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人地关系研究
胡兆量, 李燕茹, 阮学金
摘要: 从16世纪中叶到20世纪末叶,澳门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发生多次急剧变化
。人地关系规律的一些要点在澳门的发展和变化中都有反映。澳门在浙、闽、粤沿海众
多的港口中脱颖而出反映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澳门成为东西方交流的
桥梁反映自然环境在人类需要时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的要素。澳门港口的衰落反映航海
技术的进步、船型大型化导致人地关系的演变。澳门经济转型艰难反映人文资源在人地
关系中的地位呈上升趋势。澳门的城市形象和空间格局有抹不掉的自然印记,反映人地
关系的发展是利用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深化,不是人类可以离开自然、离开自然规律
。用人地关系规律剖析澳门的几度兴衰,可以加深对澳门本质的认识,可以丰富地理学
的内涵。
关 键 词:人地关系规律; 距离衰减规律; 科氏力作用; 土生葡人
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Macao\'s Man-Land Relationship
HU Zhao-liang, LI Yan-ru, RUAN Xue-jin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 From the middle 16th century to the late 20th century, there h
ad been several times of dramatic changes in Macao\'s city character and func
tion. Some essentials of the regula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were reflec
ted in Macao\'s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Macao\'s talent showing itself among the numerous ports of Zhejiang, Fuji
an and Guangdong provinces reflects that natural environment is the absolute
ly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ocial development. Macao\'s actor as the bridge f
or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world shows that the na
tural environment won\'t become the impetu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until man
need it. The declination of the port of Macao shows that the advancement of
the naviga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enlargement of the ship type can re
sult in the evolvement of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The difficulties facing
by Macao dur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ts economic structure reflect that h
uman resource is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man-land relationship. The d
eep natural brand in Macao\'s city image and spatial structure shows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does not mean that man can do without
nature or ignoring the law of nature, but means that man is deepening the ut
ilization of nature and the law of the nature.
Using the regula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to analyze the rising and
declination of Macao will further our knowledge of the essence of Macao, and
enrich the connotation of geography.
