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书《货币战争》---推荐看看

[复制链接]
51#
沦陷在2009 发表于 08-7-29 19:48:58 | 只看该作者
建议以上传附件的形式贴出来

呵呵

这本书镇的很不错哦~~
52#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7-29 20:02:1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沦陷在2009 于 2008-7-29 19:48 发表
建议以上传附件的形式贴出来

呵呵

这本书镇的很不错哦~~

我主要想提供个在线阅读的方式,最后再上传
53#
欣凌0629 发表于 08-7-30 14:56:19 | 只看该作者
感觉很好看的,现在还没看,过两天就看。
54#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7-30 20:32:18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廉价货币的“新政”(下)

1812 年,美国第一银行被废除而招来了罗斯切尔德的报复,爆发了英美1812 年
战争,最后以美国政府屈服,成立了美国第二银行而告终。

1837 年,杰克逊总统废除美国第二银行,银行家们立刻在伦敦狂抛美国债券,
招回各种贷款,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直至1848 年。

1857,1870,1907 年为迫使美国政府重新建立私有的中央银行,国际银行家再
度出手制造衰退。最后终于建立了私有的中央银行-美联储,从而完全控制了美
国的货币发行权。

1929 年的大衰退的最终目的直指废除金本位,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从而为第二
次世界大战铺平金融通道。

1933 年3 月4 日,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 届总统。上任伊始,罗斯福就扯起与华
尔街势不两立的大旗,他就任当天就宣布全国银行从3 月6 日起停业整顿
(BankHoliday),直至调查清账工作完成才能重新开业,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
关闭了全国金融大动脉的创举,立时让美国人民的精神为之一振。这个世界上最
大的经济体,在几乎完全没有银行营业的空前状态下,持续了至少10 天。[5.16]
紧接着,罗斯福又紧紧扭住胡佛时代就已经开始针对华尔街的调查不放,矛头直
指摩根家族。在一系列的听证会上,杰克.摩根和他的合伙人在全美国人民面前
被弄得灰头土脸垂头丧气。

罗斯福对华尔街银行家的重拳一招猛过一招,他于1933 年6 月16 日又签署了《格
拉斯-斯蒂格尔法案》(Glass-SteagallAct),最后导致摩根公司被分拆为摩根
银行和摩根斯坦利公司,前者只能从事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后者则只能从事投
资银行业务。

罗斯福对纽约股票交易所也是毫不手软,先后通过了《1933 年证券法》和《1934
年证券交易法》,建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负责对股票市场进行监管。

罗斯福的新政一开头就以雷霆手段博得了社会舆论的普遍好评,出了人民心中积
压已久的对华尔街银行家的恶气。■■■■■连摩根家族也承认:“整个国家都
充满了对罗斯福总统的崇拜。他就任总统仅一个星期的成就简直匪夷所思,我们
从来都没有经历过类似的过程。”[5.17]
1933 年纽约股票市场开张大吉,录得了54%的惊人回报。

■■■■■英雄一般的罗斯福激昂地宣称:“金钱贩子们(MoneyChangers)从
文明圣殿的宝座上逃跑了,我们现在终于可以恢复这个神圣殿堂古老的真貌
了。”[5.18]

问题在于,历时的真相与媒体刻意塑造的公共感受之间,常常存在着巨大的落差,
人们对精心编导的场景难免出现错觉。

还是看看罗斯福雷厉风行的表面文章之下的实情吧。

银行长假之后,许多坚决拒绝加入美联储的中西部地区银行再也没能开业,大片
市场让了出来,被华尔街银行家重新洗牌。罗斯福的财政部长人选就是前边提到
在1929 年股票大崩盘之前就已经得可靠消息,不惜损失500 万美元,也要在3
天之内全部撤出股市的老亨利.莫金撒(HenryMorgenthauSr.)之子,小莫金撒,
也是华尔街的圈内人。

罗斯福挑选的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的人选更是让人哭笑不得,SEC 的首任主席竟
是那位当年在1929 年股票暴跌之前拼命作空股市的著名投机家约瑟夫.肯尼迪
(JosephKennedy)。他的资产由1929 年的400 万美元,经过大股灾之后到1933
年短短4 年中暴涨25 倍,超过1 亿美元。约瑟夫.肯尼迪也是杰克.摩根的圈内
人,其子就是大名鼎鼎的肯尼迪总统。

以分拆摩根公司而声誉鹊起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的提案人,就是当年策划
美联储法案的格拉斯参议员,该法案并没有重创摩根公司,事实是摩根公司的业
务量猛增,生意更加兴隆。JP 摩根公司的425 名员工中,拨出了25 人组建了摩
根斯坦利公司,杰克.摩根和拉蒙保持了90%的控股权。实际上,分拆后的两家
公司,仍然完全在杰克.摩根的掌握之下。1935 年,摩根斯坦利开张的第一年就
获得了惊人的10 亿美元债券承销生意,席卷了全部市场份额的25%[5.19]。实
际上,各大公司发行债券仍然冲着摩根这块金字招牌来的,摩根手中握着纽约美
联储银行这个超级大棒,美国任何大公司对摩根都要忌惮三分。

而最具戏剧色彩的国会对摩根的听证会,也是最吸引公众注意的热点新闻。在一
片热闹喧嚣之中,罗斯福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悄悄地通过了废除金本位的几项
重要法令。

在他就职之后仅一个星期的3 月11 日就发布了行政命令以稳定经济为名,停止
银行的黄金兑换。紧接着在4 月5 日又下令美国公民必须上缴他们所有的黄金,
政府以20.67 美元兑换一盎司的价格收购。除了稀有金币和黄金首饰之外,任何
私藏黄金的人,将被重判10 年监禁和25 万美元的罚款。虽然罗斯福辩称这只是
紧急状态下的临时措施,但该法令直到1974 年才被废除。1934 年1 月又通过了
《黄金储备法案》,金价定位在35 美元一盎司,但美国人民无权兑换黄金。人
民刚刚上缴了黄金,多年的积蓄就狂贬了大半!而在1929 年股市大崩溃之前得
到内幕消息的国际银行家的“优先客户”们,得以将大笔资金撤离股市并兑换成
黄金,这些黄金被运到伦敦,此时,当这些黄金在伦敦出售时,却能卖到35 美
元一盎司,顷刻之间就爆赚了69.33%。

