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物名解-第2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fff1789 发表于 07-9-13 00:4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余
  大梁(今河南开封)人,魏地名士。陈胜起义,陈余与至交张耳同往谒陈胜,建议以奇兵略赵地。陈胜同意,派武臣为将军,以陈、张为校尉,率兵三千前往略地。武臣听从蒯彻计谋,不战而得三十余城。至邯郸,与张耳拥立武臣为赵王,自为大将军,张耳为右丞相。武臣后为其部下李良所杀,陈余击败李良,李良投奔秦将章邯。章邯攻破邯郸,张耳与新立之赵王歇走入钜鹿城被秦军围困;陈余收常山兵数万人屯兵钜鹿北。钜鹿城内食尽兵少,张耳好几次派使者请陈余进兵,陈余自忖兵少,不敢进。后项羽救赵败秦,钜鹿解围,而陈、张两人也因此交恶,陈余之兵为张耳所收,仅与部下数百人出走。项羽入关,自称西楚霸王,大封诸侯,以陈余未随自己入关,仅封他南皮三县,而以张耳为常山王。陈余遂联合齐王田荣败张耳,张耳投汉。汉高帝三年(前204年),遣韩信、张耳伐赵,斩陈余于水上。

周勃
  周勃(?─前169)泗水沛(今属江苏)人,随从刘邦起义,在反秦战争及楚汉相争中均立有战功,汉朝建立后被封为绛侯,官任太尉。刘邦死前预言:「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吕后于公元前180年病死,掌握朝政的吕家兄弟欲作乱,周勃与陈平设计夺下上将军吕禄的兵权,杀死吕产,「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接着又迎立文帝刘恒即位。
 
陈平
  陈平(?─前178),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人,少好黄老之术。秦末反秦起义中,先事魏王、项羽,最后跟随刘邦。他曾为刘邦屡出奇计,功勋卓著。汉惠帝时,任丞相。吕后称制,他伪装纵情酒色,不理政事。吕后死,他与周勃一起诛杀吕氏诸王,迎立文帝即位,对汉朝的建立和巩固贡献极大。
 
曹参
  曹参(?─前190),西汉政治家。泗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狱吏,后随刘邦起义。楚汉战争时,与韩信平定齐、魏,屡建战功。西汉建立后,任齐丞相,被封为平阳侯。任齐相期间,行黄老之术,清静无为,与民休息,号称贤相。萧何死后,继任相国,一尊萧何当年一切规定,举事无所变更,史称「萧规曹随」。

英布
  英布(?─前195),又名黥布。六县(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秦时因犯法被黥面,故称黥布。黥布被罚为囚徒在始皇陵工地做苦役,后带人逃跑,在长江一带聚结。秦末,英布带人参加项梁的队伍,被封为当阳君。他曾跟随项羽参加钜鹿之战,以少胜多,功冠诸侯。后被项羽封为九江王,都六县。楚汉战争爆发,他托病不助项羽,被项羽怨恨,因此离项归刘。前203年被刘邦封为淮南王,次年参加垓下之战。西汉建立后,他见韩信、彭越先后被杀,心怀恐惧,深加戒备。后有人告发英布欲反,英布知道后,便起兵反汉,进攻荆王刘贾,兼并荆军后,又攻打楚王刘交,获胜后继续引兵西进。次年十月与刘邦的东征军在蕲(今安徽宿县南)西对阵,被刘邦打败,后被长沙王吴芮派人诱杀。

彭越
  彭越(?─前196),字仲,昌邑(今山东巨野东南)人。秦末聚兵反秦,率领一支武装力量。项羽分封诸王,彭越曾任齐王田荣的将军。楚汉战争中,彭越率三万多人归顺刘邦。前204年,屡断楚军粮道,配合刘邦军在成皋地区的作战。接着,又在下邳进攻楚军,威胁彭城,迫使项羽回军东援,为刘邦向东扩张创造了良机。前203年,彭越率兵参加垓下会战。次年被封为梁王,辖魏国故地,都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汉高祖十一年,刘邦讨伐陈,征梁国兵,彭越称病不随刘邦前往。后有人告发彭越想造反,被废为庶人,不久又被斩杀于洛阳。

   韩信(?─前196),淮阴(今江苏淮阴南)人。早年家贫,靠吃闲饭甚至乞讨度日,曾钻过别人的裤裆,受胯下之辱。秦末,先后在项梁、项羽军中效力,任项羽郎中,不被重用,郁郁不得志。后离项羽到关中转投刘邦,由于萧何力荐,任大将军。他率军出陈仓故道,突袭关中。楚汉战争中,他在夏阳指挥军队乘木罂缶渡河,生擒魏王豹。在井陉口,指挥军队背水一战,大败赵军。在攻打齐国时,借助河水,分割楚齐联军,并水淹龙且军,活捉齐王田广。楚汉垓下之战,韩信以计谋引各路汉军会师垓下,设下十面埋伏,击败项羽,逼使他自刎。韩信深谙兵法,战功卓著,被刘邦称为人杰。刘邦既用他,但又对他心存疑忌,把他由齐王改封为楚王,之后又贬他为淮阴侯。汉高祖十一年,有人告发韩信欲谋反,吕后和萧何便将他诱入宫中,将其斩于长乐宫钟室。

萧何
   萧何(?─前193),泗水沛(今江苏沛县)人。曾任沛县主吏掾、泗水郡卒吏等职,持法不枉害人。秦末随刘邦起兵反秦,刘邦进入咸阳,萧何把相府及御史府的法律、户籍、地理图册等收集起来,使刘邦知晓天下山川险要、人口、财力、物力的分布情况。项羽称王后,萧何劝说刘邦接受分封,立足汉中,养百姓,纳贤才,收用巴蜀二郡的赋税,积蓄力量,然后与项羽争天下。为此深得刘邦信任,被任为丞相。他极力向刘邦举荐韩信,认为刘邦要取得天下非用韩信不可。后来韩信在楚汉战争中的才干证明萧何慧眼识人。楚汉战争中,萧何留守关中,安定百姓,征收赋税,供给军粮,支援了前方的战斗,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提供了物质保证。西汉建立后,刘邦认为萧何功劳第一,封他为侯。后被拜为相国。刘邦去世后,继续辅佐惠帝。萧何病危时,举荐曹参接替自己,保证了汉初政策的连续性。

张良
 张良(?─前189),字子房,韩国贵族之后。秦灭韩后,他图谋复韩,变卖家财,寻求刺客,制一百二十斤重的铁椎,在博浪沙与力士刺杀秦始皇,未遂,逃往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藏匿。据说在此遇黄石老人,得《太公兵法》。秦末参加反秦义军,先在刘邦军中为将,随刘邦先后投项梁,入关中咸阳,又劝刘邦莫贪恋富贵,屯军霸上,鸿门宴上为刘邦解危。刘邦被封为汉王后随其入蜀,并让刘邦烧掉栈道,以使项羽不疑。楚汉战争中,力主刘邦联合彭越、英布等人,劝刘邦满足韩信要求,以使他效力,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主张,主张追击项羽,莫放虎归山,这一切保证了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的胜利,被刘邦誉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杰。西汉建立后,张良因功被封为留侯。高祖欲废太子,由于张良力谏乃止。高祖死后八年,张良也因长期为病所困而卒。

刘邦
  刘邦(前256─前195年),字季,泗水沛县(今江苏沛县)人。秦时任泗水亭长。秦末起兵响应陈胜起义,自立为沛公,后参加项梁军中,与项羽同时成为反秦主力。前206年率军先攻入咸阳,废除秦苛法,与民约法三章,深得民心。项羽称王后,刘邦自知不是项羽对手,遂听从萧何建议,接受汉王封号,暂居巴蜀汉中。不久又出汉中,定三秦,然后又出关东进,与项羽进行了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最后战胜项羽,取得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在位期间,承袭秦代制度,实行中央集权。为巩固江山,他先后剪除了韩信、彭越、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同时分封同姓王;将六国贵族和地方豪强迁到关中,以利于对其加强管制;实行强本抑末政策,打击商贾,发展农业;轻徭薄赋,恢复经济;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以求边境安定。这一切奠定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刘邦即位后十一年去世。

虞姬
  项羽的宠姬。项羽东征西战,虞姬常在左右,汉高帝五年(前202年),汉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起而饮酒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也作歌和之,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一唱一和,真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传为千古佳话。
 
