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闻传播方向论文

[复制链接]
11#
 楼主| 迷! 发表于 05-5-24 23:03:00 | 只看该作者
<P>大众传播本身是一个进行社会调解而不是社会冲突的场所,求得共识是传播者发挥传播社会效益的一个出发点。公共权力或者专业部门会利用掌握的信息平台进行滚动式联动传播,形成传播的强大声势。强化信息的同时也就是在简化信息。P87 <P>人们真正恐惧的对象往往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不确定的无法知晓的事情,在难以知道和渴望知道的搏杀过程中,人们会因为恐慌心理而像饕餮一样渴望获得信息:信息的满足指数成为建立个人自身安全感的赌注。P88 <P>拉斯韦尔对宣传的定义:通过对有意义的象征符号的操纵来支配集体态度。宣传关注的是通过直接操纵社会暗示,而不是通过改变环境中和有机体中的其他条件,来控制公众舆论和态度。(《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22页,人民大学版2003年) <P>传播被看成一个劝说过程,信息可以激起效果,这种学术方法与社会心理学相近,着眼点在找寻信息和信息接受者之间直接的、瞬间的、因果性的关系。这个五W传播模式太个人主义化了,可以解释面对面的传播,但很难把这个模式扩展到大众传播层次上。这个模式成功地解释了当时美国自由知识精英对媒介的操纵可能性的忧虑,同时也回答了企业家希望知道(或引导)消费模式的需求。公共权力也更想在知道更多的情况下主导舆论。P93 <P>拉斯韦尔提出一个功能主义的理论。他认为媒介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媒介本质上保证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继承的功能。媒介可以控制环境,在社会各部分之间建立关系,有娱乐作用。R·默顿、C·赖特、T·帕森斯1960年补充了大众传播的娱乐功能概念,把大众传播看作可以提供个人消遣、缓解心理紧张以应付现实生活,从而产生社会维持作用。P93 <P>关于把关人的具体客观性影响因素(对于传媒具体来说)P96说明:大众传播是一种关系的构造物,不能离开社会环境的制约。 <P>传播是社会舆论形成的渠道,又是舆论的载体。P96 <P>构成议程设置模式的五个要点P98-99 <P>在关注程度上进行心理投资,类似今天的“注意力”、“眼球”。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政治主要是一个“媒介事件”,对事件的处理结构化,结构化的新闻常用在政治传播中。P99议程设置模式的意义是在被表现的事件的等级秩序中建立一种关系,意义的等级与事件的等级对应。P100 <P>议程设置模式的理论(?)意义:1,媒介对最重要事件的“适应性”,经常提前考虑舆论重点,有时提前一两年,倒计时来安排新闻事件。2,媒介有时制造人为新闻或“假事件”。从数量关系上看,媒介报道的重点有时并不真正反映舆论状态或真实问题,反映的只是现实的一部分[甚至很小的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可以服从商业利益和政治策略的驱动来进行炒作,也可能是社会上某些压力集团或有特殊利益的社会团体煽动某一议题成为媒介议题。P101 <P>经验-功能学派的方法特点: <P>1,由推论演绎而来,不是由归纳而来。通过社会调查、控制实验和内容分析得出相关的经验性数据,从中得出结论。2,假定有一个客观的真实存在,可供研究。这种真实的存在可以被观察、记录,例如选民的动态、受众的反应、消费者的爱好等等。3,假定人类有能力找出看得见的方法,通过一种量化的研究方式找寻真实。4,假定解释这个真实而提出的假设可以被证实或驳斥。 <P>以上反映了实用主义的哲学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显然,经验-功能主义认为人类的知识的可能性和可靠性源于经验的自明。P103-104 <P>学术性量化研究是为了寻求媒介的社会功能,商业性量化研究为了服务于客户的市场策略。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所要寻求的不一定是传统中的客观真理,而是不同媒介的受众的某种共同约定共同认同的东西。P104他们关注对象的内在结构,而把对象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摆在次要位置。P107功能主义者是第一批提出媒介应对文化的民主化作出贡献的思想的,哪怕这种文化主要来源于大众文化,属于消费者的要求。P107简单的把个人在商品市场的自由等同于表达自由。P108它的方法的客观性,但被调查对象不是客观的。 <P>控制论所要回答的是找到比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更有效的社会控制技术的原理,以便对人的行为能够进行预测、模式化和指导;而经验-功能学派的要旨是通过实证方法去找到社会管理的技术,以维持社会的稳定。P105 <P>大众媒介“持续地要人们接受社会现状”,这不仅表现在媒介实际上“说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它“不说什么”。P106 说什么总是意味着不说什么。P194 <P>经验-功能主义学派涉及一种真实、客观、非人称化的知识,谁都可以应用这些基础原理,例如民意调查等等,但是发表调查报告本身,不是为了表现民意而是支配民意。