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理论复习 概要

[复制链接]
11#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6:1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叙事性作品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本章旨在分析叙事性作品的特点。叙事性作品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文学作品。对叙事性作品的分析实际上是对这种叙述活动全过程的分析:首先分析叙述内容,即叙述活动同客观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其次分析叙述话语,这是对叙事文本形式特征的分析;最后分析叙述动作,即对叙事作为活动的特征进行分析。
 

第一节 叙事界定

本节概述:

文学的叙事(narration)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文学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文学叙事是话语的虚构。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文学叙事由三方面构成:叙述内容、叙述话语和叙述动作。

知识点1: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传统的文学理论如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的《诗学》、古罗马诗人贺拉斯的《诗艺》,中国明清时期的小说评点等,都对叙事文学的特点进行过研究,并且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叙事理论。自20世纪初以来,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批评对叙事文学的研究形成了新的理论观念。

知识点2: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文学的叙事简单地说,就是用话语虚构社会生活事件过程。

文学叙事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叙事的内容是社会生活事件过程,即人的社会行为及其结果。叙事的兴趣不在于静止的人或物,而在于动态的事件,即人的行为及其造成的后果,它的认识价值就在于显示了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过程及其意义。

第二,叙事是话语的虚构。

叙事作为话语的虚构而同客观的现实之间产生距离,这是叙事从街谈巷议或实用记事转化为艺术的关捩。优秀的叙事文学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然而又超越了个别的、已经发生的偶然事实,是用话语重构的世界。这个话语的世界虽不等于现实本身,但却可能在更本质的层次上揭示社会现实的内在意义。

知识点3:叙事与审美意识形态本质(重点)

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文学叙事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既制约着叙事的内容,也制约和影响着叙事的形式。

其一,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叙事对世界的解释与一般哲学、伦理学、历史等意识形态话语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释不是概念,而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

其二,从叙事方式来看,一定的叙事写作方式形成一定的写作风格,而种种风格背后的制约要素之一就是审美意识形态。

总之,叙事的内容与方式都体现着一定的审美意识形态特征。但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在具体的叙事行为中,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表现是很复杂的。

四、叙事的构成

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即被讲述的故事,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

第二方面是叙述话语,即叙事作品中讲述故事的语句。话语不仅影响叙述内容,而且影响着对叙事的接受。

第三方面是叙述动作,即产生出叙述话语的“叙述”活动本身。

 

第二节 叙述内容(重点)

本节概述:

    叙述内容主要有故事、结构和行动三部分。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故事包括事件、情节、人物和场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知识点1:故事

叙事就是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讲,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就是故事。

(一)事件 事件由所叙述的人物行为及其后果构成,一个事件就是一个叙述单位。

(二)情节 情节是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三)人物 叙事作品中的人物是事件、情节发生的动因。

(四)场景 叙述内容中具体描写的人物行为与环境组合成为场景。

知识点2:结构

叙述内容的基本成分是故事,而内容的存在形态则是结构。叙事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中各个成分或单元之间关系的整体形态。

叙事作品是一种话语系统,它的内部结构可以从两个向度进行分析:首先是历时性向度,即根据叙述的前后顺序研究句子与句子、事件与事件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艺理论中所讲的结构主要是指这种历时性向度的结构关系。其次是共时性向度,研究内容各个要素与故事之外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前者我们称为表层结构,后者称为深层结构。

知识点3:行动

行动是推动事件进展的直接原因,对于叙事内容的分析有重要意义。

一般行动逻辑的基本形式是下列三段式序列:

可能性——现实——结果。

  

第三节 叙述话语

本节概述:

叙述话语包括时间和视角两个方面:时间则涉及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

知识点1:文本时间与故事时间(重点)

所谓“故事时间”,是指故事发生的自然时间状态;而所谓“文本时间”(也可以称为“叙事时间”),则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前者是故事内容中虚构的事件之间的前后关系,而后者是作者对故事内容进行创作加工后提供给读者的文本秩序。

知识点2:视角

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一般分为:第三人称叙述;第一人称叙述; 和第二人称叙述的方式。

