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全五部合并】《历史相关大事年表I—V》下载(出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复制链接]
191#
haojia.2010 发表于 09-4-4 10:36:52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啊~~
192#
kongguangpeng 发表于 09-4-15 09:37:44 | 只看该作者
/*网页设计制作:陆云亮 素材整理幻灯制作:胡伟 2006年4月20日*/ 课程简介 | 师资队伍 | 教学大纲 | 课程教案 | 网络课件 | 参考文献 | 示范录像 | 习题思考 | 申报材料 | 学生论文
“中国近代史”课程教案
第一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一、危机四伏的中国传统社会
1、自然经济的松动
2、清政府的“天朝上国”梦
3、军事力量的废弛与空虚
4、农民起义频繁爆发。
二、步入近代的西方世界觊觎中国
1、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2、西方殖民主义向中国扩张
三、闭关政策与炮舰政策的对立
1、清政府的闭关政策
2、西方殖民者的炮舰政策


第二节 鸦片的泛滥与清政府的禁烟
一、鸦片走私及其危害
1、早期中外贸易
2、鸦片贸易与毒害中国
(1)英美等国对华大量输出鸦片的原因
(2)鸦片贸易概况
(3)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二、禁烟引起的争论
1、弛禁派
2、严禁派
三、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1、各地禁烟的开展
2、林则徐的禁烟活动
3、虎门销烟


第三节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和中国军民的抵抗
一、鸦片战争的爆发
1、英国议会通过战争决议案
2、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
二、清政府的抵抗
1、关天培与虎门之战
2、江继芸与厦门之战
3、陈化成与吴淞口之战
4、镇江巷战
三、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1、讨英檄文
2、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
四、中国战败原因
1、客观原因
2、主观原因
(1)清政府信息闭塞,作战准备不足;英国则蓄谋已久,准备充分。
(2)清政府战和方针不定,以致人心动摇。
(3)清政府战术失策,以短击长,始终处于被动挨打地位。


第四节 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者打开
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英国军舰兵临南京城下与清政府妥协
2、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的签订
(2)《望厦条约》、《黄埔条约》的相继签订
3、广州人民反入城斗争
(1)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作威作福
(2)广州人民反对英国人入城的斗争
二、上海的兴起和租界的建立
1、上海开埠
2、“国中之国”的初步建立
三、“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1、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重大变化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开始
(2)社会结构的新变化
2、西方近代文明传入中国
(1)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进入与中外交往的新格局
(2)沿海地区传统习俗的演变
3、西学东渐与经世致用思潮
(1)经世致用思潮的复兴
(2)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兴起
(3)向西方学习的先驱者(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


第二章 咸同年间的农民战争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背景
1、鸦片战争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2、咸丰帝继位
3、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二、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南京
1、洪秀全思想的演变
(1)洪秀全早期经历
(2)拜上帝会的理论准备
2、拜上帝会的发展
(1)洪秀全、冯云山的宣传发动工作
(2)领导核心的形成
3、金田起义
4、永安建制
5、太平军攻占两湖
6、东取金陵与定都争论
三、北伐、西征的得与失
1、太平军的北伐
(1)江南大营与江北大营的设立
(2)林凤祥与李开芳率军北伐
(3)北伐的失败及其原因
2、太平军的西征
(1)攻占安庆、九江、武汉
(2)曾国藩与湘军的兴起
(3)石达开大败湘军与西征的胜利
四、各地起义风起云涌
1、天地会起义
2、白莲教起义
3、捻军的斗争


第二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一、《天朝田亩制度》
1、《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
2、《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二、太平天国早期的内政与外交
1、地方政权的建立
2、经济方面的改革
(1)“照旧交粮纳税”政策的实行。
(2)圣库制度的推行及其失败。
(3)商业政策。
(4)手工业政策。
3、独立自主、反对侵略的外交主张
三、《资政新篇》
1、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2、《资政新篇》的内容和意义
(1)《资政新篇》的内容
(2)《资政新篇》的评价
(3)《资政新篇》无法实现
四、太平天国的文化教育政策及其实施
1、扫荡儒家典籍:“删书衙”的设立
2、重视社会宣传:“讲道理”的实施
3、改革旧的文风:提倡白话文的先声