一方面是真实、具体和经验性,另一方面是社会利益、社会想象和权力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经验-功能主义传播学研究是科学意识形态的样本,一方面表现为客观知识的话语,一方面又是一种塑造着社会认同、规范性和制度性秩序的社会力量。P109 <P>人一旦被信息淹没,达到一定的阙度,个人开始对多余的刺激表示无动于衷。我们不能通过传播网络对人随心所欲,被传播的东西不一定必需被整合到个体性当中。P111 <P>学术界对经验-功能主义的批评:1,在知识层面落入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缺乏一种翔实的分析理论,缺乏具有学术内涵的解释体系。2,在社会理论层面,“隐藏”一套未经验证的功能论和多元论,刻意生产一种没有深度的社会表象。3,在传播理论层面,重视可见的、个人的、微观的和行为的研究,忽略宏观的、结构的和历史的研究,技术分析限制了理论观察。4,在社会实践层面,趋向于行政与市场导向,流于保守和维护现有秩序,把政治效果等同于商业效果。P112 <P>传播所得来的东西,有相当部分来自背景、符码和接触手段,简言之,“意义”存在于全部传播行为中。P121所有语言传播模式有六种因素,表达六种功能:1,发送者决定表达功能。这是情感性的或主观性的,是对信息个性化处理。2,接收者决定重语反复功能。所有符号和操作程序都有动员接受者参与或从感情上回应的功能。3,信息决定诗学功能,包括修辞功能。4,背景(语境)决定指称功能。5,接触功能,尤其诗与信息对象在心理上的接触,例如礼仪、典礼、演讲、谈话、恋爱当中,标明在场或依附关系。6,符码决定元语言功能。在很多传播情境中,需要援引一种公认的准则或专业语言、术语。当两个人在讨论是否相互理解时,也是一种元传播。P123 <P>手机短信在传播技术发展史上是一种延长时间而不是缩短时间的传播方式。这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对社会和日常生活产生的冲击力,并不是来自信息交换的内容,而是来自它的发送数码技术、发送方式这些形式主义要素。这使得传播过程更倾向于强调延续关系,而不是强化内容或追求一种个性化的传播方式。P125 当事物本身不在场时,我们借助符号表现事物,在这个意义上,符号是被延缓的在场。P194 <P>奥古斯丁对符号的定义:符号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使我们想到这个东西加之于感觉而产生的印象之外的某种东西。P126 <P>索绪尔:思想在被赋予言语形式以前不能存在。思考就是通过一种符号手段来说话、写作、或依次连接而说出的言语、被陈述的内容。P128符号是能够被用来在某些方面代表其他东西的任何物象。所有的思想靠符号,思考是对符号的操纵。任何事物只要它单独存在,并和另一个事物有联系,而且可以被“解释”,那么它的功能就是符号。没有任何传播可以在符号之外进行。P149 <P>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整个社会面临着广告化和媒介化的包围环境中,符号的传播更成为普遍的认同方式和文化表象,使一切社会力量,包括政治、经济力量用以维持组织动员能力的象征资源今天的社会是在以符号为基础的结构中实施统治和支配。P134 <P>通过特殊的符号体系来产生凝聚力的办法,实际上与罗马天主教教会的做法如出一辙。一个能产生传播效果的符号体系,肯定允许产生个人的或集体的认同作用,其组织功能往往大于知识行为。 <P>用符号学方法阐述视觉传播,表明了符号学的学术独立性。它与结构主义有渊源联系,但符号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主要在文学艺术、社会传播和精神分析等社会文化领域,而结构主义更多地作为一种人文科学方法论。P135-136 <P>巴特:内涵意义就是把外延意义加以固定或冻结,将某单一的、且经常是意识形态的所指加诸到能指之上,而淘空第一层符号的意义。内涵意义是大众传媒传播意识形态的主要表现方式,巴特将这种内涵意义的运作称之为“神话”,传播媒介是在运用神话制造新意义。P137符号学分析的目的是要找出媒介内容的被隐藏的意义。意义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而是一种活动过程,是符号、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动态反应过程的结果。P138 <P>改革开放初期,叙事中的人物关系情境多以图书馆为背景,今天的影视叙事多以歌舞厅作为背景。这两个情境符号由鲜明的社会指称意义。图书馆是精英文化、主流文化的象征,歌舞厅是世俗文化、消费文化的象征,从理想情节转向市场景观的社会流动。P139 </P>
12#
 楼主| 迷! 发表于 05-5-24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P>符号学注意的是“意义如何被创造出来”(how meaning is created),而不是“意义是什么”(what the meaning is)。符号学的特色在于传播意义的生成,意义总是通过新的阐释得以产生、扩展、偏移、转化。这种重在形式,从形式找寻意义的分析方法,对传统的主题分析提出挑战。P141 <P>对电视节目“策划”的符号学分析P142-144 <P>从大众传播的角度看,被传媒所释放的世俗神话的第一个功能,就是凝聚和集合了可以作为模仿对象或审美对象的生活经验。传统的神话意识是接受最终真理,而世俗神话的产生,是对乌托邦的回避之后对自己日常生活的神话化,从而再造新的乌托邦。