 

第四节 叙述动作

本节概述: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知识点1:叙述动作

叙述动作,即“叙述”行为本身。叙述动作以各种方式影响着读者的态度和评价。

首先,叙述者与作者不能混为一谈。

其次,在有些叙事作品中,叙述者的声音会脱离叙述的故事内容而凸现出来,声音本身变成了被关注的对象。

最后,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12#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6:36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抒情性作品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抒情性作品与叙事性作品相对称,是一种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来主要表现作家内心情感活动的文学作品类型。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第一节 抒情界定

本节概述:

抒情(lyric)原指一种由七弦琴伴唱的抒情短歌,后来发展为意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感情的文学类型。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抒情是作者自己的一种审美宣泄。

知识点1:抒情性作品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为主、偏重审美价值的一类文学作品。

知识点2:抒情与现实

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并不脱离现实,而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与评价。感情源于对现实的感受,没有真实的生活感受,便没有真正有价值的抒情。对现实感受的深浅,又往往取决于对现实认识的深浅程度。所以,抒情总包含着对现实的反映。抒情又是一种特殊的反映方式。首先,抒情反映的对象主要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其次,抒情是一种反映,也是对现实的一种意识中的改造。

知识点3:抒情中的自我与社会(重点)

在文学活动中,抒情总是抒情主体的情感表现。与偏重于客观再现的叙事相比,抒情更富于主体性的自我色彩,所以我们能在抒情性作品中更多地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声音。在这个意义上,抒情可以说是一种自我表现。

然而,人是社会性的存在,个性自我的形成是以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文化传统为条件的。

自我不是与社会截然对立的,而是既有密切联系又有各自的特殊性。所以,文学抒情作为一种自我表现,同时也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涵,可以引起普遍的社会共鸣。

知识点4:抒情与宣泄

首先,抒情主体是把自己的内心体验作为一个对象来表现的。他不完全是即兴式地有感而发,而是从原发的情感状态中超越出来,把它作为一个对象来重新认识、体验、评价和组织。

其次,文学抒情是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学作品的活动。抒情不仅意味着传达内心活动,而且意味着创造性地选择和组织抒情话语来表现,意味着创造审美价值,这也是一般的情感宣泄所不具备的。

 

第二节 抒情性作品的构成

本节概述: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知识点1: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

(一)抒情内容与抒情话语的直接融合

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是构成抒情性作品的两个基本要素。抒情话语和抒情内容是一种直接融合的关系,抒情内容直接投射和转化在抒情话语的声音与画面形象的组织形式之中,不可分离。  

(二)普通话语与抒情话语

一般来说,普通的话语系统是一种通讯系统,它通过意义相对确定的词句来报道事实。

抒情话语突出话语的表现功能,主要突出了直接呈示情感运动形式的功能,具体表现为强调话语声音层和画面层的象征功能。为了强调语言的表现功能,抒情诗人常常要对普通话语系统进行改造,甚至打破既有的语言规范,创造出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家把这种改变了普通话语组合法则的抒情话语称为“诗家语”。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什克洛夫斯基则提出了“陌生化”的概念。它对普通话语系统的改造和变形是有一定限制的,是既遵循又超越,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话语系统,为的 是以一种全新的感觉重新体验事物,更好地表现情感经验过程。

知识点2:抒情性作品的结构(重点)

抒情性作品可分为三个主要的结构要素,即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三个要素相互融合而形成抒情性作品的意义。由于抒情性作品的情感经验总要投射到声音或画面上,形成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象征表现,所以,三个要素的关系又可以从两个方面的关系来分析,即声与情的关系和景与情的关系。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情景关系。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诗中之景,不是原本的自然景物,而是由抒情话语组织和表现出来的,被赋予了情感内涵的画面。诗人的内心活动既千变万化,无法用一般的词语直接表现,所以,常常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写出独特而微妙的感受过程,达到情感的表现。诗人写景,可以创造想象中的绘画美。同时,抒情诗人写景,意在言情。所以,诗中的画面往往比绘画具有更多主观色彩。而中国古人关于情景关系的理想境界则集中体现在“情景交融”四个字上。

