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漢語的修辭方式》提要(zhuan TOP)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ruirui69 发表于 07-1-7 16:3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引言
古人写文章非常重視修辭表達。古代漢語有多種多樣的修辭方式,其中譬喻、稱代、夸飾、双關等手法在現代漢語中也很常見,因而我們比較容易辨識和理解;而并提、互文、委婉等修辭手段或者是古代漢語所特有的,或者是古今漢語都有,但性質和作用不大相同,因此需要我們特别注意,否則将對我們阅讀古書造成直接的障碍。本講重點介紹了並提、互文、委婉和割裂。
1 並提
並提又叫分承或合叙,是指把两件相同的事情并列到一个句子中來表達,例如:
〈1〉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漢書·晁错傳》)
“劲弩長戟射疏及遠”在形式上是主謂結構,“劲弩長戟”并提是主語部分,“射疏及遠”并提是謂語部分,但實際上這是由两个句子合并而來,“射疏”承接“劲弩”而言,“及遠”承接“長戟”而言,所以這一句應理解爲“劲弩射疏,長戟及遠。”
〈2〉草木暢茂,禽兽繁殖,五穀不登,禽兽偪人。(《孟子·許行》)
這是两个複句并提的例子,本來,“草木暢茂”與“五谷不登”構成因果複句,“禽兽繁殖”和“禽兽偪人”構成因果複句,現在作者把表原因的分句并提,把表結果的分句并提。
運用并提這種修辭手法,可以使行文紧凑,但是在内容表達上却容易使人産生誤解,所以後來這種修辭手法基本上不再使用了。我們在翻譯這類句子的時候,應該把并提的两件事分開。
2 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見義”或“互見”。其特點是是上下文義互相呼應,互相補充。主要有對句互文和單句互文。對句互文如:
〈1〉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這一聯詩句是形容邊塞寒苦,由於天冷,将军和都护連角弓都拉不開,铠甲也難以披挂。這是上下两句互文,因此要把上下两句合起來理解,文意才能满足。單句互文是指同一句中的某些字詞也可以構成互文。例如:
〈2〉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白居易《琵琶行》)
這一句中“下馬”跟在“船”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馬到了船上,如果理解爲下馬的衹是主人,在船上的衹是客人,那就無法正确理解這里的意思了。
對句互文和單句互文都还是比較簡單的形式,其實在古代詩詞中詩人對互文的運用有時候有很獨特的創造。例如:
〈3〉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爲君開。(杜甫《客至》)
上句說“花徑”,下句說“蓬門”,上句說“不曾缘客扫”,下句說“今始爲君開”,從形式上看上下句各說一事,互不關聯,實際上這两句獨立起來理解詩意都不完全,上句有頭没尾,下句有尾没頭,所以這两句詩表述部分是互相補充的,但又不是單純字句上的互補,而是意義上的互相渗透。具體地說,這里的“客”泛指一般客人,“君”則是特指來訪的崔明府(見杜甫自注),全句的意思是:“花徑不曾缘客扫,今始爲客扫;蓬門不曾爲客開,今始爲客開。”這两句詩由於使用了互文的手法,因而婉轉回環,格調新颖,生動地表現了隱居草堂、交游冷淡的杜甫對崔明府的來訪充满喜悦的心情。這種意義内容上的相互隱含和渗透造成的互文現象如果不細心體會,那麽辨認起來还是有一定難度的。
互文運用得好,可以增强語言的形式美和節奏美,而且使文字精炼簡洁,富有韵味。所以這一修辭手法常見於古代詩文。
古人使用“互文”這一概念还有另外一種情况,那就是爲了避免行文重復而在同一語境中互用同義詞。例如:
〈4〉今之嗣主,忽於至道,皆闇於教,亂於治,迷於言,惑於語,沈於辯,溺於辭。(同上)
本句中“闇”和“亂”是同義詞,都是糊涂、昏亂的意思;“教”和“治”是同義詞,都是文治、教化的意思;“迷”、“惑”、“沈”、“溺”四个詞同義或義近,都有迷惑、沉迷不悟的意思;“言”、“語”、“辯”、“辭”四个詞在這里意思也基本相同,指游說巧辯的話語。同樣的意思,變换詞語來反復陈說,具有突出和强調的作用。這類互文現象雖然跟上面所講的對句互文、單句互文有明顯區别,但是也應該屬於修辭學研究的範圍。有的著作中把這類情况獨立出來,作爲單獨的一種修辭現象加以分析說明,并另外給它一个名稱,比如稱之爲“變文同義”。
在傳統訓詁學中,有所謂“同義詞互訓”的方法,主要就是指互文見義的情况而言。象上面的“闇”和“亂”在傳統訓詁學看來就可以互訓。我們認爲,對互文這樣一種修辭現象,如果過分强調其同義并運用到詞語訓釋中,作爲釋義的依據,這是不科學的。因爲嚴格意義上的同義詞本來是很少見的,我們通常所講的同義詞往往各自有其側重的方面,是同義中有細微的差别。比如“闇於教”的“闇”偏重於强調主觀上的昏愦、糊涂,而“亂於治”的“亂”偏重於强調客觀上的迷亂,没有秩序。如果我們一味强調同義詞同的方面,就會忽略了其細微的差别。特别是互訓的做法本身就是不值得提倡的一種釋義方式。