Key words: regulation of man-land relationship; rule of attenuation with
the distance; coriolis effect; aboriginal portuguese
1999年澳门回归是继香港1997年回归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件划时代意义的大事,澳
门回归宣告殖民主义在东方的结束。自从明朝嘉靖三十二年也就是1553年葡萄牙人登陆
澳门至今有四个半世纪了。这期间世事更迭,沧海桑田,澳门的城市性质和城市功能发
生多次急剧变更。每一次变更都离不开人地关系规律。
1 澳门的自然环境是其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
自然环境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这是人地关系规律的第一要点。“万事齐备
,只欠东风”,当其它条件相似时,“东风”这个自然环境也可以成为决定性条件。这
是人地关系规律第一要点的必然延伸。在东南沿海众多的港湾中,澳门能够脱颖而出,
基础是独具特色的自然环境。
葡萄牙人第一次扣撞中国大门是明正德九年(1514年)。在长达40年的时间中,葡人
在浙、闽、粤三省南北1万km的海岸线上寻寻觅觅。北起浙江舟山群岛的双屿岛(今六横
岛),南到广东台山县的上川岛,包括福建漳州的浯屿港、月港,诏安县的灵宫澳,广
东省的屯门和浪白澳等地都留下葡人的足迹。1529年广州重开市舶贸易,沿海允准外船
停泊的港口有8个[1]。澳门只是其中之一,规模在澳门西南30 km的浪白澳以下。152
4~1548年葡人在浙江双屿港建立千余座房屋,设有市政厅、天主教堂、医院和慈善堂。
岛上洋人达3 000人,其中葡人1 200人。明代双屿有水陆人员“徒众万人”,有时还出
现港口堵塞现象。葡人记载双屿年交易额在300万葡元以上,一度称为东方最富有的港口
。丝绸、瓷器、棉布、粮食以及东南亚的胡椒、日本的银锭是交易的主要物资。经过40
年的删选,在众多港口中硕果仅剩的是澳门。到了17、18世纪,澳门成了远东航运的中
心,欧洲到中国、日本、菲律宾甚至到美洲贸易的转口港[2,3]。
澳门崛起的自然基础有三点:① 有良好的港湾。澳门内港面向西,可以躲避台风袭
击。港池虽然较浅,对当时海船是完全可以吞吐自如的。② 离华南重要政治、经济、文
化和贸易中心广州只有100 km,是广州理想的外港。背靠物产丰富的珠江三角洲。以上
两点是上川岛、浪白澳等港口无法比拟的。葡人放弃浪白澳的原因是“风高浪大,水土
甚恶,难以久驻”。③ 远离京城。对于长期闭关锁国的封建朝廷来说,在澳门开埠有较
大的安全感。相比之下,双屿港离明皇朝的发祥地南京(应天府)和贡赋来源太湖流域
很近,卧榻之旁,岂容异端。这是双屿港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被闽浙巡抚朱纨
率军捣毁的重要原因[4]。从双屿港和澳门港的对比中可以看到距离衰减规律有两个相
背的影响:积极的影响,距离越近受益越大;消极的影响,距离越远,负担越小。
2 澳门的自然环境是其人类活动的前提
有了自然环境这个前提,不一定有相应的社会活动。只有在人类有需求的时候,自
然环境才能转化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现实要素。这是人地关系规律的第2个要点。澳门的人
类活动已有5 000年历史了。在路环岛黑沙的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彩陶残片、汉代五铢钱
、宋元青釉瓷片。但是在16世纪中叶以前,澳门始终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村。从16世
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澳门能够成为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门户,是东
西方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
西方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兴起是澳门的第一个历史背景。1497~1498年达.迦马开
辟到达印度的东方航路。1505年葡人在印度柯钦开始建立殖民政权。1508年葡王唐.曼努
埃向塞凯拉船队下达指令:“必须指挥探明有关中国的情况”。于是才有葡人阿尔瓦雷
斯于1514年抵达屯门港的航行,开启近代西欧与中国海上交通的先河[2]。开拓富饶的
中国市场,经营日本、菲律宾等东方市场,以葡人为首的欧洲各国迫切需要一个贸易港
口。近代科学在欧洲的兴起,使得西人拥有一定的文化优势。宗教的扩张加快了科学和
文化的传播。1594年葡人在澳门兴办了东亚第一所大学,即圣保禄大学。1594~1779年
里斯本来澳门传教的430人中,有200人在圣保禄大学研习中文和有关学科,其中,130人
被派往中国内地[5]。
另一方面,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中国也有与西方沟通的需求。除了物质上互通
有无外,修订历书,改良军需,都需要西方科学技术。以王船山、黄梨州、顾亭林为代
表的文化先驱寻求实学,力主经世致用,具备采纳西方科学主张的思想基础。经过澳门
培养的利玛窦(1552~1610)、汤若望(1592~1666)、南怀仁(1623~1688)、徐日