范增
  范增(前277─前204),项羽的谋士,居(今安徽桐城南)人,秦末与项梁一起参加反秦起义。他足智多谋,有政治远见,建议项梁立楚怀王以招徕民心。项梁死后,范增成为项羽军中的主要谋士,被封为历阳侯,尊称为亚父。他力主除掉刘邦,并在鸿门宴上亲自安排,以保项羽的霸业。后来刘邦利用反间计,使项羽不再信任范增,削去他的权力。范增愤然离去,不久发病而死。

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楚国贵族之后,名籍,字羽,又作子羽,下相(今江苏省宿迁西南)人。少时学书学剑皆不成,喜读兵法,也不求甚解。他力能扛鼎,勇武过人,且年少就有雄心大志。项羽不学书剑要学「万人敌」,见到秦始皇出巡的威风场面,就说「彼可取而代之」。陈胜、吴广起义后,他起兵响应,协助项梁杀秦会稽太守。他率八千子弟兵北至淮北,沿途不断有人加入,义军很快增至六七万人。楚怀王封他为鲁公,在反秦斗争中,他在钜鹿之战大破秦军,九战九捷,摧毁秦军主力,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卒,被推为诸侯上将军。进入咸阳后,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与刘邦打了四年仗,于垓下大败,最后自刎于乌江边。

项梁
 项梁(?─前208),楚国贵族后代,项羽的叔父,因杀人,与侄子项羽避仇来到吴中。在吴中威信很高,贤士大夫皆出其下,当地的大事全由他出面主办。项梁利用这种条件暗地里用兵法训练宾客及子弟。陈胜起义爆发后,项梁叔侄杀会稽太守殷通响应,任张楚政权上柱国,渡江西进,屡胜秦军。陈胜死后,他听从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他曾率军击败秦将章邯,在雍丘阵斩秦将李由,后因轻敌,在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

项伯
  名缠,字伯,是项羽的叔父,年轻时曾在下邳杀人,跟从张良一起隐匿。秦末项伯从项梁、张良从刘邦反秦。项羽屯兵新丰鸿门(今陕西临潼东)时,项伯已官至左尹,得知范增建议项羽击灭刘邦的消息,就在晚上私自前往刘邦的军营,告知张良,劝张良与他一同逃走,张良不允,并转告刘邦。刘邦见项伯,约为婚姻,并声称自己日夜盼望项羽来咸阳,岂敢反叛。项伯回来,把此行情况报告项羽,劝他善待刘邦。第二天刘邦至鸿门谒见项羽,项羽设宴招待。席间范增一再示意项羽杀刘邦,项羽默然不应,于是令项庄借口舞剑助兴以剌杀刘邦。项伯见此情景,也拔剑起舞,以自己的身体蔽障刘邦使他得脱危难。在成皋之战时,又劝阻项羽不杀刘邦之父太公。刘邦灭楚后,赐项伯姓刘,封射阳侯。

楚怀王(熊心)
 熊心,战国时楚怀王熊槐之孙,楚亡后,隐匿民间为人牧羊。项梁起事,采纳范增的建议,自称武信君并立熊心为楚怀王,以便号召。项梁在定陶败死,怀王以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又令刘邦西向略地入关,与诸将约,先入关中者王之。项羽杀宋义,怀王遂以项羽为上将军。后来刘邦先入关中,项羽使人还报怀王。怀王答覆照原约办,项羽因此怨恨怀王,于是佯尊怀王为义帝,徙长沙郴县,而暗中令英布等人击杀怀王于长江中。

章邯
  章邯(?─前205),秦朝将领,秦末反秦起义爆发后,率骊山徒卒组成的军队镇压义军。他曾杀周章,破陈胜,败项梁,后在钜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遂投降项羽。秦灭后被项羽封为雍王,监视汉王刘邦。后被刘邦打败,兵败身死。
 
赵高
  赵高(?─前207),本为赵国贵族,后入秦为宦官,任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管事二十余年」。秦始皇死后,他与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帝,并自任郎中令。他在任期间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公元前207年又设计害死李斯,成为秦国丞相。第二年他迫二世自杀,另立子婴。不久被子婴杀掉,诛夷三族。

蒙恬
   蒙恬(?─前210),秦朝名将。他出身将门,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战国时秦国的名将。始皇二十六年(前221),蒙恬被拜为大将,因对齐战争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建立后,他统帅三十万大军,在北境防御匈奴,又修筑了从临洮到辽东的万里长城。他为秦朝长期戍守北疆,「据阴山,逶迤而北,暴师于外十余年」。深受秦始皇的宠信。史载蒙恬守边,威震匈奴,匈奴因其守边而不敢进攻。另外,相传蒙恬在改良毛笔方面亦有过贡献。秦始皇死后,二世即位,蒙恬被赵高陷害,被逼自杀。

李斯
  楚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战国末秦国政治家。初为郡小吏,后从荀卿学。战国末年入秦,当过吕不韦舍人,后被秦王政任为客卿。公元前237年,以韩国水工郑国事件,宗室贵族建议逐客,他上书谏阻,为秦王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他建议对六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政策,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起了较大的作用。秦统一六国后,出任丞相。他反对分封制,主张焚《诗》、《书》,禁私学,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对中国文字的统一有一定贡献。秦始皇死后,他追随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即秦二世。后为赵高所忌,被腰斩。工于书法,泰山、琅邪等石刻,传说均为他所手书。著有《谏逐客书》和《仓颉篇》(今佚,有辑本)。

子婴
  秦二世胡亥的侄子,扶苏之子。他在二世即位之初曾谏劝勿杀大臣蒙毅,胡亥不听。二世三年(前207年),燕、赵、齐、楚、韩、魏都已自立为王,函谷关以东之地皆已叛秦,而刘邦所统率的军队也在攻打武关。丞相赵高惧获罪被诛,称病不朝。二世派使者前往相府责让赵高,赵高就与他的女婿咸阳令阎乐合谋杀二世而立子婴。阎乐入宫逼迫二世自杀后,赵高召集大臣、宗室宣布此事,并称现在秦的土地益小,不可再称帝,应改为王。遂拥立子婴为秦王,令他斋戒后庙见受王玺。子婴在斋宫称病不出,赵高亲自前往催促。子婴乘机刺杀赵高,并夷其三族。子婴为秦王四十六日,刘邦的军队攻破武关进抵灞上,使人约子婴投降。子婴颈系绳索,白马素车,奉天子符玺在轵道旁投降。过了一个多月,项羽率军入咸阳,杀了子婴。
 
秦二世(胡亥)
  胡亥(前230─前207),秦始皇少子,扶苏之弟,秦始皇死后被赵高等人立为皇帝。他在位期间,对赵高言听计从,大肆杀戮大臣,大兴土木,耗资巨万。他暴虐凶狠,为秦始皇下葬时,让无子女的宫女全部殉葬,并将造墓工匠全部封闭在墓中闷死。他即位不久即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起事,赵高为推卸罪责,派人至胡亥所居望夷宫,令其自杀。

扶苏
  扶苏(?─前210),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而被秦始皇贬到上郡监蒙恬军。秦始皇死后,赵高等人害怕扶苏即位执政,便伪造诏书,指责扶苏在边疆和蒙恬屯兵期间,「为人不孝」、「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上书直言诽谤」,逼其自杀。

秦始皇
  秦始皇即嬴政(前259─前210),原为战国时秦国国君,秦庄襄王的儿子(相传为吕不韦所生),公元前246年即位,当时年仅十三岁。由于未行成人之礼,实际专权用事者为吕不韦及太后宠信的宦官缪毒。公元前238年秦王政开始亲政,当年镇压了缪毒的叛乱,第二年又免去了吕不韦的职务。接着任用李斯为丞相,采纳其灭六国以成一统的建议,派大将王翦等人进行统一战争。从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他在十年之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实现了四海统一。统一全国后,他创立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始皇帝,即秦始皇。皇帝是国家最高统治者,可决定国家一切事物,直接任免重要的中央及地方官吏。此外,秦始皇又在全国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又南征百越、北伐匈奴,统一了货币、文字、度量衡等。他下令销毁民间兵器,将山东六国贵族迁移到关中,又焚毁儒学诸书,坑杀了四百六十多名儒生,实行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统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于第五次出巡途中,在返回咸阳的路上病死于沙丘(在今河北邢台)。

