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考研笔记] 我的笔记--第一个脚印--普通心理学

[复制链接]
61#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14:06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性格差异的了解和教育


了解学生的性格,是做好因材施教工作的必要前提,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教育学生。不少优秀教师对学生能够因势利导,进行教育,这里的“势”就包括着学生的性格特点。

由于性格的极端复杂性,人们往往用多种方法来鉴定它;例如调查(包括家庭史、个人生活史的调查)、自然实验、作品分析、传记分析和个案追踪等。我们也要总结优秀教师了解学生性格特征的宝贵经验。例如不少教师,他们在接任班主任工作之前,对这个班级学生的家庭史、生活史已经调查清楚,然后通过各种活动,细心观察,逐步掌握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有经验的教师甚至通过一次活动或一堂课就可以大致了解某些学生的某些性格特点。

了解学生是为了教育学生。学生的性格既是教育工作的结果,也是教育工作的依据。

前面已经说过,性格是在人和生活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对于儿童来说,使他性格形成的生活环境首先是他的家庭。家庭的经济情况、文化水平、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这些都会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特别是父母的态度和对儿童提出的要求,更是直接影响着儿童形成这种或那种性格特点。例如,过分溺爱儿童,纵容他,对他完成学习和劳动任务不提出严格的要求,这就很难培养儿童热爱劳动、不怕艰苦的态度,难以培养儿童负责精神、坚持、果断等特点。但是如果对儿童一味地严厉训斥,不考虑儿童的特点和需要,也难以培养儿童的独立性、主动性和首创精神。

学校教育对学龄儿童性格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可以使他们习惯于系统地和有明确目的地工作;在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过程中可以培养勇敢和坚持性,在集体活动中可以锻炼自制和纪律性等性格特征。特别是学校的班级集体,更是直接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因此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培养坚强的集体,使它具有良好的风气,通过这样的集体使学生具有良好的性格特点。

社会舆论和各种榜样也对学生的性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既可以使学生在家庭、学校得到的好的教育效果更加巩固和发展,但也可以抵消它们的教育影响,甚至使学生形成坏习惯,形成不良性格特征。因此就学生的性格教育和培养来说,必须使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力量拧成一股绳,统一要求,统一目标;教师要在其中起协调指导作用,不仅使各方面的教育因素积极调动起来,而且要使它们协调一致,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培养学生具有优良的性格特征而努力。

在学生性格形成发展过程中,特别重要的是要在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培养他们对自己的性格积极地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教育。一切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必须符合党和人民的要求、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时,他才能产生积极的活动动机,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动方式,逐渐地但是坚定地改掉已形成的不好的性格特征,代之以积极的性格特征,使自己的性格更臻完美。
62#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27:50 | 只看该作者
少年期概述


少年期又称学龄中期,是指十一二到十四五岁这一时期,相当于初中阶段。少年期是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一个时期,因此,它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转变期,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上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少年期是在学龄初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学龄初期儿童开始以学习为主导活动,并掌握了读、写、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也领会了一些道德准则和形成了一定的道德行为习惯;思维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一切为少年期儿童心理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儿童进入初中后,无论在学习活动上,在集体生活上,或在生理发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具有与学龄初期本质不同的特点。

1.学习活动的特点

初中学生虽然仍以学习为主导活动,但与小学相比却大不相同。首先是学科门类增多,学科内容深化。小学课程只有八门,到中学增至十多门。学科内容也扩大和加深了,特别是数学、物理、化学要求学生掌握许多抽象的科学概念、公式、定理、规律等基本知识。其次,在学习方法上也发生了变化。(1)由于课程门类增加,必须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订出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以免忙乱。(2)在课堂上由于讲授内容增加,理论性和科学性都大大加强,要求学生能够当堂理解消化,记好笔记,以便课后复习,独立完成作业。(3)由于学习内容扩大和加深,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无法适应,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对学习材料进行逻辑加工;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系统里去;能够自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得活、记得牢、用得上。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学习上的新变化。

