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宏建《美术概论》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9 14:12: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1256.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1章 本质论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创作论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接受论
  3.1 复习笔记
  3.3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下编 美术的历史发展
 第1章 发生论
  1.1 复习笔记
  1.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2章 发展论
  2.1 复习笔记
  2.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3章 门类论
  3.1 复习笔记
  3.2 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内容简介                                                                                            


  王宏建著《美术概论》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美术学权威教材。为了帮助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宏建《美术概论》的考生复习专业课,我们根据教材和名校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心编写了配套复习辅导用书。本书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王宏建《美术概论》教材为主,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美术学著作,整理各章的重难点,浓缩了经典教材的知识精华。
  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美术学相关辅导资料,对王宏建《美术概论》的课(章)后习题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
  3.精选相关考试真题,补充难点习题。为了强化对重要知识点的理解,本书精选了近年美术学考研真题及相关习题并提供答案和详解。所选真题和习题基本体现了各个章节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联系实际、突现当前热点。
  圣才学习网│艺术类(www.100xuexi.com)提供全国各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研考博辅导班【师兄师姐一对一辅导、网授精讲班等】、3D电子书、3D题库等(免费下载,免费升级)、全套资料(历年真题及答案、笔记讲义等)、艺术类国内外经典教材名师讲堂、考研教辅图书等。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王宏建《美术概论》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习美术学的师生参考。
  与传统图书相比,本书具有以下七大特色:
1.互动学习:摇一摇,找学友,交友学习两不误  摇一摇,找到学习本书的所有学友,可精确查找学友的具体位置;与学友互动,交流学习(视频、语音等形式),交友学习两不误;学习圈内有学霸解答本书学习中的问题,并配有专职教师指导答疑解惑。

2.720度立体旋转:好用好玩的全新学习体验  圣才e书带给你超逼真的3D学习体验,720度立体场景,任意角度旋转,模拟纸质书真实翻页效果,让你学起来爱不释手!

3.手机扫码即可阅读,精彩内容,轻松分享  圣才电子书扫码即可在手机阅读,随处随学。可以不用客户端不用账号,简单方便!
4.质量保证:每本e书都经过图书编辑队伍多次反复修改,年年升级  我们拥有一支强大图书编辑团队,他们专门从事图书的编辑工作,对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等教材教辅深入研究,以及各类职称考试、考研考博的历年真题进行详尽仔细研究与分析,掌握考试命题的规律和方向,并结合行业最新前沿动态,不断分析整理各个科目的考试要点,把重要考点全部固化为试题形式,形成精准领先及时的备考e书。同时,依托北京高校资源,我们聘请知名高校众多专家组成顾问团队严格审核圣才e书,确保质量。
5.免费升级:更新并完善内容,终身免费升级  如购买本书,可终生使用。免费自动升级指我们一旦对该产品的内容有所修订、完善,系统立即自动提示您免费在线升级您的产品,您将自动获得最新版本的产品内容。真正做到了一次购买,终身使用。当您的电子书出现升级提示时,请选择立即升级。
6.功能强大:记录笔记、答案遮挡等十大功能  本书具有“知识点串联列举”“划线添加笔记”、“答案自动遮挡”、“全文检索”等功能。
  (1)知识点串联列举——相同知识点内容列表呈现,便于读者记忆和复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为考试教辅量身定做】

  (2)划线添加笔记——使用颜色笔工具,划一条线,写笔记,提交纠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3)全文检索——输入关键词,本书相关内容一览无余。【圣才电子书独家推出】

7.多端并用:电脑手机平板等多平台同步使用  本书一次购买,多端并用,可以在PC端(在线和下载)、手机(安卓和苹果)、平板(安卓和苹果)等多平台同步使用。同一本书,使用不同终端登录,可实现云同步,即更换不同设备所看的电子书页码是一样的。

  特别说明:本书的部分内容参考了部分网络资料及相关资料。但由于特殊的原因,比如作者姓名或出处在转载之前已经丢失,或者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等,因而可能没有注明作者的姓名或出处。如果原作者或出版人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圣才学习网(www.100xuexi.com)是一家为全国各类考试和专业课学习提供辅导方案【保过班、网授班、3D电子书、3D题库】的综合性学习型视频学习网站,拥有近100种考试(含418个考试科目)、194种经典教材(含英语、经济、管理、证券、金融等共16大类),合计近万小时的面授班、网授班课程。
  如您在购买、使用中有任何疑问,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
  全国热线:400-900-8858(8:30-00:30)
  咨询QQ:4009008858(8:30-00:30)

  详情访问:http://yishu.100xuexi.com/(圣才学习网|艺术类)
圣才学习网编辑部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上编 美术的基本原理
第1章 本质论
1.1 复习笔记
一、历史上关于美术的各种解释
1.从创作主体解释美术
(1)情感说:认为美术是情感的传达
①代表人物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②主张
一个人在现实中或想像中体验到痛苦和快乐,把这种感情在画布上表现出来,并使其他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这就是艺术。
(2)表现说:认为美术是心灵的表现
①代表人物
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等。
②主张
认为艺术是主观精神的产物,是直觉的创造,是艺术家“诸印象的表现”,是一种“心灵的活动”。
(3)无意识说:认为美术是本能欲望的表现
①代表人物