P145神话超越了任何一种特定叙事,是一种故事源,它用永恒不变的色彩来渲染普通人物和日常的情境,而这类情境又可以被简化为几个关键词: <P>防疫:接种公认邪恶,保护心理距离 <P>俗套:永远都是永恒的故事 <P>量化:生活现实的廉价处理 <P>平面化:冲突的经验跨越时空和人种的差异 <P>模式化:重复游戏规则,因为事情就是这样。P146 <P>世俗神话的影响力就在于它提供满足和安慰,被放大的平庸获得了神圣的价值,并成为平凡生活的润滑剂和催化剂。P147 <P>我们对某一类已经在一般社会心理中形成固定形象的人、群体、情境、故事和概念,就是一种神话原型,而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再予以表现,就是对这个神话的重复。通过高度的概括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相结合,世界彷佛得到了秩序,排列为明确的和富于情感色彩的基本单元。这个神话往往在被表现以前就已经存在,它的能指已经成为受众的共识。今天,这种方法对于大众媒介的文化生产过程和传播策略的分析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是文化消费主义批评的理论来源。P148 <P>在大众传播的层面上对符号的生产机制的阐释,成为符号学研究不断更新的出发点。比如,这些符号是怎样运作的,怎样生产又是怎样消费的,是谁在制造这些符号,为什么制造这些符号,这些符号如何被解读和被接受,可不可能被消解?权力、制度、组织、资本、习俗、文化传统等等,在这一过程中起了什么作用?P154 <P>意识形态的解释:意识形态并非由统治阶级加诸被统治阶级之上,而是一个实践中不断被复制与重组的过程,也就是人们思考、行动及了解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个过程。(意识形态=过程?难以理解) <P>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或概念)体系,它在特定的社会中历史地存在,并作为历史而起作用。P155-156人在认识过程中随时受到现存的各种思想体制的制约和束缚,人的主体是一个受到各种限制的、早已由一系列对世界的表象系统所决定了的“屈从体”。主体觉得自己是自我满足的,觉得自己在直接把握现实,但这些都是“想象”的结果。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的定义:个人同他的存在的现实环境的想象性关系的表现。(意识形态=表象?通吗?)P159 <P>汪丁丁《回家的路》:所谓主流意识形态,就是那些与权势、利益、名声和文化主流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宏伟叙事”。社科98年版34页 <P>关于广告的意识形态分析P159-160 <P>布尔迪厄:一切形式的统治都建立在不知情之上,也就是说,被统治者是同谋。《自由交流》53页 <P>福柯:纪律是权力的一种类型和操作形态。两种社会控制纪律的模式,一是纪律封锁,是禁令、栅栏、等级化、分离化,是传播的断裂。另一种是纪律机制,是监视技术的多样化和交叉,是控制的软性方法,功能性的权力实施技巧,“只要由注视的目光就行了。一种监视的目光,每一个人在这种目光的压力之下,都会逐渐自觉地变成自己的监视者,这样就可以实行自我监视。……在现代权力技术中,注视占有重大的地位。”P166《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上海人民97年版158页 <P>用福柯的理论说明电视是一种监视系统P169-170 <P>权力生产真理,权力生产对象的领域和真理的仪式。P167 <P>在一个媒介化过程中,权力和媒介的结盟为了通过象征权力的表现去生产真理,随着真理的再生产显现了权力的本性。在这里,起作用的不是纪律机制,而是产生幻想、诱惑、敞视。电视是一个“组织机器”,成为“被颠覆的敞视”,从而实现了电视的象征权力功能。 <P>事实上,从观众的角度而言,对丰富而完整的知识渴求,可能永远被挑逗、被耽误、被延迟。电视的功能就在挑起观众的欲望,它承诺的是放在遥远的未来,但是它的策略却是让我们在满足欲望的期盼中进行永无休止的消费。……传播成为权力认可的仪式,传播的话语规则体现了话语的社会结构,表明了谁可以讲话,可以讲多少,可以讲什么,以及在什么场合讲。传播所产生的意义和快感本身成为社会权力的形式,它行使监督的权力,揭露世界的权力,侦察人民的秘密的权力,监视人类行为的权力。……自相矛盾的是,权力可以因此而使人民从使他们臣服和顺从的自身力量中解放出来。P170-171 <P>人类科学生产出的知识和真理,在某个层次上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的,因为这与它们被用以约束和规范个人的方式息息相关。……不仅传播行为与人的内在生存逻辑相一致,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通过知识的制造和传播批准了权力的行使,并使其合法化。P171 <P>结构主义语言学宣告了人的主体性的终结。不仅语言是被结构的,而且人的意识和观念也是被结构的。它在一定意义上借用了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概念:多重决定论。这使得结构主义不是一种意义的理论,而是一种组织逻辑的理论,是反历史主体的。P173而符号学重新把人的主体性放在结构当中,它考虑到了语言本身的转化和人的伦理反思的可能性,倾向于主体的决定作用,符号的意义成为多变的和可转化的,意义成为争鸣和论战的场所。