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琅環书吧

[复制链接]
11#
新桐初引 发表于 08-7-13 10:43:05 | 只看该作者

拾人牙慧

世界上有三种未明显受到外来文化入侵的原始戏剧: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和中国戏曲。它们从发展到成熟各有其清晰的脉络。相同的是它们都起源于原始时代,古希腊戏剧大约形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梵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而中国戏剧的真正意义上的成形却大约是在公元12世纪末的宋元南戏(存在争议)。
为何起源那样早,却经历了一个如此漫长的的发育成长过程?古希腊戏剧和古印度梵剧都是从祭祀仪式中直接脱胎而来,中国戏剧却未能如此,她经历了一个更漫长的世俗化过程。具体说来可以将原因概括如下:
一、中国未能发展起古希腊与古印度式的史诗文学(注:并不是说中国没有自己的史诗文学)。中国的原始戏剧在它与宗教仪典相脱离时,没能得到丰富的史诗营养从而直接蜕变成独立的戏剧艺术,因而只能长期在优戏的躯壳下徘徊。中国民间传唱的史传文学要一直晚至宋元以后才逐渐兴盛起来。于是脱离了史诗与祭祀,从优人滑稽表演中成长起的中国戏剧,其哲学基础是奠定在世俗调笑的娱情怡性之上,因而也只能长期停留在短小片段的内容表演阶段,而不注重对于厚重历史和人生内容的开掘。
二、受制于中国过早建立起来的礼制规范。在礼乐的制约下,仪式过程注重的只是对于嫡庶上下尊卑长幼地位秩序的严格遵循,绝对强调理性,而绝不容许类似于古希腊酒神精神那样的个性张扬和对原始自然生命力、创造力的肯定与讴歌。因此祭祀仪式中的戏剧因素受到极大的钳制。
三、中国文化中对于神明的极端畏惧与崇敬心理。中国人神间有着不可企及的跨度,神具有无尚崇高的神格,而很少具备人世情感。这样祭祀仪式的主角从神转向人的道路就被阻隔了。

以上据《中国戏曲发展史》(廖奔 刘彦君   山西教育出版社)整理。戏曲起源、形成问题历来存在分歧,在此且选取这种观点述之。
12#
新桐初引 发表于 08-7-13 11:18:19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感慨

