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点资料,希望对大家考研有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4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袁枢】(1131-1205) 南宋史学家。字机仲,建安(今福建建瓯)人。乾道九年(1173年)任严州教授。平日喜读《资治通鉴》,因分事立目,钞辑成书,称《通鉴纪事本末》,创立了史籍中纪事本末的体裁。后被召还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国史院编修官、大理少卿、工部侍郎等官。

【李心传】(1166-1243) 南宋史学家。字微之,井研(今属四川)人。三十岁应乡试,落第。此后不再应举,专事著述。晚年被推荐为史馆校勘,官至工部侍郎。曾主修《中兴四朝帝纪》、《十三朝会要》。所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相衔接,记载高宗一朝史事颇为翔实。又著《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与《要录》相表里。

【胡三省】(省xing)(1230-1302)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身之,浙江天台人。理宗宝祐间进士。历任县令、府学教授等职。宋亡,隐居不仕。其于宋末已撰成《资治通鉴广注》九十七卷及论十篇,临安陷落、流亡新昌时原稿丧失。继而发愤重撰,于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完成《资治通鉴音注》。其书对《通鉴》进行校勘、解释、考证,对旧《释文》作了辩误。作者生逢宋元改朝,不仅对历朝史事多所评议,又联系当代史实发为史论,极为痛切。今人陈垣《通鉴胡注表微》,对其注释《通鉴》的内容及意图有所阐发。

【马端临】(约1254-1323) 宋元之际史学家。字贵与,乐平(今属江西)人。宋丞相马廷鸾之子。元初任慈湖、柯山两书院山长。所著《文献通考》,历时二十馀年始完成,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重要著作。作者熟知掌故,身当宋亡,对宋末统治集团的腐败极为愤慨,书中采辑宋时士大夫的议论很多。

【柯维骐】(1497-1574) 明史学家。字奇纯,福建莆田人。嘉靖间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未就职。专心读书,教学著述,门人前后达四百馀人。所著《宋史新编》,合宋、辽、金三史为一书,而以宋为正统。其著作尚有《史记考要》、《续莆阳文献志》及诗文集等。

【陈邦瞻】(?-1623) 明史学家。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人。万曆间进士。任河南右布政使,后巡抚陕西、广东,官至兵部左侍郎。曾取冯琦原稿,编定《宋史纪事本末》,所著又有《元史纪事本末》、《莲华山房集》等。

【谈迁】(1593-1657) 明清之际史学家。原名以训,字观若;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浙江海宁枣林人。早年有志编次明代史事。明天启元年(1621年)起著《国榷》,至天启六年完成初稿,以后仍陆续修订。清顺治二年(1645年),又续订明崇祯、弘光两朝史事。两年后,全稿被窃,发愤重撰。顺治十年北上,居京两年半,访问皇亲、宦官、降臣及故明公侯的门客,搜集遗闻,以订正《国榷》。所著尚有《枣林杂俎》、《北游录》、《枣林集》等。

【马骕】(1621-1673) 清初史学家。字宛斯,又字聪御,山东邹平人。顺治间进士。任淮安推官,改灵壁知县。生平刻苦研究先秦历史,有“马三代”之称。先后编次史料,著成《绎史》、《左传事纬》二书。


【万斯同】(1638-1702) 清史学家。字季野,学者称石园先生,浙江鄞县人。斯大弟。黄宗羲的学生。康熙十七年(1678年)被荐博学鸿儒,力辞不就。次年到北京,参加修撰《明史》,不署衔,不受俸,前后十九年,于《明史》初稿完成多著劳绩。熟悉汉以后历朝制度沿革和明代史事,认为撰写史书必须“事信而言文”。所著有《历代史表》等。

【王鸿绪】(1645-1723) 清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字季友,号俨斋,又号横雲山人。康熙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受命总纂《明史》,特聘史学家万斯同裁定史稿。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罢官后,将史稿带回家中,加以删改,编成《明史稿》三百十卷,刻为己作,进呈清廷。此事至晚清始为魏源等所揭露。诗文有《赐金园集》。