吕不韦
  吕不韦原籍卫国濮阳人,曾经是「家累千金」的大商人。有一年,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去作生意,结识了秦国公子异人。当时异人为质于赵,处境也不太好,吕不韦则以为「奇货可居」,先是以金钱和美女予之,博得异人的欢心,接着,游说华阳夫人之姊,以贿赂买通秦孝文王之后华阳夫人,立以为太子。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死后,公子异人得以回国即位,是谓秦庄襄王,封吕不韦为国相,号曰文信侯,食蓝田十二县。秦庄襄王死,秦王嬴政即位,吕不韦被尊为「仲父」,代秦王摄政。秦王政亲政后,吕不韦被免职。先居河南,后徒蜀郡。秦王政十二年在往蜀郡的途中自杀。著名的《吕氏春秋》就是他组织门客编写的。

刘秀
  刘秀(前6─公元27),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年与兄刘演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室为号召。刘秀在更始政权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更始三年(25年)六月,他在高(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九月,更始军洛阳守将投降刘秀。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刘秀仍称汉朝,由于其都城洛阳在长安东,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年),刘秀灭赤眉军,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至建武十六年(40年)完成统一。
 
刘玄
  刘玄(?─25年),字圣公,刘秀的族兄。新莽时,因客犯法,亡命平林(今湖北安陆北)。王莽地皇三年(22年)投入平林陈牧军。次年被立为帝,建元更始,是为更始帝。先建都洛阳,后长安市民起事响应,杀死王莽。莽死后,更始帝定都长安。入长安后,他大封宗室,又沉湎酒色,委政赵萌,以至众叛亲离。又诛杀功臣,引起内部分裂。赤眉军攻入长安,更始帝先出逃,后请降,不久被杀。

王匡
  王匡(?─23年),王莽的侄子,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父王舜为新莽时太师,舜死,匡继为太师。为人凶狠残酷,在攻打赤眉军时,所过之处奸淫掳掠,百姓对他恨入骨髓。后被赤眉军打败,军溃逃走。在防守洛阳时,城被绿林军攻破,王匡也被俘处死。

五德终始
  一种君权神授、天命循环的纤纬学说,为战国时齐国术士邹衍所创。他以土、木、金、火、水循环相克来解释王朝更迭的原因,称为五德;又认为帝王授命于天,有一定期限,到期则以五德相胜的程序转移政权,故名终始。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周为火德,秦为水德以代周。汉初经过争论,定汉得土德。此后王莽、刘秀都利用这种纤纬学说称帝。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则仍置三公,事归台阁;减省地方官吏。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主要措施有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等。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经济有明显的恢复,政治也相对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发明家:蔡伦
  早在西汉(公元前206一公元25年)初就已有用废旧麻绳头和破布为原料制成的麻类植物纤维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放马滩西汉墓中出土绘有地图的麻纸,年代为文帝、景帝(公元前179一前141年)之时。1957年西安市灞桥也出土不晚于武帝(公元前141一前87年)时的麻纸。东汉定都洛阳后,西汉麻纸得以继续发展。蔡伦在掌管宫内文书档案时也深感“帛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于是他决定造出比西汉更好的纸。为此,他总结前代及同代造麻纸的技术经验,组织生产优质麻纸。在他的推动和组织下,至迟到公元二世纪初的东汉时期,我国已经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造纸革新技术。

许慎
  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人。师事贾逵,受古文经学,为马融所推重,时人誉称「五经无双许叔重」。举孝廉,历任长、太尉阁祭酒。所著有《说文解字》和《五经异义》。《说文解字》简称《说文》,对后世影响极大;而《五经异义》已佚,清人陈寿祺《五经异义疏证》辑注较备。

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二十世孙。少聪慧好学。大将军何进举为高第,为侍御史,官至虎贲中郎将,以忤董卓,转议郎,为北海相。在郡置城邑,立学校。献帝迁许,徵将作大匠,迁少府,反对恢复肉刑。时曹操秉政,因年饥禁制酒,融上书争之,语多侮慢,遂被免官。岁余,复拜中大夫。建安十三年(208年)他当着孙权使的面,讪谤曹操,终于被杀,妻子皆被诛。所作文字,简洁犀利,多讥嘲之辞,后人将其列入「建安七子」。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

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父蔡邕,为著名学者。文姬博学有才辩,深谙音律。初嫁河东卫仲道,夫死无子,归居家中。献帝兴平年间,被南匈奴所掳,没入左贤王名下,在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惜友爱才,以金璧赎归,再嫁屯田都尉董祀。操令其补辑其父失散之著述,忆写四百余篇,据云文无遗漏。有〈悲愤诗〉五言及骚体各一首,载于《汉书》,诗倾述战乱之苦及归汉时母子别离之惨,哀怨激愤,感人至深。骚体的那首是否为她所作,后人已疑信参半。〈胡笳十八拍〉相传也是她的作品,但不可信。

蔡邕
  蔡邕(132-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少博学,好辞章、数术、天文,精通音律。历任郎中、议郎。灵帝熹平四年(175年),因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请求正定五经,被批准后,亲自校写经文,命人刻于碑上,世称「熹平石经」。董卓当权,慕其名声,强使其出来做官,任其为侍御史、尚书、郎中等官。董卓被诛后,司徒王允将其逮捕,后死于狱中。

王充
  王充(2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早年在太学学习,师事班彪,博通百家之言。后归授徒,在县、郡任小官吏。其友谢夷吾上书举荐,章帝公车徵辟,因病不行。所著之《论衡》为一著名之哲学著作,提出唯物主义自然观,认为物质性的「气」是构成天地万物之元素,其属性「自然」、「无为」,批判「君权神授」以及谶纬、符瑞、灾异等迷信思想;否认灵魂不灭、人死成鬼、生而知之等等。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他还著有《养性书》,已佚。

班固
  班固(32-92),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班彪之子,弟班超,妹班昭。彪致力于著史,为续司马迁《史记》,作《后传》六十五篇。固承父志,继续撰写。以有人告发私改国史下狱,超上书为之申辩得释。明帝召为兰台令史,典校秘书,遂得以再从事著作,积二十年增补而为《汉书》。章帝建初四年(79年)奉诏撰集诸儒生在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事,成《白虎通德论》,又称《白虎通义》。和帝永元元年(89年),以中护军随大将军窦宪北征匈奴,纪功勒石燕然山。次年,行中郎将军。后窦宪被诛,班固受株连,死于狱中。其时《汉书》尚缺八表及〈天文志〉,由其妹昭与马续奉诏续成之,为西汉一代之断代史。著有诗文四十余篇,以〈两都赋〉最为人传诵,明人张溥辑有《班兰台集》,近人丁福保辑有《班孟坚集》。

张鲁
  张鲁,生卒年不详。字公旗,沛国丰县(今属江苏)人。张道陵之孙,继祖父在蜀地传道。后到汉中,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道教政权,自称师君,下设祭酒管理各地。在各地道路上设「义舍」,置「义米」、「义肉」,任往来路人量腹取足。入其道者先交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曹操进入汉中后投降之。
 
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与黄巾军作战中起家,献帝初平二年(192年)据有兖州,并收编青州黄巾,用其精锐建成「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将汉献帝迎到许(今河南许昌),自任丞相,把持朝政。在诸侯争战中占据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他收降了张绣,击杀了吕布,在官渡之战中战胜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退回北方。以后又打败关中的韩遂、马腾。他在北方大兴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盐铁专营,使辖区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在政治上,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在军事上,他戎马一生,身经百战,精通兵法,在战略战术及军事理论上都有建树。他还擅长诗歌,一些作品如〈短歌行〉等更是千古名篇。曹操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袁绍
  袁绍(?-202),字本初,汝南汝阳(今河南高水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官僚世家。少时为郎,灵帝时辟为大将军何进的椽属。中平元年(184年)任中军校尉。灵帝死,绍劝何进召董卓进京诛灭宦官。及何进为宦官所害,立即率兵进宫,将宦官无论少长一并杀光。董卓入京后废少帝,他出奔冀州。初平元年(190年)与各地州牧、刺史起兵讨卓,被推为盟主,号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又联合公孙瓒迫冀州牧让权,自领冀州牧。后利用乌桓击败公孙瓒,镇压黑山军和河北地区的民变队伍,遂占冀、青、幽、并四州,建安二年(197年)自称大将军,兼督州事,成为当时最大的割据势力。绍外宽而内忌,刚愎自用,拒绝谋臣沮授所建积蓄力量以图天下之策,与北方另一较大割据势力曹操争战。五年,双方决战于官渡,主力被曹操消灭,逃回邺城,于七年忧郁病卒。死后,诸子争立,均为曹操所灭。

