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北京大学普通心理学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6:5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三章
注意(一)
※一、Stroot效应
视觉选择性注意,研究者进行过大量的研究。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
Stroop
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
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练习和自动加工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大量练习的任务倾向于主要要求自动加工,而练习得不够的任务主要要求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结果说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
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
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情况。
记忆依赖于注意。我们只能记住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
※四、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
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双耳分听。在这种范式中,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通常,到达两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在分散注意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个信息。然后,在选择性注意实验中,指导语告诉被试注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视同时呈现给另一只耳朵的其他信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现两个听觉刺激。这两个刺激可以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可以相同的声音出现。因为两个听觉刺激到达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间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两只耳朵呈现上述刺激。一些研究显示,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这些结果表明,听者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具备某些普通物理特征的刺激,同时能够拒绝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刺激。
※五、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速速度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六、衰减作用模型
Treisman
假设,过滤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他指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使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那么与当前与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越意识阈限。
l
早期与晚期理论之争
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较高的语义水平,那么,说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
考察追随(注意)信息与非追随(非注意)信息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被试的追随成绩。他呈现给被试非注意耳中的词,与追随信息或者语义相关,或者有联想关系,或者完全无关。结果发现,尽管被试不能记住呈现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词,但是,当注意耳与非注意耳中所呈现的词有语义关系时,被试说出追随词所花的时间更长。这说明,非追随耳中的词得到了无意识的语义加工。
第四章
注意(二)
一、负启动效应
1
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2

二、负启动反转
Neill
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一种解释是,过分强调速度,将导致被试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抑制最初被激活的无关信息的表征。一旦这样的表征后来变得与任务有关,正启动效应就有可能出现,即观察到反转。
三、返回抑制
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研究者认为,这种抑制能够保证高效的视觉搜索。具体地说,一旦注意已经指向某一位置,那一位置即被加上标签,结果无需返回去再次搜索那一位置。没有这样的记录,搜索过程将处于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访问同样位置的危险之中。
四、脑损伤病人的注意缺陷
1
、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2
DriverHalligan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互相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图上画有两个无意义图形,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时,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Halligan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的纸旋转之后,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Driver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轴的一侧,而不简单是那个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
3
HillisMordkoffCaramazza对一名半侧空间忽视病人进行研究,该研究为回答注意窗口大小究竟是否可以调整,并进而揭示空间注意机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来自病灶性脑损伤病人的证据。病人NG,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表现出严重的右半空间忽视。改变或调整NG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现的刺激被忽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就按一下空格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
通过在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当圆环总是出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而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缺口在右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上随机地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
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结果发现,当只出现小圆环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意窗口的边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
上述两项实验说明:⑴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⑵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

[ 本帖最后由 superego 于 2008-8-24 15:21 编辑 ]
沙发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6:53:2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

第五章
记忆
一、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视觉感觉记忆和听觉感觉记忆研究较多。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很快被传递到短时记忆,短时记忆只包含一小部分信息。短时记忆中的记忆很脆弱。除非得到重复否则大约30秒之内便会从记忆中丢失。长时记忆有一个非常大的容量。除了几分钟以上的记忆之外,长时记忆好包含几十年以前的记忆。长时记忆中的记忆相对永久,丢失的可能性相对要小。
按照Atkinson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2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3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4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在自我参照研究中,同不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相比,人们更可能回忆出能用到自己身上的词。
5
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
、外显记忆任务要求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
、内隐记忆任务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
、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当人们识别面孔时,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说明什么?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又准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
一般知识组织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1
、特征比较模型
从逻辑上讲,语义记忆可以根据一些特征来组织,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的、并不必要的特征。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在这类实验中,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的真假。被试的反应潜伏期被记录下来。使用这种技术,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然而,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核证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该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2、原型途径观点、特点
①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值得注意的是,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还指出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在与原型接近的程度上有区别。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相反,一个范畴倾向于具有等级组织的结构。其中,一段是最有代表性的或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另一端是离原型最远的成员。
②简述原型特点。
⑴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⑵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⑶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⑷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⑸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启动效应: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标项目的反应快。

3
、语义记忆从几个不同的水平来组织。如“家具”、“椅子”和“扶手椅”。同样一个物体,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相关的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
4
、基本范畴具有特殊的地位:⑴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一个概念时,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⑵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⑶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二、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
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症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口语词书写词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判断。
第七章
表象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
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 O。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 O360 O)、60 O120 O180 O240 O300 O。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Cooper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 O18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360 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 O360 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倾斜角度为300 O的刺激,同倾斜240 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
这样,Cooper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
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
二、认知地图
1
、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
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突出原因有两个。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判断相对较快,尽管不如判断上下维度那样快。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常难以区分。我们偶尔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
板凳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6:54:09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

第八章
语言
一、概念
1
、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
2
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的来看,Wernicke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3
Petersen的实验:Petersen和他的同事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大脑的活动,作了分析。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与每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
通过血流模式的相减的方法发现:⑴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⑵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⑶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⑷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
※二、简述视觉词汇的三个假设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三、简述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
四种典型的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
⑴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⑵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又称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
⑶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

※四、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第九章
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含义
1、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路径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2、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即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3
、问题解决的步骤
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的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4
、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
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
、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三、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理论联系实际)
⑴专业知识。专家在特定领域的代表性任务上,总是有不俗的表现。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Ericsson和他的同事们(1993)发现,一组20岁的老练的小提琴演奏者,每个人都花过10000多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地练习。专家并不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CeciLiker发现,赌赛马方面的专家,其智商并不比非专家高,主要是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胜过他人。
①知识基础
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
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决问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不同。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而新手没有提供任何背景框架,而是立即开始产生各种反应。专家有广泛知识基础,准许他们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
⑥速度和准确性: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
⑦元认知技能: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专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他们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⑵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是有关心理定势的经典实验。有三个水罐,ABC。列出三个水罐的容积。为了得到一定量的液体,可以使用这些水罐。Luchins发现,几乎所有被试,在解决了问题15之后,坚持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67。心理定势不仅干扰问题解决的质量,也干扰问题解决的速度。
⑶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⑷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间。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到信心的突然跳跃。事实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第十章
推理
1、条件推理是一种最普遍的演绎推理任务,它描述了“如果……那么……”关系。因此,这种推理能够告诉我们条件之间的关系。
2
、简述四种条件推理情境
⑴肯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⑵肯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
⑶否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假。否定前件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⑷否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假。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3、证实而不是证伪。
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Wason的选择任务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证伪。
⑵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两种是分别贴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了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要求被试应该翻看哪一个或哪几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否定后件。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地板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6:58:02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普通心理學

5
学习

01.   
学习,是因为经验而使有机体的反应方式产生持久的改变。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的基础。
02.   
条件作用是行为主义研究的一类学习。经典条件作用,指环境刺激导致有机体反应的产生。先天反射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能产生无条件反射反应的刺激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无条件反应(UR)是无须学习的反应。条件反应(CR)是习得反应。条件刺激(CS)是有机体学会与无条件刺激联系起来的刺激。
03.   Thorndike
的效果律指出,动物的行为倾向有赖于该行为对环境的效果。Skinner将这个观念发展为操作条件作用。操作,是自发的而非诱发的行为。如果行为后果增加了行为反应的概率,那么这种后果称为强化。强化物,就是有机体反应之后出现的环境后果。
04.   
正强化,是提供奖赏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惩罚,将减少行为出现的概率。
05.   
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间断强化又分固定比例和变化比例、固定间隔和变化间隔等方式。这些不同方式的作用不同。
06.   
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都有泛化、分化和消退等现象。
07.   
行为塑造和行为矫正,都是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具体应用。行为塑造,主要应用了把大目标分解为小目标,逐步及时地给予强化的思想。
08.   
完形心理学反对Thorndike的“尝试-错误”假说,认为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即对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关系的理解。
09.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认知在环境和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很多学习是社会性的。Tolman的实验说明,大鼠对其所处的环境形成了认知地图,认知地图能说明潜伏学习的机制。所谓潜伏学习,是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学习。
10.   
认知-社会理论指出,对行为结果的期望或期待对行为的影响很大。控制源,指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能不能带来他们期待的结果所持的一种总体的期望。习得性无助,指预期自己不能逃避不利的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学习和动机上的不足。解释风格,指对不利事件的理解方式。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把不利事情看成是内在、稳定和全面的。
11.   
心理学家研究了集中社会学习(社会交往中直接发生的学习),其中包括观察学习(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而进行学习)和监护(直接指导)。人们重复榜样的行为这样一种观察学习称为示范作用。替代性条件作用,指人们通过观察在其他人身上的反应来了解一种行为的后果。
6
记忆

