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解析世界现代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解析世界现代史
第一章: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按照第一次巴黎和约的规定,反法联盟各国在1814年10月1日召开会议,处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欧洲问题。这次会议持续了8个月之久,直到次年的6月9日才结束。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与会代表216人,其中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皇帝威廉三世、奥皇弗兰茨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首相哈登堡、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与会国代表虽然很多,但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奥、英、普四个主要战胜国。为了满足各自的领土野心,四大国的代表在会议上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俄国的野心最大,不仅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还想取代法国成为欧洲的新霸主。因此,俄国在会议上极力主张在德意志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大国,以图他们互相牵制,从中取利。同时,它还要求占领华沙大公国,扩大在东欧的势力。为了拉拢普鲁士,沙俄在会上提议将萨克森划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方面的领土损失,这样,就把普鲁士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英国代表、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则力图使英国在战时占领的法国、西班牙、荷兰殖民地得到会议的承认。为了削弱法国的势力,又极力要求把法国的疆域限制在1792年的边界以内。为了同一目的,英国又建议加强普鲁士在莱茵地区的势力,同时,竭力阻挠沙俄独霸华沙大公国的要求。奥地利代表、首相梅特涅从保持奥地利在德意志优势的目的出发,主张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竭力反对普鲁士夺取萨克森和莱茵地区,同时也反对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这样,在维也纳会议上,俄普一方,英奥一方,为了各自利益吵成一团。法国代表塔列朗利用双方的矛盾,打着“正统原则”的旗号,要求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应该恢复它的权力和领土。塔列朗的目的是利用“正统原则”来最大限度地保持法国的领土。这一原则受到了欧洲各个封建专制国家的欢迎,都想利用这一原则来保持自己的根本利益,以稳定欧洲的封建秩序。塔列朗充分施展其外交手腕,又与英奥勾结起来,极力反对俄普的扩张。在英奥的支持下,法国居然获得了第五强国的地位。1815年1月3日,英、法、奥3国缔结了秘密同盟条约,共同对抗俄、普。最后双方由于拿破仑复辟而不得不互相妥协,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签订了“最后总决议案”。

  根据这个总决议,俄国获得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建立了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国王。此外,俄国还合并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英国使战争中夺取的法、荷、西的殖民地在会议上合法化了,主要包括多巴哥、特立尼达、塞舌尔、毛里求斯、锡兰以及马耳他和圭亚那等地区,并获得了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这样,英国不仅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而且还由于占领了好望角,从而又控制了欧美经非洲到亚洲的航路,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强国。

  普鲁士割占了莱茵省和威斯特发利亚省的一部分以及波兰的波兹南、但泽,使其势力范围扩大到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

  奥地利占有萨尔斯堡、提罗尔、伦巴底、威尼斯以及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带。

  根据总决议,法国保持了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的“百日帝国”覆灭之后,反法同盟各国又于1815年11月20日与法国订立了新的条约。根据条约,法国又割让出东部边界的一些地区,从而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同时,各战胜国要求法国交出军舰,赔款7亿法郎。在赔款偿清之前,由反法联军占领法国东北部各主要要塞3—5年。

  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主持会议的大国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粗暴地干涉它们的民族自决权,将比利时和荷兰合并,称尼德兰共和国,将挪威和瑞典合并成为一个王国,瑞士定为永久的中立国。丹麦则又得到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斯坦。从而在法国的北部和东部设下了一个屏障。

  维也纳会议按照奥国首相梅特涅的建议,将德意志35个封建君主小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一个奥地利代表主持的松散的邦联会议,因此,德意志仍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状态。

  意大利的封建割据状态仍然被维持着。奥地利占据了伦巴底和威尼斯,托斯坎纳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帕尔马为奥国公主(拿破仑的妻子)的世袭领地,摩德纳为奥国大公德埃斯特的世袭领地,撒丁王国控制了意大利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路卡成为西班牙公主玛丽•路易丝的领地。那不勒斯恢复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罗马则成为教皇的领地。由于意大利封建小国林立,奥地利实际上处于主宰地位。

  维也纳会议在英、奥、普、俄四个大国的操纵下,为了达到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和巩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封建秩序,镇压欧洲的民主运动,重新分割欧洲领土的目的,不惜违反各个弱小国家人民的意愿,肆意践踏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用武力强行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把许多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又重新置于战胜国的统治之下,强行恢复垂死的封建秩序。这次会议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次欧洲封建列强的分赃会议。

  神圣同盟   为了巩固维也纳会议的成果,镇压随时可能爆发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结束不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为了以基督教教义来保卫欧洲良好的政府,应该缔结新的公约,以便随时互相支援。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响应。

  1815年9月26日,俄、奥、普3国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了所谓神圣同盟。宣称根据基督教所有的人都是兄弟的教义,加入神圣同盟的国家将结成一种真正兄弟般的关系,在危难时患难与共,互相竭尽全力在军事和物质方面进行最大的支持。神圣同盟成立后,除英国与奥地利外,各欧洲国家几乎都在盟约上签了字。但英国在神圣同盟成立后,多次用信函的形式,表示支持这一同盟的宗旨。

  神圣同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堡垒俄国。由于这一同盟并没有规定各个加入同盟国家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因此,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松懈的政治联盟。

二、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1、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想复仇。从1871年起法国就开始加强军备,倡议复仇的保王党也一度上台执政,德国对此深感不安。俾斯麦时代,对外奉行孤立法国、称霸欧洲的外交路线,试图乘法国实力还未恢复之前,彻底摧毁法国。
   
2、三皇同盟
   
  为了对法战争,1873年三皇同盟产生。它规定如果双方发生利害冲突,要互相协商。当遇其他国家进攻时,双方要互相谅解,求得一致行动。
  该同盟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条约内容含混不清。俄、德、奥之间矛盾重重,只是由于需要利用对方,才暂时结盟。

三、三国同盟的形成

  1、19世纪70年代德俄奥关系的演变
      
  1875年俾斯麦企图利用“三皇同盟”发动对法战争。但英俄都指望保持法德之间的对抗,于是向德国发出警告,俾斯麦只得放弃。1875年事件表明“三皇同盟”开始破裂。
  法德战争危机刚刚过去,巴尔干半岛地区的近东问题又尖锐起来。俄国趁机插手,于1877年4月挑起俄土战争,土耳其节节败退,英奥对此强烈反对。俄国被迫在1878年3月与土耳其签订条约,并于同年6月重订柏林条约。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受到英、奥、德的遏制。柏林会议使德俄、奥俄关系迅速恶化,而德奥关系却进一步接近。1887年“三皇同盟”最终瓦解。

  2、三国同盟的形成

  由于近东问题上德奥利益的接近,两国都感到彼此需要对方支持以对抗俄国。1879年10月11日德国终于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因法国占领了意大利早已垂涎的突尼斯,激起意大利对法国的仇恨,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于是以德国为盟主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了,这标志着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产生。