奥地利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依德和瑞士精神病理学家荣格。
②主张
a.认为艺术是人的本能欲望,即“无意识”的表现。
b.认为艺术家是一种能够借助艺术创作使被压抑的性本能欲望表现出来并转移到作品中去的人。
c.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的原始性本能欲望转化到一种新的方向上去的升华过程。
(4)游戏说:认为美术是自由的游戏
①代表人物: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席勒和斯宾塞等。
②主张
认为艺术本质上是自由的,是一种游戏,是对自身的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5)自娱说:认为美术是自我娱乐
①代表人物
宋代画家郭若虚,清代画家孔衍栻和元代文人画家倪瓒等。
②主张
强调自由游戏(笔墨),强调精神愉悦,更多带有中国哲学的色彩,更重视画家的人品个性,更重视绘画的笔墨形式。
2.从主客体关系解释美术
(1)理念说:认为美术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
②主张
a.从客观唯心主义的立场看待和解释美术,认为美术自有它的客观根源,这个客观根源就是“理念”“客观观念”或“绝对精神”等。
b.柏拉图认为,现实是美术的直接根源,“理念”是美术的最终根源。
c.黑格尔认为,包括美术在内的艺术是“理念”的感性形象的显现,比之自然具有真正的美。
(2)摹仿说:认为美术是对现实的摹仿
①代表人物
意大利画家达·芬奇、狄德罗等。
②主张
从唯物主义方面解释美术本质,认为美术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摹仿,实际上就是承认艺术是对现实的反映。
(3)巫术说:认为美术是巫术摹仿
①代表人物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和詹姆士·弗雷泽,以及法国考古学家萨蒙·雷纳克等。
②主张
认为原始艺术是一种巫术摹仿,是作为一种控制狩猎活动的手段发生的,目的是祈求狩猎的成功。
3.从美术本体——形式解释美术
(1)“有意味的形式”说
①代表人物
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和罗杰·弗莱。
①主张
认为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艺术品中必定存在着有意味的形式,强调了形式的第一重要性。
(2)媒介说
①代表人物
美国艺术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
②主张
认为现代艺术的本质依赖于它所传达的媒介手段的“客观实在的本质”的能力,媒介手段方法的经久不变正好含有艺术的自我证明,艺术批评则必须通过分析媒介被获得的方法来表达艺术的本质,从而阐明艺术自身。
(3)情感符号说
①代表人物
德国的恩斯特·卡西尔和美国的苏珊·朗格。
②主张
a.卡西尔认为只有把艺术理解为是我们的思想、想象、情感的一种特殊倾向、一种新的态度,我们才能够把握它的真正意义和功能。
b.朗格把艺术定义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
(4)“异质同构”说
①代表人物
美国现代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
②主张
认为美术作品要与现实世界相分离,认为作品的“意义”是形式和色彩所固有的,所以美术不需要再现自然对象也能实现它的本质,而抽象艺术具有更大的合理性。
4.马克思主义的解释
(1)美术的本质
美术的本质是指美术这种事物的根本性质,以及美术这一事物同其他事物如经济、政治、道德、哲学、宗教、文学等的内部联系。
(2)马克思主义对于艺术所做的定位和定性
①宏观地确定它在社会历史中的位置,把它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历史现象,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和特殊的生产形态,看作是社会生活在艺术家头脑中能动的、审美的反映的产物。
②进而指出艺术以它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即它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审美特性,不同于其他认识方式的形象思维特性。
二、美术的社会本质
1.美术在社会中的位置
(1)美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
美术同经济基础的关系:
①美术建立在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美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②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
③社会主义美术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制约、所决定的,反过来又应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为从根本上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前进服务。
(2)几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①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美术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都是经济基础的反映,都决定于经济基础。
②它们反过来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即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③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形态之间又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3)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①美术并不是都与经济基础处于相同的距离,并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
②美术在上层建筑中分别处于不同的地位,各以自己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的方式与经济基础发生关系。
②美术相互之间的作用、影响关系并不都是一样的,在作用和影响的程度和方式上也都存在着差异。
(4)美术通过“中间环节”联系于经济基础,它同“中间环节”的关系:
①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a.要正确理解美术与政治的关系,应明确两点:
第一,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来看,政治对于美术有着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第二,政治与美术虽然是相互影响的关系,但它们又不是一种平行的关系,它们在上层建筑所处的地位是不一样的。
b.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学说中,美术与政治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美术,而美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美术与道德的关系
a.道德能影响美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美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b.美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
