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新闻事业史重要事件汇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dingyuyunthl 发表于 08-10-31 16:53: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的精神---1898年6月至9月的“百日维新”开始后,光绪帝多次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上谕,正式承认官报、民报均具有合法的地位,“报禁言禁”的藩篱被冲倒,官绅士民破天荒第一次得到了办报的自由权利。7月26日,光绪帝就孙家鼐奏遵议上海《实务报》改为官报以这发布上谕。该上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宣告开放“报禁”的法令。 V1ke%SS-  
它的基本精神有 ,&rl?K  
1、开办中央政府机关报; jB,[_)K\  
2、公开承认各地出版的报馆的合法地位i,并准许报刊“据实昌言” K8YrGLA  
3、需要说明的是,该上谕,表面上是光绪应孙家鼐之请,实际上孙的本意是为了通过全面开放“报禁”这一举措来抑制《实务官报》地位的上升。 {x,_5zCL  
^YGaf@Cjs  
12、 新闻官司之《苏报》案---因为发生在上海租界内,由于租界当局的两面政策而使清廷未能完全得逞。1903年,上海《苏报》的专项革命立场及《苏报》案的发生,不仅扩大了《苏报》等革命报刊在社会上的影响,而且还促进了革命报刊在国内的大发展。 oKNJx6cGg:  
《苏报》1896年6月26日在上海创刊,创刊人是胡璋,以其日本妻子生驹悦的名义在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注册,打着日商招牌出版发行,内容倒是市井琐事和作奸犯科的社会新闻,文字水平低劣,曾因刊登黄色新闻和敲诈勒索之事被人控告,弄得声名狼藉,难以为继。 4CY|OzmUs  
1899年将该报卖给陈范。陈范曾任知县一处理教案未合朝廷意而被革职,后移居上海“愤官场之腐败,思以清议救天下”思想上倾向于保皇立宪。后因受到蔡元培所创的中国教育会和爱国学社中的革命青年而受到革命影响,该报开始由转向革命到同情、支持、投身革命。于是,《苏报》实际上成了爱国学社的言论机关。1903年5月真是聘章士钊文《苏报》主笔,明确提出“第一排满,第二排康”的办报方针,发表章太炎为邹容的《革命军》撰写的序言和章士钊的《读革命军》两篇评介文章ect。    BZv4y|   
该报的激进宣传引起清廷的恼怒和嫉恨。所以勾结上海租界查封《苏报》打不报馆和爱国学社社员。章太炎等被捕,邹容自动投案,《苏报》被查封。清廷向租界当局交涉,不惜以出卖沪宁铁路筑路权为交换条件,要求将章太炎、邹容交给倾听审判,被租界当局拒绝。于是一场特殊的审判在租界开场,清廷为原告,章太炎、邹容为被告,最后判决,章太炎监禁3年,邹容2年《苏报》永远停刊。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苏报》案。 X+\hO Q3~  
XQ5|  
13、 《民报》和《新民丛报》的大论战 T] tCNDP  
---1905年《民报》的创刊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它有其统一明确的宣传宗旨和纲领,ie三民主义。创刊后,为从从思想上扫除障碍,扩大革命阵营,遂主动出击,发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大论战 -R|<(?s  
。主要针对四个问题: gMcDS")<%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jg2B2_6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 yJe=9~Ky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sS2{n#PJ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2s<>m-  
由于《民报》所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所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这场大论战最后以《民报》大胜《新民丛报》大败而告终。(20vs1)通过两派报刊大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许多原来支持改良派的人也转变了立场,纷纷退出保皇会而加入同盟会,为辛亥革命作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同时也促进了革命派报纸在海外的蓬勃发展。 ?TY5k+g%  
bMG8>\ <D  
14、 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出现 j<!I@,  
---1906年后,清王朝为了维护其摇摇欲坠的政治统治,不得不宣布“预备立宪”,并开始颁布新闻法规,通过新闻法制手段来管制它以为已经失控了的新闻事业。然而这些举措,非但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反而给已经壮大起来的中国资产阶级以进一步发展的契机。 Ml%Zi:`  
新闻事业进一步蓬勃发展,形成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EaCi jt  
1、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y-L4o;\w^  
不仅数量上超过保皇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占据主导地位。革命派报刊除大力进行反清革命宣传外,大多数报馆还是革命党人策划武装起义的指挥机关和联络机关。上海、武汉和港穗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三大办报基地。在上海创办的报刊著名的有《中国女报》于右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报等。 LVHK:cf8*  
2、立宪派报刊的兴起与发展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中出现的一个新现象。 t@0B!  
