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考研资料 - 免费考研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大对外汉语---语言学纲要思考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wangshi831 发表于 09-6-18 19:2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了我们纯真的梦想一起努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沙发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6:55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语言的接触
1. 什么是借词?汉语借词常见的有哪些形式?A.借词:也称外来词,指的是语音形式和意义都借自外民族语言的词。B.汉语借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 音译:即用汉语近似音节转写外来词读音。如“沙发(sofa)、芭蕾(ballet)、坦克(tank)、麦克风(microphone)、加拿大(Canada)”等。由于不同语言之间语音的差异,所以这种转写只是原词的近似音,并且读音完全汉化,改造成汉民族语音习惯的形式了。2) 音译加汉语语素:即先音译外语中的词,另外再加上一个表示类名的汉语语素,使词义明确。如“卡片(card)、卡车(car)、吉普车(jeep)、啤酒(beer)、芭蕾舞(ballet)、艾滋病(aids)”等就是。3) 半音译半意译:即根据原词内部结构成分,一部分用音译,一部分用意译,意译部分大多是表示事物类别的成分。如“冰淇淋(ice-cream)、华尔街(wall street)、爱克斯光(x-ray)、新西兰(New Zealand)”等。4) 音译兼意译:即在音译的同时,又选用与原词意义相关的汉语语素意译,既照顾到了原词的语音形式,又能显示意义,音义双关。如“浪漫(romantic)、休克(shock)、维他命(vitamin)、幽默(homour)等。5) 借形词:这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外来词类型,即把日语中用汉字记录的词直接吸收到汉语中来并按汉语普通话来读音。这类外来词十分奇特,它们用汉语材料构成,却又是地道的外来词。这部分外来词中,有的是日语赋予了汉语借词以新的意义,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如“劳动、封建、反对、博士、学士”等就是汉语中原有的词,日语借去后表达新概念,而汉语又从日语中借了回来。而有的则是日语借用汉语材料构成新词,而这些新词又被汉语借用,如“哲学、共产、政党、支部、反应”等。
2.区分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借词、意译词和仿译词都是不同的语言因社会的接触而产生的几种最常见的语言现象。1) 借词:就是音义都借自外语的词,它不仅引入了新的外来概念,而且还引入了外语的音义结合关系。2) 意译词:指只引入新的外来概念,但用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构成新词来表达它。因为意译词是根据原词意义用汉语语素构成的,它的构成材料和构成方式都是本民族的,实际上是新词,只不过造词的原因是源于外来的事物概念而已,因此意译词不是外来词。词都具有声音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意译词只吸收了外民族词语的意义,并没有吸收形式。如“飞机、轮船、电话、科学”等都是意译词。意译是汉语在吸收外来词过程最常采用的方式,所以有些词在最初是音译的,但到后来却变成了意译的,如上举的“电话”最初译为“德律风(telephone)”、“科学”在五四时译为“赛因斯(science)”。有的意译词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与意译词所源出的外语完全没有关系。3) 仿译词:还有一类意译词叫做“仿译词”,它的特点是构词所用的本族语的构词材料和构词规则分别与所源出的外语词有对应关系。也就是说,仿译词是分别将外语中的构词材料按外语中的次序依次译成本族语,使构词成分的选择和构词结构规则的选择与外语词一一对应。如“黑板(blackboard)、足球(football)、软件(soft-ware)、快餐(quick lunch)”等。由于仿译词也没有借入外语词的语音形式,所以仿译词也不是外来词。
3.什么叫语言的融合?语言融合是随着不同民族的接触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指一种语言排挤和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不同民族的共同交际工具,即不同民族语言在接触和融合过程中,其中某一种语言成为胜利者,保留自己的语法构造和基本词汇,并且按自己发展的内在规律继续发展,成为趋向于融合的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交际工具,而其它语言则由于无人使用而消亡,因此语言融合也称为“语言替代”或“语言换用”。。融合过程中,有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两种情况。从历史上看,语言的融合在巩固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促进人民的往来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作用。
4.融合的原因:究竟哪一种语言能够代替其他语言而成为全社会的交际工具,这是由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在语言融合过程中,并不是政治上处于统治地位的民族语言成为胜利者,语言融合的结果是经济文化地位高的一方排挤替代经济文化地位低的一方。政治地位的高低并不起决定作用,这是由交际的需求决定的。发生语言融合的必要条件是这些不同民族必须在同一地区有较长时间的杂居生活。
5.自愿融合和被迫融合?1)自愿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顺乎历史发展的规律,自觉地放弃使用自己的语言,选用汉语作为共同的交际工具。2) 被迫融合:在汉语和其他语言的融合过程中,有些民族为保持本民族的语言进行了艰苦的斗争,但迫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也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语言,学会汉语,实现语言的融合。
6. 语言融合的过程?1)语言融合的过程大体上是先出现双重语言现象,最后导致一种语言排挤、替代另一种语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2) 双语现象:指被融合民族的成员一般会讲两种语言:本族语和在融合中占优势的那种语言。3) 双语现象的出现是融合过程中重要的、富有特征性的现象,是两种或几种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必经的过渡阶段4)双语现象是两种语言融合的相持阶段,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双语现象发展的结果有两种:如果两个民族向融合的方向发展,相互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其中一个民族就会放弃自己民族的语言而使用经济文化较发达一方的语言,最后完成语言的融合;如果两个民族向分离的方向发展,那么,他们就会继续各说自己的语言,语言各自独立,最后也不融合。5) 在双语现象阶段,必然会产生语言间的相互影响,即使是被替代的语言,也会在胜利者语言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7. 语言接触的一些特殊形式。不同语言密切接触的结果一般是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高的一种语言经过双语共存而逐渐替代经济文化地位相对较低的语言(即“语言融合”),但是在有些社会条件下也会产生语言混合,甚至出现混合语。目前研究较充分的语言混合是在殖民条件下产生的洋泾浜和克里奥耳语,后者已是混合语。
8. 什么是洋泾浜语?它的特点是什么?1) 洋泾浜又称皮钦语,是十七世纪以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通商口岸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是当地人在同外来殖民者打交道过程中学来的一种变了形的外语,是双方彼此在语言上妥协而产生的一种能使双方勉强沟通的临时性交际工具。2)各地洋泾浜的共同特点是:词汇量很小,其中绝大多数取自外语,极少数取自当地词汇。语音经过当地语言音系的大幅改造,语法规则减少到最低限度,带有本地语法的痕迹。只用这少量的外语词汇和极其简单的语法规则,许多事物只能用迂回的比喻描画方式、用词组甚至句子来表达。可以说,洋泾浜是当地人没有学好的殖民者的语言,是殖民者语言在异域的有限交际范围内使用的一种特殊变体。3)洋泾浜使用场合有限,不作为母语传授给下一代。一旦社会环境改变,就会自动消失。所以一般不被看作正式的语言,还算不上“混合语”。4) 世界上现存最有活力的洋泾浜是广泛使用于新几内亚的Tok Pisin。5) 洋泾浜的发展前途不外两个:一个是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而消亡,像我国的洋泾浜在解放后便停止通行;一个是发展为混合语,成为某一地区人们通用的交际工具。
9.什么是克里奥耳语?它与洋泾浜有什么异同点?1) 洋泾浜的特点之一在于它是一定场合下使用的特殊语言,没有人把它当作母语来学习使用。但在一定条件下,它也可能被社会采用为主要的交际工具,由孩子们作为母语来学习,在这种情况下,洋泾浜就变成了混合语,又叫做克里奥耳语(Creole)。2)克里奥耳语的产生也与十七世纪后的殖民主义有关。它主要出现在非洲、美洲某些地区殖民统治者的种植园里。但与洋泾浜的社会条件不同的是,种植园的劳工来自彼此不能通话的不同部落,不仅他们与殖民统治者之间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是他们之间也无法用自己的语言通话。因此,洋泾浜化的殖民者语言就成了当地惟一共同交际的工具。这样,随着来自不同部落的劳工相互通婚,这种语言就作为母语传递给后代,洋泾浜就发展成为了克里奥耳语。3) 洋泾浜语和克里奥耳语的区别在于后者作为母语传递给下一代,已成为某个语言社团惟一的交际语。4) 洋泾浜和克里奥耳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语言接触。双方社会的接触不是全方位的,不会发生两个社会融合为一的情况。
10.世界语是什么语言?有什么特点?1)世界语(Esperanto)是波兰医生柴门霍夫(L.L.Zamenhof)在1887年创造的。2) 这种语言的词汇材料主要取自拉丁族语言,也有一部分取自日耳曼语言和希腊语。语法规则十六条,没有例外。整个方案备有词典、语法和范文。3) 世界语兼采欧洲各种语言的词汇材料和语法格局,加以简化划一,可以说是欧洲各大语言的一个合理化的公分母,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造的洋泾浜。4)不过世界语毕竟是一种人造的国际辅助语,它不能代替自然语言作为人们的母语或第一语言。就语言的基础来讲,世界语的国际语其实只限于印欧系语言区。
  第九章 语言系统的发展
1.什么叫做尖团合流?普通话中只有团音没有尖音,尖团已经合流;而在有的方言中尖音和团音则分的很清楚,尖团没有合流。3)现代北京话和不少汉语其他方言这两类字都读  、  ‘、 声母,这使得中古一些不同音的字合流为同音字了。这种变化就叫做“尖团合流”。尖团合流是声母的发音部位与后接细音(i、y)的发音部位(舌面前)因同化而发生音变得结果:原来见组的舌面后k类向前移而精组的舌尖前ts类向后移,都向i、y的发音部位变化,最后导致合流。
2.如何从尖团音的分合看语音演变的规律性?尖团音从中古到现代的合流可以看出语音演变规律有如下特点:1)条件性:受纯语音性条件的限制而发生整齐一致的变化:语音演变根据一定的语音条件而发生,所有语言符号中凡符合该语音条件的音要变一起变,语法语义条件不起作用。2)系统性:同一个语音变化往往涉及因某个区别特征相同而聚合的一组音。3) 时间性和地域性:语音演变是一种可能的变化而不是必然的变化。它只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部发生,在有的方言中变得快,有的方言中变得慢。这一特点也就是语音演变在语言外时空中的不平衡性。概括起来说,音变规律具有条件性(语音条件)、时间性(只在某一时期中演变)和地域性(只在某一地区演变)三大特点,规律性和系统性是由这些特点决定的音变的结果。
3. “浊音清化”的规律和发生这种演变规律的条件。1) 浊音清化:汉语的声母由辅音充当,现代的汉语方言虽然多数没有清浊之分,但古代是有清浊对立的,传统的音韵学将这种对立分为全清(不送气)、次清(送气)、全浊(如b,d,g等)、次浊(鼻音、边音声母)。中古音系中的浊塞音、浊塞擦音、浊擦音声母统称为“全浊”音。中古的塞音、塞擦音声母在每个发音部位都有三项对立:清不送气(称作“全清”)、清送气(称作“次清”)、浊(称作“全浊”)。中古的全浊声母现在只在吴语和老湘语中保留。这种从中古的浊音到现代的清音的变化称为“浊音清化”。2) 语音演变规律的三个特点也同样适用于全浊清化的演变:a.中古的全浊声母字都根据声调的不同分别派入北京话中的送气清音(平声)和不送气清音(仄声),根据语音条件要一起变,不考虑语法语义的区别。b.变化涉及塞音、塞擦音中带有“浊”特征聚合群的所有成员。c. 演变有时间地域的限制。
4.分别说明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发展。语法的发展包括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演变。1) 组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词序的改变。总的看来,汉语的词序从古以来变动不大。2) 聚合规则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形态的改变,语法范畴的消长和词类的发展。聚合规则在发展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形态的改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语法范畴的变化。语法中的聚合规则和组合规则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的变化往往引起另一方面的变化。
5.语法演变中的“类推”及特点。1)语法的演变往往是新格式类比推广的过程,所以称作“类推”。2) 语法类推变化的特点是:a.语法类推是一种结构规则类比推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说话人是有意识地将新的规则类推到更多的语词或句子上去的。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人们有意识地将弱式的规则推广运用于强式动词,使强式动词按照弱式动词的变化规则变化。b.语法类推演变中符合该语法变化条件的词或句子是有的先变、有的后变、逐次推进的,而不是要变一起变。c. 在语法类推演变中变化的语词大多经过一个新旧模式共存的阶段。d. 语法类推演变往往留有推不平的山头。类推变化推不平的山头都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词。
6、词汇发展变化的情况有哪些?词义发展演变的结果有哪几种情况?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言三要素中,以词汇的发展变化速度最快。词汇的发展变化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联系的,新事物的出现、旧事物的消亡和人们认识的深化,都必然会在词汇系统中打下自己的印记。词汇系统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  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事物、现象、观念的出现,就需要有相应的词语来指称,于是新词随之而生。同新词的产生一样社会中旧事物的消亡、认识的变化等也可以引起词语的消亡,现在语言中就很少使用直至逐渐消亡。2) 词语的替换  即改变某类现实现象的名称,换一种说法。这也是词汇演变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引起词语替换的原因可能是社会方面的,如“邮差”改为“邮递员”、“戏子”改为“演员”等就是由于人们的社会意识的改变而替换的,而“目”改为“眼睛”则是由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语言系统内部原因造成的。3)词义的演变   指词的形式不变而意义发生了变化。引起词义变化的因素很多,如“布”,古代只指麻织物,而今天则是棉、麻、化纤织物及混纺织物的统称,这是由于现实现象的变化而引起的词义变化。再如“虹”,古人认为它是一种有生命的虫,能饮水,而今天人们则认识到“虹”是由于阳光照在水滴上,经折射、反射、衍射而形成在雨幕或雾幕上的彩色圆弧,是一种天气现象。这是由于人们对现实现象认识的发展而引起的词义的变化。
词义的演变,从其演变的结果来看,新义不外是旧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三种情况。a.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大,这就是词义的扩大。b.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意义,如果演变后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范围比原来的小,这就是词义的缩小。c. 词义的转移:即原来的词义表示某类现实现象,后来改变为表示另一类现实现象,这种现象就是词义的转移。
板凳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7:18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1.什么是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的各个结构要素的日益丰富、完善和精密,使其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因此,语言的发展是指语言要素的历史性变化,这种变化使语言日臻完善。
2.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因有哪些?1)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外部因素)2)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决定着每一语言发展的特殊方向。
3.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强大动力?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是语言的社会属性所决定的,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征所决定的。主要表现在:1)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其发展变化必然要受到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语言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会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的分化、统一、相互接触也会相应地引起语言的分化、统一和接触。社会的任何变化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的进步推动语言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科学技术的发展,都要求语言不断地充实和改进,以适应人类实际的需要。2) 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必须适应因社会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交际需要,与社会的发展保持一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改变,人类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以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新事物、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些都要求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反映这些变化以适应交际的需要。由此可见,语言作为社会现象和交际工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的发展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原动力。
4.如何理解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互影响是语言发展的内部因素?语言作为由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构成的一个符号系统,其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各自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间呈现一种平衡的状态,如果某一因素发生了变化,就破坏了原有的平衡,其它因素也要相应地变化以达到新的平衡,这样就引起了语言的变化。
5.语言发展有什么样的特点?1) 语言发展的渐变性:2) 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
6. 什么是语言发展的渐变性?指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但语言的发展变化又不像社会变革那样产生突变,不是消灭现存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通过语言中新的要素逐渐积累、旧的要素逐渐死亡来实现的。语言发展之所以具有渐变性特点,这是由语言的社会功能所决定的。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作为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时刻被人们使用。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同时作为社会成员共同的交际工具,它也需要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长的交际需要又不断促使语言发生变化以满足社会成员新的交际需要。这种稳固和变化的对立就导致了语言的发展变化只能是渐变的方式而不能是突变的方式,如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都是逐渐实现的。
7.什么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1)语言系统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发展变化的速度不一样,即使同一组成部分各要素之间发展也不平衡。在语言的三个要素中,词汇发展变化最快,而语音和语法发展变化则相对较慢,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这是因为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是不一样的,这其中词汇与社会的联系最为紧密,最为直接,对社会的反应也最为灵敏。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消失,人们观念的改变,随时都在词汇中反映出来,表现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和词义的发展变化等。2)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不一样。同一种语言现象,由于所处条件不同,其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其结果是形成地域方言或亲属语言。