当罗斯福向美国议员中学识最渊博的盲人参议员托马斯.戈尔询问对他废除金本
位的看法时,戈尔冷冷地回答:“这是明显地偷窃,不是吗?总统先生?”对于
戈尔参议员的坦率,罗斯福一直梗梗于怀。这位参议员就是后来的美国副总统戈
尔的爷爷。

另一位终其一生都在追求恢复金本位的众议员霍华德.巴菲特在1948 年指出:
“我警告你们,两党的政治家都将反对恢复金本位,那些这里和国外靠美国持续
货币贬值而大发其财的人,也会反对恢复诚实货币的制度。你们必须准备智慧和
机警的面对他们的反对。”[5.20]

对黄金作为最终货币有着终生信念的老巴菲特没能看到金本位的恢复,但这种信
念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儿子,当今鼎鼎大名的股神沃伦.巴菲特的脑海中。当巴菲特
瞧破法币制度最终必将走向崩溃的历史必然后,在1997 年银价跌到靠近历史最
低点时,果断地吃进了世界上1/3 的实物白银存量。

精彩!!!

要彻底拔除黄金在货币中的地位并不是一件简单而轻松的事,这个过程被分为三
个阶段来实施。第一步就是废除金币在美国国内的流通与兑换,第二步则是在世
界范围内废除黄金的货币功能,1944 年布雷顿体系所建立的美元兑换体系
(DollarExchangeStandard)取代黄金兑换体系(GoldExchangeStandard)实现
了第二步,后来尼克松在1971 年才最终完成了第三步。

凯恩斯摇旗呐喊,银行家推波助澜,罗斯福瞒天过海终于拔掉了金本位这个镇魔
瓶盖,赤字财政与廉价债务货币这一对孪生怪兽终于从牢牢的禁锢中挣扎了出
来。

只看重眼前的权力,“哪怕死后洪水涛天”的凯恩斯有一句名言:“就长久而言,
我们都会死”,但是人们的行为及其后果将永远载入历史。
55#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7-30 20:34:11 | 只看该作者
5.“风险投资”选中了希特勒[5.21]

1933年11月24 日的纽约时报报道了一本名为《西德尼.沃伯格》(SidneyWarburg)
的小册子。这本书最早是1933 年在荷兰出版,在书架上只摆了几天就被取缔了。
几本幸存的书被翻译成英文,该书的英文版曾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过,后来被禁止
向公众和研究人员开放。该书的作者“西德尼.沃伯格”据信就是美国最大的银
行家族之一的沃伯格家族的成员,后来该书的内容被沃伯格家族坚决否认。

这本神秘的小册子揭露了美英两国的银行家族资助和扶持希特勒掌权的秘史。据
该书记载,1929 年前后,华尔街通过道威斯计划(DawesPlan)和杨计划
(YoungPlan)来帮助德国偿还战争赔偿。从1924 年到1931 年,华尔街通过这
两个计划总共向德国提供了1380 亿马克的贷款,而德国在此期间总共仅支付了
860 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实际上是得到了美国的巨额金融资助以重新整军备
战。对德国的贷款实际上是通过在华尔街销售德国债券募集公众资金而来,摩根
和沃伯格家族在其中得到了丰厚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法国政府在德国赔偿问题上的高压政策。
这种政策使得美国的贷款在德国和奥地利有相当一部分被冻结了,而且法国得到
了德国赔偿的主要部分,这些钱的最终来源都是华尔街。瞅着法国越来越不顺眼
的华尔街银行家们在1929 年6 月召开了一次会议,摩根系、洛克菲勒系的银行
家和美联储的头头们聚在一起,商议该如何把德国从法国的高压之下“解放”出
来。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必须通过“革命”的手段来摆脱法国的钳制。一个可能
的领袖人选就是希特勒。手持美国外交护照,怀揣胡弗总统和洛克菲勒亲笔信的
西德尼.沃伯格受命去和希特勒进行私人接触。

西德尼与纳粹的接触并不顺利,美国驻慕尼黑的领事馆办事不力,后来还是借助
慕尼黑市长的帮助才见到希特勒。在初次会议上,华尔街银行家开出的条件是
“主张进攻性的外交政策,煽动报复法国的情绪”,希特勒的要价也不低,给1
亿马克什么都好说。西德尼把希特勒的报价传回纽约,银行家们觉得希特勒狮子
大张口,2400 万美元实在高得离谱,他们提出1000 万美元的反报价。当时还未
成气候的希特勒一口答应下来。

按照希特勒的要求,这笔钱被打到荷兰一家银行(Mendelsohn&Co.Bank),然后
分成数批支票寄到德国的10 个城市。当西德尼回到纽约向银行家们汇报时,洛
克菲勒对希特勒的纳粹主张深深地着了迷。紧接着,一向对希特勒不甚介意的纽
约时报突然开始对纳粹学说和希特勒的演讲定期介绍,1929 年12 月,哈佛大学
也开始研究德国的国家社会主义运动。

当1931 年胡佛总统答应法国政府任何债务解决方案都会首先征求法国的意见时,
他立刻在华尔街失宠了,很多历史学家认为胡佛总统后来大选失利与这件事有着
直接关系。

1931 年10 月,希特勒给西德尼发了一封信。于是华尔街的银行家召开了另一次
会议,这次与会者还有英格兰银行的董事长诺曼。会上形成了两派意见,以洛克
菲勒为首的人倾向希特勒,另一些人则不太肯定。诺曼认为花在希特勒身上的1
000万美元已经够多了,他怀疑希特勒永远也不会行动。会议最终决定进一步
支持希特勒。

西德尼再一次来到德国,在希特勒的支持者的一次会议上,有人向他提出纳粹冲
锋队和党卫队非常匮乏机关枪、卡宾枪和手枪。这时,大量的武器装备都已经屯
放在德国边境的比利时、荷兰和奥地利的城市,只要纳粹支付现金,立刻可以提
货。希特勒对西德尼说他有两个计划,暴力夺权和合法执政。希特勒问道:“暴
力夺权需要5亿马克,合法执政需要2亿马克,你们银行家会怎么决定?”
5天以后,华尔街的回电指出:“这样的金额完全无法接受。我们不想也不能接
受。对此人解释说这样规模的资金调动到欧洲会震动整个金融市场。”