升(1645~1708)等人在传播几何、数学、天文、地理、测绘、制图、水利、火器等方
面卓有成效。他们的活动都得到中方文化界的积极配合,许多名著与徐光启和李之藻等
华人学者共同合作下完成。陕西泾阳王徵、安徽桐城方以智分别随从金尼阁、毕方济、
邓玉函学习物理、历算,著述丰富[6]。金、毕、邓三人分别是澳门圣保禄大学1599年
、1610年与1620年的学员[5]。
澳门的存在为华人提供了一个了解西方、接近西方的窗口。明朝著名剧作家汤显祖
在贬官徐闻途中,游历澳门,还到端州(肇庆)拜访利玛窦[7]。在汤氏名著牡丹亭第
二十一曲《谒遇》中有“一领破袈裟,香山岙里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唱词,并注
“这寺原是番鬼们建造”[8]。所提的多宝寺便是澳门的大三巴教堂,番鬼指葡人。至
今当地俚称洋人为鬼佬。徐光启于1618年受命练兵,1620年派人去澳门购买火炮、征募
炮手。1626年明将袁崇焕在兴城大胜清兵使用的火炮是徐光启从澳门购进的。这门火炮
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边靖虏镇国大将军”[3]。
没有东西方社会的发展与需求,澳门还会以一个小渔村长期沉睡着。在澳门开发过
程中可以看到,人始终是人地关系中主动的、活跃的因素。
3 澳门人地关系的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人地关系是不断演变的。主要由于生产技术的进步,推动人地关系
的演变,导致人地关系发展的阶段性。这是人地关系规律的第3个要点。澳门港在19世纪
下半叶的衰弱是人地关系阶段性演变的典型。
丧失东西贸易枢纽和东西文化交流桥梁功能是澳门在19世纪下半叶衰弱的主要标志
。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澳门港的内因。由于船体增大,吃水加深,澳门港无法适应海运发展的需要。
澳门位于珠江口西侧,受科氏力作用的影响,北半球河流的水体总是沿着前进方向右偏
,珠江流域带来的泥沙大部分在江口右侧澳门附近沉淀。澳门内港水深1 m,经过挖掘后
深3 m,2 500 t以上船舶无法驶入。外港经过疏浚水深5 m,可供现代化的飞翼船通航。
在船舶大型化后,澳门只能作为一个“喂给港”① 。
二是左近出现香港的外因,替代澳门贸易枢纽和文化交流桥梁功能。位于珠江口东
侧的香港附近有深水航道经过,港域水深14.5 m,港域面积52 km2,可停泊第3代大油轮
,是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香港兴起后,澳门逐渐转型为香港的休憩地和远郊区。主要
为香港服务的博彩业和旅游业成为澳门的主导产业。1995年博彩税收入52.5亿澳门元,
占政府收入一半以上。受博彩业和旅游业带动的第三产业占澳门本地生产总值的四成和
劳动力的三成。往返港澳间的飞翼船队规模居世界第一,共有30余艘飞翼船,4艘气垫船
,2艘大型快速客轮。每届周末有近十万港人涌入。澳门的主要产业大都掌握在港人手中
。澳门大户也以香港为主要驻地。港币在澳门流通中的比重大于澳门币。
在陆上和空中,澳门也不通畅。澳门背靠珠江三角洲,水网阻隔,多渡口,公路车
速受到限制。香港背靠丘陵,广九铁路和公路与大陆的联系比较畅达。香港机场是世界
上最繁忙的国际空港之一,与世界各地有快捷的航班联络。澳门很长时间只有一个小小
的直升飞机降落点,与世界各地的空中客货来往长期借道香港。
由此可见,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促使澳门城市主要功能向香港转移,促使澳门成为
香港经济的一个附属体。
4 人文资源对澳门经济的影响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在人地关系中,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对下降,人文资
源的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人地关系基本规律的第4个要点。从澳门经济的艰难转型中,从
澳门和香港的对比中,都可以看到人文资源的重大影响。
到了90年代后期,澳门通向世界的海陆空渠道有很大改善。国际空港于1995年交付
使用。跑道长3 360 m,可以起降波音747大型客机,有24小时全天候导航系统。海上路
环岛东端九澳港二期工程落成,水深疏浚到7 m,可以停泊5 000 t级近海货轮。陆上广
珠高速公路建成,一个半小时便可到达广州。信息方面,1981年成立的澳门电讯有限公
司与国际卫星组织176个国家直接建立电话、电视、电脑、图文传真的双向交流。1992年
成立的“欧共体资讯中心”与欧洲210个资讯中心联网,双向提供计划、政策、法律、金
融、贸易、科技等方面服务。然而,澳门经济向多元化和现代化方面的转型步履艰难。
像摩纳哥、拉斯维加斯那样的博彩业中心都通过经济多元化求得繁荣。澳门在这方面的
成效不够理想。
与香港对比,可以看到澳门文化资源的差距。香港经济繁荣除了自由港体制以外,
得益于政府管理的效率。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和瑞士国际管理发展研究所发布的《世界
竞争力报告》评估香港整体竞争力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新加坡。其中,政府的政
策和效率一项高居第2位。回归以来的多项国际调查显示,香港仍然是亚洲最廉洁的地区