8. 语言演变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的关系。语言只能渐变而不能突变,这是由语言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属性决定的。它制约了语言必须不断有所变动,否则不能满足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它也制约了语言不能突变,否则不能为交际的各方共同理解。而语言内部各部分演变速度的不平衡性正适应了语言渐变性的需要:词汇虽然变化速度快、变化比例大,但大多数新词是利用原来旧有的词根和构词规则来建造的,而旧有此根与语音的联系、构词规则正是语言中比较稳固的部分,可以用来推断新词的意义。新词中蕴含的不变要素保证了它变化快中的“慢”,仍属渐变性质。
说到底,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与渐变性,都是由语言作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所决定的。
9. 语言的分化过程是什么?语言的分化过程是指各方言之间、各亲属语言之间差别扩大,语言增多的过程。A. 语言分化为不同方言是社会分化的伴随现象。社会的发展造成社会内进一步的分工或社团居民在地域上的向外扩展,这样单一社会就分化为若干个社团,社团内成员的交际比较密切,不同社团的成员交际较稀疏。这样,在某一个社团内出现的语言变化往往能在本社团内很快推开而不能同样快地扩展到其他社团,从而形成不同社会方言或地域方言的差异。方言差异是语言演变不平衡性的重要体现,这种不平衡是指在不同语言社团中进展速度快慢的不同,是语言演变在语言外进展的不平衡。
方言差异主要体现在两种方言的产生上:1)、社会方言:社会中的人群由于性别、年龄和社会分工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言语社团。各种言语社团在全民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各有自己特点的语言分支或语言变体,即社会方言。2)地域方言:在地域上会形成社会的不完全的分化,一个地区中出现的语言新成分一般不大容易传播到其他地区去;这个地区内语言中某些固有成分的改变或消失一般也不大容易波及其他地区。因此共同语就在各个地区形成了变体,即地域方言。B方言形成以后,如果社会仍然处于不充分统一(或分化)的状态中,方言就一方面保持自己的特点,一方面又服从自己所从属的语言的发展趋势,继续作为该语言的方言。如果社会完全分裂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社会,那么各方言就可能失去约束,不断扩大自己的特点,并进一步发展成独立的语言,这些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各个语言,叫做亲属语言。
10. 分析地域方言形成的原因。1) 地理条件:在交通通讯不发达的社会,两个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语言之间逐渐就会出现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方言。但地理原因不是形成方言的必要条件,方言的划分也不是以自然地理为界的。现代汉语的方言习惯上以地区名称来命名的,但方言的划分与行政划分所包括的地域不是对等的,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2)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因素:一个疆域很大但在政治、经济上不能完全保持统一的封建社会,一般都有方言的差别。有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会形成不同的方言。3)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地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方言产生的外部条件。但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必然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地产生新词、新的语法规则,并发生一系列音变情况,而这些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发展不可能一致,于是产生了不同的方言。因此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的不平衡,是形成方言的语言内部的原因。
11. 比较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的异同点。1)相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都是同一种语言分化的结果,使用的基本材料都有共同的语言基础,比如基本词汇和语法都是大致相同的;都没有全民性特点,在使用范围上有一定局限,或限于某个地域,或限于某个特定的人群。2)不同点:社会方言和地域方言虽然都是方言,但是有很大的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反映在词汇方面。而地域方言的差别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往往表现为系统上的一系列差别,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正因为地域方言的差别是系统上的,所以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地域方言就有可能分化为不同的语言,而社会方言由于其差别主要是在词汇系统方面,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发展为独立的语言。
12.什么叫做亲属语言?什么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1)从同一种语言分化出来的几种独立的语言,彼此有同源关系,我们称之为亲属语言。2)根据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所作的分类,叫做语言的“谱系分类”。凡是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组成一个语系。同一个语系中的语言还可以根据它们的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依次分为语族、语支、语群等。源自一个共同语分化的语言归属于同一个语系,这个成为不同语言发展源头的共同语称为母语或原始基础语。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是使用人数最多的两个语系。分布最广的语系是印欧语系,研究的最充分、最深入的一个语系也是印欧语系。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语言是汉语,使用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13. 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和区分。A.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异同:1)共同点:从语言演变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看,方言和亲属语言都与单一社会在地域上分化相关,都是由单一语言分化而来的后代。2) 不同点:a)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是不完全的,其语言一般也是不完全分化的。同一语言在地域上不完全分化而形成的语言分支,就是该语言的方言。b) 单一社会在地域上的分化如果进一步加剧而形成完全的分化,则方言就进一步发展为亲属语言。B.方言和亲属语言的区分:判断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的后代是方言关系还是亲属语言关系的主要依据是语言使用者的心理。这种语言认同心理的异同一般取决于社会分化程度的异同。属同一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同一种文字和共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同彼此所说的话是同一种语言(方言关系),而分属不同国家政权的管辖并使用不同的文字和书面语的不同地域居民通常认为彼此所说的话是不同的语言(亲属语言关系)。也就是说,是方言还是亲属语言往往并不决定于语言差异的大小。但社会是否完全分化也不是决定语言认同心理的唯一因素,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语言异同的大小也起作用。
14.语言的统一有哪些情况?语言是随着社会的统一而统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来一个地方割据的,不很统一的社会可以完全统一起来;原来几个独立的社会也可以统一为一个社会。这时候,原来的地域方言或语言间的分歧就会妨碍人们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交际,这种状况不利于社会的完全统一和统一的巩固,于是语言也会适应社会统一的要求而逐步向减少分歧、趋向一致的统一方向发展。语言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地域方言统一为民族共同语和不同语言的融合两种情况。
15.什么是共同语?现代汉语共同语是什么?1) 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通用的语言。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决定于经济、政治、文化的条件。因此语言的统一不同于语言的分化,它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产生共同语,共同语再向方言渗透。共同语可以说是语言统一的标志。2) 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16.共同语和方言的关系1)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方言的一种高级形式。但哪一种方言能成为共同语的基础方言则取决于客观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条件。2) 推广民族共同语,是为了消除方言之间的隔阂,而不是为了禁止和消灭方言。方言是不能用人为的力量消灭的,它只能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逐步缩小自己的作用,最后趋向消亡。共同语作为方言的高级形式,它只能引导方言的发展,吸引方言向自己靠拢,准备最后取代方言。3) 方言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和充实共同语。如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词汇在以北方话词汇为基础的前提下吸收了其它方言的许多词语。由此可见,方言和共同语还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但共同语最终将取代方言而完成语言的统一。
17. 共同语的规范。A. 语言的规范化:是要根据语言的发展规律为语言的运用确定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的标准,做到以下几点:1) 把那些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新成分、新用法固定下来,加以推广,使之广泛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2) 对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的成分和用法,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妥善地加以处理a)语言中的有些用法虽然不符合语言的发展规律,但是在人们的交际中已被广泛使用,那就应该根据“约定俗成”的原则加以肯定。b)至于那些不符合语言发展规律,在群众中又不是广泛使用的新成分、新用法,在其刚出现时就应该根据规范化的要求加以剔除,以保证语言运用的纯洁和健康。B. 规范化的对象:主要是书面语,因为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它领导整个语言包括日常用语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C. 汉语的普通话,根据规范化的要求,确定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型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以此引导汉语向健康的、完善的方向发展。D. 语言是发展的,规范化的标准也应该随着语言的发展不断地进行调整。
地板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7:37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文字和书面语
1. 怎样认识文字的性质?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一般具有形、音、义三个方面。文字从本质上来看也是一种符号,是人们为了记录语言而发明的一种书写符号系统。任何一种符号都包括形式(能记)和内容(所记)两个方面,语言符号的形式是语音,内容是意义,而文字记录语言则是通过一定的形体来记录语言的音和义的,无论意音文字还是拼音文字都是如此。语言中的语素或词是一种音义结合体,文字的形体便成了语素或词的替代性符号。由此可见,任何一种文字都包括字形、字音、字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在任何一种文字体系中都是不可缺少的,三者是统一于一体的,不存在一种文字只记录声音不记录意义的情况,也不存在一种文字只记录意义不记录声音的情况。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通常是以字形为标志,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即用不同的形体来标记语言中的词或语素。
2.文字的作用是什么?1) 文字的发明克服了语言交际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使一发即逝的语言可以“传于异地,留于异时”。2) 文字通过书面语能更好地记录人类的文化活动。3)文字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3. 文字和语言的关系如何认识?文字从本质上看也是一种符号,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是语言的辅助性交际工具。文字有形、音、义三个部分。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表达“义”的,或者说文字是用“形”通过“音”来和语言中的语素或词发生关系的,这是文字的关键。文字和语言既有密切的联系,但它们之间又有着质的区别。1) 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字。语言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而文字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产生的,文字是记录符号的符号。2) 语言和文字虽然都是交际工具,但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语言是社会必需的交际工具,没有语言,社会就不会存在。而文字对一个社会来讲,则不是不需的,一个社会可以没有文字而照样存在。文字只是辅助语言的交际工具,它只是扩大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功能。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语言没有文字,当然,没有文字的社会不会是发达的社会。3) 文字和语言发展变化的速度不同。文字和语言都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但文字的发展变化要比语言慢得多,语言的变化不能马上在文字中表现出来。因此常常发生文字与语言脱节,文字落后于语言发展的现象。这样就形成了文字的书写形式与语言的实际发音的矛盾。文字作为辅助交际工具的长处是它能克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4)文字可以改革、借用,而语言一般则不能。当文字脱离语言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影响到交际功能时,文字就得改革,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人们还可以创造新的文字。文字还可以借用。一个民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可以借用其它民族的文字,如日本、越南、朝鲜等都曾借用过汉字,这些国家直到现在还部分使用汉字。而语言一般是不能借用的,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的标志,从整个民族来讲不能没有自己的民族语言。5) 文字对语言具有促进作用。文字把语言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书面语,人们可以对语言进行加工锤炼,使语言越来越精密细致,甚至有些词汇就是在文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4. 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但文字和语言的发展又是不同步的,当文字与所记录的语言的发展发生矛盾时就要求改进或改革文字。世界上几种古老的意音文字,目前只有汉字还在使用,这是因为汉字较好地适应了汉语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汉语的语素基本上是单音节的,而汉字的语素—音节文字体系基本上符合汉语的结构特点。汉字在书面上代表一个音节,记录一个汉语语素,正好适应了汉语语素单音节的特点。2)汉语音节结构较简单,语言中同音语素和同音词很多,而书面上用形体各异的汉字来表示,起到了区分同音语素和词的作用。3)汉字具有跨越方言、沟通古今的作用。汉语方言分歧很大,不同方言区的人们在语音上虽差别很大,但由于汉字在意义上代表语素,而各个方言区语素又大同小异,因此汉字就成了各个方言区交际的最好的工具。由于汉字的字形不直接与语音挂钩,因此汉字具有更强的超时间性,可以起到沟通古今的作用,现代的人可以利用汉字直接读懂古代的文献。尽管汉字和汉语的关系比一般拼音文字的关系特殊,但并不违背文字和语言的根本关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文字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工具。
5. 文字的产生。文字的创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学家专门为某一语言制定的文字,这种文字一般是拼音文字。文字的另一种创造过程是在人类还没有语言学知识的前提下自发地形成的,文字的起源指的是文字的后一种创造过程。口语记事以外的两种主要方法是:实物记事和图画记事。实物记事最常见的办法是结绳和刻木。图画记事是通过图画来记录各种事件,表达各种思想。图画记事不仅可以记录事物,还可以较方便地记录事件的过程。这种性质更接近自然语言记事的性质,在自然语言中不仅要有记录事物的词,也要有描述事件的句子,图画记事正是文字产生的前身。
6.文字的发展。文字的发展,从造字法考察,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音、表音兼表音(意音)三个阶段。从文字体系看,文字的发展经历了表意、表意兼表音、表音三个阶段。1)文字造字方式的过程可以概括为:记事图画à表意字à纯表音字à意音字。2)文字体系的发展过程可以概括为:记事图画à意音文字体系à纯表音文字体系(音节文字体系、音位文字体系)。
7. 和原始文字比较,独立的文字体系必须具备什么条件?1) 把整幅的画简化或拆散成单个的图形,一个图形跟语言里的一个语素或词相当。2) 这种图形可以重复使用而所表达的意义不变。3) 把这些图形作线性的排列,依照它们的顺序念出来,也就是语言里的词的顺序,顺序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从原始文字进化到文字体系,用借音的办法扩大文字所能记录的语词的范围,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8.造字的方法是哪两种?造字的方法不外表意和表音两种。造表意字的主要方法是象形;造表音字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假借,二是创造专门的表音字,而这专门的表音字又分表音节和表音位两类。意音文字则是同时兼采表意、表音两种方法。
9. 什么是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只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从文字记录语言的方式来看,世界上的文字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两大类,它们在记录语言的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拼音文字只通过字母记录一个语言的音位或音节,即构字部件与语音联系紧密,不同的语素和词,只要读音相同,字形都相同。意音文字虽然也记录语言的语音,但意音文字除了记录语音,还要通过象形和会意等表意方式把不同的语素或词区别开来,也就是说,即使两个语素或词的语音形式一样,只要是不同的语素或词,通常都必须通过形体区别开来,如“一、衣、医”等不同的语素或词,尽管语音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们写成相同的字,而要保留它们在字形上的区别,以便说明它们是不同的语素或词。1) 意音文字:用表意和表音两种方法结合起来所创造的文字体系,汉字是比较典型的意音文字。意音文字根据造字方法不同又可分为纯表意字(象形、会意字)、纯表音字(假借字)、表意兼表音字(形声字)三种。Ø象形字:即用描画事物的形状来代表与该事物相关的语素或词的方式造出来的字。如“耳、牛、水、鱼、羊、燕”等。Ø 会意字:即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形图画或指示符号方式构造出来的字,如“上、本、休、众、从”等。Ø假借字:即借用一个同音的表意字来记录语言中的另一个同音词。如借表动词“去”意的“之”表代词“之”,借表“簸箕”意的“其”表代词“其”就是这种情况。Ø 形声字:即兼用表意、表音两种方法造出来的字。字体结构中既有表意的成分,又有表音的成分,如左边表音、右边表意或者左边表意、右边表音。2) 拼音文字:拼音文字放弃了表意的造字方法,改为直接记录语言单位的读音,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素或与音节挂上钩,一个字的拼写反映出语言中的一个符号的读音。这是一种比较简明的文字体系,可分音位文字和音节文字两大类。Ø音位文字:表音文字的一种,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位,字母与音素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如英文、法文等就是。这是文字体系中最简明、方便的文字,如英文就只用26个拉丁字母来记录语言。音位文字一般也叫音素文字。Ø 音节文字:即用字母记录语言中的音节的文字,字母和音节之间的联系是固定的。这类文字适合记录音节结构简单、音节数量不多的语言,如日语的音节结构非常简单,使用表音节的假名记录。但需注意的是,汉字在语音上基本上与音节是对应的,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但汉字不是音节文字。这是因为,从汉字角度看,一个汉字不限于和一个音节挂钩,例如“的、着、角、和”都是多音字,表示好几个读音;从音节角度看,一个音节也不是固定和某个汉字相联系,例如汉语普通话中“yi、shi、zhi”这些音节,都有数十个汉字。所以我们单独看一个汉字,的确是代表了一个音节,和音节是对应的,但从总体联系看,汉字和音节之间不象日文假名那样完全是一种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假名あ、い、う、え、お,大体上相当于普通话的a、i、u、e、o,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固定不变的,あ只念a,a也只用あ记录。