2.集体生活的变化

在小学,教师是班级集体的核心,是维护集体生活的杠杆,班级的集体生活需要教师具体细致地加以组织和指导。到了初中阶段,班主任则是通过班干部,依靠积极分子来进行工作,同学真正成为班集体的主体。因此,同学的独立性与自觉性都大大提高,与集体的关系也更密切了,他们开始自觉地关心和维护集体的荣誉,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为集体办好事。特别是初中后期,在班级里共青团组织逐步代替了少先队组织,同学积极要求参加共青团,这在集体生活上引起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工作增加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开始较密切地与祖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联系起来,同学之间的同志感的产生和发展有了明显的社会意义;其次,集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要求适合青少年特点,讲求实效。

3.生理上的变化

少年期是身体迅速成长的时期,这时身体迅速长高长大,性腺机能也开始发生作用,引起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一些变化,比如第二性征的显露和性感的产生。在神经系统的发展上,特别是大脑皮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少年期脑的重量已达到成人脑重的水平,大脑皮层分析、综合的机能也有显著的发展,为少年期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

少年期上述的这些特点,是少年心理发展的依据和条件,教师应该根据这些特点,采取正确措施,克服他们身上可能出现的缺点和偏差,发展他们在学习上和工作上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63#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31:52 | 只看该作者
青年初期概述


青年初期又称学龄晚期,是指从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这一阶段,即在高中学习阶段。青年是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年时期是个体在心理、生理上接近或开始成熟的时期。我们必须重视青年的学习和工作,发展他们的智能和个性品质,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祖国的有用人才。

青年初期是准备走向独立生活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掌握了文化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形成了一定的观点信念和道德习惯。他们有许多人加入了共青团,有的还申请参加共产党。他们的眼界已经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他们的生活理想紧密地与祖国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联系在一起。他们已经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帮助家庭做许多重要的工作。他们在学校也占有特殊的地位,担负各种社会工作,还要做低年级同学的模范。在后期,他们面临着升学和就业的考验。他们憧憬未来的生活,怀着美好的愿望准备投身到实现现代化的战斗中去。他们为理想将要变成现实而跃跃欲试,也为自己缺乏实践经验而感到疑虑不安。在这行将走上独立生活道路的时刻,他们要重新认识自己,要求自己,重新探索未来的世界,考虑自己的前途。这个变化必然要对他们的学习和个性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青年初期的学习活动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了学习的社会意义。他们对学习活动怀有特殊的感情和兴趣;他们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与专业有关的文化科学书籍,关心祖国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高中阶段,各科教材内容无论在广度和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初中,尤其是对科学性和理论性的要求有明显的提高。在学习方法上也要求学生能够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从理论的高度对学习材料进行概括,掌握规律性的知识。为了适应学习上的这种种新的特点,就必然要求高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青年初期学生在生理变化上也具有一系列的特点。这个时期正是青春发育期,身体迅速成长,性腺机能日趋成熟;到18岁,身体发育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这时青年的骨骼已经全部骨化,肌肉力量不断增长,比在少年期具有更大的强度和耐久性。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皮层的结构和机能也已经发育完全,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趋于稳定,动作也更加协调。这一切为高中学生进行较繁重的学习、工作和劳动提供了自然基础。不过青年初期学生还处在长身体的阶段,所以仍要关心他们的健康,加强体育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使学习和工作负担过重。

青年初期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学习活动的特点和生理上的成熟,都将对他们的心理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关于青年初期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只着重说明思维和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世界观的形成。
64#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44:27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在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之前,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bbinghaus)曾说:心理学虽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就是说,心理学既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说它古老,因为心理学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的历史。

一、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心理学的萌芽

几乎自有人类以来,人们就很关心自身的心理现象并且试图给予解释。最早的解释,把心理说成是灵魂的活动。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是由灵魂和学科二词构成,即关于灵魂的学问。在原始社会末期,由于探索自然界支配力的驱使,原始思维发展到较高的阶段,但人们又无法理解自身的结构和机能,单凭直观的感受和梦境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万物有灵论的观点,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这种万物有灵论的观点是人类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形式。