c.进步的美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5)美术与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关系
①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a.关于美术与宗教的关系,应明确两点:
第一,宗教对美术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是对美术的否定。宗教利用美术为自己服务,从而限制了美术发展的自由和独立性。
第二,从世界范围和人类历史来看,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很大的,宗教艺术占去了中外美术史的很大一部分篇章。
b.美术与宗教的关系:
第一,美术与宗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里相互影响。
第二,当宗教成为支配的社会意识形态时,宗教对美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美术也反映出一定的宗教观念,给宗教以影响。
②美术与哲学的关系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对美术创作活动发生影响,而美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并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2.美术与社会生活
(1)美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2)美术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
①美术不仅是经济基础的反映,而且是通过“中间环节”的意识形态反映经济基础的。
②美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和相互反映。
③美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还反映处在一定社会生活中的人们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观念,而且还可以反映人们的各种梦想、幻想、情感、情绪、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等等。
3.美术与社会生产
(1)美术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态,即精神生产形态
①性质
a.美术创作活动作为一种生产劳动活动,具有实践性、目的性、自觉性、工艺过程的可控性、材料媒介的可选择性,以及整个生产劳动过程的可表述性等等;
b.其产品即美术作品,也有与一般物质产品相似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的二重性。
c.美术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同于一般物质生产的精神性,它是一种精神生产形态。
②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概念有两层涵义:
a.艺术活动的生产实践性质。
b.艺术活动是作为与“物质生产”相对应而存在的“精神生产”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③“艺术生产”与一般物质生产的本质区别:
a.从人的需要与生产的目的性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直接用于人们物质生活的过程中,满足人们物质需要或实用需要;“艺术生产”的产品即美术作品,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影响人们的精神。
b.从产品的消费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的产品,作为一种或多或少耐久的、因而可以再度转让出去的使用价值存在,它是可以出卖的有用品,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是一种商品;“艺术生产”的精神产品则有自己的特殊属性,主要是审美属性。
c.从生产的过程与结果来看
一般物质生产是单纯改变客观物质形态的一般生产实践行为;美术创作的全过程是则主体运用一定的物质形式传达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认识与审美感受的行为。
(2)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和意义
①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
美术作为“艺术生产”,它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生产,审美创造,审美是它的本质特征。
②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意义:
认识美术作为“艺术生产”的实质,对于避免走资本主义条件下“艺术生产”异化的弯路,健康地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美术的认识本质
1.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1)美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①美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②美术作品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③美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提炼、创造的实践过程。
(2)美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①美术与宗教的区别
a.从真实性来看
第一,宗教只需要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
第二,美术要求真实地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美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b.从形象性来看
第一,作为宗教对象的神,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人们在对它虔诚膜拜时只能感到一股压迫自己的巨大力量。
第二,作为美术对象的艺术形象,它所显示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们在欣赏它的艺术美的时候也认识到自身的本质力量,从而得到审美的享受。
②美术与哲学的区别
a.从“掌握世界的方式”来看
第一,哲学是抽象的,是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真理,它以普遍性、必然性的形式反映世界或社会生活的普遍性、必然性的内容。
第二,美术掌握的是具体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的美。美术的认识内容,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
b.其他方面的区别
第一,哲学主要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
第二,美术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2.美术的视觉形象性
(1)视觉形象性是美术的基本特征
①美术的形象性有:直观性、确定性和可视性。