但是,符号学没有意识到意义不是符号本身的一种特质,而是可以将符号置于其中的各种社会关系的一种特质。P175 <P>博德里亚(法国学者)提出“激进的符号技术”,形容社会符号化过程产生了社会、文化、经验和主体性的新形式,整个社会进入一种符号化再生产状态。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上衍生扩展的符号体系,瓦解了真实与非真实的界限,模拟秩序逐渐消除实在与表象、客体与符号、能指与所指、客观实在与技术干预之间的界限,事物有其形无其实,影像本身就是虚拟的实在。“在我们生活的世界里,用符号来使实在消失并掩盖它的消失。艺术和传媒也在做同样的事情,所以它们也都不能逃脱同样的命运。”(《完美的罪行》,商务00年版10页)P175-176 <P>结构主义是静态分析,随着以德里达为首的解构主义学术思潮兴起社会背景再次走上前台,除了社会政治秩序、婚姻家庭秩序和伦理道德规范以外,还包括创作习惯、接受习惯、思维习惯和人的内心较抽象的文化底蕴积淀形成的无意识民族性格。市场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打开了所有封闭的文本,各方面之间的对话成为阐释传播行为的依据和出发点。P176 <P>电视展示事件,推波助澜,让新闻主题向戏剧化发展,重在感情冲击;报刊让读者思考,提出新闻主题的发展背景和可能前景,重在理解;广播主要是对新闻主题进行综述和解释,使人能够想象和理解。大众媒介对社会起着结构化的作用。所以,对信息的认知、社会环境氛围、公共舆论定势、政治宗教信仰、文化功能状态和社会制度革新等内容,成了传播学研究的指涉对象。P180 <P>电视生产是一种制度(看来应指中国)建置,以制度化的方式运营着,并且传达着主持运营者的意向,以这种意向影响着社会。电视摄像机不是客观世界的复印机,剪辑更不是无意图编码,电视作品无疑是一种选择化、功能化、价值化的文化产品,通过规范的传播系统,日常化地介入观赏者的经验领域,按照它的安排看什么和不看什么,想要摆脱它的支配几乎是不可能的。P181有一些电视的基本节目程序和场面调度,除了被呈现的内容风格以外,还有被强调和被忽略的信息,我们还要问:这个节目之内有什么东西被视为理所当然(不言而喻)的?P182总是有固定的栏目向我们重复故事和观念,而不是为了向我们提供知识。电视属于回归的流派,回归到我们已知的事情。广告和新瓶旧酒式的电视节目不断的循环。我们称之为真实的东西,要依赖我们的传感系统,依赖信息的开放程度和我们之间的关系。P184 <P>真实问题。真实的效果要看它的对象,真实效果不是通过客体,而是通过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之间的关系来完成的。真实可能把冗余信息、一致性、舆论倾向这些已经进入想象关系的内容予以裁剪。利奥塔说:“真实总是以原告为条件。”真实对现实的切入会带来冲突和永无休止的争论。赤裸裸的不一定是真实,但真实肯定是赤裸裸的。很难说所有的信息都是原汁原味,没有什么信息不被看得见和看不见的权力切断、检查和化装。P184-185 <P>从某种程度上说,每一次新闻记录的过程,都有可能是失真的过程。更何况很多事实,在它发生过后一秒钟,真相就已经变得扑朔迷离,例如40年前美国总统肯尼迪之死。P200 <P>关于新闻真实的社会学维度P351-352 <P>新闻不是一门类似于数学那样的纯科学,它揭示了一种实用意义上的社会关系,关系或力量的评估指引着新闻的内容。P187 <P>关于新闻的运作认识,包括真实性、客观性、新闻价值等等P209-230新闻传播如何变成了策划业务P228 <P>决定消息的种种因素P188 <P>反复播放的节目预告虽然可能缩短节目播出时间,但可以从心理上保证在受众身上榨取最后的“剩余价值”。P186 </P>
13#
 楼主| 迷! 发表于 05-5-24 23:04:00 | 只看该作者
<P>康德式的记者职业伦理是不现实的。当今记者的职业伦理应该是笛卡儿式的,搁置所有的知识,着手特殊而确定的事例,然后系统地进行演绎,就是在不同的意图和倾向中妥协。换句话说,是要把握一种“类”的本质,在追求真理的昭示下追求公认的判断,向知识、理性、必然性看齐。这里注意两个概念:1,新闻不是科学,而是一门艺术。原来意义的再现永远不可能存在,记者只是在解释当中自然流露相应的价值判断,用有利于信息接受者和信息阐释者的方式来介绍信息。信息在于区分,不在于煽情(这句话什么意思?)。2,开放性观念。“我们都熟知这条规律:任何一个新闻机构甚或一种表达方式,越是希望触及广大的受众,就越要磨去棱角,摈弃一切具有分化力、排斥力的内容”。(布尔迪厄《关于电视》,辽宁教育00年版51页) <P>撇开传播机制的各类操作成本不谈,仅仅按照传播效率法则,最具有传播力的信息,不是最复杂的信息,而是被简化的信息。P188-190 <P>对经验来说,事实顺序是第一位的;对意义来说,逻辑顺序是第一位的。P190 <P>电视批评。看电视与人们的阅读经验不同,阅读可以自行控制,而视网膜则是电子束的直接扫描目标,观众是视听的俘虏。电视传播环境本身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渗透到现实生活中:1,传播内容成为日常生活的标志性印记。惟有可以传播的东西,方被视为现实。历史掠影的大事记,都不得不采用媒介记录的素材作为凭据。2,日常生活内容按照传媒显现的方式进行,尤其在流行文化领域。3,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安排和某些事件的产生,一开始就考虑到传媒表达的可能性。P191-192大众传媒在公共生活中的组织功能和仪式作用越来越突出,尤其在时间选择和形式方面的设计,都是有规则的。