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ooo 发表于 17-8-13 12: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84.html
目录                                                                                        封面
内容简介
目录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说明: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1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2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3章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时期
 第4章 成熟与繁荣的清时期
第二部分 章节题库
 说明:本部分严格按照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1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第2章 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宋、辽、夏、金、元时期
 第3章 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明时期
 第4章 成熟与繁荣的清时期
第三部分 模拟试题
 说明:本部分参照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
                                                                                                                                                                                                    内容简介                                                                                            
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传统题库,本题库包括以下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本部分从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挑选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试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所选考研真题既注重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对一些重难点部分(包括教材中未涉及的知识点)进行详细阐释,以使学员不遗漏任何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第二部分为章节题库。本部分严格按照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内容进行编写。每一章都精心挑选经典常见考题,并予以详细解答。熟练掌握本书考题的解答,有助于学员从宏观和微观的双重视角理解和掌握历史发展的进程,并提高解题能力。
第三部分为模拟试题。本部分参照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教材,根据各高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及热门考点,精心编写了考前模拟试题,并提供详尽、标准的解答。学员既可以通过模拟试题的练习,来检测该考试科目的学习效果,又可以用来评估自己的应试能力。
                                                                                                                                    本书更多内容>>
                                                                                                                                                                                                                    使用说明                                                                                                   
                                                                                    

内容预览
第一部分 名校考研真题
第1章 封建社会繁荣昌盛的隋唐五代时期
一、单项选择题
1.唐代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基本固化为宰相名号始于(  )。[2015年统考真题]
A.太宗时期
B.高宗时期
C.玄宗时期
D.德宗时期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于唐太宗时,自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实际担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
2.唐朝以后,汉地佛教中最大的两个宗派是禅宗和(  )。[2014年统考真题]
A.净土宗
B.天台宗
C.华严宗
D.唯识宗
【答案】A查看答案
【解析】隋唐佛教义学蓬勃发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重要的有智顗创立的天台宗;吉藏创立的三论宗;玄奘和窥基创立的法相宗;道宣、法砺和怀素分别创立的律宗,有南山、相部和东塔三家;由北魏昙鸾开创,隋代道绰相继,而由唐代善导集成的净土宗;弘忍的弟子神秀和惠能分别创立的禅宗之北宗和南宗,在唐中叶后又陆续出现“禅门五家”,即沩仰、临济、曹洞、云门和法眼五派;法藏创立的华严宗;由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和惠果所奠定的密宗。这些宗派创立后,随着隋唐中国对外交通的开拓,不久即传播海外。但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净土宗与禅宗。
3.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的经济制度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方田均税法
B.均田制
C.租庸调制