②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视觉形象,在空间中有着确定的形式,可以直接为欣赏者的眼睛所把握。
(2)视觉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①美术的视觉形象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②美术的视觉形象都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
③美术的视觉形象又不能仅仅是它的感性形式或感性因素,它还必须以具体的感性形式表现深刻的理性内容,以可感的现象形态表现深层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3)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①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
②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美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与评价,在它上面表现着美术家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3.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1)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①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②美术的再现
a.美术的再现的含义
是指美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
b.在创作手法上
偏重于写实或逼真,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
c.在创作倾向上
偏重于认识客体,摹仿现实。
③艺术真实
艺术真实首先表现在它的假定性上,包括认识内容的假定性和表现形式的假定性。
a.假定性的含义
假定性是指艺术与现实的非同一性,在艺术中,现实只是一种折射,一切都是假定的、假想的、虚拟的。
b.在认识内容上
再现在美术作品中的视觉形象已经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客观对象了,而是经过美术家主观意识整理、组织、加工改造后重新创造的艺术形象,其中注入了创作主体对现实生活的认识、评价和态度。
c.在表现形式上
真实的视觉形象不但可以再现客观世界现象的真实,而且还要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与本质的真实的统一。
d.美术的视觉形象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具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视觉形象可以再现事物的现象的真实,而且由于美术家的才能,现象的真实可以刻画得非常鲜明生动。
第二,视觉形象又不仅仅是现象的真实,还能通过美术家主观意识的能动作用达到本质的真实,达到对现实生活本质的把握。
(2)美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①一般表现型或表现性美术强调:
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
②表现
a.表现的含义
表现是指美术家运用艺术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
b.在创作手法上
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取象征、寓意、夸张、变形以至抽象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
c.在创作倾向上
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3)高度真实的视觉形象与艺术典型
①视觉形象
美术中的视觉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真实性是美术家真挚的主观思想情感与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真实的统一。
②艺术典型
a.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视觉形象。
b.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c.艺术典型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d.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美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造。
e.美术家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创造出的艺术典型,为他的审美创造性。
四、美术的审美本质
1.美术与美
(1)美术反映现实美
①现实美与美术的关系
a.美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
b.现实美是美术创作的有力根据或主要根据。
②现实美
a.现实美的含义
现实美是指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
b.现实美分为:自然美与社会美。
第一,自然美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美,即自然事物的美。
第二,社会美是指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即社会事物的美。
(2)美术创造艺术美
①艺术美与美术的关系
a.美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美术作品、创造艺术美的。
b.美术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
c.美术能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艺术美,也能根据丑的现实而反映现实丑,并且通过审美创造使现实丑转化为艺术美。
②艺术美
a.艺术美是指美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b.艺术美是人为的,是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审美创造。
(3)美术是审美对象
①美术作品创作完成后成为一件物态化了的社会文化资财,成为欣赏者的审美对象。
②美术作品的美在于美术作品本身,是不依赖于欣赏者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
2.美术的审美本质
(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①审美关系
a.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b.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c.人之所以能够欣赏美、认识美并且创造美,就是因为人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审美关系。
②通过实践建立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a.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b.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的需要。
③人化的自然
