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论述题 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论述题   分享给大家
推荐
 楼主| 何不未雨绸缪 发表于 15-5-29 21:18:22 | 只看该作者

10.简介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欧阳修在诗文革新中的贡献。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可以说是唐代古文运动的继续,是适应当时政治革新的需要而发生的。宋代到了仁宗时期,国力渐弱,社会矛盾日益加剧,政治危机日益严重,政治上要求变革。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王安石实行变法。同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文学家认识到当时流行的西昆体诗风和晦涩险怪的文风,无补于政治,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他们遂大力提倡诗文革新。经过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的持续努力,出现了为那雪创作的繁荣局面,对后代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诗文革新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绮靡的西昆体十分和奇涩险怪的文风,提倡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新的文学风尚,以使文学充分发挥其社会作用,为巩固封建国家的统治服务。

欧阳修是当时文坛领袖,对诗文革新作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理论上继承发展韩愈的文学主张。主张文以明道,强调道对文的决定作用。

其次,在创作实践上,其散文、诗词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再次,他政治地位高,借助行政手段推行诗文革新主张。


11.王熙凤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这个典型有何意义?

凤姐是《红楼梦》中个性十分鲜明的典型人物,她的性格特征是:“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凤姐,在艳丽的丰姿、甜蜜的笑语、超人的才干的背后隐藏着一颗贪婪、凶狠、冷酷的心。

她聪明决定、才干超人。年纪不大酒主持荣国府的家政;病中协理宁国府的丧失,有条不紊。伶牙俐齿,八面玲珑,深得贾母喜爱。恣意妄为,仗势欺人,恶行累累。

凤姐的形象富有特征的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反动本质,暴露了贾府的腐朽和罪恶。




12.简析晴雯。

晴雯是贾府中的女奴,一个通身焕发着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的女奴。

她童年包含辛酸,十岁被送到贾府,后来服侍宝玉,进了大观园,成了引人注目的人物。她聪明俊俏、天真善良、口齿轮流、铁骨铮铮,正直中带有劳动人民的粗犷气息,机敏中焕发着被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在大观园中,她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身为奴婢,却不讨好主子,是宝玉的丫头,却直呼宝玉其名。抄检大观园是封建统治者对女奴们一次大规模镇压。怡红院的丫头们都俯首听命,任人来搜查。晴雯却出任意料,把自己的箱子往地上一倒,还顶撞了领头抄检者,以示反抗,重病中被撵出荣国府,不久含恨离开了这个罪恶的人间。

晴雯是曹雪芹精心塑造的被压迫的女奴的典型。她有着鲜明的反抗封建主义的思想、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清白纯洁的善良品质。可是。竟被无辜摧残致死。这就有力的暴露了封建奴婢制度的黑暗喝罪恶,控诉了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和专横。




13.《狂人日记》的主题思想及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小说以日记的形式,写了一个“迫害狂”患者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活动,深刻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礼教以至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本质。狂人的“狂”实际上是封建制度迫害的结果。在狂人眼中,整个封建社会的历史在字里行间都歪歪斜斜地写着“吃人”二字,从而表现了对整个封建制度的彻底否定。

狂人的“狂”,又是他觉悟的表现。他对吃人礼教的憎恶是强烈的,揭露是深刻的,否定是彻底的。而且,预言“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并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这就表现了作者对未来的热切希望和无限憧憬。

《狂人日记》发表在“五四”文学革命的初期,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的战斗内容和新颖的结构,最早的显示了五四文学革命的成就,它是向封建社会进军的第一声号角,正确体现了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战斗方向,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石。




14.分析阿Q的典型形象及其意义。

《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一个落后而不觉悟的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是个无家无业的贫苦农民,一无所有,是旧中国农村中受苦最深的人之一,具有一般农民的质朴和勤劳,同时也沾染了解游手好闲的狡猾。由于受封建统治阶级的奴役和思想毒害,造成了他的愚昧落后、精神麻木,以精神胜利法为核心的独特的复杂性格。当精神胜利法暂时失灵时,他还有两件更为可悲的法宝:一是自己打自己(打的是自己,而被打的似乎是另一个);一是健忘。阿Q的性格使他永远处于奴隶的地位。

阿Q的阶级地位使他本能的趋向革命,虽然他对革命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土谷祠里的革命幻想,突出反映了阿Q的革命观念中是混杂着各种落后意识的。不过他毕竟直到革命是暴力,能改变人的经济地位,对他来讲有利无害。但是,阿Q要革命,假洋鬼子却不准他革命,并与统治阶级政权机关合作,把阿Q送上了“大团圆”的结局。

