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道俊王汉澜版《教育学》完全笔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880914 发表于 09-5-17 10:2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  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  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的不同?
教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教育规律,教育方针政策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是依据科学的教育理论和当时的现实状况和需要制订出来的,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尽管如此,教育方针政策只是符合了教育规律,却不能代替教育规律。人们只能认识教育规律而不能制造教育规律。教育规律与教育方针政策绝不等同的。因此,教育学虽然也要阐明一些教育方针政策的问题,但是,教育的方针政策并不是教育学研的主要对象和最终依据。如果把阐发、论证教育的方针政策作为教育学的主要任务,就会忽略对教育规律的探讨,舍本逐末,最终导致按主观意志办教育的错误。
4、  教育学与教育经验汇编的不同?
教育经验汇编多为教育实践经验的汇集,它们还只是表面的、局部的、个别的具体经验,尚未揭示出教育规律。当然,教育学不能离开教育的实际经验,经验之中有规律,我们应当重视教育经验,将教育的实践经验提高到理论高度,从教育经验中总结出教育规律,以丰富和发展教育学。
5、  常用的教育学的研究方法: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等。
6、  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历史法的研究步骤:①是史料的搜集②对史料的鉴别③对史料进行分类
运用历史法研究教育问题时要注意:①要坚持全面分析的方法:对教育问题的研究应当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思想等联系起,全面地去进行考察与分析。②要把历史分析和阶级分析结合起来③要正确处理批判与继承的关系。
7、  调查法的工作步骤:①要确定好调查的目的②选择适当的调查对象③拟定调查提纲④计划好调查的步骤和方法
调查的方法多种多样,经常采用的有:观察、谈话、问卷
8、  实验法:一般是自然实验法即在教育活动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实验,不是在专门的实验室里进行的实验,可以叫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实验法一般分为以下三种:单组实验法、等组实验法、循环实验法
  第一章
第一章    教育的概念
1、  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
2、 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就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智慧、才能与品德,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的延续与发展所必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社会所必需。从这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永恒范畴,与人类共始终。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积累的知识越来越丰富,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就越来越显著,教育是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的。因为动物活动不管多复杂也只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动作反射,动物既不会制造工具、也不会自觉地改造自然,更没有用语言来传授经验。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动过程。总之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其特点就是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
3、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教育措施:是实现教育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它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
4 、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古代的学校教育的主要区别?
现代的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发生着密切联系,越来越紧密结合,自然科学的教育内容大为增加,学校教育的任务,不仅是培养政治上所需要的人才,而且还担负着培养生产工作者的任务,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逐渐走上大众化,具有民主性,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逐渐普及,成人教育日趋发展,班级授课成为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被广泛地采用,学校教育不再受围墙的限制,走向多种形式的办学,并与社会发生密切联系,逐渐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
5、教育的概念: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
第一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1、  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自然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
②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遗传素质有一个发展过程,它表现在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构造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上,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与限制,制约着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人的遗传素质的差异不仅表现在状态、感觉器官方面也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上。
④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逐渐地发生变化。
3、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环境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外部客观的条件,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不过人的社会实践是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离开人的实距,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发展和成就。
4、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②     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
③     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
5、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外因,况且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也只有通过学生身心的活动才能起作用。所以说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到决定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付出的精力。随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能有目的地去发展自身。这表现在对周围环境的事物,能作出有选择的反应,能自觉地作出抉择,控制自己的行为,还表现为自身的发展预定出目标,并为实现自定的目标,自觉地进行奋斗,这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的高度体现。总之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6、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必须做到如下几点:
①     教育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②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
③     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总之,教育要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不等于迁就学生身心发展的现有水平,而是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出发,善于向他们提出经过他们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不断地提高他们身心发展的水平
第三章(后面8、9、12点不是很重要
第三章  教育与社发展
1、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①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C、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②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A、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B、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C、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2、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伟大影响作用。A教育能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C、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