P193 <P>大众型传媒与新闻事件的同谋关系制造景观效果,精英型传媒是要建立知识形象的参照系,这类传媒与新闻事件的同谋关系是靠评论。稀释手法、距离效果等维系。P213 <P>大众传播的流量状态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无所不在,成为人对现实的感知在数量上和质量上的来源,传媒产生的效果在日常生活中留下了痕迹。P193-194 <P>在场与符号。信息传播的符号运作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直接在场的,人们不可能认识任何在场的东西。我们通过那些本不属于在场概念的特征给予在场这个概念,才能理解在场的意义。这就是说,受众在接受到信息传播符号时,他理解的符号来自于他的选择,而纯而又纯的“在场”概念是不存在的。没有任何东西直接呈现在眼前,我们只有通过符号系统才能达到它,所有理解和认知都是严格地用符号来传递,我们所面对的永远只是这个世界的再现。结果,在场被不在场规定。P196 <P>被媒介化的事件经常被套入已经具备时间和空间框架的形式,而社会的时空架构携带着自己的标记来为它们在事件中的性质和形式定性。P197 <P>传播的社会基础是不平衡的,会产生难以理解和误会的风险,比如对事件的“直播”或“现场”转播,需要对现场不断重新制作,用符号取代现实,借助操作的双重性来延宕现实的运作,如战争中的技术模拟,逃避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距离。P198 <P>人们是在不知不觉中监控着社会环境,以便根据周围的环境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行为,透过在场的自我呈现来发展和他人的社会关系,并赋予相互期待的社会角色。而社会能动者为推动社会发展,会透过“框架”的尺度界定出社会情绪,打造集体认同,以及创造、阐释和转化的机会。 <P>法国人埃文·戈夫曼(E.Goffman)的“社会框架”概念P198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李普曼)P212 <P>视听传播改变了传统的语言结构。信息的视觉化简化了信息传播的循环成本,影视文化的普及和互联网的问世,更使当今世界成为一个活生生的景观的世界,一个越来越视觉化的世界。大众传播不仅要说,要展示,而且要让人看到。视听传播对媒介系统的表意功能发生了重大影响,改变了传统的语言结构。现代传播技术构成了人类新的经验和新境界,人们没有耐心听解释,却乐于事实的“加温”。P222 <P>大众传播的发展改变了人和历史的进程,传媒是信息的翻译者和人性的参照系,它丰富了人类的经验。传播行为在改变人、文化、生产、意义的世界观,而社会系统当中的利害关系创造了一种可能性,使人们体验到种种张力、冲突、斗争及其不同种类的消解手段,我们也总是习惯于在任何像故事那样呈现其自身的叙事表现中,寻找这些消解手段。P230 <P>大众媒介为了维持公共的、共同的社会生活,很大程度上起着形成社会现实、维持常态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各种标准、模式和规范的主要来源。当今的文化模式是通过各种媒介技术来实现的,这也是对社会形象、社会记忆的控制。P256 <P>技术是一种追求效果的行动,所有与自然相区别的活动即技术。没有了通讯联络的服务,某些制度是不能够运行的,从文字到网络。当今人类的传播状态中,选择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是社会公共活动和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大赌注。P232 <P>科学的中心往往是传播的中心。新的文化技术的发明会通过社会扩散对接受它的人们的表达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公共生活的变化。P234 <P>计算机仅仅有语法而没有语义。人的意识、思想、感情、情绪以及心理所有的其他特征远非语法所能包容。模拟永远不能构成复制。P240计算机是控制论最重要的成果,它使传播的爆炸成为现实。P244 <P>人类对影像的操纵能力可以为人类自己的需要制造无穷的新世界,在这种情况下,媒介不是信息,而是信息成为媒介。被表现的知识和影像语言成为自我意识和社会实践的工具,我们自己的行动在我们周围构成了一个属于我们的影像的世界。假如我们缺失了这种影像,就标志着世界变得晦暗,我们失去了观看自己的角度。P246-247 <P>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和软件的视觉化能力,结合成一种使人完全不是按照传统方式来观看事物的能力,人们进入虚拟世界和虚像世界。其技术形式表现为模拟、身临其境、远程展示、身体完全沉浸、互动性、网络化交往。虚拟世界的影像扩大了人类的能力,使人有了另外的思想方式。网络就是新生活。计算机网络传播的图像性,使信息传播更接近于视觉感受,图像大于概念,感觉优于意义,直接知识的快餐模式替代了间接知识的反复推敲。P247-248 <P>言论自由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权威可以让芸芸众生用一个大脑思考,用一种声音说话。学会非线性思维。选择的自由必然伴随着选择的焦虑。P254 <P>关于网络的评价P257-266网络是一种更为完备的“圆形监狱”。技术程度越高,对技术的依赖性就越强,因而也会变得更加脆弱。P262我们都是技术报复的承受者,电子计算机容量不断更新所带来的残酷速度和效率,形成一个巨大陷阱,越是强大的系统,人们就越要花时间去维护,去开发,去学习。