 

第三节 抒情方式

本节概述:

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是指抒情作者在抒情写意时的用语方法。本节介绍的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有:比喻与象征;倒装与歧义;夸张与对比;借代与用典等。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另一种是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还有一种是作者作为叙事者,在讲述事件的过程中抒情。

知识点1:抒情话语的修辞方式

(一)比喻与象征

(二)倒装与歧义

(三)夸张与对比

(四)借代与用典

知识点2:抒情角色

抒情角色是指抒情作家在抒情性作品中表现情感时所处的地位。常见的抒情角色有三种类型:一种是第一人称的抒情方式,即作者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作品中的“我”即作者自我;另一种是代言的抒情方式,即作者以代言的第一人称出现,或代人抒情,或托人抒情;代言的抒情方式造成了抒情内涵的双重性:抒情性作品中主人公的抒情是外抒情层;作者的情感表现是内抒情层。因此代言的抒情可以产生较为丰富的意义。
13#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6:58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文学风格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学风格,是文学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具有特征性的文学现象。文学风格主要指作家和作品的风格,既是作家独特的艺术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其语言和文体成熟的体现,通常被誉为作家的徽记或指纹。文学风格既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和言语形式,也与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有关系。
 

第一节 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

本节概述:

关于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种观念;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可见,风格是一个比较模糊和复杂的概念,不同时代和地区的人对它都有不同的理解。

知识点1: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

这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语言的准确性,是优良的风格的基础”。

知识点2: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这种观点着重从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来理解风格,把作家的创作个性与作品的风格联系起来。中国古代文论家一般持这种观点。比如扬雄的“心声心话”说,曹丕的“文气”说等。

知识点3: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楔合时呈现的特色

这是主要从作家主体与表现对象的统一性和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的角度来理解风格。
这方面代表有刘勰和黑格尔的理论。

知识点4: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这种观点侧重从读者鉴赏的角度来理解风格。中国古代文论特别强调对作家作品的鉴赏品评,认为作品的风格是读者经反复玩味后可以辨认的一种格调。

 

第二节 风格的定义和内涵

本节概述:

在文学活动中,风格通常指作家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以及一定的时代、民族、地域、流派等,在文学创作上也往往表现出某种共同的特点,因而文学风格也包括文学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等内容。

具体来说,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此定义的要点是:1.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2.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3.文体和语言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知识点1:创作个性是文学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创作个性属于文学风格的主观方面,在与客观方面结合之前,它只四潜在于作家的内心,表现为独特的个性气质、人格精神、艺术情趣、审美追求和文学才能等。当它一旦付诸实践并与客观方面相结合,便成为文学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创作个性不能单方面决定和构成风格,风格的形成离不开题材主题、体裁等形式因素的影响。但是上述种种因素都必须由成熟的作家的独特的审美个性所把握、浸透、点化和整合,才能成为文学风格的构成要素。因而,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创作个性是风格的灵魂。

    知识点2:主体与对象的和谐统一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风格说到底是主体与对象的契合。文学风格具有“真理占有我”的客观属性,同时又具有“精神个体性”的本质特征。作家一方面有权利去“用自己的风格去写”,去“表露自己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作家在发挥自己精神个体性的时候,还须遵循客观规律,必须“用事物本身的语言来说话,来表达这种事物的本质的特征”。文学风格就是作家在用客观事物本身的语言表达和突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同时,通过对象表现自己精神个性的形式和方式。

    知识点3:文体特色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创作个性作为作家潜在的心理构成,有待于外化、形式化到具体的作品中,才能形成风格。独特的文体结构和言语组织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只有在具体的作品中,在特定的文体或言语组织中,风格才得以展现。在这个意义上,文体和言语组织是风格的载体。

  

第三节 文学风格的类型与价值

    本节概述:

对于风格类型的划分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各种分类方法也只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因而也只是相对的。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应该注意: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知识点1:风格类型的划分

黑格尔按照审美理想区分出严峻的风格、理想的风格和愉快的风格三种。

威克纳格则从文体的角度区分出智力的风格、想象的风格和情感的风格。

我国古代对风格的分类有简、繁两法:

简分法是将风格分为“刚”和“柔”两类,或是“虚”与“实”、“奇”与“正” “豪放”与“婉约”、“沉着痛快”与“优游不迫”等。

繁分法如刘勰把风格分成四组八体;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把诗歌的风格分为二十四类;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把风格也分为四组八种等。

当然,对文学风格的分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而且永远是相对的,以上只是参考。

知识点2: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

研究风格的审美价值,有几点值得注意:

第一,风格美是可以超越时代、地域和阶层的限制的。

第二,风格的审美价值虽然可以超越时代,但它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却往往又受到时代的价值取向的影响和制约。

  

第四节 文学风格与文化(重点)

本节概述:

文学风格总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和发展,渗透在一定的文化中,从而成为一定文化的表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分析,文学风格由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流派风格和具体作家作品的个性风格等若干层面构成。文学风格的各个文化层面不是独立自足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构成为有机的统一体。无论是时代的、民族的风格,还是地域的、流派的风格,抑或是个性风格,最终都统一于作品的具体风格,并只有在作品风格的本体构成中得到实现。

知识点1: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作家生活于时代之中,不能不深受时代气息的感染。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要渗入时代文化的因素,表现出时代性。文学风格总是这样或那样反映时代文化的特点,形成文学的时代风格。

所谓文学的时代风格,就是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它是该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时代风格主要是指从历史和社会高度把握的、只属于这个时代而不属于其他时代的文学的总体特征。

知识点2: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作家生活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能不受民族文化传统的影响。作家的风格必然渗入民族文化传统的基因,表现出民族性。风格总是这样那样反映民族文化的特点,而形成文学的民族风格。

知识点3: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作家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地域中,不能不感受到地域文化的气息。作家的文学风格必然渗入地域文化的因素,表现出地域性。

知识点4: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

所谓的流派风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学观念、审美趣味、创作主张、取材范围、表现方法、语言格调方面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共同特色,是一种群体文化的表现。流派并出造成了多种多样的流派风格,形成了风格竞争的格局,这无论是对文学的繁荣,还是对大众的审美选择,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14#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7:2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并不只是单纯的作家创作活动,它还是作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的活动。文学文本只有经过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审美对象。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文学活动才能得以真正完成。本章将讨论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和特征,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和‘艺术交往论“的理解。
 

第一节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

本节概述:

文学消费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生产主要是狭义的文学生产,即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文学消费既是一般的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

知识点1:文学传播与消费

我们通常所说的文学生产主要是狭义的文学生产,即指以作家内在心理意象形式存在的观念形态的文本创造和出版家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将作家观念形态的文学文本变为文学读物的物态化生产。

文学传播是文学生产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质媒介和传播方式赋予文学信息以物质载体,从而将文学信息或文学作品传递给文学接受者的过程。文学传播是沟通文学创造者与文学接受者之间的桥梁。

文学消费则主要指读者的阅读。  

(一)文学传播活动及其变迁

现代文学传播方式作为作家创作与读者消费之间的中介和桥梁,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的双方都已经或正在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的互动关系(重点)

在技术社会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冲击下,文学消费与文学生产之间形成了一种辩证的互动关系。一方面,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另一方面,文学消费也制约着文学生产。

所谓“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学生产为文学消费提供消费的对象,即文学产品。第二,文学生产规定着文学消费的方式。第三,文学生产需要,或者说生产着新的消费者。总之,没有文学生产就没有文学消费。

文学消费也同样反作用于文学生产,对文学生产起着重大的制约作用。这同样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文学消费决定着文学生产的最后完成。第二,文学消费制约着文学生产的方式和规模。第三,文学消费体现为文学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知识点2:文学消费的二重性(重点)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般的商品消费

文化工业的出现和文化流通市场的形成,使得文学的生产与消费像一般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一样,必须经由商品流通这个中介环节才能实现,文学生产者与文学消费者发生了某种分离。文学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要借助于文化市场来实现。  