(二)心理学思想的产生

美国心理学史家加德纳·墨菲(G.Murphy)曾说过:世界第一个心理学故乡在中国。这是一个颇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因为两千年前,在我国思想家遗留下来的著作中,就有不少关于心理学的思想。春秋时期的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壅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论语·学而》)以及“因材施教”等诸多观点,已蕴涵现代心理学中的兴趣、记忆和个性差异等问题。战国时期的荀况(公元前313—前238)关于“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藏焉”(《荀子·天论》)的学说阐明了先有身体而后有心理、心理依附于身体的身心观。

关于心理与脑的关系我国古代也有比较正确的认识。明代医学家李时珍(1518—1593)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论断,认为脑是神经中枢,它聚集着人的精神。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1768—1831)根据大脑的临床研究和尸体的解剖,明确指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后人称之为“脑髓说”。

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前322)的《论灵魂》一书,是人类文明史上关于心理现象的专著。自那时起,直至19世纪中叶,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都有许多学者论及心理学问题,其中不乏有真知灼见,但心理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始终隶属于哲学范畴而无独立地位,是哲学家与思想家运用思辨的方法进行研究的领域。

仅从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算起,对心理的研究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由此可见,心理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只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心理现象的探讨都是在哲学的范畴中进行的。心理学脱离哲学而独立是16世纪以后的事。1590年德国麻堡大学教授葛克尔(R.Gockel)开始用“心理学”来标明自己的著作,从那以后,有关心理学的著作、派别逐渐问世。然而,直到19世纪中叶以前,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都是思辨式的,研究成果多带经验描述性质。因而心理学还不能称其为科学。


(三)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9世纪中叶,德国医学博士、生理学讲师、心理学家威廉·冯特(W.Wundt,1832—1920)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对感觉、知觉、注意、联想和情感开展系统的实验研究,创办了刊登心理学实验成果的杂志《哲学研究》,出版了第一部科学心理学专著《生理心理学纲要》。冯特此举对于心理学的发展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当心理学采用了实验方法之后,对人的心理的研究就从对心理、行为的现象的描述,深入到了因果关系的揭露。而心理学一旦能够揭露心理活动的因果关系、心理活动的规律,那么它就获得了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权利。于是,1879年心理学终于从哲学的母体中诞生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冯特也被视为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从冯特建立世界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至今,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因此,心理学又是一门年轻的科学。


(四)心理学的发展

科学心理学虽然仅有百余年的历史,但由于社会的需要和一批学者的努力,使心理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它发展之快、成果之丰富是其他学科难以相比的,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学派不断涌现

反映心理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是各个学派的出现和演变。自19世纪末,由于实验方法的广泛运用,心理学研究的新成果、新理论不断提出,围绕着心理学的对象、任务、方法展开的争论,到20世纪30年代终于形成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意动心理学、机能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格式塔心理学等学派(参见本章阅读材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学派林立、理论纷纭的局面演变为学派减少,呈现相互吸收、互补并存的势态,这也标志着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

2.队伍逐渐壮大

心理学刚从哲学领域独立出来时,从事心理学研究的人员很少,仅限于德国、英国、奥地利等国家。但在1980年出版的《国际心理学名录》中,已有来自当代100多个国家的10000名有名望的心理学家被收录进来。在世界上有关心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期刊已达1300份,每年发表30000篇心理学文献。仅就美国来看,全美3000所大学几乎全都开设心理学课程,每年培养心理学博士生3000多人,主修和选修心理学的人数已超出300万。