董卓
  董卓(?-192),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山民县)人,性残忍而有谋断。早年与羌中豪帅相交往,以健侠知名当时。后为州兵马椽,驻守边塞。桓帝末诏良家子为羽林郎,从中郎将张奂为军马,再拜郎中,累迁西域戊己校尉、并州刺史、河东太守。中平元年(184年)北地先零羌、湟中义从胡和金城人边章、韩遂乘中原黄巾起事举兵反,董卓先后以东中郎将、中郎将、破虏将军等身分奉命镇压,虽屡战屡北,手中已握有重兵。凭藉手中兵权,在灵帝殁后乘机入京专权。又废少帝,立献帝,进位至相国。董卓纵兵大肆诛杀劫掠,京城人人自危。初平元年(190年)袁绍等兴兵讨卓,卓挟献帝自洛阳迁都长安。次年自称太师。三年,司徒王允设计联络董卓亲信吕布,使其杀董卓。卓全家被诛灭。

梁冀
  梁冀(?-159),字伯卓,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他的两个妹妹先后为顺帝、桓帝的皇后,他以外戚身分任大将军。顺帝死,帝幼,他又以大将军参录尚书事。冲帝死,他又策立质帝,被质帝称为「跋扈将军」。以后他又毒杀质帝,再立桓帝。他一手援立三帝,地位一长再长。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迫梁冀自杀。朝廷将梁冀家财没收,共得钱三十万万,可见其聚敛搜刮钱财之巨大。
 
窦武
  窦武(?-168) ,字游平,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桓帝延熹八年(165年)以长女被选入宫,拜侍中;女于同年冬被立为皇后,遂迁越骑校尉,次年改官城门校尉。时正第一次党锢之祸,上书为党人求情。桓帝死,无子,与其女窦太后迎立灵帝,任大将军辅政,封闻喜侯。他引用陈蕃、李膺、杜密等党人参政,合谋杀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事泄,反为曹节等所杀。

甘英
  甘英,生卒年不详。西域都护班超的下属。在西域期间,奉班超之命出使大秦(罗马帝国),至条支(今伊拉克境内)的西海(波斯湾),被大海所阻,不能继续西行,乃还。他虽未到达罗马,但却是史书所载第一个到达波斯湾的中国人,他的这次活动在中西交通的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窦宪
  窦宪(?-92年),字伯度,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章帝窦皇后之兄,章帝死,和帝立,窦太后临朝,窦宪遂居要职。和帝永元元年(89年),因罪请击匈奴自赎,乃任车骑将军,领兵大破北匈奴于稽落山。又向北追击匈奴诸部,出塞三千余里,匈奴降者八十余部。乃命班固作铭记汉威德,刻石于燕然山而还。永元三年(91年)又与耿夔等出塞北击匈奴,在金微山大破之,迫使北匈奴远逃西方。后因权重,被和帝所杀。

窦固
  窦固(?-88),字孟孙,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窦融弟友之子,娶光武帝女涅阳公主。少任黄门侍郎,中元元年(56年)嗣爵显亲侯。明帝永平十六年(73年),奉旨以奉车都尉与骑都尉耿京出酒泉塞击北匈奴,大败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次年,与驸马都尉耿秉平车师,大败北匈奴,追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勒石纪功而返。章帝时历任大鸿胪、光禄勋、卫尉等要职,尊显用事,家赀累巨亿。章和二年卒。

光武帝
  光武帝(25-57),姓刘名秀,南阳蔡阳人(今湖北枣阳西南)人,刘邦九世孙,新莽末年与兄刘演加入绿林军,以恢复汉室为号召,于昆阳一战立下大功。刘秀在更始政权中,利用在河北作战的机会,经营自己的基地。更始三年(25年)六月,他在高(今河北柏乡北)称帝,是为光武帝,年号建武。九月,更始军洛阳守将投降刘秀。十月,刘秀定都洛阳。刘秀仍称汉朝,由于其都城洛阳在长安以东,史称东汉。建武三年(27年),刘秀灭赤眉军,又经过十多年的战争,消灭了各地的割据势力,至建武十六年(40年)完成统一。刘秀建立东汉后,在政治上改革官制,加强对官吏的监察,强化对军队的控制。在经济上,实行度田,把公田借给农民耕种,提倡垦荒,发展屯田,安置流民,赈济贫民。在思想上提倡经学,表彰名节。由于这一切措施,使当时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东汉王朝得以兴盛,史称「光武中兴」。在位三十三年卒。
 
司马懿
  司马懿(179-251),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初为曹操主簿,多谋略,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任。魏文帝曹丕死,遗命辅政。懿善用兵,屡次率兵拒蜀军北伐,诸葛亮不能胜。明帝死,又以太尉奉遗诏与曹爽同辅政。爽欲夺其权,懿应变机诈,卒诛曹爽,史称「高平陵事件」。嘉平元年代为丞相,加九锡。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独专朝政。嘉平三年(251年)卒。
 
曹爽
  曹爽(?-249),字昭伯,谯(今安徽亳县)人,曹真子。魏明帝时官至武卫将军。明帝死,受遗诏与司马懿同辅少子。爽用丁谧策,改懿为太傅,名为尊重,实夺其权。懿遂称疾避爽,却密谋夺权。爽之亲信李胜见懿,懿称病重,胜信之。及后发生「高平陵事件」,懿诛爽及其党,夷三族,时在嘉平元年(249年)。

陆逊
-  陆逊 (183-245),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为江东大族,孙策之婿。为孙权帐下右都督,屯芜湖。与吕蒙定计共夺荆州。吴黄武元年(222年)任大都督,在亭之战大败刘备。吴黄武七年(228年),又与魏大司马曹休大战于石亭(今安徽怀宁、桐城间)。黄龙元年(229年)拜大将军,辅太子,主持吴军国大事。又北取襄阳。赤乌七年(244年)为丞相,时太子与鲁王相争,逊屡次上疏陈述嫡庶之分,因而得罪了孙权,数遭权责让,逊愤懑卒,年六十三。

费祎
  费祎(?-253),字文伟,江夏(今湖南罗山西南)人,与董允齐名,刘禅为太子时二人均为其舍人。禅嗣位,迁黄门侍郎,受诸葛亮器重。蜀汉建兴五年(227年)亮率诸军北驻汉中,准备伐魏,临行上疏《出师表》。疏中说费祎等「志虑忠纯」,要求后主「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谘之,然后施行」。亮卒,以祎为后军师,后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延熙七年(244年)魏军来攻,祎往御之,魏军退,封成乡侯,领益州刺史。十六年奉旨开府。十六年为魏降人郭循刺死,谥敬侯。

蒋琬
  蒋琬(?-246),字公琰,零陵湘乡(今属湖南)人。弱冠知名,被诸葛亮称为「非百里之才」。曾任刘备尚书郎,诸葛亮北伐,他与张裔共统留府事。后代张裔为丞相府长史,被诸葛亮推荐为自己的接班人。诸葛亮逝世后,代诸葛亮执政。他为政以安民为本,严整有威重,有效地执行了诸葛亮制定的方针策略,是诸葛亮之后的蜀汉贤臣。

董允
  董允(?-246),字休昭,南郡枝江(今湖北枝江)人,中郎将董和之子。初为太子舍人。刘禅嗣位,迁黄门侍郎。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北伐前,虑后主年轻,不分黑白,以允秉心公亮,上表请以允、费袆、郭攸之任宫省事。不久,迁允侍中,领虎贲中郎将,统宿卫亲兵。允对后主常诤谏。时后主宠宦官黄皓,允不但正色匡主,而且数责皓。皓畏允,允在世时不敢为非作歹。延熙七年(244年)以侍中守尚书令,为大将军费的副手。九年,卒。
 
孙权
  孙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孙坚次子,孙策之弟。建安五年(200年)孙策死后继任统领江东诸郡。曹操进攻荆州,他与刘备联合,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曹操退回北方后,他又与刘备争夺荆州。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乘荆州关羽北上伐曹魏襄樊之机,派吕蒙、陆逊偷袭荆州,并杀死回援荆州的关羽。此举令刘备兴兵伐吴。权遣陆逊于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后来由于北方曹魏的压力和蜀汉放弃夺回荆州,孙权和蜀汉又重归于好,共同对付曹魏。公元229年在武昌(今湖北鄂城)称帝,国号吴,不久又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死后被追尊为大皇帝,史称吴大帝。孙权统治江东五十余年期间,江南地区的经济、文化都有长足的发展。

