Capitalism in China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ing Studies 26:61-75.

Grove, Linda & Joseph W. Esherick.1980. “From Feudalism to Capitalism: Japanese Scholarship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Rural Society” Modern China, 6(4): 397-438.



第七講 市場與制度:全國市場擴展下的商業制度變化

王業鍵,1973,〈清代經濟芻論〉,《食貨復刊》,2(11):541-550。

吳承明,1985a,〈論明國內市場和商人資本〉,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17-246。

吳承明,1985b,〈論清代前期我國國內市場〉,氏著,《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埸》,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47-265。

許檀,1992,〈明清時期運河的商品流通〉,《歷史檔案》,1992(1):80-85。

張照東,1992,〈清代漕運與南北物資交流〉,《清史研究》,1992(3):67-73。

Brook, Timothy. 1981. “The Merchants‘ Network in 16th Century China: A Discussion and Translation of Chang Han’s ‘On Merchants’.” Journal of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History of the Orient 24(2): 165-214.

郭松義,1982,〈清代國內的海運貿易〉,《清史論叢》,4:92-110。

Fan, I-chun(范毅軍). 1992. Long-Distance Trade and Market Integration in the Ming-Ching Period, 1400-1850, pp. 14-61. Stanford: Dissertation of University of Stanford.

寺田隆信,1972b(1968),〈明清時代商業書〉,氏著,《山西商人研究關於明代的商人及商業資本》,京都:京大東洋史研究會,頁279-336。

鞠清遠,1977(1937),〈清開關前後的三部商人著作〉,包遵彭等編,《中國近代史論叢》二輯二冊,台北:正中書局,頁205-244。

水野正明,1980,〈《新安原板士商類要》〉,《東方學》,60:96-117。

韓大成,1991,〈交通運輸的發展〉,氏著,《明代城市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237-271。

全漢昇,1972(1967),〈清朝中葉蘇州的米糧貿易〉,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567-582。

王世慶,1994(1958),〈清代台灣的米產與外銷〉,氏著,《清代台灣社會經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93-129。

鄧亦兵,1995,〈清代前期的糧食運銷和市場〉,《歷史研究》,1995(4):151-161。

方行、石奇、簡銳、汪士信,1985,〈鴉片戰爭前主要商品市場估計說明〉,收入許滌新、吳承明主編,《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史》第一卷《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北京:人民出版社,頁318-329。

傅衣凌,1986,《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台北版:谷風出版社。

安野省三,1990,〈明代川陜‧湖廣地方茶生產者商人層〉,《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861-884。

新宮學,1990,〈明代牙行〉,《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841-860。

藤井宏,1953-1954,〈新安商人研究〉(一)、(二)、(三)、(四),《東洋學報》,36(1)-(4):1-44、180-208、65-118、533-563(註:本文中譯可參見《江淮論壇》編輯部編,《徽商研究論文集》,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131-269)。

張海鵬、張海瀛(主編),1993,《中國十大商幫》,合肥:黃山書社。

郭靜蘊,1994,《清代商業史》,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

張忠民,1996,〈「小生產,大流通」前近代中國社會再生產的基本模式〉,《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2):42-49。

蕭國亮,1983,〈清代上海沙船業資本主義萌芽的歷史考察〉,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419-453。

田汝康,1987a(1956),〈十七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在東南亞洲航運和商業上的地位〉,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係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34。

田汝康,1987b(1957),〈再論十七至十九世紀中葉中國帆船業的發展〉,氏著,《中國帆船貿易和對外關係史論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35-52。

Wang, Gungwu(王庚武). 1990. “Merchants without Empire: The Hokkien Sojourning Communities.” In James D. Tracey (ed.), The Rise of Merchant Empires: Long-Distance Trade in the Early Modern World, 1350-1750, pp.400-42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陳國棟,1994,〈清代中葉(約1780-1860)台灣與大陸之間的帆船貿易:以船舶為中心的數量估計〉,《台灣史研究》,1(1):55-96。

Ch’en, Kuo-tung(陳國棟). 1994. ”Shipping and Trade of Chinese Junks in Southeast Asia, 1730-1830: A Survey.” Research in Maritime History 6: 203-214.