3、教育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不仅影响着教育思想,而且也构成为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不能离开政治思想、哲学思想、道德观念、文学、科学、艺术等而架空地存在。而其他社会意识的传播也必须依靠教育
4、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
①     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要解决的问题是把人类积累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精神财富,形成受教育者的个性,这是教育所独有的特点。(如启发教学、循序渐近、因材施教等许多教学、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都不会因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它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而言是相对独立)
②     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凭空产生。但它一经产生便具有了相对独立性,有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后来的教育要在以前的教育基础上向前发展,后来的教育发展与以往的教育有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已发展历程中的烙印,也就是说教育是具有历史继承性的。
③     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1、  为什么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最根本的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不培养足够数量的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没有基础,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这些人才的培养则需要依靠教育。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所以无论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来看还是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来看,教育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应置于突出的战略地位,我们应以战略的眼光看教育,要认识到今日的教育,就是明日的生产,就是明日的社会发展。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所以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  我们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从宏观方面的几点看法:
①     明确教育的战略方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②     改革不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教育思想。
③     作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④     进行合理的教育投资
⑤     调整教育结构
⑥     改革教育的管理体制,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
3、  制定教育总体规划的基本论据和方法
①     要根据人口的调查和预测。
②     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要根据国家财政、地方财政全民与集体企业单位所能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条件
④     要因地制宜,不应强调划一
4、  怎样作好在教育上的投资兀?p>
下面是预测教育投资的基本方法:
①     根据教育事业的规划,在确保最基本的办学条件下,计算出所需要的教育经费
②     要根据我国的历史经验和参照外国的经验
③     教育经费的增长应高于国民收入的增长
     考虑到物价的浮动
10、教育结构:是指各级各类学校和专业的组织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比例关系。
11、义务教育: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2、教育领导管理体制的改革:
    ①转变教育行政部门职能,政事分开,简政放权。
    ②学校的管理应实行校长负责制
    ③在改革教育的领导管理体制时,必须注意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水平

第四章   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2、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
3、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不同社会、不现国家的教育目的都各不相同,有的还有本质差别。这是为什么呢,这主要是因为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所面临的要解决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是一定社会的现实的人,他们不能自由选择社会生活条件,只能把现实的社会生活条件当作他们活动的舞台,这就决定了教育的目的必然为社会历史客观进程所制约,所以说教育目的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而是有其现实的本原的。人们提出形形色色的教育目的,不管他们承认不承认,实际上者是社会对其成员质量规格的客观需求在他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他们所处时代的产物,这也就是所谓的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4、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5、试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论。
   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而不是从社会出发。这种观点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在他们看来,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社会只有在有助于个人的发展时才有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也应当以其对个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稳量。社会本位论者相反,他们主张教育目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与延续,在他们看来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个人的存在和发展依赖并从属于社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效益来衡量。

1、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
①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②     要求全面发展。(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
③     具有独立个性
2、  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的关系?对个性自由发展的看法。
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也就是说要使受教育者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形成受教育者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培养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就是说受教育者个体必须在体、智、德、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即个性的全面发展。而独立个性即全面发展的个性。二者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互不排斥。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独立个性是全面发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由发展。我们并不先赞成与社会利益、社会秩序背道而驰,为所欲为的个性。对于损害社会利益和破坏社会秩序的极端自私自利的个性化或自由发展,必须加以教育、约束,使其回到教育目的所要求的轨道上来。
9、普通中学学生应当有什么样的素质结构?
    普通中学学生应当在体、智、德、美、劳诸方面都要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没有重大的缺陷,则是合理。应当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保持并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就个人来说,基本素质的发展和兴趣特长的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所以学生既有比较完善的基本素质,又能充分发展其所长,形成丰富而独特的个性。
10、两种妨碍教育目的两种值得注意的倾向:一种是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这种倾向主要表现A、基础教育搞成升学教育、应考教育,驱使广大学生为争夺高学历而奋斗,脱离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实际需求。B、把精力集中在少数学生身上,放松或忽视了多数学生的培养。C、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置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于不顾,忽视甚至取消体育、德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单纯抓智育。D。把学生封闭在狭窄的生活空间里,除了苦读还是苦读,为分数拼命。
二是流生增长倾向。从小学到大学从农村到城市 从沿海到内地,流生现象日益普遍,流生数量日益增多。
第四章,最主要还是要看书。因为这章好容量出灵活要发挥的题目。

第五章 学校教育制度
1、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制建立依据是什么?