阿Q是极成功的艺术典型。他集中概括了旧中国广大受压迫剥削而要求革命的贫苦农民的阶级特征,也反映了鲁迅对于国民性的深沉思考。鲁迅通过阿Q的悲剧命运描绘,形象概括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没有把农民自发的革命热情加以发扬和引导,未能满足广大农民的革命要求,告诉人们汲取这一深刻的历史教训,这就是阿Q形象的重大意义。


15.分析《故乡》中闰土地形象。

《故乡》作于1921年1月。那时,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压榨下的中国农村经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小说通过“我”回乡的见闻和回忆,展示了当时农村凄凉破败的生活图景,塑造了闰土这样一个饱受反动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淳朴、勤劳的农民形象。

作者强当年在海边沙地上、金黄的圆月下那个手握一柄钢叉的聪明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同眼前枯瘦干瘪、神情迟钝、形同“木头人”的同一个闰土,进行了鲜明的对照,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层层压迫下的悲惨命运。

闰土的形象,是旧中国普通农民的形象,在农村中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他吃苦耐劳,承受一切艰辛和不幸,生活的煎熬使他变得麻木,他逆来顺受,默默劳作。然而他所受的精神摧残甚至超过了生活上的苦痛。壁垒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在他的思想上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成为他恪守的生活准则,在他与他的童年伙伴之间划出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无可奈何的处境中,他把生活的希望寄托于鬼怪迷信,这就更加深了他的命运的悲剧色彩。

闰土的巨大变化,把“我”的想象撞击得粉碎,从而对造成这一悲惨的社会势力提出了沉痛的控诉。同时“我”期望下一代能有“新的生活,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这说明作者的立意并不在于缅怀往昔,而是借助闰土地形象向现实挑战,并引导人们去追求未来。


16.简析《药》的结构特点及其主题思想。

发表在1919年《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适值五四运动爆发。

小说安排了两条故事线索。一条是明线,写开茶馆的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儿子小栓治痨病的故事。一条是暗线,写革命者夏瑜为解放群众而献出自己的生命。两条故事线索通过“药”——人血馒头而联接起来。

《药》的深刻主题思想是:由于受到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的压迫和麻痹,人们陷入愚昧和无知的境地。如果说华老栓是因为受封建迷信的愚弄而造成小栓的死亡悲剧,那么,革命者夏瑜的遭遇则是一个更大的悲剧:人们对夏瑜反对封建统治的革命行动毫不理解。小说通过这两个悲剧,挖掘出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历史教训,揭示了民主革命必须启发群众觉悟的重大问题。

《药》运用了两条线索的艺术结构,加重了悲剧的浓厚色彩,深化了主题思想。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沉重的,却并不使人感到绝望。小说的结尾夏瑜的坟山出现了一个不知谁送的花环,预示革命后继有人,表现了作者对革命前途的信心和希望。


17.《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首先,是塑造人物的典型化方法。“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其次,鲁迅善于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来刻画人物。白描:用极简洁的笔墨描绘人物,力避陪衬拖带,并擅长捕捉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细节。画眼睛:寥寥几笔,勾画出人物的灵魂。如《祝福》中祥林嫂的三次眼神描写,反映出她的精神的巨大变化。

再次,采用单线发展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形式主要是服从人物性格发展的需要,而非根据一个完整的故事来布局谋篇。《故乡》

最后,语言丰满又洗练,隽永而又舒展,诙谐而又峭拔,具有独特的风格。




18.简述《野草》的思想内容。

散文诗集,共23篇,作于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

1.呼唤未来,追求光明。《秋夜》作者肯定了顽强抵抗秋天的枣树,同时对于追求光明而灯火的小青虫表示敬意。


2.赞颂叛逆的斗争精神。《这样的战士》着力描绘一个坚韧和执着的展示,奋然走进“无物之阵”,在“不闻战叫”的境地里,一次又一次地“举起了投枪”。《过客》的坚贞。


3.无情地鞭挞黑暗现实,揭穿社会上的伪善和堕落。《狗的驳诘》嘲讽那些卑琐贪欲,比狗还要无耻的势利小人。


4.抒发作者的矛盾心情。这类篇章大多隐讳曲折,流露了空虚和寂寞的情绪,却又表现了作者在艰难中前进的决心。如《影的告别》,影的命运是十分寂寞的,“黑暗”灰将它吞并,“光明”又使它消失,它只能“彷徨于明暗之间”。不过影来告别的时候却又抱着献身的意愿。