四、三国协约

  (一)、法俄协约

  1、法俄关系的改善
   
  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德关系的紧张、俄奥矛盾的尖锐以及德奥同盟条约,在客观上推进了法俄的接近。同时,从19世纪80年代年起,法国给俄国的贷款逐年增加,从而加强了俄国对法国的财政依赖,奠定了两国结盟的基础。

  2、法俄协约
   
  1891年法俄缔结协定,规定遇到战争危险时,双方将共同协商对策。1892年又缔结军事协定。协定第一款规定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俄国应用武力支持法国;如果俄国受到德国或奥匈帝国进攻时,法国也要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力量对德作战。法俄协定奠定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2、战争的进程及主要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14年,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企图通过速决战,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击溃英法,然后挥师东进,迫使俄国屈服,但经过西线的马恩河战役和东线的坦能堡战役之后,同盟国在战略上已处于不利地位.(2)1915-----1916年.1915年德国把战略移至东线,加上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东线形势一度有利于德国,可是德国未能达到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1916年西线爆发了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凡尔登战役,以及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德国在凡尔登战役中的惨败加上东线俄军在勃鲁西洛夫攻势中获得大胜,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已转移到协约国手中,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的失利加速了这一趋势.(3)1917年.双方在东西两个战场均处于僵持状态.在海上,德国于2月1日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意图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此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加上护航制和其他反潜措施的实施,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宣告失败.德国的失败已在所难免.(4)1918年残酷而漫长的战争给交战国带来空前的灾难,引发了政治和经济危机,各国统治者不得不加速战争的结束.7月---8月,协约国开始发动反攻,同盟国在东西两线节节败退,最终土崩瓦解.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终于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西线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1)一战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2)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3)战争导致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5)一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使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一体系很快被二战打破.但正是由于世界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二战不再像一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第二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二月革命
   
    1、二月革命
   
    俄国1917年3月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在俄历二月份,故称。1905年的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人民掉转枪口,反对本国反动政府。大战中,俄军在前线接连失利。后方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状况恶化,各种矛盾激化。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得到其他工厂工人的响应,10日,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政治总罢工。3月12日政治总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当天6万多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转到工人一边,与他们并肩作战。起义士兵和工人攻进监狱,释放政治犯,解除警察和军官的武装,占领了冬宫。尼古拉二世下令调前线部队镇压首都起义。但全国各地都已掀起革命,军队半路就分化瓦解,许多士兵加入了革命的行列。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二月革命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准备。
   
    2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民主革命已经完成.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二月革命推翻了尼古拉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临时政府.政权由贵族地主手里转到资产阶级手里.第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也不想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当时关系国家存亡的世界大战仍在进行,临时政府不仅不设法退出战争,反而表示与盟国一起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对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采取拖延战术.由此可见,要挽救国家,拯救人民,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1917年4月17日(俄为4月4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于4月20日刊载在《真理报》上。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二、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指在俄罗斯发生的,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4、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落后的俄国.俄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内各个领域存在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正是这种落后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为革命埋下了火种.(2)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里.由于俄国参加了大战,并多次遭到失败,损失惨重,国家面临崩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不顾国家安危,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样就把社会主义革命推上日程.

三 布列斯特和约
1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和和约。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同各交战国缔结和约。1917年12月3日,苏俄同德国的谈判在布列斯特开始。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依约,苏俄丧失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共计约占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该和约。
第三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三国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2、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也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战胜国 ( 协约国 )对战败国 ( 同盟国 )的 和约 。于 1919年 6月28日 在 巴黎 的 凡尔赛宫 签署。得到 国际联盟 的承认后,于 1920年 1月20日 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 德国 。
   
    3、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②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对德国的军备,和约规定:它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此外,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关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经过长时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德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4、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和意义

    (1)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奥地利把它南部的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其次,土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其一,和约的掠夺性必然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其二,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由于分赃不均,巴黎和会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必然不能持久。

二、国际联盟

    1、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它的盟约由1919年巴黎和会制订和通过,并被列入了《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盟约规定了维护殖民主义的委任统治制度,要求德国和土耳其把自己以前的海外殖民地交给国际联盟,由国际联盟委托受委托国直接统治。国际联盟把委任权授给了英国、英国的自治领、法国、日本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因而实际上获得了新的殖民地。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华盛顿会议极其若干条约

    1912年7月,美国政府提出并发出了邀请。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国等九国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会议的正式议程是(一)限制海军军备,(二)太平洋问题和远东问题。会议首先就英日同盟引起了激烈争吵。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日同盟废除。12月13日,英、美、法、日签订《四国条约》。它使日本的既得利益得到了保证,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也受到了承认,美、日暂时取得妥协。但《四国条约》的锋芒却是指向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苏维埃俄国的。
    海上霸权之争历来是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重要方面,因此限制海军军备问题成了华盛顿会议喧闹一时的问题。经过三个月的激烈争吵,1922年2月6日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它使英国被迫承认英美主力舰均等的原则,意味着英国的海上优势从此结束;协定使日本也受到一定的打击。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暴露了美国力图取代英国的“海上霸王”地位。
    华盛顿会议讨论的另一个中心是中国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霸权之争,实质上就是争夺在中国的霸权。中国北京政府代表在国内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了十大原则,基本上重申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中国呼吁各国尊重和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政治和行政的独立,中国方面保证不以本国任何一处领土割让或租借与外国。中国同意“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但坚持有权参加各国想要签订的有关中国或太平洋问题的条约等。为了遏制日本独占中国,美英表面上支持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更重要是中国人民反日斗争,迫使日本在1922年2月4日同中国签订了协定。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应将铁路产值偿还日本。日本为了继续保持在山东的势力,就采取了借款给中国的办法。但协定毕竟修改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
    1922年2月9日,出席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但关键是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上是宣布了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这也助长了美国进一步在华扩张的野心。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反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勾结。
    华盛顿会议实质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在承认美国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意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

    1、德国十一月革命

    在德国,1918年l1月初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在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可是,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新成立的以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临时政府,把恢复“秩序”和防止出现社会革命作为主要任务,镇压了1919年初德国共产党组织的柏林工人武装起义,杀害了德共著名领导人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大批工人。此后,各地不断发生起义,在德国南部还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但很快被政府军镇压。在政府镇压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组成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史称“魏玛宪法”。这一时期的德国因此也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2、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评价和历史教训

    十一月革命是一次规模巨大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群众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按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于革命前的德国是一个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国家,还存在着容克贵族大土地占有制和君主专制政体。同时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又把德国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的深渊。因此,摆在德国人民面前的革命任务,首先是消灭军国主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反对封建王朝和容克地主、争取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尽管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党和广大革命群众曾经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在局部地区出现过苏维埃政府,但是从总体上讲,十一月革命尚未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就被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扼杀了。