我国从1917年陈大齐教授在北京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以来,虽几经起落,但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各种心理学书籍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全国各师范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还设立了心理学系,培养出一届又一届本科生、硕土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各种心理学培训班已从学校扩展到社会,从课堂教学发展到电视教学;国家教育部还在杭州大学(现已与浙江大学合并)、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建立了我国心理学理科基地和文科基地。我国的心理学正在为培养一流的专家、为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为治疗心理疾病、为提高全民的心理素质以及为两个文明建设作出积极的贡献。

3.体系日趋完善

心理学虽然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有较强的渗透性。这里所说的渗透性是指心理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心理学在这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已渗透到许多科学领域和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显露出巨大的实用价值。在教育领域,心理学知识十分重要,它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依据;在工商业领域,对工程设计、人机关系、组织管理、产品营销等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人类健康领域,心理学的知识越来越发挥它特有的重要作用,心理咨询已被人们广泛采纳与接受。心理学的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生产劳动和卫生保健范围,在军事、司法、文学艺术、体育、航空等领域中都有用武之地。由于心理学渗入到各个实践领域中,服务于社会,这就大大加快了心理学的步伐,由此产生了众多的心理学分支学科。据统计,心理学现已有近百个分支学科,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学科体系。
65#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45:13 | 只看该作者
二、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和探索的领域。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既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也研究动物的心理现象,其中以研究人的心理现象为主。

人的心理现象也就是心理活动,是大家最熟悉的,无论在学习、工作中,还是在娱乐、休息中,每个人都会有种种心理活动产生。正是在心理活动的支配与调节下,我们才能进行各种活动,实现活动的目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心理活动是我们第一个直接接触、认识和体验的现实。但是,心理又是宇宙间最复杂而又最奥妙的现象之一,恩格斯曾把它誉为“物质的最高的精华”。心理现象丰富多彩,绚丽多姿,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一般把它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两大方面。


(一)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对现实的反映过程,是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1.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例如,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你来到户外锻炼,当微风拂面时,你会感到凉爽;阳光照在身上又感觉很温暖;此时空气中不时送来阵阵清香;环顾四周看到五颜六色的东西,还可听到各种声音……凉爽、清香、五颜六色、各种声音都是外部世界作用于我们眼、耳、鼻、舌、身各感觉器官所产生的感觉。

感觉是人最简单的认识活动,但却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和基础。感觉所提供的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当你进一步感觉到周围事物的意义时,辨认出风的凉爽、空气中花草的清香、鸟的鸣唱、汽车的轰鸣声等,这时你对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就转化为对事物整体的知觉。当你回到家中,户外感受到的一切还会“历历在目”,这就是记忆。记忆是人在头脑中保留对以前感知过的对象或现象的映像。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事物的表面特征,还能间接概括地反映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特征。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和言行,了解其内心世界;人们可以通过对古代化石的研究,进而推知远古时代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情景,这是凭借思维实现的,思维是认识的高级形式。人不仅能再现亲身经历过事物的形象,而且还能在此基础上创造新事物的形象,这就是想象。通过想象,我们不仅能设计未来发展的宏图,也可以在头脑中重构几千年前人类生活的图景,还可以进行文学艺术上美的创造。总之,以上提到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都属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

2.情感过程

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态度体验。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时候,并不是无动于衷、冷漠无情的,总是要对之采取一定的态度,产生某种主观体验,如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失去亲人的悲伤,对不道德行为的憎恨,对祖国名山大川的赞美等等。据说,1824年5月,贝多芬的《D调弥撒曲》和《第九交响曲》在维也纳第一次演奏,当这两首充满爱国之情的交响曲演奏一结束,全场就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动得泪流满面,巨大的成功、震撼人心的场面,使贝多芬激动得不省人事。这种强烈的激情就是情感的体现。

3.意志过程

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人对客观事物不仅要感受它,认识它,同时还要处理它并改造它。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还要制定计划,选择方法,克服种种困难,最终才能实现预定目标。在我们的学习和工作中,通常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我们不能半途而废,要迎着困难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这就要启动人的意志过程。