总之,《野草》以主观感情抒发为主,交织着鲁迅严肃的自剖和不懈的战斗精神,是一个伟大的探求者的心声。



19.《朝花夕拾》得思想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朝花夕拾》共收散文十篇,1926年写于北京和厦门,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对过去生活的回忆。

《猫、狗、鼠》《无常》等文,在夹叙夹议中,隐含着对现实生活的针砭。《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篇章里,作者以亲切动人的抒情笔调,记叙了童年和少年时代的生活,从侧面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带有明显得传记文学色彩。《藤野先生》和《范爱农》是追怀旧日师友的篇章。作者回忆了国外留学生活和辛亥革命中的生活片断,境界很为开阔,塑造了严肃认真冲破民族偏见而热心教诲作者的藤野先生,也勾画出了范爱农耿直、寡合的性格,在简洁的笔墨中流露出作者的深深怀念和由衷感佩之情。

《朝花夕拾》所写的人和事,饱含着作家强烈的爱憎,闪烁着批判的锋芒,在平淡的叙述中寓有褒贬,在简洁的描写中寄予爱憎,使回忆与感想,抒情和讽刺和谐地结合起来。

《朝花夕拾》着重抒情和叙述,流畅清新,在平易亲切中寓有深长的韵味,鼓励人们更好的认识生活,有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社会意义。


20.《女神》的思想内容及其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出版于1921年8月。

1.歌颂在毁灭种的创造与新生,最求美好理想。《凤凰涅槃》以有关凤凰的传说作素材,借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以及时诗人旧我的毁灭和新中国以及诗人新我的诞生。诗人在诗中把一切投入烈火、与旧中国决裂的英雄气概,毁弃旧我、再造新我的痛苦和欢欣,正是五四运动中人民大众彻底革命的形象写照。凤凰的更生,表达了诗人追求光明追求理想的热情。《女神之再生》以神话为题材,而突入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表现了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诗集中的许多篇章,都以极大的热情抒写温暖、光明、太阳,洋溢着创造的信心和乐观精神。


2.爱国主义精神。《炉中煤》,诗人自喻为正在炉中燃烧的煤,而把祖国比作“年轻的女郎”,诗人思念祖国的激情在熊熊燃烧。


3.对工农群众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景仰和赞扬。《地球,我的母亲》,称工人是“全人类的普罗米修士”,农民是“全人类的保姆”,赞颂工农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人。


4.对大自然的壮丽颂歌。《女神》中歌咏大自然的诗占半数之多。有的气势磅礴,有的清丽幽静。诗人还借助“泛神论”歌颂“自我”,表现冲破一切束缚、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女神》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宏大的艺术魅力,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我国诗歌创作的宝库,对后来的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21.《女神》的艺术特色。

《女神》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真正的新诗集。它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1.奇特、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自我”夸张,构成了《女神》的革命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诗人驰骋想象,遨游太空,驾驭宇宙,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和个性,描绘出一幅幅气势磅礴、宏伟壮丽、色彩绚丽的艺术画面,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和民主主义的革命理想。在赞美大自然的颂歌中,鲜明地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自我”是一个叛逆者、追求者的形象,他要彻底摆脱一切枷锁和传统的束缚。诗人的叛逆性格,五四的时代精神,通过“自我”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2.诗歌形式的新颖多姿、不拘一格。诗人主张打破一切诗的形式,冲破一切旧格律、旧程式、旧传统的束缚,创造完全适应思想感情内在节奏的崭新形式。《女神》中,有叙事的诗剧,也有儿歌和带古风的小诗,有近似散文诗的《胜利的死》;有长达三百多行的《凤凰涅槃》,也有仅三行《鸣蝉》。诗人批判吸收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传统,创造性的熔于一炉,形成了自由奔放的独特风格。


3.采用历史传说和神话故事,表现新的思想意义。诗人选取古代题材,主要不是为了再现历史,而是“借古人的皮毛来说自己的话”,抒发自己的理想,为现实斗争服务。《凤凰涅槃》表现了“中国的再生”的主题,《女神之再生》则通过共工、颛顼争帝的传说,抨击了军阀混战,借女娲补天的神话表达了建设“美的中国”的理想。使古老的神话传说注入了时代的新内容,不但有强烈的艺术魅力,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22.《凤凰涅槃》的主题思想。

