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笔记和典型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6 16:44: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8521.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1 复习笔记
 1.2 典型题详解
第二章 中国(大陆)广播电视的发展
 2.1 复习笔记
 2.2 典型题详解
第三章 我国港澳台地区广播电视的发展
 3.1 复习笔记
 3.2 典型题详解
第四章 世界广播电视的体制与发展
 4.1 复习笔记
 4.2 典型题详解
第五章 广播电视传播的特性与社会功能
 5.1 复习笔记
 5.2 典型题详解
第六章 广播电视的传播符号——声音与画面
 6.1 复习笔记
 6.2 典型题详解
第七章 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市场与编排
 7.1 复习笔记
 7.2 典型题详解
第八章 广播电视新闻——类别与变化
 8.1 复习笔记
 8.2 典型题详解
第九章 广播电视新闻新发展——深度报道和全新闻频率/频道
 9.1 复习笔记
 9.2 典型题详解
第十章 广播电视谈话节目
 10.1 复习笔记
 10.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一章 广播电视文艺娱乐节目
 11.1 复习笔记
 11.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二章 广播电视体育节目
 12.1 复习笔记
 12.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三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上)
 13.1 复习笔记
 13.2 典型题详解
第十四章 我国广播电视的法规与原则(下)
 14.1 复习笔记
 14.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五章 广播电视受众与受众研究
 15.1 复习笔记
 15.2 典型题详解
第十六章 卫星广播电视:集体接收与直播到户
 16.1 复习笔记
 16.2 典型题详解
第十七章 广播电视地面覆盖:有线系统
 17.1 复习笔记
 17.2 典型题详解
                                                                                                                                                                                                    内容简介                                                                                            
特别提醒:可免费试用,下载地址为:http://www.100eshu.com/DigitalLibrary/ajax.aspx?action=Download&id=38521(请复制到浏览器地址栏打开)。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第2版,陆晔、赵民著,复旦大学出版社)是我国高校广泛采用的广播电视新闻学权威教材之一,也被众多高校(包括科研机构)指定为“广播电视新闻学”考研考博专业课参考书目。
  为了帮助考生复习该教材,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的辅导用书(均提供免费下载,免费升级)。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本书每章的复习笔记均对该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并参考了国内名校名师讲授该教材的课堂笔记。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该教材的所有知识精华。
  (2)典型题精练,巩固教材重难点。本书根据该教材的重难点相应整理了典型题,并参考大量广播电视新闻学相关辅导资料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对相关重要知识点也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3)最新考研真题和答案,可免费升级获得。本书每年都会进行修订完善,补充最新的考研真题和答案。最新补充的视频讲解和真题答案,均可以免费升级获得。
  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xwcb.100xuexi.com)提供陆晔《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等各种新闻传播类经典教材辅导方案【网授精讲班、3D电子书、3D题库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陆晔著的《当代广播电视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五大特色:
1.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2.免费下载:无须注册均可免费下载阅读本书  在购买前,任何人均可以免费下载本书,满意后再购买。任何人均可无限制的复制下载圣才教育全部3万本3D电子书,既可以选择单本下载,也可以选择客户端批量下载。
3.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4.功能强大:记录笔记、全文搜索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记录笔记”、“全文检索”、“添加书签”、“查看缩略图”、“全屏看书”、“界面设置”等功能。