诸葛亮
-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父母早死,为避东汉末战乱,随叔父到荆州。叔父死后,在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西)躬耕隐居十年,结交士人,观察天下大势。后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辅佐。他向刘备提出联吴抗曹、据有荆益、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赤壁之战前夕,亲往江东联络孙吴,结成抗曹联盟,使曹操败退。又帮助刘备经营荆州,占领益州,建立蜀汉政权。刘备征吴失败后,于临死前在白帝城将自己的孩子及复兴汉室的大业托付给他。从此,诸葛亮担负起蜀国重担,重新与孙吴修好,又平定南方的叛乱,并屡次北伐曹魏,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致积劳成疾,在公元234年病逝于北伐前线五丈原。他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曹魏的司马懿与他多次交兵后,亦赞叹他是「天下奇才」。

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属河北)人。东汉皇族的远支,自幼家贫,以贩鞋织席为业。在东汉末诸侯割据中,起初无自己的地盘,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后在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助。赤壁之战中,联合孙权打败曹操,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以后又进兵益州,夺取汉中,建立了横跨荆益两州的政权。后来荆州又被孙权占领。公元221年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年号章武。第二年,为报吴夺荆州及杀关羽之仇,发动了对孙吴的进攻,在夷陵之战中为吴将陆逊所败,狼狈逃回白帝城,不久病殁。临死前将蜀汉及后主刘禅托孤于诸葛亮。

刘表
  刘表(142-208),子景升,山阳高平(今山东鱼台东北)人,东汉末的党人。献帝初任荆州刺史,依靠当地豪族蔡氏、蒯氏,招降收编地方武装,保境安民,拥兵自守,成为荆州地区的割据者。他在荆州期间,招抚士民,开立学校,在东汉末战乱环境中,使荆州成为较安定的乐土。他在曹操进攻荆州之际病死,其子刘琮以荆州投降曹操。

陶渊明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或曰名陶潜,字渊明。东晋末、南朝宋之间的杰出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没落的官宦家庭,少年时受玄学影响,闲静少言,不慕荣利,闲居乡里多年。他在二十九岁出仕,经历了十三年时宦时隐的生活,其间发生了桓玄谋位、刘裕起兵等政治风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虚伪和政治的黑暗,由是更加渴望返归田园,摆脱为「口腹自役」的生活,保持纯真质朴的本性。四十一岁时,因家贫,求为彭泽县令,为官八十余日便借故辞官,赋《归去来兮辞》,息绝交游,不再出仕,躬耕自资,饮酒赋诗,自娱心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他高洁孤傲的人格和「桃花源」的理想,以及诗意化的生活情趣,对后世文人士大夫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谢灵运
  谢灵运(385─430),东晋南朝大族,著名山水诗人,出身高门士族,东晋车骑将军谢玄之孙,袭封康乐公,故又称谢康乐。少好学,博览群书,文章之美与颜延之俱为江左第一。东晋时,官至相国从事中郎。入南朝,降为侯爵,历任永嘉太守、侍中、临川内史等职。他热衷于政治权势,又出身于豪门世族,「自谓才能宜参权要」,但在南朝刘宋时未被重用,故心怀愤恨。虽身居官职,却不理政务,肆意遨游山水。后竟辞官回家,常役使数百人凿山浚湖,探奇访胜,以排遣政治上的不满情绪。晚年,被人弹劾,诏收捕之,遂兴兵反宋,兵败被擒,放逐广州,被杀。有集二十卷,已佚,明人辑有《谢康乐集》。其诗大部分作于任永嘉太守之后,主要写江南山水景色,语言精工富丽,刻画细致逼真,用字崇尚声色,再现了自然界中清新可爱的美景。

祖逖
  祖逖(266─321),字士稚,范阳遒县(今河北涞水)人。西晋末年北方大族,曾与刘琨同为司州主簿,两人同被共寝,闻鸡起舞,志向宏远。永嘉之乱后,祖逖率亲党数百家渡江,居于京口。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遂任戴渊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

王导
  王导(276─339),字茂弘,东晋大臣,琅邪临沂(今山东)人。出身世家大族,初袭祖爵即丘子,任东阁祭酒,后参东海王司马越军事。与琅邪王司马睿素亲密。永嘉元年(307年)睿任导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江南诸军事,并采纳导之建议,移镇建康(今江苏南京)。后再任导为安东司马,以为谋主,另任导之从兄王敦为扬州刺史。睿素无重望,恐南方大族不附。导乃设谋于三月上巳,睿出游时坐大轿,仪仗威武,导与敦等北方大族皆骑马从行,江南大族纪瞻、顾荣等见之,始来归附。太兴元年(318年)睿称帝,建立东晋,王导联合当时南迁的北方士族与南方本地士族,共同拥护司马睿为帝,王导任丞相,敦任荆州刺史,统重兵镇长江中上游,时称「王与(司)马、共天下」。后睿感到威胁,王导渐被疏远。元帝死后,导继辅明帝、成帝二朝,致力于稳定东晋在南方的政权。

苏威  
(542~623)
    隋代宰相。字无畏。其家是京兆武功(今陕西武功西北)大族,父苏绰,西魏名臣,曾助宇文泰改制。北周时,苏威袭爵美阳县公,大宰宇文护以女妻之。苏威见护专权,害怕在政争中牵连受祸,遂避居山寺。宇文护被杀后,他长期托病不出。杨坚辅政,因'" class=link>高推荐,欲重用他,他知杨坚有代周之志,便逃归乡里。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任他为太子少保,兼纳言、民部尚书。他建议减轻赋役,被采纳。后又兼任大理卿、京兆尹、御史大夫。苏威很有才能,历任要职,与高参掌朝政,齐心协力辅佐隋文帝。政刑大小,均参与筹划。文帝修订隋朝典制,律令格式多为苏威所定。开皇九年(589)被任为尚书右仆射。十二年,有人告发他和主持选举的吏部官员结为朋党,任用私人,遂被免除官爵。此后,屡次起用,屡被免官。大业元年(605),他继杨素为左仆射,三年,因事罢免,后又以太常卿、纳言参掌朝政,加开府仪同三司,颇受尊重,不久又被罢免。他对隋炀帝暴政不敢直言进谏,遇事多承望风旨。隋末,宇文化及杀炀帝,以苏威为光禄大夫。化及败,苏威降李密;李密败,苏威又归王世充。世充称帝,署苏威为太师。唐平王世充后,苏威求见秦王李世民和唐高祖李渊,均遭拒绝。武德六年(623)病死长安。

杨素  
(?~606)
    隋代著名将相字处道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北周宇文护引为中外记室。后从周武帝宇文邕平齐有功,封成安县公。大象二年(580),相州(今河南安阳南)总管尉迟迥以丞相杨坚谋代周,起兵反抗,荥州(今河南荥阳西)刺史宇文胄响应。杨坚以杨素为大将军讨平宇文胄,迁徐州总管,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隋朝建立后,他几次上攻取陈朝的计策,隋文帝杨坚任命他为信州(今四川奉节东)总管,令他监造战船。开皇八年(588),隋出兵大举伐陈,杨素为行军元帅,率水军过三峡,在长江中游作战,屡败陈军,威震江南。以功领荆州(今湖北江陵)总管,进爵郢国公(后改越国公),转官纳言、内史令。十年,旧陈境内沈玄、高智慧等许多地方势力起兵叛隋。文帝以杨素为行军总管,逐一讨平,巩固了南北统一的局面。十二年,晋升尚书右仆射,与'" class=link>高专掌朝政。次年,受命监造仁寿宫,督役严急,死役者甚众。十八年,为行军总管,大败西突厥达头可汗;仁寿二年(602),又率兵大败东突厥思力俟斤于云内(今山西大同),使突厥势力退出了碛南文帝废太子勇,立次子广为太子,杨素参与其事。四年,文帝病重时,察觉杨广行为不端,欲重立杨勇。时杨素侍疾宫内,闻讯即更换宿卫,控制宫中出入。七月,文帝死,隋炀帝杨广即位。文帝之死,或疑是杨广勾结杨素等所下的毒手。八月,并州总管汉王谅举兵反,炀帝以杨素为并州道行军总管,讨平汉王谅。大业元年(605),杨素为尚书令,与宇文恺等奉诏营建东部。次年又进位司徒,改封楚公,同年病死。杨素贪财货,营求产业邸店田宅以千百数,东西京居宅侈丽,家僮数千,姬妾众多。杨素工草隶书,善属文,有集十卷,今不存。子杨玄感,大业中反隋,兵败被杀。