【浦起龙】(1679-?) 清学者。字二田,江苏金匮(今无锡)人。雍正间进士,曾任苏州府学教授。诗学杜甫,文章宗法唐人。又精于史学,所著《史通通释》,对刘知幾《史通》加以诠释,后人推为要著。所著又有《读杜心解》。

【全祖望】(1705-1755) 清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浙江鄞县人。乾隆间进士。初为翰林,旋受权贵排斥,辞官归家,专心著述。学术上推崇黄宗羲,并受万斯同的影响,注重史料校订,精研宋末及南明史事,并留心乡邦文献。曾续修黄宗羲《宗元学案》,从四十二岁起七次校订《水经注》,又三笺《困学纪闻》。所著《 鲒埼亭集》,采辑大量明清之际人物碑传,极富史料价值。

【邵晋涵】(1743-1796) 清史学家、经学家。字与桐,又字二雲,号南江,浙江馀姚人。乾隆间进士,授编修,擢侍讲学士。曾参与《续三通》、《八旗通志》等书纂修。入四库全书馆,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旧五代史》遗文,并博采《册府元龟》等书,据原目编排成书。有志重修宋史,曾仿宋王偁《东都事略》,辑《南都事略》以叙南宋史事,未成而卒。又为毕沅审定《续资治通鉴》,但刻书时未及据以改正。长于经学,以郭璞《尔雅注》为宗,兼采汉人旧注,撰《尔雅正义》,为研究训诂学的重要著作。所著又有《孟子述义》、《南江诗文钞》等。

【赵翼】(1727-1814) 清史学家、文学家。字雲崧,一字耘松,号瓯北,江苏阳湖(今武进)人。乾隆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辞官家居,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述。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张“独创”,反对摹拟。所作五、七言诗,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喻对时政的不满之情。所著有《廿二史劄记》、《陔馀丛考》、《瓯北诗钞》、《瓯北诗话》等。

【钱大昕】(1728-1804) 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乾隆间进士,官至少詹事。乾隆四十年(1775年)以后主讲钟山、娄东、紫阳等书院。治学方面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首先注意古声母研究,证明古无轻唇、重唇和舌头、舌上音之区别。其说多散见于《潜揅堂文集》和《十架斋养新录》中。又长于史籍的校勘考订,撰有《廿二史考异》。有志重修元史,曾补撰《艺文志》、《氏族表》,并以所得资料,撰成《元诗纪事》(原稿今佚)。所著尚有《潜揅堂金石文跋尾》、《恒言录》等。


【章学诚】(1738-1801) 清史学家、思想家。字实斋,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间进士。官国子监典籍。曾主讲定州定武、保定莲池、归德文正等书院,后入湖广总督毕沅幕府,协助编纂《续资治通鉴》等工作。一生精力,多用于讲学、著述和编修方志。所著《文史通义》,与唐刘知幾的《史通》并称史学理论名著。曾编纂《史籍考》,拟尽收历代史部书的叙目、凡例,总目达三百二十五卷,但书未完成,稿亦散失。所修方志,完成的有和州、亳州、永清三志。曾主修《湖北通志》。现存遗稿数十篇,可以推知其理想中的省志面貌。哲学上,提出“道(理)寓于器(事物)”的命题。主“六经皆史”说,治经主张以考证史料和发挥义理相结合,将治经引向治史,反映了变革经学旧传统的时代趋向及学术风气。论文注重内容,反对拟古和形式主义倾向,对当时桐城派的流弊有所批评。其学说至清末以后日益受人重视。1922年有《章氏遗书》刊行。

