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出售中大人类学自己整理笔记

[复制链接]
wzzksdx 发表于 17-1-4 15:57: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啊。。终于考完了
本人考的人类学 大概从4月份开始全天候准备吧。。然后真是下了一把狠功夫 现在把看过的论文、书等资料整理一下 有地板到门把手三分之二高度总之。。暂时解放了
然后自己辛辛苦苦整理了很多笔记资料 由于这几年没有参考书目 但是仔细研究真题 基本90%的题目还是出自基本知识(也就是以往参考书目里面所涉及的)题目每年都有重题,今年上午那门只有两道名词解释以往没考过,上午下午更是考了阈限(名词都没变化)和格尔兹解释人类学,但每年都会出现一两道以往真题没出现的 或者比较灵活的题目,比如去年的饮食人类学 今年的甜与权力。。但是万变不离其宗  基础知识掌握了 这些“新题”还是能写很多知识点的。。
不罗嗦了 目前我自己整理的资料大概是以往8本参考书目的内容(有些是我认为可以考但是一直都没考过的)。。然后所有真题的答案啊什么的。。有需要的可以加微信360286506 (论坛不长上)
举个例子吧 今年考了族群理论 以下是我的整理摘抄出来的:
族群认同:
是指社会成员对于其族群归属认知和感情依附,是人们在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过程中构建的一种关系。族群认同是在族群间互动的基础上产生的,首先存在差异,这是认同产生的基本条件。族群的存在和延续取决于人们对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无须以共同的地域和共同的社会经济联系为前提。共同的历史记忆及遭遇是族群认同的基础要素,另外语言、宗教、地域、习俗等文化特征也是族群认同要素,族群范畴会跟随它交往互动和参照对比的对象的变换而伸缩。
族群认同理论:
1.      文化说:这种理论基本上把族群当作了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的人们共同体:1.生物学上能够自我延续;2.具有共同的基本文化价值观念;3.构成了一个交流和互动场;4.具有一种认定的或被别人认定的成员资格标准。这种理论有以下含义:1.族群是在遥远的过去,相对隔绝的共同地域和共同社会经济生活中形成的;2.族群之间的根本差别是文化差别,共同的文化特点是族群认同的客观现实基础;3.族群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主要是由于他们之间文化差异造成的;4.随着文化同化、族群之间的交流加强,族群问题以及族群本身会最终消解。
2.      族界理论:由巴特提出,认为族群并不是一种文化承载和区分单位,而是一种社会组织。自我认定的归属和被别人认定的归属是族群的最重要区分特征。族群认同是族群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那种根据一个人的出身和背景来推定的基本身份归属也就是所谓的族属。只要人们在互动中保持族群认同,就必然会产生出族界。族界和族群是由族群认同生成和维持的。族群认同和族界作用组织和结构人群之间的互动,共同的认同能有助于人们的互动。在于许多文化差别只不过是人们用来表面他们族属不同的标志而已。由于族属辨别和维持族界的需要也可以产生许多文化差别。该理论认为把族属认同当作族群的主要特征,可以解决至少两个概念的难题:1.只要把族群定义成一种既具有归同性又具有排他性的群体,那么族群单位的延续性问题就清楚了。既只要族界存在,内部文化、结构变化等不会影响族群的延续;2.由此可以解决为什么族群内部成员之间实际存在外在行为差异但并不妨碍他们属于同一种族。该理论认为族群研究的重点应该在族群的族界上面,而不是族界内的文化内容。族界不仅有地域界限,但主要是一种社会界限。该理论的特点在于认为族群并不是地域、经济和社会上相隔绝而形成的,而是人们社会交往互动中生成的社会关系或组织。
3.      原生论:根据原生论模式的观点,族群归属感是个人认同的根基。族群认同主要来自于天赋或原生性的情感纽带,如亲属关系、共同的语言、超自然的信仰等。所以族群感情所造成的认同有时不易改变。原生论将族性作为族群的基本组织原则,但是这一研究路径过度强调了族性的原生维度,难以理解族群认同的灵活性与工具性。原生论一般可以认为由两个学派:文化历史学派和社会生物学派。