西德尼作了进一步的报告,三天以后,华尔街的回电称:“报告收到。准备支付
1000万,最多1500万美元。建议这个人对外政策采取进攻性的必要性。”
1500万美元的合法执政道路被华尔街银行家们最终敲定下来。付款方式必须
隐匿资金来源,其中500万付给荷兰的阿姆斯特丹的蒙德松银行(Mendelsohn

&Co.Bank),500万付给鹿特丹银行(RotterdamseheBankvereinigung),
500万付给意大利银行( BancaItaliana)。

1933年2月27日,德国国会纵火案的当天晚上,西德尼和希特勒进行了第
三次会谈,希特勒提出还需要至少1亿马克来完成最后的夺权行动,华尔街只答
应最多700万美元。希特勒提出500万打到罗马的意大利银行,另外200
万打到杜塞尔多夫的瑞纳尼亚公司(RenaniaJointStockCompany)。

在最终完成使命之后,西德尼不禁感慨道:“我严格执行了我的使命直到最后一
个细节。希特勒是欧洲最大的独裁者。这个世界已经观察他有几个月的时间了。
他的行为最终会证明他的好坏,我认为他是后者。对德国人民而言,我真心希望
我是错的。这个世界仍然要屈从于希特勒,可怜的世界,可怜的人类。”
56#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7-30 20:35:29 | 只看该作者
6.华尔街资助下的纳粹德国

1933 年1 月30 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德国首相,德国不仅完全摆脱了1923 年超
级通货膨胀的经济灾难,也从席卷全球的严重衰退中快速恢复过来,在承担着巨
额战争赔款的巨大经济压力下,以惊人的速度装备起来欧洲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并
在1939年9月1日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仅仅用了六年时间!

而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美国仍然在1929年大衰退的泥沼中苦苦挣扎,直到1
941年美国直接参战,美国的经济状况才得到根本扭转。

德国以区区6年的时间迅速完成经济复苏和大规模战争准备,如果没有外来强大
的金融资助是完全不可想象的。如此庞大的外来资金挹注如果不是为了准备发动
战争,就难以有合乎逻辑的解释。

实际上,华尔街就是纳粹德国最大的资金来源。

早在1924 年德国超级通货膨胀刚刚平息下来的时候,华尔街的银行家就开始筹
划如何帮助德国整军备战。1924 年开始的道威斯计划和1929 年的杨计划都是为
了这个目的。

“1924 年的道威斯计划,完美地符合德国参谋本部军事经济学家的计
划。”[5.22]

摩根系的美国通用电气总裁欧文.杨(OwenYoung)还是罗斯福创办的联合欧洲投
资公司最主要的金融后盾。也是这个欧文.杨创办了协调国际银行家合作关系的
国际清算银行(BankofInternationalSettlement)。恰如克林顿在乔治城大学
的恩师著名历史学家卡洛.奎格雷(CarrollQuigley)所指出的那样:“它(国
际清算银行)是在制造一个金融系统来控制世界,一个被少数人控制的、能够主
宰政治体制和世界经济的(机制)。”[5.23]

从1924 年到1931 年,华尔街通过这两个计划总共向德国提供了1380 亿马克的
贷款,而德国在此期间总共仅支付了860 亿马克的战争赔款,德国实际上是得到
了一笔美国资助的520 亿马克的巨额金融资助,整个德国军事工业得以迅猛发
展。早在1919 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就预见到了凡尔赛和约中的德国无法承担
的巨额赔款,最终必然导致德国人要么赖账,要么发动战争,不幸的是两者最后
都发生了。

面对纳粹德国一排排崭新的现代化军事工厂,再看看美国在大衰退中锈迹斑斑的
生产车间,难怪美国议员麦克法丹痛斥华尔街银行家和美联储拿着美国纳税人的
金钱去资助德国的战争机器:
“主席先生,如果德国的诺贝尔公司出售给日本军队用在满洲(中国东北)或其
它的地方,它可以把售货票据用美元结算,然后送到纽约公开贴现市场,美联储
银行将对该票据进行贴现,并以此为抵押发行新的美元纸币,美联储实际上就是
在帮助德国的公司把它的库存塞进了美国的银行系统。既然是这样,我们为什么
还要派代表到日内瓦参加(德国)裁军的会议呢?美联储委员会和美联储银行不
正在让我国政府为日本军队偿还德国军火公司的债务吗?”[5.24]

除了在纽约商业票据贴现市场上对德国和日本军事工业提供低息的短期融资,美
联储还将美国的黄金储备直接运往德国。

“本属于美国银行储户的数量巨大的金钱被送给了德国,而且没有任何抵押。美
联储委员会和美联储银行仅仅是靠德国人的商业票据就发放美国货币。几十亿美
元的资金被注入进德国的经济体,这个过程到今天仍在继续。德国廉价的商业票
据在这里(纽约)被定价和延期,被抵押的是美国政府的信誉,而支付费用的是
美国人民。1932 年4 月27 日,美联储运出了价值75 万美元的本属于美国人民
的黄金给德国。一个星期之后,另外30 万美元的黄金以同样的方式运往德国。

仅在5 月中旬就有高达1200 万美元的黄金被美联储委员会和美联储银行运往德
国。几乎每个星期都有驶往德国的黄金运输船。主席先生,我相信美国银行的储
蓄者有权知道美联储用他们的钱在干什么。”[5.25]

除了华尔街的巨额资助,希特勒的金融制度改革也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其中最关
键的一点就是从德国私有中央银行手中收回了货币发行权。在摆脱了以国债为抵
押才能发行货币的低效率高消耗程序之后,德国的经济如火箭般地窜升,德国的
失业率在1933 年时高达30%,到1938 年却出现了劳工紧缺。

美国公司对德国在技术和金融方面的巨大扶持早已不是什么秘密,这些扶持被后
来的历史学家解释为“意外事件或短视行为”。正是这些“意外的短视”极大地
提高了德国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