【崔述】(1740-1816) 清学者。字武承,号东壁,大名(今属河北)人。乾隆间举人。曾任福建罗源、上杭等县知县。三十岁后,因群经传记注疏往往与经文有异,由怀疑而转入辨伪、考信。其考辨先秦古事,一切取信于经,对战国以下之书,以为不可尽信,遂由治经而转攻古史。其学说对近代史学界怀疑古书、古事的风气,颇有影响。所著以《考信录》为主,包括《三代考信录》、《丰镐考信录》、《洙泗考信录》等,近人汇印为《崔东壁遗书》。
隋朝的赋税与土地制度改革
由于赋税越来越多,所以,农民总是设法逃避。豪强地主也是想尽办法少交租税。为了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杨坚在建立隋朝后,采用了两项措施,即"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
大索貌阅,就是根据相貌来检查户口,是不是隐瞒了,或者报了虚假年龄。输籍定样则是在第一个的基础上确定户口数,编制"定簿",以此为依据来收取赋税。这样,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强和官僚勾结,营私舞弊。同时,从豪强手里将原来依附的人口解放出来,也有利于增加国家的劳动力,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农民的赋税包括租、调和力役几种,在隋朝,对年龄有明确的规定:三岁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黄,四岁到十岁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国家的赋役对象是丁,一对成年的夫妇每年向国家交粟三石,这是租。种桑养蚕的地方每年交绢一匹,相当于四丈,以及绵三两;种麻的地区则改为交纳布一端,相当于五丈,以及麻三斤,这两种都叫调。另外,成丁的男子每年要服役一个月,叫力役。到了后来,隋文帝又规定,五十岁以上的人的力役可以用布帛来代替,这叫庸。租庸调制在唐朝也基本上实行了。
同时,隋文帝还统一了币制,废除其他比较混乱的古币以及私人铸造的钱币,改铸五铢钱。度量衡也在这时重新统一。
至于土地制度,隋朝基本上继承了北魏以来实行的均田制: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成年的女子分露田四十亩。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数相等。此外,官员从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顷数量不等的职分田,以此作为俸禄,等以后不做官了上交国家。各地的行政机关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为办公的费用支出,叫做公廨田。
这些办法大量地减少了国家的财政开支,从另一个角度看,就是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由于有了这些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整个隋朝都是很富足的。因而后来隋炀帝才如此豪爽地向西域的商人炫耀自己的实力,才有了挥霍的资本。
沙发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47:22 | 只看该作者
行政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夏商西周

禅让制:尧舜禹时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相传四岳推举舜为尧的继承人,尧对舜三年考核后让舜作自己的助手。尧死后舜继位。后四岳又举治水有功的禹。

宗法制:从原始社会后期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西周时形成严密的政治制度。核心内容是维护父权的基础上,确保嫡长子继承的世袭特权。嫡长子为“大宗”,庶子分封为“小宗”,小服大,借以维护各级“宗子”为中心的宗法统治。

西周分封制:西周初年,统治者把大规模的土地连同居民分赏给王室子弟和功臣,建立西周的属国。这些封地叫诸候,诸候在其封国内,又将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子弟卿大夫,作为“采邑”。卿大夫再分作为“食地”,此为大分封。利用血缘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原则。建立了天子、诸候、卿大夫之间的严格隶属关系和各自的权利和义务,王权集中。它是我国从方国林立走向专制帝国的必经历史阶段。当然,也导致了长期的诸候争霸战争。

内外服制: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式和组织方式。“内”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在此,商王朝直接派官员组织被征服的种族奴隶从事生产,增强了中央王朝的实力,稳定了王朝的统治。“外”指诸候国统治的区域,由王畿以外向四面八方延伸,诸候国和商王是一种君臣关系,受商王命令,外服诸候也有独立性,势力强大超过商朝时会取而代之。

乡遂制度:西周时期的地方基层社会组织。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国的范围指国都及共近郊,划分为若干乡采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比、闾、族、党、州、乡)。边远农村地区衽遂制,即“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赞,五赞为鄙,五鄙为县,五县为遂”(邻、里、赞、鄙、县、遂)分别设“邻长、里胥、赞师、鄙正、县长和遂大夫”。基层行政组织的蓝本。