不断更新的技术对我们的社会表象有一个持久地模式化和修改的作用,小的技术原因可以产生大的文明效果。我们的思想和阅读的格式、记忆和想象的稳定,总是围绕着一定的技术状态,技术手段总是在锻造康德所说的“超验主体”。P271 <P>虚拟现实真身带来了一种对所有事物都予以简单化的趋向,传播活动本身冒着一种自我想象或自恋游戏的风险。P265 <P>关于大众文化P277-286 复制不但是一种具体的产品,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既然一切都可以复制,那么,在大众文化中就有可能呈现一种同质或趋向同质的现象,这就是一些学者所发现的现代文化现象: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在不同的地域和语境中共享同一种文化。P284 <P>大众传媒要赢得受众,就要加强被传播的内容本身和受众现实之间的联系,如关注各种各类的人的命运,关注人的内心的不同感受以及他们的深层心理状态,关注与他们生活相联系的社会大背景的变迁,等等。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了全球性的“大众通俗新闻”(popular journalism)。大众通俗新闻的出现是媒介话语的范式转变,从权力话语向身份话语转变(从人治话语向自治话语转变)。“真人秀”不过是把人类的个体经验、窥视欲望与自恋情结加以综合的一种传播震撼形式。自从隐私性话语成为传媒的主要内容之一后,传媒空间由此消除了外部与内部空间、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区分,传媒不再仅仅是人的力量的外在化表现,而是人自身成为传媒系统的终端。P288 <P>新闻故事转向自我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叙事,通过媒介,这种表达被放大和沟通,用沟通替代强制,用快感来替代禁忌,人们的心理行为成了消费对象。卡拉OK三大要诀:大胆、大声、大概。大众消费热情的膨胀,欲望、快感、交流成为个人生活和心理的惟一价值坐标。于是,人们陷入一个普遍的自恋循环,爱自己和寻求别人对自己的确认,是现代人心理的深层动机,这暴露出现代人的敏感和脆弱。在社会空间出现、蓄积、充塞着某种无名的暴力情绪,无指向的冲动和激情,欲望无法满足的焦虑和日渐严重的生存危机与身份危机。到处都是反差、分歧、二律背反。P290-291 <P>媒介文化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个体性的情感记忆和社会认知,由具有心理替代功能的个性故事去推广一种有代表性的世俗神话,既满足了人们的渴望心理与渴望行为,也表露出人们不甘于失败和不愿行动的心态。借助大众传播的公共性来为私人话语开辟空间,大众传媒所创造的媒介空间不再具备传统意义之下的公与私的差别。P293 <P>市场化的传播活动不再追求主体与词汇的一致性,而是服从于传播效果的表演性,从而以装饰性了结了主体形象在大众社会当中的传播定位。P295受众参与,自我表白成为自我展览的同义词。大众传媒把传播中的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融为一体。个人话语一旦经过大众传播的装饰,就有可能被转化社会交换意义的公共话语,通过节目主持人或报道记者的引导、分析和透视,更加具有传播感染力。P296-297 <P>因上演话剧《格瓦拉》而掀起的格瓦拉中国媒体风暴说明,一个被广告化的媒介事件的意义不在于文本,也不仅在于人们用文本做什么,而在于从作为一个整体的媒介策划中产生出来的媒体再生产的活动所具有的传播效力和市场效应。这恰好说明,广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被消费,甚至象征意义上的消费,而不一定是指导消费。P305 <P>为推广政治理念或者产品概念而策划的媒介战役的实施,专业术语称之为媒介投放。P309 <P>过度的使用和普及媒介,把公众牢牢的固定为媒介的受众,经常被认为是一种降低社会行为和社会参与勇气的因素,它阻碍工作或削弱对更重要的事情予以投入能力,是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摧毁因素。简而言之,是一种反文化的行为。显然,“消失的地域”并不利于人们主动的社会参与。P310-311 <P>传播过程是一种价值化行为和诱惑方式。我们可以想象,出于经济原因或政治原因,一场铺天盖地式的媒介战役把大剂量的媒介信息注射进受众的感官,在他们的心理上产生图腾式的崇拜幻觉,制造一种自发的信仰。P312-313 <P>法国学者诺阿、孟克:“一个社会的文化模式也是以它的记忆为基础的,而对社会记忆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权力的等级。可以接触日益增多的信息来源将引起一些根本的变革,并且由于取得知识的方式改变,就会影响到社会结构。”《社会信息化》商务85年版113页) <P>法国人塞奇·莫斯科维奇《群氓的时代》:“通过一种社会感应术,成千上万的个人都被施加魔法似的形成了相同的思想和影像。这些东西就像无线电波一样,从一个人传播到其他人。当这样的事情真的发生时,我们所看到的景象是令人担忧、难以忘怀的。其中一大帮彼此素不相识的人,被同样的情感本能的支配着。他们就像一个人那样对一条标语,或者一个口号做出反应,并且自发地融为一个集体性实体。”江苏人民03年版33页 </P>
14#
 楼主| 迷! 发表于 05-5-24 23:06:00 | 只看该作者