贺若弼(544~607)
      隋代名将。字辅伯。河南洛阳人。祖先出自漠北部落,内迁代京,北魏孝文帝时再迁洛阳。父敦,北周时名将。贺若弼少时骁勇,善骑射;能文,博涉书记,仕周,为小内史。大象元年 (579)他协助韦孝宽攻取陈淮南之地,以功封襄邑县公,为寿州(今安徽寿县)刺史。杨坚辅政时,他被免官。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有并江南之志,因'" class=link>高荐举,乃委任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作平陈准备。他献取陈十策,获得文帝赞赏。开皇八年(588)冬十一月,隋军大举伐陈,他为行军总管,主攻建康。先前他在广陵时,每年兵士番代,都大张声势,又常在江边打猎,兵马喧闹,陈人习以为常。此次他率军自瓜州(今江苏扬州西南瓜洲镇)偷渡,陈人毫无防备。九年春正月攻拔京口。接着进军直抵钟山,带领甲士八千,拼死苦战,击溃陈军主力,活捉陈大将萧摩诃,随后进入建康。若弼以平陈功,加位上柱国,进爵宋国公,为右领军大将军。但他自以功高,因未能进位宰相而大为不满。十二年,被免官为民,虽即复官,却不再受重用。大业三年(607),他从隋炀帝杨广至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因与高等议论炀帝宴享太侈,为人告发,遂以诽谤朝政罪与高等同时被处死。

韩擒虎 (538~592)
      隋代名将。字子通。河南东垣(今河南新安)人,世代将门。父韩雄,北周时,官至大将军。擒虎受家庭的影响,少年时就以胆略见称;又喜读书,经史百家,皆略知大意。擒虎袭爵新义郡公,又以军功升至上仪同,先后任永州、和州刺史。屡败陈军。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志在统一南北,知擒虎有文武才用,命他为庐州总管,镇庐江(今安徽合肥),作灭陈准备。开皇八年(588) 十一月隋大举伐陈,擒虎为先锋,亲率精兵五百,自横江夜渡,袭取采石,半天之内,攻拔姑孰(今安徽当涂),接着向陈都建康进军。擒虎声威早闻于江南,沿途陈军纷纷溃降,陈大将任忠被贺若弼打败后,也弃军降于擒虎。擒虎以精骑五百快速前进,首先进入建康城内,俘陈后主陈叔宝,为南北统一作出了贡献。擒虎以平陈功,进位上柱国,出为凉州总管,不久召还。十二年病死。

杨玄感  (?~613)
      隋末最先起兵反隋炀帝杨广的贵族首领。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东)人。父杨素,曾协助炀帝夺取皇位与平定汉王谅的叛乱,假楚公,位至司徒。玄感以父功为柱国、礼部尚书,自以为家世显贵,朝臣中多其父故吏;又见朝政紊乱,炀帝猜忌大臣,他内心不安,遂和诸弟阴谋推翻炀帝的统治。
   大业九年(613)春,炀帝二征高丽,玄感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督粮。这时,隋末农民起义已经爆发,义军星罗棋布,遍及全国。玄感见有机可乘,于是滞留漕粮,召集亲故,于六月三日率兵据城,置官属,造兵甲,征丁夫;又伪称征辽东的水军总管来护儿谋反,传书傍郡,令发兵会黎阳。李密自长安应召至军,为玄感谋主。李密认为:北据幽州,断炀帝后路,为上策;西入长安,控制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为中策;就近攻洛阳,胜负难测,为下策。玄感以下策为上计,引兵从汲郡(今河南淇县东)渡河,围东都洛阳。玄感以“为天下解倒悬之急”为号召,从者如流。余杭民刘元进等也举兵响应。玄感起兵,是隋统治集团的大分裂,贵族官僚子弟如观王杨雄子恭道、韩擒虎子世谔等四十余人都来军中,光禄大夫赵元淑、兵部侍郎斛斯政等也与他通谋。玄感起兵给隋政权震动很大,炀帝闻讯后仓皇从辽东撤军南下。玄感屯兵洛阳城下,久战不克,隋援军到来,玄感腹背受敌,被迫西撤,为追兵所及,大败,奔上洛(今陕西商县),八月初,死于葭芦戍。玄感起兵为时虽短,但它削弱了隋统治势力,促进了农民起义。

宇文化及
隋末叛军首领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隋大将宇文述之子。年少时不守法度,长安人称他为“轻薄公子”。杨广为太子时。他领禁军,出入卧内,很受宠信。隋炀帝杨广即位,授他为太仆少卿,又以其弟士及娶南阳公主。化及受宠骄横,曾违禁与突厥交市,因公主的缘故,才免一死。宇文述临终前乞求炀帝看顾其子,炀帝于是授化及为右屯卫将军。大业年间,义军、叛军蜂起,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不敢回京城,而称为“骁果”的随从禁卫多关中人,不愿从炀帝久驻扬州,打算自行回本土。统领骁果的武贲郎将司马德戡等得知此状,便集兵数万,于大业十四年(618)发动叛乱,推化及为主,缢杀炀帝,立秦王杨浩为帝。化及自称大丞相,引兵十余万西归。不久发生内讧,德戡等被杀。时东都群臣奉越王侗继帝位于洛阳,招瓦岗军领袖李密为太尉,使讨伐化及。双方战于黎阳(今河南浚县北), 化及屡败,北走魏县(今河北大名西南),将士屡叛归李密。化及自知必败,叹曰:“人生固当死,岂不一日为帝乎!”于是毒杀杨浩,即帝位于魏县,国号许,改元天寿。武德二年(619),唐遣李神通攻化及,化及东走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时窦建德已立夏国,遂以讨逆为名,往攻聊城,神通退兵。同年闰二月,建德攻陷聊城,擒化及,槛送襄国(今河北邢台),与其两子同时处斩,许亡。
   宇文化及被杀地点,《隋书》本传作河间;《北史》本传、两《唐书?窦建德传》作大陆;《资治通鉴》作襄国,今从《资治通鉴》。

王世充
隋末割据者之一。字行满,本姓支,出自西域。其祖支颓耨,徙居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早亡。其父收,因母改嫁仪同霸城人王粲,故冒姓王。王收曾官至怀、汴二州长史。世充卷发,利口善辩,涉书传,好兵法,且明习法律。隋开皇中,为左翊卫,以军功拜仪同,转兵部员外郎。大业中,累迁江都(今江苏扬州)丞,兼领江都宫监。他窥测隋炀帝杨广颜色,阿谀顺旨,获得炀帝宠信,背地里阴结豪强,收买人心。杨玄感反隋时,朱燮、管崇于江南起兵响应,世充募江都万余人破之齐郡农民义军孟让率十万众至盱眙(今江苏盱眙东北),世充又设计袭破之。大业十二年(616)迁江都通守,镇压河北格谦余部及南阳卢明月。次年瓦岗军(见隋末农民起义)占领兴洛仓,进逼东都。炀帝命世充为将军,统率诸军十余万屯洛口拒战。十四年,世充领兵数万渡洛,被起义军击败,只剩千余人,走保河阳(今山西沁阳南)。隋越王杨侗召令他还洛,屯含嘉城。炀帝死后,世充与元文都、卢楚等奉杨侗为帝(史称皇泰主),杨侗以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同年七月,世充杀文都、卢楚,专制朝政。时李密虽破宇文化及,还屯金塘(今河南洛阳市北),但兵力损失很大。世充乘机进击,大败之,李密势蹙降唐。世充收集其余众,自为太尉、尚书令。唐武德二年(619)四月,世充废皇泰主,称帝即位,建元开明,国号郑。三年,唐高祖李渊遣秦王李世民攻郑,进逼东都,世充乞援于夏主窦建德。四年五月,李世民败夏军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建德被俘,世充以洛阳降,郑亡。七月,唐徙世充及其家属于蜀,临行,为仇人独孤修德所杀。