    十一月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其重大的历史功绩。它推翻了君主政体,使德国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群众也争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革命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使德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一月革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给国际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推动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成立;有力地阻止了德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援助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德国十一月革命给国际无产阶级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

    (1)、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有一个能正确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爆发后,德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尽管斯巴达克同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是,在组织上它仍然作为独立社会民主党的一部分留在党内,不能起着独立革命政党的作用,无法领导群众实现自己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在革命过程中刚建立的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组织上不巩固,思想上、政治上不够成熟,力量也比较薄弱。特别是党刚成立不久,就遭到反动政府的镇压,党的领袖又惨遭杀害。正如列宁当时所指出:“欧洲的最大的不幸和危险就是没有革命的政党。有谢德曼之流、列诺得尔之流、韩德逊之流、韦伯之流的叛徒的政党,有考茨基之流的奴才的政党,可是没有革命的政党。”

    (2)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同机会主义者划清界线,对无产阶级的叛徒和工贼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并肃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可是德国的革命左派迟迟没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与中派决裂,革命果实从一开始就被社会民主党所篡夺。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右派分子的背叛与出卖是十一月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右派分子,是一伙披着社会主义外衣而实际上已经成为资产阶级豢养的忠实走狗。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正是依靠了艾伯特、谢德曼之流的协作和联盟,才维护了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正如列宁所指出:“事实证明:由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活动家来维护资产阶级,比资产者亲自出马还好。工人要不是由他们来领导,资产阶级的统治就无法维持了。”

    (3)、十一月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十一月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应是废除容克贵族的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但是,在十一月革命过程中,革命领导者对农民的革命作用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问题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在革命中没有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致使无产阶级孤军作战,造成了革命的失败。

    (4)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则,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十一月革命过程中,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代理人社会民主党手中,他们极力保存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旧官吏旧军官留任原职,恢复帝国军官的指挥权,同时明文保障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解除工人武装,限制工兵代表苏维埃活动,并组织所谓“志愿团”的反革命武装。德国资产阶级就是利用原有的国家机器镇压了革命力量,重新恢复其反动统治。这些都是德国工人阶级用自己的鲜血,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提供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匈牙利革命

    1、匈牙利革命

    191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匈牙利无产阶级勇敢地拿起枪杆子,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这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世界上建立的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共和国虽然只存在了 133天,但是,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匈牙利无产阶级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所提供的革命经验和鲜血凝成的教训,“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都不应该忘记。”

    2、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存在了133天,这是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133天。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有力地证明,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不是“俄国特殊现象”,而是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1919年匈牙利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由于年轻的匈牙利共产党缺乏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在政治上和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在组织上还不够巩固,因而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犯了路线的错误。
    首先,匈牙利共产党对社会民主党的本质认识不清,轻信了他们的虚伪诺言,同社会民主党实行了合并。结果使许多社会民主党人窃据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们利用这种地位,从内部进行破坏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阴谋活动。尽管许多共产党人在苏维埃政权中还占有一部分重要职位,由于他们的坚持斗争和广大革命群众的支持,苏维埃政府在捍卫革命成果和推进革命事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合并的结果,就使“年轻的,组织上还不巩固的共产党……几乎无声无息地融化在社会民主党这团烂泥中了。”党丧失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与纯洁性,使无产阶级失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列宁曾就这一教训警告全世界的共产党人说:“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都不应该忘记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训。匈牙利共产主义者同改良主义者的联合,使匈牙利无产阶级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其次,匈牙利共产党对于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没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匈牙利革命政府虽然没收了教会和地主的土地,却没有把它分给渴望得到土地的贫苦农民,而是过早地用这些土地建立国营农场。这样,就使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匈牙利农村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短工没有感到什么好处,小农也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因而使许多少地、无地的农民对无产阶级革命漠不关心,大大地削弱了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列宁在1921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它也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贫雇农对土地的渴求,“否则,小农就看不出苏维埃专政同从前的政府有什么区别。如果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实行这种政策,那它就一定不能维持下去。”
      第三,没有认真进行肃清反革命的工作。匈牙利革命政府虽然对资产阶级、叛徒、特务等反革命分子进行了镇压,但是,肃反工作做得不彻底,列宁在1919年 5月所写的《向匈牙利工人致敬》的公开信中,就告诫过匈牙利共产党人,必须镇压剥削者、资本家、地主及其走狗的反抗。可是,匈牙利革命政府没有很好的贯彻列宁的指示,对有些表示“拥护”苏维埃政权的旧政府文武官员,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在社会民主党右派所扯起的“温和专政”的黑旗下,这些人钻进了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及工会里,进行各种阴谋破坏活动。其中不少人充当了外部敌人的内应。
    对于帝国主义者,匈牙利共产党人没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反动本性,为他们狡诈的反革两手所欺骗,接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最后通牒,结果使红军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使帝国主义者得以卷土重来,绞杀革命。这些都是造成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
    匈牙利无产阶级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和鲜血凝成的教训,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库,是世界各国革命人民极其宝贵的共同财富。匈牙利无产阶级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鼓舞着世界各国革命人民胜利前进。
四、共产国际

    1、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向各国支部发布指示和监督他们的工作。总部设在莫斯科。第三国际在其存在的 24年中共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领导过6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特别是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过消极影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曾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地组织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各国共产党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机关刊物是《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
沙发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1-28 15:42:04 | 只看该作者
200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解析世界现代史
第一章:近代欧洲国际关系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维也纳会议与神圣同盟