劉序楓,1993,〈清代的乍浦港與中日貿易〉,張彬村、劉石吉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五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187-244。

范金民、金文,1993,〈明清時代江南絲綢的國內市場和對外貿易〉,氏著,《江南絲綢史研究》,北京:農業出版社,頁236-300。

陳文石,1965,〈明嘉靖年間浙福沿海寇亂與私販貿易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36(上):375-418。

林仁川,1987,〈私人海上貿易的國家和地區〉,氏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76-214。

林仁川,1987,〈私人海上貿易商港的出現〉,氏著,《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頁131-175。

楊其民,1994,〈兩張新發現的明代文件牙帖和路引〉,《文物》1994(4):62-63。

吳奇衍,1985,〈清代前期牙行制試述〉,《清史論叢》,6:26-52。

山本進,1993,〈清代江南牙行〉,《東洋學報》,74(1-2):27-58。

今堀誠二,1991,〈合夥史的變遷〉,氏著,《中國封建社會構成》,東京:勁草書房,頁526-1088。

史若民,1992,〈票號的組織和初期的業務〉,氏著,《票商興衰史》,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頁85-153。

王業鍵,1981,《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台北:中研院經濟所,頁5-36。

Yang, Lien-sheng. 1952. Money and Credit in China: A Short History, pp.71-91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楊國楨,1987,〈明清以來商人「合本」經營的契約形式〉,《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7(3):1-9。

許紫芬,1988,〈收支簿記法廈門華僑簿記事例研究長崎在留「泰益號」簿記(1907--1934)〉,《經營史學》,23(3):29-47。

Chen, Fu-mei(陳富美) and Myers, Ramon H. 1989. "Coping with Transaction Costs: The Case of Merchant Associations in the Ch'ing Period."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pp.317-341.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Liu,Kwang-Ching(劉廣京),1988,”Chinese Merchant Guilds : An Historical Inquiry.” Pacific Historical Review 57(1): 1-23.

洪煥椿,1992,〈明清蘇州地區的會館公所在商品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收入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566-612。

Rowe, William T. 1992. "Ming-Qing Guilds." Ming Qing Yanjiu 1: 47-60.

彭澤益,1988,〈中國行會史研究的幾個問題〉,《歷史研究》,1988(6):3-19。

黃宗智,1994(1991),〈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氏著,《中國研究的規範認識危機:論社會經濟史中的悖論現象》,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1-37。


張彬村,1989,〈十六至十世紀中國的長程貿易與信用市場〉,中研院經濟所編,《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會議》,台北:中研院經濟所,頁863-883。

Rawski, Evelyn S. 1989. “Competitive Markets as an Obstacl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pp.289-311 Taipei :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c Sinica.

 

第八講 都市化運動的發展:城鎮階層體系與都市社會環境

劉石吉,1988,〈小城鎮經濟與資本主義萌芽:綜論近年來大陸學界有關明清市鎮的研究〉,《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1(1):171-198。

巫仁恕,1993,〈明清近代市鎮墟集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九州學刊》,5(3):95-112。

巫仁恕,1997,〈清代湖南市鎮的發展與變遷〉,《漢學研究》,15(2):73-107。

劉石吉,1987a,〈明清時代江南市鎮之數量分析〉,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20-162。

劉石吉,1987b,〈明清時代江南地區的專業市鎮〉,氏著,《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1-72。

張家炎,1995,〈明清江漢平原的農業發展對商人活動和市鎮發展的影響〉,《中國農史》,1995(4):40-46。

劉翠溶,1987,〈明清時期長江下游地區都市化之發展與人口特徵〉,《經濟論文》,14(2):43-85。

陳忠平,1988,〈明清江南市鎮人口考察〉,《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4):89-96。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134-261。

趙岡,1991,〈明清江南市鎮的絲業和棉業〉,《大陸雜誌》,82(3):97-109。

王家範,1986,〈明清蘇州城市經濟研討:紀念蘇州建城兩千五百周年〉,《華東師範大學學報》,1986(5):23-30、16。

森正夫,1992,〈朱家角鎮略史〉,氏編,《江南三角洲市鎮研究:歷史學地理學接近》,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頁57-128。

傅崇蘭,1986,《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237-391。

羅崙、夏維中,1990,〈明清時代江南運河沿岸市鎮初探〉,《南京大學學報》,1990(4):22-31。

楊正泰,1989,〈明清時期長江以北運河城鎮的特點與變遷〉,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編,《歷史地理研究》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頁104-129。

許檀,1986,〈明清時期的臨清商業〉,《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2):。

樂承耀,1996,〈明清寧波市集的變遷及其原因〉,《浙江學刊,1996(2):61-67。

山本進,1996,〈清代長江中上流域商業網〉,《歷史學研究》689:1-15。

Skinner, G. William. 1964. “Marketing and Social Structure in Rural China.”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24(1): 3-43; 24(2) : 195-228; 24(3) : 363-399.