第二章 春秋战国

家臣制:西周分封制下卿大夫所采用的人事组织管理制度。分封制中卿大夫是最底层,再往下便是同一血统但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国人“士”。卿大夫治国,国被称为“室家”,所以其官员被称为家臣,与卿大夫不同,无世袭,职位由卿大夫任命,并可随时免除,呈现雇拥关系和臣仆性质。食邑则相当于后世的官员俸禄,两者均不能世袭,家臣制已具备后世官僚制度的雏形。

郡县制:战国时,各国推行一种中央集权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萌芽于春秋。秦晋楚等国把兼并来的土地和小国改设为县,由群主直接控制。春秋晚期,晋国又在新得到的边地设郡。开始郡不如县,后来经济发展了,郡升于县之上。特点:(1)郡县长官由国群直接任免,非分封世袭;(2)郡县以下的行政机构是以乡里为基层行政单位,国君权力可一直延伸到底层。

上计制:战国时期考核官员的主要形式。仓库存粮、垦田数、户口数、赋税数及社会治安。做法是:年初,中央重要官员和地方长官将一年的各种预算字写在木卷上,呈报国君。国君将木卷一分为二,君执右,臣执左,年终由国君亲自考核。

第三章 秦汉

中外朝制:汉武帝时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提拔一批中下层官员亲信大臣充任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组成私人秘书班子,帮助决策,此为中朝官。丞相为首的为外朝官。中朝议决,外朝执行,起到了削弱相权的作用。

******宰相制:汉武帝时以中外朝制分割了相权,揭开了汉代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汉成帝建立******宰相制代替丞相制。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御史大夫—大司空,此为******官,******分别对皇帝负责,互不统属,分散相权。

察举制:察为考察,举为荐举,即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方法:皇帝下诏指定举荐科目,公卿守相按科目要求考察和荐举人才,然后皇帝亲自策问,授官。和任子、赀选制相比,比较重视才能方面的素质。但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日益严重,最后导致变相成为官僚子弟世袭制,东汉末年衰落。

征辟制: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最尊的仕途。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

侨置郡县:东晋时在地方设置的特殊行政机构。东晋初年,北方大量依附人口南渡。东晋政权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政治经济利益,便在南迁人中集中之地,按他们原籍的名称侨置州郡县。一方面控制人口变为合法,另一方面稳定了统治秩序。

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门阀政治服务的选官制度。曹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曹丕接受陈群建议,实行此制。方法: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中正官,负责考察本地士人,综合德才和门第定出品和状。“品”家世官位和资历,分为三等九品,“状”根据士人德才行为定下的简短评语。“状”之初不受重视,稍后则为唯一标准,后此制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

典签:魏晋时期,由于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地方监察成为监察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地方势力强大对中央构成威胁,南朝时设置典签一职,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此职职微权重,凡州镇要事,须典签签署方能实行。典签每年数次回京述职,具有监察官员的性质,但终未形成制度。

军镇:十六国末在北方地区建立的军事管制式的地方行政管理方式。当时,北方各政权将军事要冲驻军及其家属和所管人口与一般平民分开,称为“镇民”,辖区称“军镇”,长官称“镇将”。镇将负责军镇内的军事和民政,实行军事化管理。北魏时期,南北边界均设军镇,同一级行政区,大约与州的行政级别相当。

第五章 隋唐

九寺五监:唐代的独立中央职能部门,和尚书六部在职级上基本平级,与六部没有法定隶属关系,但职权与六部重叠之多,实际存在分工和制约关系。六部主管政令,九寺五监分别负责某一方面的具体事务。

九寺:太府(户部—钱)、司农(户部—粮)、宗正(礼部—皇族)、太常(礼部—祭祀)、光禄(礼部—膳食)、鸿胪(礼部—外交)、卫尉(兵部—军器储备)、太仆(兵部—马政)、大理(刑部—司法) 设卿一员,少卿二人,寺丞管理日常事务。

五监:国子(设祭酒、司业)、军器(兵部—军器制作,设监)、少府(工部—手工业,设监、少监)、将作(工部—建筑,设大匠、匠)、都水(工部—水利,设使者、丞)