D.两税法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A项,方田均税法是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实行的一项经济方面的改革措施。B项,均田制是隋及唐前期实行的一项土地制度,府兵制必须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这样才能为府兵提供必要的经济基础。C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的赋役制度。D项,两税法是唐中后期在均田制崩溃后实行的一项赋税政策。
4.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其完善的含意是(  )。[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A.中央机构设置的增加
B.使地方权力进一步分散
C.使皇权进一步加强
D.使中央各部门权力得以相互制约
【答案】D查看答案
【解析】三省六部制由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议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长官皆为宰相,使中央各部门权力相互制约,相权一分为三,消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5.五代十国各政权灭亡最晚的是(  )。[2014年统考真题]
A.后蜀
B.北汉
C.吴越
D.南唐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北汉(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十国之一,为刘崇所建,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南),称太原府。盛时疆域十二州,约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历四主,共二十九年。北汉地瘠民贫,国力微弱。刘崇结辽为援,奉辽帝为叔皇帝。后周、北宋频频向北汉进攻,北汉势蹙,屡靠辽兵增援才得以幸存。太平兴国四年(北汉广运六年,979年),宋太宗赵光义率军亲征北汉。宋军先击溃辽援军,而后猛攻太原,北汉主刘继元被迫出降,北汉灭亡。这是北宋发动的针对中原国家的最后一场统一战争,该战役同时结束了中原地区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6.唐代官方颁行的儒家经书、注书是(  )。[2012年统考真题]
A.《经典释文》
B.《四书集注》
C.《五经正义》
D.《十三经注疏》
【答案】C查看答案
【解析】C项,《五经正义》由唐太宗令孔颖达等人撰写,是一部解释五经经义的书,书在高宗朝撰成后,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依此答案,不许自由发挥。A项,《经典释文》由唐陆德明撰。B项,《四书集注》是《四书章句集注》的简称,由南宋朱熹撰成。D项,《十三经注疏》由清阮元撰成。以上三书均是儒家学习的经典,但或非唐代,或非官方。
二、名词解释
1.租庸调制[2015年复旦大学研]
答:租庸调制是指唐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税制度。租庸调按丁征收,每丁每年交纳粟二石,称为租。每年植桑区交纳绢二丈、绵三两,种麻区交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为调。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闰月加二日。如果不服徭役,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称为庸,也叫“输庸代役”。如果政府额外加役,十五天免调,三十天租调全免。隋朝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些都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甘露之变[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甘露之变是唐文宗联合朝臣谋诛宦官未遂的政治事变。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文宗时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擅权,文宗用李训为宰相,郑注为凤翔节度使,密谋内外联合,铲除宦官势力。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李训事前埋伏甲士,令人奏告文宗,称犬明宫左仗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诱骗仇士良等大宦官前往观看,企图将其一网打尽。不料事泄,宦官派禁军捕杀李训、郑注等人,受牵连而死者千余人。甘露之变后宦官的势力更为强大。
3.《史通》[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史通》是唐代刘知几所编撰的一部史评类史书。《史通》成书于710年,共二十卷,分内篇、外篇各十卷。内篇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而外篇主要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强调史家须兼具“史才”、“史学”、“史识”三长,“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不掩恶,不虚美”,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
4.唐长安城[2015年兰州大学研]
答:唐长安城,即隋大兴城,是隋唐两朝的首都,也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和中国古代最大的都城。城市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三部分组成,面积达83平方公里。城内百业兴旺,最多时人口接近100万,显示出古代汉族居民建筑规划设计的高水平。唐朝末年迁都洛阳后长安城被拆毁,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的城区、东郊、南郊和西郊等大片地带。1996年,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5.元和中兴[2015年统考真题]
答:元和中兴是指唐朝唐宪宗在位时因治国有方,国家政治一度回到正轨的时代,视为中兴之局。元和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同时吐蕃势衰,各地藩镇也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藩镇”,被藩镇割据多年的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6.牛李党争[2014年四川大学研]
