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琅環书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玄菟兄以及仰望群星两位前几日的督促,小弟一直不敢忘怀。趁今日稍有闲暇,赶上论坛,将功课补好,上交。请大家过目,评判!
琅環书吧,先做一帖,待他日有需要时,再考虑拆分。内容以本专业阅读为主,可兼涉史哲等相关社会科学。形式可以为书目提要,可以为读书笔记,可以为详细提问或回答,还可以为本主题内对他人帖子的讨论和评价。然开列书目需注明版本信息,提问需详细写明提问者情况及疑问之处,谢绝无意义纯净水,不涉及网络文学奇幻文学等题材。

[ 本帖最后由 四废书房主人 于 2008-7-28 00:41 编辑 ]
沙发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1 01:51:26 | 只看该作者

抛砖引玉

贴三则近期的读书笔记,抛砖引玉:
(一)一辈子过“三书”(读书、教书、写书)生活的学者:高亨先生
近一个月来,看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一书,总算是把《老子》的章句大致的过了一遍。陈书注释部分引高亨先生语,多有精到见解。高亨先生,以前仅是知其名字,八砖兄有其《诗经今注》存于我手,想不到是一位功力如此深厚之学者。
现自网上搜索其资料在此,供大家分享:
http://www.guoxue.com/article/gaoheng/gaoheng.htm

(二)读书忌半死不活
房东历史学院尹老师谓余:
读书有死法,有活法。吾师曰:“此二者,能通其一,即大儒也。然汝读书,半死不活。”小子戒之。

诚哉斯言。死法以记诵经文为根,广识熟记后而有心得。用此法,读书千卷而始成一卷:王石臞《读书杂志》、《广雅疏证》,俞曲园《群经评议》、《诸子评议》是也。是书难成亦难读,非读书千卷之人读之,殊少所得。活法以推阐义理为旨,精思躬行间即识道体。用此法,非聪颖灵悟者不能有所著述:朱晦庵《诗集传》、《周易本义》是也。是书难成亦难读,非聪颖灵悟者读之,殊少所得。
今之众人惧记诵、积累之费力,不为死法也;亦无聪颖、思辨之脑力,难成活法也。遂入半死不活之门径,学力距曩时远矣。

(三)引书名、篇名易误例两则
古书篇题,有的字是后人作注解时加上去的,学者必须注意区分。如《逸周书》有“度训解第一”,“解”字乃晋孔晁作注时加入。解,注也。后人引是书,断不宜连“解”字以作篇名。同理,《淮南子》篇名中多“训”字,系高诱作注时增入。后人援用,不去“训”字,殊不合理。清姚範《援鹑堂笔记》、姚振宗《汉书艺文志条理》已有考辨,学者不可不知。

群经于《汉志》中,未尝称“某经”:
《易》。经十二篇;施、孟、梁三家。
《尚书》。古文经四十六卷。经二十九卷。传四十一篇。

以上两条据张舜徽先生《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整理。
板凳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2 00:51:06 | 只看该作者

江苏古籍版《书目答问补正》校

江苏古籍版《书目答问补正》第九页,卷一经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易义别录》十四卷条后附江人度笺补语:
江:以上所录皆国朝人所辑古注,或唐人所采古义,惟关、郎、郭、京虽在唐以前,然实伪书,不录。

四废案:
“关、郎、郭、京”应作“关郎、郭京”。察是书第十三页,卷一经部·列朝经注经说经本考证第二,“以上易之属”后编者自注:
杂道家言者不录。魏关郎易传,唐郭京周易举正,皆伪书,不录。

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经部一·易类一,《周易举正》三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条下有云:
舊本題“唐郭京撰”。京不知何許人。《崇文總目》稱其官爲蘇州司戶參軍。據《自序》言“御注《孝經》,刪定《月令》”,則當爲開元後人。《序》稱曾得王輔嗣、韓康伯手寫真本,比校今世流行本及國學鄉貢人等本,舉正其謬。凡所改定,以朱墨書別之。其書《崇文總目》始著錄,《書錄解題》於宋咸《易補注》條下稱“咸得此書於歐陽修”,是天聖、慶曆間乃行於世也。洪邁、李燾並以爲信。晁公武則謂以繇彖相正,有闕漏可推而知,托言得王韓手劄及石經。趙汝楳亦詆其挾王、韓之名以更古文。王應麟又援《後漢書·左雄傳》“職斯祿薄”句,證其改《旅卦》斯字爲㒋之非。近時惠棟作《九經古義》,駁之尤力。今考是書,《唐志》不載。李燾以爲京開元後人,故所爲書不得著錄(按燾說見《文獻通考》),然但可以解《舊書·經籍志》耳。若《新書·藝文志》則唐末之書無不具列,豈因開元以後而遺之。疑其書出宋人依託,非惟王韓手劄不可信,並唐郭京之名亦在有無疑似之間也。顧其所說,推究文義,往往近理。故晁公武雖知其託名,而所進《易解》,乃多引用。即朱子《本義》,於《坤·象傳》之“履霜堅冰”、《賁·象傳》之“剛柔交錯”、《震·彖傳》之“不喪匕鬯”,亦頗從其說。則亦未嘗無可取矣。晁公武《讀書志》載京《原序》,稱所改正者一百三十五處,二百七十三字。而洪邁《容齋隨筆》、趙汝楳《易序叢書》皆作一百三處。今本所載《原序》,亦稱差謬處一百三節。則晁氏所云,殆爲疏舛。又原本稱別以朱墨,蓋用《經典釋文》之例。今所行本已全以墨書,蓋非其舊。以非宏旨之所係,故仍從近刻焉。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四·经部四·易类四,《周易图说》二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条下有云:
阮逸偽作《關朗易傳》。

