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云南大学世界史讲义9

 关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水倾城 发表于 07-10-27 20:54: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五章 第三世界的崛起与两大阵营的分化
第一节 第三世界的形成
亚非会议的召开
亚非会议由印尼总理倡议召开(19543),这个倡议得到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锡兰等国的响应。195412 南亚五国总理在印尼茂物举行会议,决定由这五国发起召开,邀请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亚非国家参加。
1955418 爪哇省万隆独立宫,29国家和地区340名代表。印尼总统苏加诺致开幕词,他说:“这是人类历史有史以来第一次有色人种的洲际会议。”他指出,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它是一个狡猾的、顽固的敌人,只要它没有死亡,世界上反殖民主义的斗争就没有完全取得胜利。他呼吁:“亚洲和非洲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得到繁荣。”开幕式后,先后有22国代表发言,西哈努克、纳赛尔等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
会议最后通过了《亚非会议最后公报》,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权、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等,提出了各国和平共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著名的“万隆会议十项原则”,它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引申和发展。(1)尊重基本人权,尊重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2)尊重一切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3)承认一切种族的平等,承认一切大小国家的平等;(4)不干预或干涉他国内政;(5)尊重每一国家按照联合国宪章单独地或集体地进行自卫的权利;(6)(甲)不是由集体防御的安排来为任何一个大国的特殊利益服务,(乙)任何国家不对其他国家施加压力;(7)不以侵略行为或侵略威胁或使用武力来侵犯任何国家的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8)按照联合国宪章,通过如谈判、调停、仲裁和司法解决等和平方法以及有关方面自己选择的任何其它和平方法来解决一切国际争端;(9)促进相互的利益和合作;(10)尊重正义和国际义务。万隆会议体现了亚非人民团结翻地、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强各国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1)被压迫民族要起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2)民族独立国家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方针来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3)亚非会议提出的十项原则应该成为当代国际关系中公认的、普遍的基本原则。
历史意义:
1)亚非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国家参加的、而是由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亚非国家召开的会议,这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任意宰割亚非人民时代的结束。
2)亚非会议发出殖民主义并没有死亡,必须将其从世界上铲除的号召,推动并鼓舞了民族解放斗争。
3)亚非会议树立了国际关系的新准则,即十项原则和求同存异的精神,加强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团结反帝斗争,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局面。
4)亚非会议的召开,表明亚非国家已经作为一支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并将日益成为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作用的因素,为第三世界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亚非会议的召开是第三世界形成的开端,此后,第三世界不断发展壮大,60年代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1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不结盟运动是继万隆会议后,由中小国家组成的国际性政治运动,它的产生和整个国际格局的演变相关联。60年代前后,国际政治力量发生显著变化。一方面,亚非大批国家独立,另一方面,美苏加紧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对第三世界国家独立、主权和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这种形势下,广大新独立国家,受万隆精神启发,不愿卷入大国集团之间的冲突,主张走团结合、和平中立和不结盟的道路。铁托、尼赫鲁、纳赛尔是创始人。19567 在南斯拉夫的布里俄尼岛发表《布里俄尼岛声明》,声明中提出,拥护和平共处原则,坚持民族独立,反对参加对立的军事集团。19616 在开罗召开预备会议,21国派代表参加,规定参加不结盟的标准(条件):(1)与会国必须采取或赞同不同制度国家和平共处和不结盟的独立自主政策;(2)必须一贯支持民族独立运动;(3)不参加以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军事集团;(4)与大国缔结军事协定或加入地区性防卫条约时,不得按照大国间对抗为背景的意图签订;(5)不为大国的对抗提供军事基地。这些条件实际是不结盟运动的基本原则和宗旨。
196191 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25国参加。不结盟首脑会议的召开,表明不结盟运动作为一个国际政治运动从此兴起,说明第三世界中小国家作为一支集体的联合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 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第一次首脑会议后,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的国国家越来越多。第二次,1964105 开罗 42;第三次,197098 卢萨卡(赞比亚) 53;第四次,19739 阿尔及尔 75;第五次,1976816 科伦坡,85国一个国际组织;第六次,19799 哈瓦那,893个组织;第七次,19833 新德里,972个组织;第八次,19869 哈拉雷(津巴布韦),94国;第九次,19899 贝尔格莱德,101;第十次,1992,雅加达,103;第十一次,199510 哥伦比亚的卡塔赫纳,113;第十二次,19988 南非德班,113。第十三次,20032 吉隆坡,116
不断发展壮大,成员国接近全世界国家总数2/3,人口占1/2。在联合国席位越来越多,作用越来越重要。如第三十六届联大通过不容干涉和干预别国内政的决议,不结盟国家起了促进作用。1985年不结盟国家否决了联合国人权委员会的议事日程,令西方国家感到震惊。
特点:
(1) 在政治倾向上,不结盟运动从中立发展到反殖反帝,进而发展到反对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
起初,发起国意图是在东西方集团之间保持和平中立,后来的发展突破了这个框框。第一第二次首脑会议,矛头指向英法老殖民主义。进入70年代,美苏在第三世界争夺加剧,威胁到第三世界国家独立、主权和安全,于是斗争目标指向美苏超级大国。1970年第三次会议,首次将矛头对准超级大国,谴责超级大国核恐怖威胁世界和平与安全。
2)在斗争重点上,不结盟运动逐渐由政治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3)在运动规模上不断扩大,组织上走向制度化。
四个机构:首脑会议:一般每三年召开一次。外长会议:为首脑会议作准备,三年一次。协调局、协调委员会:协调行动和立场。
4)不结盟运动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内部存在着矛盾分歧和各种消极因素。
由于成员众多,处境不同,对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威胁的感受不同,因此在反对霸权主义上各有侧重。而且各国经济、政治、社会状况存在差异,邻国间存在历史遗留下来的领土、民族、宗教争端,再加上外部势力的插手和超级大国的压力,所以成员国内部冲突不断发生,这些影响了内部团结。但从整体上看,仍是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在亚非会议、不结盟运动的推动下,第三世界越来越多国家获得独立。但由于旧的经济秩序的存在,政治上虽然独立,经济上依然贫困、仍然依附于西方。他们意识到这一点,独立后提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第三世界为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第三世界要发展民族经济,摆脱经济困难的局面,首先必须改革国际经济旧秩序,必须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最早提出国际经济新秩序概念的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为探讨拉美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和今后的发展道路,在战后初期创立了一套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就是“中心——外围”理论。内容: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外围(发展中国家)构成,它们之间的经济关系是不平等的。工业发达、技术先进的中心国家,在国际交换中通过不平等、不公正的贸易制度,剥削生产初级产品的外围国家。中心国家在国际经济关系中的霸权地位和剥削,是外围国家经济落后的根源。他的发展理论被公布后,立刻引起广泛反响,被命名为“普雷维什命题”。这套理论成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思想基础。
在这一思潮的推动下,第三世界国家认识到长期贫困落后的根源所在,几十年来,他们为打破旧的世界经济体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进行了不懈努力,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5年以前,自发斗争阶段。特点:各自为战,未形成世界性的运动,斗争局限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尚未从整体上根本上提出改变旧经济秩序的要求。
第二阶段:1955——1964 组织和发动阶段 19554 亚非会议,会上首次提出改变旧经济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在亚非会议的推动下,一些国家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些经济组织。
第三阶段:1964——70年代中期 斗争高潮阶段。
涌现了一批原料生产组织(维护原料出口的合理价格,打破西方的压制和垄断)。
第四阶段:70年代中期至今 僵持阶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0-1 01:26 , Processed in 0.117947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