(二)文学消费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消费

文学消费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消费,即它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与精神享受以及意识形态再生产的二重性质,并主张必须维护文学产品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能完全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

首先,一般物质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主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要。

其次,一般物质商品的交换价值是严格依据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的,而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往往只能与凝聚在文学产品的物质化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相等价,而与其中寓含的作家的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后者的独特价值则往往难以作定量评估,尤其是伟大的文学作品常常是独创的不可重复的。

再次,一般物质商品的消费是一种纯粹的价值耗损,而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伟大的经典文学名著甚至具有价值增值性。

最后,一般商品消费是名副其实的消费,而文学产品的消费不仅仅是一种商品消费,更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并且往往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正因为文学消费既是一般商品消费,又是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因此造成了文学产品及其消费具有商业(交换)价值与审美价值、价值规律与艺术规律、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二重性,并且这二重性既是互补的,又是常常冲突的。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市场中,尤其要体现后者的主导性。  

知识点3: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重点)

(一)文学消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

就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功能而言,文学消费对意识形态的反应大约有三种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文学消费直接为现行体制和社会结构服务,传播和再生产着现行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意识形态;第二种模式是文学消费为批判现行政治和经济制度服务,传播着批判现行制度不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观念;第三种模式则是声称文学消费与政治无关,声称文学远离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或超越主流的意识形态观念,即所谓非意识形态化。实际上,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是不可能回避、不可能超越的。在这种情况下,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质往往显得较为隐蔽。

(二)文学消费作为意识形态消费的特殊性

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与政治理论宣传或哲学伦理思辨是不同的,它不是以概念形式的意识形态观念直接灌输给消费者,而是寓思想观念于艺术形式的结构和艺术娱乐的效果之中,往往是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或更新消费者的艺术感受力,进而影响其对整个世界的感受力。  

知识点4: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

文学接受被认为是一种以文学文本为对象、以读者为主体、力求把握本文深层意蕴的积极能动的阅读和再创造活动,是读者在审美经验基础上对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或信息的主动选择、接纳或抛弃。

(一)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

首先,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二重性,而文学接受则纯属一种精神文化范围内的活动。其次,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未含阅读活动的消费行为;而文学接受则一定是一种阅读或欣赏的精神活动。其三,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最后,文学消费研究具有综合的多视角的特点,而文学接受研究则偏于审美经验或艺术心理这一独特视角。  

(二)文学消费、文学接受和文学欣赏的关系

文学消费是初级状态的或者说低层次的文学接受,而文学接受则是高级状态的或者说高层次的文学消费,二者共同指向的核心均为文学欣赏或审美鉴赏这个文学阅读活动的最高层次。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本节概述:

    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包括: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认识活动、文化价值阐释活动和交流活动。文学产品的文化属性是多方面的,文学消费和接受是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诠释和审美交流的统一,文学消费和接受的主体则是审美主体、认识主体、诠释主体与交流主体的统一。借助于文学消费和接受活动,读者的全面人性与自由个性得以发挥、培养和实现。  

知识点1:文学接受作为审美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审美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形态,其最基本的属性是审美的价值属性,文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显著地区别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征之所在。因此,文学接受首先表现为审美活动。

(二)文学接受审美价值属性的三层次

大多数美学家们赞同把其概括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等相互联系又有所区别的三个层次。  

知识点2:文学接受作为认识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认识活动

(二)文学接受的认识价值方面  

知识点3:文学接受作为文化价值阐释活动(重点)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文化价值阐释

文学接受具有一种多方面满足读者进行文化价值阐释、品味或品评兴趣的属性。文学的文化阐释价值是文学属性中最为古老又最为现代、最为深厚也最为广泛的文化属性。

(二)文学接受的文化价值阐释的诸方面

文学作品的文化阐释价值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是通过解读一部文学作品,阐释其中所反映的某个时代、地区、民族的民风民俗。

文学作品中所包括的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价值等内涵,也是文学常见的文化阐释价值。

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最为重要也最为深刻的是其中所蕴含的哲学价值,并且,文学作品中哲学价值有时与其宗教价值交织在一起。

