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4:34: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11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编委
目录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组织与管理
  1.1 复习笔记
  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章 早期管理思想
  2.1 复习笔记
  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3章 现代管理理论
  3.1 复习笔记
  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4章 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
  4.1 复习笔记
  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二篇 计 划
 第5章 环境研究
  5.1 复习笔记
  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6章 决策理论
  6.1 复习笔记
  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7章 计划与战略管理
  7.1 复习笔记
  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三篇 组 织
 第8章 组织设计
  8.1 复习笔记
  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9章 人员配备
  9.1 复习笔记
  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0章 组织力量的整合
  10.1 复习笔记
  10.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四篇 领 导
 第11章 领导与权力
  11.1 复习笔记
  11.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2章 激励理论
  12.1 复习笔记
  12.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沟通理论
  13.1 复习笔记
  13.2 课后习题详解
第五篇 控 制
 第14章 控制活动
  14.1 复习笔记
  14.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5章 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
  15.1 复习笔记
  15.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6章 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
  16.1 复习笔记
  16.2 课后习题详解
第六篇 创 新
 第17章 管理的创新职能
  17.1 复习笔记
  17.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8章 技术创新
  18.1 复习笔记
  18.2 课后习题详解
 第19章 企业组织创新
  19.1 复习笔记
  19.2 课后习题详解
 第20章 组织学习与知识创新
  20.1 复习笔记
  20.2 课后习题详解
                                                                                                                                                                                                    内容简介                                                                                            


??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管理学原理》(陈传明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管理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各类考试和考研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陈传明《管理学原理》配套辅导资料: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本书是陈传明《管理学原理》教材的配套电子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管理学相关资料对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补充内容,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后期会进行修订完善,对于最新修订完善的内容,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管理类(http://guanli.100xuexi.com)提供管理类等各种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多媒体电子书、多媒体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陈传明主编的《管理学原理》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管理学的师生参考。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篇 导 论
第1章 组织与管理
1.1 复习笔记
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
1.组织及其要素
(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
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
③组织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
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
⑤组织环境。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
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
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
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
(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
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
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
①满足社会需要。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b.利润也是企业满足,或继续满足、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的一个前提。
(3)企业的活动
企业为完成基本任务而必须开展的活动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资源筹措、生产制造和产品销售。人们通常第一个、第三个环节为经营活动,而第二个环节为生产活动,将整体称为生产经营活动。
①资源筹措;
②资源转换;
③产品销售。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这三个环节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资源筹措”为加工制造提供了物质前提;“资源转换”形成了可供销售的产品;“产品销售”实现的销售收入则使企业能够继续从外部换取内部活动所需的各种资源。
二、管理的内容、特征和原则
1.管理的概念及其特征
(1)管理的概念
管理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2)管理的特征
①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②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③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参与要素;
④管理是一个包括了多阶段、多项工作的综合过程。
2.管理的内容
组织管理的内容可以从纵横两个不同的角度去考察和分析。
(1)横向分析
横向分析是从管理涉及的方面这个角度去研究。根据具体对象的不同,管理工作涉及的内容包括:
①业务管理。主要内容包括:业务内容选择;业务活动的条件管理;业务过程管理;业务成果管理。
②人事管理。内容和任务包括:
a.根据业务活动的特点,选聘符合一定素质和技能要求的组织人员;
b.合理使用人力资源,根据组织成员的特点分配适当工作,明确工作责任,据此考核工作情况、分配劳动成果,并努力提高和维持组织成员在业务活动中的积极性;
c.开展业务培训和教育,提高组织成员的思想、业务和文化素质,为组织的未来发展准备和积蓄力量。
③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计划和控制组织的业务活动,并评估和分析其合理性。
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资金筹措的管理;
②资金使用的管理。
(2)纵向分析