01.   
当代认知观点把记忆看成一系列彼此区别,但又相互依赖的记忆系统。这种看法符合神经系统模块化的概念。记忆一般可分为感觉登记、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个子系统。
02.   
在信息加工模型中,感觉登记,指知觉的刺激消失之后保留非常短暂(不到1秒)的心理表征(表象,声音等)。心理表征,是刺激或一类刺激的内在模型。
03.   
短时记忆(STM)通常只将信息保留大约20-30秒,但通过复述(以便一遍一遍地重复信息),信息可以保留更长的时间。这种复述,只是将信息维持在短时记忆中,被称之为维持性复述;而精确性复述,则涉及信息的意义,便于将信息存储到长时记忆中去。组块,是短时记忆中另一种控制信息的方式,即将片段的信息组成大的单位或块。
04.   
短时记忆的特点:主动;容易提取;储存顺序与呈现顺序相同;容量有限(神秘的七)。
05.   
要想把信息存下来长期使用,就必须对其进行编码,变成能够存进记忆并能够从记忆中提取出来的代码或表征形式。长时记忆(LTM)也称永久记忆,它的特点是保持的容量和时间趋于无限。
06.   
外显记忆,是对事实和事件有意识的记忆,它包括两种:语义记忆和情节记忆。语义记忆指一般的世界知识或事实的记忆;情节记忆指个人体验到的特定情节或事件的记忆。研究表明,大脑当中的海马结构和相邻的皮层组织对外显记忆至关重要。
07.   
内隐记忆,是不能进入心灵意识,但可以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记忆。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内隐记忆是程序性记忆,也即“如何做”这一类程序或技能知识。另一种内隐记忆出现于“启动效应”的研究之中,即:前面接触的相同或类似信息,促进某个具体信息的加工。
08.   
关联网络,是长时记忆存储信息的一种方式,其中的信息彼此联系在一起。网络中的一件信息称为一个节点。扩散激活理论认为,网络中一个节点的激活,引发激活了密切相关的的节点,致使它们更容易进入意识。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也可以按层级理论归成类或子类。
09.   
记忆也可以按图式进行组织,使得环境相对更可预测。图式既影响编码,又影响提取。回忆是一个构造或重新构造的过程,其中要用业已存在的图式去帮助重建一个事件的心理表征。文化影响人们储存、提取和操作信息的心理方式。
10.   
从长时记忆中找到信息,称为提取。回忆,是即刻从长时记忆中提取材料;再认,指清楚地了解某些事物原先是否遇到或学习过。
11.   
遗忘,不能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原因包括:记忆痕迹衰退,干扰,压抑(动机情绪)。确知长时记忆中有某种信息,但情急之中却想不起来,这被称为舌尖现象(TOT)。
12.   
业已存在的旧信息影响到新信息的提取,这被称为前摄抑制;新信息干扰旧信息的提取,被称为倒摄抑制。
13.   
记忆的信息加工观点将心理比做电脑。但是电脑没有情绪、动机、意识和文化。而且,基于词表、无意义音节的实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外部效度和通用性。
14.   
在信息的编码、储存、提取各阶段,都可以应用很多改善和促进记忆的方法。
7
思维与语言

01.   
思维,指对事物进行心理表征,并且对这些表征进行心理操作。
02.   
概念,是一类具有共同属性的客体、观念或事件的心理表征。将看起来相等的客体或概念组合在一起,排除其它不同的客体或概念的过程称为类化(归类)。有研究表明,人们归类时更多依赖原型(某个类别特别好的或典型的样例)而非定义性特征。
03.   
命题,是能独立出现、能辩真伪的最小意义单位。
04.   
推理,指人们生成和评价逻辑论点的过程。大致有三种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和启发式推理,它们分别按照逻辑程式原则、概率原则和经验法则进行。演绎推理只要前提正确,就能按逻辑一步一步得出结论。归纳推理是依据概率论,从具体的观察中得出命题。启发式推理,不按一定程序,而是凭个人经验和悟性进行。
05.   
问题解决,是将一种情境转换为另一种符合某种目的的情境的过程。问题解决策略,是指导解决问题的技巧。
06.   
决策,是人们权衡不同选择的利弊以便做出抉择的过程。理性决策,必须综合评价不同意向的价值和可能性,即所谓的期望效用。
07.   
人类思维过程并非完美无缺。表征性启发和便捷性启发(两种认知捷径或经验法则)可能导致信息加工中出错。表征性启发,指一个客体与原型的相似性。便捷性启发,根据能意识得到的内容下判断。验证性偏见,即人们对业已相信的东西深信不疑,并且寻求确认的倾向;功能性固着,指当人心中对一个客体有一种固定功能理解之后,忽略其它可能的功能的倾向。这两种倾向也会导致思维差错。
08.   
平行分布加工(PDP)模型提出,许许多多的认知过程是同时出现的(平行),而且是弥散(分布)于整个相互作用的神经加工单元网络。该模型的最大特点是弱化了心理计算机模型的系列加工方式的重要性。
09.   
语言,是符号、声音、意义,以及它们结合规则所构成的一个系统,它是人类沟通的主要形式。声音的基本单位是音素。词素则是意义的基本单位。语法,指帮助生成可以接受的语言表达方式,确认不可接受的表达方式的系统。按照Whorf的假说,语言塑造思维。但是,更为常见的可能是思维塑造语言,而且,将思维和语言分开也很难,因为思维无处不用词语。
10.   Chomsky
区分出两种语言结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表层结构是语词组合成句子的特定方式;深层结构是内含的意义。转换语法,试图界定人们用于将表层结构转换为深层结构或相反的规则。Chomsky提出了先天语言获得装置(LAD),以解释儿童学习语言的能力;Skinner和行为主义者相反,强调的是强化原理。Chomsky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的,大脑的构造使得语言学习容易许多。
11.   
不同文化下,儿童经历类似的语言发展阶段:咿呀学语、单字语句、电报码语句和语法语句几个阶段。但是,个体语言发展的时间和阶段同时依赖于天性和培养。
12.   
非言语沟通包括躯体语言,姿势,物理距离,语调,面部表情,甚至触觉和味觉。
13.   
黑猩猩是否能使用语言?对此研究者看法不一,就象人们对电脑是否能“思维”存有争议一样。
8
智力