a.人化的自然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使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b.人化的自然是指人与现实建立审美关系的条件,是人之所以能够认识美和欣赏美的条件,并不是指美本身。
(2)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①美与美感的关系
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
a.在美术创作活动中,现实生活的美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创造的根源。
b.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美术作品的美是欣赏者美感的根源。
②美的本质
a.任何事物,只要它符合美的规律,就是美的。
b.美的规律就是美的本质,掌握了美的规律,就把握了美的本质。
③美的规律
a.美的规律是同尺度相关的,有自己本质的界限,规定着某一事物是该事物的标准。
b.美的规律关系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关系到事物的内容和普遍性。
c.美的规律还应关系到事物的外在的现象、形式和个别性。
④美感的本质
a.美感是指客观事物的美与审美主体的审美观念相符合,于是产生了美的感受与感动。
b.在审美认识基础上形成的审美观念,是美感产生的根源。
第一,正确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正确的能动的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美感也就是正当的。
第二,错误的审美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美的错误的或歪曲的反映,由此而产生的美感也就是不正当的,甚至是以丑为美。
(3)美术是美术家审美观念的表现形态
①美术的审美本质
美术是美术家创造出来的精神产品,是美术家对现实生活审美认识的表现形式。
②美术和美术家审美观念的关系
a.美术是在强调美术的社会本质的前提下强调美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点。
b.美术作品的产生,美术作品的艺术美的创造,都离不开美术家审美意识或审美观念的能动作用。
c.美术是美术家为着审美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一种自我表现。
③美术家的审美观念
a.美术家审美观念的高低差异,直接影响到其作品的优劣成败。
b.美术家的审美观念,是他在实践中经过对现实生活的反复的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审美认识,然后才形成的。
3.美术的审美特征
美术的审美特征,从它的一般审美性格和特殊审美个性两个方面来看:
(1)美术的一般审美性格
一般“审美”的主要特点:
①实践性与主体性
a.实践性
第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人类经过生产实践活动,在“人化的自然”过程中,由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两个方面构成的关系。
第二,“美”是审美客体的美学属性,需要由审美主体来审、来认识。
b.主体性
人是审美的主体。
②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
a.美术作为一种“艺术生产”和特殊的精神生产,是一种审美创造,是一种自由的与自觉的、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创造。
b.美术作品是刨作主体为着美的目的、按照美的规律而创造出来的事物。
③形象性
a.形象性是一切文学艺术审美特性的核心性质,也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特征。
b.艺术的一切其它审美特点都是同形象性相联系的,没有形象,就没有艺术,也就没有审美。
④情感性
a.一切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艺术,没有情感也就没有艺术。
b.审美情感是艺术区别于哲学或科学的标志。
c.情感因素是艺术形象具有感染力的主要原因。
(2)美术的特殊审美个性
①形式美与形式感
a.形式美含义
形式美主要是指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式的美,是眼睛的对象。
b.形式感含义
形式感是指由形式美所引起的美感。
c.自然界与美术中许多美的形式、美的现象符合美的规律,所以是美的。
d.形式不能脱离内容,现象不能不反映本质。
②技艺性与物质媒介性
a.技艺性
第一,美术的技艺性是同美术的审美特性相联系的,不同于一般生产劳动的技能和技术。
第二,美术制作或操作的技艺是审美性质的,是同美术家的审美意识相关联的。
b.物质媒介性
美术的物质媒介是美术家审美认识和审美表现间不可或缺的中介和桥梁。
③历史文化的积淀性
a.美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和审美主体,生活在一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
a.美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感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产物。
④独创性与首创性
美术具有审美独创性的特质,有独特创造性和首创性的作品才成为艺术珍品,才具有审美价值和历史价值。
五、美术的历史本质
1.美术的历史性存在方式
(1)美术作品构成历史
①从古希腊开始,艺术即被定义为“摹仿现实”。
②美术表现的历史性。
艺术作品表现了一个民族、团体或个人在某一具体历史时期的内心情感。
③美术构造未来的历史性。
美术以新的感知方式更改了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直接书写了历史、有效地构造了未来。
(2)美术作品在历史中实现其意义
①从创造和影响的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历史性地、社会性地决定了其观众。
②从消费和接受的角度来看
美术作品无限期地依赖于其观众的世界观、意识水平、审美趣味及其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
2.美术与时代精神
(1)“时代精神”的渊源
黑格尔把艺术史理解为象征、古典、浪漫三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他认为:
①绝对精神在象征艺术中表现为精神内容与艺术形式都很粗糙贫乏的形态。
②在古典艺术中则表现为理性内容与个体化形式的完满统一。
③在浪漫艺术中,绝对精神冲破形式的限制寻求自己的表现,内容与形式分裂、艺术开始“听命于偶然和主体的任意幻想”,走向解体。
(2)美术参与时代精神的创造。
(3)时代精神是历史性地看待不同时代美术风格的一种方法。
3.美术的历史进展
(1)不同时期美术风格、样式和技法的差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关系。
(2)美术的发展与创新必须置身在历史过程中,从对过去的遗产和传统的学习开始。
(3)美术的创新不仅在美学上改进了人们的感知方式,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图景,改变了对历史上许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看法。
(4)感知方式的变更同时会造就一部截然不同的美术史。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8125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2-11 16:32 , Processed in 0.150656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