羁縻府州: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节度使:唐高宗武则天时开始在边境地区设置的军事长官,负责统领一个地区若干个州的军事,加强对少数民族的防御。但后期节度使权力扩大,发动叛乱,形成唐代后期军阀割据。

第六章 五代、宋

二府三司制:宋代中央行政体制。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中书门下是宰相机构,掌握人事权、副署权、监督权、谏诤权等。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关,文官充任。三司总管国家财政事务。互不统属,宰相权力制衡。

“内制”和“外制”:宋代皇帝最后裁决后诏敕的公布形式。区别依据是草诏人不同和所涉及的事务轻重缓急。中书舍人所举之诏为“外制”,多为常例之命,翰林学士草诏为“内制”,多发布十分突然和机密,只要盖上皇帝印玺后才有法律效力。

官、职、差遣:宋代官员为此分授。官员都不担任与其品级官职相符的职务。官名只是官员级别和享受俸禄的依据;职是加给文官学士、直阁一类的荣誉衔,常常也不实际担任馆阁之职;差遣才是官员实际担当的职务,一般在官职之前加“判、知、权知”字样,利于皇帝根据自己意志任用官员,但又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各政府机构名不符实的弊端。
第七章 辽金元

南北面官制:辽朝统治者针对统治区域内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采取“因俗而治”统治方法建立的两套行政体制。北面官为统治契丹和其它游牧民族面建立的一咱特殊制度,担任者一般均是契贵族,主要是宗室和外戚,终辽一代,始终是贵族政府。北面官系统是辽政权重心所在。设置的北、南宰相府和北、南枢密院都是辽朝中央和权力核心机构,南面官是辽统治者模仿唐代制度而建立的一套管理汉人的机构。较重要的机构有汉人枢密院和尚书省,由于决策权掌握在北面官机构,所以南面官中书省、门下省都有名无实。

投下州县制:是契州贵族为实现对所掠汉人、渤海人进行统治而设置的私人州县,实际上是契州贵族奴役外族人民的据点。投下军州贵族领地,军事大权归朝廷,行政权归领主,领主有权委任官吏治理军州,刺史的人选要报朝廷批准。

勃极烈制:金朝贵族的会议制度。是金初官员称号。乌古乃时开始设官,称勃极烈,女真语治理众人之意。最高总治官为都勃极烈,下设置国相,称国论勃报烈,处于宰辅地位,再下设诸勃极烈,完颜阿骨打继任都勃极烈后,把部落改造成国家机关,国相、诸勃极烈成为金代中央中枢决策官员,由出身宗室,地位尊贵,职务终身的数名勃烈组成贵族会议,决定国家大事。金太宗即位后,进行改革,将勃极烈定员为四人,使中央权力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带有明显的氏族制残余。金熙宗时废除,改用三省制,并进而用一省制代替三省制。

猛安谋克制:金朝在女真族聚居区建立的地方行政组织。始于古代出猎时的生产组织。随着金政权的建立,猛安谋克又演变为军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组织,金太祖时,以300户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猛安谋克就相当于领地、领户之长。金熙宗统一全国行政区划时,仍保留猛安谋克作为女真地方的地区政权组织形式,使之成为军事、经济、行政三位一体的封建化基层组织,猛安相当于州,上隶所属各路都总管,谋克下有基层组织村寨。

行台尚书省:金朝的一种地方行政机关。金太宗、金熙宗时,先后在燕京和汴京设行台尚书省。在行政体制上是一种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特殊区域。金代末年,为抵御蒙古、西夏、南宋的军事需要,又设了许多。金末行台省的性质和元初行省基本相同,一是出于军事需要,二是集中了一个地区的军事政治一切权力,可以说已开元代行省制度的先河。