1934 年,德国石油生产能力为30 万吨天然石油和80 万吨合成汽油(煤转油),
剩余部分完全仰赖进口。在美国标准石油公司的氢化石油专利转让给德国之后,
到1944 年,德国竟能生产550 万吨合成汽油和100 万吨天然石油。

“尽管德国军事计划部门要求工业企业安装现代化的生产设备来进行大规模的
生产,但是德国的军事经济专家和工业企业并没有完全理解大规模生产的涵义,
直到美国两家主要的汽车生产厂为打入欧洲市场在德国建立新式工厂之后,才让
他们大开眼界。德国专家被派到底特律去学习模块生产的专业技术和流水线作
业。德国工程师不仅参观了飞机制造厂,还被允许观看了其它重要军事设施,他
们从中学到了大量的技术,并最终用这些技术来对付美国。”[5.26]

与德国军事工业生产体系保持密切合作关系的美国公司还有通用汽车、福特汽
车、通用电气、杜邦公司等,它们都是属于摩根银行、洛克菲勒大通银行或沃伯
格的曼哈顿银行的麾下。
57#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7-30 20:37:22 | 只看该作者
7.昂贵的战争与廉价的货币

丘吉尔曾有一句名言:“发动战争要远比结束战争困难得多”。乍听起来,此话
不合常理,仔细品味才发现确是至理名言。结束一场战争往往只需要交战双方政
府的秘密代表坐在一起讨价还价一番,无非是结束冲突的条件而已,或亏一些,
或赚一点,没有谈不成的交易。

但是发动战争就困难多了,凝聚社会共识在民主社会是一件极端费神的事,这一
点的确愁坏了国际银行家们。

正如默顿所指出的那样,“在他们(国际银行家)的眼里没有战争与和平,没有
口号和宣言,也没有牺牲或荣誉,他们忽略了这些迷惑世人眼睛的东西。”
看清了国际银行家本质的拿破仑也曾一针见血的说道:“金钱没有祖国,金融家
不知道何为爱国和高尚,他们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利。”

饱受华尔街银行家洗劫的美国人民,在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929 年大萧条
之后,也不那么容易上当了,没有人愿意充当银行家的炮灰再把子女送到欧洲去
打仗,于是举国上下充满了被银行家痛恨的“孤立主义”气氛。

1935 年,参议员奈伊(GeraldNye)领导的特别委员会发布了厚达1400 多页的
报告,详细披露了美国参加一战的辛密,历数银行家和军火公司在参战过程中的
阴谋和不法行为,再加上不久前摩根听证会对华尔街在29 年股票暴跌中的种种
丑闻披露,使得人民反战情绪极为强烈。此时,米里斯的畅销书《迈向战争之路》
更激起了民众对参战问题的激辩。在此民意之下,美国在1935 年到1937 年先后
通过三项中立法案,严禁美国再次被诱骗而卷入战争。

在国内经济方面,罗斯福新政已经开始5 年多了,美国经济始终不见起色,失业
率仍然高达17%,到1938 年美国再次陷入严重的衰退。

银行家们和罗斯福都认为只有凯恩斯所提倡的超级赤字财政,狂发廉价货币才能
挽救经济,而只有大规模战争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在1933 年废除金本位之后,所有通往战争之路上的障碍都已被搬开,万事俱备
只欠战争借口。

乔治城大学历史教授查尔斯.汤塞(CharlesC.Tansill)认为对日本的作战早在
1933 年罗斯福上台之前就已经计划好了。1932 年,美国海军就已经证实了从珍
珠港海域60 英里发动袭击可以重创太平洋舰队。美国情报部门于1940 年8 月破
译了日本军方的密码,并可以解码所有早前截获的日本电报记录。美国制造的破
译密码机被送到了世界各地,唯独漏掉了珍珠港这个美国在太平洋最大的海军基
地。许多历史学家都相信,罗斯福事先就已经知道日本海军将偷袭珍珠港。

1943 年1 月13 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卡萨布兰卡发表了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的
声明,这个声明令德国内部反对希特勒,主张与盟国媾和的势力大吃一惊。德国
本来早在1942 年8 月就提出了和盟国媾和的条件,德国退回1939 年9 月1 日之
前的边境,以结束这一场德国必败的战争。[5.27]

德国内部主张推翻希特勒和纳粹政权的力量已经在着手策划军事政变,罗斯福的
声明严重打击了德国内部反战力量的影响力。基辛格是这样解释罗斯福卡萨布拉
卡宣言的动机的:
“罗斯福基于若干理由而做出这项声明(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他担心讨论对
德和平条件可能使盟国内部意见分歧,他希望盟国先集中力量打赢战争再说,他
也急于向陷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僵局的斯大林担保,绝不单独对德议和。但是,最
基本的原因是罗斯福力图避免日后德国的修正主义人士起来声称,德国当年是被
空口承诺诳骗才停战的。”[5.28]

基辛格说的当然有道理,但是事实是残酷和代价高昂的战争被延长了两年多,无
数生命和财富化为灰烬。其中就包括600 万死于纳粹之手的犹太人,如果战争于
1943 年结束,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非常可能得以幸存,毕竟在德国有条件投
降的协议上,盟国可以有很大的发言权。

但是,刚刚才热了热身的国际银行家岂可轻易结束发大财的好机会。当战火在
1945 年8 月最终熄灭时,美国的国债从1930 年仅160 亿美元狂涨到1946 年的
2690 亿美元,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的主张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
烟中得到“验证”。国际银行家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再次爆发一笔横财
58#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8-3 16:01:39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统治世界的精英俱乐部(上)

“金融资本势力有一个极为长远的的计划,它旨在建立一个金融系统来控制世
界,一个被少数人控制的、能够主宰政治体制和世界经济的(机制)。

这个系统是以封建专制的模式被中央银行家们所控制,它们通过频繁的会议所达
成的秘密协议来进行协调。

这个系统的核心就是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这是一家私有的银行,而控制
它的中央银行们本身也同样是私有公司。

每个中央银行都致力于通过控制财政贷款、操纵外汇交易、影响国家经济活动水
平、在商业领域对保持合作的政治家提供回报等方式来控制各自的政府。”[6.1]
乔治城大学著名历史学家卡洛.奎格雷1966

本章导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世界政府”、“世界货币”之类的词汇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如果没有相关的历史背景,您将非常可能把这样的提法当成普通的新闻炒作,其
实,一个巨大的计划正在启动。令人忧虑的是,中国对此仍然知之甚少。

1944 年7 月,当整个欧亚大陆还被满天的烽火所笼罩,就在英美在欧洲大陆开
辟第二战场后仅一个多月,来自世界各地的44 个国家的代表来到美国新罕布什
内尔州的著名度假胜地布雷顿森林,商讨战后世界经济新秩序的蓝图。国际银行
家们开始实施他们策划已久的计划:控制全世界的货币发行!

