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西部地区都市空间、综合整治的研究
01级城市规划 苗春蕾
进入21 世纪,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加入WTO 将使中国的经济制度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逐步开放,将推动相对滞后的金融体制的变革,使中国经济真正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的大城市只有在金融领域全面实现对外开放以后,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城市) 。在新的一轮改革开放中,北京如何在变革中把握建设方向? 如何在城市功能布局调整中适应世界和全国对北京的需要? 如何在国际性中心城市地位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只有准确地把握机制变化,才能通过体制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推动城市的建设,推动城市功能布局的调整,更快更好地适应建设国际城市的需要。长期以来北京城市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东强西弱、北强南弱的局面。这与北京的城市规划和经济发展政策是有很大关系的。近几年来,以中关村为中心的北京西部地区发展迅速,特别是在国务院做出加快建设中关村科技园区的批复后,西部的开发明显升温,不仅推出的新的建设项目数量增加,而且项目的品质也非常之高,北京西部地区,尤其是西北部地区正逐渐成为北京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发动机。尤其体现在西部以高新技术为中心的产业结构的形成、房地产业的崛起、高档酒店和写字楼聚集、生态屏障作用的突现以及交通条件改善等几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出发,对北京西部地区的都市空间、综合整治等问题进行研究:
1.产业结构的升级
1.1 现阶段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
近8 年来北京第一、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到4. 7 %和40. 8 % , 而第三产业大幅度上升到54. 5 %。也就是说,1997 年北京产业结构水平已相当于90 年代上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 这与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相比, 显然产业结构高度略显超前。同时我们还看到,第二产业比重的持续快速下降与发达国家在过去100多年工业化历程中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不相符合。发达国家在由工业化初期进入加速期时,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上升较快, 当工业化进入成熟阶段,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则趋于缓慢上升, 继而停滞、缓慢下降。如德国、法国、日本的第二产业比重在60~70 年代前都处于上升状态,分别升至44 %、50 %和54 %后, 才开始缓慢下降; 美国从上个世纪末第二产业比重便开始缓慢下降, 英国从本世纪初开始轻度下降, 但下降十分缓慢。另外,北京第三产业的快速上升, 也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 在工业化初期就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到了工业化加速期,第三产业上升已十分缓慢, 甚至停滞, 进入后工业社会后,又开始缓慢上升。一般认为, 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超过第二产业是后工业化开始的标志。90 年代北京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但我们并不能认为这是后工业社会的开始, 而只能说是过去我国长期重视重工业、忽视轻工业,更轻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欠帐太多造成的。首先, 1990年北京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38. 8 % , 人均GDP 处于下中等收入水平。而在世界银行《1991 年世界发展报告》中指出: 到1989 年, 世界上40 个低收入国家的第三产业占GNP 的比重已达39 % , 58 个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到50 %。可见,北京近8 年产业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结果。第二,北京目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并没有达到缓慢下降和缓慢上升的状态, 二者8 年间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1. 6 和15. 7 个百分点,速度相当快。这与后工业化社会第二产业缓慢下降和第三产业缓慢上升也不相符。第三,目前北京的经济发展水平仍只有下中等收入向上中等收入迈进的水平, 与后工业化社会的收入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据世界银行的统计资料, 以人均GNP 水平为标志,50 年代1000 美元、70 年代3000 美元、80 年代7000 美元作为后工业社会的开始, 北京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此, 我们认为今后北京的工业仍会有较大的发展, 而且只有第二产业发展到相当的高度, 第三产业的发展才有依托。
1.2目前北京的工业结构和布局特点
1.2.1工业结构特点
90年代以来,北京工业在原有工业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同时迈出了调整改造的步伐。从1990 年~1997年, 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从6272个增加到19387 个, 工业总产值从1990 年底的689. 6 亿元增加到1660. 7亿元(按1990 年不变价) , 增加了1. 4倍。同时,工业内部结构也进行了调整和升级。从1990 年、1997 年北京工业各行业产值的比较可以看出, 1990 年~1997 年的8 年时间里, 北京的工业内部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化工、机械、冶金、汽车、食品、纺织、电子占主要地位, 转变成电子、汽车、冶金、化工、石油加工、机械、食品占主要地位。这些变化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北京工业内部结构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重工业转化; 另一方面也说明重工业内部向更适合首都经济的科技含量高、环境要求高的电子、汽车等工业转化。这与工业化中、后期, 工业结构从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化工工业占优势比重的劳动和资金密集型, 向制造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深度加工产业占优势比重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演进, 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特征是全相符的。