①学制的建立,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状况。
  ②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要求。
①     学制的建立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②     学制的建立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③     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3、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改革的趋势:
①加强学前教育及其小学教育的衔接。这种既不把幼儿教育小学化,又重视即将入学的獐适应小学教育和教学的新起点,从生理、心里方面做好准备的做法,对我国是有借鉴意义的。
②提早入学年龄,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③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综合统一的方向发展。
④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① 终身教育受到普遍重视。
4、在经济发达的国家,高等教育的结构和类型正在发生变化,具体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①层次增多。不仅有两年制的短期大学也有四年制的本科,而且有二到三年的研究生院等。
  ②短期大学迅速发展。
  ③开放性的招生政策和严格的选拔考试相结合,不拘一格培养人才。
  ④加强大学与新兴工业的联系,建立起多种形式的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
5、我国新学制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
   ①明确地和充分地保障了全国人民特别是工农干部受教育的机会,体现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②新学制明确规定了各类技术学校和专门学院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各种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③保证了一切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都有受革命的政治教育的机会。
6、我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如何解决?
  普及义务教育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提高发族文化心理素质的保证,是现代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标志。因为我国城乡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所以我国的普及教育也不平衡。有的地区已实现普及有的地方还在积极普及。我们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必须从普及小学教育做起,一定要在普及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普及初中,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和特点办事,不能操之过急。必须加强教师的培养,造就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改进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管理,增加教育经费,这样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才有可靠的保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同时还要努力发展幼儿教育,发燕尾服盲、聋哑、残疾和弱智儿童的教育。
第六章 课程  (重要章节)
、课程:简单说是指课业及其进程而言。用在教育上,指学校的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
2、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的教学内容的各门科目,但有时也会和狭义的课程混用。
3、教材:是各门学频木咛迥谌荨?p>
4、课程论:是研究学校课程设置体系和内容结构的理论。
5、教学计划:是课程安排的具体形式。是指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6、教学大纲:是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7、教科书:又称课本,它是根据教学大纲编写的教学用书。
8、学科课程论、活动课程论、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学科课程论主张分科教学。它的特点为:重视成人生活的分析和准备;重视教材的逻辑组织;强调训练的价值。缺点:是完全从成人的生活需要出发,不重视甚至忽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
活动课程论是要求以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特点:重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重视教材的心理组织;认为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备。缺点:夸大了儿童个人的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断、零碎的知识,降低了教学质量。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特点和缺点:
形式教育论是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这种主张看到了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性和学科的智力训练作用,但片面强调古典学科,忽视了学科和教材的实用性,曲解了智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关系,使学校脱离生活,因而是片面的。
实质教育论正相反,主张学校应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商业、法律等具有实用意义的所谓实质学科,这种理论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性质,忽视了发展智力,因而也是片面的。
总之学科课程论注重课程教材的逻辑组织,可以保证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较好地认识客观世界,但是活动课程论也不能完全否定,课程的编订也必须注意儿童的需要,兴趣与心理规律,重视课程教材的心理组织,考虑知识的综合性。我国长期以来是采用学科课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不妨试用一些活动课程。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把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则都是错误的,必须把二者统一于系统的科学知识基础之上。
9、当代国外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
   课程改革就其实质来说就是课程现代化的问题。总的趋势就是课程的现代化。具体表现为:
①     重视课程内容的现论化、综合化。
②     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③     重视智力开发与习能力的培养
④     重视个别差异
10、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①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校的培养目标。
    ②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③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④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
11、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12、我国中小学教学计划的改革过程:
  ①建国时期,中小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改革上,改革了理的课程与教材,制订了新的中小学教学计划,改编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而改变了旧的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充更新了基础知识,提高了科学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③1961年后,中央对教学计划进行了调整,强调学校以教学为主,明确规定了教学与劳动的时间。
④在1996年开始的“文化革命”中,学校教学遭到践踏,标榜阶级斗争是主课,并以生产劳动和狭隘的实用知识取代各科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科学,大大降低教学质量,贻误了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⑤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随着教育工作中的拨乱反正的进行,教学改革又重新蓬勃开展起来。
⑥1981年,我国又公面了一套新的教学计划,修正了过去的缺点,并陆续发面了一些适当降低要求的灵活性措施。
13、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的制订所表现的特点:
   ①整体性②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③全面性
14、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其它.