长诗《凤凰涅槃》写于1920年1月,是《女神》中最杰出、最有代表性的诗篇。

《凤凰涅槃》的主题是借神话中凤凰“集香木自焚,复从死灰中更生”的故事,象征着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它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的灭亡和新中国的诞生。它表现了诗人对旧中国黑暗现实主义的无比憎恨,和对祖国新生的强烈渴望,是一曲崇高的爱国主义的赞歌。这首诗,还歌颂了凤凰为追求光明、理想而勇于自我献身的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对美好未来的坚强信念,闪烁着革命浪漫主义的理想光辉。

诗中塑造了凤凰的形象,它象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新生。诗中通过凤凰在自焚前的哀鸣,强烈地诅咒到处是“屠场”、“囚牢”、“坟墓”、“地狱”的黑暗的旧中国,它们要与充满着“悲哀”、“烦恼”、“寂寥”、“衰败”的过去彻底决裂,这是对整个黑暗的中国社会的有力揭露和控诉。凤凰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旧世界一同毁灭,表现出对现存社会彻底否定的革命精神。更为可贵的是,凤凰毅然在烈火中自焚,并从死灰中获得更生,象征着旧中国的毁灭和新中国的诞生,都必须经过革命烈火的熔炼,才能实现。

应该指出,《凤凰涅槃》中所反映的美好理想虽然还是朦胧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的诗人,批判黑暗,向往光明,热烈赞颂“中国的再生”的崇高理想,正是五四时代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的集中体现。


23.怎样评价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诗?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从1921年至1931年的十年间,共写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游云》等四个诗集。在当时的诗坛产生过较大的影响。

徐志摩说自己是“一个曾经有单纯信仰的流入怀疑的颓废”(《猛虎集》自序)的人。这话不仅概括了他的思想发展倾向,同时也反映了他的诗歌创作上的特点,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诗人。

在《志摩的诗》里,有一些反映现实的诗,多少表现了积极向上的倾向。《这是一个怯懦的世界》要求个性解放,对“容不得恋爱”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反抗;《先生!先生》、《叫化活该》以人道主义精神控诉了现实的不平;《婴儿》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这类诗载徐志摩的诗作中只占少数,虽然对社会有所揭露和批判,但内容是浅薄的,其思想深度也很有限。