行省制度:元朝地方行政制度。以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称都省。腹内地区直接隶属于中书省和吐蕃地区由宣政院管辖外,在诸路重要都会设立了10个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简称行省。最高长官一般称平章政事。行省长官统一掌握军事、行政、财政大权。是我国制改区划和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达鲁花赤:元朝官职名称,蒙古语是镇守者、制裁者、盖印者之意,它是蒙古地方、军队中官衔最大的监临官,位在当地官员之上,掌握最后裁定权,保障大汗统治元朝统一后,各路、府、州、县均设达鲁花赤,掌印办事实权大于地方官,有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性质。
第八章 明
乡老人制:明代为管理基层而采取的措施。1395年,朱元璋下令州县地方官吏在每一乡挑选取一句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老人”,协助地方官吏统治乡村,负责教化公民和处理乡民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件才诉诸官府。

票拟与批红:是明代国家大事的决策处理程序。明宣德年间,内阁开始有了票拟权,即内阁先对奏章拟出处理意见,然后进呈皇帝裁决。皇帝用红笔在奏章和票拟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内容不同意时,皇帝可以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拟,称为“改票”。批红权后多交由司礼监秉笔太监。

馆选:明代开始采取的一种考试制度。明代进士一甲三人被授翰林院修撰和编修之职。二、三甲进士可参加翰林院庶吉士考试,称馆选。馆选考取后称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三年,学成后授职。明叶中后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凡经馆选而成为庶吉士的进士均被认为是储相。所以庶吉士虽晚三年授官,且学习期待遇微薄,但许多进士都乐于此道。

考满:明代针对官员任职期限到一定期限进行的一般性考核。三年一考,三考为满,经过考满,量其功过,分成上中下三等,以此为据决定其升降去留。四品以上以及监察御史、内阁官员则由本衙门长官主持考满,然后上报都察院和吏部复核。

京察和大计:明代对官员定期进行的考察制度,后被清代沿用。考察内容:政绩、违法行径和渎职行为进行清理和处置。不称职行为分为八级。对京官的考察每六年一次,称为京察。四品以上皇帝主持,五品以下吏部和都察院共同主持。对地方官的考察实行大计制度。各县每月向府汇报,各府每年汇总各县情况上报布政司,布政司审核后交与按察司、巡抚,总督复核,最后汇总呈报吏部。吏部每三年进行一次总的检查,检查形式一是朝觐考察,二是巡视考察。

第九章 清

内三院:清代初期的中央文书机构。1636年皇太极改文馆为内三院,包括中国史院(撰拟招令、编篡国史)、内秘书院(掌管起草敕谕和收录各政府机构的奏疏)、内弘文院(讲经注史,颁布开始),三院长官为八承政,三院共设大学士四人,学士五人。可参与机务,充当皇帝助手和顾问,初具了后来内阁的规模和职能。但此时仍以文书事务为主,还不能算是最高决策或挂靠机构。清军入关后,改内三院为内阁,到康熙后,将大学士品秩升为正二品,分兼殿阁衔,自是内阁基础基本奠立。

军机处:清朝自雍正开始设置的中枢决策机构。为了当时用兵西北的军事需要,以达到办事密速的效果,一开始仅是临时性机构,但因为它便于皇帝对国家政务的独裁,初设时仅为军事方面,后来发展成总揽军政大权的中枢决策机构。实权远远超过内阁。它的设置彻底清除了宰相制度的残余和影响。军机处不下属机构,所以权力虽大,但并不同于宰相,仍同皇帝的秘书班子。

厅:清代设置的地方行政单位。厅本不是固定的行政单位。知府常派副职同知、通判分区管理所属州县政务,其办事处就叫厅。开始只是府的分防单位,到后来便逐渐成为固定的行政单位。一般的厅属知府管辖,也有少数布政司直接管辖,称直隶厅。相当于县,直隶厅相当于府。

保、甲、牌制度:清代地方基层的人户编制,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流动程度增大,为了强化封建治安和对基层的控制,雍正以后建立此制。以10户为一牌(牌头),10牌为一甲(甲长),10甲为一保(保正),定居人口均设门牌和保甲册,保甲册以户为单位,按甲汇造。