答:牛李党争是中国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宗派斗争。牛党以牛僧孺、李宗闵、杨嗣复为首领,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李党以李德裕、郑覃为首,多以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牛李党争从宪宗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宣宗时期,前后斗争数十年。基于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两党的官僚围绕着一些具体的政策、措施而进行激烈的门户之争。就主要问题而言,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在这个问题上,牛党胜于李党,因为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虽然也有弊病,但总比按门第取士要合理进步。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重视统一,主张以武力讨伐藩镇的叛乱。而牛党多主张对藩镇妥协姑息,只求平安无事,不求统一。在这个问题上,李党胜于牛党。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期是在文宗时期,武宗时,李党得势,牛党的首领被贬逐到岭南。宣宗时,牛党重新得势,李德裕被贬逐,死于崖州(今海南省琼山)。到此牛李党争才基本结束。
三、史料分析
1.本题共包含3个问题,具体分值见材料下面的提问,共30分[2013年首都师范大学研]
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带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贺拔延嗣為凉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贼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肅宗命李光弼等討之號九節度之師久之大盗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内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则逐師師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将吏號為留後以邀命于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新唐書·兵志》
(1)在答题纸上按繁体字抄录材料,并加标点。(10分)
(2)简要介绍《新唐书》。(5分)
(3)材料中叙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什么?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论述该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及其影响。(15分)
答:(1)自高宗永徽以後,都督带使持節者始謂之節度使,然猶未以名官。景雲二年,以贺拔延嗣為凉州都督、河西節度使。自此而後接乎開元,朔方、隴右、河東、河西諸鎮皆置節度使。及范陽節度使安祿山反犯京師,天子之兵,弱不能抗,遂陷兩京。肅宗起靈武,而諸鎮之兵共起誅贼。其後祿山子慶緒,及史思明父子繼起,中國大亂。肅宗命李光弼等討之,號九節度之師。久之,大盗既滅,而武夫戰卒以功起行陣列為侯王者皆除。節度使由是方鎮相望於内地,大者連州十餘,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则逐師,師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捨由於士卒,往往自擇将吏,號為留後,以邀命于朝。天子顧力不能制,則忍恥含垢,因而撫之,謂之“姑息之政”。
(2)《新唐书》是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写的纪传体断代史书。全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包含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该书与《旧唐书》相比,事增文省,增加了许多新史料,首创兵、仪卫、选举三志。该书以新增各表为特色并为后世人赏识,但本纪与部分列传过于简略,其所保存的原始史料也不如《旧唐书》,故与《旧唐书》并行于世。吴缜撰有《新唐书纠谬》二十卷,指出了《新唐书》的讹误,清代沈炳震撰有《新旧唐书合钞》二百六十卷,王先谦撰有《新旧唐书合钞补注》二百六十卷。
(3)材料中叙述的重要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
①安史之乱爆发的背景
均田制遭到破坏,经济结构发生变化。天宝年间,土地兼并严重,无主荒地减少,国家控制的土地锐减,农民授田不足。均田农户减少,租庸调制难以为继,出现财政危机。地主土地所有制迅速发展,田庄遍布,剥削严重。
建立在均田制上的府兵制终结,军事格局发生变化。唐朝中后期,均田制崩溃,府兵兵源枯竭,士兵地位低下,逃亡严重。749年,政府停止征发府兵,实际上宣布废除了府兵制度,并以募兵制相代。募兵制下,士兵由边地将帅长期统率,逐步形成了将帅专兵的局面,边防重镇的军事实力迅速增强,形成地方割据。府兵制下“内重外轻”的军事格局已被“内轻外重”所代替,唐王朝丧失了拥重兵居关中以驭天下的军事优势。
711年,睿宗始设节度使,以后逐渐推广,节度使权利膨胀,除领兵之外还把持地方民政、财赋,至开元年间形成十镇割据的局面。
天宝年间出现社会政治危机。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奢侈腐败;不愿纳谏,任奸弃贤;苛征暴敛。
②安史之乱的影响
安史之乱给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破坏,人口锐减,边防空虚,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对唐进攻,唐朝由进攻转为防守。安史之乱打破了唐王朝的统一局面,藩镇割据势力强大,削弱了中央集权。安史之乱成为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四、论述
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内容,意义?[2015年北京大学研]
答:(1)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背景
安史之乱后,唐朝的正常统治秩序被打乱,财政收支上矛盾重重,国家财政也基本上陷入崩溃境地,只能通过增辟农业税收之外的其他财源来弥补财政开支。从第五琦的榷盐法开始,包括了刘晏的财政整顿、杨炎的两税法,都增加了财政收入,同时也促进了工商业税的兴起。
(2)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内容
①榷盐法:第五琦将食盐的产销环节全部控制在政府手里,对食盐实行辜榷制度,提高盐价,使得政府能从中牟利。但由于广置机构管理导致机构臃肿,管理费用增多,影响榷利的纯收入。
②刘晏整顿财政:刘晏首先对第五琦盐法进行了系统改革,精简盐政机构,同时把政府统购统销食盐,改为政府在产地统购食盐,使得政府收入大增;其次整顿漕运,推行常平法,通过疏浚河道,训练漕卒,并在扬州造运粮船,分段运粮的办法,运粮数量大为增加;同时利用常平法获得粮食差价,也保持了各地物价的大体稳定。