如果历史可以重演,中国很有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形成自己的戏剧艺术。
虽然中原地区有以上种种因素导致戏曲发展缓慢匍匐,但远在南方的楚国,那里地处偏远、风景秀丽、巫风浓烈、情致浪漫……在那里经加工整理的《九歌》和歌、舞、乐一体,并已有了独唱、对唱、合唱,细节性、真实性、表演性已十分明显。当其中的娱神部分越加丰富和充实并逐渐加进世俗故事内容后,纯粹戏剧便呼之既出。但,秦汉吞灭楚,楚文化被中原文化所兼并,从而楚文化所代表的巫神信仰只能蛰伏在西南蛮夷地区而保留至今。而中国早期戏曲的萌芽也随之扼杀。
试想楚国不灭,仅就中国戏剧论,如今将是何番景象!
13#
youshin 发表于 08-7-16 22:37:05 | 只看该作者
读书究竟读什么样的书?今天想系统的读史记,于是拿出了两本史记 一本是白文本的 一本是三家注的 三家注的看了固然很长学问 而且注解很详细 但是时间上貌似不允许。。。没有那么多时间。。。可白文本的也只能是连贯的读一遍~~~
  同样的状况还出现在左传等书上 手里一堆书 就是不知道读哪个版本。。。。
14#
youshin 发表于 08-7-18 22:10:10 | 只看该作者
从《赠白马王彪》看建安风骨
        建安风骨,一般是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的创作风格。即“清峻”、“通脱”、“华丽”、“壮大”。(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自献帝播迁,文学蓬转,建安之末,区宇方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特点构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并能摽能擅美,独映当时。是以一世之士,各相慕习。源其飚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图以赏好异情,故意制相诡。”(《宋书·谢灵运传论》)这些都是对当时文学风格的评价。
        如果说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的创作风格,那么曹植的创作风格就可以说是二者兼有,是文采气骨兼备。可以说,就诗而论,“陈思文才富艳,足以自通后叶。”(《陈思王植传评》)我们完全可以从他的五言诗中发掘建安风骨的气质。
        《赠白马王彪》共七段,抒发了自己数年来屡遭压迫和迫害的愤慨。有序云:“黄初四年正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世说新语》说任城王曹彰是被曹丕毒死的。事实是否如此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对于曹彰在京都忽然暴毙的原因,肯定是有所怀疑的。相信曹植也深感此事与其兄曹丕有关。而更直接的原因就是“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从序中就可以看出全诗所笼罩的悲凉的气氛。
第一段“谒帝承明庐,逝将返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兄弟匆匆一聚,又匆
        匆别离。 “清晨”、 “日夕”的对列,可以看出归程之速。和曹彪“此地一为别”,看来是“大别”了,又和等悲凉呢?明明是兄弟,却不能相见了。“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写出了伊洛之深。可是伊洛虽深,更深的恐怕是他与曹丕感情上的鸿沟了。不仅是与曹丕,更是与白马王曹彪的生人做死别,与任城王曹彰的两世相隔。“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写了自己对洛阳的留恋,更是对曾在洛阳那种生活一去不返的感叹与怀念。第一章就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伤,全诗的感情基调就此定下。
        第二段写了人马不堪劳苦。可是“郁纡将何念”的不是人马劳苦,而是“亲爱在离居”。虽然对兄曹丕不满,可是却不能诉说,只能斥责“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对于“大别”在即,“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可是“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啊。慷慨悲凉的感情,满眼望着那秋天萧瑟的环境,是归鸟孤兽,“感物伤我怀”,一种生离别后的悲凉哀叹。可是伤怀又能怎么样呢?自己被兄弟迫害打压,什么都做不了,只能“抚心长太息”。
        曹植生长在乱世,前期的锦衣纨绔之时与后期的打压迫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的身世,使他深刻地感受着人生的短促,生命的难卜,祸福的无常以及人的无能为力。而且他还要面对政治压力。多少文人都因政治丧命,曹植也不能确定他何时因政治遭祸。这样的感情与人生经历,曹植发出了“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的慨叹。任城王曹彰的暴毙,更是他的诗歌充满了悲剧性的感叹:“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生命无常,人生短暂,透露出了曹植内心的悲凉哀叹。
        此时此感,是“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作为曹操之子,曹植的志向不仅仅是做一个文人,而是更希望建功立业。“位为蕃侯,犹庶几勠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留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曹植《与杨德祖书》)面对着生离死别,“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他觉得“恩爱茍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懃。”这一切使得他“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与白马王曹彪分别之际,除了以万里比邻的豪语相劝勉之外,更是“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的发自内心的骨肉之悲。
        面对一切,“苦辛何虑思?”人穷则呼天,可是曹植现在感觉到的是“天命信可疑”。仙人又能怎么样?“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兄弟的生离死别,给人的感觉是人生的无常。“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在理别的最后,对兄弟只能是“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
全诗的风格是“悲婉宏壮,情事理境,无所不有。”“此诗气体高峻雄深,直书见事,直书目前,直抒胸臆,沉郁顿挫,淋漓悲壮。”(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中既有理想的抒发,如“丈夫志四海”,又有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有着浓郁的个性和悲剧色彩。钟嵘评价曹植“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钟嵘《诗品·卷上·魏陈思王植》)曹植诗中那种对人生短暂的慨叹,以及悲剧色彩,和“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是融合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和《古诗十九首》温理悲院的情调,也正是建安风骨的体现。
参考资料
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刘勰《文心雕龙》
《宋书》
曹丕《典论·论文》
曹植《与杨德祖书》
方东树《昭昧詹言》
15#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9 16:59:5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youshin 于 2008-7-16 22:37 发表
读书究竟读什么样的书?今天想系统的读史记,于是拿出了两本史记 一本是白文本的 一本是三家注的 三家注的看了固然很长学问 而且注解很详细 但是时间上貌似不允许。。。没有那么多时间。。。可白文本的也只能是 ...

古人读书很讲究“家法”的。所谓学有家法,就是指学习有方法、能识门径的意思。这其中就包括了如何挑选书目及甑别版本的问题。
我们如何挑选书目,甑别版本呢?这个就要依据书目了。书目属于目录学的研究范围(当然目录学绝不只是开书目),一份书目往往能告诉阅读者,某一主题的书有哪些?作者、注疏及版本情况。好的书目往往还会告诉读者版本、注疏的优劣,哪些书适合初学,书的读法等等。
所以我建议大家最少手头备几本书目,便于购买和阅读时参考。例如:
《书目答问补正》,张之洞撰(实为缪艺风荃孙撰),范曾希补正——这本书本来就是为“学生”开列的书目,适合初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纪昀等撰——这部书最好的就是书目后附有提要,往往都是很好的学术史考证。
《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撰——我最近看的书。张先生简单介绍和评价了我国古代的各种史书,并且顺带提及了这些书籍的读法和自己治学的心得。全书最后附列了一张学习史学的书目,特别便于初学。
16#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9 17:31:52 | 只看该作者
今天跑了趟书市,晒一下成果。呵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19 17:37:34 | 只看该作者
继续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youshin 发表于 08-7-19 17:45:0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 四废真是爱书啊~~~祝贺四废满载而归!
19#
屏-翳 发表于 08-7-19 21:44:22 | 只看该作者
版主真是毅力非凡啊! 都是大部头的书啊。我是看不下去的
而且兴趣还很广泛啊[s:2]
20#
 楼主| 四废书房主人 发表于 08-7-20 08:43:1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9 屏-翳 的帖子

个人觉得除了宋元学案,没有大部头的书啊。呵呵,至于兴趣,已经比以前小很多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9 16:32 , Processed in 0.09161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