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河南大学校训——明德 新民 止于至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superego 发表于 08-7-17 13:5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就是使民德,亲(新)民,使民新,在明(发掘)明德(至善大我),在新民(教化民众除旧立新),在止于至善(到达最完善的境界)。

这里再引用下别人的解释

校训是一所学校对师生追求完美境界时必须遵循准则的训诫。河南大学在九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培养出近40万优秀学子,为祖国的各项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取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话言简意赅地道出办大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明明德”,意指彰明美德,就是告诫师生通过学习和实践培养优良品德。“亲民”又为“新民”,意为启迪百姓心智,使百姓弃旧图新,去恶从善,这就是将自己的美好道德推己及人,不断求取进步。对于“止于至善”,宋代硕儒朱熹在《大学章句》中解释说:“止者,必至于是而不牵之意;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也就是说,修身育人,都必须达到完美的境界而毫不动摇。
河南大学大门于1936年建成后,就将校训用柳体金字书写悬挂在大门背面,正中上额横书“至于至善”,左书“明德”,右书“新民”。大门建成后不久即遭“七七”事变,历经八年抗战,幸未毁于战火,1953年,校大门背面的校训被去掉了。2002年庆祝建校90周年之际,河南大学校大门彩绘一新,“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的校训又重新悬挂于大门内侧。著名作家周而复校友题写的校训被镌刻在北京校友会捐赠的灵璧石上,矗立于大门通往大礼堂中轴线南端。八字校训耀眼夺目,发人深省,予河大学子以光大学术,恢宏文化的启示,一入校门便油然而生对国家、民族崇高无上的历史责任感。

《大学》一书即开章明义以数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可见,“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大学本义。所谓“明德”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正心、诚义,“明德”是作为个体的人修养成一个有道德的人,而“新民”就是不但自己有道德,也要使别人有道德,因此,“新民”就是一种教化人的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小到齐家,大到治国、平天下。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的第一要务就是培养道德健全的人,这与西方现代大学的本义也是相通的。

关于《大学》

《大学》即大人之学,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篇引《诗》、《书》立论,终篇不见《易经》、《易传》一字,但它的思想脉络却来自《易经》与《易传》,是纳易学入儒学、用易学思想充实儒家思想并使之融为一体的典范。《大学》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这是《大学》全文的提要,也是全文的纲领。《大学》是讲什么的呢?三项任务,或谓之三大纲领:明明德,亲(新)民,达到社会的至善。如何完成,要有先有后,而且举出了人们在思考过程中不能先后相混的几个层次。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方法,全文围绕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展开,层层推进,次第分明,结构严密。

“明德”一词出自《周书·康诰》。成王平管叔、蔡叔之乱,封其弟康叔于卫,作《康诰》以示警策。诰文开篇说:“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封是康叔的名字,诰文以成王的口气称封为小子,并告诫他说:“你的祖父文王,最能明德慎罚,不敢欺侮鳏寡弱民。”这里的德是王者的德性,也就是美德,也是在《尚书》中多次出现的“俊德”。“克明德”即能够彰明美德,也就是能够发扬好的德行。“明德”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动宾式短语。在《大学》的思想范畴里,在“明明德”的特定语言环境里,“明德”的性质就完全不一样了,它已经不再是动宾式名词词组,成了动宾式的名词,不是一般性的名词,而是赋予了特殊内容的哲学范畴,指的是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天性、良知。所谓“明明德”,就是要彰明人类这种天生的美德。如何彰明呢?《大学》紧接上文阐述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用;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的作者在这里进行了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证,无论是由大至小还是由小至大,要“明明德”于天下必须经过八个层次,也就是所谓的“八条目”。由大至小,条目之间反映的是条件关系:平天下必先治国,治国必先齐家,齐家必先修身,修身必先正心,正心必先诚意,诚意必先致知,致知必先格物。由小至大,条目之间反映的是因果关系: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条目之间脉络清楚,无论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剖析深刻,逻辑严密。然而它并非儒家固有的思想而是来自于《易经》和《易传》。

我们首先来看“明德”。上面已经提到,“明德”在这里是人天生的美德,也就是天性、良知,这个概念在《尚书》中,也就是在先王的典籍中,并不存在。孔子的言论集《论语》中虽然提到“性与天道”,但“性与天道”究竟是什么,没有回答。《论语·公治长》记子贡的话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这话本来就有矛盾,夫子既然谈了性与天道,以子贡之亲近,又为何“不可得而闻也”呢?想必是压根儿未曾谈过。因为孔子根本没有谈论过性与天道,所以他的性与天道观也就不为弟子所闻了。这也不足为怪,孔子及其所祖述的先王都只有简单的天命观,而没有深入事物本质的性与天道观。人们对性与天道的认识来源于《易经》,引伸发挥于《易传》。