01.   
智力,是在学习、问题解决以及实现个人或文化认为有价值目标中的应用。智力可分为多个层面,智力总是有一定功能,智力的定义在不同文化有些差别。有些智力方面,诸如心理快捷性,是普遍而统一的,其它一些方面则有赖于特定社会的适应任务。
02.   
智力,可以分为实际能力和潜在能力两种,又称为成就和性向。相应就有成就测验和性向测验。
03.   
智力测验,是经过专门设计的一种心理测量工具,用来评估一个个体相对于人群中其他人而言认知能力的高低。现代IQ测验的鼻祖是Binet,他为了确认迟钝儿童这一特定任务而开创了智力测验。Binet提出了心理年龄(MA)的概念,即儿童达到某个特定分数预期的平均年龄。
04.   
智商(IQ),是表示一个人智力能力的分数,它允许与其他人进行比较。智商的计算,最早是用心理年龄除以生理年龄再乘以100
05.   Wechsler
放弃了心理年龄的概念,用概率分布,计算个体相对于同龄伙伴的位置来表示智商(离差智商)。Wechsler量表(WAIS-R以及儿童用的WISC-R)包括六个言语测验和五个非言语操作测验。
06.   
智力测验能很好第预测学术成就,它们也能预测职业上的成功。批评者认为,智力测验缺乏理论基础,存在文化偏见,不能包容其他类型的智力。
07.   
智力理论大致可分为三类:心理测量观点、多重智力观点、认知发展观点。
08.   
心理测量观点,以心理测量统计分析的经验发现为出发点,提出智力的成分和结构。心理测量主要工具是因素分析,这种统计技术用来从大量不同测量中找到共同因素。Spearman的双因素理论区分出一般因素(或一般能力)和特殊因素(或特殊能力)。心理测量观点对于预测学校或工作中的成就非常有用,但是不能解释人们是如何进行智力性思维的。
09.   
信息加工观点试图智力行为背后的具体认知过程。人与人智力行为差别有三个最重要的变量:加工速度、知识基础、学习应用心理策略的能力。与心理测量观点不同,信息加工观点是理论驱动的,尽管它仍然与IQ测验的智力有关。
10.   Gardner
的多重智力理论,区分出七种智力:语文、数字、空间知觉、音乐、体能、社交、自知能力。它们相对独立,神经机理不同,有不同的发展阶段。Gardner的理论立足于神经的和文化的背景之上,但可能低估了无特定领域的智力。而且,它所定义的绝大多数智力都没有实际测验过。
11.   
智力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环境和遗传在塑造智力方面起多大的作用。有关双生子、家人和领养的研究发现,遗传、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影响智力,但是,智商的个体差异具有高度的遗传性。然而,研究并没有证明种族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基因导致的。
12.   
文化公平测验,也称免文化影响测验,指测验编制时试图排除学习经验或文化因素的影响,不以语文、数理知识为题目,而用图形、动作等题材形式进行测验。
13.   
智力迟钝,指总体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平均水平,在儿童时期表现出适应行为方面的缺陷。天才,指智力发展的另一种极端,但智商测验得多少分才算天才,不同学者说法不一。
14.   
创造性,是以新奇的方式提出有价值的结果的能力,它与智商的相关不是很清晰。
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尽管高创造性的人明显与躁郁症和清度心理障碍相关。
5#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6:59:56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普通心理學

9
意识

01.   
意识,指对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的主观觉察。它有两种功能:监视自我和环境,控制思维和行为。觉察,指一旦注意,就能在一定时间内进入意识的所有当前的思想、情感和知觉。注意,是意识聚焦的过程,以对那些要求深入加工的有限体验更加敏感。注意分配,指两个或更多的刺激或任务同时被注意到。
02.   
心理学家用经验取样法、寻呼提醒法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流。日常意识流中的一个主要成分是白日梦。白日梦,指注意从外在的刺激转向内在的思想或想象的场景。国外研究表明,所有人都做白日梦,大学生平常约有一般时间在做白日梦。
03.   Freud
区分了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个过程。前意识心理过程不在当前的意识中,但在需要时能够进入意识。很多无意识心理过程是无法进入意识的,因为它们受到压抑,否则一旦被意识就会引起焦虑、害怕。研究表明,在阈限下呈现刺激,会影响意识的内容,但在改变人的动机行为方面影响力甚小。
04.   
信息加工理论将意识区分为无意识(程序性)和前意识(阈限下)认知过程。研究表明,大量平行但意识觉察不到的认知过程。
05.   
中脑结构在调节觉醒和唤起状态方面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额叶与注意指向关系密切,但是,同多数心理功能一样,意识分布于很多神经通路。神经损伤可能导致盲视或Prosopagnosia这类意识障碍。
06.   
睡眠/觉醒周期被称为生物节律,是按照日常光照和黑暗周期而变的生物过程。测量脑电波,发现睡眠过程有一系列循环的阶段(按脑电波特性可分为五个阶段)。多数梦出现于REM(因此阶段眼球出现震颤运动而得名)睡眠阶段。一般人平均一夜做梦4-6个,但醒来能记住的多半是临醒前做的梦。如果干扰REM睡眠,第二天REM将出现反弹。
07.   Freud
将梦区分为表现内容(故事情节)和潜在内容(背后的意义)。释梦,即根据表现内容推论解释潜在内容的意义。Freud认为,潜在内容永远是无意识的愿望;但多数当代心理动力派心理学家认为愿望、害怕和目前的关注点都能体现于梦中。认知理论学者认为,梦以一种具有自己的转换规则的独特语言表达思想。有些生理心理学家主张说,梦没有意义,梦是大脑皮层对中脑生成的随机神经冲动的解释。这三种对梦的解释不一定冲突。
08.   
常见的睡眠障碍包括失眠、梦魇、夜惊、窒息性睡眠和嗜睡。
09.   
在各种意识变体中,平常的知觉、思维和情感方式都有所变化。意识的变体通常包括:静坐,宗教体验,催眠等。
10.   
静坐(沉思),指人将意识缩小到一个单纯的念头或者将意识扩张去注意那些平时处于觉察边缘的刺激。目前多研究超级静坐。据哈佛大学的研究,超级静坐在生理上能有效地降低氧气消耗、降低心率、降低血压等,在心理上有助于戒烟、戒酒、戒毒等,但在智力发展、人际关系方面无明显帮助。
11.   
宗教体验是人在自然或上帝面前的感受,如平和、内在的和谐、自我和世界的变化等。仪式化的宗教体验既是文化现象又是心理现象。个体在其中解除了我和非我的界限。
12.   
催眠,其特点是彻底放松和易感性,是一种类似睡眠但不是睡眠的意识状态。诱导人进入催眠状态的方法称为催眠术。催眠效果取决于受试者是否主动接受暗示。受试者接受暗示程度的高低,称为催眠易感性。一般人群中,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可以催眠。
13.   
在催眠状态下,受试者将出现反应被动、注意窄化、回想往事、知觉扭曲、易受暗示、角色扮演、事后遗忘等现象。
14.   Hilgard
提出“隐蔽的观察者”的概念,即受试者在催眠状态下并不因催眠师的暗示而完全失去自我。该研究表明,催眠后人的意识分离为两个层面:第一层是受暗示产生的,可能失实,事后能意识到;第二层是根据自己的感觉产生的,比较真实,但被第一层掩盖,不能口头表达出来。
15.   
精神药物,是作用于神经系统,改变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的药物。长期使用精神药物会产生“药物依赖”和“心理依赖”。
16.   
精神药物分为三类:抑制剂、兴奋剂和致幻剂。抑制剂压抑、减缓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是酒精,其它的还有鸦片(含可待因和吗啡),海洛因(从鸦片中提取的),巴比妥酸盐。兴奋剂包括安啡他明(amphetamine)、可卡因、尼古丁和咖啡因,其作用是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冲动传递,增加警觉、能量和自主反应。致幻剂产生幻觉,感觉或知觉到不存在的外在刺激。大麻是常见的一种致幻剂,它会导致欣快、晕眩、自我消失,沉思冥想等。精神药物的作用有生理和心理双重性:生理上促进或抑制突触间的神经传递;心理上由文化信仰塑造期望。
10
动机