10.  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根本区别:从根本上说,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两种,意音文字不过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同样,从根本上说,完整记录语音的文字体系只有两种,就是意音文字和纯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在于记录语言的方式有差异。
5#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7:56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词义
1. 词和词汇的区别何在?词汇包括哪两个部分?1) 词:语言中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符号,用它可以对现实现象进行分类、定名,因此研究语言符号的意义一般都以词作为基本单位。2) 词汇:一种语言中所有的词和成语等固定短语的总汇就是该语言的词汇。3) 词汇主要包括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个部分。
2. 什么是基本词? 1) 基本词汇同一般词汇相对而言,就是一种词汇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部分,相当稳固,很少发生变化,可以说是一种语言在长期(数十万年甚至上百万年)使用过程中的积淀。
3. 基本词有哪些特点?怎样认识这些特点的相互关系?1) 基本词的特点为:全民性、稳定性和能产性(即构词能力强)。ü 全民性:指基本词汇在使用上具有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体现在不分阶级、阶层、行业、地域、年龄、性别,各行各业的人都懂得其含义,都要使用,而且经常使用。ü 稳定性:是指基本词汇很少发生变化,长期地为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服务。稳固性是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对词汇提出的基本要求。ü 有构词能力:是指基本词汇是构成新词的基础。2) 基本词汇的三个特点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的。由于基本词汇具有全民常用性特点,在使用上涉及到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的地域的人们运用语言,所以客观上就要求基本词汇保持相对稳定性,不能经常变动,以利于运用;当新的事物现象出现,需要新词记录时,人们又首选现成的基本词汇作为构词材料,选择那些使用面广的词,具有运用上的普遍性的词作为构词要素,使得基本词汇又具有了很强的构词能力;基本词作为很多词语的构词要素,涉及面很广,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基本词汇的全民常用性特点和稳固性特点。
4. 什么是一般词汇?一般词汇包括哪些类型1) 一般词汇:词汇里基本词汇以外的词语构成一般词汇。2) 一般词汇包括以下类型:新词、古语词、外来词、行业用词、科技术语、方言俚语词以及除以上六种词以外的非常用词。
5.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关系如何?1) 一般词汇对于社会的发展变化非常敏感。以基本词为基础构造出来的新词,大部分首先成为一般通用的词。2) 一般词汇中有些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长时期中同人们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具有全民性、稳固性、作为构造新词的基础三个特点,就进入了基本词汇。3) 原来属于基本词汇的某些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变得不很重要,甚至过时了,这些词就退出基本词汇,变成一般词汇中的词。² 基本词汇是词汇的基础,一般词汇又可以充实和丰富基本词汇。由于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的界限不是一成不变的。
6. 什么叫词的词汇意义?它和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1) 词的语法意义:由词的语法关系产生的意义。2) 词的词汇意义:与词的语法意义相对应,指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简称词义。词义是语言得以存在的基础。3) “语音——意义——现实现象”三者关系的公式告诉我们,词义就是和词的语音形式结合在一起的人们对现实现象的反映。
7. 词的理性意义和词的附加色彩有什么区别?词义反映客观世界,来源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但词义的产生又同人们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是客观对象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成果。正因为词义是客观作用于主观的结果,所以词义一方面是以现实为基础,对现实现象作概括的反映,一方面词义是在此基础上带上人们的主观态度,主观评价色彩,即词义包含着人的认识和态度评价。因此词义包括理性意义和附加色彩两个方面。1) 理性意义是词义的核心部分,是所有词都具有的,是整个词义的基础。理性意义是以现实现象作基础,不涉及人们的主观态度。2) 词义的附加色彩就是词义中除了理性意义以外的表示人们的主观态度和评价的意义,并非所有的词都具有附加色彩,像词义的褒贬、词义的风格等都属于词义的附加色彩。注意:² 词义的评价色彩虽然有其主观因素,但也具有社会性,不是指个人可以任意赋予一个词义不同的评价色彩,只有在选择运用的时候可以体现你的评价态度。² 比起理性意义来,附加色彩由于具有十分突出的主观因素,因此其意义容易变化。
8.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是怎样的?词义反映现实是经过对同类事物的特征的分析、综合、归纳把形形色色的客观事物的本质特点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区别特征抽象概括出来,进行归类,形成概念,再结合一定的语音形式反映出来,形成词义。词义是对客观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它不是反映个别的具体的事物的特征,而是反映同一类事物现象的共同特征。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词义的概括性是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成果,也是认识活动的必然要求,是语言作为人类交际工具的必然要求,是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本质特点所决定的。正是因为词义具有概括性,人类才能运用语言中数量有限的词语表达客观世界纷繁复杂、不可胜数的事物,使语言成为我们能够掌握的有效的交际工具。由于词义经过了高度的概括,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指称同类事物中的任何一个。所以概括性是词义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
9. 词义的概括性有哪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词义的概括性具体表现在词义具有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三个方面,这是词义概括性的三种具体表现形式,因而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进一步认识词义的概括性。1)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具有一般性。词义的一般性就是指词义是从特殊的具体的对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舍弃了个别的具体事物的特点,反映的是同类事物的共同特征,一般性的特点。注意:ü 强调词义具有一般性,并不否认语言有必要的手段表达人们对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或个性的认识。ü 在某一具体词的词义所指称的事物范围内,有典型的样本和非典型的样本之分。ü 词义的概括可以把特殊的、复杂的东西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这在复合词所表示的意义中看得更加清楚。2) 词义对现实现象的概括有模糊性。词义的模糊性是指,通过概括而形成的一般的、简单的东西,本身往往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词义的指称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没有明确的界限。词义产生模糊性的原因:ü 一方面,因为客观事物是连续不断运动的,又是互相联系渗透的,无法切割,它们按照自身规律运动发展,本身无所谓精确或模糊,人类要认识把握它,就只能省略一些环节,使之变得相对清晰明确。ü 另一方面,从主观方面来看,是因为人的个性上的差异,人们的认知水平、心理、态度、爱好及所处环境都有所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都一致,很难有一致的标准,放在某一客观对象上,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看法,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标准。   虽然词义具有模糊性,但词义所概括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中心和典型是比较清楚的。3) 词义对于具体语言社团的全体成员具有全民性。词义的全民性指,词义反映的现实现象是一个社会集团的全体成员共同认知的,没有阶级、阶层之分,没有阶级性,全民共同理解,都可以使用来表达思想。词义具有全民性特点,这是由语言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社会职能本身决定的。语言没有阶级性,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词义作为语言的构成要素,反映的是普遍性的东西,是全社会的成员所认可的,自然也就没有阶级性可言。相反,如果词义具有阶级性,同样一个词的意义不同阶级有不同理解不同解释,那么交际中必然要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不同阶级的人之间是不可能有效沟通的,语言也不可能成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说词义具有阶级性,就等于说语言具有阶级性,这是十分荒谬的。总之,词义对现实现象的反映是一种抽象的、概括的反映,而一般性、模糊性和全民性则是这种概括的三个重要的表现形式。
10. 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如何?语素义不能独立表示概念,词可以独立表示概念,所以词可以构造句子,能独立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而语素只能构词,不能直接参与句子的构成。在合成词中,词义是在语素义的基础上形成的,但词义不是语素义的简单相加,而是语素义的融合。只有词根和词缀两种语素可以构成词汇意义,词尾不能构词,不能构成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
11. 词的多义是怎样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不同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联系,语言社会在认识到这些联系之后就会在两类现象之间建立起一种联想关系,进而用指称甲的词去转指与它有联系的其他现实现象,产生多义词。
12. 多义词可以分为哪几种不同的意义?多义词的义项这样多,在使用中会不会造成歧义呢?多义词中有若干个不同的意义,但这些意义在词义结构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而人们根据它们的差异而分别命之为“本义”、“派生意义”和“中心意义”的名称。1) 本义:词的有历史可查的最初的意义,它是产生这个词的其他意义的基础。2) 派生意义:由本义衍生出来的意义。3) 中心意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本义可能逐渐退居次要地位,让某一个派生意义占据中心的地位,这个派生意义就成为该词的中心意义。多义词虽然有几个意义,但在使用中一般不会产生混淆,因为上下文使其中的一个意义显示出来,排除其他的意义。当然,由于使用不当,上下文不能确定多义词的具体意义,或者几种意义在一个句子中都讲得通,这就造成了歧义,会让人产生误会。因此,交际中要注意多义词的正确使用,避免歧义。
13. 词义的派生须具备什么条件?词义的派生有现实的基础,派生义和派生它的那个意义所指的事物的某一方面特征有联系,这种联系就是词义派生的现实根据。多义词的派生意义和派生它的意义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而两者表示的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则是建立这种联系的桥梁。
14. 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是什么?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引申大体上可以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1) 所谓隐喻,就是词义是通过比喻方式获得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某种比喻方式长期运用,从而把临时的意义固定在了一个词中,成为一项派生意义。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意义同本义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关系。通过隐喻方式产生的派生义,由于同本义之间具有一种相似关系,因此往往可以还原为比喻格式来理解。Ø 常见的相似关系有形状相似和结构相似两种类型,一般是以较具体的意义为基础来构建较抽象的意义,在不同的意义领域之间建立起相似关系。2) 换喻反映的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的相关关系,二者互相联系,也从本义产生派生意义。换喻其实就是借代引申,本义和派生义之间是一种相关的关系,而不是相似的关系,由此产生了借代意义。换喻有以下几种常见类型:Ø 工具——劳动者;Ø 材料——产品;Ø 地名——产品;Ø 地点——机构; Ø 部分——整体;
15. 多义词和同音词有什么区别?同音词的意义之间没有联系,而多义词的各种意义之间有内在联系。同音词是不同的词,与词义的聚合无关,而多义词是一个词兼有几个相互有联系的意义,是词义的一种聚合方式。同音词在语言的运用中有它积极的作用,编民歌、说笑话、说相声和写文学作品的人往往利用同音词来寄托自己的思想。
16. 为什么同一种现实现象需要用不同的词来概括反映呢?(即为什么会产生同义词?)1) 若干个同义词的意义所概括反映的现象虽然一致,或基本一致,但强调的重点和方面可以有所不同,因而在理性意义上表现出细微的差别。2) 由于词是被人们在交际中运用着的,所以往往渗透着人们对词所反映的现实现象的主观评价,因此对于同样的现实现象,人们的主观态度可能不一样,有褒有贬。3) 不同的交际场合也要求使用具有不同色彩的词,或正式庄重,或通俗随便。总之,同义词在语言的运用中为人们准确、细致地表达思想提供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正确使用同义词是一种语言艺术,可以使言词准确、生动、活泼,避免同一词语的重复。在文学作品中,恰当地运用同义词能帮助作家更准确地描写现实生活,刻画人物性格。
17. 同义词的差别在哪里?1) 词义的所指范围有大小之分,程度上有轻重之别;2) 附加色彩意义不同,或感情色彩不同,有褒贬之分,或语体色彩不同,有书面语与口语的分别;3) 搭配功能不同
18. 关于同义词还要注意哪些问题?1) 等义词是一种特殊的同义词。语言系统对等义词有两种调整办法,一是在语言的使用中使等义词发生分化,使之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二是淘汰一个,保留一个。2) 需要把词义的“同义关系”与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或“包含关系”区别开来。“上下位关系”由指称大类事物的词和指称大类事物中某一小类的词来反映。“包含关系”由指称整体的词和指称整体中的一部分的词来反映,上述成对的词都不是同义词。3) 词的多义关系和同义关系之间有纠缠。语言中多义词的各个意义差不多都可以和别的词的意义构成同义关系。4) 同义词意义的细微差别,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词义的附加色彩方面差异,也往往会影响到词的搭配习惯和运用范围。
19. 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相对反义词和绝对反义词?1) 相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中间留下空白,可以插进别的成员。2) 绝对反义词所反映的对立属于非此即彼的性质。3) 以下两种方法可以用来鉴别上述两种反义词:Ø 相对反义词前面一般可以加程度词进行“切分”,而绝对反义词前一般不可以加程度词。Ø 否定鉴别法:对于一组相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不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而对于一组绝对反义词的两个词,否定甲,一定肯定乙,肯定甲,一定否定乙。
20. 词义组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词义的概括性是把特殊的、复杂的现象变成一般的、简单的东西,使之成为人们认识现实现象的一种工具,用来指称现实中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词义的组合主要研究从一般到个别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复杂的现象。交际中谈到的现象往往都是个别的、特殊的,只有一般性、概括性的字一进入句子,就得和具体的、特殊的现象相联系,从\"一般\"回到\"个别\"。这时,在概括过程中曾经被舍弃的一些特征就有可能重新出现,扮演重要的角色。如果说字义的形成是从特殊到一般、从复杂到简单,那么字义的运用就是从一般回到特殊,从简单回到复杂。这种运用会因人们的生活环境、社会经历、文化素养等等的差异而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特点,使言语的运用千变万化,兴味无穷。交际中字义的运用千变万化,说话人可以充分利用他的语言修养,并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交际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词语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意思。词义的运用、理解与交际的环境、说听双方的职业、身份、心情、生活经历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一个句子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往往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由于这种种复杂的情况,在语言运用中往往会产生\"言内意外\"\"言不尽意\"之类的现象,需要参与交际的人自己去补充这\"言内\"的\"意外\"。这是交际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21. 词义的组合通过什么来实现?要受到什么的支配和制约?词义的组合是通过词语的搭配(组合)来实现的。词语的搭配一方面要受到语法规则的支配,另一方面也要受到语义条件的限制。词义组合的语义条件还要受到语义系列中其他成员的制约。词语的搭配还要考虑社会的使用习惯,即所谓“惯用法”。词语的搭配还涉及词义的各种附加色彩和修辞效果。
6#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8:25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语法
1. 什么是语法?语言是由语音形式、语义内容、结构关系三个方面构成的统一体,三个方面缺一不可,互相作用,构成了语言。语音是语言的形式部分,词汇是语言的意义部分,语法是语言单位的关系部分,说的是符号与符号怎样组合的问题。三个部分在语言中的作用: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法存在,没有词汇的内容意义,语言就是毫无作用的空壳,没有语法,语言就是一盘散沙。语法是语言结构的三个要素之一,且某种意义上说是最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的要素。语法就是用词造句的规则系统,它是词的构成规则、变化规则、组合规则的总和,也就是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共同理解、共同接受、共同遵守的语言组合法则的整体。语法的规则是客观存在于一种语言之中,是语言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说这种语言的全体成员必须共同遵守。2
语法具有哪些特点?1) 抽象性:概括了次的变化规则和组词成句的规则,即语法规则是词和句子在言语活动的运用中所归纳出来的共同点。每条语法规则都支配着一大群的词和句子。2) 稳固性:每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大都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变化得很慢,就保证了语言为各时代的人服务。3) 民族性:各个民族语言的语法都有自己的特点。