  维也纳会议     拿破仑帝国覆灭后,按照第一次巴黎和约的规定,反法联盟各国在1814年10月1日召开会议,处理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的欧洲问题。这次会议持续了8个月之久,直到次年的6月9日才结束。除奥斯曼帝国外,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参加了这次会议。这次会议是世界近代史上时间最长、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会议。与会代表216人,其中有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普鲁士皇帝威廉三世、奥皇弗兰茨一世、英国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奥国首相梅特涅、普鲁士首相哈登堡、法国外交大臣塔列朗。与会国代表虽然很多,但在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俄、奥、英、普四个主要战胜国。为了满足各自的领土野心,四大国的代表在会议上各怀鬼胎,尔虞我诈,展开了激烈地争夺。俄国的野心最大,不仅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领土,还想取代法国成为欧洲的新霸主。因此,俄国在会议上极力主张在德意志保持普鲁士和奥地利两个大国,以图他们互相牵制,从中取利。同时,它还要求占领华沙大公国,扩大在东欧的势力。为了拉拢普鲁士,沙俄在会上提议将萨克森划给普鲁士,以补偿它在波兰方面的领土损失,这样,就把普鲁士拉到了自己的一边。英国代表、外交大臣卡斯尔累则力图使英国在战时占领的法国、西班牙、荷兰殖民地得到会议的承认。为了削弱法国的势力,又极力要求把法国的疆域限制在1792年的边界以内。为了同一目的,英国又建议加强普鲁士在莱茵地区的势力,同时,竭力阻挠沙俄独霸华沙大公国的要求。奥地利代表、首相梅特涅从保持奥地利在德意志优势的目的出发,主张保持德意志的分裂状态,竭力反对普鲁士夺取萨克森和莱茵地区,同时也反对俄国在欧洲的扩张。这样,在维也纳会议上,俄普一方,英奥一方,为了各自利益吵成一团。法国代表塔列朗利用双方的矛盾,打着“正统原则”的旗号,要求肯定法国革命前的封建君主为正统王朝,应该恢复它的权力和领土。塔列朗的目的是利用“正统原则”来最大限度地保持法国的领土。这一原则受到了欧洲各个封建专制国家的欢迎,都想利用这一原则来保持自己的根本利益,以稳定欧洲的封建秩序。塔列朗充分施展其外交手腕,又与英奥勾结起来,极力反对俄普的扩张。在英奥的支持下,法国居然获得了第五强国的地位。1815年1月3日,英、法、奥3国缔结了秘密同盟条约,共同对抗俄、普。最后双方由于拿破仑复辟而不得不互相妥协,在1815年6月9日匆忙签订了“最后总决议案”。

  根据这个总决议,俄国获得了波兰的大部分领土,并建立了波兰王国,由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兼任国王。此外,俄国还合并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

  英国使战争中夺取的法、荷、西的殖民地在会议上合法化了,主要包括多巴哥、特立尼达、塞舌尔、毛里求斯、锡兰以及马耳他和圭亚那等地区,并获得了对爱奥尼亚群岛的保护权。这样,英国不仅控制了整个地中海,而且还由于占领了好望角,从而又控制了欧美经非洲到亚洲的航路,成为名符其实的海上强国。

  普鲁士割占了莱茵省和威斯特发利亚省的一部分以及波兰的波兹南、但泽,使其势力范围扩大到莱茵河左岸和波罗的海南岸。

  奥地利占有萨尔斯堡、提罗尔、伦巴底、威尼斯以及达尔马提亚沿海地带。

  根据总决议,法国保持了1792年的疆界。拿破仑的“百日帝国”覆灭之后,反法同盟各国又于1815年11月20日与法国订立了新的条约。根据条约,法国又割让出东部边界的一些地区,从而恢复到1790年的边界。同时,各战胜国要求法国交出军舰,赔款7亿法郎。在赔款偿清之前,由反法联军占领法国东北部各主要要塞3—5年。

  为了防止法国东山再起,主持会议的大国不顾弱小国家的利益,粗暴地干涉它们的民族自决权,将比利时和荷兰合并,称尼德兰共和国,将挪威和瑞典合并成为一个王国,瑞士定为永久的中立国。丹麦则又得到施勒斯维希和霍尔斯坦。从而在法国的北部和东部设下了一个屏障。

  维也纳会议按照奥国首相梅特涅的建议,将德意志35个封建君主小邦和4个自由市组成一个奥地利代表主持的松散的邦联会议,因此,德意志仍然保持着四分五裂的状态。

  意大利的封建割据状态仍然被维持着。奥地利占据了伦巴底和威尼斯,托斯坎纳为奥地利斐迪南大公的世袭领地,帕尔马为奥国公主(拿破仑的妻子)的世袭领地,摩德纳为奥国大公德埃斯特的世袭领地,撒丁王国控制了意大利西北部的部分地区,路卡成为西班牙公主玛丽•路易丝的领地。那不勒斯恢复了波旁王朝的统治,罗马则成为教皇的领地。由于意大利封建小国林立,奥地利实际上处于主宰地位。

  维也纳会议在英、奥、普、俄四个大国的操纵下,为了达到消除法国大革命的影响,恢复和巩固拿破仑战争后的欧洲封建秩序,镇压欧洲的民主运动,重新分割欧洲领土的目的,不惜违反各个弱小国家人民的意愿,肆意践踏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用武力强行划分欧洲的政治版图,把许多被拿破仑征服的国家,又重新置于战胜国的统治之下,强行恢复垂死的封建秩序。这次会议就其实质来说,就是一次欧洲封建列强的分赃会议。

  神圣同盟   为了巩固维也纳会议的成果,镇压随时可能爆发的革命运动,维也纳会议结束不久,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倡议,为了以基督教教义来保卫欧洲良好的政府,应该缔结新的公约,以便随时互相支援。亚历山大一世的倡议得到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响应。

  1815年9月26日,俄、奥、普3国在巴黎发表宣言,缔结了所谓神圣同盟。宣称根据基督教所有的人都是兄弟的教义,加入神圣同盟的国家将结成一种真正兄弟般的关系,在危难时患难与共,互相竭尽全力在军事和物质方面进行最大的支持。神圣同盟成立后,除英国与奥地利外,各欧洲国家几乎都在盟约上签了字。但英国在神圣同盟成立后,多次用信函的形式,表示支持这一同盟的宗旨。

  神圣同盟中真正起作用的是当时欧洲反动势力堡垒俄国。由于这一同盟并没有规定各个加入同盟国家的具体义务和责任,因此,只不过是一个暂时的,松懈的政治联盟。

二、德法矛盾与欧洲的均势
   
  1、法德矛盾
   
  普法战争后,法国一直想复仇。从1871年起法国就开始加强军备,倡议复仇的保王党也一度上台执政,德国对此深感不安。俾斯麦时代,对外奉行孤立法国、称霸欧洲的外交路线,试图乘法国实力还未恢复之前,彻底摧毁法国。
   
2、三皇同盟
   
  为了对法战争,1873年三皇同盟产生。它规定如果双方发生利害冲突,要互相协商。当遇其他国家进攻时,双方要互相谅解,求得一致行动。
  该同盟实际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事同盟,条约内容含混不清。俄、德、奥之间矛盾重重,只是由于需要利用对方,才暂时结盟。

三、三国同盟的形成

  1、19世纪70年代德俄奥关系的演变
      
  1875年俾斯麦企图利用“三皇同盟”发动对法战争。但英俄都指望保持法德之间的对抗,于是向德国发出警告,俾斯麦只得放弃。1875年事件表明“三皇同盟”开始破裂。
  法德战争危机刚刚过去,巴尔干半岛地区的近东问题又尖锐起来。俄国趁机插手,于1877年4月挑起俄土战争,土耳其节节败退,英奥对此强烈反对。俄国被迫在1878年3月与土耳其签订条约,并于同年6月重订柏林条约。俄国在巴尔干地区的扩张受到英、奥、德的遏制。柏林会议使德俄、奥俄关系迅速恶化,而德奥关系却进一步接近。1887年“三皇同盟”最终瓦解。