第三节 天京事变与太平天国运动的转折
一、太平天国领导层的腐化与天京事变
1、“天父”与“天兄”之争
2、韦昌辉与天京事变
3、石达开的出走与失败
二、李秀成与陈玉成力挽危局
1、“忠王”和“英王”的崛起
2、浦口战役与三河镇大捷


第四节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与反思
一、“借师助剿”与外国侵略者的介入
1、“借师助剿”的酝酿与提出
2、“洋枪队”的组成
3、“中外会防公所”的成立
二、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安庆失守与陈玉成就义
2、天京陷落与各地起义的失败
三、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评价
1、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1)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保守性和自私性
(2)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2、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朝统治者,严重削弱了清政府的统治势力。
(2)抗击了外国侵略者,显示了中国人民捍卫民族利益的决心和勇气。
(3)促进了亚洲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的觉醒。


第三章 新的屈辱与现代化的起点


第一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辛酉政变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的签订
1、英法挑起新的侵华战争
(1)“修约”活动与“亚罗号”事件
(2)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天津条约》
2、英法联军扩大侵略与《北京条约》
二、辛酉政变与清政府统治集团的更替
1、肃顺与“戊午科场案”
2、咸丰帝病死与同治帝即位
3、辛酉政变与慈禧太后垂帘听政
三、地方督抚势力的兴起
1、汉族官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过程中的崛起
2、中兴名将成为各地封疆大吏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现代化第一步
一、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与“自强”思潮的形成
2、日本的威胁
3、镇压太平天国与捻军起义的需要
二、军工企业与中国早期工业化的开端
1、采西法练兵与制器
(1)采用西法训练和拥有西式武器的湘、淮军及练军
(2)安庆军械所的建立
2、近代军工企业的建立
(1)江南制造总局
(2)金陵制造局
(3)福州船政局
(4)天津机器局
3、军工企业的普遍发展
(1)湖北枪炮厂
(2)“衙门”式经营管理
(3)国防现代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三、编练海军与海防现代化
1、筹建近代海军的尝试与“中英舰队”
2、三洋海军的建立
(1)北洋、南洋、粤洋海军初具规模
(2)海军衙门的成立


第三节 现代化的艰难推进
一、民用企业的兴起
1、“求富”活动与民用企业的兴办
2、民用企业的典型代表
(1)轮船招商局
(2)开平矿务局
(3)汉阳铁厂
(4)上海机器织布局
(5)湖北织布局
(6)电报总局
二、办学堂、遣留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先声
1、同文馆等外语学堂的设立
(1)京师同文馆的设立
(2)上海广方言馆
(3)广州同文馆
2、科技与军事学堂的设立
(1)福州船政学堂
(2)天津北洋水师学堂
(3)天津北洋武备学堂
3、派遣学生出国留学
(1)容闳与派遣幼童赴美留学
(2)派遣生徒赴欧洲学习军事科技
三、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1、“中体西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1)洋务派与顽固派之争
(2)“中体西用”之阐释
(3)张之洞的《劝学篇》
2、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多种关系
(1)洋务运动与中国现代化
(2)传统的滞留


第四章 同光时期的中外关系和中外战争


第一节 中国外交现代化的起步与边疆危机
一、清政府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向
1、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
2、南、北洋大臣的设立
3、税务司和总税务司的设立
二、遣使出访欧美和驻外使领机构的设立
1、遣使出访欧美
(1)斌椿出访欧洲诸国
(2)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
2、中外互派外交官与使领馆的设立
(1)外国公使驻京
(2)中国第一个驻外公使——郭嵩焘
(3)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三、同光时期的边疆危机
1、日美勾结侵略台湾、朝鲜
2、马嘉理事件与《烟台条约》的签订
3、英国势力侵入西藏
4、英、俄争夺新疆与阿古柏的入侵
5、“海防”、“塞防”之争
6、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俄《伊犁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中法战争
一、中法战争的爆发
1、黑旗军和清军抗法
2、马尾海战
(1)马尾海战与福建海军的覆灭
(2)清政府对法宣战
二、镇南关大捷与清政府的外交失败
1、冯子材与镇南关大捷
2、不败而败的《中法新约》
3、法国势力在越南和广东、广西、云南的扩张