1.2.2工业布局特点
1978 年~1987 年的9 年间, 市区工业产值和工业用地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 05 和4. 94 个百分点。这说明从1978 年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市区工业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增长水平。但是, 从1987 年~1995 年的8 年中, 市区工业产值、工业职工、工业用地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下降了7. 39、0. 83、3. 71 个百分点。这表明这段时间市区工业发展速度低于全市的平均发展水平, 工业向心集中的趋势得到了有力的抑制。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市区工业企业外 迁据不完全统计, 从1985 年到1997年的12 年间, 从市区搬走的污染扰民工业企业有91 个, 其中旧城区78 个,朝阳区11 个,丰台区2 个。腾出用地共计59. 23 公顷, 其中旧城区41. 78 公顷, 占70. 53 %。这些腾出的土地绝大部分改作办公、金融等公建用地, 还有一部分改成商品住宅用地。这不仅解决了市区污染扰民的问题, 按照土地“最高使用效益”的原则, 而且使市区内区位条件好的地段发挥出更高的土地效益,使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进一步深化,三环路内许多没有列入“污染扰民”的工业企业, 也主动搬出市区, 迁入远郊。这种通过级差地租将现有用地让位于效益更高的公建和商品住宅的作法, 盘活了企业资产, 使企业获得了新生;二、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 壮大了县一级的经济实力, 缩小了远、近郊区之间的差距。如果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这一综合性经济指标来衡量, 远、近郊的水平已十分接近。尤其是顺义、通县、昌平三县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近郊区;三、1992 年以后的“开发热潮”给远郊工业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1992~1993 年的“开发区热”, 全市共设立了30 个工业开发区, 其中远郊区占了23 个。同时, “优二兴三”、“退二进四”战略的实施, 也使更多的工业企业从市区搬到远郊工业区安家落户。这不仅加快了远郊经济的发展,也提高了其工业发展水平, 使远郊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3北京工业用地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1.3.1市区部分企业的外迁具有盲目性
近年来, 随着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推进, 以及在第三产业用地需求强烈的拉力和工业升级改造中需要资金、建设用地的推力双向作用下, 市区企业向远郊搬迁的热情十分高涨。尤其是朝阳门外规划为中央商务区后,位于东郊工业区的很多工业企业希望通过土地出让获得资金, 进行技术改造,以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由于要出让原址, 企业的正常生产受到影响, 有些甚至停产。但由于房地产市场逐渐由“过热”趋于“平稳”, 土地迟迟卖不出去,给工业生产带来损失。
1.3.2经济发展中存在重视第三产业,轻视第二产业的思想
近年来, 北京第三产业增长快、效益高, 加上政府提倡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使得各级地方政府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第二产业。但是, 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依托于第二产业的,“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眼光来看, 忽视第二产业的做法十分危险。
1.3.3市区污染企业仍然很多
市区中冶金、化工、建材、造纸等占地多、耗水多、耗能高、污染重的企业仍然占较大比重。如石景山冶金工业用地占了全部工业企业的39. 7 %;海淀、丰台的建材工业也占地较大, 这与首都的环境要求很不相称。这些污染企业在市区的用地应得到有效地控制, 并逐步迁到远郊, 尤其是新建企业应首先在远郊合适的地区选址建设。
1.3.4市区的工业用地比重仍然偏大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市区工业用地比重近年来虽然有所下降, 但仍占市区用地的40 %以上(市区用地只占全市土地面积的8 %) 。可以说市区内工业企业进一步扩展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自身发展受到限制。因此, 那些占地大、效益低, 水、能、电消耗大,有污染的工业企业退出市区向远郊搬迁仍是明智之举。
1.3.5郊区工业用地浪费严重
通过对市区和远郊用地效益的比较可以看出, 市区用地效益大大高于远郊区。差距最大的是电子行业,市区单位用地产值比远郊高出将近4 倍。这一方面体现了市区企业从技术力量、人员素质、企业规模高于远郊区,另一方面也暴露了远郊区用地效益低下、土地资源浪费的问题。
1.4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产业选择
调整产业结构并不意味着去规划每一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及实现这一发展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而是通过选择和促进战略产业的发展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因此战略产业的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战略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主要包括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和基础产业,它们的涵义如下:
1.4.1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主要指对国民经济具有支撑作用,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主导产业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或城市产业发展的方向,并能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各种资源优势,且对其它产业或行业具有推动、制约和引导作用。
1.4.2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瓦导产业的不同点在于,它首先侧重的是产值和利润水平,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但它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对其它产业的引导作用不高,属于不得不发展或维持的产业。
1.4.3先导产业
先导产业是指对今后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先导作用的产业,即产品收入弹性高,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幅度大,对其他产业部门带动效应大的产业。
1.4.5基础产业
指对其他部门提供条件和机会的产业,或者说是那些由于它们的供给能力不足,导致国民经济增长机会损失的产业。基础产业有时也被称为瓶颈产业课题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测算了北京59个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间接消耗系数、感应度和带动度,从而确定了北京的战略产业,依次是:主导产业——机械、纺织、食品制造业;支柱产业——冶金、化学、建材工业;先导产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信息产业、旅游业、商业;基础产业——货物运输业、炼焦及煤气、电力、蒸汽和热水。
1.5北京工业结构调整
北京工业结构调整,必须针对存在的问题,确定正确的调整与发展方向,确立以发展为主的方针,用调整促进发展,用发展带动调整。1. 强化两个重点: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业要真正成为北京发展首都经济的支柱,必须把重点放在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内在素质方面。
首先,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包括技术和市场开拓的改造和提升。结构不合理,产业结构层次低,是制约北京工业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包括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这四个方面都有不合理的问题。改造传统产业,也不是对现存的传统产业都实行改造。必须认真分析和确定北京要改造和发展的主导产业,重构新的产业群。要根据“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认真分析调整的主观和客观条件、调整的环境,从发展的可能性、可行性、效益性(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着眼,根治“小、散、重”,确定调整的领域和前进的方向。重点发展能够和先进技术、高新技术融合,有广阔市场情景并且适合北京这个特殊区域特色的产业。
———传统的电子行业,能够和信息技术融合,经过高新技术改造,应该成为北京发展的主导产业,因此,必须对电子产业实施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化改造,形成信息产业硬件和软件的生产经营优势。经过改造和提升,北京有望成为中国和世界的信息产业中心之一。
———医药行业,是北京的传统产业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健康的追求成为人们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勿容置疑,社会和市场对医药的需求会从质量和种类上大为增加。因此,医药行业应当实行高新技术改造和产业提升,重点发展新医药和中药产业,使之成为中国和世界的医药和中药制造与经营中心之一。
———文化用品、服装、食品等都市产业。其本身的技术改造是一个工艺综合工程问题,是一个劳动密集性产业。产业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品牌开发、制造工艺精化、领导和引导消费潮流等方面。北京作为一个信息化城市,具有品牌和潮流领先优势。在产业提升中要充分发挥领先和品牌优势,形成规模效应。产业调整的任务是通过横向集中,形成群体优势,重点利用连锁生产和经营方式,以北京为中心,向全国重点地区和世界辐射。
———机电行业,在北京分布比较广,企业数量多。调整的重点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基本上应以产品为基础进行调整,重点克服“散”和“小”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技术提升应当以产品提升为主,带动生产技术工艺的提升,没有产品的提升,生产技术装备的提升就没有意义,也没有动力。产品的提升,应当以新产品的开发为主,重点发展数字机床、数字印刷设备、精密检测仪器、光学设备和医疗设备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调整的任务要解决一般加工过多、过剩的问题。在这个行业里,有进有退特别重要。
———应当重点调整汽车、化工、冶金和建材等行业。汽车行业调整的问题,也是一个发展问题。目前北京的汽车产品结构主要是以轻型卡车和农用汽车系列产品,产品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是一个致命的弱点。纵观世界汽车业的发展,是朝着私人轿车的发展方向。在产品结构和发展方向上,北京如果不能有大的转变,在现有框架内,既无产品优势,也无规模优势,走出发展的困境是不可能的。发展轿车,目前受到政策的限制,如果克服了政策障碍,剩下的主要不是技术问题,而是发展的资金筹集和市场问题。汽车技术在世界上是成熟技术,只要有资金就可以引进来,哪怕是先进技术。因此,北京的汽车业的调整要么走和其他的汽车制造企业联合兼并的道路,要么筹集到足够的资本引进先进的生产线,走后发制人的道路。化工产业的调整也主要是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重点发展精细化工,提高化工产品的科技含
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对于那些污染严重和一般的化工产品,要坚决淘汰,停止生产。冶金行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要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为中心,减少一般产品的生产。建材行业的调整要放在产品结构的升级和提高企业的规模效益上,从根本上解决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局面,全市一盘棋考虑和规划建材行业企业的布局,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坚决淘汰污染产品,关停污染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