Skinner, G. William. 1977.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in Skinner, G. William (ed.), The Ci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 212-249.

石原潤,〈舊中國市場圈〉,森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頁82-85。

章英華,1983,〈歷史社會學與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國社會學刊》,7:215-234。

溫振華,1992,〈施堅雅(G. W. Skinner)之中國社會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1095-1112。

Sands, Barbara and Myers, Ramon H. 1986. “The Spatial Approach to Chinese History: a Test.”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45(4): 721-743.

樊樹志,1990,《明清江南市鎮探微》,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頁58-133。

樊樹志,1990,〈明代江南市鎮經濟發展蘇州府分析〉,《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795-820。

齋藤史範,1990〈明清時代福建墟市〉,《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821-840。

劉石吉,1990,〈明清時代江西墟市與市鎮的發展〉,《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1081-1106。

趙岡,1989,〈明清市鎮發展綜論〉,《漢學研究》,7(2):99-121。

李伯重,1986,〈明清江南與外地經濟聯繫的加強及其對江南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1986(2):117-134。

陳春聲,1993,〈清代中葉嶺南區域市場的整合:米價動態的數理分析〉,《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2):99-106。

Rozman, Gilbert. 1973. Urban Network in Ch‘ing China and Tokugawa Japa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章英華,1990,〈二十世紀初北京的內部結構:社會區位的分析〉,《新史學》,1(1):29-77。

章英華,1985,〈明清以迄民國中國城市的擴張模式以北京、南京、上海、天津為例〉,《漢學研究》,3(2):535-580。

章英華,1990,〈二十世紀初北京的內部結構:社會區位的分析〉,《新史學》創刊號,頁29-77。

林玉茹,1994,〈清代台灣港口的互動與系統之形成〉,《台灣風物》,44(1):81-125。

黃銘崇,1991,〈八旗組織與北京內城的社區結構初探〉,《建築師》,41:。

Sjoberg, Gideon. 1960. The Preindustrial City: Past and Present, pp.321-344.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陳忠平,1993,〈宋元明清時期江南市鎮社會組織述論〉,《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3(1):33-38。

川勝守,1979,〈中國近世都市之社會構造:明末清初江南都市〉,《史潮》,6:65-90。

川勝守,1982,〈明末清初打行訪行〉,《史淵》,119:65-92。

上田信,1981,〈明末清初江南都市「無賴」社會關係打行腳行〉,《史學雜誌》,90(11):1-35。

沙鄭軍,1988,〈試論明清時期的江南腳夫〉,《中國史研究》1988(4):104-109。

Santangelo, Paolo. 1993. 'Urban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Suzhou,' in Johnson, Linda Cooke, ed., Cities of Jiangnan in Late Imperial China, pp.81-116.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Mote, F. 1973. "A Millennium of Chinese Urban History: Form, Time and Space Concepts in Soochow. " Rice University Studies 59(4):101-154。

王振忠,1992,〈明清揚州鹽商社區文化及其影響〉,《中國史研究》,1992(2):104-116。

邱仲麟,1992,〈明代北京都市生活與治安的轉變〉,《九州學刊》,5(2):49-106。

徐泓,1989,〈明代社會風氣的變遷〉,《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明清與近代組》,台北:中央研究院,頁137-159。

徐泓,1989,〈明代後期華北商品經濟的發展與社會風氣變遷〉,《第二次中國近代經濟史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頁107-174。

林麗月,1991,〈晚明「崇奢」思想隅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9:215-234。

汪維真、牛建強,1990,〈明代中後期江南地區風尚取向的更移〉,《史學月刊》,1990(5):30-36。

 

第九講 人群的分野:等級、階級、性別與族群

Ho, Ping-ti, 1964, The Ladder of Success in Imperial China, Pp.92-167.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Ch’u, T’ung-tsu(瞿同祖). 1962.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h’ing, pp.168-192.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常建華,1989,〈士大夫與地方社會的結合體:清代「鄉紳」一詞含義的考察〉,《南開史學》,1989(1):36-45。

王躍生,1989,〈清代「生監」的人數計量及其社會構成〉,《南開學報》,1989(1):40-47、73。

張維安,1988,〈近代中國社會階層結構:士紳與商人階層文獻之檢討〉,收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183-212。

林麗月,1979,〈國子監生和明代社會〉,氏著,《明代的國子監生》,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頁84-115。