15、教科学和视听教材的意义和作用:
  教科书一般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难、图表、注释、附录等部分构成。
科书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
教科书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16、教材编的基本原则:
①在内容上要做到科学性、思想性、用性的统一
②在教材的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③教科书的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第七章  教学(上)*重点
1、什么是教学?教学、教育与智育、教学与自学有何区别与联系?
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2、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的任务:
     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②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③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5、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和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教学过程理论。

      德国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理论(五段论教学法)---“传统教育”:注意运用心理学于教学,重视系统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领导作用,加强了课堂了教学并使上课规范化,这都使教学得到改进、质量得到提高。但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传统的教学理论与做法日益暴露出严重的弊病。它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忽视学生个人经验和能力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变成千篇一律的五个阶段(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僵化格式,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教学的改进。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现代教育”: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个人的探索活动进行学习,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确实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创造性,能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个人的能力。这些积极的方面,符合工业生产和科技发展的需要,所以这种活动教学很难组织好,要求儿童事事经过实践获知识,违反了生学习的特点,忽视了教师和教材的作用,因而使学生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
6、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为代表的教学理论:
他提出了知觉具体事物,理解事物的特点、关系或联系,形成概念,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实践运用等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试图用马克思主义科学地解释教学过程,揭示学生认识的特点,概括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提出并阐明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他确实在新的理论基础上发扬了传统教学论的优点,纠正了实用主义教育忽视系统知识偏向,显著提高了学校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教学水平,在理论和实践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但由于过于强调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主导作用和课堂教学,尽管也提到要领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智力,实际上对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认识不足,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所忽视,对发展他们的智力、能力强调不够,暴露出类似“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病,这就不能不影响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7、赞科夫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赞科夫,他进行的“教学与发展”实验,“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其中的一般发展不等同于智力发展,它包括了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在教学过程理论方面,他主张教学应推动发展前进。指出“只有当教学走在发展前面的时候,这才是好的教学”。他的实验成绩是显著的,但在理论上除提出教学应推动发展和高难度、高速度、以理论为主导、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等著名教学原则外,对教学过程的结构则未作明确的论述。
8、布鲁纳的教学过程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关心的是教育质量与智育目标,主张搞好中学课程设计,编写出“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发扬了杜威教学理论中的积极因素,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发现、探索活动掌握知识,但和杜威不同,重视科学知识,重视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张在发现与讲述“两者之间取得恰当的平衡”。他认为,教学过程应依据于儿童的智力发展过程,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差不多同时发生的过程:第一个是新知识的获得,第二个是转换,第三个是评价。他的教学过程理论与杜威的相比,有较大的改进,提出了许多秀宝贵的见解。但他的学科结构理论很难掌握,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要求过高,对发现法的作用也估计过头,片面强调了教学过程的智力目标,所以他的理论很难被教育工作付诸实践。
9、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他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10、认识教学过程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性质,弄清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的相互关系。下面是我国当前对教学过程的认识:
①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②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总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11、教学过程的规律表现在哪些方面,掌握教学过程规律对教学工作有何意义?
教学过程的规律主要表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掌握知识过程的阶段上和教学过程内部一些因素之间的必然联系上。掌握这些规律有助于阐明教学的基本原理,能够指导我们比较科学地进行教学活动,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12、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巩固知识、运 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这些阶段之间联系得很紧密,从一个阶段到另一阶段转化得极快,每个阶段的功能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所以我们在动用是要注意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注意阶段之间的  内在联系不要割裂,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
13、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必然联系:
    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必然联系
    ②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③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的必然联系
    ④智力活动与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⑤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必然联系
14、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的有何联系?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5、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必然联系:
    ①智力的发展依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的掌握又依赖于智力的发展。
    ②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
    ③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
16、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之间有何联系,由知识转化为思想有何条件?