《周易·乾卦》:“乾,元亨利贞。”《彖传》解释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又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于是天的形成得到解释:它是元气积累所成,是乾道变化所至。《系辞》补充解释乾道的变化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于是不仅有了头上的天,而且有了脚下的地。然则乾道又是如何变化,造成万物的呢?《系辞》具体解释说:“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原来作成万物的不仅是乾道,还有它的伙伴坤道,就像一男一女结合繁衍后代一样。但乾坤毕竟不是雌雄二物,而是阴阳二性。二性相形才构成道,所以《系辞》又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道也就是天地开辟前的元气,是孳生万物的“乾元”。它是至善至美的,也是至大至刚的。因为它本身的至善至美,所以因它形成的万物都是天造地设,至为精当的。人是万物之一,所以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故《系辞》接着又说:“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于是就有了人们的“性与天道”观。《大学》的作者至于大学任务首位的“明明德”,就是要彰明这种继“道”而来的人们善良的本性。

《大学》的作者是一位出色的善于吸取他人优长的高人,然而又是一位颇有门户之见的传统儒家。分明是汲取易学的思想,却要托古立论,硬说是“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似乎这“明德”的概念自古就有的。为了证明这点,作者还在章末接连举出三个例证:“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俊德’,皆自明也。”三个例证要说明什么问题呢?作者总括说:“皆自明也”,说的是自我彰明,而并非在说“明德”,也就是说只解释了“明明德”的第一个作动词用的“明”字,而并未说明“明德”。既然连“明德”的内容尚未确立,彰明也就无从谈起了。而且“太甲曰:顾是天之明命”并无彰明之义,可见作者是勉为其的。

至于“八条目”更非先王旧制。作者连勉强的例证也未能举出。其实,探究事物的原微,发始于《易》。《易传·系辞》说:“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研几也。”《易》才是“极深研几”的学问。极深研几,寻本探源,是需要功夫的,要持之以恒,日夜不懈,《周易》经文作了暗示。《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易传·文言》托孔子解释说:“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几也;知终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也。”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就是“极深研几”的具体化。因为有了“极深研几”的思想,于是,有了“欲平天下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必齐其家,欲齐其家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必先诚意,欲诚其意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的极深研几的论说。所以,《大学》三大纲领之首的“明明德”,不仅内容来自易学,其具体方法同样来自易学。

再谈纲领之二:在亲(新)民。何谓新民?顾名思义,新民就是要刷新民众的思想。《大学》的作者于此未作具体发挥,只引了几段《尚书》和《诗经》的话作为例证:“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盘铭说的是貌新,是因洗澡引出的。康诰说的是人新,指的是对殷民的处置,带有改造之意,《诗》所说的是政新,指的是文王兴起的新政。三例说的都是一个“新”字,但三例并不说明先王就有改造社会、刷新民众的思想,连最接近改造意义的康诰所谓的“作新民”,也不过是让商朝的遗民能服从周人的统治,作周的顺民,门庭改变罢了,并不带有社会和人的思想的深层次的改变。真正鼓吹社会变革的思想,还是来自《周易》。这点我们在上章中已经论及,这里需要补充的是关于《革》卦和《鼎》卦的内涵。《鼎》《革》两卦虽然没有任何明说除旧布新的文字,但它们的卦名和卦象却明确地标榜着图新弃旧,故《易传·杂卦》一针见血地指出:“《革》去故也,《鼎》取新也。”所以,《大学》“在新民”的新,词句虽然取自《诗》、《书》,但深层的思想仍然来源于《易》。

《大学》的所谓三大纲领,实际上只有两条,第三条的“止于至善”是对“明明德”与“新民”的要求,这里不加阐述。

释明明德
      康诰曰:"克明德。"
      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明明德就是使原本光明的道德重新光明起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神秀(约606-70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慧能(约638-713)
      就教育而言,前者更有用。

释亲民
      程子曰:"亲"当作"新"。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康诰》曰:"作新民。"(振作)
      《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南怀瑾先生反对"新民"说的下列论点是苍白无力的
      ......朱子冒用其师程颐的意见......硬要说,"程子曰:‘亲当作新'"。这真叫造反有理,这不是明明白白涂改文书,等于秦桧加在岳飞身上的判决"莫须有"吗?因为把亲民的亲,当作"新"字来解释,他可非常有力地把后文"苟日新,日日新"来证明自己涂改有理。因此,他便可以大谈静坐观心,畅论心性微言妙论的教化。认为人人如此,才是学问,才能革新改过,才算是个新人(民)。岂不知下文由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身的个人学养成就以后,跟着而来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正是真实做到亲民的学问吗?如果要人们天天换作新民,那就要随时变更政策,常常要来一次什么大革命才对吗?所以这个思想,后遗的流毒太大了!(《大学微言》)

释止于至善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 (《商颂· 玄鸟》)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小雅· 缗蛮》)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诗》云: " 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大雅· 文王》)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转载于:http://www.hedabbs.cn/thread-11447-1-3.html

[ 本帖最后由 superego 于 2008-7-17 13:5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6-27 05:20 , Processed in 0.09901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