陳國棟,1992,〈哭廟與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員層的社會性動作〉,《新史學》,3(1):69-94。

Clunas, Craig. 1991. Superfluous Things: Material Culture and Social Status in Early Modern China, pp.141-165. Urbane, Ill.: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許大齡,1950,《清代捐納制度》,北京:燕京大學哈佛燕京學社,頁13-76、129-166。

石錦,1987,〈試論明清時代的官商和紳商〉,陶希聖先生祝壽編委會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上冊,頁215-。

劉廣京,1987,〈後序:近世制度與商人〉,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25-53。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余英時,1993,〈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余英時等編,《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份子》,台北:聯經出版公司,頁35-42。

經君健,1993,〈清代的等級結構:代序論〉,氏著,《清代社會的賤民等級》,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49。

謝國楨,1981,〈關於「削鼻班」和「烏龍會」〉,《中國古代史論叢》,1981(1):123-128。

小山正明,1984,〈文書史料明‧清時代徽州府下奴婢‧庄僕制〉,《西島定生博士還曆記念東史國家農民》,東京:山川出版社,頁349-394。

經君健,1983,〈明清兩代「雇工人」的法律地位問題〉、〈明清兩代農業雇工法律上人身隸屬關係的解放〉,李文治、魏金玉、經君健編,《明清時代的農業資本主義萌芽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頁243-260;261-317。

高橋芳郎,1993,〈明代奴婢、義子孫、雇工人萬曆十六年新題例前提〉,柳田節子先生古稀記念論集編委會編,《中國傳統社會家族》,東京:汲古書院,頁107-128。

劉炎,1955,〈明末城市經濟發展下的初期市民運動〉,《歷史研究》,1955(6):29-59。

洪煥椿,1992,〈清代前期蘇州手工業工匠的貨幣工資和罷工鬥爭〉,收入氏著,《明清史偶存》,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頁539-552。

巫仁恕,1996,〈明清城市工人罷工與暴動〉,氏著,「明清城市民變研究:傳統中國城市群眾集體行動之分析」,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頁95-115。

李又寧,1988,〈婦女史研究之回顧與檢討〉,收入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上冊,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頁213-。

羅溥洛(Ropp, Paul)著,1991,〈明清婦女研究:評介最近有關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譯,《新史學》,2(4):77-116。

徐泓,1989,〈明代的婚姻制度〉,《大陸雜誌》,78(1/2):。

徐泓,1993,〈明代家庭的權力結構及其成員間的關係〉,《輔大歷史學報》,第5期,頁167-202。

賴惠敏,1994,〈清代皇族的家族結構與財產分配〉,《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上):65-95。

卓意雯,1992,〈清代台灣婦女的社會地位〉,《台灣史田野研究通訊》,23:。

王仲,1995,〈明清江南農業勞動中婦女的角色、地位〉,《中國農史》,14(4):49-57。

賴惠敏,1994,〈清代皇族婦女的家庭地位〉,《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2:3-25。

林麗月,1995,〈從《杜騙新書》看晚明婦女生活的側面〉,《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3-20。

Elvin, Mark. 1984. “Female Virtue and the State in China.” Past and Present 104: 111-152.

T’ien, Ju-k’ang(田汝康). 1988. Male Anxiety and Female Chastity: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ese Ethical Values in Ming-Ch’ing Times, pp.39-69. Leiden: E. J. Brill.

Leung, Angela Ki Che(梁其姿). 1992. “To Chasten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Widow Homes in the Ch‘ing, 1773-1991.” in Family Process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pp.413-450.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鄭培凱,1987,〈天地正義僅見於婦女:明清的情色意識與貞淫問題〉,《當代》,16:45-58、17:58-64。

鄭培凱,1993,〈晚明袁中道的婦女觀〉,《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201-216。

張璉,1993,〈《三言》中婦女形象與馮夢龍的情教觀〉,《漢學研究》,11(2):。

周婉窈,1993,〈清代桐城學者與婦女的極端道德行為〉,《大陸雜誌》,87(4):13-38。

周宗賢,1976,〈清代台灣節孝烈婦的旌表研究〉,《台北文獻》,35:。

周法高,1983,〈讀《柳如是別傳》(陳寅恪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3(2):。

戴慶鈺,1996,〈明清蘇州名門才女群的崛起〉,《蘇州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1):130-133。

胡曉真,1995,〈才女徹夜未眠:清代婦女彈詞小說中的自我呈現〉,《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3:51-76。