  ①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②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他们的思想得到提高。
   ③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
学生掌握了知识并不定能够提高思想,因为由知识转化为思想还有一个态度问题、情感问题,如果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听听而已、态度消极、漠然置之,那么他们掌握的知识很难转化为他们的观点,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和情感吸取知识,科学知识中所蕴含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思想修养。
17、智力活动非智力活动的必然联系。
   非智力活动:主要是指在认知事物、掌握知识过程中的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的活动。
    智力活动:主要指为认识事物、掌握知识进行的观察、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因素。
   ①非智力活动依赖于智力活动,并积极作用于智力活动。
   ②按教学需要调节学生的非智力活动才能有成效地进行智力活动、完成教学教务。
18、怎样处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
   ①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③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19、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各有何合理因素与片面性?
   形式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实质教育论认为的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到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显然,两派的主张都是片面的,都把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人为地割裂开来了。形式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智力加以训练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智力的发展依靠于知识的掌握,离开基本科学知识的掌握去进行思维形式的训练,其效果是不好的。实质教育论者虽然强调了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必要,但是他们看不到认识能力发展与知识掌握的区别,以为掌握了知识也就是自然地发展了智力,实质上忽视了智力的发展。如在今天的教学中出现的“双基”教学,就是认为双基教学抓好了,学生的智力就自然地发展了,这也是片面的。
第七章是重点,基本上每年都出了题。教育管理学要等我理我这科才去理的。因为我也是边背边理,而且我要上班时间才理专业的。

第八章 教学(中)*重点*
1、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
   人们一般都是根据教学过程的规律来阐述教学原则。但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很复杂,根据一条规律可以提出好几个教学原则。有的原则也能反映好条规律。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人们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也在深化,因而对教学原则的研究也将进一步深入发展,不断改进、充实和完善。
3、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8、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并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9、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     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     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10、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     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     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
12、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②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13、巩固性原则: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
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巩固原则是否意味着呆读死书?
巩固掌握知识是学生接受新知识、顺利进行学习的基础,是学生熟练地运用知识的条件,要使学生的学习有坚实的基础,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必须要求学生牢固而熟练的掌握知识。把知识的巩固和呆读死记混为一谈,以为提倡巩固性不利于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这是非常错误的。没有知识的巩固就没有知识的积累,就无法进行复杂的创造性的思维,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我们反对死记硬背,但要求学生记住基本的知识。
14、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份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又要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贯彻可接受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②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
、因材施教原则: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
   学生的身心发展各有其特点,尤其在智力才能方面更有他们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擅长,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扬长避短,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上各种有用的和杰出的人才。每个教师有职责去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因材施教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能为国家更好地培养人才。
   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针对学生的特眯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16、为何中外古今教育家都重视启发教学?
  启发性原则反同、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能动认识过程,没有教师的旨导,学生的认识就不可能高效和迅捷。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要靠他们的观察、思考和操作,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包办代替。如果轻率地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或代他们烷成,那么轻则造成学生的依赖性,影响他们的独立思考和作业能力的发展,重则使他们失去学习上的自信心,成为害怕困难的懒汉,低能人。所以教学要重视启发,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学生自身的聪明才智把学习搞好。
17、为何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
   首先是被科学知识本身的严密系统性决定的,其次还由于学生认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循序渐进,才能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系统的知识,发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18、什么是教学方法、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组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它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教学方式:是构成教学方法的细节,是教师和学生进行的个别智力活动或操作活动。
    教学方法组合是指在一定教学学思想指导下,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稳定特点的教学活动的模式。
    教学方法是一连串的有目的活动,它能独立完成某项教学任务,而教学方式只被运用于方法,并为完教学方法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服务,它本身不能独立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19、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在教学中应当怎样去选择教学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演示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讨论法、研究法。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根据各方面的实际情况统一考虑。万能的方法是没有的,只依赖于一二种方法进行教学无疑是有缺陷的。
20、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与局限?