③杨炎的两税法: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量出以制入”,政府先预算开支以确定赋税总额;户税依据每户资产的多寡分九等征钱,户等高的征钱多,户等低的征钱少;对不定居的行商按三十分之一征税(后改为十分之一),使与定居的人负担大致均等;无论户税和地税,均按夏秋两季征收,夏税限六月纳毕,秋税限十一月纳毕。
(3)唐代后期工商税骤然兴起的意义
唐政府的改革措施旨在缓解政府不堪的财政压力,但通过改革也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到唐朝后期,政府对工商业的管理日渐松弛,工商业在发展的同时也使得工商业税兴起,成为后期唐政府财政开支的重要来源。
2.简述秦汉三公九卿制度和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具体情形及其发展原因。[2015年南京大学研]
答:(1)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建立后,总结了战国以来各国的官僚制度,建立了一套适应于封建大一统国家需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即三公九卿制度,秦朝灭亡后,汉承秦制,在中央机构上继承了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并进一步进行了完善。
①三公是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中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从秦开始,丞相正式成为官职,为中央政府中皇帝之下的最高长官;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是皇帝的耳目。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隶属于皇帝,便于皇权集中。
三公之下的九卿的职责为:廷尉,掌司法;治粟内史,掌国家财政税收;奉常,掌宗庙祭祀礼仪;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少府,掌管专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卫尉,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宫廷车马;宗正,掌皇帝宗族事务。但无论三公,还是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一律不得世袭。
②汉武帝时改革了中央官制,把中央官员分为外朝官、内朝官。外朝官有丞相及丞相之下的各六百石官。而内朝官,或称中朝官,包括大司马和左、右、前、后将军,尚书,以及侍中、散骑、诸吏、诸郎、博士等。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汉武帝的官制改革将一部分丞相权力收入皇帝手中,达到了抑制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
③东汉光武帝时期,在中央设有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国家实际的决策机构,虽然设有三公,但三公已经被架空,只有议事权,而没有实际权力,且往往因为小事而被罢免。
(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是从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的,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
①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其中中书省在隋朝时称为内史省,主要负责定旨出命,中书省长官称为中书令,共两人;门下省掌管封驳审议,认为不合格的政令可以驳回,长官称为侍中,共两人;尚书省是最高的执行机构,长官称为尚书令,但不常设,尚书令下设副长官左、右仆射两人。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六部长官称为尚书,六部分理各种征政事务,每部又领四司,计24司。
②为了控制相权,皇帝逐渐使用一些资历较轻的官员参与朝政,实际行使宰相的权力,但是由于没有宰相崇高的体制,所以便于控制。渐渐的,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以及左右仆射这些宰相职务已经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虚衔,而真正的宰相却成为一种临时性质的职务,这符合从汉代开始的相权不断下降的规律。
③为了三省之间协调行动,三省首长定期在门下省的政事堂议事。自武德年间开始,中书、门下集议于政事堂,政事堂设于门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间,“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由此,确立了中书省的中心地位。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政事堂印也改为中书门下印,且于其后分列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从此,中书门下正式成为宰相的办事机构。
3.唐宋选官制度的演变。[2015年统考真题]
答:唐宋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诞生于隋朝,经历了唐朝的发展,到宋朝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1)唐代选官制度
唐代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两种。
①常举主要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道举、童子等八科,其中以明经、进士两科最重要。
明经考试的内容有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以帖经为主;进士考试的内容为帖经、诗赋和时务策,以诗赋为主。考帖经能死记硬背即可,考诗赋则需要独立思考,因而中明经易,中进士难。当时明经的录取率为十分之一二,进士的录取率为百分之一二,故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常举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
②制举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制举科目多临时设置,较重要的有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博通坟典达于教化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制举不常举行,取人极少,在科举中不占重要地位。
③武周时,还创立了武举,专门选拔军事人才,由兵部主持。
(2)宋朝的选官制度
①北宋发展了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严格考试程式,扩大取士名额,提高登第士人的待遇,广泛吸收知识分子参加政权。