第三节 中日甲午战争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一、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1、日本“征讨清国策”的制定与大力扩军备战
2、朝鲜东学党起义与日、中两国派兵赴朝
3、清政府统治集团的和战之争
二、甲午战争的爆发和中国的战败
1、日本不宣而战
2、平壤失陷与黄海大战
(1)平壤战役与左宝贵殉国
(2)黄海大战
3、日本大举进攻中国
(1)旅顺、大连的陷落
(2)日军攻占威海卫与北洋舰队的覆没
(3)湘军的全线崩溃与日军占领辽东半岛
三、《马关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2、《马关条约》造成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3、英勇的反割台斗争


第五章 民族危机与现代化进程的继续


第一节 空前的民族危机与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三国干涉还辽”与瓜分中国狂潮
1、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
2、《中俄密约》的签订
3、列强掀起瓜分狂潮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俄国强租旅顺湾、大连湾
(3)法国强租广州湾
(4)英国强占九龙、威海卫
(5)日本渗透福建
(6)“门户开放”政策
4、政治贷款与中华民族的灾难
二、民族工业的兴起与现代化诉求
1、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民族工业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2)早期民族工业的主要类型
(3)早期民族工业的特点
2、早期工业化与新兴社会阶层的出现
(1)无产阶级的诞生及其特点
(2)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
(3)近代买办群体的出现
三、甲午战后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1、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帝国主义列强在华大量开设工厂
(2)清政府允许民间设厂与实业救国的兴起
(3)民族工业的发展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2、洋务运动的新进展
(1)军工企业与民用企业的新发展
(2)湖南、天津洋务运动的深入
(3)铁路、电报事业和轮船招商局的继续发展
3、孙中山和兴中会的成立
(1)孙中山与《上李鸿章书》
(2)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建立


第二节 从传统到现代与维新运动的激荡
一、从传统到现代——早期改良主义思潮
1、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1)冯桂芬与《校邠庐抗议》
(2)马建忠与《适可斋纪言纪行》
(3)薛福成与《筹洋刍议》
(4)王韬与《弢园文录外编》
(5)郑观应与《盛世危言》
(6)何启、胡礼垣与《新政真诠》
2、早期改良主义思潮的主要内容
(1)抵御外侮,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2)革新政治,倡言设立议院
(3)批判顽固派和洋务派,主张社会改革
二、康有为与维新运动的崛起
1、上清帝书与讲学万木草堂
2、康有为的变法理论
(1)《新学伪经考》——“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2)《孔子改制考》的三世学说:据乱、升平、太平
(3)《人类公理》超越时代的思想表述
3、康有为与“公车上书”——改良主义政治运动的起点
4、维新派取得光绪帝的支持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高涨与“百日维新”
一、维新运动的持续高涨
1、学会、报刊的创办
(1)《中外纪闻》的出版与强学会的成立
(2)《时务报》的创办
(3)澳门《知新报》的刊行
(4)学会的类型分析
2、维新运动的区域特色
(1)严复与天津维新运动
(2)谭嗣同与湖南维新运动
3、改良派与顽固派的论争
(1)要不要变法维新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除科举制度和提倡西学
二、“百日维新”与政治现代化的尝试
1、光绪帝与维新事业
(1)光绪帝亲政
(2)康有为上书
(3)保国会的成立
2、“百日维新”
(1)“明定国是”诏书的颁布
(2)变法内容及分析


第四节 戊戌政变与中国第一次政治现代化努力的失败
一、戊戌政变
1、慈禧太后的三道上谕
2、光绪帝的抗争
3、袁世凯的选择
4、慈禧太后重新掌权
5、“戊戌六君子”
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1、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1)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薄弱
(2)脱离民众
2、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1)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改良运动
(2)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和科学文化
三、戊戌政变后动荡不安的政局
1、列强对康、梁的庇护
2、“己亥建储”与后党集团对列强的不满


第六章 基督教的传播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一节 传教士来华与基督教的传播
一、“骑在炮弹上”来中国
1、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新教的早期传播
2、不平等条约护佑下的传教活动
3、教徒与教会的迅猛发展
二、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兴办学堂
2、出版报刊
3、开设医院
4、慈善赈济
5、风俗改良
三、西方传教士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危害
1、协助西方列强侵略中国
2、教会霸占民房地产、强夺百姓生计
3、包庇教民与武装挑衅