   传授-接受教学的优点: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个人的积极性,能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系统循序渐进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能在单位时间内培养更多的学生以提高教学的功效,能使学生简捷有效地掌握知识。
   缺点:不易正确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因缺乏教学民主、启发诱导而强迫命令,压抑学生的主动性,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而易脱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往往教师讲的多而学生活动少,注意面向集体而忽视个别指导,不能使每个学生能很好理解与掌握,容易出现注入式教学和学生死记硬背。
    问题-发现教学的优点:从问题入手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独立研究需要学生自己去计划和探索,有助于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获得的知识,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由于多半采取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也便于因材施教。
    缺点:主要是因重视学生独立作业难免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要靠自己探索获取知识则所学知识费时过多,若无高水平的教师及时指导,学生的独立研究也易产生盲目性,失去自觉的主动性、积极性。
第九章  教学(下)重点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2、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特朗普制。
3、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分组教学制的特点
  个别教学制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缺点:一个教师所能教的生数量是很有限的。
    班级上课制(一种集体教学形式)的优点:在于它比个别教学的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缺点:注重集体化、同步化、标准化,长于向学生集体教学,而拙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发展他们的个性。
   道尔顿制特点:在于重视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在良好的条件下,在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缺点:如果没有教师的系统讲解,学生往往在摸索中白白浪费了时间而无多大收获,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求有较好的教学设施与条件。
  分组教学制的优点:在于它比班级上课更切合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缺点:很难科学地鉴别生的能力和水平,在对待分组教学粘,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意愿和学校的要求相矛盾,分组后造成的副作用很大,往往使快班的学生容易产生骄傲,使普通班、慢班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降低。
   特朗普制的特点:试图把大班、小班和个人三种教学形式结合起来,实行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这种教学形式尚在实验学校中实验。
、为什么班级上课仍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这是因为它具有其他教学形式无法取代的优眯,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上仍能起主要的作用。它的主要特点与功能:①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②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③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④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5、什么是课的类型和结构?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何意义?
   课的类型即课的分类,一般分类为两种,一种根据教学的任务来分的: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技巧课、检查知识课。一种是根据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来分的: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哪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限和相互关系。
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6、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
7、学生在课外进行独立作业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①教师在上课中授予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通过学生独立作业、经过他们独立思考与操作才能被他们消化、掌握和巩固。
   ②通过作业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③课外作业便于对学生因材施教,对成绩优异者和有特殊兴趣与专长的生,可以多指定一些作业与参考书以发展他们志趣、个性与专长。
8、组织与指导学生的课外作业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作业的内容、数量应决定于教学的需要
   ②作业的形式与内容要多样化,各作业题的难度要依次增加。
   ③要求学生独立完成,确有困难时才可以求助教师家长同学。
   ④对作业必须认真批改。
9、辅导在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①能具体解决学生的疑难,使学习能顺利进行和完成。
    ②便于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给成绩优异者以特殊指导,给掉队者以补课。
    ③可以发现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补救和改进。
10、参观按其与课堂教学的配合情况可分为三种:准备性参观、并行性参观、总结性参观。
11、备课有何重要意义?教师应当怎样备课?
    备课是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教导和评价)中的第一环节,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先不决条件,备好了课为以下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工作,有利于下面环节的工作,对整个教学任务做到了准备,能助于完成教学任务。备好课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考虑教法。
12、为何说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课?
   教学中主要是靠上课来向学生传授知识,在上课的四个环节中其它三个环节是上课的准备和补充环节,只有上好课才能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教学质量。上好一节课必须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善于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①明确教学目的。②保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④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计划。⑤组织好教学活动。⑥布置好课外作业
13、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
    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14、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它是促进学生发展和达到教育和教学目标为中心的评价,不仅重视测理学生的知识,而且重视测量学生的智能与品德,不仅重视总结性评价,而且重视形成性评价不仅由评价者作评价,而且注意自我评价的作用,不仅用于评价学生的学习,而且用于评价课程、教师教学和教育的各个方面。
15、教学评价的意义:①对学校来说,可以记载和积累生学习情况的资料,期向家长报告他们子女的成绩,并作为学生升留级和能否毕业的依据。
  ②对教师来说,可以及时了解生的学习情况和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分析自己教学的优缺眯,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③对学生来说,可以及时得到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明确自己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以扬长补短。
④对领导来说,可以了解每个教师、每个班的教学情况,便于发现问题与总经验以改进教学。
①     地家长来说可以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及其变化,以便配合学校进行教育。
总之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
16、教学评价的种类:①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不同,可以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及时评价。
   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总评也称终结性评价。
  相对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常模参照性评价。
  绝对性评价: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学生成绩进行评定。也称目标参照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方法:观察法、测验法、调查法、自我评价法。
18进行测验要注意哪些测验的质量指标?