文化阐释活动的特点和方法,既不等同于认识,也不等同于审美。阐释者则主要是一位文化内涵、文化意义、文化意向的理解者、解释者、评价者和对话者。阐释的要义是,阐释主体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上,去与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意向进行对话与交流。  

知识点4:文学接受作为交流活动

(一)文学接受是一种交流活动

文学产品作为一种审美的社会化话语作品,具有增进人们的彼此了解、沟通与交流的属性。因此,文学消费和接受也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即审美的交流活动。

(二)文学接受的交流活动表现诸方面

文学接受作为审美交流活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读者与作品中人物角色的交流,读者与其他读者的交流,以及读者与作品所描写的整个自然、社会以及全人类的交流。

要之,文学产品的文化属性是多方面的,文学消费和接受是审美体验、审美认识、审美诠释和审美交流的统一,文学消费和接受的主体则是审美主体、认识主体、诠释主体与交流主体的统一。借助于文学消费和接受活动,读者的全面人性与自由个性得以发挥、培养和实现。
15#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7:4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文学接受过程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学活动既包括文学创造,也包括文学消费。在文学创造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是作家,在接受阶段,文学活动的主体已转变成为读者。与其他艺术门类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学作品只是符号的系列组合,只有经过读者的接受,才能形成审美对象并实现作品的价值。读者的文学接受过程,大致可分为发生、发展与高潮三个阶段。
 

第一节 文学接受的发生

本节概述:

文学接受的发生,虽然集中体现为读者对文本的阅读,但这种发生,又是读者在特定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基础上,在特定接受动机的支配下,在特定接受心境的影响下展开的。文学接受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文本中隐含的读者开始向现实的读者的转化。

知识点1:期待视野(重点)

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  

(一)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层次

在具体的文学阅读活动中,这种期待视野主要呈现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与意蕴期待这样三个层次。

(二)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

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形成,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首先是由生活实践和文化教养形成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其次是一定的文学艺术素养;第三是特定的生理机制;

(三)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的类型

按其接受主体的状况划分,可分为个人性期待视野与集体性期待视野两类。  

知识点2:接受动机

(一)   审美动机;(二)求知动机;(三)受教动机;(四)批评动机;(五)借鉴动机  

知识点3:接受心境

从基本特征来看,文学接受心境主要有欣悦、抑郁与虚静这样三种情况

(一)接受心境的形成原因

心境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社会生活状况及个人境遇、读者身体状况、自然因素等。

(二)接受心境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知识点4:从隐含的读者到读者阅读

决定隐含的读者的存在的因素有:创作动机、文本内涵和选材等。

  

第二节 文学接受的发展(重点)

本节概述:

文学接受的发展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阅读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读者以自己的期待视野为基础,对作品中的文本符号进行着富于个性色彩的解读与填空、交流与对话。这是文学作品由“第一文本”转化为“第二文本”并由现实的读者实现文学接受的过程。

知识点1:填空、对话与兴味

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变动不居的。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必须依靠读者自己去体验、去“填空”。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而读者则积极地应答,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话”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伽登的“填空”、伊瑟尔的“召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  

知识点2:还原与异变(重点)

由于“填空”、“对话”、“兴味”的介入,阅读过程中的彻底还原又是不可能的。与“第一文本”相比,“第二文本”必然是千差万别的异变产物。

“异变”包括作品形象、情感、思想观念的异变。

文学接受过程中的这种异变,除了由于文学语言本身不确定性而导致的“空白”之外,便主要是由读者不同的个性化的期待视野所致。其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某些政治观念;某些预定文化观念;文化视野;个人经验;文学欣赏能力等因素都会导致异变。

这种异变又是有着相应阈限的,文学接受虽有明显的个人差异性,同时又存在着广泛的社会共通性。

  

知识点3:理解与误解(重点)

(一)正解与误解

这种“前理解”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关系是复杂的,既可能相应,也可能相悖。对于前者,我们可称之为“正解”,后者可称之为“误解”。