亦可参证。同时知江说郭京在唐以前,不妥。

[ 本帖最后由 四废书房主人 于 2008-7-12 01:07 编辑 ]
地板
laoshukaka 发表于 08-7-12 17:12:46 | 只看该作者
恩 肯定没意见的
有个问题就是:发读书笔记是不是要分析型的,文学评论的那种?还是感性的那种?
5#
youshin 发表于 08-7-12 17:14: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8 laoshukaka 的帖子

应该是感性的也可以 毕竟 读书笔记不是学术论文 我觉得应该在读书笔记里也有自己感性的东西 呵呵~~
6#
youshin 发表于 08-7-12 17:24:23 | 只看该作者

浅谈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

陈翔鹤是从“五四”时期就开始创作的老作家,也是当时最坚韧的文学社团“浅草社”、“沉钟社”的主要成员,他的两篇历史小说《陶渊明写<挽歌>》和《广陵散》曾引发了历史小说创作的高潮。
《陶渊明写<挽歌>》这篇小说是在1960年代初随着文艺政策的调整,关于“题材问题”的清规戒律有所松动的状况下率先问世的历史题材小说。作品写晚年的陶渊明有一年秋天到庐山见慧远法师,及回家后撰写《挽歌》和《自祭文》的经过,在平淡、有节制的文字里,表现了主人公对“艰难坎坷的一生”的感慨,和对死生的旷达和超脱。作品塑造了一个坦然面对生死的古代知识分子形象,将能够反映人物性格特征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与心理活动的描写结合起来,语言质朴平易,但又具有浓郁的知识分子特色。
这篇文章在某些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突出了作者的生死观、名利观,以及作者本人所持的操守和人生态度。
首先,我们看到的是,在动乱的年代,知识分子不愿同流合污,于是他们的生活状况就出现了问题。“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便是知识分子对于自身生活的每况愈下的写照。在小说的开头,写着陶渊明自己清贫的生活,或许也是当时知识分子在那个年代真实境况的写照吧。
小说更为主要的是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与生死观。陶渊明访慧远法师,“去庐山,本来是想同意远法师谈谈,同时也想在店里住上三几天,静静脑筋,换换空气。”却碰到了东林寺大办法会,生性喜欢自然的陶渊明自然对那种道貌岸然的人以及那种形式化的活动很是反感。他喜欢的是那种自然的生活,无拘无束的生活。他拒绝加入什么白莲社,“人生本来就很短促,并且活着也多不容易啊!在我个人想,又何必用敲钟鼓来增加它的麻烦呢?”“ 死,死了便了,一死百了,又算得个什么!哪值得那样敲钟敲鼓地大惊小怪!佛家说超脱,道家说羽化,其实这些都是自己仍旧有解脱不了的东西。”在陶渊明看来,或者说在作者看来,生死并没有什么可怕的,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死了,便就是一了百了了,若真是看透生死,也毋需什么超脱羽化了。这样叮叮当当敲钟敲鼓倒不如“读读书,想想诗,望望南山,听听松涛和想想。” “未知生,焉却死?” “聊乘化以归尽,乐乎天命复奚疑”。生死有命,又何苦太过执着?“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我虑。” “尽,就是完结。凡事有头就有尾,有开头就得有个完结。这不是很自然的吗?何况人活在世上又多么的不容易啊。”正如文中所说,人活着本身就很不易了,又天天思索着生死问题,不是自寻烦恼吗?何况“应尽便须尽”,不如乐乎天命。“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等等,也都是作者的生死观。小说以“……匪贵前誉,孰重后服,人生实难,死之如何?呜呼哀哉!”结尾,总述了生死观。陈鹤翔曾谈到,“我为什么写《陶渊明写〈挽歌〉》呢?是想表达对生死问题的一点看法。死和生是同样自然的事。现在有的老人很怕死,没有起码的唯物主义态度。而陶渊明的生死观是很豁达自然的,‘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也就是归返自然。”由此看出,或许作品中确实有些作者的牢骚,但是并非是什么攻击党、影射庐山会议等如某些人污蔑的那样。
同时文章中也提到“活在这种尔虞我诈、你砍我杀的社会里,眼前的事情实在是无聊之极;一旦死去,归之自然,真是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或许,也是作者不满当时的什么运动之类的政治活动,而发的一点感慨吧。确实,文章中可能寄托着作者在当代经历的政治纷扰的感慨。黄秋耘曾这样讲到50年代的陈翔鹤:“他是个共产党员,但是却对当时那种政治运动、政治斗争感到十分厌倦。在某一次谈心中,他凄然有感地对我说:‘你不是很喜欢嵇康么?嵇康说得好:“欲寡其过,谤议沸腾,性不伤物,频致怨憎。”……你本来不想卷入政治漩涡,不想介入人与人之间的那些无原则纠纷里面,也不想干预什么国家大事,只想一辈子与人无患,与世无争,找一门学问或者文艺下一点功夫,但这是不可能的,结果还是‘谤议沸腾’、‘频招怨憎’。”当时社会动荡,机关遭到冲击,企事业单位停产去搞运动,学校停课去运动,以及知识分子遭到的不公平待遇,确实使人感到厌倦与讨厌。我觉得,在作品中发一些牢骚也无可厚非。
在作者笔下,陶渊明“这样充满个性的人物与其生活的时代保持着距离,保持着与权力的疏离和对抗,表现出独立特性的人格力量。”作者塑造的陶渊明除了豁达的生死观之外,我觉得便是安享自然生活的难得的那种闲适精神了。局势动荡,有多少人沽名钓誉,又有多少人能安稳的“种豆南山下”呢,能过着田园生活?我觉得这样的陶渊明形象显得无比真实,贴近生活。毕竟,他在小说中所思考与所想,也正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想到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物质决定意识,人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就是填饱肚子。同样,在贫困的时候,知识分子同样会发愁,同样会窘迫,同样需要救助。我们不能因此就斥责知识分子。毕竟,知识分子也是人。
同时,小说的语言朴实无华,丝毫不见雕琢的痕迹。这也就更加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读起来更显得亲切了。毕竟,生活是很少需要雕琢的。
参考资料:
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二版。
黄秋耘:《风雨年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171页。
7#
youshin 发表于 08-7-12 17:29:27 | 只看该作者