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康有为立即宣布叫保皇会改组为国民(帝国)宪政会,全力鼓吹君主立宪,形成一个全国范围声势浩大的立宪宣传运动。参加立宪宣传的报刊有两类,立宪派分子个人创办的报刊和立宪团体创办的机关报刊。 qg{2E p[  
3、清王朝政府主办的官报进一步发展。  U@q74  
自1901年实行“新政”后,开始创办的官报是为了控制新闻舆论,抵制民办报刊的社会影响。后经清廷倡导,各省纷纷根据自己的政务繁简和经济力量打扮官报,短短几年就出现一大批。中央政府一些部门也开始创办机关官报,并进入官报制度化阶段。这些官报一般要经过有关主管部门的审核,经批准出版后又往往是这些主管部门传达政令的耳目与喉舌。 /o Qfq=J  
4、新闻业务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H<I{ma  
A、内容上:报纸已具备新闻评论副刊和广告四大要素,新闻报道成为主角。报道量大大增加,面也相应扩大,体裁日益增多,作为新闻体裁的通讯也开始在报上出现,标题出现大字题和主题、眉题、肩题、副题等多行题,为提高时效性,一些报纸开始发行号外,摄影图片被广泛运用,新闻照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登上报坛。 “时评”的创立,“编者按”的广泛运用,文艺副刊的诞生,广告占据的重要地位表明评论工作进一步改进。 Op}**-iR  
B、形式上,摆脱书册/杂志式称为对开或四开单张报纸。《实务日报》报纸编排上开始用机制白报纸两面印刷,分版分栏编排,句读加点,从而揭开了我国报纸版面革新的序幕。《时报》对版式的改革将每天报纸划分为4版,根据内容拟定标题,配发时评,字号多样,力求版面醒目活泼。“综合编辑法”被广泛采用ie将重要新闻放版面的显著位置,并充分利用大字、通栏标题、加框、加花边、设专栏、配图片等编辑手段,使报纸的特点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cN6F)H71x  
h*GhT  
15、 “大江报案”--- /XqZ)J=12  
《大江报》1911年1月3日,前身为《大江白话报》。由詹大悲投资创办并自任总经理兼总编辑。苑思演、黄侃、何海鸣、温楚珩等菜与编撰工作,为文学社机关报。 (_D 9Fp  
该报有两个特色 }`+4@J  
1)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D~u<e N  
2)旗帜鲜明,敢发惊人之语。该报用大量篇幅反映新军士兵疾苦维护他们的利益,被士兵们视作自己的喉舌。在该报影响下,许多士兵参加了当地的革命团体,该报还在新军各标营设立分销处,发展个人订户,和特约记者、编辑和通讯员。该报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和《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是鄂督极为震恐立即以“淆乱政体‘扰乱治安”的罪名于8月日查封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闻讯自动投案。第二天,《大江报案》向全国各地发出专电,“乞伸公论”一时舆论哗然,纷纷指责鄂督摧残言论的暴行。汉口各革命团体和报界公会集会抗议,许多新军士兵来到报馆表示声援,鄂督慑于民愤不得不轻判詹何二人18月徒刑。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 D{2;\v%  
ZW}_ET K  
16、 暂行报律事件和自由新闻体制— umf6:#.3`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取得了胜利的革命党人立即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创建自由新闻体制。 W]@4y=Rcu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进一步通过立法手段保证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喜闻体制。 dXS||b  
1、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 <YB"_<?B  
2、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发促进新闻事业发展的新法令。 4\-\w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其他法律法令的颁布,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制在中国的建成。对于强化言论出版自由等资产阶级民主观念,促进中国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进步意义。但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当政时间过短,因而无暇建立一个完整的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法制制度。为了恪守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理智的解决了因《中华民国暂行报律》的颁布而引发的一场风波。鉴于《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临时政府内务部草拟了一个简略的法令《暂行报律》对新闻界约法三章。但立即遭到新闻界的一致反对,完全否定了新闻立法的必要性。 ! S5N\w_R  
对此孙中山持明知的态度,虚怀若谷的接受了新闻界的反对意见。他对因言论出版自由的基本认识和对《暂行报律》的基本态度。 6:W!)qS"  
1、言论出版自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无取特立报律”。 cLs.A$i  
2、法律的创制须慎重与合乎程序。 5hTn2!  