此时的国际银行家们已经建立起一系列核心的组织机构: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协会
(Royal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和美国外交协会
(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后来,由这两个核心机构又衍生出两个新的
分支:经济领域由彼尔德伯格俱乐部(BilderbergGroup)执掌大政方针,负责
政治挂帅的是三边委员会(TrilateralCommittee)。

这些组织的最终的目的,就是建立一个由极少数英美精英分子所统治的世界政府
和建立最终统一的世界货币发行体系,然后是对所有地球公民征收“世界税”,
这就是所谓“新世界秩序”(NewWorldOrder)!

在这样的体系之下,所有主权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内政决策权都必须被剥夺,
所有主权国家及其人民的经济自由和政治自由必须被操纵。被套在现代人民身上
的枷锁不再是铁链而是债务。为了使每一个现代“奴隶”产生最大的效益,粗放
的经营管理必须向高效的科学“饲养”阶段过渡,无现金社会、电子货币、国际
统一的射频卡身份证(RFIDIdentifier)、人体内植入身份证等技术将成为最终
把现代人变成“奴隶”的标志。依靠射频识别技术,国际银行家最终将可以监控
每一个地球人在任何时间的任何位置。当现金从社会中消失之后,只需要轻敲几
下计算机键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被随时剥夺取得自己财富的权力。对于一切珍
惜自由权力的人来说,这是一幅超级恐怖的景象。但对于国际银行家来说,这才
是“新世界秩序”的最高境界。

精英们认为他们的计划不是“阴谋”,而是“阳谋”(OpenConspiracy)。与传
统阴谋不同的是,他们没有明确的领导机构,只是“松散”的“志趣相投的社交
圈子”。但是,让普通人不安的是,这些“志趣相投”的重量级人士,似乎总是
以牺牲普通人的利益来“充实”他们的“理想”。

美国外交协会的创始人,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联盟的首倡者豪斯上校就是
这一计划在美国的一位重要操盘手。
59#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8-3 16:04:13 | 只看该作者
1.“精神教父”豪斯上校与“外交协会”

“在华盛顿,真正的统治者是看不见的,他们从幕后来行使权力。”[6.2]

费利克斯.佛兰克特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豪斯上校名叫爱德华.豪斯(EdwardHouse),上校的称号是德克萨斯州州长对他
在德州地方选举方面所作贡献的表彰。豪斯生在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富裕的银行家
的家庭,豪斯的父亲,托马斯在美国内战期间是欧洲罗斯切尔德家族的代理人。
豪斯早年在英国读书,和很多20 世纪初的美国银行家一样,豪斯更愿意视英国
为祖国,并与英国的银行圈子保持着密切关系。

1912 年,豪斯发表了一本后来引起史学家强烈兴趣的匿名小说《菲利浦.杜:管
理者》(PhilipDru:Administrator),在小说中,他构思了一个仁慈的独裁者
掌握了美国两党的权力,成立了中央银行,实施了联邦累进收入所得税,废除了
保护性关税,建立了社会安全体系,组成了国际联盟(LeagueofNations) 等。
他在书中所“预测”的未来世界与后来美国所发生的一切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其
“预见力”直追凯恩斯。

其实,豪斯上校和凯恩斯所写的与其说是未来的预言书,不如说是未来政策实施
的计划书来得更加准确。

豪斯上校的书一经出版就引起了美国上流社会的瞩目,书中对美国未来的预测与
国际银行家所期望的高度吻合。豪斯上校很快成为精英圈子中的“精神教父”。
为1912 年总统大选民主党候选人提名问题,民主党的大佬们专门安排豪斯上校
“面试”候选人之一的威尔逊。当威尔逊来到豪斯在约纽的宾馆,两人详谈了一
个小时,彼此深感相见恨晚,用威尔逊自己的话说就是:“豪斯先生是我的第二
秉性。他是我自己的另一个独立存在。他的想法和我的难以分别。如果我在他的
位置上,我会做他建议的一切事情。”[6.3]

豪斯在政治家和银行家之间起着沟通与协调的作用,威尔逊当选之前,在华尔街
银行家举行的宴会上,豪斯向金融大佬们保证“民主党这头驴由威尔逊骑着,决
不会在路上尥蹶子的…谢夫、沃伯格、洛克菲勒、摩根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豪斯
身上。”[6.4]谢夫把豪斯比作摩西,而自己和其他银行家就是亚伦。

1912 年11 月的总统大选之后,当选总统的威尔逊来到百慕大度假,在此期间,
他仔细阅读了豪斯的《菲利浦.杜:管理者》。从1913 年到1914 年,威尔逊的
政策和立法,几乎就是在翻版豪斯的小说。

当1913 年12 月23 日《美联储法案》通过后,华尔街的银行家谢夫在写给豪斯
的信中说:“我想对你在这次货币法案通过的过程中所做的默默而卓有成效的贡
献道一声感谢。”[6.5]

当完成建立私有的美国中央银行这一重任之后,豪斯开始把注意力转向国际事
务。在欧美有着广泛人脉关系的豪斯很快成为世界舞台上的重量级人物。“他(豪
斯)和纽约的国际银行家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他的影响力遍及很多金融机构和
银行家,他们包括:保罗.沃伯格和菲利克斯.沃伯格兄弟、奥图.坎,路易斯.
马保,亨利.麦金萨,雅各布和莫提墨.谢夫兄弟以及赫伯特.李曼。豪斯在欧洲
有着同样强大的银行家和政治家圈子。”[6.6]