陳緒綸,1964,〈記明天順、成化間大臣南北之爭〉,《中國學誌》,1:。

林麗月,1992,〈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20:43-74。

Honig, Emily. 1992. Creating Chinese Ethnicity: Subei People in Shanghai, 1850-1980, Pp.58-91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王振忠,1995,〈從祖籍地緣到新的社會圈關於明清時期僑寓徽商土著化的三個問題〉,陳少鋒主編,《原學》第二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頁217-233。

臼井佐知子,1993,〈徽州汪氏移動商業活動〉,《中國:社會文化》,8:176-194。

張菼,1974,〈清代台灣分類械鬥頻繁之主因〉,《台灣風物》,24(4):75-85。

樊信源,1974,〈清代台灣民間械鬥歷史之研究〉,《台灣文獻》,25(4):90-111。

黃秀政,1979,〈清代台灣的分類械鬥事件〉,《台北文獻》(直),49/50:339-414。

廖風德,1983,〈清代台灣社會的暴力衝突:以噶嗎蘭地區為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9-122。

林偉盛,1993,《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頁100-152。

張隆志,1991,《族群關係與鄉村台灣:一個清代台灣平埔族群史的重建和理解》,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委員會,頁。

施添福,1995,〈清代台灣岸裏地域的族群轉換〉,潘英海、詹素娟編,《平埔研究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301-332。

 

第十講 地域社會的形成:「家族統治」與「鄉紳支配」

Hsiao, Kung-chuan(蕭公權). 1967(1960).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pp.323-370.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鄭振滿,1989,〈明清福建的里甲戶籍和家族組織〉,《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9(2):38-44。

鄭振滿,1992,《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湖南教育出版社,頁62-226。

陳其南,1987,〈宗族的形成與土著社會〉,氏著,《台灣的傳統中國社會》,台北:允晨文化公司,頁1247-150。

陳其南,1990,《家族與社會:台灣與中國社會研究的基礎理念》,台北:聯經出版公司。

清水盛光,1986(1949),《中國族產制度考》,宋念慈譯,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

劉錚雲,1987,〈義莊與城鎮:清代蘇州府義莊之設立及分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58(3):633-672。

李文治,1983,〈論明清時代的宗族制〉,《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集刊》4:278-338。

張研,1991,《清代族田與基層社會結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王日根,1991,〈清代福建義田與鄉治〉,《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1(2):438-49。

范金民,1995,〈清代蘇州宗族義田的發展〉,《中國史研究》,1995(3):56-68。

鈴木博之,1990,〈明代徽州府的鄉約〉,《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1045-1060。

吳金城,1990,〈明末‧清初江西南部社會紳士〉,《山根幸夫教授退休記念明代史論叢》,東京:汲古書院,下卷:1081-1106。

Rowe, William T. 1990. “Success Stories: Lineage and Elite Status in Hanyang County, Hubei, c. 1368-1949.” in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pp.51-81.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Watson, Rubie S. 1990. “Corporate Property and Local Leadership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1898-1941.” in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Eds.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pp.239-260.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黃朝進,1995,〈鄭林兩家族與竹塹地域社會〉,氏著,《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台北:國史館,頁129-176。

佐竹靖彥,1994,〈中國國家社會地域性觀點〉,森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頁40-50。

森正夫,1994,〈清代鄉鎮志地域社會觀〉,森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頁65-72。

森正夫,1981,〈中國前近代史研究地域社會視點〉,《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研究論集:史學》,28:201-223。

Chang, Chung-li(張仲禮). 1955. The Chinese Gentry: Studies on Their Rol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ese Society, pp.3-70 Seattle and London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University.

Grove, Linda and Daniels, Christian. 1984. “Introduction.” in State and Society in China: Japanese Perstective on Ming-Q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 pp.3-15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于志嘉,1993,〈日本明清史學界對「士大夫與民眾」問題之研究〉,《新史學》,4(4):141-175。

Esherick, Joseph W. and Rankin, Mary Backus. 1990. “Introduction.” in Chinese Local Elites and Patterns of Dominanc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24.

李孝悌,1993,〈十七世紀以來的士大夫與民眾研究回顧〉,《新史學》,4(4):97-139。

Brook, Timothy. 1993. Praying for Power :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 Ming Chin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1-34.