之一。国际商务旅游杂志公布1998年商务旅游调查,香港获选为“全球最佳商业城市”
。由于治安欠佳,有些媒体称澳门是东方的西西里(欧洲黑手党的大本营)。
造成香港与澳门政府效率巨大差别的重要根源之一是不同的宗主国背景和官方语言
背景。英国毕竟是一个有国际影响的殖民帝国,熟悉国际通行规则,政策和法规易于和
国际标准接轨。英语实际上是世界语,深受全港学子重视。港人大都有较高的英语水准
。掌握了熟练英语的港人纷纷进入公务员队伍,提高了港府上下沟通能力,回归时不存
在公务员本地化问题。澳门情况不同。葡语毕竟是一个小语种。华人作为澳门居民的主
体不懂官方文字和官方语言,政府的工作效率自然要打折扣。直接从葡萄牙移植过来的
法律“对澳门民众的大多数来讲始终是陌生的,以致葡式澳门法律实际上是形式上的存
在”[9,10]。公务员本地化和法律本地化成为澳门回归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5 澳门人地关系的复杂化
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影响的增大,并不是人类可以离开自然,而是人类利
用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的深化,人类与自然关系的紧密化和复杂化。这是人地关系基本
规律的第5个要点。地狭人稠的澳门是人类活动对自然干扰最强烈的地区之一。自然印记
在澳门同样是深刻的,永远也抹不掉的。
自然环境对澳门城市形象和城市空间格局的烙印随处可见。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和区徽中三瓣荷花代表澳门半岛和凼仔、路环两个离岛。花瓣下的凸状曲线代表将半岛
与离岛连接起来的长桥,其中一座长达4 380 m。澳门南北的总长度只有11 880 m。大桥
长度占全区南北距离37%,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底部的横线代表环绕澳门的水体。
1840年澳门的陆域面积只有10.37 km2。经过不断填海造陆,1995年扩展到23.5 km
2。其中,澳门半岛的陆域面积扩大2.2倍。这是又一项世界记录。
表1 澳门陆地面积增长[11](km2)
Tab.1 Increased land area in Macao
年代 全澳门 半岛 离岛
1840 10.37 2.78 7.59
1985 16.92 6.05 10.87
1995 23.50 9.10 14.40
1840~1995增加 13.13 6.32 6.81
澳门的自然环境有利于进行填海工程:① 澳门属溺河型海岸,岸线曲折,便于填海
;② 澳门海域水深浅,潮差不大,填海工程量较小;③ 澳门及其附近多火成岩和花岗
岩丘陵,填海石料来源充裕。运用现代工程技术后,澳门填海的经济效益是显著的。以
北区填海为例,面积219 000 m2,填海投资10亿港元,配套工程3亿港元,平均成本5 9
36港元/m2。1992年北区附近土地的成交价6.3万港元/m2。填海工程可以收到近十倍的回
报。自然环境、社会需求和科学技术相结合,使得填海工程在澳门蓬勃兴起。澳门国际
机场便是继日本大阪国际机场后第二座填海建成的大型机场,机场投资9亿美元,填海1
.15 km2,使整个澳门的陆地面积增加6%。由于填海工程持续进行,澳门的面积也成了一
个变数,不但年年有变,而且在同一年中,不同的月份、不同的资料来源也有差别。
可以预见,在主权回归以后,澳门将迎来崭新的发展阶段。回归首先是政府性质和
政府工作效率的根本变更,民众参政的意识将明显加强,治安状况将有所改善。政治进
步必将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全面繁荣。经济的多元化和高科技含量加工工业的增长将逐步
扭转过分依赖博彩业的现状,充分发挥制度和基础设施的潜力,澳门将成为屹立在我国
南方的另一座通向世界的桥梁,配合香港推动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像我国这样庞大的
经济实体是需要多座桥梁与世界沟通的。如果香港是一座主桥,澳门便是主桥旁的一座
辅桥。“小中见大”,澳门虽然只有23.5 km2土地,42万人口,却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
底蕴,旺盛的经济活力。澳门是历史地理、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研究的生动对象。
致谢 衷心感谢吴志良(澳门基金会)多次提供宝贵参考书籍和实地考查的机会。
衷心感谢万明(社会科学院)、韩茂莉(北京大学)协助收集资料。
①“喂给港”(fed port),意指给枢纽港提供货源的小型地区性港口。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49831003)[Foundation Item:National Natu
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49831003]
作者简介:胡兆量(1933-),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学系,主
要从事中国人文地理研究。专著有《地理环境概述》等,发表论文100余篇。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北京 1008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