认识、情感与意志这三者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认识是情感和意志的基础,只有正确与深刻的认识,才能产生强烈的情感和坚强的意志,所谓“知之深,则爱之切”;另一方面,情感和意志又会影响认识活动的进行与发展,因为情感和意志既在人的认识中起过滤和动力的作用,又是衡量人的认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样,情感也会对意志行为产生推动作用,而意志行为又会有利于丰富和升华情感。因此,各种心理过程及其相互关系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二)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1.个性倾向性

个性倾向性是关于人的行为活动动力方面的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等。个性倾向性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和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制约着所有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个性的积极性和个性的社会实质。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如有的人观察细致入微,有的人想象力奇特,有的人擅长语言表达,有的人音乐上显露才华,这是能力上的差异;在性情、脾气方面,有的人活泼好动,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缓慢,有的人暴躁,有的人温柔,这都是气质上的差异;在对人对事上,有的人朴实肯干,有的人懒散拖拉,有的人大公无私,有的人斤斤计较等等,这是性格上的差异。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的核心,它反映一个人的基本精神面貌。

需要指出的是,还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注意,它不属于某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各种心理过程存在的特殊的心理状态。


心理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方面,但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如果没有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没有对外界事物的情感体验,没有对客观事物的积极改造的意志行动,人的性格、能力、信念、世界观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已形成的个性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使人的各种心理过程总带有个人的色彩。事实上,既没有不带个性特征的心理过程,也没有不表现在心理过程中的个性特征,二者是同一现象的两个方面。
66#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46:56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一、心理学的性质与任务


(一)心理学的性质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某个角度讲决定着它所承担的任务此有必要先探讨心理学的性质。

我们知道,每一门科学性质都是由它的对象特殊质的规定性决定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是人的心理,这就决定了心理学是一门既具有自然科学性质又具有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或交叉科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边缘科学。从心理的主体来看,人既是离不开社会的自然实体,又是不能脱离自然的社会实体;从人脑为代表的心理器官来看,其机能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从心理所反映的内容看,既包括社会存在,又包括自然现实。因此,就整个心理学来说,应当是一门关于人的本质和特性的边缘科学或综合科学。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也决定了它的学科地位,苏联科学分类学家凯达洛夫院士认为,心理学在迄今已拥有两千五百多门学科的整个科学系统中占中心位置。他把心理学定位于他们所绘制的“科学三角形”的中心,而三角形的三个顶角分别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后来,随科学技术的发展,凯达洛夫时科学三角形做了补充,改为科学锥体形(见图1-1)。他在自然抖学和哲学之间(更接近于自然科学)加了一个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加了一个技术科学,哲学和社会科学共同构成了人文科学,数学和哲学共同构成了思维科学。这一科学锥体形,详细揭示了心理学同其他科学在一般科学系统中的接触点,说明心理学确实处于许多科学系统中的核心地位。


(二)心理学的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人的心理现象,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为人类实践服务。由此可以分为理论任务和实践任务两方面。

1.心理学的理论任务

心理学的理论任务首先是通过对自己对象的研究,不断深入地揭示心理、意识与外部世界和脑的关系及其起源的奥秘,从而以最新的科学成果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起到论证与充实的作用。

心理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论证和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之具体化。心理学揭示了客观现实对人的主观精神或心理的决定作用,揭示了心理与脑的关系、心理发展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还说明了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绪是如何产生,它们又是怎样实现对行为的调节等等,这些方面积累起来的科学事实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认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利的科学证据,有力地支持了辩证唯物论,批驳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的哲学谬论。正如列宁所说:“心理学提供的一些原理有使人们不得不拒绝主观主义而接受唯物主义。”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但能丰富和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还可以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精神世界,战胜宗教、迷信和各种唯心主义的宣传,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再次,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如教育学、政治学、文学、法学、美学、社会学等。这些学科也是从不同方面研究人的,而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的大量研究成果无疑对这些邻近的学科酌研究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心理学的实践任务