3. 怎样认识语法规则?语法规则是由哪两种规则构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语法规则是大家说话的时候必须遵守的习惯,不是语言学家规定的。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A. 组合规则就是把语法单位组成更大单位所遵循的规则,是指语法单位一个接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组合规则的特点:1) 组合规则是抽象概括的,它不是针对某一个具体的语素或词的组合,而是对一系列同类结构的概括。组合规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说话时现造的。所以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存在于话语之中,是对现实语句结构的高度抽象概括。聚合规则就是语法单位归类的规则,语法单位替换的规则。用有限的规则表达无限的内容需要用聚合规则,按照聚合规则同类的单位在同一位置可以互相替换,因为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因此,利用聚合规则,我们可以创造出许许多多符合实际需要的句子,以适应不同场合的交际要求。聚合规则的特点: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的;C.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区别在于组合规则的现实性和聚合规则的潜在性。D.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联系在于:两者必须是相互联系,共同存在,共同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缺一不可。1) 语法规则的抽象概括性通过聚合规更好地得到体现。因为有聚合规则,使句子的生成有了无数的可能性,人们可以使用有限的规则造出无限多的句子,语法系统也变得简明实用,否则,只有组合规则,没有聚合规则,没有可替换的同类,那么语言中的语法规则将多得数不胜数,人们难以掌握。2) 利用聚合规则创造出切合交际中现实需要的句子所借助的已有经验,实际上就是对组合规则的理解与运用。我们每个人说话,都要遵循组合规则的要求,按照已有格式套路,装入新的内容、与现实相关的内容,打个比方就是旧瓶装新酒。3)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各有作用的,组合规则的要求使得符号组合呈现出一个社会集团人人可以理解的序列,而聚合规则又使得语法系统大大地简化了,人们可以按照组合要求自由替换,造出既符合组合规则,又是全新的句子,以符合实际的需要。所以,组合的规则要求和聚合的替换要求撑起了语言大厦的框架。
4. 什么叫语法单位?语法单位有哪些?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1) 句子:句子是语言中最大的语法单位,又是交际中基本的表述单位。语法研究现在一般分析到句子为止。从形式上看,句子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完整的语调。句子按其语气可以分为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不同的类型,简称句型。词组: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里面作用相当于词而本身又是由词组成的大于词的单位。词组有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两种。固定词组中的成分一般不能更换、增删,次序不能颠倒,在语法结构中的作用与词完全一样,如成语是固定词组中的一种特殊类型。3) 词:词是最重要的一级语法单位,它是造句的时候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所谓独立运用,就是它在造句中能够到处作为一个单位出现;所谓最小,就是说不能分割和扩展,也就是说中间不能插入别的成分。从意义和作用看,词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语法研究通常以词为界,词以上的规则叫句法,词以下的规则叫做词法。4) 语素:语素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单位。我们可以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不同作用把它分成词根、词缀、词尾三类。a. 词根是词义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是由它体现出来,它可以单独构成词,也可以彼此组合成词。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是由词根构成的。b. 词缀是只能粘附在词根上构成新词的语素,它本身不能单独构成词。粘附在词根前面的词缀称为前缀,粘附在词根后面的词缀称为后缀,插入词根中间的词缀称为中缀。c. 词尾是指加在词的末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而不能构成新词的语素。词根和词缀具有构词功能,是构词语素,二者合称词干(一个词除去词尾,就是它的词干);词尾只能改变一个词的形式,不能构成新词,是变词语素。
5. 说明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1) 词由语素构成。有一个词根语素(在有的语言里加上词尾)构成的词称为单纯词。2)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词叫合成词。根据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类别的不同,一般把合成词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完全由词根语素按一定规则组合成的词是复合词。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词是派生词。3) 根据语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可以把复合词分成五种构造方式:a. 并列式:几个构词语素的意义相近相关或相反。如“途径”、 “生死”、等;b. 偏正式:前一个语素修饰后一个语素,后一个语素的意义是整个词义的中心。如“飞机”、“雪白”等;c. 补充式:前一个语素是词义中心,后一个语素作补充说明。如“扩大”、“压缩”等;d. 支配式:前一个语素表示动作行为,后一个表示动作对象。如“司令”、“跳舞”等;e. 陈述式:前一语素表示事物,后一语素表示性质、状态或动作。如“月亮”、“脸红”等;4) 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根据词缀的位置,一般可分为两类:a. 前附式:例如“老板”、“阿哥”b. 后附式:例如“记者”、“凳子”
6. 要注意哪些区别易混的合成词?1) 偏正式和支配式:偏正式一定以后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词义中心,支配式没有这种中心。如:围墙、围裙、围脖、围巾、围棋,其中“围脖”是支配式,其它词的中心意义是后一语素,前一语素修饰后一语素,而“围脖”没有这种意义中心。2) 支配式和补充式:支配式后一个语素一定是表示事物的,是名词性的,补充式后一个语素是动词性的或形容词性的。如:理事、司令、扩大、失色、加强,其中“扩大、加强”是补充式。3) 偏正式和陈述式:偏正式合成词一般不会同陈述式合成词混淆,但是偏正式中有一类由古代汉语名词做状语格式节缩形成的词语,易同陈述式合成词相混,要注意区别。偏正式一定是以后一个语素的意义作为词义中心,陈述式没有这种中心,后一语素是不是整个词语意义的中心,是判断这个词是不是偏正式合成词的关键。那些容易同陈述式混淆的偏正式合成词,由于前一个语素在古代汉语中是名词状语,它们还可以通过“像…一样…”格式来扩展,如“金黄”就是“像金一样黄”,“笔直”就是“像笔一样直”,这样扩展后,原词中两个语素的修饰语和中心语的地位就看得更加清楚了。而陈述式合成词由于没有这样的词义中心,其结构不是来源于古代汉语的名词状语格式,因此不能这样扩展。“火红”可以扩展为“像火一样红”,而近似结构的陈述式合成词“口红”扩展为“像口一样红”,意思就无法理解。
7. 词的组合有哪五种基本类型?1) 主谓结构:反映陈述对象和陈述内容的关系,它的作用是提出一个话题,然后对这个话题作出说明。话题的部分称为主语,说明的部分称为谓语。汉语的主谓结构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可加“是不是”转换为问句形式,如:今天/星期六——今天是不是星期六?2) 述宾结构: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语在后,可加“了、着”。如:吃/苹果——吃了苹果。3) 述补结构: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这叫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构叫做述补结构。述补结构是补语在前,补语在后,可加“得”或“不”,如:站/稳——站不稳,讲/清楚——讲得清楚4) 偏正结构: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可插“的”或用“什么”、“怎样”来提问,如:红/衣服——红的衣服,加倍/努力——怎样努力?蓝色的/衬衫——什么样的衬衫?5) 联合结构:联合结构的构成成分在语法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中间可加“和”、“与”、“或”等成分,如:工人和农民,北京、上海、天津
8. 怎样认识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相对而言,是语法单位在组合中所产生的意义,是词进入组合之后由语法结构所赋予的意义。2) 语法形式:语法形式相对于语法意义而言,是表达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也就是说,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就是语法形式。例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和英语“comrades”中的s,语法意义是复数,它们就是复数这一语法意义的语法形式。语法手段:语法手段是对语法形式的进一步概括归类,它是根据表达语法意义的同一性质的语法形式所概括出来的类别。比如英语动词“seeing(看)”附加上词尾ing,表示进行体,英语名词“vases(花瓶)”附加上词尾s,表示复数,这两种语法形式不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也不同,但它们语法形式的性质是相同的,即都是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现语法意义,所以可以把这两种具有相同性质的语法形式概括为同一个语法手段,即词形变化,也即形态变化。常见的语法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词形变化。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有什么不同?语言中的词都具有一定的意义。词的意义分两种:一种是词汇意义,一种是语法意义。词汇意义是词的物质意义。指的是词所指称的客观现实中的事物、现象、特征、关系、性质、行为、状态等。词汇意义都是具体的,词与词之间以词汇意义区别开来。语法意义与词汇意义不同,它是一系列的同类词所有的共同的概括性的意义。语法意义所表示的内容种类繁多,范围极广。语法意义却不能单独存在,它和词的词汇意义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之中。这也是每个实词中不可缺少的两个组成成分。一般认为虚词只有语法意义,故在句中不能单用,而与具有词汇意义的实词连用,在与词汇意义的结合中才能现实它的具体的语法意义。语法意义不能离开词,不能离开词的词汇意义,因为语法意义大部分是从词汇意义中抽象和概括出来的。词汇意义是语法意义的基础。
10. 为什么说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在许多语言中不是对等的?语法意义是观念性的东西,要通过其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形式即语法形式表达出来。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在许多语言中不是对等的,从数量中讲,语法形式要少于语法意义。从两者关系来讲,一个语法形式可以表示好多个语法意义,一个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语法形式表示。语法形式与语法意义之间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语法形式用于表达语法意义,语法意义必须用语法形式表达,二者缺一不可。
11. 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有哪些?表现语法意义的形式就是语法形式。语法形式是语法意义在语言中的外部表现,是语法意义的外部标志。构成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选词、词序、虚词和词形变化等。1) 选词:选词只在语法结构中的某一个位置上要求使用一定词类的词语,不能随意使用别的词语;词序:词序指词在语法结构中的排列词序。词在语法结构中都有比较固定的位置,并且可以进行有规则的变换。词序是语言中极为重要的语法手段,由于汉语的词充当什么成分本身没有外部形式标志,因此只能依靠词序来表示。同样,由于没有形态标志,汉语的定语一般只能在中心语的前面,而英语有的在前,有的在后。虚词:也叫辅助词,是语言中专门用来构成语法形式的词,虚词是汉语的重要的组合手段之一,用不用虚词,用什么样的虚词,含义往往不同。虚词主要有冠词、助动词、前置词、后置词、连接词和语气词等;词形变化:指在语法结构中词本身结构上发生的变化。比如英语表示单数第一人称的代词,充当主语时是I,充当宾语时时要变成me。除了第二人称外,英语代词在句子中主宾语位置上都有不同的变化。印欧语言都有这种形态变化,一般称之为综合性语言,汉语没有这种形态变化,主要依据词序和虚词,所以叫做分析性语言。举例说明句子组合的层次性。前面介绍,词与词之间,根据一定的结构规则,可以互相组合,组合成词组,体现出一定的结构关系。一个复杂词组中的词语,表面上是一个挨一个依次出现,似乎是平列的,但实际上它们是有层次的,并不是每个词之间都有结构上的关系,一个词与哪个词发生结构上的关系,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一个复杂的结构往往是由许多成分构成的,这些成分按照一定层次逐级构成。从层次看,每个层次的结构单位,一般是由两个直接成分构成的。所谓直接成分就是每一层次中直接组合起来构成一个更大的语法结构单位的两个组成成分。分析词组的层次,就是要分析这个词组在每个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如果直接成分仍然是由几个成分构成的,就要依次往下分析其直接成分,直到所有的直接成分都是词为止。如: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村庄。(这句句子的层次逐层为主谓、述宾、偏正、偏正、主谓)直接成分分析法是通过找直接组成成分来分析句法结构层次的方法,它利用图形分析句子或词组的结构,把结构层次和结构类别都标出来。以揭示句法结构内部的显性意义。对于一些有歧义的句法结构,这种分析法也可通过层次分析来说明。
13. 怎样分析句子的结构层次?分析词组或句子的结构层次的方法,一般使用直接成分分析法。这是一整套切分语言单位的理论和方法,它按照语言组合的次序,层层切分,逐层分析语言结构的内部层次,把每一层次上的两个直接成分切分出来。分析词组,实际上是一个三步循环法:第一步:通读整个词组,找出构成整个词组的两个直接成分,确定整个词组的结构关系。从总体看,这个词组是个主谓词组,两个直接成分一个是主语“我们”,一个是谓语“必须学好英语”。第二步:用筐式图把两个直接成分标志出来:第三步:在筐式图下写出这个结构体的名称,一个成分下一个字,标明两个直接成分。分析层次要注意:切分出来的每个直接成分,都必须是有意义的单位。2) 切分不能跨段,即不能把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和另一个直接成分的一部分切分在一起,这样切分出来虽然有意义,也不正确。3) 切分要符合愿意,切分出来的直接成分组合起来不能改变原来的意思。层次分析看起来复杂,其实就是在每一层次确定词的基本的组合关系。
14. 什么叫组合的递归性?它的意义怎样?同样的语法结构可以层层嵌套,同一条结构规则可以重复使用而不致造成结构上的混乱,借数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语法规则的“递归性”。在句法组合中,递归性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从初始结构开始,自始至终重复运用 同一条语法规则;另一种表现是,同一条语法规则可在一个结构上间隔的重复使用。语法规则递归性和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密切相关。语法结构的层次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由递归性造成的,反过来讲,语法结构的层次性也为语法规则的反复使用提供了可能。
15. 划分词类的标准是什么?词类是按照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句法功能分出来的类。划分词类的标准是,根据词在结构中所起的作用即词的句法功能给词分类。在一种语言里,凡是能在同样的组合位置中出现的词,它们的句法功能相同,就可以归成一类。
16. 划分词类应注意的问题1) 在鉴别词类时可以参照词的意义,但不能完全根据意义,而需要有句法功能和形式上的实证;2) 在同一个词类当中,具体的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3) 一个词可以兼属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类。汉语的实词缺少形态变化,同一个词的句法功能往往有比较 大的灵活性,因而跨类的现象比较多,这是汉语词类系统的一个特点,也是划分汉语词类的一个难点。
17. 划分词类对句法描写的意义1) 划分词类是概括句法格式、发现组合规则的基础;2) 词类之于句法描写的重要性还表现为,给词分小类可以大大深化句法描写。词类的层级特点怎样?语言的词类是一种由粗到细,一层层细分的体系。每一大类中的词“大同小异”,相互间既有共性,又有特性,因此可以在大类里面再按组合的特性分成各级小类。组合研究的深入总是要求聚合方面作更细的分类。向语法结构的深处和细处探索,这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主要方向。
19. 什么叫形态?为什么说形态可以作为划分词类的标准之一?形态是指同一个词在造句时因其句法位置的差异而发生的不同变化,它也叫词形变化。形态变化是表示语法意义最重要的手段,许多语法范畴,主要是通过形态体现出来的。在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中,形态是划分词类的重要依据,具有相同相同变化的词,功能上往往具有相同的特点,形成一个聚合体,可以划分为一个类别,这些就是一般所说的划分词类的形态原则。当然,形态最终要服从功能要求,形态原则和功能原则是基本一致的。如果某个形态与功能矛盾,应以功能来决定类别,功能是划分词类的最根本的依据。
20. 形态变化有哪些主要形式?1) 附加词尾:也叫外部屈折,主要是在词干后面附加成分,表示某种语法意义。例如英语名词后加s表复数,动词后加ing、ed表示进行体和过去时,形容词后加er、est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英语绝大多数语法意义是通过附加词尾表示的。2) 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即通过词的内部的词根中的元音或辅音发生变化构成语法形式。英语表示语法范畴的语法形式一般都有规律,但有些词属强式变化,不遵循大多数词的变化规则,而有自己独特的变化方式,即改变词的内部语音形式。这种形态变化往往没有规律,不能类推,只能分别死记。例如英语词汇系统中的不规则动词就需要单独记忆。3) 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示同一个词的不同的语法意义。也就是说,当一个词的语法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不是附加词尾或改变内部的某个音,而是完全用另外一个词根来表示,形式上完全是另一个词。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不是很多。例如I的宾语是me,we的宾语是us,she的宾语和所有格是her,good的比较级是better,最高级是best等等。
21. 什么叫语法范畴?怎样理解语法范畴:每一个词的每一种形态变化,都要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把这种通过词的变化形式表现出来的语法意义概括起来进行归类,得到的类别就是语法范畴。所以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归类,是由词的变化形式所表示的语法意义方面的聚合,也就是说,具有相同范围的语法意义可以概括为一类,比如英语的名词book,有单数和复数之分,虽然二者是对立的,但它们其实都是表达某个领域的意义的,所以就把它们概括为一类,即表示“数”的范畴,单数和复数就属于数的范畴,而语法范畴“数”是对单数、复数这两个语法意义的概括,同类的语法意义和一定的语法范畴是相对应的,包含在一定的语法范畴之中。语法范畴简单地说就是语法意义的归类,但这种语法意义主要是指通过词形变化表现出来的。所以语法范畴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所具有的,没有形态变化的语言没有这些语法范畴。比如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就没有这些范畴,但这不是说汉语没有这样的语法意义,汉语主要是运用词汇手段,如虚词来表示的。比如所有格,英语是名词后加’s表示的,如student’s book,汉语是加助词,如“学生的书”,又如汉语用助词“着、了、过’表示英语中的时的范畴。
22. 常见的语法范畴有哪些?1) 性((gender):性的语法范畴是属于名词类的词所具有的,印欧语系的语言大多有这种语法范畴。不过性的数量不等,如法语有阳性和阴性,俄语和德语有阳性、阴性和中性。俄语以辅音结尾的为阳性,以a结尾的为阴性,以o结尾的为中性。形容词由于是修饰名词的,也随着修饰的名词而发生性的变化。2) 数(number):数的语法范畴一般为名词类的词所有,表示现实中的事物的数量关系,一般包括单数和复数两种意义,有的语言还有单、双、复数之分。通常只有表示具体的可以计数的事物的名词才有数的语法范畴,像专有名词、抽象名词等就没有数的变化。3) 格(case):表示名词和代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名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和与其它词的语法关系。格的数量在不同的语言中也是不一样的。4) 体(aspect):体是动词特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情况、方式,可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结束、完成等多种意义。5) 时(time):属于动词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和进行的时间,确定时间的标准是说话(写)的时刻。时的范畴一般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将来时。6) 人称:人称表示说话者本人和所说的话中的动作行为的主体之间的关系。不少语言的动词随着主语的人称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7) 级(degree):表示性质或属性的程度上的差别的语法范畴,是形容词和副词所具有的意义。级一般可分为原级(positive degree)、比较级(comparative degree)、最高级(superlative degree)三种。8) 态(voice):动词所具有的语法范畴,表示动作行为与主体的关系。通常把态分为主动态(active voice)和被动态(passive voice)两种。句子使用的态不同,动作行为的主体和客体在句子中表示的方法就不同。用主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主体,即动作的发出者。用被动态时,句子的主语表示动作的客体,即动作的支配者,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注意:语法范畴具有很强的民族特点,不能用一种语言的语法范畴去硬套另一种语言。用来表示语言范畴的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