01.   
动机,指给行为以力量的动力,它发起、指引和维持躯体和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它包括两个成分:人们想做什么(动机的指向)和这么做的愿望有多强(动机的力度)。跟动机有关的概念包括:需要、本能、驱力、诱因等。
02.   
虽然有些动机(如进食和性)比较明显是生物遗传决定的,但是其它动机(如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更多是心理决定的。这两类动机都有生物根源,又都是文化和经验塑造而成。
03.   
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基本动机来源于生存和繁衍的任务。他们所说的繁衍成功,还包括“包容性适配”,即自然选择有利于那些生存、繁衍,同时促进近亲生存和繁衍的有机体。自然选择给人类和其他动物赋予了动机机制,使他们的包容性适配最大化。
04.   Freud
相信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是由内在的紧张状态所激励或驱使,追求性和攻击方面的满足。当代心理动力学家更多地关注愿望和害怕,而非驱力。他们除了性和攻击力,也强调关系和自尊动机,并认为很多人类动机是无意识的。
05.   
行为主义者用“驱力”指需要状态(如饥饿)所激发的动机。按照“驱力减少理论”,剥夺基本需要会产生不愉快的紧张感,这种紧张感导致动物采取行动。如果某个行动碰巧减少了紧张,行为就受到强化。象饥饿、渴和性这种先天驱力称为初级驱力,而次级驱力,原本是中性刺激,因为与驱力减少有关而成为激励者。
06.   
认知学派经常谈到“目标”,即通过社会性学习建立的,有价值的结果。期望-效价理论认为,动机是人们对结果赋予的价值和他们认为能获得结果的可能程度的联合函数。目标设定理论提出,意识目标调节人的多数行为,尤其是工作任务。
07.   
按照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必须先满足基本需要,然后才会激活高层需要。该层次依次为:生理、安全、归属、自尊和自我实现。
08.   
新陈代谢,指躯体将食物转化为能量的过程。饥饿的葡萄糖理论认为,血液中葡萄糖水平的下降导致饥饿,葡萄糖水平与胰岛素分泌的变化有关。肠胃壁及其它消化系统的感觉对饥饿动机也有影响。
09.   
根据身体生理自律的观点,人的体重在某一标准内会自行调节,这种理论称为定点论。
10.   
肥胖症,其特点是体重按身高和年龄超过理想体重的15%以上。体重最好的两个预测指标是:遗传因素和脂肪摄取量。文化、情绪、他人存在等,都能影响进食或体重。
11.   
神经性厌食症,因为拒绝进食而导致体重过轻,危及生命的一种进食障碍。易饿症,一种狂吃狂泻的症状,先吃大量食物,然后故意呕吐出来或使用泻药。以上两种进食障碍90%以上的患者是女性,多由减肥不当引起。
12.   
性动机是受幻想和激素所驱使,由文化塑造的一种动机。通过两种效应:组织效应(影响子宫等有关器官的神经回路的结构)和激发效应(激发有赖于这些神经回路的生理变化),激素对人类和其他动物的性行为进行控制。
13.   
性定向,指一个人对同性、异性或者两者的性吸引力指向。同性恋现象有两种解释:精神分析看重幼年亲子关系的影响;发展心理学看重幼年同性伙伴的影响。女性同性恋的研究很少,但男性同性恋的研究表明,同性恋可能有一定的生理原因。
14.   
性功能障碍,是性功能受到削弱的问题,例如达不到性高潮(女性),早泄(男性)等。性问题十分常见,尤其是家庭夫妻之间经常存在一些轻微的、短暂的问题。
15.   
心理社会动机,是针对诸如掌握、成就、权力、自尊、从属关系、亲密关系等目标的个人或人际动机。不同文化下普遍存在两类动机:主体动机(自我定向的目标,诸如掌握、权力);关系动机(与其他人发生联系的人际动机)。
16.   
成就需要,指追求成功,避免失败的动机,它深受文化和经济条件的影响。成就动机可与绩效目标或学习目标联系在一起;也可反映内在的(为自身的原因)或外在的(为外在的奖励)动机。
17.   
动机通常既要求认知(提供动机的方向),又要求情绪能量或唤醒(为动机提供“燃料”或力量)。
11
情绪、应激和应付

01.   
情绪,或情感,是包括主观体验、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的一种评价反应(积极或消极的感受状态。
02.   James-Lange
理论指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引起躯体体验,躯体体验导致情绪的主观体验。按照这种理论,我们并不因为害怕而逃跑,而是因为逃跑(以及心跳)而害怕。对比之下,Cannon-Bard理论提出,引发情绪的刺激同时引起情绪体验和躯体反应。尽管两个理论都有其优点和弱点,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不同的情绪犹如James所认为的,与特定的、内在的自主神经系统唤醒模式相联系。
03.   
情绪表达(表情),指面部和其它诸如躯体语言、语调等情绪的外显。很多方面的表情,尤其是面部表情,是天生的和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之中。调节和表现情绪的文化模式,被称为表现原则。
04.   
心理学家一直在试图罗列基本情绪清单。基本情绪,指人类共同情绪,由此可衍生出其它情绪或情绪组合。公认的基本情绪有:愤怒、害怕、喜悦、忧伤、厌恶。更基本的情绪分类是将情绪分为正情感和负情感。
05.   
情绪由遍布整个神经系统的神经通路控制。下丘脑激发跟情绪有关的交感和内分泌反应。边缘系统,尤其是杏仁核,是包括下丘脑在内的一个情绪回路的组成部分。杏仁核是大脑的“情绪电脑”,它核计刺激的情感意义。大脑皮层对情绪也有好几种作用,尤其是在事件评价方面。
06.   
行为主义情绪观点指出,趋避系统分别与正情感和负情感相关联。
07.   
按照心理动力学观点,人们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这些情绪体验会影响思想、行为甚至健康。
08.   
从认知的观点,人们的情绪反应有赖于所做的归因,即他们对情绪和自己躯体感觉原因的推论。按照Schachter-Singer理论,情绪涉及两个因素:生理唤醒和对唤醒的认知解释。情绪和心境(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象情绪,一般不会打扰正在进行的活动),对编码、提取、判断和决策都有影响。
09.   
进化论观点源自Darwin将情绪视为服务于适应的目的的观点。情绪主要具有沟通和激励功能。
10.   
应激,指对一个人适应外在和内在需求的能力的挑战,它可能有生理唤醒,有情绪负担,要求认知和行为反应。应激是一个生理心理过程,它包含人与环境的交流转换。Selye提出,躯体对应激条件的反应伴随一般适应综合症,它包括三个阶段:警觉、抗拒和衰竭。
11.   
从心理学的角度,应激使一个人了解环境负担的要求,或超出他可用的心理社会资源。按照这种看法,应激有赖于一个事件对某个体的意义。Lazarus的模型明确了应激和应付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初级唤醒(人们决定情景是否良好、紧张或者无关);次级评价(人们评价各种意向选择,决定如何反应)。
12.   
经常导致应激的事件称为应激源。应激源包括生活事件、大灾难和日常冲突。
13.   
应激对健康和死亡率有显著的影响,尤其是通过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在应激状态下,一个人是保持健康还是生病,在部分程度上要看他的人格倾向。A型行为,尤其是它的敌意成分,与心脏疾病有关。所谓A型行为,指急躁、急于求成、争强好胜的人格特点。权力动机、坚强性、乐观/悲观主义,是跟应激和健康有关的其它人格特质。
14.   
人们有三种办法应付压力:直接改变情境,改变他们对情境的知觉,改变情境引发的情绪。人们处理应激情境的方式称为应付;应付机制,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的模式特点。
15.   
意在使不愉快情绪最小化,使愉快情绪最大化的无意识应付策略被称为“防御机制”。常见的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反向形成、升华、合理化和消极攻击。
16.   
应付压力的一个主要资源是社会支持,它与健康和长寿有关。
17.   
心理学模型通常要么研究“冷”的认知过程,要么研究“热”的动机和情感过程,但这两者是统一的信息加工系统的组成部分。统一的系统是进化设计的结果,以最大程度进行适应;它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处理跟一个人动机、目标和情绪有关的信息。
12
人格