心理学的实践任务是揭示各个实践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特殊规律,并根据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来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为社会实践服务,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科学的重要作用在于预测与控制。而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其目的就是指导人们在实践中如何了解、预测、控制和调节人的心理。如我们可以根据智力、性格、气质等心理表现的情况,编制各种量表,来了解人们的心理发展的水平与特点,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我们还可以根据各种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相互联系,从一个人的过去和现在的心理和行为状况,预测他将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这样有助于我们利用有利因素,避免不利因素,更好地调节人的心理活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其次,由于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涉及到人的心理问题,因此如何把基础心理学所揭示的一些基本规律应用到实践的各个方面就成了心理学的又一任务,由此应用心理学分支越来越多,如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等,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已渗透到各种实践领域,产生广泛的实用价值,由此形成了心理学的众多分支,直接服务于社会。


(三)心理学分支的研究领域

心理学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与成熟,它们都在完成上述两项任务中作出各自的贡献,下面简介几个主要的分支学科。

普通心理学是一个特殊的领域,在心理学中,处于基础学科的地位。普通心理学是依据并归纳心理学在各个方面的研究成果,阐明心理现象中最基本的事实与一般问题,探讨心理活动的普遍规律。由于它具有总体性、概括性,所以成为各心理学分支的基础和初学者的入门向导。普通心理学可细分为感知觉心理学、记忆心理学、思维心理学、情感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等。

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比较心理学和个体发展心理学两门学科。前者是研究物种在演化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事实与规律的学科。后者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各年龄阶段心理特点的学科。个体发展心理学主要包括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等。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从理论上阐明人类学习的本质、过程与普遍规律,而且要具体地探索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形成品格的规律,以及教育者依据这些规律合理地组织教学与教育活动的方法及应有的品质等。教育心理学也可以细分为学科心理学、教师心理学、教学心理学、品德心理学等。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人及群体在相互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产生、变化规律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既研究大团体中的心理现象,如社会情绪、民族心理、宗教心理等;也研究小团体心理,如团体气氛、心理相容、团体的价值定向等;同时还研究个体的社会心理问题,人的自我评价、自尊、自重等。社会心理学又可细分为大众心理学、群体心理学、人际关系心理学等。

心理学的分支领域还有很多,如管理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变态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在此就不一一介绍了(参见本章阅读材料)。可见,心理学分支学科的产生和飞速发展,既反映了人类对它的需要和它的实用价值,也说明心理学本身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正在成为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
67#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51:26 | 只看该作者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与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人们揭示心理现象和过程的客观规律时,总要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但无论选择哪种方法进行研究,都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研究任何心理现象都必须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加以考察。人的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以语言、表情和动作等等客观外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在研究心理现象时,不能依靠个人的主观臆想和揣测,而要根据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客观条件的外部表现来进行研究。贯彻客观性原则,应该提供可靠的确实材料,并对所得的全部事实材料和数据作出全面的分析;研究所得的结论应该是分析全部材料的成果。要杜绝曲解、主观解释和作出轻率的结论。

2.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各种心理现象放在整体性的、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系统中进行分析。因为,人作为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极其复杂的系统,想要改变一个因素而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来考察整个系统的反映,所得的结果是值得怀疑的。因此,在心理学的研究中必须在各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去认识整体,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反对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人的心理现象。

3.教育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在进行心理学的研究时,应从有利于教育,有利于个体身心健康的角度来设计和实施研究。应该清楚,研究儿童或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因此,在进行研究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学和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也应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影响,不做有损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4.发展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把心理现象看作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人的心理活动。因为,任何心理现象都是客观发展的,是不断变化的,即使是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长时间各种因素的作用也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在研究个体心理时,不仅要研究和阐明已经形成的心理特征,也要阐明那些正在形成和刚刚表现出来的新的心理特征,并且还要预测可能会出现的心理特征,以便创造有利条件,使其顺利发展和形成。