  2、三国同盟的形成

  由于近东问题上德奥利益的接近,两国都感到彼此需要对方支持以对抗俄国。1879年10月11日德国终于和奥匈帝国在维也纳秘密缔结军事同盟条约。1881年因法国占领了意大利早已垂涎的突尼斯,激起意大利对法国的仇恨,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同盟,于是以德国为盟主的德、意、奥三国同盟形成了,这标志着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产生。

四、三国协约

  (一)、法俄协约

  1、法俄关系的改善
   
  19世纪80年代中期法德关系的紧张、俄奥矛盾的尖锐以及德奥同盟条约,在客观上推进了法俄的接近。同时,从19世纪80年代年起,法国给俄国的贷款逐年增加,从而加强了俄国对法国的财政依赖,奠定了两国结盟的基础。

  2、法俄协约
   
  1891年法俄缔结协定,规定遇到战争危险时,双方将共同协商对策。1892年又缔结军事协定。协定第一款规定如果法国遭到德国或意大利攻击时,俄国应用武力支持法国;如果俄国受到德国或奥匈帝国进攻时,法国也要用自己现有的一切力量对德作战。法俄协定奠定了另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基础。

五 、第一次世界大战
  
  1、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帝国主义国家矛盾空前激化,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触即发。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直接导火线。受俄国支持的塞尔维亚,一直被奥匈认为是在巴尔于扩张的主要障碍。为了对塞尔维亚进行军事恫吓,奥匈选定塞被土耳其征服的\"国耻日\"(1386年6月28日)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军事演习,以示其侵略野心。这一消息,已于当年4月传出。塞尔维亚的秘密民族主义组织--民卫社和黑手党,决定派人去暗杀指挥这次演习的好战分子奥匈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塞当局曾致函奥匈政府,劝其取消这次演习,但未被接受。

  5月,黑手党7名成员分头潜入萨拉热窝,为暗杀活动进行了周密的准备。6月28日上午10时,斐迪南夫妇在城郊检阅军事演习之后,乘敞篷汽车,进萨拉热窝市区巡视。埋伏在路旁人群中的黑手党成员查卜林诺维奇突然冲到车前,向斐迪南投掷一枚炸弹。司机见此情景,加足马力,汽车冲向前方,炸弹落到后随汽车上,炸死一名军官和几名群众。查卜林诺维奇被捕。斐迪南故作镇静,挥手示意\"继续前进\"。到市政厅出席了欢迎仪式,稍作休息之后,又乘车上街,招摇过市。当汽车途经一拐角处时,17岁的中学生加•普林西波冲上前去用枪打死斐迪南夫妇。

  后人为悼念普林西波的爱国行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铺上一块石板,上面刻着他的两只脚印,在路旁的墙上用塞尔维亚文写上:“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波在这里用他的子弹表达了我们人民对暴虐的反抗与对自由的向往。”

  “德奥集团在暗杀事件发生后,欣喜若狂的叫嚣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经过“七月危机”,由此而引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于8月初全面展开了。
   
  2、战争的进程及主要战役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大致可分为4个阶段:(1)1914年,德国实施\"施里芬计划\",企图通过速决战,先集中优势兵力在西线击溃英法,然后挥师东进,迫使俄国屈服,但经过西线的马恩河战役和东线的坦能堡战役之后,同盟国在战略上已处于不利地位.(2)1915-----1916年.1915年德国把战略移至东线,加上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东线形势一度有利于德国,可是德国未能达到迫使俄国退出战争的目的.1916年西线爆发了一战中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凡尔登战役,以及双方投入兵力最多的一次战役索姆河战役.德国在凡尔登战役中的惨败加上东线俄军在勃鲁西洛夫攻势中获得大胜,战争的战略主动权已转移到协约国手中,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的失利加速了这一趋势.(3)1917年.双方在东西两个战场均处于僵持状态.在海上,德国于2月1日发动无限制潜艇战,意图切断英国的海上生命线.此后,美国正式对德宣战,加上护航制和其他反潜措施的实施,德国的无限制潜艇战最终宣告失败.德国的失败已在所难免.(4)1918年残酷而漫长的战争给交战国带来空前的灾难,引发了政治和经济危机,各国统治者不得不加速战争的结束.7月---8月,协约国开始发动反攻,同盟国在东西两线节节败退,最终土崩瓦解.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终于在巴黎东北贡比涅森林的火车车厢里签订停战协定,西线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和影响
   
  (1)一战造成巨大的损失和破坏.(2)欧洲的衰落和美日的兴起.(3)战争导致一系列无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4)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5)一战后兴起的两股巨大的政治力量既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以及各国无产阶级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使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世界的政治格局再也无法维持下去.一战后战胜国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自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这一体系很快被二战打破.但正是由于世界出现了上述两股新兴的,巨大的进步政治力量,二战不再像一战那样是帝国主义战争,而是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
第二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一、二月革命
   
    1、二月革命
   
    俄国1917年3月发生的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因发生在俄历二月份,故称。1905年的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遭到失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号召人民掉转枪口,反对本国反动政府。大战中,俄军在前线接连失利。后方农田荒芜,企业倒闭,经济状况恶化,各种矛盾激化。1917年3月8日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得到其他工厂工人的响应,10日,彼得格勒爆发了全城政治总罢工。3月12日政治总罢工发展成为武装起义。当天6万多驻守彼得格勒的士兵转到工人一边,与他们并肩作战。起义士兵和工人攻进监狱,释放政治犯,解除警察和军官的武装,占领了冬宫。尼古拉二世下令调前线部队镇压首都起义。但全国各地都已掀起革命,军队半路就分化瓦解,许多士兵加入了革命的行列。3月15日,尼古拉二世宣布退位,沙是专制制度被推翻。二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工兵代表苏维埃,一个是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俄国二月革命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提供了准备。
   
    2 、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为什么主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民主革命已经完成.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二月革命推翻了尼古拉二世的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了临时政府.政权由贵族地主手里转到资产阶级手里.第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力也不想解决紧迫的社会问题.当时关系国家存亡的世界大战仍在进行,临时政府不仅不设法退出战争,反而表示与盟国一起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对农民渴望土地的要求采取拖延战术.由此可见,要挽救国家,拯救人民,只有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四月提纲

    二月革命后,俄国形成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在人民群众最需要得到指导时,列宁从芬兰回到彼得格勒,并于1917年4月17日(俄为4月4日)在塔夫利达宫布尔什维克会议上作《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又称《四月提纲》)的报告,于4月20日刊载在《真理报》上。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指出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规定在经济方面,没收地主土地,全部土地国有化;把所有银行合并为一个国家银行,由苏维埃加以监督。政治方面,由国会制共和国进到苏维埃共和国,指明苏维埃共和国是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最适当的社会政治组织形式。
《四月提纲》为布尔什维克党规定了革命的路线,指明了革命发展的道路。