  (1)e书阅读器——工具栏丰富实用【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便笺工具——做笔记、写反馈【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5.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本书责任编辑为肖娟,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速来信与我联系(2850152977@qq.com),我定当聆听您的意见并遵旨酌办;如果有侵权行为请及时通知我,我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6-123-191(8:30~23:00),18001260133(8:30~23:00)
  咨询QQ:4006123191(8:30-23:00)

  详情访问:http://xwcb.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新闻传播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章 广播电视发明与技术基础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广播电视与人类传播史的革命
(1)广播系统的内涵
通过无线电波、线缆系统(包括电缆、光纤及将来可能发展的其他传输介质)向广大地区或一定区域有规律地传输含有节目内容的视频、音频信号,上述机构、传输的内容以及传播过程本身,可统称为广播系统(broadcast)。
(2)广播的分类
①按照传播信号区分,只传送音频信号的,称为声音广播或电台广播,简称广播(radio);而同时传送音频(声音)及视频(图像)信号的,则称电视广播,简称电视(television)。
②按照传输方式分,通过无线电微波开放式传送的,称无线广播或开路广播;通过电缆或导线封闭式传播的,则称有线广播或闭路广播;其中通过人造地球卫星作为转发站传送信号的,则称卫星广播电视;通过因特网传送的,称为网上广播(online broadcasting或webcasting)。
③按照覆盖范围,可分为地方广播、全国广播和国际广播。
④按照技术标准则分为模拟广播和数字广播。
1.人类传播史的五次“革命”
(1)语言的形成与使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语言的形成大大丰富了传播的内容,与简单的手势、简单音节等传播符号相比,语言更适合表达更为丰富、精确、复杂的内容,人类的语言形成与使用因此被认为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2)文字的创制与运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①文字传播极大地克服了口语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有了文明史、历史记载,使人类社会扩大统一,迅速发展进步,人类的经验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沿用。
②相较于语言,文字也便于长久保留,如过去只能保存在记忆中的知识与口头文学作品等。
③用文字进行传递的信息比用口头语言传递的发放更为精确、传递范围也更广。
(3)印刷术的发明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4)无线电传播的发明与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四次革命。
(5)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是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也是一次仍在进行着的革命。
①传媒技术的革新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a.信息处理手段数字化;
b.传送方式高速化;
c.覆盖范围全球化;
d.传播形式多媒体化。
②数字化世界所有的传媒技术和传播内容(话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都将被数字化,这使得多媒体通信和综合业务网络(Integrated Service Digital Network,ISDN)相互渗透和融合,“三网合一”将是大势所趋,将进一步推动人类传播史上的第五次革命的发展。
2.广播电视:当代重要的大众传媒
广播电视已经建立起自己不同于其他传播手段的表达方式和技巧,并在综合其他传播手段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新闻与信息、娱乐、商业、社会公共服务等奇妙的混合形式。
3.广播电视改变信息接收方式及结果
(1)我国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播电视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1983年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中央、省、市(地)、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广播电视建设方针。
(2)结果
①广播电视自身也在经历着从传输技术、手段到行业结构及传播理念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和调整。
a.调频电台的出现使得类型音乐电台成为广播市场上重要的组成部分,也第一次使得青少年流行文化成为商业广播电视重要的市场推动力量。
b.有线电视从社区共用天线发展到光缆入户传送上百套节目,不但使电视的分众“窄播”成为可能,也使得因为无线电频谱资源的稀有性而将广播电视业视为公共信托这一传统信条的基础受到动摇。
c.卫星技术加快了文化全球化的步伐,强势变化通过无远弗届的卫星电视信号“长驱直入”。
②广播电视已成为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要的生活情状、思维框架和文化景观。
③在广播电视对受众接触信息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受众的接受习惯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方式。