01.   
人格,指表现于不同情形中的,持久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人格心理学家既研究人格结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组织或模式),又研究人格维度上的个体差异。
02.   
与人格有关的其他术语有:性格、个性、气质等。它们的含义有共性,但略有区别。
03.   Freud
的心理动力学认为,诸如愿望、害怕或意向这样的心理力量决定着行为。他的地形模型区分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心理过程。Freud认为,心理冲突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情绪,即冲突的感受或意向,是人类经验的原则而非例外。人们努力最大程度地同时实现矛盾冲突的动机,这种解决方案称为“妥协形成”。
04.   Freud
的驱力或本能模型将性(libido)和攻击视为人类的基本动机。他的发展模型提出了一系列心理性阶段,即人格和性发展的阶段:口唇期、肛门期、生殖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一个阶段的问题体验会导致固着(即混乱的冲突或关注某个特定阶段的愿望),或者导致退化(以前阶段的问题再次出现)。在生殖器期,儿童经历Oedipus情节,即希望与异性的父母一方有感觉/性关系的愿望。
05.   Freud
的结构模型区分出:本我(性和攻击能量的蓄水池),超我(良心)和自我(心理的理性部分,必须在愿望、现实和道德之间寻求某种平衡)。
06.   Neo-Freudians
继承了无意识过程和心理力量之间冲突的观点,但是,他们放弃了Freud的驱力理论,更多地强调文化的作用。Jung的分析心理学强调集体无意识;Adler的个体心理学强调人性自主、追求卓越等积极力量。客体关系理论,强调自我和他人表征在人际功能方面的作用,早期经验在塑造亲密关系、以及发展成熟爱的能力方面的作用。
07.   
心理动力学观点一般用生活历史和投射法评估人格,例如Rorschach墨迹测验、主题统觉测验(TAT)。他们也用经验的程序检验假设。
08.   
认知-社会理论突出编码、个人价值、期望、能力和自我调节对人格的作用。人们用于编码和提取社会信息的图式在人格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个人价值,指个体对各种结果或潜在结果赋予的重要性。期望,是对所盼望的结果的期待。行为-结果期望,是认为某种行为将导致特定结果的信念。自我-效能期望,是人们对自己是否有能力采取行动去产生某个想要的结果的一种信念。能力,指用于解决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自我调节,指设定目标、评定自己的表现、在不断反馈的情形下灵活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实现这些目标。认知-社会理论把人格看成是解决问题以实现目标。
09.   
认知-社会理论能解释多种行为,有很多实证支持。但是,它显得过于理性化,认为人能够报告自己人格的绝大多数方面。
10.   
特质理论,依据的是特质这一概念。特质,是构成个体差异变化的人格维度背后的情绪、认知和行为倾向。Allport是特质理论的创始人,他认为特质既相对独立,又彼此重叠。按照概括性和弥散性的大小,他将特质区分为枢纽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他还假定有一个叫“统我”的人格组织者。
11.   
用因素分析的办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人格构成因素理论。Eysenck认为主要的因素(他称之为type)有: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目前特质理论学者基本一致认为人格由五种特质构成,被称为“大五”理论(外向、愉快、正直、神经质和开明)。
12.   
人格特质的遗传性千差万别,多数特质同时受天性和抚养的影响,但有一些特质是高度遗传的。
13.   
有关人格的一致性的争论持续了近三十年。如今心理学家已经意识到人-情境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有些人格过程只有在特定情境下才会显现。
14.   
特质人格理论走的是实证测量之路。由此产生了大量人格量表和遗传性的经验研究。但是,他们显得只是描述而非解释人格。
15.   
人本主义的人格理论认为,个体内部是主动具有创造性的力量或“自我”,它们寻求表现、发展和成长。Rogers的“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在了解一个人的“现象经验”,即他们如何认识现实存在,如何体验自身和世界。按照Rogers的说法,个体有“真实自我”、“虚假自我”和“理想自我”。从心理学探讨这些内容需要移情。
16.   
存在主义人格理论,强调主观体验和个体探求生活意义的重要性。人类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恐惧”,即认识到生活没有绝对的价值或意义,死亡不可避免。人们处理意义、死亡和存在恐惧的方式是人格的核心方面。
17.   
人本主义理论对理解人格的某些基本方面有所贡献,但是,它们不如其它理论那么好理解。
18.   
人格有些方面可能是普遍的存在,有些则可能只在特定文化存在。Marx将人格归溯到经济,Freud则将文化归溯到人格。从文化的角度,人格首先是文化的附属。按照互动的观点,人格是经济和文化需要塑造的,而文化和经济过程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为满足心理需要而存在的。
6#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7:00:58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普通心理學

13
生理和认知发展

01.   
发展心理学研究人随时间而发展和变化的方式。毕生发展观点,检验人的一生各阶段的变化和不变性,功能上的得与失。
02.   
发展心理学家面临三个基本问题:第一,天性和养育的相对作用。第二,早期经验的相对要性,人类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在此阶段对特定类型的学习特别敏感,塑造今后发展的能力)或者敏感期(具有特殊但不明确的重要性的阶段)这种特点。第三,发展是分阶段(每个人经历顺序类似的几个不同的发展步骤)还是连续的。
03.   
发展心理学家依靠三种研究设计方法:横段研究法、纵向研究法和后续研究法。横段研究同一时间里比较各组年龄不同的被试,以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纵向研究长期追踪同一群个体,因此能直接地评估年龄变化而非年龄差异的效果。后续研究通过纵向地研究多个团体,将团体混淆变量的影响减少到最小。
04.   
出生以前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胚芽期、胚胎期、胎儿期。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如酒精、可卡因等,能干扰出生以前的发展。
05.   
出生前和儿童期的神经发展,是神经元逐步髓鞘化、突触联系增加的过程。大脑和神经发育棉队环境需求有很好的变通性或弹性。
06.   
生理和心理发展是交织在一起的。
07.   
很多年来,心理学家低估了婴儿的基本能力,现在的研究发现,他们有统调理解能力,即将来自不同感觉道的有关同一客体的感觉联系起来,能够把现在的行为同生活早期观察到的行为匹配起来。
08.   Piaget
提出,儿童通过发明和构造他们经验以外的存在来发展知识。Piaget认为人对环境的认知适应是通过两个相互联系的过程进行的:同化和顺应。同化,指以当前图式解释行动或事件,即把现实存在纳入一个人已有的知识结构。顺应,是调整图式以适应现实存在。
09.   Piaget
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在感知-运动阶段,思维主要以知觉和行动的方式进行。儿童逐渐获得客体永存的概念,即客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存在与儿童自己的行动或是否看到他们没有关系。感觉-运动阶段的儿童特别自我中心。前运算阶段,其特点是出现了符号思维。运算,是个体可用于操作、转化和将一个客体知识复原为原始状态的内在或心理活动。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阶段,此时儿童能够以逆行方式对具体客体的内在表征进行运算或心理操作。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能理解守恒现象,即一个客体或情境的基本属性保持稳定,即使表面属性发生变化。正式运算阶段,其特点是能够就正式命题而非具体事件进行推理。
10.   
就广义来看,Piaget的理论,如从具体、自我中心到抽象思维的变化,是准确的。但是,心理学家批评Piaget低估了年幼儿童的能力,忽略文化的影响等。
11.   
认知发展的信息加工观点,集中关心不同的认知成分的发展。几种发展变量是:儿童的知识基础,加工的自动化,使用认知策略的能力和元认知能力(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
12.   
液态智力,即没有具体的内容,但用于处理信息的智力能力。结晶智力,即一个人储存的知识。研究表明,液态智力到中年就逐渐衰退,而结晶智力毕生都在不断增加。伴随老年的是心理运动速度减缓。
14
社会性发展