23. 语法范畴中的“性”的概念有什么特殊性?性是一个纯粹的语法概念,与生物学上的性别概念不是一回事,但从来源看,二者有一定的联系。性是古代人以人类的性别特点来关照认识事物的结果,反映了人类发展阶段对事物或现象的属性的认识。古人比照人类男女的性别特征,用来观察客观事物,从主观出发,给事物归为不同的性别。所以性反映了人类原始思维和认识水平,是原始观念、习惯在语言中的遗留。今天的语法范畴的性,已经与事物的性别属性没有任何关系,单纯成为一种语法现象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语言对同样事物的不同性的归纳可以进一步认识语言的社会性特点,比如太阳,法语是阳性,德语是阴性,俄语是中性,汉语虽然不分性,但一般概念是把太阳归为阳性的。又如地名,阿拉伯语中大部分名词属于阴性,少部分属于阳性,如果从人的性别概念出发来理解,是很难讲通的,这里其实不过是语法现象。汉语中的“他”和“她”只是书写上的区别,不属于性的语法范畴。
24. 每一种语法范畴具有哪些共同特点?1) 有共同的意义领域,具有相同的性质,同性质的语法意义概括在一个范畴,不同领域的范畴不能归在一起;2) 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变化形式是互相对立的、排斥的;3) 同一语法范畴中的各个项所表示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本身,而且也取决于它和其它项之间的相互制约的关系。即某个项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其它项的意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25. 什么叫变换?它有什么意义?句式的变换,就是运用增加、删除、换位、变更结构格式等手段,把一种句式变成另一种句式,以弄清句法意义,适应表达上的需要。句式变换常使用的手段有成分移位、增添成分、省略成分、改变语调等。句型变换是句式变换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常见的句型变换是陈述句变为疑问句,肯定句变为否定句,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变换是语法格式的有规则的变化,它能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在变换过程中,我们不但可以改变成分的位置,也可以增添、省略或者替换某些成分。这样的研究可以使语法分析简明、清楚,避免臃肿重复,而且对揭示句法同义和句法多义有重要的作用。
26. 变换和句法同义: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之间的关系。处在同义关系中的格式,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实际上即表示同一结构义义的各个句式形成一个聚合,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在变换的时候可以使用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手法。变换把结构意义相同的句式联系在一起,显示出它们之间互相沟通的关系。它打破了孤立研究一个个句式的局限,开阔了研究句法的视野。变换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学语言的人可以利用它扩大联系造句的范围,掌握成套的句式;语言使用者也便于在有变换关系的句式中挑选合适的句式,提高表达的效能。
27. 变换和句法多义:句子多义是指同一个句法组合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结构意义。多义变换,就是要通过替换、移位、添加成分等手段,把一个多义的结构变换成不同的单义结构,从而消除歧义。
28. 造成多义的原因有哪些?造成多义的原因实际上便是歧义的类型:1) 句法层次歧义,如“发现了敌人的哨兵” 可以从甲处切分,也可以从乙处切分。2) 结构关系歧义,如“出租汽车”、“烤白薯”等词组可分析为动宾关系或修饰关系。3) 施受歧义,如“鸡不吃了”、“支持的是他”等等,这些句子的歧义原因是因为句子中的名词的施事(动作发出者)、受事(动作支配涉及对象)的关系不明确,它们和句子中的动词可以构成多种多样的关系,而且都解释得通,形成多义。4) 隐性歧义,如“船长在甲板上写字”等词汇歧义,如“门没有锁”、“都去加油”等句子中的多义词或同音词的几个义项都能组合,无法确定其中的一项意义,形成歧义。6) 语音原因造成的歧义,而在书面上因为有汉字区别同音词,不会造成歧义,例如“全部合格”,口头上说出来可能会被理解为“全不合格”。多义变换的作用:1) 变换可以有效地用来分析句法结构中的歧义现象。因为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面的两种结构意义在别的结构里不一定聚集在一起,变换正是把它们放到另一些结构里面去检验,看是否能够把它们区分开来。2) 变换有助于辨析句法意义之间的细微差别。它能够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不论在组合上还是在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往深处推进一步。
30. 世界上语言按结构类型大体可以分为几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1) 孤立语——孤立语也叫词根语,汉语、彝语、壮语、苗语等都属于孤立语。它的特点是词序严格,虚词十分重要,复合词,派生词少。2) 屈折语——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它的主要特点是:一有比较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二是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三是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独立存在。3) 黏着语——黏着语也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本身形式的变化来表示各种语法关系。土耳其语、日语、朝鲜语、芬兰语、维吾尔语是这种类型的代表。其最突出的特点是词根与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故名黏着语。复综语——又叫编插语、多式综合语,其突出特点是分不出词和句子。这种结构类型多见于美洲印地安人的语言。如美诺米尼语。
31. 曲折语和黏着语的区别在哪里?人类语言分为孤立语、屈折语、黏着语和复综语四类。通常我们对于屈折语和黏着语的区别不太清楚。可以从这两种语言的代表语言入手来探究它们之间的区别。以下举例基本以英语和日语为主。屈折语以词形变化作为表示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以印欧语系诸语言为代表,如俄语、英语、法语等。主要特点有:1) 有丰富的词形变化,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如内部屈折:指替换词根中的某些音位。比如:英语中的名词foot的复数形式就是由改词根中oo字母组合为ee,从而得出feet的。一种词形变化的语素可以表示几种不同的语法意义。比如:works中的词尾s,表明了单数、第三人称、普通体、现在时四个语法意义;而一种语法意义,也可以用不同的词形变化表示。比如,同样表示数的范畴,我们可以在名词后面直接加上词尾s(即外部屈折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内部屈折的方式,如man-men。3) 词尾和词干或词根结合十分紧密,脱离开词尾,句子中词根就不能单独存在。黏着语将具有一定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粘连在词根或词干上形成语法形式的派生词。黏着语中的词和屈折语的词一样具有表示词汇意义的词干和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成分。但是它们彼此的结合并不紧密,附加成分好像是粘附在词根上似的,所以叫做“黏着语”。日语是这种类型的典型代表。主要特点有:1) 黏着语词的前面和中间不发生变化,只是在词的尾部发生变化,表示语法意义。比如:日语中的ゎたし“我”变成复数“我们”时只是在词的末尾加上表示复数意义的たち,从而变成了ゎたしたち。变词语素的每一种变化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多种语法意义就要用多个变词语素来表示。比如:日语中的动词为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便有多种活用形式,有未然形、连用形、终止形、连体形、假定形、命令形、推量形等形式。3) 词根和变词语素结合不很紧密,两者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是在用的时候临时贴上去的,故名黏着语。32. 为什么说语言结构不能分优劣?不同类型的语法本身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每种语言都源于遥远的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它们的语法规则都有效地为人们的交际服务。人们熟悉本族语言的结构类型,在学习其它类型的语言时会不习惯。这只是习惯问题。任何语言都必须有足够的语法表达方式才能适应交际的需要,无非有的采取这种方式多点,那种方式少点,有的恰好相反罢了。因此从原则上,语法不能分高低优劣。
33. 什么叫语言的普遍特征?常见的语言普遍特征有哪些?语言的普遍特征:语言结构的各个组成部分,如语音、词义、语法有的共同特点。语法结构的普遍特征有:1) 一切语言都至少有由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构成的句子。2) 一切语言都有形容词性词语修饰名词性词语,副词性词语修饰形容词性词语。3)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动词性词语全部或一部转成名词性词语;把动词性词语转成形容词性词语。4) 一切语言都有办法把几个名词性词语连在一起,把几个动词性词语连在一起。5) 一切语言都有否定句和疑问句,都能够把某些句子变成祈使句。6) 一切语言的名词性词语和动词性词语都至少有两种发生关系的方式。
7#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9:11 | 只看该作者
        第三章 语音
1、什么是语音?怎样认识语音?语音是语言的物质材料,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
语言实际上是一种符号,而符号的构成包括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体,二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语言就是一种符号,语音就是语言符号得以存在的形式,它是通过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通过人的发音体―声带的振动,使周围空气振动,产生音波,再扩散开来,传到别人的耳朵中,再还原成语音,并与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定的意义结合起来,就理解了对方所说的话语的意义。这就是交际表达与接受的一个完整的过程。(人类的交际过程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这样五个阶段,详见导言部分)所以,语音又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代表一定意义的声音。它不但是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而且必须代表意义,否则,也不是语音。
  1语音可以分哪些单位?
要进一步认识人类语音的特点,我们进一步把人类语言的语音系统切分为大小不同的单位进行研究。一般把语音单位分成音节和音素来研究。
1)        音节是音位和音位组合起来构成的最小的语音结构单位。它是听觉上感受到的最自然的单位。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往下切分,就是音素。一个音素只有一个发音动作,发音动作改变了,发音器官的形状改变了,就发出了不同的音素。

  2为什么说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人们说话,要发出一连串的音,这些是人的发音器官连续活动产生出来的,像一股水流,我们把这一连串音称之为语流。把语流中的音按音质(音色)来切分,分到不能再分的时候,这个最小单位的音就是音素。因此,音素是人类语音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
音素的划分是分辨语音和分析语音的基本步骤,也是字母拼音的基础。
2.        音素和字母有什么区别?
音素不同于字是很明显的,要注意的是音素也不同于字母。两者的区别如下:
1)        字母是书写的最小单位,而音素是语音的最小单位。
2)        通常用一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如汉语中:(d)-[t], (t)-[t’], (n)-[n], (l)-[l]等。但如果字母不够用的话,就以两个字母表示一个音素。
3)        可以用同一个字母表示几个不同的音素。
附:普通话音素表书写办法        音素符号
一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a o e u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r z c s
一个字母代表几个音素
i  (bi 的 i;  z i的i; zhi的 i)
两个字母代表一个音素        er ng zh ch sh
一个字母加一个符号代表一个音素        ê ǖ

3.        什么是音标?汉语拼音是不是音标,为什么?
音标是记录音素的标记符号。音标的制定原则是:一个音素只用一个音标表示,一个音标只表示一个音素。音标是在拉丁字母的基础上创制的,不够用就用希腊字母等补充。但音标和字母不是一对一的。
汉语拼音也是一种记音符号,但还不是象国际音标那样严格意义上的音标,因为汉语拼音的字母符号与音素并不是意义对立的,如a代表了四个音素,i代表了三个音素;另外,汉语拼音的运用还涉及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拼写规则,如i和u在音节前要写作y,w,iou,uei,uen与辅音声母相拼时要省略韵腹等。所以汉语拼音与单纯的记音符号-——音标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
4.        什么是国际音标?怎样学习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是国际上通用的记录人类语音的符号系统,国际音标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1888年由国际语音协会公布使用,提供了一套记录语音的国际标准方法。后来几经补充修订完善,是目前世界上最通行的记音符号。国际音标最初由斯威特(H.sweet)设计出草案,1886年帕西(P.Passy)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出来的,目前已经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是我们学习语言、研究语言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因此,学习语言学,尤其是学习语音,必须掌握国际音标的相关知识。
国际音标的特点:
1)        一音一符,即一个音由一个符号标记。为了准确鲜明,一般不能借用符号,记音的符号也不能随意变化。
2)        形体简单清晰,音标符号大部分采用了拉丁字母小写的印刷体。小部分用希腊字母或新制造的符号。
3)        能比较精确地记录世界各种语言的语音。
学习和使用国际音标时要注意的问题:
1)        要注意将国际音标与拼音方案的字母区别开来。在国际音标中,一个字母的不同形体就是不同的音标,代表不同的音素。为了和一般的字母相区别,国际音标在世勇时通常要在符号外加上方括号[]。(注意:圆括弧里标记的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符号。)
2)        要注意将形体相似的音标区别开来。国际音标中有些音标符号是对同一个字母进行不同的变形而产生的,各自表示不同的音素。
3)        要了解用国际音标记录语音有宽式与严式的区别。严式记音要求只要一个音素有区别就要使用不同的符号,它是一种详尽记录发音特征和差别的标音,又叫做“音素标音”。宽式记音对于没有意义区别的几个音素使用一个符号记录,实际上记录的是音位,是“音位标音”。例如英语中基本上没有不送气的清塞音,送气与否并不区别意义,所以英语中的送气音也没有使用附加的送气符号,如person.tool、kind中的p、t、k是送气的,而spring、stand、sky中的p、t、k是不送气的,但它们都用[p]、[t]、[k]来表示,这就属于宽式记音。我们要求掌握严式记音。严式和宽式是相对而言的,二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记录语音时是采用宽式标音还是严式标音,则视需要而定。
5.        为什么汉语拼音不采用国际音标?
国际音标不同于汉语拼音,虽然二者都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构成的,但作用并不一样。
汉语拼音根据汉语语音特点制定,最主要的是它不是音素化的符号,而是音位化的,比如普通话音节zhi、zi、bi、中的i,是发音特点不同的三个音素,但由于出现环境不同,不会造成发音上的混淆,所以汉语拼音方案就用一个字母表示,音节tian、dai、pa、gang中的a,其实都是发音特点不同的四个音素,由于它们各有出现环境,而且混同也不区别意义,就是说把音节dai中的a发成音节gang中的a,除了听觉上有些别扭以外,不会影响意义的表达,所以就用一个字母代表。汉语音节ao、iao中的o,实际音质接近u,但是由于字母o在汉语拼音方案使用较少,u使用较多,而且手写容易同n混淆,所以就采用了字形上容易区别的o。此外,汉语拼音还有很多变化的规则,如省略韵腹,如i、u转写为y、w等,这样的变化规则涉及到80多个音节。当然,汉语拼音的这些特点需要结合制定背景和制定的目的来认识,在没有很多群众基础的情况下,汉语拼音方案采用形体陌生的国际音标有可能难以推广,更何况上个世纪50年代还特别提出汉字要改革,要走世界拼音文字的共同道路,这样当然就不便采用国际音标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音标是纯粹的标准的记音符号,汉语拼音虽然也是记音符号,但还不是纯粹的,其间还有某种文字的痕迹,比如其变化规则,就不应该是作为记音符号所具有的特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汉语拼音有其先天不足的一面,应该适当调整。
国际音标看起来和汉语拼音中的符号很接近,实际上差别很大,只有少部分可以互相对应,大部分是各不相同的符号,差别较多,这是我们学习应该注意的。学习国际音标,最好结合汉语拼音对照学习二者的字母特点上的相似和相异之处,悉心比较,就容易掌握了。
6.        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语音?
1)        对语音的自然属性的研究:
语音的发音——传递——感知三个环节,分别对应于语音的生理——物理——心理三个方面的属性,由发音学——音响学——听觉语音学三门学科加以研究,标志着人们研究语音的进展过程。三个环节,三个方面,三门学科的研究都是自然科学和语言学的交界领域,需要利用大量的实验手段。
2)        对语音的社会属性的研究:
音位学:由生理器官产生的物理音响只不过是语音用来表示意义的物质材料。音位学就是研究各种语言使用哪些材料,如何使用,有自己的规则等等方面。
由于音位学是在了解语音的物理、生理特性的基础上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的角度对语音的研究,这种研究牵涉到语言本身的构造,属于语言学本身的范围。
7.        怎样认识语音的属性?
语音具有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和社会属性三个方面的性质。其中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是语音的自然属性,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有物理属性或生理属性,但只有语音具有社会属性,只有人类社会才有语音,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
1)        声音的发出实际上是一种物理现象,是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颤动,再振动周围的空气,形成音波,音波往外扩散,通过空气传递到我们的耳朵中,我们就听到了声音。语音的发生与传递过程同自然界的一切声音都是一样的,因此具有物理属性。
2)        语音是通过人的各个发音器官的协调作用发出来的,具有生理属性。我们说话,哪怕是最简单的话语,都是肺、气管、声带、舌头、双唇、鼻腔、口腔等协调作用的结果。自然界的动物发声也具有生理属性,如鸟鸣狗吠马嘶狮吼等。
3)        自然界的所有声音都没有社会属性,只有人类发出的语音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具有社会性,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语言的物质外壳的语音,当然也具有社会属性。而且,一种语音代表什么样的意义,什么样的意义由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也是由社会决定的,所以说社会属性是语音的本质属性。所谓社会属性,就是指一个音素在不同的语言或方言中具有的不同的作用,在交际中执行不同的功能。
8.        请举例说明语音的社会属性。
为什么一个音素,一种语音系统中有,另一种语音系统中没有呢?同样的音素在不同的语言中表意功能差别竟然这样大呢?这都是由语音的社会性质决定的,这些差异无法从语音的物理性质和生理性质找到答案。音位就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来研究语音的,之所以给音位下定义一定要强调音位是属于一定的语言或方言的,在于语音具有社会属性,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或方言,我们就无法认识一个音素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功能。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由语言的社会性决定的,语音的社会属性上的特点可以使我们进一步加深对语言的社会性的认识理解。
比如我们汉语普通话中的音素[y],配上不同的声调,可以表示多种多样的意义。例如“于、雨、语、育、鱼、玉、欲、羽、驭、予、盂、愚”等等,儿子英语中,这个音什么也不表示,英语中就没有这个音素,甚至我国一些方言也没有这样的音素,例如四川西南部地区,凡是普通话音节中念[y]的地方,统统都念,于是那里的人说“买鱼”,在外人听来好像是说“买姨”。
又如同样是由两个音素[a]构成的音节[ai],在汉语中表示的意思是“爱、矮、唉、哀、癌”等意思,在英语中是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的主格形式、工字形物体、英语字母表中的第九个字母、自我、极端自私的人、自我意识等等。
9.        什么是语音的四要素?语音的四要素有什么样的作用?分别是由什么决定的?