旗盟制度:清代在蒙古统聚居区实行管理体制。旗是行政单位,每旗设扎萨克一人掌管一旗事务,下设一班属官,若干旗组织成盟,设正副盟长,盟不是旗的上级行政单位,而是旗之上设立的监察机构。然后诸事上报理藩院,盟旗长官均由蒙古王公分别担任,职务世袭。
板凳
 楼主| lishi 发表于 06-4-14 03:47:36 | 只看该作者
96年中国古代史
一、    名词解释(任择5题,每题5分)
1、殷墟       2、四书五经     3、吐谷浑      4、侨洲郡县     5、淝水之战
6、庆历新政   7、乡度会试     8、土木之变
1、良渚文化

2001年南京大学综合题
一条鞭法       8、监司
99年南京大学综合题

兰州大学中国古代史
2001年试题
一、简释名词(每题5分,共50分)
二里头文化      国人干政      均输平准      新秦      范缜     羁縻府州      五等版籍
隆兴和议        中统元宝交钞               督抚

2002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50分)
武王伐纣   合纵连横    算缗、告缗      白虎通      王与马共天下
输籍法      河朔三镇    驱口               宗客巴      理藩院

2003年试题
一、解释名词(每题6分,共60分)
弭兵之会       上计               董仲舒      党锢之祸      门阀、庶族       开皇律
健儿与纩骑     站赤与急递铺      九边        改土归流

2004年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60分)
社稷      李悝       假名公田      河阴之变      貌阅     羁縻州       榷场
喇嘛教    东林党     学台、藩台、臬台

北大2003年中国通史:
名词
侯伯公(西周),   谶纬之学,   支移和折变,   士家制,

厦门大学中国通史2001年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长平之战      2、党锢之祸       3、魏晋玄学     4、《元和郡县图志》     5、张格尔

浙大中国古代史99年
一1、五刑            2、合纵连横       3、王莽         4、《水经注》
  5、牛、李党争       6、锄社           7、开中法        8、改土归流

浙江大学(2001年)中国古代史
一、名词解释
1、马陵之战        2、上计           3、尚书台      4、齐民要术  
5、俗讲与变      6、差遣制度    7、猛安谋克      8、马可波罗

浙江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fly]
一、名词解释
1、共和行政       2、更戍法       3、党锢之祸       4、玄壮
5、三长制         6、斡脱钱       7、多伦会盟       8、乾嘉学派

厦门大学试题
02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百家争鸣      2、《通典》      3、五均六管(莞)     4、葵丘之盟      5、萨尔浒战

01年古代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周公东征      2、黄老无为政治      3、三省六部制       4、《梦溪笔谈》       5、土木之变
2000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卿大夫       2、约法三章       3、厂、卫      4、乾嘉学派  

99年专门史-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
1、牛李党争       2、容闳         3、靖难之役
4、“投下”         5、改土归流       6、《  胜之书》
一、名词解释
1、敬天保命       2、文景之治       3、屯田客
4、鉴真           5、行省           6、摊丁入亩

南京农业大学
孔子        商鞅变法        史记         军机处        安史之乱       春秋五霸        史记
独尊儒术    九品中正制     租庸调      澶渊之盟     黄册           百家争鸣        七国之乱      
北魏孝文帝    通典        五代十国     摊丁入地    焚书坑儒       文景之治         击楫中流
刘晏理财    晚明的宫廷三案            扬州十日      天下郡国利病书
一 名词解释:
1 牧野之战          2 宗主督护制        3牛李党争        4 天工开物     5 地丁银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
2000年:
名词解释:4分/题(任选10题,40分)
初税亩    郡县制    西域都护    三长制    进士科    主户   
元匠户制  宣政院    郑和        文字狱    地丁银

2001年:
名词解释:5分/题(任选8题,40分)
“夏商周断代工程”     文景之治     西域都护     三长制     古文运动     庆历新政
会子               马可-波罗     布政使司     八旗制度

南大古代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
一 名词解释(任选5题,每题5分,共25分)
1.马王堆遗址    2.向戎弭兵     3.甘露之变       4.绍兴和议       5.一条鞭法
6.总督巡抚      7.四库全书     8.马可波罗游记