01.   
社会发展,指在人际思维、情感和行为方面一生中可以预测的变化。
02.   
依恋,指儿童对父母照料者形成的持续的情感联系。别离焦虑,指与依恋对象分开时的痛苦和忧伤,在不同人类文化中它出现的时间相同,在第二年达到顶峰。Harlow对猴子所做的实验表明,安全而非食物,是依恋的基础。Bowlby综合了心理动力学和进化理论,指出依恋是保证未成熟动物接近父母的一种机制。
03.   
研究者用一种称为“陌生情境”的方法发现,依恋有四种不同的风格:安全,回避,矛盾和无序的。早期的依恋模式对后来的社会功能有很大的影响,是成人依恋风格的基础。婴儿形成依恋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型,或者心理表征,它们是随后亲近关系期望的基础。
04.   
社会化,指个体了解他们社会的规则、信念、价值、技能、态度和行为模式的过程。社会化,是转换(互动)的,持续一生,而且发生于广泛的经济和社会情景之中。
05.   
父母是特别重要的社会化代理。研究者区分出独裁型、宽容型和权威型三种不同的做父母的风格。不同的父母风格倾向于使儿童具备不同的特点。为人父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即父母的爱心(warmth),父母接受或拒绝孩子的程度。父母的接受,与自尊、独立和情绪稳定联系在一起。
06.   
在人社会化过程中,最有作用的一个角色是性别角色(被认为适合男性或女性的行为范围)。与生理上的性(sex)不同,心理学的性别(gender)受后天学习的影响。性别社会化在生命之初就已开始。
07.   
形成友谊,是社会和情绪发展的重要方面。同胞兄弟姐妹关系有很多方面,包括既敌对又亲近。与其他孩子的友谊大致在三岁是出现。有些孩子不幸不为其他同伴所喜欢,这些被拒绝的孩子往往是替罪羊,被取笑,受排斥,而这些孩子自己也觉得自己没有朋友,无足轻重。
08.   
青春期以躯体第二性症的出现为标志,往往伴随自我统一性危机。成年初期是成家立业的时期。约会的人一般外表魅力接近;决定结婚之后摩擦开始增加;孩子是家里的“第三者”。中年是事业丰收的季节,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但有些人意识到自己的目标难以实现,因而出现转折。老年人主要的问题是适应退休,他们希望依然能控制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
09.   
社会认知,指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关系形成概念的方式。自我概念,指一个人有关自我的信息表征的组织方式。起初,儿童缺乏一个独立的自我概念,随后有一些具体的看法,到青春期,自我概念比较抽象,更多地依赖于情感、人格特质这样的内在心理过程。视角采纳,是一种逐步发展的重要社会认知技能,它指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10.   
通过将文化信念和个人体验结合起来,儿童形成性别图式,即与男性或女性联系在一起的心理特点的心理表征。性别图式在不同文化之间有惊人的形似性,似乎反映了生物基础和社会学习的相互作用。
11.   
道德发展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它指获得用以平衡自己和他人之间可能的利益冲突的价值观和规则。行为主义和认知-社会理论认为,亲社会行为(有利他人的行为)和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诸如条件作用和示范作用这样的过程习得的。认知-发展模型更注意道德推理而非道德行为。Kohlberg的阶段理论,将道德推理分为三种水平:前世俗水平(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赏而遵守道德规则),世俗水平(按照习得的文化标准认定好坏),后世俗水平(应用抽象、自我定义的原理)。信息加工观点,将道德发展分解成不同的成分过程,并研究各成分在儿童期的发展变化。
12.   
按照心理动力学理论,儿童将父母的价值内化,是内疚促使人们遵从自己的良知。其他理论强调“移情作用”(感受到某人正受伤害)在激励人的亲社会行为方面的作用。道德发展,无疑反映了认知和情绪发展的交互作用。
13.   Erikson
心理社会八个阶段,是最著名的毕生发展理论。这八个阶段是:基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害羞和怀疑,主动对内疚,勤奋对自卑(以上为儿童期);自我统一性对自我统一性模糊(青春期);亲密对孤独,产出与停滞,完整对绝望(成年期)。
15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01.   
心理变态,指影响一个人的安宁感,或影响社会、职业职能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02.   
心理疾病的概念随历史和文化而变化。不同文化对心理变态的描述和界定不同,但是“心理疾病”决非只是给不正常者的一个标签。
03.   
心理动力学观点区分出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症,它们形成一个身心障碍的连续体。从心理动力学角度,要评估一个人的愿望和恐惧、认知和情绪资源、自我和他人的体验。
04.   
认知-行为观点将经典和操作条件作用与认知-社会观点相结合。功能紊乱行为,是环境偶发事件和错误认知导致的结果。
05.   
理解心理变态,常常要求进入生物学分析水平。从生物学的角度,心理变态源于大脑内的错误连接,尤其是特定神经递质活动量大,有时过于活跃,有时过于沉寂,容易产生错误连接。心理变态的素质-应激模型指出,存在一种精神分裂症素质(先天遗传而来的心理倾向),潜在容易受伤害的人,在应激情形下就可能表现出症状。
06.   
系统观点,试图以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团体,诸如夫妻、家庭或者更大的社会系统背景来解释一个人的行为。家庭系统模型,认为任何人的症状实际上都是家庭的功能紊乱。
07.   
心理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1994),是美国精神病协会出版的心理疾病的官方手册,是描述诊断的基础。中国1989年出版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二版)。
08.   
儿童期或青春期诊断出的第一种症状往往是注意缺陷多动症,特点是与年龄不符的分心、冲动和多动。另一种是操行障碍,即孩子持续地违反他人的权力以及社会规范。
09.   
物质有关的障碍,指连续地使用对心理和社会功能有不利影响的物质。全世界范围内,酗酒,是最常见的物质使用障碍。和其它多数心理障碍一样,酗酒的根源包括基因、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10.   
精神分裂症,是与现实脱节的一种障碍,它包括积极症状(如幻觉、错觉、联想散漫),消极症状(情感贫乏、社会技能差)。精神分裂症的类型包括:妄想狂(以妄想症状为主,并有相应的幻觉),紧张型(以躯体运动上的变化为主,表现有紧张性兴奋和紧张型木僵,两者可交替出现),紊乱型(与现实的接触特别差,看上去凌乱,行为怪异,情感淡漠或不合时宜),无分化型(混合的症状,不符合上述任一类型的标准),残留型(主要是消极症状,诸如情感缺乏,言语贫乏,无话可说,或缺乏动机)。精神分裂症是高度遗传的大脑疾病,但易感个体受环境刺激的激发而出现或者恶化。
11.   
心境障碍,以情绪和心境的困扰为特征。躁狂症,处于此状态的人感觉特别快乐,认为他们什么都能做。最严重的抑郁是主抑郁障碍。精神抑郁症,指长期的、超过两年的无名抑郁。两极障碍,是躁狂和主抑郁情节交替为特征的心境困扰。心境障碍不一定就有自杀,但自杀念头是抑郁的常见成分。
12.   
心境障碍的病因学中有基因的贡献,但是,除了两极障碍和精神分裂症一般要求生理上的易感性以外,环境事件本身就能促成抑郁。认知理论从功能紊乱的思维中寻找抑郁的根源。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抑郁的本质、诱发物,有赖于个体的人格结构。
13.   
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强烈、频繁或连续的,没有正当的情境理由的焦虑。恐惧障碍,特点是没有情景理由的强烈害怕和厄运或恐怖感。广场恐怖症,指处于很难逃脱的地方或情境时的害怕感。强迫-冲动障碍,以一再发生的强迫症(持久稳固的思想或观念)和冲动(以刻板的方式对强迫症作出有意的行为)为标志。创伤后应激障碍,其特点是倒叙和反复想到通常人类体验以外的心理忧伤事件。
14.   
焦虑障碍和抑郁一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不一定要有基因遗传倾向。认知-行为理论将它们与条件化的情绪反应和功能失常的认知联系起来。心理动力学理论将焦虑障碍与冲突、童年信仰、害怕和愿望联系起来。
15.   
分离障碍,其特点是意识、记忆、自我统一性感觉或者环境知觉出现分裂瓦解。最重要的特征是分离,即经验的重要方面在意识中被分割开,彼此无关的混乱状态。最严重的类型是分离人格障碍,也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16.   
人格障碍,其特点是适应不良的人格模式,导致长年在人际和职业功能方面出现障碍。边缘人格障碍,其标志是极端不稳定的人际关系,心境急剧摆动,自我统一性感觉不稳定,非常害怕分离和遗弃,控制,冲动行为,自伤行为等。反社会人格障碍,其标志是一些领域中不负责任和干扰社会的行为模式。基因遗传在很多人格障碍中起一定的作用;童年的经验,诸如虐待和忽视也起同样的作用。
心理动力学的治疗
17.   
心理动力学认为,洞察--了解一个人自己的心理过程--对治疗变化和治疗关系重要。
18.   
自由联想,是用于探索症状形成中所涉及的关联网络和无意识过程的一种技术。心理动力学治疗的另一个核心因素是对冲突、防御、妥协形成和转移反应的解释。转移,指将思想、情感、恐惧、愿望和冲突从过去的关系,特别是从童年转移到治疗者身上。治疗者也必须十分小心注意他们自己的逆转移,即由于与病人的相互作用,尤其是病人向他们的转移而引发的情绪反应。
19.   
心理动力学当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心理分析(很典型而且是长远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依赖同样的原理,但对话更多),和短期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也是依赖同样的原理,但有特定的关注焦点和有限的活动时间)。
认知-行为治疗
20.   
认知-行为治疗法,时间相对较短,直接,而且集中于具体的症状。它们依赖操作和经典条件作用,以及认知-社会的和更严格的认知干预。
21.   
在系统脱敏(一种经典条件作用技术)中,病人以一种放松的状态在心理上慢慢地接近所害怕的刺激。曝光技术,和脱敏一样,依赖经典条件作用原理,但它们让病人接触现实生活中实际的恐惧刺激而非只是想象它。依据操作条件作用的治疗,用奖励和惩罚修改不当的行为。
22.   
在参与模型中,治疗者不仅塑造所要的行为,而且还逐渐引导病人参与其中。技能训练,传授完成相关目标所必须的程序。社会技能训练,帮助那些在人际能力方面有特定缺陷的人。
23.   
认知治疗试图用比较有效而且准确的认知替代功能失效的认知。Ellis推出理性-情感治疗,提出了心理治疗的ABC理论,A指激发条件,B指信念系统,C指情绪后果。Beck的认知治疗类似地提出,改变扭曲的认知是治疗变化的关键。
人本、团队和家庭治疗
24.   
人本治疗,集中于病人的现象(体验)世界。Rogers的当事人中心治疗,目的在于帮助个体通过治疗的移情作用和无条件关注,体验真实的自我。
25.   
团对、家庭和婚姻治疗,涉及同时面对多个个体。团队治疗,集中于个体动力学和团队过程。团队治疗的一种变式是自助团队,它不是由专业人士来指导。家庭治疗,假定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系统的结构,所以治疗应该指向家庭互动模式。家庭治疗的变式是婚姻或夫妇治疗,以夫妇为治疗单位,可以采用系统、心理动力学或者认知-行为技术。
生物治疗
26.   
生物治疗的目的是改变大脑的机能,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的机能。药物治疗,是生物治疗的主要类型,它指用药物治疗心理障碍。电痉挛治疗(ECT),或者电击治疗,至今仍作为最后的选择治疗严重的抑郁。在一个时期,心理手术,即减轻心理症状的大脑手术也曾广泛采用。
27.   
药物治疗法,已被确立为治疗精神分裂症、两极障碍和很多其它心理变态的有效方法,但是,病情的反复率和副作用是其两大问题。
28.   
研究者发现,所有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都是相对的,没有哪一种总体上比其它方法更有效。认知-行为法和生物治疗法取得了教多的实际关注和支持,但是并没有发现它们比短期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法更好。
29.   
治疗方法有赖于文化价值系统和有关人格和心理变态的信念。
16
态度和社会认知