1917 年威尔逊委托豪斯组织了名叫“调查”(TheInquiry)的班子来负责未来
和平协议的制定问题。1919 年5 月30 日,爱德蒙.罗斯切尔德男爵在法国巴黎
的一家宾馆召集了一个会议,参加者包括“调查”小组成员和英国圆桌会议
(TheRoundTable)的成员,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如何整合英国和美国的精英分子
的力量。6 月5 日,这些人再次开会,最后决定还是组织形式分离,统一协调行
动比较有利。6 月17 日,豪斯作为召集人在纽约发起成立了“国际事务协会”
(InstituteofInternationalAffairs),1921 年7 月21 日,豪斯将“国际事
务协会”改组为“外交协会”(CouncilonForeignAffairs),“调查”的成员、
参加巴黎和会的美国代表和参与建立美联储的270 名政界和银行界精英加入了
该协会,华尔街的银行家慷慨解囊,一个致力于控制美国社会和世界政治的组织
由此诞生了。

当罗斯福还是威尔逊手下的海军部助理部长的时候,就拜读了豪斯的《菲利浦.
杜:管理者》,并且深受启发。书中所描述的“温和的独裁者”恰是罗斯福后来
真实的写照。当罗斯福当选总统后,豪斯立刻成为白宫不可或缺的高参。

罗斯福的女婿在他的回忆录写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一直认为是罗斯福自己想出了很多主张和办法,来使美
国受益。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他的大多数想法,他的政治‘弹药’,都是外交
协会和主张世界单一货币的组织事先为他精心炮制好的。”[6.7]

保罗.沃伯格之子,银行家杰姆斯.沃伯格曾任罗斯福的金融顾问,也是外交协会
成员,他在1950 年2 月17 日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上说:“我们应该建立一个
世界政府,无论人们是否喜欢它。唯一的问题是这个世界政府究竟是经由(和平
的)共识或是(武力的)征服来产生。”[6.8]

芝加哥论坛报1950 年12 月9 日的一篇社论指出:“(外交)协会的成员对社会
具有着远比普通人大得多的影响力。他们用财富、社会地位、教育背景的优势所
建立起来的高人一等的地位把这个国家引向经济破产与军事崩溃的道路。他们应
该看看他们的双手,那上面沾满着上一次战争已经阴干的和最近一次战争仍然鲜
红的血迹。”[6.9]

1971 年,路易斯安娜的众议员约翰.罗瑞克(JohnRarick)这样评价道:“外交
协会致力于建立一个世界政府,得到了最大的几家免税基金会从财政上支持,它
挥舞着权力和影响力的大棒,在金融、商业、劳工、军事、教育和大众传媒界拥
有巨大的影响力。每一个关心致力于保护和捍卫美国宪法和自由商业精神的好政
府的公民都因该了解它(外交协会)。


■■■我们国家捍卫知情权的新闻媒体一
向在揭露丑闻方面非常有进攻性,但是在涉及外交协会及其成员活动方面始终保
持着令人疑惑的沉默。外交协会是一个精英组织。它不仅在政府的最高决策层面
上拥有着权力和影响力来保持自上而下的压力,它还通过资助个人和机构从下面
往上施加压力,来支持把主权的宪法共和国变成一个独裁的世界政府的仆
从。”[6.10]

外交协会对美国政治具有着绝对的影响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除了3 人例外,
几乎所有总统候选人都是该协会会员。几十年来,两党轮番执政,而政府的政策
之所以能够保持一致,是因为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政府中几乎所有重要职位。
从1921 年以来,绝大多数的财政部长都由该协会包办了,艾森豪威尔以降的国
家安全顾问基本就是由该协会内定,除此之外,外交协会还产生了14个国务卿
(1949年以来包办了所有国务卿人选),11个国防部长,和9个中央情报
局局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外交协会就是美国精英们的“中央党校”。“一旦外交协会的
核心成员决定美国政府的某项特定政策后,外交协会规模庞大的研究机构就开始
全速运转,他们推出各种理性的和感性的论点,来加强新政策的说服力。从政治
上和思想上,去混淆和贬低任何反对意见。”[6.11]

每当华盛顿的官场上出缺(重要位置),白宫首先播打的就是纽约外交协会的电
话,基督教科学缄言报声称,几乎半数的外交协会成员都曾被邀请进入政府,或
担任政府的咨询顾问。

外交协会的成员已有3600名之众,成员必须是美国公民,包括具有重要影响
力的银行家,大公司的领导层,高级政府官员,媒体精英,知名的大学教授,顶
尖智库的智囊,军队的高级将领等。这些人组成了美国政治精英的“坚强核心”。
在美国主流媒体“舆论导向”方面,1987年的外交协会报告中指出,有多达
262名记者和传媒专家是其会员,这些人不仅是“解读”政府的外交政策,更
是在“制定”这些政策。外交协会的成员把持了CBS、ABC、NBC、PBS 等电视网
络。

在报纸方面:外交协会成员控制了:《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
日报》、《波士顿环球日报》、《巴尔的摩太阳报》、《洛杉矶时报》等大报。
在杂志领域,外交协会成员控制着:《时代》、《财富》、《生活》、《金钱》、
《人物》、《娱乐周刊》、《新闻周刊》、《商业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
道》、《读者文摘》、《富布斯》、《大西洋周刊》等主流杂志。
在出版领域,外交协会成员控制着:迈克米兰、蓝德、西蒙舒斯特、哈波兄弟、
麦格罗.希尔等最大的出版公司。[6.12]

美国参议员威廉.金纳(WilliamJenner)曾说过:“今天在美国通向独裁的道路
可以完全合法化,国会、总统和人民既听不到也看不见。从表面上看,我们有一
个宪法之下的政府,但是,在我们政府和政治系统之中,还有一种权力,它代表
着‘精英们’的观点,他们认为我们的宪法已经过时了,时间在他们一边。”
美国的内外事务的决定权已经不在民主与共和两党的手中,而掌握在超级精英俱
乐部的小圈子里。
60#
 楼主| together 发表于 08-8-3 16:06:30 | 只看该作者
2.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家的银行

著名的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曾经说:“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
同样,世界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决定着世界的命运。