②北宋为防止考官徇私和举人舞弊,对考官实行锁宿制度,对试卷推行封弥、誊录法,并严禁举人夹带、代笔、举烛等行为。
③考取科举的进士,一般不必像唐代那样守选,而是“释褐即授官”,且今后在仕途上的升迁,也较恩荫等其他出身的人为快。宋太宗在位21年,取进士、诸科达5800余人。宋仁宗一朝十三举,仅进士一科就取了4500余人。
④从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起,举人经礼部试(省试)之后,增加了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宋太宗雍熙二年(985年),又创殿前唱名赐及第之制。这样,被录取的士人就成了“天子门生”,从而彻底收回了取士大权。
4.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研]
答:唐太宗(627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间,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改革政权机构建设
①实行三省六部制
a.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b.中书主起草诏令,是决策机构;门下主审议诏令,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负责具体事务的办理。
c.三省长官为宰相,另选官员加参加政事堂会议,同为宰相。
②加强监察机构
在长安、洛阳设御史台,为唐中央最高监察机构,设长官御史大夫,负责中央和地方的监查工作。
③变革地方机构
地方实行州、县两级制,县下设乡,乡下设里,另设道作为监察机构。里是最基层的政权单位,对人民进行直接的统治。
(2)修订《唐律》
①太宗时,在《武德律》基础上由长孙无忌、房玄龄修订《贞观律》,《唐律》基本上形成。
②《唐律》分为律、令、格、式四种体式,是一部比较成熟的法律体系。
(3)继续推行均田制与租庸调制
①均田制
a.对百姓和贵族官僚实行授田,分口分田和永业田。
b.但取消了对妇女、部曲、奴婢、耕牛的授田;增加杂户、官户、工商业者和僧道的授田;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更加完备;对土地买卖的限制进一步放松。
c.太宗推行的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的压力,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租庸调制
a.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基础,规定按丁交纳赋税并服徭役,称为“输庸代役”。
b.纳庸代役制度使农民有较多的时间进行生产,对唐前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4)完善府兵制度
①中央设十二卫、东宫六率,地方设折冲府,兵丁从地方挑选,服役期间免除本身租调。府兵实行兵农合一制,轮番到京城宿卫,叫做“番上”。
②府兵制度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贯穿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则,以“内重外轻”作为设置折冲府的指导思想。兵部掌握调兵权,将帅只有领兵权,有利于防止将帅拥兵跋扈,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国家统一。
(5)继续完善科举制度
①设立“六学二馆”为代表的中央官学,在地方上也建立众多学校。
②太宗继续推行科举制,主要分为八科常举和由皇帝亲自主持的制举。
(6)修订《氏族志》
唐太宗令高士廉等人修订《氏族志》,打击了士族的势力,有利于庶族地主地位的提高和皇权的加强。
(7)其他方面
①唐太宗选贤任能、任人唯贤、因材致用,大力发展科举制度,从各阶层、各集团搜罗了许多人才,代表人物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王珪等。
②唐太宗虚心纳谏。魏征、王珪、刘洎、马周等人以敢于犯颜直谏著称。
总之,唐太宗在位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社会较为安定,经济较快发展,因此他统治期间被称为“贞观之治”。
5.论述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及其主要变化。[2012年统考研]
答:(1)西汉到唐代的赋税制度:
①汉承秦制,征收的赋税主要有两项,即按照土地征收的“租”和按人口征收的“赋”。汉初施行轻徭薄赋的政策,田租十五税一,后减为三十税一,直至东汉末基本未变。
②汉魏之际,赋税制度发生了较大改变,由租、赋变为租、调,并沿袭了很长时间。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后,颁行了新的租调制。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
③隋及唐前期继续沿用北魏的均田制,在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称为租庸调制。租庸调制以丁为单位征纳,其中庸是指不应役者,可按照每日缴纳三尺绢以代替,也称“输庸代役”。租庸调制是以均田制的推行为前提的,均田制规定每个成丁的农民都受田一百亩,因此国家征收租庸调时只问丁身,不问财产。租庸调税制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税收制度的集成,并有一定的创新,内容比较系统和完整。因此,在我国封建税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④到了唐朝后期,赋税制度改为两税法,两税法是指地方官府将过去的税收项目合并为一总额,按照户税、地税两种征收办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因此叫两税法。两税法变租庸调以人丁为征收赋税标准的原则为以财产、主要是土地为征收标准的原则,是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改变后的反映,是中国古代税制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两税法实行初期,统一了紊乱的税制,扩大了赋税的承担面,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负担。后来,弊端丛生,征敛趋于苛重。
(2)主要变化:
①税收项目逐渐简化;②征收标准逐渐由人丁向土地、财产转变,扩大了赋税征收面;③由于征收标准的改变,国家的一些经济政策也受到一定影响,如国家进一步松弛了人身依附关系,对土地兼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采取放任态度,更加重视土地的丈量,同时也多少改变了贫富负担不均的现象。

下载地址:http://free.100xuexi.com/Ebook/128384.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8-4 23:28 , Processed in 0.08984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