寺田隆信,1982,〈關於「鄉紳」〉,管寧譯,南開大學歷史系編,《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頁112-125。

重田德,1971,〈鄉紳支配成立構造〉,《岩波講座世界歷史》冊十二,東京:岩波書店,頁347-380。

奧崎裕司,1978,〈明清社會鄉紳地主〉,氏著,《中國鄉紳地主研究》,東京:汲古書院,頁517-567。

酒井忠夫,1972,〈明末社會善書〉,氏著,《中國善書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頁78-225。

吳金成,1992,〈再論明‧清朝的紳士層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中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653-668。

吳金成,1986,〈明代國家權力紳士存在形態〉,滕維藻等編,《東世界史探究》,東京:汲古書院,頁265-280。

王先明,1996,〈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動〉,《歷史研究》,1996(1):17-29。

伍丹戈,1981,〈明代紳衿地主的形成〉,《抖擻》,47:13-22。

檀上寬,1993,〈明清鄉紳論〉,谷川道雄編,《戰後日本中國史論爭》,東京:文化教育研究所,頁193-233。



第十一講 民間結社的發展:文人會社、善會善堂、會館公所與秘密會社

謝國楨,1982(1934),《明清之際黨社運動考》,北京:中華書局,頁119-208。

李棪,1957(1935),《東林黨籍考》(附《東林登科錄》),北京:人民出版社。

朱倓,1945,《明季社黨研究》,重慶:商務印書館。

陳寶良,1991,〈明代的社與會〉,《歷史研究》,1991(5):140-155。

郭英德,1992,〈明代文人結社說略〉,《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4):28-34、27。

王汎森,1993,〈明末清初的人譜與省過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3(3):679-712。

周育民,1987,〈中國會黨問題研究述評〉,收入中國會黨史研究會編,《會黨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頁326-346。

莊吉發,1992,〈民國以來中國秘密社會史的研究評估與展望〉,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1667-1694。

王爾敏,1981,〈秘密宗教與秘密會社之生態環境及社會功能〉,《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0:33-59。

蔡少卿,1989,〈近代中國的秘密社會及其歷史演變〉,氏著,《中國秘密社會》,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頁1-44。

劉錚雲,1992,〈清代會黨時空分佈初探〉,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編,《中國近世社會文化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頁429-479。

秦寶琦,1988,〈嘉慶道光年間天地會的發展〉,氏著,《清前期天地會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頁135-237。

秦寶琦,1993,〈總論〉,氏著,《中國地下社會:清前期秘密社會卷》,北京:學苑出版社,頁1-20。

赫治清,1996,《天地會起源研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頁279-320。

喻松青,1987,〈關於明清時期民間秘密宗教研究中的幾個問題〉,氏著,《明清白蓮教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頁326-331。

莊吉發,1991,〈清代民間宗教的源流及其社會功能〉,《大陸雜誌》,82(2):49-64。

劉錚雲,1986,〈清代的宗教結社:以直隸省老理會為例的個案研究〉,《食貨復刊》,15(11/12):476-489。

宋光宇,1990,〈十六世紀以來中國民間秘密教派的基本結構〉,謝世忠編,《人類學研究》,台北:南天出版社,頁261-277。

森田明,1955,〈清代水手結社性格〉,《東洋史研究》,13(5):18-30。

渡邊惇,1984,〈清代秘密結社民眾長江下流域中心〉,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編,《元明清期國家「支配」民眾像再檢討「支配」中國的特質》,福岡:九州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頁128-140。

馬西沙、程橚,1984,〈從羅教到青幫〉,《南開史學》,1984(1):1-28。

馬西沙,1990,〈江南齋教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編,《清史研究集》第七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頁201-225。

韓秉方,1990,〈清代的紅陽教〉,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室編,《清史研究集》第七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頁226-244。

夫馬進,1983,〈善會、善堂出發〉,小野和子編,《明清時代政治社會》,京都: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頁189-232。

夫馬進,1986,〈清代前期育嬰事業〉,《富山大學人文學部紀要》,11:5-41。

夫馬進,1991,〈清代恤嫠會清節堂〉,《京都大學文學部研究紀要》,30:41-131。

梁其姿,1986,〈明末清初民間慈善活動的興起:以江浙地區為例〉,《食貨月刊》,15(7-8):52-79。

梁其姿,1984,〈十七、十八世紀長江下游之育嬰堂〉,曹永和等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台北:中研院三民主義研究所,頁97-130。

Leung, Angela Ki Che. 1992. “To Chasten the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Widow Homes in the Ch‘ing, 1773-1991.” in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a Sinica etc. eds. Family Process and Political Process in Modern Chinese History, Taipei: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pp.413-450

何炳棣,1966,《中國會館史論》,台北:台灣學生書局,頁11-99。

王日根,1994,〈明清時代會館的演進〉,《歷史研究》,1994(4):47-62。

Hamilton, Gary G. 1979. "Regional Associations and the Chinese City: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21(3): 346-361.