(二)正误与反误

在具体阅读现象中,误解又可分为“正误”与“反误”两种情况。正误,是指读者的理解虽与作者的创作本意有所抵牾,但作品本身却客观上显示了读者理解的内涵,从而使得这种“误解”看上去又切合作品实际,令人信服。反误,是指读者自觉不自觉地对文学作品进行的穿凿附会的认知与评价,包括对作品非艺术视角的歪曲等等。  

知识点4: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重点)

在文学阅读过程中,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本之间,常常呈现出顺向相应与逆向受挫两种情况。

(一)顺向相应

当一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意境指向等等,与读者期待视野中的预先测定完全一致时,即是顺向相应。

(二)逆向受挫

在阅读优秀作品时,一方面,由于作品中总会贯穿着某些共通的生活逻辑,读者会不时体验到顺向相应的轻松,同时,这种想象惯性又时常难以为继,受阻遇挫,从而诱使读者进入一个超越于自己期待视野的新奇的艺术空间之中。在这样的阅读活动中,读者可能会因期待指向的暂时受遏而不适,但很快又会为豁然开朗的艺术境界而振奋,会因扩充和丰富了期待视野而欣悦。有时候,由于文本的内涵完全超出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令人难以介入其间,这种情况,称之为期待指向的“完全遇挫”。这类令人“完全遇挫”的作品,有的尽管有着很高的创新价值,但因阻绝了读者的介入,其价值往往又很难得以实现。  

 

第三节 文学接受的高潮

本节概述:

在文学接受活动中,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之间,会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读者会借助于文本符号的导引,进入一个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使情感得以净化;会通过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进入一种诗情幻化的哲学境界,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宇宙的奥妙,从而得到自我的超越和人格的提升。这便是文学接受的高潮。

知识点1:共鸣

其产生原因有:接受主体与作品观念相通、情感经验相似、意志愿望相似。

知识点2:净化

净化是文学作品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共鸣的进一步发展。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知识点3:领悟

领悟有两大特征:基于理解的体味,基于体味获取人生教益。

知识点4:延留

延留不仅体现为读者对作品的含英咀华及一时思想情感的变化,还体现在对读者审美趣味、精神气质以及人格规范潜移默化的久远影响。
16#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8:0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文学批评
本章知识点

本章概述: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有文学作品及其传播、消费和接受以来,文学批评就随之产生和发展,并且构成文学理论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整体中的一种动力性、引导性和建设性因素,既推动文学创造,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又推动文学的传播与接受。在文学批评逐渐成熟以后,更是如此。本章吸取历来文学批评的成果并结合不断变化的文学实践,探讨文学批评的几个主要问题。
 

第一节 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

本节概述:

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内容和文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批评主体按照一定的理论思想和批评标准,对批评对象进行分析、鉴别、阐释、判断的理性活动,表达着批评主体的立场观点和价值取向。因此,我们必须首先了解文学批评的性质,同时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观在整个个批评活动中的科学地位和重要作用,才能使文学批评获得科学的定性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知识点1:文学批评的界定

(一)文学批评与文学的生产和接受

从上述三者的关系出发,文学批评是对以文学作品为中心兼及一切文学活动和文学现象的理性分析、评价和判断。  

(二)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重点)

首先,从批评对象来说,作为主要对象的文学作品,不管诗歌、散文,还是小说、剧本,都是精神创造的产物,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话语。

其次,从文学批评的效能来说,文学批评也表现为一种意识形态评价。1、文学批评是一种与一定社会意识形态深刻联系的批评话语,它运用这种话语来判断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价值,从而决定其相应的态度。2、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思潮、文学运动的评估,对文学批评自身的检讨,以及对其他文学现象的衡定,也表现出它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能。3、文学批评作为意识形态评价的效用,还表现在它通过这种评价所肯定的价值取向影响和造就文学新人,扶持有利于确立一定意识形态领导地位的创作和批评队伍,特别要使批评者成为具有一定权威的人,以尽可能发挥其在意识形态评价上的作用。  

知识点2: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及其标准

(一)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重点)

首先,美学的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批评的最高标准即一种方法论和原则,从根本上讲,是因为它既反映了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普遍规律,又体现了文学这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的特殊规律。