    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难度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区分度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
1、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论文式测验能有效测定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和认识问题的能力,但也有很多缺点,主要是阅卷任务重,评分缺乏客观性,易受评卷者主观因素影响,故也称主观性测验客观性测验的优点是取样广泛,命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答案明确,不易受评卷人主观态度影响,能有效地测出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但编制测验试卷任务繁重,难于测定受试者的能力。
    问题情境测验的优点在于能够测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操作能力,但其知识覆盖面窄。
    标准化测验的特点是试卷大量采用客观性试题,题型多样,知识覆盖面大,试题明确科学,测试的实施必须按明确规定的“测验指导”去做,评分按严格的评分标准进行,对分数的解释也必须一致,并报告其常模。
20、教学目标在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业成绩
21、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而明确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应有什么样的结构和内容呢?
   在结构上科学的教学目标即评价目标应当包括知识、智能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了解教学目标的科学结构有助于教学评价向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内容上,教学目标的要求应当逐步具体化,首先要落实到学科上,其次要落实到单元、课题上最后要落实到课时上。
22、评教的意义:
   评教:是对教师教学的质量分析和评价。它对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评教,可以使教师个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教学的长处与不足,可以增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切磋与学习,可以使学校领导深入第一线,了解教学的情况、经验与问题,这都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水平和改进教学。
23、评教的要求:
评教除了应遵循客观性、发展性、指导和计划性等一般教学评价的原则外还须注意下面的要求:
①     着重分析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是评价他的专业水平。
②     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③     注意教学的系统性与完整性。
24、教学的几种水平?
从教学效果的质上看可分为三个水平:记忆水平 、理解水平、探索水平。
25、评教的方法:分析法、记分法、
第十章电化教学
1、电化教学: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恰当结合,传递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的优化就是电化教学。
2、电化教学的基本任务: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品德。
3、电化教学过程与一般教学过程的主区别是:一般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人系统。电化教学过程系统是人一机一人系统。一般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电化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虽然也是这三者,但其中的教师可以有两种:普通教师和屏幕教师。在电化教学过程的媒中,必须有教学机器参与。有没有教学机器参与这是电化教学过程和一般教学过程的根本区别。
4、电化教学的功能和作用:
   电化教学的基本功能有两个:①它能不受时间、空间、微观、宏观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事物、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
     ②它能提供代替的经验,使抽象概念半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学习变得容易。
   电化教学的作用:①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电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知能发展,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电化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为学生学好功课提供有利条件,电化教学对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感知、理解、记忆、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影响,电化教学还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和不同水平。
  ②增进教学效率。③扩大教学规模。④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教学思想上的两个转变,从单纯的重视教,转变为既重视教又重视学;从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变为既视传授知识又重视能力培养。
5、当前,电化教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①各种电教学工具日益自动化、微型化。
   ②电化教学的运用,日益多媒化、综合化。
③电子计算机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教学。
①     卫星传播教学将日益发展。
     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和信息论、系统论等对电化教学的理论建设,将日益发挥积极作用,使电教理论更完整、更科学。
6、教学媒体:是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电化教学媒体分类有:光学媒体、音响媒、声像媒、综合媒体。
7、电教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主要用图像和声音表达教学内容,用电声、电光电磁、电控等技术,进行制作与重放的一种音像教材。
   目前在我国主要是指四片两带一盘即幻灯片,投影片,电影片,程序片,录间带,录像带,视盘。
8、编制电教教材,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经济性。
9、电化教学的一般模式①教师主要借助电教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是师生进行交互反馈。这种模式一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它的特点是面授与电授紧密结合。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选择恰当的媒体和运用正确的方法。
    ②学生直接向电教媒体学习,电教媒体对学生的反应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使用程序教学机学习和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主要是电授、不需要教师作中介。对教师的要求主要是编制和提供数量足的优秀的成套程序教材。对学生的要求是要有高度的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和掌握使用教学机器的技能。
③学生向电教媒体学习 ,通过教师作出反馈。这种模式一般是在自学辅导和远距离教学时采用。它的特点是电授、函授、面授相结合,现在广播大学就是用这咱模式,这种模式除了要有足够数量的合格教材外还要注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的内容,改进教学。
10、电化教学的方法:①课堂播放教学法:演播法、插播法
     ②远距离播放教学法:现场直播法、录制播放法
①     程序教学法。④微型教学法。
②     机器考查成绩法:课堂应答分析器考查法、声像记录分析法、计算机考查法。
第十一章  德育(上)
1、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
2、  德育与智育的区别?