<P>“现实”分为三种:一种是真实的现实,一种是媒介构建的象征的或表现的“现实”,一种是受众从媒介上理解的“现实”。媒介提供的现实,是真实生活经验的“膨胀”,不等于是社会现实,目的在于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或遵循传播者的意图。新闻是一种与事件相关的“发起人”和“策划人”之间的策略赌注,从而实现传播意图。P320 <P>在理性和进步还没有被普及到地方,人们把能够给自身带来希望的事物确定在人们自身之外,一个清官或一个明君,人们依恋这种外在的东西作为精神资源或恒定的文化发动机。P324 <P>被意识形态化的人文知识是权力的修辞学。P 325 <P>法国人让-弗朗索瓦·利奥塔:“人们从未证实过自愿的沉默是一种错误。算得上罪行的,是把沉默强加于人。”(《后现代道德》,学林版00年135页)某种思想宣称是自然和社会的普遍规律的惟一正确的揭示,是全体人民共同愿望的真正代言人。一旦制度化并被上升为意识形态,一种思想学说的符号便具有强烈的排他性。P326当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成为主流时,它拥有对文化传播资源的无偿占有权和分配权,构成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网络,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意识形态话语是一元的和排他的,对大众民间话语和知识精英话语采取拒斥性批评和否定,其基本话语模式为国家主义、民族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禁欲主义等。这种话语权虽然并不取代管理权力,但是可以对后者施加影响,从而取缔或创造后者(管理权)的合法性。在那个充满假象的世界,只有祭祀的典礼和仪式,只存在一种形式主义的、与现实脱节的语言,一种祭祀的、假装的和伪造现实的语言。P328-329 一旦失去心灵的自由,任何决定论或独断论的意识形态的至高无上,必然通向奴役之路。P330 <P>“词句在很大程度上制造了事物。改变词句,或者更笼统地说,改变表象,早已是改变事物的一个方法。政治从本质上说是一个事关词句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科学地了解现实的斗争,几乎总是不得不从反对词句的斗争开始。”(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97年版136-137页)语言作为权力的代表,其对世界的塑造作用表现为对人的基本组织能力、基本理解力、基本判断力和基本感受力的删除、改写甚至灌注。P327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系等等对人的话语方式的设计和制约,也就制约了人们的思想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乃至存在方式。例如“文革”中给事实归类、排队、区分主次,怎样使归类问题的意义固定下来,使人们一提起某些事就会自然联想到它的原因、动机、结果、意义等。P328 <P>陈家琪《话语的真相》,上海人民99年版;陈家琪《沉默的视野》,上海文艺01年版。 <P>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小说改编的电影《蜘蛛策略》,演绎了一个历史的悖论寓言:人类社会的一个运行机制是把牺牲品或牺牲者神圣化,作为象征意义上的社会躯体的化身。P331人们需要神话作为存在的理由,而这个神话正是一个时代、一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的注脚。P332 <P>从语用学的观点来看,一个新闻机构的记者应该理解没有原始状态的真实,而应该针对原始新闻事件找到一种话语。对信息因素的选择,首先体现了制度的秩序。比如说,一个新闻标题往往暗示出话语的社会框架,这个社会框架先天性的安排了即将出现的新闻陈述。所以对一个读者来说,每天接触到的新闻信息要么是新鲜的内容,要么是已经知道的事情;要么是被调查出来的信息,要么是冗余信息的重复。读者在知晓和相信之间往返。记者、编辑部和公众之间,存在着一道具有社会意识标记的信息栅栏。P333 <P>报道的五个环节:定位报道主题,选择最有意义和最便于传播的信息因素,在各个因素之间导入一种等级秩序,确定报道基调,加上解释使信息更容易理解。P333 <P>哈贝马斯关于传播行为的“四个有效性的要求”(validity claims):可理解(comprehensibility)、客观真实(objective truth)、道德适当(moral correctness)、真诚(sincerity)P342《后形而上学思想》,译林01年版64页 <P>一个媒介(或一个机构)资助的民意测验本身起着一种自我强化某种舆论倾向的作用,民意测验激活了一种竞争性的模仿。从控制论的角度来说,一个事物的结果反而殖生出那种得以维持和发展的状态。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把一件事情说好,有时候等于把一件事情做好,例如建立知名度或者信任关系,或者是丑化什么。P347-348 <P>现代社会成为一种观察别人的社会。P348 <P>今天的记者是最大的媒介职业群体,他们通过新闻性的陈述来制作现实,让我们知道应该为什么高兴,为什么忧虑,应该说什么或应该想什么。由于处在传播行为的上游,记者的记事本和取景框影响了信息传播的决策人。一个新闻报道可能在社会上比一个官方文件更有影响力,因为记者把沸沸扬扬的意见、观念、看法和说法全部转变为信息(是吗?)