呂作燮,1982,〈明清時期的會館並非工商業行會〉,《中國史研究》,1982(2):。

呂作燮,1983,〈論明清時期會館的性質和作用〉,南京大學明清史研究室編,《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論文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頁172-211。

呂作燮,1984,〈明清時期蘇州的會館和公所〉,《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84(2):10-24。

楊立強,1990,〈中國商會史研究從中國商會檔案的整理談幾個學術問題〉,《近 在 》,18:4-22。

王衛平,1995,〈清代(康熙‧光緒年間)江南都市公所蘇州中心〉,《史學研究》,210:20-43。

汪士信,1986,〈明清商人會館〉,《平準學刊》,第三輯下冊,頁89-106。

刈帆浩之,1994,〈清代上海四明公所「運棺網」形成:近代中國社會同鄉結合〉,《社會經濟史學》,59(6):1-32。

Rowe, William T. 1984. Hankow: Commerce and Socie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89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pp.289-321

 

第十二講 國家與社會:政府政策與民間社會的互動

Hsiao, Kung-chuan. 1967(1960). Rural China: Imperial Control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pp.43-258.

酒井忠夫,1972,〈明朝教化策影響特敕撰書主〉,氏著,《中國善書研究》,東京:國書刊行會,頁7-77。

王爾敏,1993,〈清廷《聖諭廣訓》之頒行及民間之宣講拾遺〉,《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2(下):257-276。

井上徹,1986,〈黃佐《泰泉鄉禮》世界:鄉約保甲制關連〉,《東洋學報》,67(3/4):81-112。

陳剩勇,1995,〈清代社學與中國古代官辦初等教育體制〉,《歷史研究》,1995(6):59-75。

朱勇,1987,〈清代宗族法和國家法律的關係〉,氏著,《清代宗族法研究》,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頁138-177。

莊吉發,1990,〈從清代律例的修訂看秘密會黨的起源及其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8:107-168。

王業鍵,1978,〈清代的糧價陳報制度〉,《故宮季刊》,13(1):53-66。

劉翠溶、費景漢,1979,〈清代倉儲制度功能初探〉,《經濟論文》,7(1):1-29。

Will, Pierre-Etienne. 1990(1980). Bureaucracy and Famine in Eighteenth-century China, Trans. By Elborg Forster.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79-265.

Will, Pierre-Etienne and Wong, R. Bin. 1991. Nourish the People: The State Civilian Granary System in China, 1650-1850, Ann Arbor,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pp.475-525.

葉依能,1992,〈淺析清代前期的重糧政策〉,《糧食經濟研究》,1992(3):。

陳春聲,1990,〈清代廣東的社倉:清代廣東糧食儲備研究之二〉,湯明燧、黃啟臣編,《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308-332。

Rankin, Mary Backus. 1994. “Managed by the People: Officials, Gentry, and the Foshan Charitable Granary, 1795-1845.” Late Imperial China 15(2): 1-52.

岸本美緒,1992,〈清代物價史研究的現狀〉,國立台灣大學歷史系編,《民國以來國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研討會論文集》下冊,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組,頁1307-1335。

全漢昇,1972(1956),〈美洲白銀與十八世紀中國物價革命的關係〉,收入氏著,《中國經濟史論叢》,香港:新亞研究所,頁475-508。

中山美緒,1978,〈清代前期江南的米價動向〉,史學雜誌,87(9):1269-1301。

Wang, Yeh-chien. 1992. 'Secular Trends of Rice Prices in the Yangzi Delta, 1638-1935, in Thomas G. Rawski and Lillian M. Li, eds, Chinese History i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68.

郭成康,1996,〈十八世紀中國物價問題和政府政策〉,《清史研究》1996(1):8-19。

Atwell, William S. 1982. “International Bullion Flows and the Chinese Economy, circa 1530-1650.” Past and Present. 95: 68-90.

Von Glahn, Richard. 1996. “Myth and Reality of China’s Seventeenth-century Monetary Crisis.”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56(2): 429-454.