纵向分析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考察组织管理的内容,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创新各项工作的过程。
①计划。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活动条件;制定业务决策;编制行动计划。
②组织。主要内容包括:
a.设计组织。包括设计组织的机构和结构;
b.人员配备。将适当的人员安置在组织机构的适当岗位上;
c.启动与运行组织。向各岗位上的人员发布工作指令。
③领导。是指利用组织赋予的权力和自身的能力去指挥和影响下属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过程。
④控制。主要内容包括:
a.根据计划标准,检查和监督各部门、各环节的工作,判断工作结果与计划要求是否发生偏差;
b.如果存在偏差,则要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以及偏差产生后对业务活动的影响程度;
c.制定并实施纠正偏差的措施,以确保计划活动的顺利开展和计划目标的有效实现。
⑤创新。
a.创新职能是指管理是动态环境中生存的社会经济系统,它必须不断调整系统活动的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环境变化的要求;
b.管理过程的计划、组织、控制等职能同属于管理的“维持职能”,其任务是保证系统按预定的方向和规则运行;
c.管理创新的本质是激发和引导组织从旧的稳态跃迁到新的稳态。
3.管理的原则
管理原则是管理者在管理实践中必须依循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
(1)效益原则
效益是指组织目标的实现与实现组织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效益原则是指努力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是人类一切活动均应遵循的基本规则。要提高组织活动的效益,管理者必须注意提高自己和下属的两个能力:①做正确的事的能力;②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能力。
(2)人本原则
①人既是组织的中心,也是管理的中心,人本原则应该是管理的首要原则;
②以人为中心的人本原则要求对组织活动的管理既是“依靠人的管理”,也是“为了人的管理”。人本原理认为管理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服务;
③“依靠人的管理”是指必须实行民主管理,即组织被管理者参与活动方向、内容以及目标的选择、实施和控制。这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a.人是参与组织活动各种要素中的最活跃者;
b.活动方向(做正确的事)与方式(用正确的方法做事)的选择影响着组织活动的效益水平。
(3)适度原则
①是指组织在业务活动范围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在管理幅度的选择上,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在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绝对分散,必须在两个极端之间找到最适点,进行适度管理,实现最佳组合;
②适度原则要求管理者进行适情管理和适时管理。
a.适情管理是指管理者应该根据组织内外的环境和能力特点来进行选择;
b.适时管理要求管理者根据环境和能力的变化来对这种选择进行调整。
三、管理的科学化与方法论
1.管理科学化
(1)所谓管理活动的科学化,是指管理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应当按照客观规律来办事,依据科学思维方法做出决策,有效提高组织活动效率。
(2)而管理研究的科学化则是指对于管理问题的探索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以保证管理问题的提出、知识的获取和管理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2.管理学的科学性与管理实践的艺术性
管理学的科学性既是管理活动科学化的逻辑基础,也是管理研究追求的方向,主要体现在:
(1)管理学的使命确定其是作为科学而不是艺术存在。
(2)管理学的科学性要体现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可证伪性等基本属性。
①普适性是指构成科学知识命题的是一般性断言和普遍性陈述;
②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其可重复性;
③逻辑自洽性要求科学知识具有体系完整性,科学是关于自然与社会现象系统的有条理的知识;
④可证伪性是指科学知识具有其适用的范围,一个非先验命题都有可能被经验证伪。
(3)管理学的科学性不是逻辑理性,而是其解决问题的进步性。
(4)管理实践活动的艺术性是根植于管理学的科学性。
①从研究层面来看,管理研究应注重构建管理知识的普适性、可重复性、逻辑自洽性和可证伪性;要努力探索管理理论所隐含的假设前提和适用条件,只有如此揭示管理问题背后的规律,才能将管理经验上升到理论。
②从实践层面来看,管理科学性的内在规定性,要求管理者对待管理理论要有正确的态度。管理者必须清楚看到只有不断学习管理理论,才能逐步接近对管理规律的认识,才有可能按照管理规律来办事。
3.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是管理学科学性的保障,它也确定了管理研究与管理实践活动的视角及思维原则。
(1)20世纪70年代的管理学
①伯勒尔、摩根将管理学归为激进的结构主义范式、职能主义范式、诠释型范式、激进人道主义范式。
②阿尔弗森和迪茨将对社会组织不同理解的社会学理论划分为功能主义范式、诠释范式、解放型范式、后现代范式四种类型。
(2)20世纪90年代的管理学
①孔茨在“管理理论丛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管理学的11种方法。
②管理过程学派借助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概念,将理论丛林的方法基础表述为由硬核与保护带共同组成的管理学研究纲领。
(3)现代管理学方法具有多学科性,是多样化研究的逻辑基础。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拥有丰富和广博的知识;另一方面要求管理者要从多个学科中吸取管理知识的营养。
4.系统论的方法及其启示
(1)系统及其类型
系统是指由若干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要素或子系统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系统分成:
①从系统形成方式看,划分为自然系统与人造系统;
②从系统是否与环境交互作用看,划分为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
③从系统状态是否发生变化这个角度来分析,划分成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
(2)系统的特征
人造、开放、动态的社会经济组织系统的特征包括:
①整体性
整体性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从构成上来看,系统是由若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要素(子系统)构成的整体;
b.从功能上来看,系统的整体功能依赖于要素的相互作用。
②相关性
a.相关性是指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
b.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非孤立地存在于系统之中,而是在运动过程中相互联系、相互依存;
c.相关性的特点表明。一系统内的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了变化,其他因素也必须做相应的调整。
③有序性
有序性是由系统的结构性特点或系统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形式决定的。主要表现在:
a.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层次性;
b.系统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向性,表现为纵向的各个层次之间和横向的各个环节之间的交互作用。
④与外部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适应性是相关性特点在空间范围上的展开。系统与环境的影响是交互的,适应性应该是双向的。
(3)系统论观点的启示
①管理必须有整体观点
组织是一个系统,组织所从事的业务活动是一个系统,组织活动是在整个经济系统的大环境中进行的,对组织活动的管理也是一个系统。管理活动要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系统中的问题。
②管理必须有层次观点
组织及其管理活动是一个多元、多极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有着不同的职责和任务。各管理层次必须职责清楚、任务明确,并在实践中各司其职、各行其权、各负其责,才能正确发挥各自的作用,实现管理的目标。
③管理工作必须有开发观点
管理者不仅应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注意研究和分析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内部的活动和内容,以适应市场环境特点及其变化的要求,而且应努力通过自己的活动去改造和开发环境,引导环境朝有利于组织的方向发展变化。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211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11:34 , Processed in 0.09762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