。作为信息瞬间的调解者,记者始终冒着评估错误的风险。P349 <P>信息的流传和发布本身是一种竞争、淘汰或选择,世界上的几大通讯社每天制作上万条信息,被使用的非常有限,没有发布的新闻,便没有了事件的身份。媒介越是垄断,越是希望强化自己的视觉模式和观察立场,通过一种更有效的审查来过滤那些准备发出的影像和叙事。人类的传播行为在利益制衡的约束下获得了一种自我满足的效果:只要把那些不想要的信息过滤掉,这些我们不喜欢的舆论就事实上成为我们想要它们成为的样子。一个被传播的信息,是对另一个没有被传播的信息的遮挡。真实变成了通过媒体复制可以无限扩展和系列倍增的事物,不再具有自我属性。信息传播的过度发达在社会上使人对苦难的敏感大大丧失。报纸使读者想象力瘫痪,使经验陷入无能。P352 <P>英国人吉登斯《现代性与自我认同》:“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并不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三联98年版29页)博德里亚说:“传播不是说话,而是使人说话;信息不是知晓,而是使人得知。助动词‘使’表明这其中涉及到一种操作,而不仅仅是一种行为。”在社会主体的传播活动中,任何形象和词句的自治、自发和自我满足的效能,都是无法离开媒介的魔术的。P360传播不仅仅是说话,而是使人说话。信息不仅仅是知识,而是要让人知道。P315 <P>什么是信息?应该说信息从一开始不过是对客观经验和社会主体活动的提取,它提取真实的担保。在这个提取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双重操作:首先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是对总体的部分提取;然后把其象征意义融入社会行动主体的表象中。P361 <P>借助舆论一致的象征化手段,革命组织和意识形态是激发集体性实践的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手段,意识形态的情感核心来源于所有社会条件所组成的媒介圈层。通过媒介的功能,意识形态话语有一种自己的权力,用劝说来代替限制,用话语来代替暴力。媒介通过媒介化的表象,成为一种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一种社会的象征再生产的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传播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关于社会及其发展的理论。通过对传播主体、传播行为、传播过程、传播手段和传播效果的考察,我们可以在不同层面上认识和再认识社会关系、实践、话语和制度……P371 <P>概括英尼斯的思想:传播媒介是一整套传递和贮存人类文明的智力形式和有关技术手段。所有的文明都由知识、思想、习惯、实践、仪式、艺术等组成。从这个角度出发,社会组织的转化、主体性的新形式和知识的重新组织,都受到传播媒介的影像。P378生产过程总是基于某个水准的知识,以及信息处理过程。针对知识本身的知识行动,就是生产力的主要来源。P379 <P>在生产、传递、接受三个环节中,有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传播工具的使用创造了人的行为模式和精神状态,传播的发展刺激文化表象和象征符号的重新组合,繁衍出越来越多的传播情境。包括它的游戏规则、策略手段、战略思想和机会赌注。比如,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大量出现,不但产生了一般意义上的收视率,而且重新界定了信息表现的形式、信息持有者和接受者的分类;移动电话、传真、互联网等新媒介重新开辟新游戏规则,分派新的社会角色。P379-380 <P>传播的组织化功能P380-381 </P>
15#
 楼主| 迷! 发表于 05-5-24 23:09:00 | 只看该作者
<FONT size=7>非常好的文章 推荐 考广播学院的人也可以看下 </FONT>
16#
xiayutian 发表于 05-8-22 16:21:55 | 只看该作者
<P>楼主,你真的好厉害,我都要佩服的哭拉</P><P>想请教您一下我想考厦门大学的传播学专业</P><P>除了学校指定的书目之外有必要看别的传播或者是广告方面的书吗?</P><P>敬等回复</P>
17#
xiayutian 发表于 05-8-22 17:15:20 | 只看该作者
JJ
请教一下,我想考厦门大学的传播学广告方向
除了指定的7本书之外还要看些什么才好啊
[[s:2]]
18#
风吹来的傻 发表于 05-9-22 17:02:02 | 只看该作者

看到经典帖子一定要回味!

研读中......
19#
demi 发表于 05-9-26 11:21: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迷!)新闻传播方向论文

看了你上传的东西,有一点找不到南北的感觉,但是面很广呀,当然我也只是浏览,也许是我自己习惯的问题,所以各个要点要明确一点,我想找一些仅仅是和传播相关的内容,希望你能帮帮我,谢谢!
20#
taohao 发表于 05-10-19 00:29:02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5-19 20:03 , Processed in 0.09289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