(二)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在此我们主要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在日常生活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被试(被研究的对象)行为的外在表现以研究其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例如,一些心理学者在研究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每天定时对选择的对象进行观察,并记录他们的活动,当材料累积到一定程度时,通过各种分析,从中找出婴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就是采用观察法研究儿童心理活动,写成《一个儿童发展的程序》;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普莱尔(W.Preyer)也是运用观察法对其儿子进行长期研究并写成《儿童心理》一书的。

观察法的主要优点是真实、客观。因为被试是在正常生活未受干扰的情况下,自然表露出心理状态的,没有掩饰,不附加人为的影响,所以获得材料较真实可靠;同时,它又很简便,一般不需要什么仪器设备。

观察法的不足是被动性,即观察者处于被动地位等待所需要的心理现象出现,因此花费的时间长;另外所得的材料往往带有偶然性,同时对观察到的现象以及取得的材料也不易做数量分析。

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几点:所有的观察始终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周密的计划;研究者不能干预被试活动的正常进行,应让被试完全处于不知情的自然状态;研究者要善于捕捉和记录观察到的有关现象,积累充分的、准确的材料;要善于分析所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作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严格控制和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被试某种心理现象以进行研究的方法。该方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心理学的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各种仪器并严格控制各种条件,在实验室进行心理研究的方法。严格控制条件主要指以下四方面:

(1)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量排除无关变量的影响;

(2)根据实验条件,按科学方法选取被试;

(3)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之以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

(4)严格控制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与范围。

该方法多用于对心理过程及其生理机制的研究,如用记忆测量器对小学生进行短时记忆的测验;运用速视器对小学生进行知觉广度的实验,等等。

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能主动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发生的原因;所获得的信息较为精确。但该方法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在接受实验,因此可能会降低实验的结果,使实验缺乏客观性。为了克服实验室实验法的缺点,便演变出自然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创设或改变一些条件,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以便进行研究的方法。这一方法的实质就是把实验研究与日常活动结合起来,它既可以用于研究一些简单的心理现象,又可以用于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自然实验法保留了实验室实验法能主动获取所需的心理事实,并探究原因的优点,也体现了观察法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的优点。这种方法可以用来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例如,研究小学生的自制力,可以通过扮演“木头人”的游戏方式,让两个小学生相互对视,不准笑,谁先笑,谁算失败,从而了解小学生自控时间长短。这种方法还可以用来考察某一种教育条件、因素、措施对学生的学习、品行有什么样的影响。如,教师可以运用该方法研究复习时间与复习效果的关系,向三个大致相同的平行班提出同一任务──熟记一篇短文,都用一小时。甲班一次用完一小时;乙班两次用完,每次复习半小时;丙班三次用完,每次复习20分钟。然后测验,根据成绩就可以确定复习的时间分配对复习效果的影响。

运用自然实验法首先要明确研究的课题,对研究的途径、进程作出一定的设想,逐步分析各种影响的条件,作出详细完整的记录,仔细比较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结果,反复验证结论。

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虽然形式不同,但却有共同特点。

同观察法相比,实验法的特点是主动创造、严格控制条件,从而能精确查明环境作用同心理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实验法是在同样条件下可以重复的,他人是可以验证的。

3.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搜集被试各种材料来间接了解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调查的途径与方法很多,包括谈话法、问卷法、活动产品分析法、访问法等等。

谈话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被试交谈的方式以了解其心理特点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研究者要事先拟好提纲,交谈时要注意把握内容与方向;谈话应在轻松的情况下进行;对被试的回答(包括反应的快慢、伴随的表情与动作、具体的内容等)要详细记录。谈话法的优点是简便易行,但得出的结论有时带有主观片面的成分。

问卷法是通过被试书面回答的方式以研究其心理的方法。使用这种方法要注意:所拟的问题不应脱离研究主题,并且问题表达要明确、清晰、易懂,不能模棱两可;提出的问题不能有暗示性;为了争取被试的合作,实事求是地回答,要附有详细的填表说明;对于获得的材料要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问卷法可以当场进行,也可以通过邮寄方式进行。问卷法的优点在于能比较迅速获得大量资料,便于定量分析。但其不足是对被试的态度不便进行控制,获得的材料不能保证详尽。