他所追求的理想是爱、自由和美。他把爱情和自由当作一种信仰,这种对爱情、自由的理解是虚幻的。他憧憬的是“回到自然的单纯”。应当指出,徐志摩的理想实际是对资产阶级革命的期望,这种期望一旦破灭,他只能发出“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哀叹。因而陷入怀疑和颓废之中。他后期的诗更加显得残破、神秘、朦胧,感伤的情调更为浓重。1928年出版《猛虎集》时,徐志摩写了《秋虫》、《西窗》,反对马克思主义和诋毁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后来他在政治上对国民党和蒋介石也有所批评,他在《猛虎集》自序中,曾期待自己有一个“真的复活的机会”,作一个“认清方向,再别走错了路”的诗人。但到底走怎样的路?他没有来得及明确回答,就死去了。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徐志摩是以追求形式著称的。他的诗构思巧妙,比喻奇特,形式多变,结构整饬、节奏感强,具有旋律美;语言凝练,即使运用方言土语,也不失诗的神韵。后期的诗技巧日趋成熟,只是思想内容更加晦涩难解。不过,在诗歌形式上的辛勤探索和实践,对于诗歌的革新运动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沙发
 楼主| 何不未雨绸缪 发表于 15-5-29 21:17:45 | 只看该作者
  • 为什么说楚辞的产生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楚辞的产生标志着古代诗歌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它和《诗经》相比,有着多方面的进步。
    (1)《诗经》多数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口头创作,所表现的是群众的生活,很少看到诗人的个性;而楚辞是诗人的独立创作,特别是在屈原的诗歌中,塑造了具有崇高理想和伟大人格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并有鲜明的个性,从而结束了诗歌集体创作的局面,开始了作家创造的新时期。
    (2)《诗经》的句式基本上是四言,篇幅较短,形象比较单纯,所反映的多是生活中的片断。而楚辞则完全打破了四言的限制,以参差灵活、富有地方色彩的语言,宏伟的结构,创造了丰富的艺术形象,抒写复杂的思想感情,表现主观与客观的剧烈冲突。它不但是中国诗歌语言的第一次解放,推动了诗歌体式的反战,也显示了诗人艺术构思的进步。
    (3)《诗经》中的民歌侧重于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社会政治,风格朴素,代表着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楚辞则以丰富的想象、华美的文辞,抒发诗人的主观激情。并以其卓越的成就和鲜明的特色,开创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它和《诗经》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两个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楚辞的产生使古代诗歌从集体创作进入到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实现了诗歌语言和体式地重大解放,创造了具有鲜明个性的抒情形象,开辟了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道路,从此古代诗坛呈现出崭新的局面,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 试述我国古代叙事诗的形成过程。
    我国古代叙事诗有一个萌芽、出发形成到臻于成熟的过程。
    (1)先秦时期,诗歌的基本形式是抒情诗。但《诗经》中的部分诗歌已有叙事成分,如《生民》《公刘》等,记事概括,没有中心情节和饱满的人物,是叙事诗的萌芽。
    (2)叙事诗至汉代乐府民歌方初步形成。民歌是诗歌的先行者,两汉乐府民歌中叙事成分占很大比重,如《东门行》、《陌上桑》等,它们都写了生活中的片断,有情节、有人物、有一定矛盾冲突和性格特征,意味着叙事诗已初步形成。
    (3)东汉末年,出现中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层次分明,语言优美,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了高度的统一,标志着叙事诗的发展和成熟。
  • 汉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对《诗经》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 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汉代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尖锐的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本质和残暴罪行,表达了下层人民的痛苦、不平和反抗,是《诗经》现实主义传统的进一步发展。
    • 汉乐府民歌发展了《诗经》的叙事成分,形成了新的诗歌体裁——叙事诗,丰富了我国的诗歌体裁。
    • 汉乐府民歌突破了《诗经》四言格式,长短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无言,表现力有很大提高,
    • 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赋比兴手法。
      总之,两汉乐府民歌继承发展了《诗经》的传统,取得了多方面的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建安文学取得了那些突出成就。。
    建安文学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光辉的时代。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就是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了一个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潮,形成了“建安风骨”的优良传统,成为后代的楷模;艺术上为五言诗的发展壮盛奠定了基础。
    汉末魏初,北方的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七子”、蔡琰邓众多作家。这些人都怀抱救世济时的理想,又都卷入了汉末动乱的漩涡,接触了广泛的社会现实,因此能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袭用乐府旧题,创作出许多优秀诗篇。他们的创作一方面深刻反映了社会动乱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抒发他们的政治理想与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后人称之为“建安风骨”,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上,建安作家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和汉末故事的长处,而且在实践中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诗句的修饰和润色,在对偶、炼字和声韵上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使诗歌更趋华美。经过建安诗人的努力,五言诗成熟并开始姓盛;七言诗也在这时奠定了基础。
    建安时期的辞赋和散文创作比较汉代有了明显的进步。汉代那种铺张扬厉的大赋消沉了,抒情小赋有了较大的发展。散文则趋于自由通脱,无论抒情、叙事或议论都显得生动活泼。
  • 正始文学与建安文学相比,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原因是什么?