智育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掌握知识、发展认识能力,致力于分清真假,解决科学真理观问题。德育也要以认识为基础,但它主要引导学生掌握思想观点和道德规范、发燕尾服他们分辨善恶的能力以解决道德价值观问题。
3、德育的功能:①培养学生的品德,制约他们的发展方向。
    ②决定学校教育的性质。③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4、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
   青少年学生的思想特点有两个方面,一是年龄特征,一是时代特点。年龄特征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时代特点则是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思想特点。
①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齡特征:青少年他们的身心正处在急剧的发展、变化和趋向成熟时期,他们的知识增长迅猛,智力提高很快,他们的思想发展有显著特点,思想迅速过渡,青少年处于由童年向成人急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品德具有过渡性:思想逐步涉世,青少年学生随着身心的急剧发燕尾服、趋向成熟,义往的迅速扩大,社会化的加速,逐步涉猎人世;易于冲动,青少年精旺盛,认识敏锐,对事敏感,易动感情而难于自控、自律,他们的思想情感,具有冲动性。
②     青少年学生思想的时代特点:要求振兴中华,但急于求成;愿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但不善于作符合实际的选择;注重求知,但不注意全面发展;思想活跃、参与意识强,但缺乏组织纪律观念;追求美好生活,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5、德育的任务:①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菜产主义的道德观。
    ②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③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6、德育的内容: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我们要注重德育的现实性。这就是说,现阶段的学校德育要反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商品经济和按劳分配等需要,应当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德育,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是对青少年学生的基本地要求,应当教育学生普遍遵循、切实做到,并养成相应的品德。二是我们也要讲德育的理想性。这就是说,我们的德育也要注重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的历史运动,认真宣传、提倡共产主义的理想和精神,鼓励先进青年去自勉、力行和为之奋斗。总之前者是现实的、基础的、要求普遍遵循的,后者则是理想的、提高的,鼓励先进分子去力行的。
7、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纪律与法制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8、为什么要强调向青少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爱国主义是人民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对祖国的深厚感情或热爱态度。爱国主义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巨大内聚力,是全国人民和青少年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品德。爱国主义教育要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发扬国际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9、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要点:
   ①激励学生有个人的理想和追求。
   ②进行正确诱导、提高学生分辩正确理想与错误打算的能力。
③ 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10、怎样进行集体主教育?怎样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①关心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调节言行。
    ③养成尊重群众的观
   个人与社会集体的关系,从来都是道德的基本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历史上不同的阶级持有不同的道德原则和态度。剥削阶级总是奉行利已主义,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使社会的他们的利益服从于个人的利益。无产阶级与剥削阶级的道德原则有根本的区别,要求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把集体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持集体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就无视个人利益、个人价值,相反它要鼓励人们发气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相结合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既要维护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也要调动个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沙发
crystalhj 发表于 09-5-17 23:49: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880914 的帖子

多谢楼主!!
板凳
okfhzj 发表于 09-6-4 16:37:01 | 只看该作者
好,谢谢啊
地板
yangyangYY~ 发表于 09-6-4 22:17:23 | 只看该作者
非常感谢楼主
5#
zhaowei211117 发表于 09-6-9 09:01:3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啊
6#
太天真1 发表于 09-6-12 11:13:44 | 只看该作者
多谢楼主!!
7#
angelia88 发表于 09-6-13 11:59: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8#
angelia88 发表于 09-6-13 12:01:39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9#
ljbd_2010ybgan 发表于 09-6-25 12:38:5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
10#
gyb200618 发表于 09-9-30 09:4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880914 的帖子

此乃好帖也,支持楼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5-1-8 06:06 , Processed in 0.105449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