同自然界的其它任何声响一样,语音也是因为物体振动周围空气而发出来的,具有音高、音重、音长、音质四个要素,一般称之为语音的四要素。
1)        音高:就是声音的高低。声音的高低取决于物体振动的频率。频率是每秒钟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叫做赫兹,每秒钟振动一次就是一赫兹。声音的高低从根本上说是由发音体的形状决定的。长而厚的物体振动慢,声音就低,短而薄的物体振动快,声音就高。语音中的声音的高低就是由人的发音体声带的长短厚薄决定的。男子的声带长而厚,声音就较低沉,妇女和儿童的声带短而薄,声音就较高。音高在语音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汉语的声调,就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
2)        音重:也叫音强,指声音的轻重或强弱。声音的高低取决于振幅的大小,振幅越大,声音就越强,反之,声音就越弱。振幅大小同发音时用力大小有关,呼出气流越大,声音就越响亮,反之就轻弱。平时我们说话种的重音,就是由振幅决定的。普通话的重音和轻声就是由音重的变化构成的。同样的音节,有没有重音,重音的位置不一样,词句的意义往往有所差别。
3)        音长:指声音延续时间的久暂,它是由发音体振动持续时间的长短决定的。音长在汉语中没有特别的区别意义的作用,但在英语中能区别意义,英语的元音有长音短音之分就在于这些长短音能区别意义。
4)        音质:又叫音色,指声音的品质特色。不同的音色是由发音体不同、发音方法不同、发音时共鸣器形状不同决定的。
语音四要素在不同的语言中其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音高,在汉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所以汉语语音非常强调声调的差别,而在西方诸语言中,词义的差别主要是通过音素的组合体现,声调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又如音长,在英语中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同样的音素,念长音和念短音所表达的意义是不一样的,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样的差异。语音四要素的在不同的语言中所体现出的不同的功能差别仍然是由语音的社会属性决定的。
10.        怎样认识人类的发音器官?
人体发音器官由动力部分、发音部分、共鸣部分构成,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

1)        动力部分包括肺和气管,主要是发音时呼出气流,为发音提供动力。
2)        发音部分是喉头和声带,声带是主要的发音体。人类所有的响音,都是由声带振动发出来的。发音时,声带随着气流的冲击,开合振动,发出清音或浊音,人们还可以自如地控制声带,随着声带的长短变化而发出高低不同的音来。
3)        共鸣部分包括口腔、鼻腔和咽腔,主要作用是调节气流,改变发音器官的形状,人类的各个不同的音素,主要是通过这部分的调节形成的,否则,人类就只能发出清音或浊音两种音,不可能发出现在这样丰富的音来。
11.        不同音质的声音是怎样形成的?不同音质的语音是怎样形成的?
1)        不同音质的声音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发音体不同,二是发音方法不同,三是共鸣腔形状不同。
2)        不同音质的语音的形成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呼出气流是否受阻,在什么部位受阻,二是解除阻碍的方式不同,三是声带振动与否。
12.        在人体发音器官中,哪些是主动发音器官?哪些是被动发音器官?
1)        主动的发音器官:如唇、舌头、软腭、小舌等是能够活动的器官。
2)        被动的发音器官:如上唇、齿龈、硬腭等是不能活动的器官。
13.        “舌头是最灵活的器官,在发音中起很大的作用。”请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句话的含义。
舌头是口腔中最灵活的发音器官,其突出作用是通过它的活动,能与口腔许多部位构成阻碍,阻挡气流,改变口腔共鸣器的形状,从而发出不同的音素来。例如舌尖和上齿龈或上齿背接触,能发出舌尖前音t, n, l ,ts,s等,舌根与软腭接触能发出k, h’,x等音素,元音i ,y, a, α,o, u ,e等也与舌头的活动位置密切相关的,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舌头的活动来改变共鸣器形状,人类能发出如此复杂的声音是不可想象的。
14.        什么是元音和辅音? 元音和辅音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元音和辅音是音素的两大类别。它们是根据发音特点的不同而区别出来的。
元音是指呼出气流不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辅音是指呼出气流受口腔部位阻碍而发出的音。元音和辅音的区别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1)        气流是否受阻。从发音时气流是否受阻看,发元音时,口腔大开,呼出气流不受任何阻碍;发辅音时,发音器官的某一部位要闭合形成阻碍,呼出的气流只有克服这种阻碍才能发出声音来。发音时呼出气流是否受阻是元音和辅音最主要的区别。发音器官的紧张程度。发元音时,发音器官的各部分保持均衡紧张;发辅音时,只有形成阻碍的部位比较紧张。气流强弱。发元音时,由于口腔打开,没有阻碍气流,气流在发音过程中是均匀呼出,因此呼出气流较弱;发辅音时,呼出气流较强,因为气流是在口腔受到阻碍后克服阻碍冲出来,因而明显有一股较强的气流呼出。声带振动与否。发元音时,声带振动,因为元音都是乐音,发音十分响亮,没有声带的参与,元音就不可能发出来;发辅音时,只有少部分浊音声带振动,大部分辅音声带不振动,是清音。持续时间的久暂。发元音持续时间长,发辅音持续时间短。除了浊辅音以外,清辅音的发音都非常短暂,例如双唇塞音[p],发音上,双唇闭塞阻住气流,然后猛然放开,爆破成声,结束发音动作。
15.        元音、辅音和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是什么关系?
元音和辅音不同于汉语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
元音和辅音是普通语音学从发音特点的角度给人类语音音素划分出来的单位,是音素的再分类,这种分类方法适用于人类所有的语音,就是说,任何语音系统都是由元音和辅音构成的。
声母和韵母是汉语语音学根据汉语音节结构的特点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不汉语音节前面的辅音叫做声母,不汉语音节声母后面的成分叫做韵母,这种分类只能适用于汉语。声母和韵母同元音和辅音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由于划分角度不同,二者并不对应。
16.        元音的音质由哪些方面的音素决定的?举例说明。
元音的不同是共鸣腔的不同形状造成的。共鸣腔里面最主要的是口腔,一般元音的差别正是决定于口腔的不同形状。
元音的音质就是由舌位的前后、舌位的高低、嘴唇的圆展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舌位是指发音时舌头的隆起点的位置。舌头前部隆起,就是舌位前,舌头后部隆起,就是舌位后。舌位的高低是指舌头隆起点与上腭之间的距离而言的,口腔开口度越小,舌头隆起点离上腭越近,舌位就越高;反之,口腔开口度越大,舌头的隆起点离上腭越远,舌位就越低。嘴唇的圆展是指发元音时双唇是撮成圆形还是自然展开。
17.        元音舌位图是怎样构成的?
[a] [α] 把四个极点围成了一个四边形,叫做元音舌位图。变更口腔的形状所能发出的绝大部分元音都在这个图的范围之内。
什么是乐音?什么是噪音?元音和辅音分别属于哪一类?
乐音:物体的复杂而有规则的振动产生的音。乐音是由有规则的音波组合成的。
噪音:物体的复杂而不规则的振动产生的音。噪音是由许多不规则的音波凑合成的。
语音中的元音都是乐音;语音中的辅音,有的是纯粹的噪音,有的是噪音和乐音的混合。
19.        从音响的角度谈谈乐音的组成情况。
每个乐音都是由若干个不同频率的纯音组合而成的。频率最低的叫做基音,其他的叫做陪音;陪音的频率都是基音的整数倍。基音的强度最大,它的频率决定着整个音的调子。陪音的强度比较弱。由于陪音不同,才分出不同种类的乐音。
20.        如何区别几对一般的发音方法
1)        清和浊:发音时声带颤动的辅音叫浊辅音,不颤动的叫清辅音。
2)        送气和不送气:发音时气流强的叫送气,气流弱的叫不送气。如汉语拼音p[p‘]是送气音,b[p]是不送气音。国际音标写送气音的办法是在不送气辅音的后边加“h”或在右上方加“ ‘ ”。如不送气的是[p] [t] [k],送气的是[ph] [th] [kh]或者[p‘] [t‘] [k‘]。
3)        鼻音和口音:发出来的辅音是鼻音还是口音,这是软腭(连带小舌)在起作用。软腭低垂,堵住口腔的通道,让气流从鼻腔出来,就产生鼻音;软腭上升,堵住鼻腔的通道,让气流从口腔出来,就产生口音。
21.        什么是辅音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
1)        发音部位就是发音器官阻碍气流的部位。发音部位有十一处,分别是双唇、唇齿、齿间、舌尖前、舌尖后、舌叶、舌面前、舌面中、舌面后(舌根)、小舌、喉。
2)        发音方法就是形成和克服阻碍的方式。发音方法有八种,分别是塞音、鼻音、擦音、塞擦音、颤音、闪音、边音、半元音。掌握发音方法中的塞音、擦音、塞擦音、颤音、闪音、边音、半元音。
1)        塞音:发音器官的某两部分紧紧靠拢,堵住气流的通路,然后突然打开,让气流冲出,发出声音。
如[p,t,k,p‘,t‘,k‘,b,d,g]
2)        颤音:舌尖或小舌连续颤动而发出的音,气流呼出的通道被堵住后迅速打开,再堵住,再打开,好像是紧紧相连的一小串塞音。
3)        闪音:舌头颤一次发出的音。如英语very中的r[r].
4)        擦音:发音器官的某两个部分接触或靠近,留下一个狭窄的缝隙,让气流从这个缝隙中挤出来。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正中,这就是擦音。如北京话的f[f],s,h[x]等。
5)        边音:与擦音相对应,如果气流通过的缝隙在口腔的两侧,叫做边音。如北京话中的l[l].
6)        半元音:如果气流受到的阻碍很小,只是在通过时稍微有些摩擦,发出的音接近毫无阻碍的元音,叫做半元音。如英语中的yes的y[Æ],walk的w[w]等。
23.        怎样掌握辅音的发音特点
学习辅音,除了要发准各辅音外,还须在理论上掌握每个辅音的发音要素的各方面,会描写辅音的发音特点,能够根据发音特点的描写写出相应的辅音,能比较两个辅音的异同,也就是能够指出一个辅音同另一个辅音的区别特征。
由于辅音的音色是由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声带是否振动、气流强弱几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因此,描写一个辅音的发音特点时,就必须把诸方面的因素都考虑到,这样才能把一个辅音同另一个辅音区别开来。比如t,只说是舌尖前、清、塞音是不够的,因为t‘也是舌尖前、清、塞音,这样二者就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必须说明是否送气,所以t的发音特点是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t‘是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24.        音位和音素有什么区别?怎样认识音位和音素的关系?
音位和音素都是最小的语音单位,但二者不是一回事,它们既不相同,但又有联系。音素是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也就是说,是从语音的物理属性和生理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只要是音色上有差别,就是不同的音素,而不管它是否区别意义。音位是从语音的社会属性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只有具有社会性特点,具有区别词形和区别词义作用的语音单位才是音位。
一个音位实际上概括了好几个近似的音素。因此,音位划分考察的是与意义的区别相对应的语音差别,与意义区别无关紧要的音质上的差别则不加以考虑的音素,因为某个音素较典型,就选择它来作为这一个音位的代表。一个音位可以是一个音素构成的,也可以是一组音素构成的,这组音素在音质上彼此有区别,但是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语音感上又比较近似,所以概括在一起。由于划分角度不同,所以同样一个最小的语音单位,从自然属性角度看是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是音位,比如p和p‘,从自然属性看,是两个不同的音素,从社会属性角度看,则要结合具体的语言来考察,在汉语中,它们是两个音位,在英语中,它们是一个音位。
为了同一般音素相区别,音位音标都用两条左斜线分隔开,如/a/、/p/、/k/、/b/等等。
25.        怎样认识理解划分音位的原则?
音位必须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即不能再进一步往下切分,所以划分音位必须在一系列语音组合(比如音节)中把最小的语音单位区分出来。但是区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不一定就是音位,对这些最小单位,还要从社会功能角度考察它们的作用,是否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是否区别意义。比如有些音素虽是最小语音单位,但它们有的区别意义,有的不能区别意义,有的在一种语言中区别意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因此,确立音位还必须与具体的语言结合起来,不能没有目的。
划分归纳音位的原则主要有对立和互补两条原则。
1)        对立原则
如英语bad,意思是“坏的”,如果把其中的b换成d,这个词的语音形式变成了dad,与原来不同,含义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小孩口语说的“爸爸”,可见,b和d是不能互换的,因此b和d之间的关系就是对立关系。
如果两个音素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进而能够区别意义,且又是最小的,符合音位的定义特征,那么它们都是音位。也就是说,具有对立关系,处于对立关系之中的几个音素,就是不同的音位。虽然它们都是以具体的音素形式出现的,但它们具有区别作用,所以是音位,从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到音位和音素的差别。
划分音位的对立原则告诉我们,几个音素,即使发音差别很少,只要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就是不同的音位;相反,几个音素的发音特点即使差别很大,但是只要没有区别词形的作用,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就只能是属于一个音位。
要注意的是,运用对立原则划分音位,确立音位,只能在同一语言进行分析比较,不能跨语言进行,那样是永远也确定不了音位的,因为音位只能是属于一定语言的。比如前面我们举的两个音素p和p‘,在汉语中是两个音位,而在英语中只是一个音位,因为在英语中它们没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不能构成对立。
2)        互补原则
这种情况在英语中也有,比如p和p‘在汉语中是完全对立的,二者互换了意义就发生了变化,而在英语中它们就不是对立的,p‘一般出现在音节开头或末尾,如plan、plane、paper,等,p只出现在s后面,如spel、speak、spring等,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凡是出现p的地方绝对不会出现p‘,二者完全是互补的。如果我们互换位置,把p‘lan念成plan,把speak念成sp‘eak,并不影响英国人对这些词的意义的理解,因为英语中没有送气与不送气的对立关系。
处于互补关系中的音位,类似于化学上的同位素,这些同位素就放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同一格内,音位也是这样,所以互补关系的各个音就归并为一个音位。
26.        什么是音位变体?
所谓音位变体,就是概括在一个音位中的一组不同的音素,这些音素各有自己的出现环境,各在不同位置出现,不能互换,甲位置出现的音素不能在乙位置出现,各守一方,共同补充,构成一个音位。
因此音位是对一系列音素的概括,是抽象的,心理学者认为它是想象的声音。比如我们说“马”,只能通过具体的、不同形状、不同色彩、不同年龄……等等具体的马反映出来,纯粹的“马”实际上并不存在,它是对具体共同特征的马的总概括,反映的是共性的东西,它的存在,是需要具体的、特殊的、个别的具有个性的马来体现来反映。音位与变体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的,它和变体之间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一般总是通过个别来体现的。音位是对各个变体的概括,而实际上音位在具体的语境中总是以一个具体的音素的面貌出现的。所以国际语言学协会给音位下的定义是:某个语言里不加分别的一组相关的声音叫一个音位。
27.        音位变体有哪些类别?
根据音位变体在不同语音环境中出现的情况不同,音位变体可分条件变体和自由变体两种。
1)        自由变体:指的是出现在同样的语音环境中而不能区别意义的两个以上的音,它们之间可以自由转换。比如汉语中兰州话和武汉话的声母[n][l]不分。当地人说话时可随意选择而不会引起意义上的歧义。
音素        出现条件        例字
[a]
[A]
[α]        出现在[-i][-n]前面时
单说或作开音节单元音时
出现在[-u][-ŋ]前面时        来[lai] 搬[pan]
阿[A] 拿[nA]
高[kαu] 放[fαŋ]
2)        条件变体:指在一定的语音条件之下,同一音位出现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不能任意换用,如汉语中的[a],[A],[α]是/a/音位的条件变体,它们各有自己的出现条件,如下表:
28.        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的区别何在?非音质音位有哪些?