窦建德  
     隋末河北起义军前期领袖。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建德父、祖世代务农,稍有资产。建德仗义疏财,甚为乡里敬重。初为里长,因犯法亡命,后遇赦得归。
   大业七年(611),隋炀帝杨广征兵攻高丽,建德以“募人”从军,为二百人长。当时,山东大水,同县孙安祖,家为大水漂没,妻子饿死。县官见安祖骁勇,也将他选入从征行人中。安祖诉称贫困,不应入选,被县令笞责。安祖愤激,杀死县令,投奔建德。建德帮助安祖聚集贫困农民和拒绝东征的士兵几百人,入漳南县东境方圆数百里的高鸡泊,举兵抗隋。这时, 清河县(今山东夏津)人张金称,渤海县(今河北景县)人高士达在清河一带起义,往来漳南,地方官怀疑建德与诸义军交通,便收杀建德全家老小。建德本已随军北上至河间(今属河北),听说全家被杀,就率领部下二百人投奔高士达。士达自称东海公,以建德为司兵,听从建德建议,入高鸡泊。安祖被张金称火并后,其部都来归附建德。这支起义军拥有上万人。
        大业十二年,高士达以窦建德为军司马,建德用计袭杀隋涿郡通守郭绚,声势大振。同年末,炀帝遣太仆卿杨义臣击破清河义军主力张金称部。金称遇难后,余众投建德。义臣乘胜入高鸡泊,士达阵亡。建德为士达发丧,招集散亡,重又组织起队伍。十三年正月,建德称长乐王于河间乐寿县(今河北献县)郊,年号丁丑,设置官属,分治郡县。七月,建德大败隋将薛世雄,攻克河间。唐武德元年(618)十一月,建德定都于乐寿,国号大夏,改元五凤。隋将宇文化及先已杀炀帝,这时引军西归关中。二年闰二月,建德攻宇文化及于聊城(今山东聊城东北),生擒化及。
   聊城大捷,建德俘获大批隋朝的皇室、宫人、官僚和称为“骁果”的禁军。建德下令宫人立即放散,骁果也听其自去;皇室和高级官僚,除宇文化及一伙诛杀外,愿去长安(李渊处)、洛阳(王世充处)和突厥(义成公主处)者,派兵护送出境;愿留者随才录用。被录用者多为著名的文学之士和工艺家。其中裴矩任右仆射(宰相),掌管选举,又为建德定朝仪、制律令,对夏政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八月,建德攻克州(今河北永年东南),即迁都于此。他劝课农桑,对恢复河北的生产有积极作用。
   武德二年闰二月之后八个月中,起义军发展迅速,除原有冀、定瀛恒、博、易六州外,还先后攻克邢、贝、沧、、相、赵、黎、卫八州,拥有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隔河与据有洛阳的王世充对峙。但主要敌手却是据有关中、向东发展的李渊。
   建德在与李渊争夺河北的战争中,对唐军降将仍沿袭处理隋朝降官的政策,但有些降将却一再伺机反叛三年正月,唐降将徐世勾结黎阳土豪李商胡暴乱,虽为夏将曹旦平定,但义军将佐被害者达数百人。十二月,又发生唐降将河北慰抚使张道源暗送情报,勾引唐并州总管刘世让偷袭夏都州事件。
 四年三月,唐兵进攻洛阳王世充,建德亲自统兵十余万援助世充,和唐军相持于虎牢(今河南荥阳西北汜水镇)一带。谋士凌敬建议全军渡河,攻占河阳,越过太行山,进军汾水流域,威胁关中,迫唐军从洛阳撤退。建德不听。五月初,李世民袭击得手,夏军溃散,建德被俘。其妻曹夫人偕左仆射齐善行等数百骑逃归州。
   建德被俘后,州诸将举棋不定,山东大族李公淹、唐降官魏徵等,力劝齐善行等降唐。于是,善行散府库绢帛数十万段给予士兵,将其遣散还乡,士卒散尽。五月中,齐善行、裴矩等以州降唐。夏亡。七月中,窦建德于长安被杀

刘黑闼  (?~623)
      隋末河北起义军后期领袖。贝州漳南(今河北故城东)人,与窦建德同乡里。黑闼家贫,建德时常给以资助。隋末,农民起义军纷起,黑闼先从郝孝德,后归李密。李密败,黑闼为王世充所俘,世充以他为骑将,守新乡(今属河南)。但他对世充不满,乘机逃归窦建德,建德署为将军,封汉东郡公,命他率兵东西袭击,往往克捷,军中号为神勇。
   武德四年(621)五月,建德被唐军所败,夏政权被消灭,黑闼归乡里,杜门不出,种蔬菜自给。那时唐派往河北的官吏残虐义众,又强征建德旧将赴长安。七月,建德遇害于长安。其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等既愤建德被杀,也鉴于王世充降后,部将不能保全。他们说:“若不起兵报仇,实亦耻见天下人物。”范愿等推黑闼为主,聚众攻克漳南,再举义旗。九月,黑闼大败唐淮安王李神通、幽州总管罗艺联军,击走唐将徐世(即'" class=link>李),擒唐将薛万钧兄弟,兵势大盛。原属建德的将士争杀唐朝官吏,响应起义,半年之间,义军占领河北大部,尽复建德旧境。
   五年正月,黑闼称汉东王,定都州(今河北永年东南),改元天造。夏政权文武官僚悉复本位,立法行政,都效法建德。三月末,黑闼与李世民决战于水(在今河北曲周西),自午至昏,战斗十分激烈,唐军遣人决水堰,义众兵溃,黑闼与范愿等奔突厥。
   水之役后,唐军肆意杀戮,得脱的义军首领都被以死罪悬名缉捕,虽有赦令,获者必戮。他们的妻子被虏,人心危惧。六月中,黑闼再起,袭定州(今河北定县),曹湛、董康买等聚兵响应。十月,黑闼斩唐河北道行军大总管淮阳王李道玄于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迫唐州总管庐江王李瑗弃城西走,相州(今河南安阳)以北州县相继归附,旬日间,尽复故地,再次还都州。唐朝又命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率师镇压。十二月,黑闼围魏州(今河北大名县北),与建成、元吉军相峙于昌乐(今河南南乐)。建成采纳魏徵建议,释放俘虏以招诱。这时义军粮尽,部分将士被诱,动摇叛变。黑闼兵败势竭,又恐魏州城中出兵攻击,表里受敌,遂夜走馆陶(今属河北)。黑闼被唐骑兵紧逼,不得休息。六年正月初到达饶州(今河北饶阳),他委任的刺史诸葛德威诱执黑闼,举城降唐。黑闼及弟十善等被送往州,为建成杀死。起义终告失败。

翟让 (?~617)
      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前期领袖。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东南)人。曾任东郡法曹,犯法当斩,狱吏黄君汉知道他骁勇,认为他“可救生民之命”,便不顾个人安危,私自释放他。大业七年(611), 翟让与同郡人徐世(即'" class=link>李)、单雄信起兵于瓦岗(今河南滑县南),参加起义的有故县吏邴元真、善于占卜的贾雄和翟让兄翟弘等。翟让以贾雄为军师,邴元真为书记,徐世、单雄信为领兵将校,所部多齐、济间渔猎手。瓦岗军初期活动于东郡一带,后从徐世建议,分兵西上,进入大运河所经的郑、宋(今河南东部郑州商丘一带)界,阻截往来的公私船舶,资给丰足,归附者日众,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大业十二年,李密参加瓦岗军。他设计袭斩了曾累败起义军的张须陀,次年,夺取兴洛仓,对瓦岗军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十三年二月,翟让推李密为瓦岗军首领,号魏公。不久,瓦岗军围攻洛阳,大批隋军投降,增强了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因而李密与瓦岗军部分早期将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翟让的司马王儒信劝翟让自为大宰,总领众务。翟让不从。十一月,翟让被李密用计杀死。