二、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声音的特性
声音广播(radio)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是诉诸人类听觉的传播媒介。广播的听觉元素是指受众可以通过广播的声音表达感知的声音信息内容的要素。声音是广播的唯一媒介,广播电视对声音的研究需要认识声音的如下特性:
(1)声音的物理性
①声音是一种物理现象,其本质上是一种波动,即声源的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介质中的传播。
②声波通常可以用波长、频率和波速三个主要变量加以描述:
a.波长是沿着声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邻的同相质点间的距离,通常以相邻两个振动密部中央或疏部之间的测量距离。
b.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声波引起的质点的振动次数。
c.声音的传播速度是单位时间内振动传播的距离,即声波的波长和频率数值的乘积。
③声音振动的频率,表示单位时间内的振动次数;振动的次数越多,其频率的数值也越高。人耳能听到的声音一般在16Hz到20000Hz之间,而频率低于16Hz的次声波和高于20000Hz的超声波,人耳一般不能听见。
(2)声音的立体感与空间信息
①声音方位感信息是指能判定声音来自前、后、左、右、上、下等不同方位的信息。
②声音空间感信息是指能通过声音强弱的变化,以及渐次反射声、延时声和混响声的组合,来判定声音产生空间的纵深度的信息。
③立体声广播的声音要比传统单声道广播的声音效果更具有现场感、真实感,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随着广播电视技术的不断进步,尤其是数字式技术在广播领域的使用,立体声广播的空间感、方位感越来越逼真,对现实声音场的还原程度进一步提高。
(3)声音的心理性
声音的音调、音色、响度等要素的不同组合,作用于听者特定心理活动,会产生表情达意的作用,即声音具有心理性的特点。
2.无线电理论及初期应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世界各地利用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实验相继成功,并一步步推动了广播的发明与诞生。
无线电波的传输与接收真正从科学原理到应用于人类的传播领域——最初的发明是无线电报。
3.声音广播的发明与早期发展
(1)“无线电之父”李·德福雷斯特
①1899年,李·德福雷斯特发明了电解检波器和交流发电机。
②1902年,他公开表演了用于商业、新闻、军事的无线电报通信装置。
③1906年,他发明了三极真空管,这种真空管的功能是:检波、产生振荡、放大电信号、改变电信号频率等。
④1912年他开始用多个三极管连续放大微弱的高频无线电信号,这对无线电和长途电话通讯是个重大发展。
⑤他在纽约高桥自己的实验电台做实验广播,用《纽约美国人报》提供的简讯,广播了1916年威尔逊和休斯在总统竞选中的得票数字。这次广播被视为美国的第一次新闻广播。
(2)弗森登
①1900年,弗森登调制了无线电波的波幅,发明了一种用于无线电话很灵敏的电解检波器。
②1902年,费森登于在马萨诸塞州建立了无线电发射台。
③1906年圣诞节前夕,费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的第一次语言广播试验,声音广播从此宣布诞生。
(3)1916年,美国无线电报务员萨尔诺夫提出制作“无线电音乐盒”(即收音机)的设想,经过几年研究,美国无线电公司制成最初的收音机。
(4)1920年11月2日,威斯汀豪斯公司在匹兹堡建立的KDKA电台正式广播。这是美国第一个正式申请商业执照的电台,因此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广播电台。这座电台是无线电收音机制造商为了商业利益筹建起来的电台,其目的是以稳定的广播节目来推销收音器材。
(5)1920年代开始,各国广播站如雨后春笋相继涌现。到1930年,无线电广播(语言广播)几乎遍及世界。
三、电视广播的发明与发展
1.电视画面的物理特性
视、听、读的三位一体,已经成为现代电视表达的重要特征。
(1)电视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效应显现一帧帧渐变的静止图像,形成视觉上的活动图像。电视系统的发送端把景物的各个微细部分按亮度和色度转换为电信号后,顺序传送。
(2)在接收端按相应的几何位置显现各微细部分的亮度和色度来重现整幅原始图像。
(3)目前电视技术不断发展,高清晰度电视(HDTV)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2.电视的理论基础与阶段性成果
电视广播的关键首先在于解决光电转换的问题,即把图像的光影转换成电信号传播出去,接收时再把电信号复原为图像的光影信息。
(1)1817年瑞典科学家布尔兹列斯(又译贝采利乌斯)发现了化学元素硒。
(2)1873年,英国科学家约瑟夫·梅证实了硒元素的“光电效应”,从而为电视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3)1884年,德国工程师保罗·尼普柯夫发明了机械性的无线电图像扫描盘——“尼普柯夫圆盘”。
(4)1906年,澳大利亚电气工程师罗伯特·里埃本设计出放大的三极电子管,这对无线电信号放大技术和电视的发展至关重要。
(5)1907年,俄国教授罗津格得到设计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像的电视接收机的特许权;1911年,他研制成功利用电子射束管的电视实用模型,用它显示了简单的电视图像。
(6)1925年,俄裔美国物理学家兹沃尔金获得光电摄像的专利权,它可以取代由许多光电管组成的摄像屏和笨重的机械转盘。同一年,在纽约和费城之间用电视播映了一部影片。(7)1925年10月2日,苏格兰科学家约翰·贝尔德利用尼普柯夫发明的机械扫描盘,在伦敦的一次实验中成功“扫描”出木偶的图像看作是电视诞生的标志,贝尔德也因此被称作“电视之父”。
3.电视广播的早期发展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电视实验广播的国家,第一座实验台出现于1928年,到了1937年已经增加到17座实验电视台。