小人

子曰:“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言小人皆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若其禀性贤明,若文母之类,则非所论也。”孔子说的很清楚,小人,就是刘宝楠正义“无正性,难畜养。所以难养者,以其亲近之则多不孙顺,疏远之则好生怨恨。”真是很难处理这样的关系。既然是小人,那么就不是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後君子。”刘宝楠正义“‘质胜文则野’者,谓人若质多胜於文,则如野人言鄙略也。‘文胜质则史’者,言文多胜於质,则如史官也。‘文质彬彬,然後君子’者,彬彬,文质相半之貌。言文华质朴相半,彬彬然,然後可为君子也。”小人就是“质胜文”,或者是“文胜质”,就是“野”的,“史”的。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心貌不同也。坦荡荡,宽广貌。长戚戚,多忧惧也。君子内省不疚,故心貌坦荡荡然宽广也。小人好为咎过,故多忧惧。”小人就是那种锱铢必较,什么都计较忧惧那种人。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说小人之行也。言好勇之人患疾己贫者,必将为逆乱也。人若本性不仁,则当以礼孙接,不可深疾之。若疾恶太甚,亦使为乱也。”小人就是那种本性不仁,“乱也”的人。
    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刘宝楠正义曰:“此章孔子疾小人之性与常度反也。狂者,进取宜直,而乃不直。侗,未成器之人,宜谨愿,而乃不愿。悾悾,悫也,谨悫之人,宜信,而乃不信。此等之人,皆与常度反,我不知之也。”小人就是那种性情反复,不思进取的人。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刘宝楠正义曰:“此章言君子之於人,嘉善而矜不能,又复仁恕,故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也。小人则嫉贤乐祸,而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故曰反是。”小人就是嫉贤乐祸,乘人之危的人。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刘宝楠正义曰:“此章别君子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小人就是与人争利不和的人。
8#
laoshukaka 发表于 08-7-12 18:11:56 | 只看该作者
那个年代的文学作品,有时价值更大的是它的历史意义,以及在那个历史条件下出现所彰显的意义。《陶渊明写〈挽歌〉》如果是现在的作者写,也许人们更关注的只是它的艺术价值。相信大家在背“浅草-沉钟社”的名词解释时,会记住陈翔鹤这个名字,却只有在读了《陶渊明写〈挽歌〉》后,会记住陈翔鹤这个人。在以《红日》《保卫延安》等为主流的时代里,在以重大而统一的时代主题来涵盖整个时代的精神动向时,在个人立场的文学叙事消失在整个时代的共鸣中时,这篇《陶渊明写〈挽歌〉》才会被我们这些后人牢牢铭记,铭记那个“无力”的知识分子形象,铭记那一代知识分子真实的心灵渴望,铭记这个从个体心灵出发的却被人们冠以“历史小说”名号的文章。
9#
EPHH 发表于 08-7-12 21:48:1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支持,我先抛砖引玉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0#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3 01:13: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laoshukaka 于 2008-7-12 17:12 发表
恩 肯定没意见的
有个问题就是:发读书笔记是不是要分析型的,文学评论的那种?还是感性的那种?

我觉得两者皆可,只要是有所发有所得的都行。这个帖子虽然对内容要求专业,但形式应该是不拘一格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28 10:07 , Processed in 0.09772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