    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发生在魏晋交替之际,虽然距离建安文学只有一二十年,但与建安文学相比,无论是作家的思想,还是作品的内容和风格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建安文学中反映人民疾苦和追求建功立业的内容在正始文学中没有了,代替他们的是对黑暗恐怖的政治的揭露和对死亡灾祸随时都会到来的忧叹;建安文学中所具有的慷慨奋发的进取精神消失了,代替它的是否定现实、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正始文学中有着浓厚的老庄思想色彩,这是建安文学中没有的,正始诗风曲折含浑也是建安文学的明朗刚健的风格有别。
    原因:曹魏集团与司马氏集团的夺权斗争,黑暗恐怖的政治统治。消极遁世的道家思想逐渐蔓延,用道家的放任自然与虚伪礼教相对抗,用道家否定一切的精神来否定现实,拒绝与司马氏合作。散文多旁敲侧击,诗歌多用比兴象征。建安文学虽紧承建安文学之后却在内容与风格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正始文学的基本倾向是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和反抗,所以在基本精神上与建安文学仍然是一致的。
  • 简述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首先是描写美好的田园风光,赞美纯朴的田园生活,表现他悠然自得的心境和情趣。如《和郭主簿》。
    其次是表现他参加劳动的感受。《归园田居五首》描写了“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劳动生活,表达了甘愿过着夕露沾衣的生活,也不愿回到官场中去的愿望。劳动中和农民建立了友谊:“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
    其三是表现诗人生活的困苦和他的种种思想斗争;在少量诗篇中还反映了农村凋敝的景象。“夏日常抱饥,寒夜无被眠”。
    诗人后期的《桃花源诗并记》描写了一个没有剥削、人人劳动、人人温饱的理想社会,不仅体现了诗人的理想,也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愿望,具有否定封建统治和封建王权的积极意义。
  • 南朝乐府民歌与北朝乐府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何不同?
    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由于产生的地域和社会环境不同,故而在内容与风格上就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南朝民歌由于多产生育商业发达的都市,主要反映城市中下层居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又由于统治者采录民歌仅仅是为了声色娱乐,在收集时按照他们的趣味进行选择,因此,现存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比较狭窄,绝大多数是情歌,而且多是女性口吻,某些情歌还有较重的色情成分和胭脂气,很少泥土气息。
    南朝民歌载形式上的特点,一是体制短小,多是无言四句的小诗,它的出现为绝句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是多用比喻和隐语双关。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多方言口语,具有一种天真活泼的情态,风格清丽委婉、缠绵哀怨而趋于柔弱。
    北朝乐府民歌,现存只有六十余首。由于北朝乐府民歌产生于长期处于混战状态的北方,又出于各个民族,因此反映现实生活比南朝要远为深广。其中以反映战争、徭役和人民流离失所的诗篇最多;其次是反映北方民族的尚武精神,表现壮烈牺牲,歌颂战斗英雄的,如《木兰诗》;还有少数诗篇写婚姻恋爱和北国风光的,如《敕勒歌》。可见,北朝民歌数量虽然比南朝民歌少,但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南朝民歌所不能比的。北朝民歌语言朴素,感情直率,就是情歌也大都大胆泼辣,这就形成了北朝民歌刚健豪放的风格,与南朝民歌的艳丽柔弱迥然不同。
  • 试述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成就。
    王维是一个有着很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在绘画、音乐、书法等艺术领域都有很深的艺术造诣。他将各种艺术融会贯通,极大的提高了他诗歌的艺术性。
    作为一个诗人兼音乐家,他善于发现自然界的声音美,从虫鸣鸟鸣到人语泉声,他都巧妙的写进诗中,以衬托形象,构成意境,如“鱼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作为诗人兼画家,他又善于捕捉自然景物的形状、色彩、动态美并加以巧妙配合,写进诗中,构成美的境界。如“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取景、构图和色彩的配合都独具匠心。所以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的确说出了王维山水诗的突出艺术成就。
    王维不仅擅长大笔勾勒,形成富于概括力的画面,更善于撷取景物最为动人的刹那,加以精工刻画,以含蓄的风格创造出感人的美的境界,如“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青苔上点点夕阳,烘托环境的幽深凄清,刻画之细微,令人惊叹。因此,王维诗既有陶诗浑融完整的意境,又有谢诗精工刻画的描写。
    总的说,王维的田园山水诗都力求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以浑然一体的印象,在表现山水田园美的同时表现出诗人的个性,成就很高,在当时和后代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 唐传奇与魏晋志怪小说相比有什么进步?它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传奇”一名大概出自晚唐裴铏的小说集《传奇》一书,后人遂把唐人小说统称为传奇。唐传奇是在六朝志怪小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志怪小说相比有了明显进步。一是在题材内容上,志怪主要记鬼神怪异之事,传奇虽然也传写奇闻,但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二是在写作态度上,志怪把怪异作为事实来写,并不是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唐人写传奇才开始了有意识的小说创作;另外,唐传奇在结构、语言、情节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不少新的开辟和创造。因此,唐传奇的出现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飞跃,标志着中国小说进入成熟阶段。
    特点:结构完整严密,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生动,性格鲜明。语言凝练流畅、生动传神。   
    唐传奇兴起和发展,首先与唐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密切关系。城市经济繁荣。形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市民对文化娱乐的新要求,“市人小说”的流行。这是社会原因,也是主要原因。
    其次,唐传奇的发展也是文学本身发展的结果。一方面,六朝志怪小说为唐代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唐代变文、话本等通俗文学未传奇作家提供了创作经验,唐代古文运动解放了文体,新乐府民歌创作引到了作家面向现实。
    此外,唐代科举考试盛行的“行卷”、“温卷”风气对文人们写作传奇产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佛道教义、神怪传说的流行也对传奇有相当影响。

地板
刑崇 发表于 15-5-30 23:46:45 | 只看该作者
很不错
5#
chris翛 发表于 15-6-3 21:52: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6#
as1997 发表于 16-2-17 12:36: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6:27 , Processed in 0.08637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