其次,按照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实践,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方法论思想和基本原则是有其基本内涵并相互联系的。

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不是分别在起作用,而是综合地共同起作用的,即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为用的。任何美学观点总是一定历史过程中和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是一定历史的产物,具有历史性。而所谓历史的观点,也就是一种发展的观点,在文学批评中,这种历史的观点尽管同社会史、经济史、政治史、文化史、思想史等都不无密切关系,但落脚点终究是文学作品,是对审美对象给予历史的审视和评价。因此,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是辩证地统一的,不能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  

(二)文学批评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

思想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思想性正误强弱的尺度,艺术标准是衡量文学作品艺术性高低优劣的准绳。

思想标准较为突出地体现了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运用这一标准来评价文学作品时,要注意三个基本点:一是就作品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二是就作品与作家的关系考察其是否具有进步的倾向性。三是从作品影响人们的特殊途径考察作品是否具有积极健康的情感性。

艺术标准的基本内涵包括文体构成的完美性、形象创造的鲜明性、意蕴表现的深刻性。艺术标准与思想标准是内在地联系在一起的,越是深层的批评,艺术标准就与思想标准越难分开。因此,文学批评的标准是整体性的。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模式

本节概述:

文学批评史上,出现过各式各样的批评流派,也形成了种种不同的批评模式。本节择其要来加以介绍:传统批评模式、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审美批评(重点),这些都属于传统批评模式。现代批评模式主要介绍:心理学批评、语言学批评、文化批评。这些多样的文学批评模式,既反映出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反映出批评思维的活跃性和异变性。

知识点1:传统批评模式

(一)伦理道德批评

(二)社会历史批评(重点)

这种批评强调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认为文学是再现生活并为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所形成的,因而文学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它的社会认识功用和历史意义。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作品,必须将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等与作品联系起来考察。

(三)审美批评(重点)

第一,审美批评首先是一种情感性评价;第二,审美批评又是一种体验与超越矛盾统一的批评,这种批评往往具有“超功利”的性质;第三,审美批评还常常是一种形式或形象的直觉批评。  

知识点2:现代批评模式

(一)心理学批评   心理学批评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心理学的成果来对作家的创作心理及作品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求作品的真实意图,以获得其真实价值的批评。  

(二)语言学批评   语言学批评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自足的整体,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作品的意图只需要从文本去寻求而无需借助于外部因素加以说明。语言的语境、语义、能指性、信息作用是构成形象、形成结构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因而,只有通过对文本的语言分析,才能探求到作品的意图。  

(三)文化批评     文化批评它既不是囿于文学文本或单纯文学的批评,也不是所谓的从“外部”的批评,而是在解读甚至审读文本的前提下“联系”文学外部诸文化现象的批评,尤其是联系权力/文化关系的批评。它是一种泛文学的批评,又是一种泛学科的批评。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

本节概述:

文学批评的实践,在具体表现中是多样的。由于批评者的经历、教养、理论背景、社会职业、社会地位以及个人的兴趣好恶,都会影响批评实践。因此,我们只能大体上提出进入批评实践以及完成某一批评实践的一些主要操作原则,这些原则归纳起来可以称为“批评五要”,即:了解对象,选点切入,确定要旨,布局安排,力求创见。

知识点1:“批评五要”

一.了解对象

二.选点切入

三.确定要旨

四.布局安排

五.力求创见
17#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18:45 | 只看该作者
整理的不错

建议考文学理论的多看看~
18#
 楼主| tuziki 发表于 07-12-21 02:53:48 | 只看该作者
汇集了一个文本。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9#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7-12-21 09:00:56 | 只看该作者
是原创的话,老兄不妨加上原创标签。呵呵!很好的东西!
20#
manqihang 发表于 07-12-21 17:43:36 | 只看该作者
晚上笑一笑,睡个美满觉,早晨笑一笑,全天生活有情调,工作之余笑一笑,满堂欢喜又热闹,烦恼之时 笑一笑,一切烦恼全忘掉,祝圣诞快乐,笑口常开! 圣诞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20 08:44 , Processed in 0.095093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