3、内务部制定《暂行报律》的本意是出于“补偏救弊之苦心”但由于《临时约法》以及其他重要法律均未制定与颁布,制定报律确也失之草率。且其中最与非罪的界线及量刑的标准含糊不清,在实施中已被误解与滥用。 vkxwZvHH  
但它积极的一面是加深了人们对言论出版权利不得滥用法律限制之的认识,不得制定钳制新闻事业发展的专门法律已在新闻界内外形成共识。 ,agG_6K  
消极的一面是放弃了革命政权对新闻事业的必要的管理与约束。实际结果只能是对敌对的政治力量利用报刊破坏革命提供方便。民国成立之初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 \Jg:x\V  
F=!i&-nRo  
17、 “癸丑报灾”--- DfE@ZFCYF  
袁世凯篡权是中国近代历史进入长达16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以及黎元洪、冯国璋、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继任者。务部运用其窃取的政权的力量,通过法律手段对孙中山确立的自由新闻体制进行大肆扭曲和破坏,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全为其封建军阀统治服务的新闻法律制度。袁上台之初,由于民主共和思想和言论出版自由理念的深入人心,新闻界十分活跃。刚平息的《暂行报律》之争,反映了当时新闻界的强烈意愿,还显示了新闻界的强大力量。因此,袁不得不故作尊正新闻自由的姿态,甚至推出一些保护新闻自由的举措。在其统治地位稍稍巩固之后,他又以总统、中央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各级地方政府的名义发布具有法律效力的命令,钳制新闻事业。以防止揭露外交军事机密为借口,宣告自即日起由陆军部派员对各报拟刊载的新闻稿实行预检,违者军法从事。公然将以废止的亡清《钦定报律》重新搬回民国的报坛。“二次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政府颁发的新闻禁令更是一个接一个,并要求全国所有的报刊重新登记注册。“二”失败后,袁政府便借军事胜利之淫威,把国民党诬指为“乱党”,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以及其他异己报刊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摧残。凡国民党系统的报刊一律被扣上“乱党报纸”的罪名而遭查封。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之剩下139家,较之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北京的上百家报纸也剩下20多家,史称“癸丑报灾”。 Fo{xZ5^T  
2N/NZA_M  
18、 民国初年的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QY<  
1、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制。 n8. ~[NT#  
2、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iIsQ,  
A、立法上,法律一时难以出台,只能采取暂时沿用前清的法律中与民国国体无抵触的内容,使新法制仍带有旧时代的痕迹。 .q["2/%W  
B、司法上,各地的证券包括自发悬绝大数位前清时期的立宪派和封建官僚军阀所窃取,诉讼制度大多沿用清制。但新法规以清末的民刑诉讼法律草案为基础,其封建专制时代的残余仍十分浓重。 !Uyzl~5AK  
C、司法机构,地方审判厅大多为建立,实际上仍由地方行政机关监理司法。 ~I)&2ofRjy  
D、诉讼过程中,刑讯、体罚手段仍被袭用。 *ahCT  
E、半殖民地的色彩,则集中表现在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立的租界制度,治外法权原则和一些列不平等条约未被废止。 ~WA1]n]u8  
3、滥用军法,为军阀意志是从。 $6:YGWP0  
8G;o?r9S  
19、 职业化的表现--- ?8b"q`\z@  
(一)政党报刊的衰落和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dt;PY{l9  
---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进程加快1、原因: 7/H!w)  
a、外因:民国成立后自由新闻体制的确立与扭曲以及袁世凯及其继任者对新闻事业的迫害与摧残; 3>"0]6f:W  
b、内因:中国新闻事业重视政论的传统中断,结束了政党报刊盛行的时代。 CEQS'yl w  
2、表现: kT-T7(=)  
a、新闻报道工作的加强。 2 +>  
A、背景: 8 GFYu?a/  
I同盟会-国民党报系:《民国新闻》《中华民报》《国风日报》ect, ja*qq1e6J  
II共和党-进步党报系:《少年周刊》周刊《庸言》《大共和日报》 LLM\/?  