①1928年,仅在美国就有30多个公司在从事电视研究,有12家无线广播电台在做实验性的电视广播。
②1931年9月,贝尔德应纽约市WMMM和MDJ电台之邀,帮助建立电视广播。
③1939年4月30日,NBC所属的WZXBC实验电视台实况转播了罗斯福总统在当年美国世博会现场的开幕词。
④1941年7月1日,美国第一家正式成立的商业电视台——全国广播公司(NBC)的WNBT电视台才获准开播。
⑤1943年,美国无线电公司研制成功灵敏度和清晰度更高的电视摄像器件。
⑥1946年,美国第一次播出全电子扫描电视。从此,电视由机械扫描时代进入了电子扫描时代。
(2)英国
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播出黑白电视的国家。
①1929年秋,英国开始实验性电视广播;1930年,英国广播公司成功试验播出了有伴音的电视图像,并直播了实况电视演出——舞台剧《口含一朵鲜花的勇士》。
②1936年11月,英国广播公司在伦敦以北的亚历山大宫建成英国第一座正式的电视台,也是世界第一座正式电视台。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正式播送电视节目,使用的是贝尔德的机械电视系统,这一天被视为世界电视事业的开端。
(3)其他国家
①法国政府于1932年在巴黎建立了第一座实验性电视台,从1938年起开始每天定期播出。
②苏联从1931年开始实验静止图像和活动图像电视节目的发射与接收;1937年,苏联莫斯科中央电视台建成并试验播出电视节目;1939年起开始定期播出电视节目。
③德国于1935年开始试播电视节目,在1936年柏林举行奥运会期间,也进行过电视转播。
④日本的电视研究工作始于1928年;并于1939年5月,由日本广播协会进行的电视的发射与接收试验成功。
四、广播电视的主要技术标准
1.无线电频率的指配与使用
在发射传输广播电视信号时使用的无线电波频率范围分别称作广播波段和电视频道。
由于广播载波和音频信号的不同变化关系,分为调幅广播和调频广播。
(1)调幅(Amplitude Modulation,AM)广播,应用最广的是常见中波广播,调幅是用声音的高低变为幅度的变化的电信号;对设备要求较为简单,但受天气因素影响较大,适合省际电台的广播。
(2)使载波频率按照调制信号改变的调制方式称调频(Frequency Modulation,FM)。载波经调频后成为调频波,已调波频率变化的大小由调制信号的大小决定,变化的周期由调制信号的频率决定;已调波的振幅保持不变。
调频波的抗干扰性极好,用调频波传送信号可避免幅度干扰的影响而提高通信质量,广泛应用在通信、调频立体声广播和电视中。
2.彩色电视的制式标准
彩色电视制式即彩色电视图像扫描、传输与接收的技术制式,具体是根据发送、接收端对红、绿、蓝三基色(RGB三基色)信号的不同编码、解码方式构成不同的彩色电视标准。
由于世界各国对于彩色电视红、绿、蓝三基色这三种基本光束采用的编码、解码方式不同,有三种不同的彩色电视制式,即NTSC、PAL和SECAM。
(1)NTSC制(也简称为N制)
即由美国无线电公司(RCA)1946年研发成功“点描法彩色电视标准”(Dot InterlacingColor System),该制式于1953年年底被批准成为国家标准后,改以美国国家电视系统委员会(National Television System Committee)的缩写来命名。
这种制式属于同时制,其色度信号调制特点为平衡正交调幅制,即包括了平衡调制和正交调制两种,虽然解决了彩色电视和黑白电视广播相互兼容的问题,而且有着解码线路简单、设备成本较低的优点,但也同时存在相位容易失真、色彩不太稳定等不足之处。
目前采用NTSC彩色电视制式的国家有美国、加拿大等大部分美洲国家,以及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等。
(2)PAL制(Phase Alteration Line,也称帕尔制)
由联邦德国于1962年在综合NTSC制的技术成就基础上研制出来的一种改进方案,于1967年开始正式广播。
PAL制也属于同时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NTSC制对相位失真的敏感性问题。PAL制对相位失真不敏感,图像彩色误差较小,与黑白电视的兼容也好;但相应的PAL制的编码与解码技术要比NTSC制来得复杂,接收机的造价也相应要高。
采用PAL制的国家主要有德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我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地区也采用PAL制彩色电视制式。
(3)SECAM制(Sequential Color with Memory,又称色康制)
意为“按顺序传送彩色与存储”,属于同时顺序制,1967年由法国研发成功并投入使用,SECAM制也是为改善NTSC制的相位敏感性而发展的一种兼容彩色电视制式。
SECAM制式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亮度信号每行传送,而两个色差信号则逐行依次传送,即用行错开传输时间的办法来避免同时传输时所产生的串色以及由其造成的彩色失真。
SECAM制式的特点是抗干扰性好、彩色效果出色,但兼容性较差。
采SECAM制式的国家主要有法国、苏联(俄罗斯)、非洲大部分国家以及原苏东集团的主要国家等。
3.电视的其他技术制式
(1)电视的制式是从拍摄记录节目信号初期就已经开始,所以电视台、录像带、录像机及各种视频播放方式等通常也是有制式的。
(2)黑白电视其实也是技术制式的,只是相较于彩色电视制式而言,黑白电视制式区别不那么大,因此比较少被明确提及。
(3)随着数字电视、高清电视(HighDefinition Television)甚至高保真电视(Hi-Fi Television)的出现与普及,电视技术制式差异的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即使是数字电视,也同样存在制式问题,而我国目前还没完全确定将采用的技术制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3852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0 22:20 , Processed in 0.09259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