3 委婉
不把要表述的思想内容直接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有意識地把話說得委婉曲折,含蓄有致,這就是委婉。古書中常見的委婉手法包括使用謙敬語、避諱語和迂回語等。下面我們分别作一些簡要的介紹。
3·1謙敬語
自謙是表示對别人敬重的一種方式,古人在言語交談或書信往來中,如果需要提到自己或自己的事情,往往委婉其辭,采用謙虚自贬的說法。例如:
〈1〉僕雖罷驽,亦嘗側聞長者之遗風矣。(司馬遷《報任安書》)
此句中司馬遷稱自己爲“僕”,說自己曾聽過長者的遗訓是“側聞”,稱自己材質“罷驽”,這些都是謙退之辭。
古人很講究謙敬,所以人稱代詞的禮貌替代形式在古書中十分普遍,比如對人不用第二人稱代詞,而是使用“左右”、“足下”、“先生”、“執事”、“陛下”等替代形式;對自己則盡量不用第一人稱代詞,而是使用“僕”、“愚”、“妾”、“小人”、“下走”、“下臣”、“不穀”、“寡人”等替代形式。另外,使用“請”、“幸”、“謹”、“敬”、“惠”、“辱”等表敬副詞來表示對對方所作所爲的尊敬,使用“竊”、“忝”、“猥”、“伏”等表謙副詞表示對自己所作所爲的贬斥,也是古人委婉修辭的常見方式。
3·2 避諱語
對於一些不吉利、不光彩或不雅觀的事情,古人常常用避諱語來表達。所謂避諱,就是對所要說的事情加以回避掩蓋或装飾美化。例如:
〈1〉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李密《陈情表》)
見背:字面上是指抛棄,這里實際上是死的意思。夺母志:指强行改變了母親守節之志,即强迫母親改嫁了,這也是“爲親諱”(替母親避諱)的說法,在封建時代,改嫁被視爲失節,是很不光彩的事情,所以李密用“舅夺母志”這樣一種委婉的說法将母親改嫁掩飾過去。
避忌諱這一修辭手法有一種畸形發展,那就是避諱君王或尊長(主要是自己的父親)的名。在古代,不僅不能直呼君王或尊長的名,甚至凡是與君王或尊長的名相同的字都要回避。例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稱漢文帝的宦官趙談爲“同子”,是爲了避父親司馬談之諱。《顏氏家訓·歸心》說:“誠臣殉主而棄親。” “誠臣”指“忠臣”,因爲隋文帝杨堅的父親叫杨忠,所以顏之推用跟“忠”意義相近的“誠”代替“忠”。\
這種避諱已經不屬於修辭的範疇,發展到後來,對以前的古籍中觸犯君主之名的字也要更改,或者采用空字、缺笔字等形式來避諱,那就更是走到極端的做法了。
3·3 迂回語
迂回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話中有話,如《戰國策·冯諼客孟嘗君》:“後期年,齊王謂孟嘗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齊王看到孟嘗君威望高,勢力大,恐怕将危及自己的統治,所以想不再任用他,但是却碍於情面不愿直說,於是說了一句:“不敢以先王之臣爲臣。”其中就包含了我不想用你了的意思。對於這類話,就必须瞭解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不能拘泥於字面意思。
古人在外交場合,需要經常使用迂回語,因此對外交辭令是相當慎重講究的。《論語·憲問》中有一段記載:“爲命,裨諶草創之,世叔討論之,行人子羽修飾之,東里子産潤色之。”裨諶、世叔、子羽、子産都是鄭國大夫,這里的“命”,就是指外交辭令,草創:起草;討論:研究評論;由鄭國的情况,我們對當時人們注重外交辭令的情况可以窺見一斑。其實,我們阅讀《左傳》等書的時候,會深深地感受到當時在各種外交場合,人們的談話很講究文采和禮貌得體,而且富有回旋餘地。例如《鞌之戰》中,晋國将军韓厥追上齊侯的戰车以後,對齊侯說了一大通客氣話:“寡君使群臣爲鲁衛請,曰無令舆師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屬當戎行,無所逃隱,且懼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這里韓厥表面上好象在說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好,其實本意衹是一句話:“對不起,我要抓獲你。”我們如果只就字面來讀這一段文字,就無法理解韓厥的意思。
關於古代漢語修辭方式中的割裂

把古書中的一句話或一个詞组割裂開來,只取用其中的一部分,這種修辭方式稱爲割裂。割裂可以看作是用典的一種特殊情况,對於一般的用典,我們并不難理解,但對割裂這種極特殊的用典方法,大家以前接觸就比較少,而這又是古書中十分普遍的一種語言現象,所以需要特別注意。下面分三種情况說明。
4·1 對於古書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但是表達的意思却是另一部分的意思。例如:
〈1〉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陶淵明《飲酒》其四)
“不惑”指四十岁,《論語·爲政》:“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於是後人截取“不惑”表示四十岁,还可以用“而立”表示三十岁,用“知命”表示五十岁,用“耳順”表示六十岁。這例子是字面截取句子的後半部而取義却在句子的前半部,古人有時稱這種情况叫“藏頭”。另一種情况與此相反,字面上是截取一个句子的前半部,而取義却在句子的後半部,古人稱之爲“歇後”,例如:
〈2〉願言之懷,良不可任。(曹丕《與朝歌令吴質書》)
“愿言”是思子即思念你的意思,《詩經·邶風·二子乘舟》:“願言思子,中心養養。”
4·2 對古書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表示的是整个句子的意思。例如《尚書·仲虺之誥》中有一句是:“徯我后,后來其蘇。”意思是等待我們的君主,君主來了,我們可會獲得重生。後人截取“來蘇”二字,表示敌國的民衆盼望本國君主前去解放他們。如晋劉琨《勸進表》:“四海望中興之美,群生懷來蘇之望。”
4·3 對古書中的一个句子或一个詞组,截取其中的一部分,截取的這一部分既不表示另一部分的意思,也不表示整个句子或詞组的意思,而是表示另外經過變化的意思。例如《論語·憲問》:“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後人截取其中的“微管”二字,用來指代管仲或像管仲一樣的功業,六朝時文人經常用這个詞颂揚功勛卓著的大臣,一時竟成爲套語。如《宋書·謝靈運傳》:“但謝玄勛參微管,宜宥及後世。”
以上是古人在運用割裂這種修辭方式的時候比較常見的三種情况,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割裂的一些基本特徵。首先,割裂的方式是随意的,几乎没有什麽章法可循。除了我們上面提到的三種情况外,有時还在两个句子之間相互截取替代,比如截取下句的一部分來表示上句話中某一部分的意思,《詩經·大雅·行苇》:“戚戚兄弟,莫遠具爾。”(親近的兄弟,不要疏遠而都應該親密相處。戚戚:親近。具:同俱。爾:通迩,親近。)後人截取下句的“具爾”來指代上句的“兄弟”,如晋陆機《嘆逝賦》:“痛靈根之夙隕,怨具爾之多喪。”(靈根:靈木之根,比喻祖先,這里指父親。哀痛父親過早去世,悲愤很多兄弟早亡。)更有意思的一个例子是“怙恃”的组成,“怙”和“恃”本來都是動詞,都有“依靠”的意思,《詩經·小雅·蓼莪》:“無父何怙?無母何恃?”後人從這句詩中截取“怙”指代父親,截取“恃”指代母親,然後组成“怙恃”指代父母,如唐韋缜《下邽丞韋端妻王氏墓志》:“夫人少喪怙恃,終鮮兄弟。”
其次,由於任意割裂,随便拼凑,導致了一大批畸形詞語的産生,比如把原本是意義完整的詞語强行分割,把意義毫不相干的詞生硬组合在一起,結果造出一些奇形怪状的詞語來。我們上面講過的“而立”、“微管”等都屬於這類畸形儿。我們再舉两个比較極端的例子。《尚書·君陈》:“惟孝友於兄弟。”意思是說衹有孝順父母的人才必定對兄弟友愛。後人截取其中“友於”二字來指代兄弟。“友”是動詞,是友愛的意思,“於”是介詞,把這二者結合起來成爲一个新詞,實在是匪夷所思的創造。《論語·公冶長》:“盍各言而志。”這里“盍”是个合音詞,意思是何不;整句話是說何不各人談談你們的志向?後人截取其中“盍各”二字,表示各抒己見,也是很獨出心裁的創造。
割裂作爲用典的一種特殊方式,在魏晋南北朝時代曾盛行一時。之所以會出現這樣一種奇特的語言現象,跟當時的文人崇尚雕琢的文風有直接的關係,比如在用典時要考慮到語言形式的要求,諸如字數的限定,合乎平仄等,這時不惜牺牲意義的完整性而遷就形式的完美,對當時的文人來說,是很自然的選擇。割裂是近乎文字游戏的一種修辭方式,對漢語詞汇的完整性造成了嚴重的損害,雖然有許多使用這種修辭方式産生的詞語被保留下來,至今仍然活跃在漢語中,諸如“而立”、“不惑”等等,但是從本質上說割裂是漢語發展中一種不健康的現象,應當加以否定.
沙发
shinydream 发表于 07-9-16 07:49:1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供~~~~~~~~~
板凳
renzhongyi 发表于 07-10-15 23:28:1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了

谢谢了,[s:9]
地板
晨fallin米 发表于 07-11-17 21:47:5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拉[s:9]
5#
行歌不记流年 发表于 08-3-16 16:37:04 | 只看该作者
顺带练练繁体字呀:)
6#
saintngok 发表于 08-5-14 14:27:3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哈哈
7#
小妖莫莫提 发表于 08-5-19 00:06:3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哦[s:9]
8#
lsqidi 发表于 10-8-16 12:30:26 | 只看该作者

回 楼主(ruirui69) 的帖子

看繁体字总是有点吃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0-5 21:23 , Processed in 0.106948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