尽管国际清算银行实际上是世界最早成立的国际银行组织,但它却刻意保持着低
调,几乎不被公众所注意,因此学术界对它的研究工作非常不足。

除了8 月和10 月,每年有10 次来自伦敦、华盛顿和东京的一批衣冠楚楚神秘人
士来到瑞士的巴塞尔,然后悄然住进尤拉宾馆(EulerHotel)。他们来参加的是
世界上最秘密、最低调,但影响重大的定期会议。这十几个人每人都有自己的办
公室和秘密的专线电话通往各自的国家。300 多人的固定团队为他们提供从司
机、厨师、警卫、信差、翻译、速记、秘书和研究工作的全套服务,同时配备给
他们的还有超级计算机,全封闭的乡村俱乐部,网球场、游泳池等设施。

能够加入这个超级俱乐部的人有严格限制,只有那些制定各国每日利率、信贷规
模、和货币供应的中央银行家才有资格加入。他们包括美联储、英格兰银行、日
本银行、瑞士国家银行和德国中央银行的董事们。这个机构拥有400 亿美元的现
金,各国政府债券,和相当于世界外汇储备总量10%的黄金,其黄金拥有量仅次
于美国国库。仅出借黄金所带来的利润就可以完全支付银行的全部开销。每月的
秘密会议的目的旨在协调和控制所有工业国的货币活动。

国际清算银行的总部大楼拥有能抵御核袭击的地下建筑,完备的医院设施,三套
冗余的防火系统,即使在发生大火的情况下,也不必动用外来的救火人员。大楼
的最高层是一个豪华的餐厅,仅供这十几个参加“巴塞尔周末”的超级贵宾使
用。站在餐厅的巨大玻璃望台上极目四望,德国、法国和瑞士三个国家的美丽景
色尽收眼底。

在大楼的计算机中心,所有计算机都有专线直接连接各个国家中央银行的网络,
国际金融市场的数据可以实时显示在大厅的屏幕上。18 个交易商不间断地处理
着欧洲货币市场上的短期贷款交易。另一层的黄金交易商则几乎就是永远在电话
上交割着中央银行间的黄金头寸。

国际清算银行在各种交易中间几乎没有任何风险,因为所有的贷款和黄金交易都
有各家中央银行的存款作为抵押,在交易中国际清算银行收取高额的手续费。问
题是,为什麽这些中央银行愿意把这些并不复杂的业务呢交给国际清算银行来
做,并任由它赚取极高的手续费呢?

答案只有一个:秘密交易。

国际清算银行成立于1930 年,席卷世界的大萧条正处在最严重的时期,而国际
银行家们已经开始构思一个美联储的放大版,建立一个中央银行家的银行。根据
1930 年的海牙协议,它的运作完全独立于各国政府,无论战争或和平时期完全
免于向各国政府缴税。它只接受各国中央银行的存款,并对每一笔交易收取可观
的费用。当世界经济严重衰退和动荡的30 和40 年代,欧洲各国的中央银行纷纷
把自己的黄金储备存放在国际清算银行,相应地,各种国际支付和战争赔偿也都
经由国际清算银行来进行结算。

整个计划的策划者是德国的雅尔玛·沙赫特(HjalmarSchacht),就是这个沙赫
特曾于1927年与纽约美联储的斯特朗和英格兰银行的诺曼共同密谋策划1
929年的股市暴跌。他在1930 年开始追随纳粹信仰。他所设计的国际清算银
行其目的就是提供一个可供各国中央银行家为了一些秘密的资金调动提供难以
追踪的平台。实际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和美国的国际银行家正是通
过这个平台为纳粹德国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扶持,以帮助德国将战争尽可能拖得更
长一些。

在德国对美国宣战之后,大批美国的战略物资打着中立国的旗号,先运往法西斯
的西班牙,再转运德国。其中的金融业务很多都是经由国际清算银行结算的。
国际清算银行的董事会竟然是由交战双方的银行家所组成,美国的托马斯.麦奇
立克(ThomasMcKittrick)与纳粹德国工业托拉斯I.G.Farben 的首脑人物赫曼.
施密茨(HermannShmitz),德国银行家冯.克特.施罗德男爵,德国帝国银行的
沃塞.方克(WaltherFunk)和埃米尔.普尔(EmilPauhl)一起担任董事,后两位
甚至是希特勒亲自提名的。

1938 年3 月,当德军占领奥地利后,大肆洗劫了维也纳的黄金,这些黄金与后
来在捷克和被德国占领的其它欧洲国家所抢劫的黄金一起被存放在国际清算银
行的金库之中。纳粹德国的董事禁止在清算银行的董事会上讨论这一议题。其中,
捷克的黄金在德国占领之前已经被转移到英格兰银行,纳粹占领军迫使捷克银行
向英格兰银行索取这笔黄金,英格兰银行的诺曼立刻照办了,这批黄金被德国用
来购买了大批战略物资。

当消息被一名英国记者披露出来,立刻引起了舆论的关注。美国财政部长亨利.
麦金萨亲自给英国财政部长约翰.西蒙打电话核实情况,西蒙百般推诿。后来首
相张伯伦被问及此事时,张伯伦的回答是,没有的事。原来,张伯伦乃是帝国化
学工业公司(ImperialChemicalIndustries)的大股东,而该公司和纳粹德国的
I.G.Farben 是密切的商业伙伴。

美国财政部派到国际清算银行核查情况的科克然(Cochran)是这样描述国际清
算银行敌对国家的董事之间的关系的:
“巴塞尔的气氛完全是友好的。大多数中央银行家彼此熟识已经多年,大家的重
聚是一件令人愉快和有很高利润的事。他们有人提出应该放弃彼此的相互诘难,
大家或许应该和罗斯福总统一起去钓钓鱼,克服大家的骄傲和复杂的情绪,而进
入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当前复杂的政治关系简单化。”[6.13]

后来英格兰银行被迫承认捷克黄金被转交德国的事实,他们的解释是,那只是技
术上的操作,黄金实物从来就没有离开过英国。当然,由于国际清算银行的存在,
输送黄金给纳粹德国只需要在清算银行的账目上改动几个数字就可以了。人们不
得不佩服雅尔玛·沙赫特在1930 年就能设计出如此巧妙的金融平台来支持德国
未来的战争。