1)        音质音位是以音素为材料构成的音位,其特点与发音的音质有关。
2)        非音质音位指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音重、音长等。
例如i和y这两个音位,发音时由舌位前后、高低、圆唇与否决定,就是音质音位;汉语普通话声调中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由音高的变化形成的,而不是音质变化形成的,就是非音质音位。
a.        调位:具有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作用的音高变化。
b.        重位/势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重音。
c.        时位:能区别词的语音形式的长短音。
29.        什么是音位的区别特征?
语言里的音位彼此对立,所以能够区别词的语音形式,从而区别意义。音位之间的对立,如果进一步加以分析,其实只是一个或几个发音特征的区别。例如北京话的辅音音位,以不送气与相区别。这种有区别音位的作用的发音特征,我们叫做区别特征。具体语言中的每个音位都可以分解为几个区别特征,于是音位之间的对立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区别特征之间的对立,因此,音位也可以定义为一组区别特征的组合。一个音位具有什么样的区别特征是有特定的音位系统决定的。
30.        请说明区别特征和音位的聚合关系。它们对于音位系统来说有什么意义?
区别特征与音位的聚合关系密切相关。音位的区别特征不仅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不同的区别特征互相区别开来,形成对立,而且还可以使不同的音位通过相同的区别特征聚合成群。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音位:
        A        B        C        D
1        /p/        /p‘/        /m/       
2        /t/        /t‘/        /n/        /l/
1行是双唇聚合群,2行是舌尖前聚合群,A列是不送气清塞音聚合群,B列是送气清塞音聚合群,C列是浊鼻音聚合群,D列是虽然只有一个音位,但在这个矩阵中自成一个聚合群。
在这个矩阵中,A,B,C三列音位之间呈现出平行、对称的关系,我们称为双向聚合,同一个聚合群中的几个音位往往具有共同的语音规则。例如汉语普通话里/p/,/p‘/,/m/都不能和撮口呼组合。
和双向聚合群的音位结构相比,像/l/的这样的音位就显得很孤单,就只能与/t/,/t‘/,/n/构成舌尖前聚合群,因而我们将其称为单向聚合。
区分双向的聚合和单向的聚合,有利于分析音位的系统性,也有利于说明语音的演变。一般说来,处于双向聚合中的音位发生演变时会引起同一聚合群中其他音位的演变,而处于单向聚合中的音位的变化一般不会波及其他的音位。
31.        什么是语流音变?
语流音变就是音位与音位组合时,受邻音的影响或由于说话时快慢、高低和强弱的不同而产生的语音变化。常见的语流音变有同化、异化、弱化、脱落四种。同化:两个不同的音位,其中一个受另一个的影响,变成了跟它相同或相近的音位。如英语中表示复数的s,在清辅音后念清音s,如books,在浊辅音后念z,如dogs。同样的音位,就是受到前面的辅音的影响而念不同的音位,就是被前面的辅音同化了。汉语tanke(坦克),其中的n受k影响,有/ŋ/的特点,就是同化。同化的情况主要有两种:发音部位逆同化,发音方法顺同化。异化:两个相同相近的音位,其中一个由于某种原因变得跟它不同。普通话中的变调是典型的异化现象。比如上声,两个上声相连,前一个上声变成阳平,如“老虎、展览、打死、纸马、管理”;而上声在其它声调前一律念半上,即21调,如“马上、理由、揽车”。“不”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它声调前念本音。可见在普通话中非音质音位中的调位也有变体音位,比如上声实际上有214、35、21三个变体形式。弱化:语流中,有些音位的发音变弱,不那么清晰,这种现象就是弱化。普通话的轻声就是比较典型的弱化现象。如头在“木头、念头、苦头”中变成了轻声,“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天天、玫瑰、西瓜”等词语的第二个音节往往也念轻声。北京话的“你们”/ni m[n/常发成/nim/,“我们”常发成/wom/注意:弱化往往伴随着脱落。如普通话中的“清音浊化”往往伴随着“元音脱落”,“元音央化”往往伴随着“尾音脱落”。
8#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49:52 | 只看该作者
        第二章 语言是符号系统
1. 什么是符号?它由哪些因素构成?所谓符号,就是指代某种事物的标记,记号,它是由一个社会的全体成员共同约定用来表示某种意义的标记和记号。符号包括了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的要素,是一定形式和一定意义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形式是符号的外壳,是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知的,因而形式具有物质性。意义是符号形式所代表的内容,也就是现实现象事物。任何符号都包括形式和意义中两个方面的要素,二者互相依存,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缺一不可。符号一般有视觉符号、听觉符号、触觉符号三种。任何符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它符号相对地存在着。
2. 符号和征候的区别何在?
征候是事物本身的特征,它代表着事物,可以让我们通过它来推知事物。符号和自己所代表的事物是两回事,相互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符号包含形式和意义两个方面。形式是人们的感官可以感知的。这些可以感知的形式都是和意义结合在一起的。符号中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它们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这便是征候和符号的本质区别。
3. 什么是语言符号?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语言符号是以语音作为物质形式来表示意义的符号。语言其实就是一种符号,具有符号的一切特征,它能代表或指称现实现象,任何符号都是由形式和意义构成的,语言也不例外。语言符号是由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构成的,“音”是语言符号的物质表现形式,“义”是语言符号的内容,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才能指称现实现象,构成语言的符号。语音和意义在具体的语言中统一于一体的,密不可分,二者互为存在条件:没有语音形式,语言无所依附,无法让人感知,根本不可能存在,更别说交际运用了:没有意义内容,语音形式存在就失去意义,也没必要存在了。语音和语义的联系是社会成员约定俗成的,个人不能任意改变这种联系。所以从本质看,语言是一种符号,只是它比任何符号系统都要复杂得多。
4. 语言符号和一般符号有什么样的区别?
1) 语言符号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是说的和听的。语言符号的形式选择的是声音,即语音,而不是色彩、线条一类作为形式。人类之所以选择语音作为语言符号的外在形式,这主要是因为语音符号本身具有突出的优点:一方面,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来的声音,发音器官人人都有,随时可以使用,因此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不需要任何附加设备,使用非常方便,简便;另一方面,语音的容量非常大,一种语言一般只有几十个音,就可以任意排列组合,表达思想;而且,用嘴说话还不影响手脚的活动,在劳动的过程中,有声的语言不会因为距离和光线而影响交际沟通。所以人类语言一开始就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无声的手势之类。
2) 一般符号的构成比较简单,而语言符号却是非常复杂的,可分不同的层级。语言符号可以说是人类创造的最为复杂的符号体系,符号单位最多,可以分为音位层和符号层,符号层又可分为语素、词、句子三层,每一层次都有相当数量的符号单位。而其它的符号则构成很简单。
3) 一般符号由于构造简单,因而只能表达有限的内容,且这种内容简单而固定。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丰富多彩的意义,人类任何复杂的思想,以及思想感情的微妙之处,都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这样细腻地表达人类的感情的功能,除了语言符号,别的符号不可能做到。
4) 语言符号具有以少驭多的生成机制,具有生成新的结构的能力,具有生成性和开放性。一般符号表达的意义是固定的,因而不能生成新的意义,使用者不可能在使用过程中灵机一动,来个新的创造。而语言符号则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意义内容,可以由较少的单位组合成较多以致无穷的单位,以少驭多可以说是语言符号的核心。
5. 语言符号中的声音和意义与现实现象的关系怎样?
语言符号中的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完全由社会“约定俗成”,而不是它们之间有什么必然的、本质的联系。“约定俗成”便是语言符号的本质。符号是社会的产物,它要经过人们的约定,赋以一定的价值,才能起交际工具的作用。符号的这些条件实际上说的是符号的形式和意义跟符号所代表的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现实现象”,不仅指周围世界(自然界和社会)的事物、事件、性质、动作等,而且也指人类内心世界的感受和思想,道德的评价以及精神文明、意识形态等等方面的现象,包括语言所要表达的一切东西。将事物概括成类是心理的认识活动,它的成果就是意义,因此意义是人们对一类现实现象的概括反映。音义结合的统一体构成符号,成为现实现象的代表。音和现实现象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意义是联系现实现象和音之间的桥梁。没有意义,即没有对事物的反映,那么声音归声音,现实现象归现实现象,相互之间无从建立联系。
6.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特点?
同一般符号音义之间的联系一样,语言符号的音义联系也并非是本质的,必然的,而是由社会成员共同约定的,一种意义为什么要用这个声音形式,而不用那种声音形式,这中间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完全是偶然的、任意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语言符号的形式对于语言符号的意义而言,完全是任意的,人为规定的,没有逻辑联系,不可论证,不可解释。
语言符号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的这种任意性联系,其根源就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现象,由一定的社会决定的。如果我们把这个特点与第一章语言的社会功能结合起来认识,理解或许会更深刻一些。
7. 语言符号任意性的具体体现
1) 音义的结合是任意性的,即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达什么样的意义内容,什么样的意义内容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表现是任意的。如前所述,世界上为什么有多达5500种语言,就是因为人类创造语言时在选择语音形式表达意义内容方面的不一致,因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由于语言具有社会属性,不是自然的,语音形式和意义内容之间没有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完全是偶然的,不可解释的。
2) 不同语言有不同的音义联系。比如汉语的语音形式和英语的语音形式不相同。
3) 不同语言音义联系不对等,同样的语音形式,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而同样的意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可以用不同的语音形式表达。
4) 同一语言的音义关系也有任意性,如汉语有众多的方言,同样的事物在各个方言也有不同的读音。不同方言区之间,语言的音义联系也不完全一致。同一语言中不同方言的语音差别,也说明了音义联系是具有任意性的。
8. 怎样正确认识理解任意性特点的含义?
任意性是就语言符号的音与义的相互关系来说的,即音、义的结合是由社会约定的,因而这种音义的任意性关系又叫约定性。
符号的任意性特点是就语言起源时的情况来说的,指最初用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代表客观事物现象这个意义内容是任意的,不是说人们可以对语义内容作随意解释。符号的音义关系一经社会约定而进入交际之后,它对人们就有强制性,个人绝不能随意更改,也无权更改。
所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强制性是对立的统一,人们不能借口任意性而随意更改已经约定的音义关系。约定俗成前可以说有任意性,约定俗成后则具有了强制性。
9. 什么是语言的线条性特点?
符号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线条性,就是符号的使用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绵延,一个符号跟着一个符号依次出现。语言符号的形式是由人的发音器官发出来的一个一个的声音,这一连串的声音,是一个挨一个顺次发出来的,我们不能同时发出两个声音来,宛如一条联绵不断的线条,这就是语言的线条性。我们说话时,是将词语按一定的语法规则串好发出来的,词语是通过语法串在一起形成我们表达思想的基本单位句子的。
语言的线条性说明,语言中的各个单位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每个单位都要受前后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哪个单位先出现,哪个单位后出现,哪些位置哪些单位不能出现,都是有一定规则的,改变了它们的顺序,表达的意思不但变了,而且还可能说出有语病的句子来。
因此,符号的任意性是就单个符号的音与义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说的,符号的线条性使符号能够一个挨着一个进行组合,构成不同的结构。符号与符号的组合和单个符号中音义的结合有很大的区别,它不是任意的,而是有条件的,即可以论证和解释的。正因为以任意性为基础的符号处于有条件、有规则的联系之中,才使语言具备有条理、可理解的性质。
10. 怎样认识语言的层级体系?
语言符号相互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组成一个严密的系统。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这种系统:一是组成规则,二是运转规则。
语言系统的组成规则主要表现为结构的层次性,就是说,语言是一种分层的装置,可以从低到高、或者从下到上分出若干个层次,使音、义以及由音义相结合而组成的符号“各就各位”,各得其所,但每一种现象又不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处于一种互相依存、彼此制约的关系之中,形成一个严密的系统。我们可以从下到上去观察语言系统的结构层次。
语言符号是音与义的结合体,因而音与义自然处于最下层。“音”本来是一条混沌、模糊的线性音流,分不出音的结构成分来;“义”也是如此,分不出意义的界限。一种语言的音位是有限的,一般只有三、四十个,但这些有限的音位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而构成语音,基本上就能满足意义表达的需要,构成语言符号。音位本身没有意义,但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意义如果不经语音的包装,也是无法显示和表达的。音位处于语言系统的下层,其特点就是单面性,因为它本身没有意义。音位经组合而与某种意义相结合就能构成语言的符号和符号的序列,这是语言的上层。这一层又可以分若干个级:第一级是语素,这是语言中音义结合的最小结构单位,第二级是由语素的组合构成的词,第三级是由词的组合构成的句子;词和句子都是符号的序列。
11. 什么是语言符号的二层性?语言符号二层性的核心是什么?
语言的层级体系,其音位层和符号层我们合称为语言的二层性。在语言的层级体系中,从音位到语素具有质的飞跃。
系统论有一观点叫做整体大于局部之和,语言符号的特点也符合系统论的观点。语言各个层级之间的关系如一个开放的倒三角形,越往上层,数量越多,到句子则完全是开放的,无穷的。
语言层级结构的奥秘,简单地说,就是以少驭多,以少数结构单位有规则地组成多数;下层与上层,下级与上级,都是以少数有规则地组成多数,即上一层(或上一级)的结构单位由下一层(或下一级)的结构单位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构成。新句子无非是现成旧材料的新组合,而新组合又有一定的规则可以遵循。
层级性和开放性是语言体系中最重要的特点,也是语言符号所独有的特点,从这个角度看,语言的确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符号的二层性的核心是以少驭多,几十个音位组成数万个、数十万个词,词再组成无穷的句子,从而满足社会成员之间交际的各种实际需要。
12. 为什么说从音位到语素有性质上的飞跃?
1) 音位与音位的组合,还只是单纯的声音组合,只是构成了符号的形式部分,而形式是要依托一定的意义内容才有存在的意义,所以音位组合一经同相关的语素结合,代表一定的意义,既具有形式部分,又具有意义部分,这样才真正构成了完整的符号;
2) 一种语言里的音位,往往只有几十个,而音位与音位的组合构成表示意义的语素,多达数千,在数量上也是一个飞跃。
13. 什么是组合关系?怎样认识?
组合关系就是两个同一性质的结构单位(如音位与音位、词与词等等)按照线性的顺序组合起来的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符号与符号相互组合起来的关系。语言具有线条性特点,也就是符号与符号是依次挨个出现的,不可能同时出现,因而具有时间性,不具有空间性。正因为符号是先后依次出现的,符号的组合顺序是有条件有限制的,顺序位置不同,组合起来的关系就不同,意义也不一样。所以组合关系直接体现了语言的结构规则要求,并非是任意两个词就能构成组合关系。
14. 什么是聚合关系,怎样理解认识?
聚合关系就是语言结构某一位置上能够互相替换的具有某种相同作用的单位(如音位、词)之间的关系,简单说就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替换关系。几个词,一组词,性质相同,组合功能相同,在语言结构的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替换后生成不同的句子,这些词之间的这种替换关系,就是聚合关系。
组合关系指词语(符号)之间在功能上的联系,聚合关系是词语(符号)在性质上的归类。语言中的词语正因为具有相同功能和特性,就类聚在一起,形成一种聚合关系。
15.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怎样互相联系的?
聚合的规则是潜存于人脑中,随时可调用的。聚合规则与组合规则有紧密的联系,就是每个结构单位在这前后相续的线性链条上占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而在这个位置上它可以被换成另一个结构单位,从而构成上层或上级的一个新的结构单位,犹如环环相扣的链条,某一个环可以被另一个环替换掉而成为一根新链条一样。所以,聚合规则就是在同一结构位置上不同结构单位的替换规则。
语言中的每个词语,都不是孤零零的,都要与别的词语发生关系。因此,每个词语,在语言系统中实际上都处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交叉点上。
16.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对于人类使用语言有什么样的意义?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是相互有内在联系的两条规则。组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横向联系,聚合规则着眼于结构单位的纵向替换,所以它们犹如纵横两轴。每一个结构单位,理论上都可以在纵横两轴的交叉点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如能把握这种交叉点,就不难了解结构单位的性质和特点。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语言结构的视角。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是语言系统中的两种根本的关系,对于我们运用语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组合关系使符号之间的关系呈现出有序性,反映了语言系统组织结构的基本法则,是以较小的单位组合成较大的单位必须遵守的。聚合关系是组合关系的具体运用,充分反映了语言规则的概括性,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
语言的组合关系说明了语言结构的规则,语言的聚合关系说明了替换规则。组合规则使得语言符号的结构呈现出有序性,聚合规则为句子的生成提供了无数的可能,大大简化语言系统。
因此,正确理解结构的二层性和组合、聚合的运转规则,这是理解语言符号系统的关键。
17. 什么是人类的语言能力?具备这样的能力需要什么条件?