01.   
社会心理学,研究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他人在场对人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02.   
态度,是一个客体有一个评价之间的联系,通常包括认知、评价和行为的成分。但是,这三种成分可以独立地变化。态度,不一定是行为的预示器。
03.   
社会心理学家关心两种态度转变:说服和认知失调。说服,指故意努力地引导态度发生变化。理想的说服要求注意到说服性沟通的所有成分,包括:沟通源,信息,渠道(信息传送的方式),接受者和信息指向的目标行为。当人体会到态度和行为之间,或者态度和新信息之间存在差异或不适配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
04.   
社会认知,指人们了解他人、自己、社会互动和关系的过程。社会认知与非社会认知有几点不同:人类行动是模糊的,涉及情绪,文化在社会认知中起很大的作用,社会认知是相互的。很多社会心理学家指出,在试图了解社会世界时,人的举止很象直觉科学家,形成假设,收集数据,操作变量。
05.   
第一印象,是人们第一次遇到某人时形成的最初的图式。图式,是组织人的经验的思维模式。人图式,表示有关特定的人或特定类型的人的信息。情景图式,表示有关不同社会情境的信息,通常包括剧本(具体明确应该如何为人处世的图式)。角色图式,表示对处于一个特定社会位置的人,有文化模式化的期望信息。关系图式,表示比较特殊的、有关自我和他人如何互动的个人期望。
06.   
刻板印象,根据诸如种族、民族或性别这种属性,将有关个性特点的过度概化的图式归结到一组人身上。偏见,指根据一个消极的刻板印象判断一个人。种族和民族偏见有动机和认知上的根源,也有人格和社会动力学的根源。偏见一般要求组内和组外,即属于一个团体和不属于一个团体的人之间有区别。仅有接触,还不足以削减组内和组外的冲突,接触还必须涉及合作。
07.   
有关一个人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原因的推论过程称之为归因。人们归因时一个重要的区别是进行外部归因(归因于情境)还是进行内部归因(归因于人)。在进行归因时,人们依赖三种信息:一致性(该情境中所有人如何行动),一贯性(在该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区别性(在不同的情境中这个人一般如何反应)。当人们因为知道其它原因可能导致某个行为时,会低估某个变量的作用,这就是折扣。相反的情境是增加,指尽管行为的发生有情境压力,但人们增加或加大行为的内部归因。
08.   
社会认知可以以多种方式发生偏差,包括图式或假设的错误确认;高估行为的内部原因的作用,低估情境原因(基本归因错误);以比观察者更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倾向(自我服务偏差)。
09.   
自我指人。主体自我,指一个人作为思想者、感受者和行动者的自我体验。客体自我则相反,是一个人对自我的看法。符号互动论者指出,人们知觉自身、甚至认识和标定自己的情绪的能力,都深受周围人的影响。
10.   
当代心理动力学思想,集中在自我的心理表征或自我表征,它可以是意识或无意识的。从认知的观点,自我概念是一种自我图式,它指导思想、注意和记忆。自尊,指一个人对自我的感觉。自我一致性需要,即对信息的解释适合人们已有对自己的看法。
11.   
自我实现的预言,指基于错误的情境认定而采取新的行为,使得原本错误的概念成为事实。该现象又称为皮克马利翁效应。
7#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7:02:21 | 只看该作者

北京大学心理学笔记普通心理學

17
人际过程

01.   
引起人际吸引的因素,包括接近、相似、奖赏和躯体吸引力。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关系的基础是相互奖赏。
02.   
心理学家对爱有多种解释。其中一种将情感型爱(以强烈的生理唤醒和溶入他人为标志)和友爱型爱(涉及内心的感情、友谊和情绪上的亲近的爱)加以对比。Sternberg将爱分为:亲密、热情和决定/承诺三种成分。Sternberg认为这三种因素兼备才称得上完美的爱。其他理论家认为,浪漫的爱是婴儿依恋机制的延续。进化理论家强调性策略,即选择配偶的技巧,性策略因性别而不同,反映了男女身上不同的进化选择压力。
03.   
爱的能力源于生物基础,但是由文化定型,就象很多文化认为婚姻关系中不一定要有浪漫爱,甚至认为它不重要。
04.   
利他,指行为方式对他人有所帮助,自己没有明显的收获,或者还有潜在的损失。哲学家心理学家在是否有真正的利他行为上存在分歧。利他行为可能是自私和非自私动机的混合物。
05.   
对旁观者干预现象的研究发现,有不采取行动的他人在场,人们在危机时刻往往不会出手相助。这在部分程度上反映了责任分散(感到个人行动的责任减小)的结果。
06.   
攻击,指意在伤害别人或生命体的言语或躯体行为。不同文化、不同种属的动物中,雄性的攻击性总是显得比雌性的强。
07.   
心理动力学和进化论心理学家认为攻击性根源于生物属性。神经系统有组织、分层次地对攻击性实施控制,其中杏仁核和下丘脑起了主导作用。攻击性还特别受激素,尤其是睾丸激素的控制。认知-行为观点则把攻击行为解释为社会学习和奖惩的结果。
08.   
挫折-攻击假说,认为攻击行为出自受到挫折的愿望或需要。修改后的一个假说认为,如果挫折或不愉快的情形引发不愉快的情绪,那么就可能引起攻击。
09.   
社会影响,指他人出现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影响方式。服从,是个体遵照权威的指示的一种社会影响过程。Milgram的系列研究显示,如果人们相信权威的合法性,多数人会失去良心的控制而一味服从。
10.   
从众,是人们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一适合同伴或团队的标准的过程。Asch的研究显示,当面对一组人具有一致的意见,哪怕意见明显错误,相当数量的人也会顺从一致。从众,是认知的需要,也是追求或规避奖惩的需要。在农业社会,人口密集,从众现象更多,在那里,独立是一种对适应不利的个性。
11.   
团队,是人的行动会影响其他成员的人的集合体。自然出现的团队一般有规范(团队成员的行为标准),角色(对处于社会模式化的位置上的人所规定的适宜行为),领导者(比一般人施加更大影响的人)。
12.   
心理学家发现,团体决策的结果往往出现团体极化现象,即团体决策趋向冒险或谨慎两个极端。
13.   
我们这个世纪巨大的社会变迁,诸如飞速的技术发展和传统家庭结构和价值的崩溃,产生了深远的心理变化,提出了进退维谷的适应和应付的难题。
复习思考题
1
心理学的性质
1