第二节 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一、遍布各地的反洋教斗争
1、教案频发的原因
2、天津教案与《传教章程》
3、余栋臣起义与“顺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的兴起与高涨
1、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的兴起
(1)山东冠县义和拳首举“助清灭洋”大旗
(2)朱红灯与平原大捷
(3)毓贤的“安抚”政策与袁世凯的残酷镇压
2、义和团运动的高涨
(1)直隶义和团的兴起及其迅速发展
(2)主剿派与主抚派的争论
(3)义和团大批进入京津
三、义和团的成分、组织与口号
1、主要成分
2、缺乏统一组织
3、多元化信仰
4、“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及其分析


第三节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与中国的战败

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爆发与中国的宣战
1、西摩尔进犯北京与被困廊坊
2、大沽保卫战与战争的爆发
3、清政府正式宣战与煽动盲目排外和仇杀
4、击杀外国使节与围攻使馆
二、“东南互保”与地方督抚势力的扩张
1、刘坤一、张之洞与《中外互保章程》的制定
2、各地督抚对“东南互保”的支持、响应
三、天津、北京的陷落与列强的明争暗斗
1、天津、北京的相继陷落
2、八国联军的暴行
3、俄国肆虐中国东北
4、列强的分赃和争吵
5、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四、义和团时期改良派的活动
1、自立会和“中国国会”的成立
2、自立军的“讨贼勤王”
3、资产阶级改良派人士对义和团的称赞


第四节 《辛丑条约》的签订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一、《辛丑条约》的签订
1、列强提出《议和大纲》与中外谈判 2、清政府被迫“惩办祸首”
3、《辛丑条约》的签订及主要内容
二、《辛丑条约》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1、中国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2、巨额赔款、列强驻军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危害
三、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历史启示
1、义和团运动失败的原因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3、义和团运动的历史启示。


第七章 从新政到预备立宪


第一节 清末新政的提出与政治机构的变革
一、“新政”的提出与政治机构的变革
1、“新政”上谕的颁布
2、督办政务处的设立与中央机构的调整
二、编练新军与举办警政
1、编练新军
(1)袁世凯与北洋军
(2)张之洞与自强军
2、举办警政
(1)保定警务局
(2)天津警务总局
(3)巡警部
三、废科举、兴学堂与遣留学
1、新学制的颁行
2、科举制的废除
3、新式学堂的普遍设立
4、赴日、美留学的兴起
(1)留学日本的热潮
(2)“庚子赔款”与赴美留学


第二节 列强侵华的加剧与人民大众的抗争
一、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和矿山
1、争夺铁路修筑权
2、争夺矿山开采权
3、大量开办厂矿企业
二、日俄战争和英国入侵西藏
1、日俄战争与日本势力扩张东北
2、英国入侵西藏
三、中国人民的灾难和抗争
1、民众的新灾难
(1)巨额赔款带来沉重负担
(2)“新政”亟需经费
(3)教会势力反攻倒算
2、民众的反抗斗争
(1)景廷宾起义
(2)四川巴县义和团起义
(3)收回利权运动。
(4)拒俄运动
(5)抵制美货运动


第三节 预备仿行立宪与新政改革的深入
一、立宪运动与预备仿行立宪的提出
1、立宪派的活动
2、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3、“预备仿行宪政”谕旨的颁布及实施
二、官制改革
1、中央官制改革
2、地方官制改革
三、法制改革
1、修订法律馆的设立
2、《公司律》、《破产律》的拟定
3、《钦定宪法大纲》的颁布
4、《刑律》的修订与更改
四、地方自治
1、袁世凯与天津地方自治的推行
2、自治章程的颁布
3、地方自治的广泛开展


第四节 保路风潮
一、保路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清政府的“铁路国有”政策
2、保路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二、四川保路运动
1、赵尔丰与成都大惨案
2、保路同志军的起义
3、湖北清军入川镇压


第八章 辛亥革命与清王朝的覆亡


第一节 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现代化力量的增强
一、工业化的继续发展与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
1、轻工业和公用事业
2、采矿与机器制造业
3、交通运输业
4、银行业
5、“北周南张”资本集团的形成
6、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
二、民主革命思想的勃兴
1、兴学堂、派游学与新兴知识分子群体
2、东京留日学生的革命宣传活动在日本
3、上海新兴知识分子的办报活动及其革命宣传
三、革命舆论的广泛传播
1、著名的革命宣传家及其活动
(1)章炳麟与《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2)邹容与《革命军》
(3)陈天华与《猛回头》、《警世钟》
2、“苏报案”及其社会影响