1940 年,美国人麦基垂克(ThomasH.McKittrick)被任命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总
裁,他毕业于哈佛大学,曾任英美商会主席,精通德语、法语和意大利语,与华
尔街关系密切,曾对德国进行过大量贷款业务。他上任后不久曾到柏林和德国中
央银行和盖世太保举行过秘密会议,讨论一旦美国与德国进入战争状态,银行业
务应该如何继续进行。

1941 年5 月27 日,美国国务卿赫尔在财政部长莫金撒的要求之下,给美国驻英
国大使发电,详细调查英国政府和纳粹控制下的国际清算银行之间的关系。调查
结果让莫金撒大为光火,英格兰银行的诺曼一直是国际清算银行的董事。其实,
美国、英国和法国的银行机构与他们在战场上的死敌德国人在清算银行的董事会
里确是友好而亲切的,这种古怪的关系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

1942 年2 月5 日,日本偷袭珍珠港之后2 个月,美国已经全面进入对德战争,
奇怪的是德国中央银行和意大利政府同意由美国人麦基垂克继续担任国际清算
银行的总裁直至战争结束,而美联储仍然与国际清算银行保持业务来往。

英国工党一直对英格兰银行与国际清算银行的不清不白的关系持怀疑态度,多次
敦促财政部有个说法,财政部解释说:“这个国家在国际清算银行拥有多种权利
和利益,这些安排都是基于各国政府之间的协议。切断与该银行的关系不符合我
们的最佳利益。”在一个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连国家之间的互不侵犯
条约都随时可以废弃的时代,英国财政部却严守各国银行家之间的协议,让人不
能不“佩服”英国人对法律的“认真态度”。问题是,在1944 年人们最终发现
了德国获得了清算银行绝大部分红利,英国的大方又不禁让人生疑。

1943 年春天,麦基垂克“不顾个人安危”往来于各交战国之间。尽管他既不是
意大利公民又不是美国外交官,意大利政府仍然给予他外交签证,并由希姆莱的
秘密警察全程护卫着来到交战国首都罗马,然后经由里斯本搭乘瑞典船只回到美
国。4 月,他来到纽约与美联储官员进行磋商,然后他手持美国护照前往德国首
都柏林向德国中央银行的官员传达机密的金融情报和美国高层的态度。

1943 年3 月26 日,加州众议员杰瑞.沃里斯(JerryVoorhis)在众议院提出调
查国际清算银行的提案,试图搞明白“一个美国公民担任由轴心国设计和运作的
银行总裁的原因”,美国国会和财政部都没有兴趣进行调查。

到了1944 年1 月,另一个“好事”的众议员约翰.考斐愤怒地表示:“纳粹政府
有8500 万瑞士金法郎存在国际清算银行。大多数董事都是纳粹官员,而我们美
国的金钱却在一直流向那里。”[6.14]

■■■■■!!!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什麽瑞士能在四面战火的环境下保持着“中
立”,而同样弱小的比利时、卢森堡、挪威、丹麦即使想保持中立,也难逃纳粹
的铁蹄。其实问题就在于国际清算银行位于瑞士,它的实际功能就包括美英的银
行家向德国提供战争融资以便使战争打得更长一些。

1944 年7 月20 日,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废除国际清算银行的议题终于摆到了
桌面上。凯恩斯和怀特(HarryDexterWhite)这两位总设计师考虑到国际清算银
行在战争中的种种可疑行为,开始都曾支持废除该银行,但他们的态度很快久发
生了变化。当凯恩斯敲开美国财政部长莫金撒的房门时,莫金撒吃惊地看着平素
态度和风范都无可挑剔的凯恩斯情绪激动,满脸涨红,他用尽可能平和的口气说
他认为国际清算银行应该继续保持运作直到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
成立,凯恩斯夫人也在一边游说莫金撒。当觉察到莫金撒承受了要求解散国际清
算银行的巨大政治压力时,凯恩斯退一步承认该银行应该关闭,但是关闭的时机
也很重要。莫金撒则坚持“越快越好”。

沮丧的凯恩斯回到自己的房间,立刻召集了一个英国代表团的紧急会议,会议开
到凌晨2 点,凯恩斯亲笔草拟了一封致莫金撒的信,要求国际清算银行继续运作。
第二天的会议上,莫金撒的代表团令人吃惊地通过了解散国际清算银行的决议。
当得知这一决定时,麦基垂克立即给莫金撒和英国财政大臣写信,强调战争结束
后国际清算银行仍然有很大的作用,但是他同时又表示国际清算银行的账目不能
公开。事实上它的账目从1930 年到现在的76 年中从未向任何政府公开过。

尽管麦基垂克在战争中的种种可疑行径,他却备受国际银行家们的欣赏,他后来
被洛克菲勒任命为大通曼哈顿银行的副总裁。而国际清算银行最终也没有被解
散。

战后,国际清算银行的活动更加隐秘。它是由一个被称之为“核心俱乐部”的六
七个中央银行家组成,其中有美联储、瑞士国家银行、德意志联邦银行、意大利
银行、日本银行、英格兰银行的董事们,法国银行和其它国家的中央银行被排除
在核心圈子之外。

“核心俱乐部”最重要的理念就是要把各国政府坚决排除在国际货币决策过程
之外。瑞士国家银行本来就是私有银行,完全不受政府控制。德意志联邦银行几
乎和瑞士银行一样我行我素,在利率变动这样重大的决策上也完全不和政府打招
呼,它的总裁普尔甚至不愿坐政府安排的飞机到巴塞尔开会,他宁愿自己座他的
豪华轿车到瑞士。美联储虽然受政府一定程序的制约,但是在货币问题决策上白
宫和国会完全无缘致啜。意大利银行在理论上必须接受政府控制,但它的总裁从
来就是和政府不咬弦,1979 年政府甚至威胁要逮捕意大利银行总裁帕罗.巴非
(PaoloBaffi),在国际银行家们的压力之下,政府却没之奈何。日本银行的情
况较为特殊,但在80 年代日本房地产泡沫崩溃之后,大藏省对日本中央银行的
干预被形容成罪魁祸首,日本银行趁此机会挣脱了政府的钳制。英格兰银行被政
府看得很紧,但他的总裁都是手眼通天的大人物,所以也被算作核心成员。

■■■■■法国银行就没有这样幸运了,它被看成是政府的傀儡,被坚决排除在
核心之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6 15:57 , Processed in 0.110793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