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6年中科院生化 -- “大题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06-11-25 14:2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5] 上回发了判断和选择题,得到了大家的支持非常感谢。
   辛苦了好几天终于做完了,昨天就整到半夜2点多。反复斟酌后才发上来的,希望大家喜欢。
  我为什么不怕浪费时间在做这件事那。那是因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宗旨告诉我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我在这里希望大家看过这份答案后,不要作潜水艇。积极参与讨论,亮出你自己的意见。给别人,也给自己一个机会。只有大家都奉献那么一小点,集合起来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你可以把对题或答案提出任何看法,我将积极的回应。
我的邮箱是creep_229@163.com.要题得可不回啊!呵呵


     简答题
1.        多肽含有phe 和trp两个主要的光吸收基团。大约在280nm处有较强的紫外光吸收。
由于吸收辐射能而被提升到激发电子态的分子通过激发能的非辐射转移即荧光发射。因此荧光的波长要比激发光长。大约在348nm左右。
2        胰岛素的受体是酶偶联受体的一种即受体酪氨酸激酶。糖原合酶磷酸化形式为无活性的,去磷酸化为活性形式。糖原磷酸化酶正好与此相反。当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就激活胞内的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激活一系列激酶,最终使蛋白磷酸酶1 (PP1)活化。蛋白磷酸酶1 (PP1)使糖原合酶和糖原磷酸化酶去磷酸化。即糖原合酶被激活而磷酸化酶失活。表现出的整体的生物学效应就是促进糖原合成,抑制分解。
胰岛素缺乏,葡萄糖不能正常进入细胞,滞留在血液中。同时还会引起胰高血糖素浓度上升,加速糖原分解向血中排入大量的糖。这样就造成血液中的糖浓度很高,通过肾脏时,多余的糖无法被肾小管重吸收而排入尿中导致了糖尿病。
3        分光光度法。主要利用底物或产物在紫外或可见光部分的光吸收不同。选择一适当波长,测定反应过程中反应进行情况。细胞色素C再还原和氧化型的光吸收不同。当细胞色素氧化酶氧化细胞色素C时,测定光吸收的变化就可以测定酶的活力了
同位素测定法。 用放射性同位素的底物,经酶作用所产生的产物,通过适当的分离,测定产物的脉冲数换算出酶的活力。
  用氧18 标记的氧气作为底物,经酶作用后被还原为含氧18 的水。反应后将底物产物分离,测定脉冲数换算成酶活力。
  (讨论:此外还有pH法,氧电极法 )
4        如果是全保留复制机制,生长一代产生两种DNA分子各 一个。分别全部含N15 和N14。生长二代,产生4个分子两种DNA,一分子全部含N15和3分子全部含N14。没有杂合的。
5        比较生物A与其编码的蛋白以及生物B的一个不同基因与其编码的蛋白序列之间的对映关系。可以发现DNA中的三个核苷酸与其编码的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相对映,即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而且生物A和B都是采用了DNA 指导合成蛋白的模式。充分说明了生物A与B是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而不是不同起源。否则,很难解释它们会有如此惊人的相似性。
      问答题
1        疏水作用是由熵增加驱动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封闭的体系总有向无序状态发展的趋势。蛋白中疏水基团在水中,水分子有序的排列在其周围。即所谓的笼形结构。与此相反的过程即疏水作用,将这种结构破坏,这部分水分子排入自由水中。水的混乱度增加,即熵增加。因此,疏水作用是熵增加驱动的自发过程。
在生理温度范围的,温度升高能使熵增加。因此疏水作用随温度升高而增加。但超过一定温度,又趋减弱。因为超过这个温度,疏水基团周围的水分子有序度下降反而有利于疏水基团进入水中。
        2   在生理条件下,大多数的酶不被底物所饱和。且底物浓度与Km相比要小的多
v =[Kcat/Km] [E] [S]
Kcat 指一定条件下,每个单位时间内每个酶分子转化的底物分子数。
KcatA 可以用Vmax换算过来

KcatA=100U/mg = 100umol/mg .min = 100umol . 50kDa /0.001mol
     = 5000/min
Va/Vb= [KcatA/KcatB] .[KmA/KmB]=5


4            证明这一发现的关键在于排除蛋白的干扰,因此就不能使用四膜虫的细胞提取液。为了避免含有任何四膜虫的蛋白,采用重组DNA 的方法制备RNA前体。
        可以将编码这个前体的DNA克隆到大肠杆菌质粒中,扩增后获得大量的该种DNA片段。在体外构件一个RNA转录体系,用这种纯化的编码前体的DNA在体外转录出RNA前体。然后可以用电泳来检测是否发生了自剪切。

5        最可能的原因是形成了同源二聚体即两个转录因子结合在一起。


可以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来证明。
  将经超离心沉降法得到的蛋白和一组分子量已知的蛋白分别加在两个点样处。通电电泳,电泳后考马斯亮蓝染色。
如果假说正确,则在凝胶上只有一条带,而且能读出分子量大约40kDa
仔细观察上图氨基酸281---344位,每7个氨基酸就有一个L即leu 亮氨酸。 (亮氨酸拉链的形成模式) 当形成螺旋时,每两圈就会出现一个L,造成在螺旋一侧形成一排亮氨酸。靠L之间的疏水作用使两个蛋白二聚化。


                可以用定点诱变的方法来证明。
             先制备到这个转录因子的DNA,又定点诱变的方法使其281—344位中相邻的几个亮氨酸突变为极性氨基酸,扩增后在体外翻译得到这种突变了的转录因子 。再进行蛋白质超离心沉降法测分子量或用其他检测蛋白相互作用的技术方法例如GST—pull down 酵母双杂交等。就可以证明是否是这个特点造成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jiajingguo 发表于 06-11-25 14:35:01 | 只看该作者
thank  you  so  much
板凳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06-11-25 14:37:28 | 只看该作者
问答题的第三题我已经发了一个帖子了。这里就不在重复了[s:5]
    我反复强调大家要把自己的意见发表出来,让这份答案更加完美。我们建立论坛的意义也就在于此。 你的一个疑问和看法是很宝贵的,亮出你自己! 给大家个机会也是给你个机会。
        [s:6] [s:6]  强烈鄙视看了帖子不发表意见的!
      大家一起讨论才能共同进步[s:7]
地板
xuhzi 发表于 06-11-25 22:56:18 | 只看该作者
看下答案
5#
 楼主| 猪八戒 发表于 06-11-25 23:00:07 | 只看该作者
那些不便在这里发表意见的,可以发电子邮件,我在那里静候大家。[s:2] [s:2]
6#
nocaackoei 发表于 06-11-26 13:08:51 | 只看该作者
我要看看
7#
ydnds 发表于 06-11-26 13:34:48 | 只看该作者
辛苦了!谢谢!
8#
草堂弟子 发表于 06-11-26 13:53:4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了!!
9#
草堂弟子 发表于 06-11-26 14:01:32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了!!
10#
草堂弟子 发表于 06-11-26 14:03:57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9-29 07:25 , Processed in 0.092966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