李密  
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后期领袖。字法主。京兆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李密曾祖李弼,西魏八柱国之一,北周统治核心关陇集团的著名家族祖父曜,北周开府,邢国公;父宽,隋柱国,蒲山郡公。
   隋开皇中,李密袭爵。大业初,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李密不满宿卫侍从官职,称病自免,闭门读书。大业九年(613),杨玄感于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起兵反隋,召李密为谋主。玄感败,李密逃亡。十二年,入瓦岗军,翟让派他游说河南地区小股反隋武装归附,很有成效。同年十月,李密劝翟让迎击隋悍将荥阳通守张须陀所统精卒,大败隋军。这次战役李密立了大功,翟让命他分统一部分军队。李密军令严肃,赏赐优厚,士卒乐意为他所用。瓦岗军声势渐盛,他劝翟让要有平定天下的远大目标,建议袭取兴洛(后改洛口)仓,开仓赈济,扩充队伍,然后进取东都。大业十三年,瓦岗军攻取洛口仓,招就食饥民几十万,起义队伍迅速壮大。
   李密长于谋略,归瓦岗军时孑然一身,经过半年的活动,不仅取得了翟让的信任,而且逐步在瓦岗军内部形成以李密、房彦藻、常何、时德、李玄英、祖君彦等为核心的势力。十三年初,李密获准建立“蒲山公营”。
  蒲山公营建立后,李密加紧活动,瓦岗军旧部开始分裂。二月,在王伯当、贾雄和徐世绩的支持下,翟让推李密称魏公于洛口,改元永平。设置魏公府和行军元帅府,又置“百营”以招徕各路反隋武装。魏公府下置三司、六卫,以翟让为司徒,徐世、单雄信为左右武候大将军,各领本营,这是瓦岗旧部;无帅府置左右长史、司马、记室、护军,又置“内军四骠骑”,统率亲兵八千以供宿卫,这是蒲山公营的扩大,是李密的嫡系武装。
 这时,瓦岗军屡败隋军,据有洛口、黎阳、回洛三个大粮仓,河南诸郡县相继降附,今河南以至山东境内诸起义军也都接受魏公号令,李密在各路起义军中确立了盟主地位。就在这时,瓦岗军领导集团内部李密派和翟让派之间在处理隋降官、分配军资等问题上,矛盾愈演愈烈,同年十一月,终于发生火并。在元帅府长史房彦藻、司马郑的周密策划下,李密置酒召司徒翟让及其兄翟弘、司徒长史翟摩侯(翟弘子)、司马王儒信、左右武候大将军徐世和单雄信等赴宴,于席间杀翟让翟弘、翟摩侯、王儒信及从者数百人;徐世受伤,单雄信叩头请命,得免于死。李密于是分翟让本营,由王伯当、徐世、单雄信分领,后来李密又命徐世出守黎阳,把单雄信降为外马军统领。
 十四年(618)三月,江都发生兵变,推宇文化及为主,杀隋炀帝杨广,率众十余万西归。化及西归,洛阳惊恐,隋内史令元文都等策划招抚李密,使他拒敌化及,自己坐收渔人之利。皇泰主(见隋末农民起义)遣使任李密为太尉、尚书令、行军元帅、魏国公,命他讨伐化及。李密与洛阳长期相峙,这时化及兵逼黎阳,李密深恐腹背受敌,因此接受隋的官爵,七月出兵东讨化及。两军在黎阳附近的童山激战,化及兵败北走。但此时东都内部也发生变故,王世充利用手中掌握的兵权发动政变,杀死召李密入朝的元文都,专制朝政。童山之战,李密虽然取得胜利,自己的兵力也遭到重大损伤,世充组织了两万多军队,乘机进击。两军战于偃师(今河南偃师东),李密军大败,本营复没,亲将秦叔宝、程知节(初名程咬金)、牛进达等被俘,单雄信投降。王世充入偃师,又俘李密将佐裴仁基、郑、祖君彦等。李密部将王伯当闻偃师兵败,弃金墉(今河南洛阳北),北走河阳(今河南孟县东南)。李密想退入洛口,守将邴元真已降世充;欲奔黎阳,又疑徐世不可信,走投无路,乃于九月渡河至河阳,引王伯当、常何、贾润甫等两万人降唐。李密自以为凭自己的地位威望,足以招抚山东郡县,一定会受到唐的优待,不料到了长安,待遇菲薄,只任他为光禄卿,封邢国公,他十分不快。
 十一月,唐高祖李渊遣李密偕王伯当、常何、贾润甫等到山东去招收旧部。十二月,李密至稠桑(今河南灵宝北),接到书,要他单身还朝。他感到已被猜疑,遂与润甫等谋叛唐,润甫等劝阻不止,常何西归,润甫奔熊州(今河南宜阳西)。十二月三十日(619年1月20日),李密与王伯当率领骁勇数十人,袭据桃林县(今河南三门峡西南),遂南入熊耳山。唐将盛彦师邀击,斩李密及伯当于邢公岘。

杜伏威  
隋末农民起义中江淮义军领袖。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西北)人,家世贫困。大业七年(611)伏威十六岁时,与至交'" class=link>辅公同聚众起义。他勇敢善战,被推为主。九年,起义遍及各地,他率众投奔长白山左君行部,因不被礼遇,随即离去,转向淮南。他设计击败江都派来镇压的隋军,先后合并了下邳、海陵的反隋武装,兵威渐盛。十二年隋炀帝杨广遣陈统宿卫精兵八千人进攻。次年,伏威奋勇突阵,大败隋军。起义军乘胜破高邮(今江苏高邮北),占领历阳(今安徽和县)。伏威自称总管,以辅公为长史,收取属县。江淮间小股反隋武装争来归附。伏威选敢死之士五千人为上募,待遇优厚,战时作为前锋;又以壮士三十余人为假子,分领部众,与共衣食;军令严整,有功必赏,临阵后退者必杀;所得资财,都作为军资。
   十四年,宇文化及杀炀帝,任伏威为历阳太守,伏威不受,上表洛阳,接受皇泰主(见隋末农民起义)所封的东道大总管、楚王的官爵。武德二年(619),降唐,任和州总管、淮南安抚大使;三年,进使持节、总管江淮以南诸军事、扬州刺史、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这时另一支起义军李子通部据有江都(今江苏扬州)、丹阳(今江苏南京)长江两岸地区。伏威遣辅公渡江击败子通,占领淮南及丹阳以至毗陵(今江苏常州)的江南地区,徙居丹阳。他进用士人,修治器械,减轻赋税,严惩盗和贪官污吏。子通兵败东走后,重又组织武装,消灭了占有吴郡(今江苏苏州)和今浙江地区的吴兴豪族沈法兴,徙都余杭(今浙江杭州),兵势复振。四年,杜伏威最后破灭了李子通,又进军攻占江东和皖南。
   早在武德四年初,唐军攻围洛阳时,伏威曾遣兵助战。五年秦王李世民镇压了河北刘黑闼起义军,进攻据有今山东东部的徐圆朗,取十余城,淮北震动。伏威自请入朝,以辅公留守。唐以伏威为太子太保,仍兼行台尚书令,留长安。六年八月,辅公在丹阳举兵反唐。七年二月,杜伏威在长安被杀。

辅公祏  
隋末农民起义中江淮义军领袖。齐州临济(今山东济南东南)人。
   大业七年(611),辅公与杜伏威一同聚众起义,后转至淮南。十三年,伏威攻取历阳(今安徽和县),称总管,以公为长史。武德二年(619),伏威降唐。三年六月,唐高祖李渊以伏威为东南道行台尚书令,封吴王;以公为行台左仆射,封舒国公。同年,伏威遣公进击据有江都(今江苏扬州)和丹阳(今江苏南京)长江两岸地区的李子通。公率部力战,败子通,尽取淮南和丹阳一带的江南之地。
   公与伏威少年就相友善,公年长,伏威以兄长相待。军中称他为“辅伯”,畏敬与伏威相等。史籍记载,伏威猜忌公,命养子阚、王雄诞为左右将军,推公为仆射,外示尊崇,实夺其兵权。公察觉伏威的意图,心中不快,乃与故人左游仙伪装学道,以求自晦。
   五年,伏威入朝,以公留守丹阳,却令王雄诞掌握兵权。临行,伏威嘱咐雄诞,如果他到长安后平安的话,不要让公发动变故。六年八月,左游仙劝公反唐,时王雄诞正卧病在家,公乘机夺去雄诞兵权,于丹阳起兵,称帝,国号宋。李渊命赵郡王李孝恭统率五总管进军镇压。七年三月,唐军击败公屯驻历阳、当涂(今属安徽)险要的精兵,逼丹阳,公东走至武康被执,死于丹阳。宋亡。唐下令籍没义众田宅,杜伏威也于二月在长安被杀。
沙发
范老师 发表于 07-9-13 12:53:48 | 只看该作者
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上强劲的人物实在太多太多了,可惜反而到了近现代,后退了几百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11:25 , Processed in 0.19348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