什么是心理学?它与传统自然科学有何不同?
2

城市中心理疾病的患病率比乡村高,试分别从先天和后天的角度给出可能的解释。
3

简述心理学各大流派的主要特点。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分哪两大类?它们在应用范围、实施步骤、做结论上有何不同?
2

实验研究一般包括哪些步骤?
3

什么是单盲或双盲实验设计?为什么要这么做?
4

案例研究与调查研究有何区别?
5

北京大学某教授想研究南方和北方大学生价值观的差异,他选择北方的北京大学和南方的南京大学为调查对象,试图亲自以面谈的方式进行调查约40名学生。请分析这一研究方案有什么弊端。
6

请设计一个实验来研究老师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指出其中的各种变量。
3
心理学的生理基础
1

神经元之间的神经冲动是如何传导的?
2

神经系统一般分为哪两大系统?其主要构成是什么?
3

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有何异同?
4

大脑皮层分哪四个部分(叶)?各自的主要功能?
5

割裂脑研究的意义是什么?
4
感觉和知觉
1

感受器的功能是什么?
2

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的区别是什么?
3

比较颜色的三原色理论和拮抗理论。
4

频率不同的声音是如何被知觉为音调的?
5

分心或干扰为什么能减少疼痛感?
6

信号侦察论与传统的阈限测量有何不同?
7

什么是特征觉察器?该提法与Gestalt理论有何不同?
8

什么是阈限下知觉?它对人的实际行为影响有多大?
5
学习
1

学习的要素是什么?
2

经典条件作用理论如何解释学习的过程?
3

操作条件作用理论的根源是什么?
4

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有何不同?
5

奖惩并不总是有效,为什么?
6

行为主义如何解释迷信行为?
7

设计一个简单的程序用以训练狗听到指令后与人握手。
8

潜伏学习现象说明了什么?
9

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如何解释中学生抽烟的现象?
6
记忆
1

短时记忆有何特点?它与工作记忆是什么关系?
2

短时记忆是如何转化为长时记忆的?
3

举例说明什么是内隐记忆。
4

长时记忆中是如何储存信息的?
5

至少从三个方面举例说明心理学家如何解释遗忘现象。
6

举例说明什么是前摄抑制,什么是倒摄抑制。
7

从加工水平说如何解释死记硬背效果差?
8

如何改善记忆?
9

举例说明记忆的重构现象。
7
思维与语言
1

举例说明概念是什么?
2

推理有几种类型?各自依据的原理是什么?
3

人类思维过程为什么会出现失误?
4

举例说明一个理性化的决策过程。
5

如何看待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6
   Chomsky如何解释语言学习过程?
7

强化理论在解释语言学习过程方面有何不足?
8
智力
1
、“智力就是语文和数学能力”,这么说有什么问题?
2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如何出现的?最早的智商是如何计算的?
3
、现有智力测验主要存在什么问题?
4
   Wechsler在智力测量方面有何独到贡献?
5
   Gardner的智力理论与SpearmanCattell等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6

从实验设计的角度举例说明如何区分遗传和环境对智商的影响。
9
意识
1

简述意识及其功能。
2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盲视现象?
3

从脑电波看,人睡眠一般经历怎样的过程?
4

剥夺REM睡眠会有何后果?
5

心理学对梦有何解释?
6

什么是催眠?催眠状态下人有何变化?
7

什么是“隐蔽的观察者”?它说明了什么?
8

精神药物有几大类?其影响和后果是什么?
10
动机
1

比较动机、本能、驱力、需要、期望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

解释什么是包容性适配。
3

举例说明行为主义的驱力减少理论。
4

述评Maslow的需要层次理论。
5

举例说明两种肥胖的原因。
6

性动机是不是纯生理的动机?为什么?
7

成就动机如何测量?
11
情绪、应激和应付
1

什么是情绪?情绪有哪些成分?
2

比较James-Lange理论和Cannon-Bard理论的不同。
3

情绪一般如何分类?相对公认的基本情绪有哪些?
4
   Schachter-Singer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5

情绪的主要功能有哪些?
6
   Selye如何看待应激过程?
7
   Lazarus如何看待应激现象?
8
   A型行为有何特点?对健康有何影响?
9

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为什么需要这些机制?
12
人格
1

简述人格、气质、性格、个性等概念之间的异同。
2

描述Freud的人格结构及人格发展(性发展)理论。
3
   JungAdlerFreud的观点有何不同?
4

心理动力学和人本主义的人格观有何根本区别?
5

认知-社会理论如何看待人格问题?
6

简述Allport的特质理论。
7

因素分析给人格研究带来了哪些新的理论?
8

举例说明人格现象存在遗传和环境、个人倾向和情境的相互作用。
9

简述常见的人格量表。
13
生理和认知发展
1

试以生活中的例子分别说明个体发展中先天和后天的影响因素及其关系。
2

举例说明个体发展的阶段性或连续性。
3

发展心理学家为什么特别重视纵向研究法?
4
   Piaget的同化和顺应是什么意思?
5
   Piaget认为认知发展分哪四个阶段?各自的特点?
14
社会性发展
1

什么是依恋?依恋的基础是什么?
2

什么是社会化?父母在个体社会化中起什么作用?
3

性别角色是如何受社会的影响的?
4

简单描述人生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

简述Kohlberg道德发展的阶段理论。
6

简述Erikson心理社会毕生发展理论。
15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1

为什么说很难定义什么是心理变态或心理障碍?
2

心理动力学和认知-行为观点对心理障碍的看法有何区别?
3

素质-应激模型如何看待心理变态?
4

试从多个方面分析酗酒的原因是什么?
5

系统脱敏的原理是什么?举例说明它的应用。
6

什么是理性情感治疗?
7

为什么有的心理治疗以家庭为治疗单位?
8

精神分裂症的特征和主要类型是什么?
16
态度和社会认知
1

态度的成分及其关系。
2

假如你负责某项募捐活动,你如何让人捐出更多的钱物?
3

用认知失调观点解释态度的转变过程。
4

社会认知和前面所说的一般认知有何不同?
5

如何给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
6

什么是偏见?其产生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消除社会偏见(如城里人对乡下人)?
7

社会认知的图式有哪些类型?
8

举例说明一个归因现象及过程。
9

社会认知为什么会出现偏差?
17
人际过程
1

人之间为什么会产生相互吸引?
2

心理学家如何解释爱?
3

你(从常识经验、哲学理念和心理学角度)怎样看待自私和利他行为?
4

社会上为什么经常出现危机时刻见死不救的现象?
5

人类为什么会有攻击性?
6

从众的原因是什么?
7
   Milgram的服从实验给我们以什么启示?
8

集体决策是否一定优于个人决策?为什么?
主要参考书

1
   Drew Westen. Psychology.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2
   P. G. Zimbardo. Psychology & Life. 13 edition,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 1992.
3

孟昭兰(主编):《普通心理学》,北大出版社,94年版。
4

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94年版。
5

周先庚等(译):《心理学导论》,北大出版社,87年版。
8#
 楼主| jqtang 发表于 07-9-11 17:04:20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各位原谅,我不会发附件,所以就一点点往上传
9#
luoyun1987 发表于 09-7-15 12:21:53 | 只看该作者
楼主辛苦了~
10#
zaye709326 发表于 09-8-27 15:23:52 | 只看该作者
真是辛苦啦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2 13:19 , Processed in 0.168016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