    二、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是指在俄罗斯发生的,由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领导的,1917年11月7日(俄历十月)一场武装起义。推翻了俄罗斯的资本主义政权--克伦斯基临时政府,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这次革命由于发生在情况和中国相同(封建压迫严重)或近似(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对中国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它表明,“物质文明不高,不足阻社会主义之进行”;资本主义的路走不通,可以走社会主义的路。 十月革命发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号召,使饱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这就有力地推动了先进的中国人倾向于社会主义,同时也推动了他们去认真了解指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十月革命中俄国工农大众在社会主义旗帜下所进行的革命发动和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更给予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总之,十月革命使中国产生了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也就出现了一批赞成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3、十月革命的意义

    (1)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前提。(2)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从此,世界历史进入了一个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3)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4、关于十月革命的研究

    十月革命的特殊性:(1)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落后的俄国.俄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国内各个领域存在着浓厚的农奴制残余.正是这种落后性激化了俄国社会的各种矛盾,从而为革命埋下了火种.(2)十月革命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环境里.由于俄国参加了大战,并多次遭到失败,损失惨重,国家面临崩溃,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执政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不顾国家安危,人民死活,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这样就把社会主义革命推上日程.

三 布列斯特和约
1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1918年3月3日苏维埃俄国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和和约。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必须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迅速同各交战国缔结和约。1917年12月3日,苏俄同德国的谈判在布列斯特开始。1918年3月3日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依约,苏俄丧失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白俄罗斯一部分共计约占100万平方公里领土;向德交付60亿马克赔款。1918年11月13日,苏俄政府利用德国在大战中的失败宣布废除该和约。
第三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一、巴黎和会与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918年1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1919年1月,胜利的协约国集团为缔结和约,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会议,这就是巴黎和会。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三国的政府首脑操纵了和会。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有1000多人,其中全权代表70人。和会上签订了处置战败国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德国的盟国奥地利、匈牙利、土耳其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和凡尔赛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统治的新秩序。会议密谋遏制苏维埃俄国,决定对苏俄实行经济封锁。筹组国际联盟来反对列宁创建的共产国际。巴黎和会其实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列强为了重新瓜分世界的一场分赃大会,它并没有解决帝国主义之间争夺殖民地的矛盾,对战败国德国的苛刻的勒索,也埋下了复仇的种子

    2、凡尔赛条约

    《凡尔赛条约》或《凡尔赛和约》,也称《协约国和参战各国对德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 后,战胜国 ( 协约国 )对战败国 ( 同盟国 )的 和约 。于 1919年 6月28日 在 巴黎 的 凡尔赛宫 签署。得到 国际联盟 的承认后,于 1920年 1月20日 正式生效。 《凡尔赛条约》的主要目的是惩罚和削弱 德国 。
   
    3、凡尔赛条约的内容

    凡尔赛和约规定:重划德国的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区由国际联盟代管15年,然后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5年,东岸50公里以内德国不得设防;德国承认奥地利的独立,不得同它合并;承认波兰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独立,把原属波兰的领土基本上归还波兰。②德国的海外殖民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形式加以瓜分:其中的非洲和中东部分归英法等国,太平洋上的岛屿大多被日本占有。②在军备上,德国要接受严格的限制。④德国须对协约国支付大量赔款。
    对德国的军备,和约规定:它的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用于维持国内秩序和边境安宁;海军不得拥有主力舰和潜水艇;不得拥有空军;此外,解散总参谋部,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关于德国的赔款总数,和会未达成一致的协议,仅规定建立赔款委员会,由它在1921年5月以前确定赔款总数。在这以前,德国应交付价值相当于200亿金马克的实物或现金。
    凡尔赛和约的签订和凡尔赛体系的建立 如何处置战败的德国,是巴黎和会讨论的中心问题.经过长时的争吵,1919年6月28日,对德和约即《凡尔赛和约》在凡尔赛宫签字。
    在和会上,中国要求收回从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和会不顾中国的反对和抗议,竟然决定把德国原来在中国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交给日本。这种强权政治大大激怒了中国人民,引发了“五四运动”。在全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下,中国代表固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对德和约签订以后,协约国又相继同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和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凡尔赛和约》连同这些条约,构成了所谓的“凡尔赛体系”。

      4、凡尔赛条约的影响和意义

    (1)由于这些条约的签订,欧洲和中东政治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首先,奥匈帝国解体,奥匈分立;奥地利把它南部的一些领土割给意大利;在奥匈帝国原来的属地上建立新的国家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领土并入塞尔维亚,成为南斯拉夫,另一部分领土归还波兰。其次,土耳其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属地,在欧洲仅保有伊斯坦布尔及其附近的地区。
    (2)构成“凡尔赛体系”的一系列条约,建立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的新秩序,但也隐含着许多矛盾。其一,和约的掠夺性必然加深战败国和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其二,这些条约是战胜国之间互相妥协的产物,不可能消除它们之间的根本矛盾。由于分赃不均,巴黎和会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必然不能持久。

二、国际联盟

    1、国际联盟 国际联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建立的一个国际性的机构。它的盟约由1919年巴黎和会制订和通过,并被列入了《凡尔赛和约》第一部分。盟约规定了维护殖民主义的委任统治制度,要求德国和土耳其把自己以前的海外殖民地交给国际联盟,由国际联盟委托受委托国直接统治。国际联盟把委任权授给了英国、英国的自治领、法国、日本和比利时,这些国家因而实际上获得了新的殖民地。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华盛顿会议极其若干条约

    1912年7月,美国政府提出并发出了邀请。11月12日,美、英、日、法、意、比、荷、葡和中国等九国代表参加华盛顿会议,会议的正式议程是(一)限制海军军备,(二)太平洋问题和远东问题。会议首先就英日同盟引起了激烈争吵。在美国的压力下英日同盟废除。12月13日,英、美、法、日签订《四国条约》。它使日本的既得利益得到了保证,美国在远东的利益也受到了承认,美、日暂时取得妥协。但《四国条约》的锋芒却是指向殖民地附属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和苏维埃俄国的。
    海上霸权之争历来是帝国主义争霸世界的重要方面,因此限制海军军备问题成了华盛顿会议喧闹一时的问题。经过三个月的激烈争吵,1922年2月6日签订了《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和航空母舰的吨位比例是5:5:3:1.75:1.75。它使英国被迫承认英美主力舰均等的原则,意味着英国的海上优势从此结束;协定使日本也受到一定的打击。它反映了帝国主义列强力量对比的变化,暴露了美国力图取代英国的“海上霸王”地位。
    华盛顿会议讨论的另一个中心是中国问题。远东和太平洋霸权之争,实质上就是争夺在中国的霸权。中国北京政府代表在国内反帝运动的压力下,提出了十大原则,基本上重申了中国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要求。中国呼吁各国尊重和维护中国领土的完整,政治和行政的独立,中国方面保证不以本国任何一处领土割让或租借与外国。中国同意“门户开放和机会均等”原则,但坚持有权参加各国想要签订的有关中国或太平洋问题的条约等。为了遏制日本独占中国,美英表面上支持了中国收回山东主权的要求。更重要是中国人民反日斗争,迫使日本在1922年2月4日同中国签订了协定。规定恢复中国对山东的主权,日本撤出山东,归还胶济铁路,但中国应将铁路产值偿还日本。日本为了继续保持在山东的势力,就采取了借款给中国的办法。但协定毕竟修改了凡尔赛和约中关于山东问题的决议。
    1922年2月9日,出席会议的九国代表签订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公约》。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及领土完整,但关键是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实质上是宣布了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这也助长了美国进一步在华扩张的野心。九国公约是帝国主义反对中国人民的又一次勾结。
    华盛顿会议实质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在承认美国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确定了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从而完成了战后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新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