第二节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对峙
一、各地革命团体的创办
1、华兴会
2、光复会
3、科学补习所
二、同盟会的成立与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提出
1、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的成立
2、三民主义的内容
(1)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2)民权主义:“创立民国”
(3)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3、“三民主义”的意义
三、革命派的主要活动
1、与立宪派的大论战
(1)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王朝
(2)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
(3)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2、组织武装反清起义
(1)萍浏醴起义
(2)安庆起义
(3)黄花岗起义
四、立宪团体的建立及其请愿活动
1、海外立宪团体的建立
(1)康有为的国民宪政会
(2)梁启超的政闻社
2、国内立宪团体的成立
(1)预备立宪公会
(2)宪政筹备会
(3)宪政公会
(4)自治会
3、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五、“皇族内阁”与“政治现代化”
1、溥仪即位与袁世凯的“回籍养疴”
2、“皇族内阁”的出台与清政府的众叛亲离


第三节 辛亥革命与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一、从武昌首义到南北对峙
1、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
(1)武昌起义与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2)南方诸省的光复
2、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
(1)袁世凯的北洋集团掌握实权
(2)南北议和
3、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1)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的召开
(2)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二、清帝退位与袁世凯窃国
1、袁世凯逼宫
2、《清帝退位诏书》与清政府统治的终结
3、孙中山让位袁世凯
三、辛亥革命的成败
1、辛亥革命的意义
2、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原因
(1)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观方面的原因
(2)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客观原因


第九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与中国现代化的新曙光


第一节 民国初年政治现代化的反复
一、资产阶级议会政治的幻想
1、议会民主制的初创
(1)《临时约法》的制定
(2)临时参议院的成立
(3)第一届国会的召开
(4)《天坛宪草》的拟定
2、内阁风潮
3、宋教仁案与议会政治理想的破灭
二、“善后大借款”与二次革命的失败
1、善后借款案与国民党的坚决反对
2、镇压二次革命与国民党的失败
三、袁世凯的专制独裁
1、逼选总统
2、解散国会
3、炮制“新约法”
四、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1、帝制自为
(1)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筹安会的成立
(3)洪宪帝制
2、护国运动与袁世凯撤销帝制
五、张勋复辟与护法运动
1、新旧约法之争
2、府院之争与张勋入京
3、张勋复辟与段祺瑞讨逆
4、护法运动


第二节 空前的思想解放潮流——新文化运动
一、《新青年》的创办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对辛亥革命的反思
(2)对尊孔复古的反击
2、《新青年》与新文化阵营的形成
(1)《新青年》的创办
(2)新文化阵营的形成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1、“德先生”与“赛先生”的引入
2、“打倒孔家店”与伦理革命
3、白话文的提倡与文学革命
三、思想解放潮流的涌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剖析
1、新报刊大量涌现
2、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3、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五四运动
一、十月革命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万国公报》对马克思学说的介绍
2、梁启超对马克思的介绍
3、《民报》对社会主义的介绍
4、马君武、朱执信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介绍
5、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意义
二、十月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1、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1)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2)《新青年》的转向
3、第一批马克思主义者的出现
三、五四爱国运动
1、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的影响
2、巴黎和会与五四运动的爆发
(1)巴黎和会与中国外交失败
(2)火烧赵家楼
(3)“外争国权”与“内惩国贼”
3、五四运动的发展
(1)陈独秀与《北京市民宣言》
(2)上海的罢工、罢课、罢市斗争
(3)波及全国
4、五四运动的伟大功绩和历史意义
193#
zimo153 发表于 09-4-16 16:38:21 | 只看该作者
版主真是辛苦,真是负责,感动!
194#
wulidd 发表于 09-4-16 19:20:53 | 只看该作者
不错的帖子!楼主辛苦啦!顶!
195#
zeyize 发表于 09-4-26 12:19:1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啦谢谢啊
196#
yanghuidh 发表于 09-4-26 22:28: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leonhl 的帖子

好,值得表扬.
197#
风动石 发表于 09-5-1 21:41:16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有心了啊,
198#
七年后 发表于 09-5-7 18:30:36 | 只看该作者
太感谢了,我喜欢楼主这样只有一个的饿
199#
狸子 发表于 09-5-10 16:55:59 | 只看该作者
好东西。O(∩_∩)O哈哈~
200#
zimo153 发表于 09-5-15 10:50:31 | 只看该作者
真是不错,版主辛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9 06:18 , Processed in 0.10803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