龔勝生,1996,〈從米價長期變化看青愛兩湖農業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2):80-87。

陳昭南,1965,《雍正、乾隆年間的銀錢比價變動》,台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謝杭生,1993,〈鴉片戰爭前銀錢比價的波動及其原因〉,《中國經濟史研究》,1993(2):107-115。

林滿紅,1991,〈明清的朝代危機與世界經濟蕭條十九世紀的經驗〉,《新史學》,1(4):127-147。

林滿紅,1994,〈嘉道年間貨幣危機爭議中的社會理論〉,《中研院近史所集刊》,23:163-203。

李汾陽,1992,〈清代前期財經政策的發展〉,《大陸雜誌》,84(4):163-183。

Sun Zun, E-tu. 1992. “The Finance Ministry (Hubu)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the Private Economy in Qing Times.” In Jane Kate Leonard and John R. Watt eds., To achieve security and Wealth: The Qing Imperial State and the Economy, 1644-1911. Ithaca: East Asia program, Cornell University, pp.1-20.

林麗月,1988,〈商稅與晚明的商業發展〉,《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16:37-61。

許檀、經君健,1990,〈清代前期商稅問題新探〉,《中國經濟史研究》,1990(2):87-100。

王玉祥,1992,〈明代海運衰落原因淺析〉,《中國史研究》,1992(4):42-50。

陳文石,1966,〈嘉靖中期的私販寇亂及朱紈禁海經過〉,氏著,《明洪武嘉靖間的海禁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頁125-149。

林仁川,1989,〈明代海關管理制度的演變〉,《平準學刊》,4(下):188-207。

張彬村,1991,〈明清兩朝的海外貿易政策:閉關自守?〉,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四輯,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頁45-59。

張彬村,1986,〈賦稅與經濟發展:以十六、七世紀的松江府為例〉,《食貨復刊》,15(7-8):268-281。

張彬村,1987,〈晚明福建的海外貿易與地方經濟發展〉,陶希聖先生祝壽編委會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出版社,上冊,頁203-214。

韋慶遠,1990,〈論康熙時期從禁海到開海政策的演變〉,湯明燧、黃啟臣編,《紀念梁方仲教授學術討論會文集》,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頁121-136。

Perkins, Dwight H. 1967. "Government as an Obstacle to Industrialization: The Case of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27: 478-492.

山本進,1991,〈清代嘉道期海運政策漕運民間委託化〉,《東洋學報》,72(3-4):171-198。

Metzger, Thomas A. 1972. “Th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of the Ch‘ing State in the Field of Commerce: The Liang-huai Salt Monopoly, 1740-1840.” in W.E. Willmote ed., Economic Org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9-45.

Van Glahn, Richard. 1991. “Municipal Reform and Urban Social Conflict in Late Ming Jiangnan.”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50(2): 280-307.

Rowe, William T. 1989.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91-186

梁其姿,1989,〈清代慈善機構與官僚層的關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6:85-103。

Rowe, William T. 1993. "The Problem of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a 19(2):139-157。

Wakeman, Frederic Jr. 1993. “The Civil Society and Public Sphere Debate: Western Reflections on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Modern China 19(2) : 108-138.

Faure, David. 1990. “What Made Foshan a Town? The Evolution of Rural-urban Identities in Ming-Qing China.” Late Imperial China 11(2): 1-31.

Kamachi, Noriko. 1990. “Feudalism or Absolute Monarchism? Japanese Discourse on the Nature of State and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Modern China 16(3): 330-370.

岸本美緒,1994a,〈地域社會視點明清國家論〉,森正夫編,《舊中國地域社會特質》,名古屋:名古屋大學文學部東洋史學研究室,頁56-64。

岸本美緒,1994b,〈「市民社會」論中國〉,《歷史評論》,527:56-72。

孔飛力(Kuhn, Philip.),1988,〈從乾隆檔案研究「封建專制」〉,第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編,《明清檔案與歷史研究: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六十周年紀念論文集》下冊,北京:中華書局,頁725-740。

李來福,1993,〈非壓制性國家和比較歷史:明清地方社會試析〉,王敦書譯,收入《第二屆明清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頁204-219。

Huang, Philip C.C. 1993. "Public Sphere / Civil Society in China? The Third Real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 Modern China 19(2): 216-240.

Metzger, Thomas A. 1977. “On the Historical Roots of Economic Modernization in China: The Increasing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y from the Polity During Late Ming and Early Ch’ing Times” Conference on Modern Chinese Economic History. Taipei, The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cademia Sinica.

經君健,1994,〈清代關於民間經濟的立法〉,《中國經濟史研究》,1994(1):42-5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10:48 , Processed in 0.09721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