活动产品分析法是通过被试的作品如日记、作文、绘画、工艺制品、报告总结、自传、回忆等进行分析来研究其心理特点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了解被试的技能及其熟练程度、能力水平与知识的范围等。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测验法经常被用来研究个体之间心理品质的差异,以及个体行为各个方面的关系。如,学校应用测验法可以研究学生的智力与学习成绩、知识、能力的关系。根据测验结果还可以对有关的行为作出预测。

测验的种类较多,从内容上分,可分为智能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等等。所有的测验都是由一些要求作出回答反应的问题构成的。这些问题应该是在大量的预备实验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方法、步骤编制而成的。心理测验的最大优点是能数量化地反映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但测验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测验量表的可靠性,而各种测验量表尚在完善中。

5.个案法

个案法是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原因的方法。此方法是较古老的方法,是由医疗实践中的问诊方法发展而来,但也是研究儿童心理常用的方法。例如,了解家庭教育中家长教育观念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就可以采取个案法。当然个案法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更为有效地收集所需的材料。

心理现象是复杂多变的,在研究过程中,为获得大量准确的材料,可以选择几种方法综合运用,或以一种方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
68#
 楼主| KIMMI 发表于 08-7-9 16:52:52 | 只看该作者
心理学主要流派介绍


关于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自心理学独立以来,一直在探索,一直在争论,形成了不同的学派,以下介绍主要的几个学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是自心理学独立后的第一个心理学派。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构造主义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即心理经验的构成元素及结合的方式与规律,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他们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纯科学,其基本任务是理解正常人的一般心理规律,但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二)行为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其创始人是华生(J.B.Watson,1878—1958)。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心理学的目的应是寻求预测与控制行为的途径。他们认为心理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行为主义主张客观的研究方向,有助于摆脱主观思辨的性质,更多从实验研究中得出结论。但他们无视行为产生的内部过程,反对研究意识,引起不少人的非难与反对。

新行为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斯金纳(B.F.Skinner)。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它的行为总是趋向或避开一个目标。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新行为主义强调客观的实验操作,冲击了内省心理学,促进了心理学的广泛应用和程序教学的开展,但陷入了还原论和机械论的境地。

(三)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

该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创始人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考夫卡  (K.Koffka,1886—1941)、苛勒(W.Kohler,1887—1967),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这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他们这种重视整体的观点和强调各部分之间动态的联系以及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对后来心理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该学派否认过去经验的作用,陷入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境地。

(四)精神分析学派或心理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精神分析学派重视潜意识与心理治疗,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并获得了某些重要的心理病理规律,但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遭到许多人的反对。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沙利文(H.S.Sullivan)、霍妮(K.Horney)、弗洛姆(E.Fromm)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反对弗洛伊德的本能说、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论,强调文化背景和社会因素对精神病产生和人格发展的影响,在美国形成了新精神分析学。

新精神分析学派仍然保留着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基本观点,尽管在其理论中有不同的概念名称,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起主要作用。

(五)认知学派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成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认知心理学派的理论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对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论、弗洛伊德主义的非理性主义有积极的意义,对扩大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心理学的现代化、发展人工智能和计算机科学等均有贡献,而且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他们把人的心理看成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加以研究,在心理学界依然存在争论。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人本主义方法论不排除传统的科学方法,而是扩大科学研究的范围,以解决过去一直排除在心理学研究范围之外的人类信念和价值问题。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门尚处于发展中的学说,其理论体系还不完备,他们对人的一些研究还停留在关于人性的抽象议论上,因而不能揭示人的心理本质规律。
69#
zhouqin20043214 发表于 08-7-9 16:55:20 | 只看该作者
强!!!
70#
a123968 发表于 08-7-9 18:23:25 | 只看该作者
[s:7] [s: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10:47 , Processed in 0.09697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