a.文化历史学派代表人物格尔兹,认为族群问题是一种原生感情问题,由于在血缘、语言、习俗方面中存在着一种难以说明白的强制力感情,人们捆绑在一起。原生感情与公民感情不一样,前者几乎是非理性的,与追求荣誉尊重有关;后者讲求实际,主要关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公正等。原生感情不满会导致族群、语言、文化的冲突,导致民族自治或国家分裂;由公民感情不满会导致阶级冲突或革命,导致政治改革或国家重组。在格尔兹看来,文化不是那种具有生态或社会适应功能的行为模式,而是人们赋予那些包括行为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的意义。
b.社会生物学派认为族群认同不是无理性的、绝对意义原生感情的表达,而是一种根植于人类基因中生物学理性的外在表现,族群认同不过是人的自爱或自恋的延伸,而这种感情是有生物学基础的,由人的基因决定的。
4.      工具论(也称情景论):强调族群认同的另一个特质,即族性的情境性和工具性,也就是族群的多重性、层次性。假如不同的族群占据不同的生境,那么族界最为稳定和持久。如果不同族群利用同一生境,那么军事上更强大的族群将取代弱小的族群。要是利用大致相同的生境,而较弱的族群退居到边缘环境,那么它们仍然能够共处。场景论模式解释了人们如何运用族群认同达到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目的,而并非原生的。一个群体可能强调共享的族群认同作为增强协作的手段。认为人是有理性的,无时不在算计和优化自身的利益,族群认同由对有限资源的竞争中生成,族籍不过是人们为追逐集体利益而涉及的一种工具。只要有利于增进利益,族群纽带就能很强。族籍会根据场景的变化而改变。族群认同本质上是政治的,强调文化只是为了加强政治内聚力。族群文化冲突也是政治上的裂痕。该理论关注的是那些导致族群认同兴衰的经济、政治的原因。
5.      融合论:调和源生论和情景论,认为只有在可行的根基认同及可见的工具利益汇合才可以产生真正的族群认同,客观文化因素是族群认同产生的基础,而现实场景及利益诉求是导致认同产生的关键。
6.      对立论:前提是不同族群对立过程是族群认同维持的首要原因。核心是“持久的认同体系”和“对立过程”。前者是一种文化成功地抵御了另一种政治、经济和宗教的同化保持下来,后者是指一个族群试图吞并另一个族群,前者受到后者的抵御。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群体目标的政治组织或机制,族群认同在时间推移中得以维持。
7.      辨证阐释理论:户籍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原生关系。户籍是人们对于世系所做的一种文化解释。这种理论认为任何一种族性理论都不应仅仅考虑族籍在追逐利益方面的功能,还应考虑那些构建族群的文化原则。尽管族群认同是亲属认同的一种形式,但是人们并不是真正按照家谱追溯共同祖先的。只有在文化规定下并赋予一定社会功能后,通过追溯世系来建构群体的可能性才能实现。
8.      民族-国家及其意识形态建构说:族群是在民族建设过程中产生出来的,主流人群同质性会被民族主义强调和放大成为立国的根基,而非主流的人群和文化变成主流的威胁,从而自身寻求建立一个与主流文化区分开来的新的族群。这样去寻找一个文化传统和习俗,逐渐改造成族群的文化。族籍事实上是由现代民族-国家及相关意识形态在各民族主义中制造出来的。只要文化差别被当作辨别集体身份的标准,族籍辨别就必然是这种政治单元中权力关系的产物。有关少数族群和主体人群的区分不仅是由他们的人口比例,而且也是由政治、经济体系中不同的权力和位置决定的。无论是生活中还是意识形态上,现代民族-国家中的少数族群都处于不利地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3-29 06:54 , Processed in 0.08089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