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善林《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2:2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73.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篇 原理篇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章 计 划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章 组 织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章 领 导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章 控 制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章 管理理论新进展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 实务篇 
 第七章 企业概论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八章 战略管理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九章 经营决策与管理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章 市场营销管理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一章 生产与运作管理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二章 质量管理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三章 人力资源管理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四章 财务管理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 专题篇 
 第十五章 信息管理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六章 知识管理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七章 项目管理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八章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十九章 资本运作与管理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十章 国际企业管理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企业管理学》(杨善林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管理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管理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杨善林主编的《企业管理学》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杨善林《企业管理学》配套辅导系列(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杨善林《企业管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本书是杨善林《企业管理学》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管理学相关资料对杨善林《企业管理学》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篇 原理篇
第一章 管理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管理、管理学和管理者
1.管理
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1)这个定义有三层含义:
①说明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这五项基本活动。这五项活动又被称为管理的五大基本职能。
②利用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
③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这也是管理活动的根本目的。
(2)管理的内涵如下:
①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
②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金、物资、信息等。管理即是对这些资源的组织和协调。
③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④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粗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⑤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最少的消耗正确地实现组织目标。
⑥管理的主体为管理者。
2.管理学
(1)管理学的含义及特点
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管理学的特点有:
①综合性。管理学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学科。
②科学性。管理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
③艺术性。高效的管理正是科学和艺术相结合的创新过程。
④渗透性。管理科学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它与其他专业、学科相互融合,形成多种管理学分支,如经济管理学、工程管理学等。
(2)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归纳法。即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②试验法。即人为地为某一实验创造一定条件,观察其实际试验结果,对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外加条件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③演绎法。对于复杂的管理问题,管理学家可以从某种概念出发,或从某种统计规律出发,也可以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用归纳法找到一般的规律性,并加以简化,形成某种出发点,建立起能反映某种逻辑关系的经济模型(或模式)。这种模型与被观察的事物并不完全一致,它是从简化了的事实前提推广得来的,这种方法即为演绎法。
3.管理者
(1)组织与管理者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他们在组织中工作。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或指一种由人们组成、具有明确目的和系统性结构的实体。组织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①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
②组织都有一个明确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以一个或一组目标来表示的。
③组织都有一种系统性的结构,用以规范和限制成员的行为。
(2)操作者与管理者
①操作者,指直接从事某项工作或任务的人,不具有监督其他人工作的职责。
②管理者,即指挥别人活动的人。如图1-1所示,他们处于操作者之上的组织层次中。

(3)管理者的分类
①从管理组织层次、上下组织关系来分,管理者可以分为高级、中级和基层管理者。
②从管理的各部分专业领域来分,以一个经济组织或企业为例,管理者一般可以分为市场营销管理者、财务管理者、业务管理者、人力资源管理者等。
二、管理的职能
1.管理的基本职能

图1-2管理职能示意图
2.管理的性质——二重性属性
(1)管理的自然属性
即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故也称管理的生产力属性。管理的这种自然属性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是客观存在的,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无关。
(2)管理的社会属性
即指管理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和制约,通常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管理的社会属性也有所变化,表现在:
①经理阶层的产生,使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
②中产阶级拥有股票,参与管理;
③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④社会公众与消费者对企业的影响和权力日益扩大。
三、管理理论的发展
1.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①万里长城
这样浩大的工程只有靠严密的组织、完善的管理才得以完成。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最好的管理实践。
②田忌赛马
此故事正是运用了现代“对策论”中“零和对策”(即敌对双方胜败之和等于零)的道理。“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又名“博弈论”,主要研究竞赛时对局双方对阵中胜负的问题。
(2)国外古代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①金字塔的修建
②马基雅维利管理思想中,具有较大影响管理四原则:
a.群众认可。所有的政府能否持续存在要依赖于群众的支持。
b.内聚力。要使国家能持续存在,必须有内聚力。
c.领导方法。君主要通过努力刻苦的学习来掌握领导方法。
d.生存意志。要有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困难的时候能坚韧不拔,为国家的生存进行奋斗。
2.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①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
a.劳动所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越低。
b.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私利,而这种私利又为他人的利益所限制。
c.劳动分工是人们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结果。
②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居住条件。
③查尔斯·巴贝奇的利润分配管理思想
a.主张建立“利润分配”制度,工人可以按照其承担的工作和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
b.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
(2)科学管理思想及其理论
①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表1-1泰罗的科学管理四原则

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a.工时利用的科学化、劳动方法的标准化。目的就是找出完成工作的最好方式的标准。
b.挑选工人,按标准方法对工人进行训练,以代替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方法。
c.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d.组织改革。包括两个内容:一是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二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实行各方面的标准化,使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不单凭经验办事。
②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亨利·法约尔把管理看做一组普遍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其主要观点和贡献如下:
a.经营不同于管理。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
b.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法约尔特别强调,原则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c.管理的要素。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
③马克斯·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其特点有:
a.明确分工。确定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之合法化。
b.等级系统。各种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c.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挑选组织中的所有成员。
d.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e.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f.组织中人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基础,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g.职业定向。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职业管理人员。
3.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1)行为科学学派及其理论
①人际关系理论
a.霍桑试验
b.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第一,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
第二,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三,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需要层次理论
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a.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如图1-3所示:

图1-3马斯洛五个层次需要示意图
b.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需要的发展逐层递进。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更高一级的需要。
c.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d.高层次需要和主导需要具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
③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提出了“激励一保健理论”,亦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即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
a.保健因素,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
b.激励因素,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他人的认可、工作本身带来的愉快、晋升等。
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不一定是满意)。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即让员工感到“没有不满意”,但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产生满意感。如图1-4所示。

图1-4关于“满意一不满意”的观点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管理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员工的不满情绪带来的负激励,更要注意使激励因素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忌把激励因素降低为保健因素。
④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提出了两种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X理论和Y理论。
a.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为:
多数人生来懒惰,不愿意负责任,只有少数人勤奋,有责任心;多数人工作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企业主为获得最大利润,工人为追求最高报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
按照X理论进行管理的方式是“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
第一,制定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程序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
第二,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强迫多数员工绝对服从管理者的意愿;
第三,用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惩罚措施。
b.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动人”(或称为“自我实现人”)。该理论认为:
人天生勤奋,每个成熟的人除有物质和一般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才华,发挥潜能、做出成就的愿望,人只有在实现了自己这种愿望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得主动、有自制力和有创造性。
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式:
第一,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满足;
第二,提倡目标管理与自主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应该更具有灵活性,给员工更多一些完成工作的自主权,以便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人的独立创造才能;
第三,提倡内在激励,强调工作本身对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作用。
(2)现代管理学派及其理论
①社会系统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切斯特·巴纳德,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a.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b.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c.提出了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目标的程度,是组织存在的必要前提;组织效率是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是组织生存的能力。
d.管理人员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e.经理人员是信息联系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成员的协作活动进行协调,使组织正常运转,以实现其目标。
②系统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观点有:
a.企业管理系统由人、财、物、技术、时间、信息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在一定目标下组成一体化系统。
b.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c.企业管理系统内部主要有四个基本子系统:
第一是运行系统,即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
第二是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对各种有机要素的转化过程;
第三是支持系统,是指企业内各后勤保证的过程;
第四是信息系统,即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处理、传递的过程。
d.企业管理分三个层次:作业层(即基层管理)、协调层(即中层管理)、战略层(即高层管理)。
e.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③决策管理学派。其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和詹姆斯·马奇。决策管理学派的观点主要有:
a.管理就是决策。
b.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c.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d.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是指反复出现和例行的决策,决策过程已经形成固定的程序和步骤。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种从未出现过的,或者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还不很清楚或相当复杂的决策。
④经验管理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彼得·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其主要观点有:
a.管理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取得经济效果(利润);二是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三是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b.提倡实行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管理机能和管理制度。
c.对高层管理问题给予高度重视。
⑤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量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该学派的特点是:
a.为管理决策服务,运用数学模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b.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c.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
⑥权变管理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有弗雷德·卢森斯、弗雷德·菲德勒和罗伯特·豪斯。
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
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和领导方式等方面,包括:
a.计划要有弹性;
b.组织结构要有弹性;
c.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四、管理的基本原理
1.人本原理
人本原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人本原理主要包括下述主要观点:
(1)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2)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3)使人性得到最完美的发展是现代管理的核心;
(4)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因此,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2.规律性原理
规律性原理,指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规律认识管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研究,达到按照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发展运动的客观规律来管理企业的目的。
3.系统性原理
系统,就是按照统一的功能目的而组成的有机整体。为达到最佳管理,必须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这就是管理的系统性原理。
4.控制性原理
现代管理的控制活动,就是通过不断接受和交换内外信息,依据一定的标准,监督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现偏差,采取有效措施,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控制职能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没有控制职能,管理职能体系就不完整,也就不能进行有效管理。
5.弹性原理
管理的弹性原理是指管理在客观环境作用下为达到管理目标的应变能力,其主要内容为:
(1)由于随机性和偶然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静止地、机械地看问题;
(2)由于随机性和管理领域的特点,要求管理系统包括企业管理必须具有一定的弹性;
(3)使管理具备弹性的办法是在大量统计中发现规律,从高层次范围内发现方向,从潜在问题中进行应变准备,给管理系统更大的灵活性。
6.激励原理
管理的激励原理,指人的积极性具有极大的内在潜力,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激发人的内在潜力,使每个人都能做到尽其所能,展其所长,自觉地努力工作。
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正确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出强大的动力。从管理的角度可把动力分为如下三种:
(1)物质动力。指因物质的刺激而产生的积极行为。
(2)精神动力。指因精神需要满足而产生的行为。
(3)信息动力。信息是管理过程得以实现和不断发展的基本推动力。就个人而言,信息往往是人们找到努力方向和力量的源泉。
7.效益原理
管理的效益性原理,指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必须以尽量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化劳动消耗以及资金占用,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五、企业管理学及其结构体系
1.企业管理的含义
企业管理是指企业的经理人员或经理机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活动的总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可用图1-5表示。

图1-5企业主要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2.本书的结构体系
原理篇:围绕管理学的四大基本职能,系统地介绍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管理理论的新进展;
实务篇:详细阐述企业在管理和运作等方面的基本实务内容;
专题篇:对管理学发展的一些前沿问题,如信息管理、知识管理、项目管理等作概括性介绍并围绕重点问题进行研究性归纳。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573.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1:50 , Processed in 0.09275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