掌握语言的能力只有人类才有。
掌握语言需要有发达的大脑和灵活的发音器官,即要有抽象思维的能力和灵活发音的能力。两者相结合表现为人类的语言能力。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人类祖先在长期的劳动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它代代遗传,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所以,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至于运用这种能力学会一种语言,是后天的。人学会的语言取决于人所生活的语言环境。也就是说语言环境对潜在的语言能力变成现实的语言能力或者维持一经具备的语言能力,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8. 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和动物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
人类以外的动物不具备语言能力,自然不可能学会人类语言。
人类的祖先在长期维持生存的劳动活动中锻炼了大脑,改造了发音器官,具备了说话的能力,而在共同劳动中又有了交流思想的需要,于是产生了语言。这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最重要的标志。
某些动物能够复述人教的话,但不明白复述的意思,不能装卸话语中的单位,进行替换和组合的联系,不断造出新句子,根本原因是动物没有分析、抽象的能力,无法学会人类的语言。
总之,语言是其他动物无法逾越的鸿沟。
19. 人类语言和所谓动物“语言”的根本区别在哪里?
人类语言和其他动物的交际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1) 单位的明晰性;2) 任意性;3) 结构的二层性;4) 开放性/创造性:即人们能够运用有限的语言手段通过替换和组合造出无限的句子。5) 传授性: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具备的,但是掌握什么语言,则是后天学会的,没有现实的语言环境,就学不会一种语言;动物的“语言”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用学习。6) 不受时、地环境的限制。
9#
jacques_flying 发表于 09-6-19 07:50:19 | 只看该作者
        语言学纲要思考题(第一章)
Ø 第一章 语言的社会功能
1. 什么是语言?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我们主要侧重于从语言的社会功能角度来认识考察语言。从语言的社会功能看,人类语言虽然多种多样,但归结起来功能都是相同的,即作为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按照我们的教材给语言下一个定义就是;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
2. 语言的作用是什么,举例说明。    1)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类传递信息,进行交际和交流思想,除了使用语言外,还可以使用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以及身势、表情等,在一定场合使用,可以弥补语言的一些不足,但是这些交际工具使用范围有限,有的仅用于特定的范围,最重要的是,这些交际工具,都离不开语言,都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辅助语言进行交际的,没有语言,这些手段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即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2) 语言是人类的思维工具。语言不但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同时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是认识成果的贮存所。思维过程离不开语言,需要借助语言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活动,需要借助语言来形成思想,利用语言把它储存在头脑中,再借助语言把思想表达出来,传达给听话人,同时使听话人产生思想。而且人类思维的成果-概念,还可以通过词语固定下来。总之,思维活动的过程不可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借助语言材料才能进行。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是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即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3. 怎样认识理解语言和说话的关系?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说话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的行为,说出来的话语则是使用这种交际工具所产生的结果。1) 借助哲学上的观点来认识,语言和说话其实就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语言就是一般的事物,说话就是特殊的、个别的事物。属于语言的一切都是概括的,一般的,反映共性的东西,属于说话的一切都是具体的、个别的、特殊的。因为说话总是和具体的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话语中的任何词语反映的任何概念,都是具体有所指的。2) 语言是一套规则系统,说话时对规则的具体运用,所说的话是根据规则系统的要求使用组织材料的结果。3) 语言是社会的,说话是个人的。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而说话则是个人行为。4) 说话推动语言的发展。说话不断为语言提供新鲜的材料,充实语言,促进语言的发展。说话可以说是语言发展的直接动力,没有说话,没有社会全体成员对语言的运用,语言也不可能自行发展起来。所以,语言是材料库,而说话则是材料库的最重要的补给手段。
4. 每个人说话都是自由的,但不能把\"我看书\"说成\"书看我\"?不能把\"失去生命\"这意思说成\"huó(活)\",这是为什么?这是由语言作为社会大众的交际工具决定的。每种语言,其语言单位的组合顺序是有一定规则的,同时,不同的语言虽然有不同的音义组合关系,但各种语言音义组合关系相对而言是固定的,大家都必须共同遵守。
5. 任何一种语言所包含的句子的数量都是无限的,那么人类为什么能在有限的时间学会掌握语言呢?因为:(1) 词语的组合规则是十分有限的,掌握了一个规则,可以推出无限多的句子。(2) 语言中的词表达的意义具有概括性,数量是有限的,一个词可以重复使用,所以语言系统中的句子是无穷的,但构成句子的材料却是有限的,这也有利于人们学习掌握语言。
6. 为什么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1) 我们所能感知的一切事物,要么是自然现象,要么是社会现象,而语言就是属于社会现象。社会是指生活在一个共同的地域中、说同一种语言、有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体,与此密切关联的现象就是社会现象。语言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与人类社会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把社会中的个人结成群体的纽带,是人与人互相联系的桥梁,进行沟通的工具,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没有语言,人类社会就会崩溃,不复存在。
2) 语言从本质上说是社会的,具有社会性。一个社会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语言就是一定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社会以外无所谓语言,没有社会,也就没有语言。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是与人类社会、人的抽象思维同时产生的。语言的一切自始至终都与人类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给语言带来影响,都会在语言中反映出来。社会性可以说是语言的本质特性。3) 语言与社会的发展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4) 语言是社会现象,这是由于语言与社会相互依存。语言不可能离开社会而存在,社会的存在也离不开语言,语言是组成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因素。5)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还说明这样一个道理,人类社会以外没有语言。社会以外不但没有语言,即使是人,只要离开了社会,也会失去语言能力。人类大脑特有的语言能力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先天条件。但如没有后天的社会环境,不在适当的时期同实际的语言相接触,就不能激发出大脑语言能力的内在机制。因此,语言的习得同样具有社会性,离不开社会。
7. 语言的社会性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具体认识?1)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在许多情况下,语言往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的标志,不同语言的不同的音义关系只能从社会性角度才能得以圆满解释。2) 同一个民族的语言,具有不同的地方色彩,这是因为语言是社会现象,是因为不同的社会集团选择确立了不同的音义关系。3) 语言是社会的产物,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语言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语言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4) 离开了人类社会无所谓语言,所以语言并不是人的本能的反映。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一个语言环境中反复学习才掌握的。说话则是人们运用语言工具跟人们交流思想的行为,是为了适应他人的需要而存在的;如果离开社会,没有了这种需要,人们就会逐渐地丧失说话的语言能力。
8. 为什么说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1) 表面上看,语言表现为具体的人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但语言不是个人现象。
2) 语言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的发展也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而且,在一个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语言就存在了,代代相传,不可能是个人现象。语言的产生与存在都是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个人虽然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权利,但依然使用的是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语言材料。所以语言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
3) 语言的社会性并不否认个人的语言特点和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这种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不同的人对共同使用的语言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不一样的,这是构成个人语言特点的主要方面;二是每个社会成员在运用语言时会不同程度地超出已有语言材料和语言规则,这往往可以成为语言发展变化的开端。
4) 总之,我们不否认个人在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但归根到底语言是社会现象,不是个人现象。
9. 语言是不是自然现象?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
不可否认,语言有其自然属性的一面,一方面,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是声音的一种,也是因为物体振动周围空气而发出声音来的,语音由人体发音器官发出,这也是语言的自然属性之一。正因为语言有这些自然属性,所以也有人把语言看成是自然现象,而且历史上受到认识水平的局限,把语言当作自然现象的观点还十分风行。
语言不是自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如果语言是自然的,其产生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的发展变化也不会给语言造成任何的影响,而实际上恰恰相反,语言的产生与发展都是同社会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产生和发展就应该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不受人类的约束。自然的东西只能利用,不可能创造,而语言却是人类创造的,同人类一道发展的。比如古代汉语没有电视、电脑、广播等词,而现代汉语有这些词,这是因为社会发展了,客观世界有了这些事物,语言中才相应地有了这些词。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其词汇系统就不应该有这样的差别。可见,语言是完全依赖于社会的,离不开社会的,它的发展变化也是服从社会的需要的。语言与社会的联系是如此密切,对人类社会有如空气和水一样重要;如果语言是自然现象,那么世界上就不应该有这样多的语言,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语言应该是一样的,而实际上世界上的语言多达5千多种,还有许多没有发现,这都只能从社会性方面才能加以解释,从自然现象角度就无法解释清楚,无论有多大学问的专家也无法解释。
10. 语言是特殊的社会现象,怎样理解?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还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其基本含义归结起来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是全民共同使用的交际工具,没有阶级性。
语言不但是社会现象,而且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可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大类,语言作为社会现象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任何一种社会现象,要么属于经济基础,要么属于上层建筑,而语言既不属于经济基础,也不属于上层建筑,这两者的变化都不会从本质上影响语言。很多社会现象都是具有阶级性的,而语言则不属于那一个特定的阶级或阶层,而是属于社会全体成员。所以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作为交际工具,一视同仁地为社会全体成员服务。
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不属于经济基础又不属于上层建筑,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服务的,而是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服务的。语言没有阶级性这个特点就是语言是全民性的,不是为某一阶级服务的。因为社会里的人不论属于哪个阶级和阶层,不论从事什么职业,都需要交际,都要使用语言进行交际。可以这样说,一个社会的集体就是依赖统一的语言把全体成员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语言是联系社会成员的桥梁和纽带,是社会成员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
因此,从本质上看,语言是人类共同的交际工具,不分阶级、阶层,一视同仁地为全社会的成员服务,没有阶级性,具有全民性特点。
11. 语言没有阶级性,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表述认识?
语言没有阶级性
1) 从语言的服务对象看,语言是人类社会统一使用的交际工具,不是为特定的阶级或阶层服务的,语言面前人人平等,有自由地使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权利,这是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语言只是一种你可以用来表达思想和看法的工具,但它本身没有阶级色彩。
2) 从语言自身结构看,构成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系统,也是没有阶级性的。如语音中的音素、音位、元音、辅音之类,词汇中的词语、语法中的结构单位、结构规则等等,都谈不上有阶级性。
3) 从语言的产生的社会大环境看。语言产生于没有阶级的社会,社会上连阶级都没有,语言作为社会的产物更谈不上有阶级性了。语言是人类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创造的,并在生产劳动中根据社会交际的需要逐渐地加以完善的。
语言具有全民性。
1) 具有阶级色彩的词语在整个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只占很少的分量,基本词汇仍然是全民的;
2) 构词材料依然是现成的语言材料,这些材料是具有全民性特点的;
3) 没有独立的语法结构和语音形式,仍然是大众语言的形式和结构;
4) 具有阶级色彩的词语使用范围很小,如“朕”、“崩”,对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小,根本改变不了语言没有阶级性的特质。
12. 为什么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性交际工具?
辅助性的交际工具很多,像旗语、手势、红绿灯、色彩、音响等,都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传递信息,起到沟通作用,而在现代社会,像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交通工具,甚至还可以不改变语言的有声特质,传递信息既快又广,但这些工具,远不及文字那样方便,不及文字使用范围那样广,文字打破了有声语言的时空局限,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语言的功能,这是其他语言辅助工具所不能比的,所以说文字是语言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
13. 怎样理解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1) 语言存在于说话和所说出来的话中,说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不会说话人就失去了它的本质,与动物无异。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交流思想,以便在认知现实、改造现实的过程中协调相互之间的行为,以取得最佳的效果。所以,语言是人们的一种交际工具。
2) 人类的交际工具不止语言一种,其它如文字、手势表情等也都能实现交际的任务,也是交际工具,但它们与语言相比重要性就要差多了。根本上说人类各种辅助性交际工具,都是在语言基础上制定的,没有语言基础,这些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总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他交际工具,可以说是语言的补充,是用来辅助语言交际的。
14. 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类大脑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是人类开动脑筋认识世界的过程中进行比较、分析、综合的能力,是人类大脑的一种机能。思维是复杂的,多形态的,一个人同时并存着几种不同形态的高度发达的思维。一般把思维分为三种类型:
1) 直观动作思维:这种思维指思维时能直接感知思维对象,并通过思维者自身的动作去影响思维对象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例如像工程设计师、体育运动员等的思维活动都具有直观动作特点,教练员讲解有关体育战术如足球、篮球、排球等也要用直观思维。
2) 形象思维:这种思维指在思维时用唤起形象并在想象中对形象进行加工改造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人。艺术家和文学家思维时(在进行艺术构思时)就充分地进行着这种形象的加工改造和组合的活动。比如构思一幅画、一座雕塑、一个情节、一个戏剧场景等,都要进行形象思维。
3) 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指人们对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的那样一种思维活动。通常我们所说的思维、思维能力,主要地是指这种思维,是人类最普遍的一种思维类型。这种思维只有人类有,动物没有,所以动物没有语言。
这三种类型的思维活动,语言在其中的作用是不相同的。前两种思维很少语言的活动,一般称为非语言思维,第三种思维主要依靠语言进行,所以是语言思维。
15.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怎样?
语言不但是交际的工具,而且也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
1)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也离不开思维。二者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一方面,没有语言,思维活动无法进行,思维成果无法表达,思维实际上就不可能存在;另一方面,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只有在思维过程中运用才有存在的意义,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无所谓交际和思想,语言工具也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没有必要存在了。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思维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哪里有思维活动,哪里就有语言活动。
2) 语言和思维的密切关系还表现在,语言和思维是互相适应的,思维发展水平有多高,语言的发展水平就有多高。一种语言,无论它的结构简单复杂与否,都是能满足一个社会集团交际的需要的,当然也能适应思维的要求。因此人类语言无所谓先进与落后,无所谓优劣,都是一定社会的产物,为一定的社会服务。
16. 语言和思维是同一个东西吗?它们有没有区别?
我们说语言和思维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水乳交融,无法分割开来,但是语言和思维是不同的东西,并不对等,因此不能混为一谈。二者的统一性不等于二者的同一性。语言和思维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它们是不同的社会现象。
1) 语言是物质的,因为语言的所有单位都是以声音为物质外壳的,思维作为大脑的特质是观念的,没有物质性,没有质量、重量、长度等。
2)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既然是工具,就不可能是思维本身。
3) 构成方式不同,思维的组成成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它运用概念,按照逻辑规律构成种种不同的判断,并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大小前提)推出新判断(结论);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组成的,语言运用词语和一定的结构规则构成句子。
4) 概念、判断和推理这几种思维形式同语言中的词与句子并非完全对应,这也说明了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5) 语言具有民族特点,思维是全人类共同的。思维是大脑的功能,人类的大脑的生理构造都是一样的,没有民族性,因而大脑的功能——思维能力也没有民族性,全人类一样。
17. 两个人在争论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一个人说先有语言,因为语言是思维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无法思维;一个人说先有思维,因为语句是思维的成果,没有思维,人们无法把散沙一样的词语组合成句。你认为谁的观点对呢?
两个人的话看似有理,由于割裂了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所以都是无理的,都是片面的。首先,语言和思维是互相依存的,各以对方为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不能脱离语言;如果没有思维,没有思想,人际之间的交流,无从谈起,语言的存在也失去了任何意义。其次,语言和思维的发展程度是相互适应的,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就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有什么样的语言水平,就有什么样的思维水平,不可能一个社会发展到语言和思维脱节的地步,语言水平很高且思维水平很低,或思维水平很高而语言水平很低,这都是不可想象的,也是不可能的。
18. 人类语言能力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学会的,为什么?
人类的语言能力是后天获得的。语言是社会现象,一个人只有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获得语言,具备语言能力,离开了社会,哪怕他是一个天才,他也不会说话。如果一个人先天就具备有语言能力,那么就应该是所有人都说相同的语言才是,而实际上是一个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社会,就掌握什么样的语言;中国孩子从小生活在中国,就会说汉语,而不会说英语,如果从小在英国长大,则只会说英语,不会说汉语。由此可见,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会的,社会环境是最好的语言老师。
10#
NATHALIE2009 发表于 09-7-12 05:5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wangshi831 的帖子

感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Free考研资料 ( 苏ICP备05011575号 )

GMT+8, 24-10-5 22:28 , Processed in 0.126680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X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