III自由党:“横三民”报--《民权报》《中华民报》《民国新闻。二次革命后各党派报纸遭到大扫荡,政党报纸走向衰落。中国报业的政论传统由此中断。 >x7#*vM8@  
B、消息的比重加大;电讯增多,重要的用大号字排出。新闻通讯开始走向成熟。一些报纸还刊出时事性插画或定期出版图画附张,新闻摄影照片在报纸上也运用的更多。商业报纸还加强了对经济新闻的报道。(《申报》《新闻报》《商报》《时报》)。记者以获得独家新闻为能,报纸已发表精彩通讯报道取胜,新闻竞争日益加剧,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第一批以采写新闻出名的新闻记者在新闻竞争中应运而生。 d!^jd aO  
(二)报纸企业与商业性大报地位的上升 ]FBK[@/ZJ  
---报纸企业化是这一时期中国新闻事业职业化的另一个重要现象。 R1Ej<fP<U  
1、原因: l[6uGLT  
a、外因:一战期间,西方帝国主义列强一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侵略; )#vHEF l  
b、内因:袁及各派反动军阀的新闻文化专制政策。 Q$u|2kA [  
2、商业化报纸实行企业经营方针,突出盈利目的,报纸的编辑方针、新闻业务、经营管理等一切均为是否盈利为转移。日渐失去舆论指导精神。但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gbA%tj  
《申报》(史量才)在企业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6sSJv0{r  
a、大力开展广告业务。 x 562bPv  
b、加强报纸发行。 q\6%"cW  
c、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更新技术设备。 lw Y>r  
《新闻报》(汪汉溪)摸索“借款—还款—再借再还”的生财之道,在国内报界率先在报馆内设置无线电收报台,直接抄收外国通讯社电讯及时译出,用“本国国外专电”电头。抢先刊发,增强竞争能力。其广告发展速度和篇幅略高于《申报》一些低级趣味、黄色下流的广告充斥版面。言论方面也标榜“无党无偏”,用短评代社评。 #Mt` p  
(三)新闻通讯事业的发展和广播事业的诞生 JAT0?NXd  
---在上海建立的英国路透社远东分社是外国人在中国办的最早的通讯社。 T=c+0.  
中兴通讯社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个新闻通讯社。 rOJXF/7}  
13-18年间,邵飘萍主办的东京通讯社和新闻编译社办的最成功。 h]T"l~  
20年代后,少数如国闻通讯社和申时电讯社已初步具备“消息总汇”的规模。 /C 50c:  
广播事业的诞生和发展,是这一时期的新现象。 x89Sc-J  
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 \Y5^t's<n  
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pJ!?@Cc_A  
私营商业电台也开始出现。 H`_p)=2  
早期中国的广播事业规模小设备简陋收听范围仅限电台周围的很小一片地方。收音机价格昂贵。因而广播传媒当时砸社会撒谎能够的影响有限。 y/x~g=%  
/uB{{xa~  
20、 黄远生新闻通讯的特点--- u{DR?6Tu  
1、题材务求重大。 4%iZ0pi  
2、针砭时弊,不畏权贵。 rjRe*f=  
3、生动具体,善于捕捉细节。 qxG/fm  
4、通俗自然,行文不拘一格。 fRzw  
他在新闻思想方面的独到见解: AA4=F  
“四能”-- Uq}j%;?  
“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他本人正是实践这“四能”的模范,虽然从事新闻事业的时间短,却能成为名记者。 ;E_f~19 A  
-TT}M@If<
沙发
loubin 发表于 09-1-20 15:44:20 | 只看该作者
顶顶~~~~
板凳
ABC行 发表于 09-7-10 12:53:46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有些是乱码的啊 呵呵 不过还是谢谢
地板
悦纳白羊 发表于 14-4-18 18:44:08 | 只看该作者
顶顶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2-22 19:53 , Processed in 0.10600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