    一战后,战胜的协约国在法国巴黎召开和会,会议签订的凡尔赛和约、对奥地利、保加利亚、土耳其、匈牙利的和约统称为巴黎和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欧洲和中东的统治秩序,称为凡尔赛体系;1921年美应等九个国家在美国华盛顿召开会议,签定《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公约》,构成战后帝国主义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称为华盛顿体系。然而体系虽然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西方世界的统治,但是体系并不完整,它给世界留下了两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即德国的赔款问题和欧洲的安全问题。一战后德国借口无力偿还债务,要求延期支付赔款,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出兵占领了德国的工业区鲁尔。但是德国不但没有得到应得的赔款,相反却支付了大量大军事占领费,酿成鲁尔危机。于是赔款问题的主动权由法国手中转移到英美、尤其是美国手中。美国出台了德国赔款计划即道威斯计划。道威斯计划实施后,美元充斥欧洲市场:德国从美国取得贷款,经济复苏;然后偿还英法的赔款,英法将德国大赔款偿还战争时所欠的美国的债务。于是,美国的金元不仅恢复了欧洲的经济,而且操纵了欧洲的经济市场。根据凡尔赛和约的规定,普法战争时被各国割去的阿尔撒斯和洛林由法国收回,德国的撒尔矿区由法国占领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莱茵河东岸五十公里以内德国不准设防,于是莱茵河两岸成为非武装区。但是法国并未因此而高枕无忧,它在欧洲组织小协约国以形成对德包围圈。1925年英法意德比捷波七国在瑞士洛伽诺召开会议解决欧洲安全问题,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道威斯计划和洛伽诺公约改写了凡尔赛体系关于在政治、经济上限制德国的规定,从遏制德国到扶持德国。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相对稳定时期。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形成的意义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系了一战到二战其间的国际关系。在这其间,资本主义世界的主要矛盾也在发生着变化:主要矛盾由英美争夺世界领导权演变为30年代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扩张之间的矛盾。美国凭借其世界经济领导地位参与许多重要的国际事务的解决、并起到决定支配作用,从而代替英国成为资本主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资本主义世界由“英国时代”走进“美国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这一转变成为无法更改的现实。
第四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

一、战时共产主义与苏联的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

    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又称军事共产主义。内战爆发后,苏俄的粮食、煤炭、石油和钢铁的主要产地陷入敌手,苏维埃国家处境十分困难。为了把仅有的人力物力集中起来用于战胜敌人,苏维埃政府实行一些临时性政策,这些政策统称为战时共产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逐步推行的。主要措施包括:①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②除大工业外,国家对中小工业也宣布实行国有化 。工业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但到内战末期仍有相当数量的小企业在私人手里。③在交换方面,政府实行最小限度的商品交易和最大限度的国家分配。1918年11月决定取消私人商业,由国营商业和合作社组织供应。随着产品日渐缺乏和物价不断上涨,政府实行凭证供应。根据阶级和年龄的差别,规定不同口粮标准。后来对儿童和全体工人职员免费供应面包和日用品。货币依然存在,但其作用受到极大限制。④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成年人劳动义务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战争条件下被迫采取的。1921年,苏俄政府用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二、德国十一月革命

    1、德国十一月革命

    在德国,1918年l1月初爆发了十一月革命。柏林的工人和士兵在革命中起了重要作用。德皇威廉二世被迫退位,逃往荷兰,可是,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里。新成立的以德国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临时政府,把恢复“秩序”和防止出现社会革命作为主要任务,镇压了1919年初德国共产党组织的柏林工人武装起义,杀害了德共著名领导人卢森堡、卡尔.李卜克内西和大批工人。此后,各地不断发生起义,在德国南部还建立了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但很快被政府军镇压。在政府镇压工人运动的过程中,国民议会在小城魏玛召开,组成以右翼社会民主党人为首的共和国政府。国民议会通过了宪法,史称“魏玛宪法”。这一时期的德国因此也被称为“魏玛共和国”。

    2、德国十一月革命的评价和历史教训

    十一月革命是一次规模巨大的、以无产阶级为主体的群众革命运动。这次革命按其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由于革命前的德国是一个容克资产阶级的帝国主义国家,还存在着容克贵族大土地占有制和君主专制政体。同时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又把德国人民推向饥饿和死亡的深渊。因此,摆在德国人民面前的革命任务,首先是消灭军国主义、反对战争、争取和平,反对封建王朝和容克地主、争取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尽管在革命过程中,共产党和广大革命群众曾经力图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并且在局部地区出现过苏维埃政府,但是从总体上讲,十一月革命尚未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就被资产阶级反动势力扼杀了。

    十一月革命虽然失败了,但仍有其重大的历史功绩。它推翻了君主政体,使德国成为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群众也争得了一定的民主权利;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在革命中经受了锻炼,提高了觉悟,并建立了德国共产党,使德国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十一月革命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给国际帝国主义以沉重打击,推动欧洲各国革命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成立;有力地阻止了德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援助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德国十一月革命给国际无产阶级留下深刻的历史教训。

    (1)、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表明:要使革命取得胜利,就必须有一个能正确执行马克思列宁主义路线的无产阶级革命政党。革命爆发后,德国工人阶级还没有自己的革命政党。尽管斯巴达克同盟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是,在组织上它仍然作为独立社会民主党的一部分留在党内,不能起着独立革命政党的作用,无法领导群众实现自己所提出的革命纲领。在革命过程中刚建立的共产党,处在幼年时期,组织上不巩固,思想上、政治上不够成熟,力量也比较薄弱。特别是党刚成立不久,就遭到反动政府的镇压,党的领袖又惨遭杀害。正如列宁当时所指出:“欧洲的最大的不幸和危险就是没有革命的政党。有谢德曼之流、列诺得尔之流、韩德逊之流、韦伯之流的叛徒的政党,有考茨基之流的奴才的政党,可是没有革命的政党。”