1、共和行政    2、清议        3、喀剌汉王朝

中大2002年中国古代史:
一 简答题(1-8题5分/题,第九题10分):
1四羊方尊    2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及适用范围    3邹衍的王朝更替学说
4祖冲之的主要贡献     5 唐代政事堂     6 猛安谋克     7 黄册      8 逃人

2003年北师大
武王伐周、   代田法、   渤海国商鞅变法
04年北师大古代史
、《水经注》、   老子、   云梦秦简、   庆历新政
1 姓氏     2 百家争鸣     3 五铢钱     4 九品管人法     5 苏颂         6 宣政院
仰韶文化    2 西晋占田制   3 庆历新政   4 梦溪笔谈      5 村社制度     6 胡蓝之狱
屈家岭文化  2 庚戍土断     3 永徽律     4 经总制钱       5 王守仁       6 木兰秋       8 地丁银
1 二里头文化  2 弥兵之会  3 九品官人法  4 大索貌阅     5 过零丁洋     6 花石纲
7 斡难河源会议    8 北南面官
2005年人大中国古代史专业试题:
1. 良渚文化    2.光武度田     3. 八王之乱   4.北府兵     5. 宇文泰     6. 史通
7.  陈桥兵变   8.耶律楚材     9.南明       10. 宋学

2005年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试题:
一:名词解释    夏商周断代工程,     马端临,     一条鞭法,    等十二个
一.名词解释 5\" X 10
1 续资治通鉴长编     2 井田制     3 限民名田     4 葵丘之会      5 庆历新政
6 元和郡县图志7 ……(忘了,希望补充)   8 ……    9 探马赤军     10 票拟
中国通史
一、名词解释(12选10,6分一个)
丧服制度         五德终始说
(古代史)先秦史
名词解释:
1、禅让(北师大2000,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2、武丁中兴(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
3、初税亩(武大2000,中国古代史)
4、李悝变法(人大1999,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5、战国杂家(厦大1997,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考古学)
6、郡县制(武大2000,中国古代史)
7、夏商周断代工程(人大2000,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简答题:
1、周公旦述评。(人大1998,中国古代史)
2、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吉大2000,中国古代史)

论述题:
论战国变法运动与中央集权制的形成。(人大2000,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秦汉、魏晋南北朝史
名词解释:
1、董仲舒(北师大2000,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2、算缗告缗(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人大1998,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3、昭宣中兴(厦大1997,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考古学)
4、西域都护(武大2000,中国古代史;人大1999,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5、汉赋(厦大1997,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考古学)
6、三长制(武大2000,中国古代史)
7、石勒(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
8、王导(人大2000,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9、侯景之乱(人大1998,中国古代史)
10、《洛阳伽蓝记》(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
简答题:
1、举例说明考古成果在秦汉史研究中的价值。(人大2000,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2、魏晋玄学的产生及其发展阶段。(吉大2000,中国古代史)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人大1999,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论述题:
1、试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吉大2000,中国古代史)
2、西汉统治者是如何加强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厦大1997,中国古代史,中国经济史,考古学)
3、试论西汉对南越王国政策的演变。(人大1998,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4、试论东汉前期统治体制的主要特点(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
5、评述两汉的监察制度。(南开2000,中国古代史)
6、比较北魏均田令与唐代均田令。(人大2000,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
7、论曹操(北师大2000,中国古代史、历史文献学)
地板
arong0219 发表于 06-9-22 09:43:11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谢谢!
5#
gbvivi 发表于 06-9-22 14:16:1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6#
elevenran 发表于 06-9-22 19:47:36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
7#
laogong5018 发表于 06-9-23 08:54:28 | 只看该作者
xiexie
8#
liy537 发表于 06-9-23 11:42:47 | 只看该作者
辛苦,辛苦,非常感谢!
9#
nancyu 发表于 06-9-24 14:34:21 | 只看该作者
感谢 我中国古代史真烂啊
10#
julian 发表于 06-9-24 21:54:03 | 只看该作者
好人,好人,学历史的都是好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1-18 13:50 , Processed in 0.10512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