    (2)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说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同机会主义者划清界线,对无产阶级的叛徒和工贼进行不调和的斗争,并肃清机会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可是德国的革命左派迟迟没有从思想上和组织上与中派决裂,革命果实从一开始就被社会民主党所篡夺。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右派分子的背叛与出卖是十一月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右派分子,是一伙披着社会主义外衣而实际上已经成为资产阶级豢养的忠实走狗。德国资产阶级和容克贵族正是依靠了艾伯特、谢德曼之流的协作和联盟,才维护了他们摇摇欲坠的统治。正如列宁所指出:“事实证明:由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派别活动家来维护资产阶级,比资产者亲自出马还好。工人要不是由他们来领导,资产阶级的统治就无法维持了。”

    (3)、十一月革命历史经验表明: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夺取革命胜利的极为重要的条件。十一月革命的主要任务之一,应是废除容克贵族的土地所有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但是,在十一月革命过程中,革命领导者对农民的革命作用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性问题认识不足,因此没有制定明确的土地纲领,在革命中没有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致使无产阶级孤军作战,造成了革命的失败。

    (4)十一月革命的历史经验,证明了政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这一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否则,就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在十一月革命过程中,政权落入资产阶级代理人社会民主党手中,他们极力保存资产阶级旧的国家机器,旧官吏旧军官留任原职,恢复帝国军官的指挥权,同时明文保障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解除工人武装,限制工兵代表苏维埃活动,并组织所谓“志愿团”的反革命武装。德国资产阶级就是利用原有的国家机器镇压了革命力量,重新恢复其反动统治。这些都是德国工人阶级用自己的鲜血,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所提供的深刻的历史教训。

三、匈牙利革命

    1、匈牙利革命

    1919年,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匈牙利无产阶级勇敢地拿起枪杆子,用革命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这是继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在世界上建立的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共和国虽然只存在了 133天,但是,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匈牙利无产阶级表现出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它所提供的革命经验和鲜血凝成的教训,“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都不应该忘记。”

    2、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是继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建立的又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它存在了133天,这是武装起义、武装斗争、武装自卫的133天。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历史有力地证明,资产阶级决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不是“俄国特殊现象”,而是全世界各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共同的光明大道。
    1919年匈牙利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主要原因是由于年轻的匈牙利共产党缺乏长期革命斗争的经验,在政治上和理论上还不够成熟,在组织上还不够巩固,因而在领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犯了路线的错误。
    首先,匈牙利共产党对社会民主党的本质认识不清,轻信了他们的虚伪诺言,同社会民主党实行了合并。结果使许多社会民主党人窃据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们利用这种地位,从内部进行破坏党和苏维埃政权的阴谋活动。尽管许多共产党人在苏维埃政权中还占有一部分重要职位,由于他们的坚持斗争和广大革命群众的支持,苏维埃政府在捍卫革命成果和推进革命事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由于合并的结果,就使“年轻的,组织上还不巩固的共产党……几乎无声无息地融化在社会民主党这团烂泥中了。”党丧失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独立性与纯洁性,使无产阶级失掉了坚强的战斗司令部,导致了革命的失败。列宁曾就这一教训警告全世界的共产党人说:“任何一个共产主义者都不应该忘记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训。匈牙利共产主义者同改良主义者的联合,使匈牙利无产阶级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其次,匈牙利共产党对于农民在无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和建立工农联盟的重要意义缺乏认识,没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匈牙利革命政府虽然没收了教会和地主的土地,却没有把它分给渴望得到土地的贫苦农民,而是过早地用这些土地建立国营农场。这样,就使无产阶级革命后的匈牙利农村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短工没有感到什么好处,小农也没有得到什么东西。因而使许多少地、无地的农民对无产阶级革命漠不关心,大大地削弱了农民对苏维埃政权的支持,没能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列宁在1921年召开的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就是在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发生,它也必须在不同程度上满足贫雇农对土地的渴求,“否则,小农就看不出苏维埃专政同从前的政府有什么区别。如果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不实行这种政策,那它就一定不能维持下去。”
      第三,没有认真进行肃清反革命的工作。匈牙利革命政府虽然对资产阶级、叛徒、特务等反革命分子进行了镇压,但是,肃反工作做得不彻底,列宁在1919年 5月所写的《向匈牙利工人致敬》的公开信中,就告诫过匈牙利共产党人,必须镇压剥削者、资本家、地主及其走狗的反抗。可是,匈牙利革命政府没有很好的贯彻列宁的指示,对有些表示“拥护”苏维埃政权的旧政府文武官员,没有进行严格的审查。在社会民主党右派所扯起的“温和专政”的黑旗下,这些人钻进了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及工会里,进行各种阴谋破坏活动。其中不少人充当了外部敌人的内应。
    对于帝国主义者,匈牙利共产党人没有充分认识它们的反动本性,为他们狡诈的反革两手所欺骗,接受了帝国主义者的最后通牒,结果使红军失去了有利的战机,使帝国主义者得以卷土重来,绞杀革命。这些都是造成匈牙利革命失败的原因。
    匈牙利无产阶级所提供的历史经验和鲜血凝成的教训,丰富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库,是世界各国革命人民极其宝贵的共同财富。匈牙利无产阶级在建立和保卫苏维埃共和国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永远放射着夺目的光辉,鼓舞着世界各国革命人民胜利前进。
四、共产国际

    1、共产国际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第二国际破产,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了各国共产党的建立,客观形势要求建立新的国际组织。1919年3月2日在莫斯科召开了国际共产主义代表会议,有来自21个国家的35个政党和团体的52名代表参加。大会通过了《告国际无产阶级宣言》、《共产国际行动纲领》、《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等文件,宣告第三国际成立。它的任务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团结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制度而斗争。它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最高权力机关是代表大会,各国共产党是它的支部。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代表大会选出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向各国支部发布指示和监督他们的工作。总部设在莫斯科。第三国际在其存在的 24年中共召开过7次代表大会、领导过65个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在捍卫马克思主义,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法西斯主义和帝国主义战争,促进国际共运发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它在欧洲、美洲、亚洲帮助各国先进工人建立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协助他们培养了一批革命骨干,加速了各国共产党的成长。但是,它在工作中也有许多失误,特别是长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过消极影响,其高度集中的组织形式曾影响了各党的独立自主和各党之间的平等关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为了有效地组织反法西斯的斗争,经各国共产党同意,共产国际于1943年6月宣告解散。其机关刊物是《共产国际》和《国际新闻通讯》。
板凳
sjs33 发表于 07-11-28 21:39:27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地板
 楼主| 天马行空猫儿 发表于 07-12-17 22:52:43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给我转移了呀?哪点不正确吗?麻烦指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15 22:34 , Processed in 0.11413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